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8: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教育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教育规划

第1篇

一、“新县开心教育农场”概述

1.基本构想

为实现孩子们必须在“今后的新时代”中生存下去这一目标特,制定“农业研究计划”。

该计划包括知识基础社会、可持续的社会、虚拟世界、全球本土化社会、必须自己整备食品环境的时代。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农业体验定位到各教学科目的学习之中,使孩子们注意到农业的美好,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同时期待提高学习力,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的问题。即期待提高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1)“农业研究计划”的目的

该计划是实现新县教育规划中提到的五个方面之一的“培养扎实的学力、宽广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预期的远景有三。

一是使孩子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社会的问题,这是未来的故事。

二是使孩子学会感谢丰富的食物的恩惠,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这是生命的故事。

三是使孩子感恩本地区农业的美好,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这是热爱故乡的故事。

(2)教育课程上的定位

与“农业研究计划”相关的教学科目。(*根据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纲要”编制各教学科目活用农业体验的单元,并按学校种类编制、收录基本计划)

涉及各教学科目的内容有: 社会科(农业学习、地区学习、地区历史学习)、理科(生物学习)之生活(栽培和饲养)、家庭(饮食教育)之技术和家庭、绘画和美术之道德(生命的学习)、综合学习实践(环境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营养午餐指导、郊游和集训的例行活动、俱乐部活动)。

在明确各计划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后,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努力进行一贯性的指导。

(3)“农业研究计划”实践场所就是教育农场

场所包括新县农业、新县南东笠卷、Ikutopia食花、新县中央区清五郎、市内各地农家、市区各地学校教育田、市内各地学校教学园等。新县各学校可以将所有按照“农业研究计划”进行农业体验学习的场所都定义为“教育农场”。各学校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进行学习的教育农场,以便就近就便开展社会体验实践活动。

(4)“农业研究计划”看重的方面

“农业研究计划”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通过五感来学习。孩子们可以通过五感的协调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结合自己体验感受与知识整合的切实学习效果。

二是通过农魂来学习。人要生存就需要让“培育”和“消费”两者相互协调起来,这被称为“农魂”。孩子们可以了解食物是怎样被生产、加工、烹饪出来,体会在此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生产中的付出,并将体验收获形成成果、作品,由此自然地将劳动、吃饭等生活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事加以考量。

三是通过劳动来学习。进行体验学习,着重孩子们在劳动中的真诚付出。孩子们在思考决定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时,劳动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开始关注到劳动的意义,能认真思考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可以提高职业意识,从中获得选择自己未来前程的思路。

四是通过“体验活动”“相互合作”和“语言互动”来学习。孩子们在学习课题、展望前景、相互合作、语言互动中, 不断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定位农业体验活动。

五是向专家学习。新县农业园明确专家、讲师、教师各自承担的职责以及如何推进学习,以便有效指导孩子们的实践。

(5)以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为目标,并以两种学习作为观点制定了“农业研究计划”。

这两种农业体验学习,一是有意义、有计划地培养所有孩子,使其掌握按照学习指导纲要所必须拥有的教学科目,形成学习力;二是使孩子们自然地掌握各种能力的学习,收获农业带来的教育效果,学会应付各种情况。

如能实现以上目标,即可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

2.建立支援体制

(1)与设施关联的支援

“新县农业园”为实现其教育价值和功能长时间不动摇,确立了以下7个概念。

一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真正的农业体验;

二是孩子们可以学习可持续的循环型农业;

三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结合体验和知识的学习,以培养生存能力;

四是孩子们可以进行与农业体验、加工体验、饮食体验相关的学习;

五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热爱故乡并引以为自豪、珍惜生命的学习;

六是孩子们可以进行通过农业体验提高职业意识的学习;

七是孩子们可以在接受农家支援的同时,与伙伴互相合作,加深情义。

(2)与计划相关的支援

一是新县农业园的设施。包括:落实基本计划的实施;纳入学校愿望的修正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共同开发的计划的实施。

二是各学校、学园(幼儿园)。包括:落实学校、学园的计划;联手学校和农业人士的支援。

三是提供信息。包括:供“农业研究计划”实践的形态、成果和课题等的相关信息。

(3)农业研究计划一览

这里列举了小学计划(见表1)、主要体验活动计划(见表2)和农业园之族计划(见表3)。

二、教学案例

1.实践活动主题

“是那样吗――隐藏在牛奶中的生命的恩慧!”

涉及“农魂”――自己培育(种植、照看、采集、收获)

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

小学校所有年级:特别活动[班级活动]

特别活动[班级活动]通识的要求:

通过农业体验学习,以孩子们亲身体验方式展现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并记录该内容处于学习指导纲要的哪些内容领域。如,本体验活动涉及学习指导纲要的“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健康安全”“基于饮食教育观点的学校营养午餐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内容。

2.体验活动

目的:

按顺序记录有效的体验过程,了解各种农业体验活动的学习流程,以增强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体会与牛奶相关的大自然的恩惠,并表达感激之情。

在体验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关注的事例,使体验学习变成更加充实、丰富的学习与体验活动。

【活动1】牛奶问答比赛

例如:是不是雄性、雌性都产奶?

学生也会提问:如果牛犊不出乳汁怎么办?

【活动2】挤奶体验、与奶牛亲密接触

与用挤奶练习机时不一样,要用手温暖、柔软地挤奶。

【活动3】试饮牛奶

体会身体和骨骼的生长需要牛奶的滋养,调查牛奶挤出后,牛奶变成什么样了。

教师提示:

农业体验学习,可以通过插图和学生的表达,按照活动顺序记录自己的感想,以及设想农家人的生活。

体验活动后,根据学校的要求,通过清扫畜舍、喂食等表示对它们的感谢之意。最后进行评价。(见表4)

三、启示与思考

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把开展“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作为一项政府的实事工程。近期,又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的文件,“中小学各学科10%的课时用于校内外实践活动”明确列在相关文件中。如何有效落实,真正成为学生校内外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日本新县“开心教育农场”计划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

由新县教育委员会主持推动,通过推进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发挥新县田园型城市的优势,并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新县教育规划”。并且,充分考虑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新县的孩子们所需的“生存能力”,联合农林水产部门制定了将农业体验活动活用到学习之中的“农业研究计划”。由政府推动的教育行动,力度空前。

2.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新县是人口超过80万人的县市,近郊田园地带广阔,拥有以大米为主的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学生有条件愉快地体验到农业生产的环境。人们在这里辛苦地耕作,付出辛勤汗水,丰富的农产品和家畜加工业,都可以给孩子们以智慧和灵感,客观上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也促使各学校按照地区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科目等,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实践,将教育规划的实现变为更加切实的行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3.全员参与

该计划让新县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进行农业体验和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在学习基地进行的农业和食品的体验学习,努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力,培养孩子们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加深对本地区引以为傲的农业和食品的理解,增进孩子们对故乡的热爱、自豪,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4.注重体验

“农业研究计划”除了此前已有的农业体验的学校教育田、学校教学园、近郊农家以及“Ikutopia食花”之外,还以今年开园的“新县农业园”为野外场地展开了实践活动。在制定每个计划时,都考虑怎样推进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和解决学习课题。对体验活动进行语言表达、数据统计、图面展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知识和体验,将其转换为自己的“生存能力”。

第2篇

在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应主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教师素质工程活动,努力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

一、找准路径,稳抓稳打,凸现办学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应针对实际实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特长,让学生学得主动。

一是以扬长教育促进德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发展。

可通过唱好校园歌曲、过好艺术节、开好运动会、办好书画展、建好艺术长廊、搞好特色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爱护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快速发展。

二是以扬长教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要积极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优方式和最佳途径,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教育观念上,确立“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观;在办学理念上,确立“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效益观;在办学思路上,确立以艺术教育为特征的办学模式。以学生的特长教育为突破口,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创办艺术、体育俱乐部,逐步形成并全方位构建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三是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创新人才为目的,使“教学有特点,办学有特色”。

要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按照“文化合格、学有特长”的要求,制定学校艺术特色的教学大纲,如在音乐班设置音乐理论、舞蹈、声乐、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教学内容,在美术班设置美术概论、素描、色彩、工艺美术设计、电脑绘图等教学内容。要改革课程结构,在教学中做到三个“并重”: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普通教材与专业教材并重,既完成必修的文化课程内容,又完成艺术特色教育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要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课程教学有分有合、有大有小,文化课集中授课,专业课“小课”教学。

四是以环境教育促进特色教育的发展。

学校还应加强与艺术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如多媒体厅、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舞蹈房、绘画室、体操馆等,并设置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备,整修校园场地,绿化校园环境,进一步突出环境育人、艺术育人。

二、组织培训,加强学习,大造教师特色

先生曾经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特长是创建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

学校要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特点,重视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职责要明确,至少要安排业务副校长负责,由教研室、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共同协作,制定长远的师训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青年教师和各类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可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知识讲座、学习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要定期组织校内业务培训,进行新课程标准、体育、卫生、健康、普通话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

学校还要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举行师徒结对、学科练兵、教学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新老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年轻教师能迅速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学习与交流,力促教师素质提高,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夯实基础,整合课题,形成研究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科无研不立,教无研不活。学校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研促教,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学”办学思路,积极营造浓郁的学科研究氛围。要设立专职教研员,组建教研室,建立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发展规划;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双语教学、活动课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论文年会。可以通过举行“教科研展示月”、“骨干教师教学公开月”、办校刊、出版《优秀教师论文集》等活动,及时总结学校教学管理的经验与不足,提升教科研成效。

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工作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加强学校管理,狠抓教育质量为重点,坚持师生共同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

整体工作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整体水平朝均衡方向发展,和谐校园构建初见成效。

二、工作要点

(一)坚持向德育要质量不动摇,推进德育教育向均衡优质方向发展。

1、以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成功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教育和养成,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实施德育精细化教育与管理,确保德育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一方面建立校本培训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载体与平台,加强考核、管理、交流、指导来促使班主任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送出去培训培养,推进与通元中学德育结对活动,探索结对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促进班主任管理水平向均衡优质发展。

3、以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来优化育人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政教处要指导各班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使规范内化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从而使学校育人氛围得到优化,并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4、进一步完善德育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首先把各项制度与措施进行梳理完善,其次要认真宣传,要达到人人皆知的地步,再者通过各种活动,通过专项整治以及各项检查来落实,同时要特别注重过程的管理与指导,保障信息反馈渠道的来回畅通,加强家校联系,结合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创新家校联系方式,拓展家长会的主题,细化家长会的过程和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且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制度与措施,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使学校德育教育成效向均衡优质方向发展。

5、尝试学生“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完善”制度,让学生人人在期初制定目标,学期中间要举行各种自评互评活动,结果力争实现目标。

6、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7、抓实抓细住校生的管理工作。

8、制定学校德育教育规划。

(二)、抓队伍素质,树教师新形象,促教师专业发展

1、抓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掌握精髓,把握实质,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为深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标准;开展十七大精神学习进教室活动;②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学习并宣传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浙江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强化校务公开,增加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③构建学习型学校,开展教师业余读书活动,并鼓励教师撰写读书笔记,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2、调研分析,制定师资队伍培养规划,与教导处、有关人员一起深入调研我校师资队伍情况,研究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指导全体教师自我分析并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的规划。实施教师“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继续落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的实施意见〉〉,依据师德师风要求,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协同配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的教育,同时采取措施加以强化巩固,目标就是使我校师德师风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肯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育与辨析,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积极营造讲正气的氛围,坚决抵制不正风气的蔓延,并采取有效措施,奖勤罚懒,奖正罚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原则。以“群体师德创优”和“文明行业创建”、“青年文明岗”等为载体和市级文明单位复查为契机来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向先进教师、模范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学习的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培育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评机制和师德建设监督体系,继续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4、探索师资队伍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结合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及深化与武中结对活动来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向均衡优质发展。

5、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群体活动。

(三)抓教学常规,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教导处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坚持“向教学常规要质量”的理念,针对教学常规各个环节要抓过程的科学、规范管理,不断完善教学常规中各个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做到经常化,有重点,加强检查指导与反馈,完善考核细则。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要坚持“向课堂要质量”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切实落实双基,适度拓展的要求,积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分析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开展学生作业错题记录,日常教育教学问题记载,个案研究记录等措施,促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益向均衡优质发展。

3、进一步做实提优补差工作,开展竞赛辅导,做好提优工作,同时不能忽视补差,要重点监控后20%学生的情况,进一步强化课后辅导这个常规环节;把全员德育导师制与提优补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督查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4、推行教师学科教学质量个人目标责任制,动态评价A等率、均量值跟踪分析机制,鼓励冒尖,同时关注学科平衡,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对于三个年段,依照“抓好初

一、抓牢初

二、抓紧初三”的原则,有序地实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5、做好毕业班的新课教学进度与复习迎考、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招生动员工作等工作,必须特别关注初三A等率的提高工作,学科共同提高,齐头并进,想方设法力争初三升学考试特别是重点高中录取有新的突破。

6、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精心设计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凸现校本研训的作用。

7、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创建条件,让外来民工子女按规定入学,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力,规范转学行为。

8、加强体艺卫生科技教育,积极组织并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积极参加体育特色学校评比和体育特色项目基地考核工作,组织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验工作,举办第六届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重视常见病、传染病的教育和预防。

(四)积极推进教科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1、课题研究等教科研活动本着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标来开展。

2、认真开展实施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研究过程实施的管理与考核,切实落实奖励机制。

3、继续开展教学叙事、案例、反思撰写工作,结合德育导师制开展小课题或个案研究活动

4、重视理论学习和骨干业务培训,规范学术行为,严禁弄虚作假。

(五)紧绷安全这根弦,扎实创建平安校园

1、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让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人人皆知

2、平安校园创建主要涉及教师安全、学生安全、学校公共财产安全三大块,学校明确提出教师安全是第一位的,具体涉及到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用气等安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安全,学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用气等安全,校园活动安全(教学活动和非教学活动),再者涉及学校财产安全,要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来确保全校师生以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3、完善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明确校园安全工作责任,特别要重视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课堂教学安全(实验、劳技、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饮用水安全、住宿安全等。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责任明确,工作有效,对照浙江省关于“平安校园”考核标准,继续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六)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1、严格依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做好收费工作,要做到规范收费,加强收费政策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规范教育收费的良好氛围,不擅自增减项目或标准,并且按照有关规定,力争做到准确无误,减少损失。

2、严格财务管理,继续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的规定,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管好用好有限的经费,为学校日常工作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同时也应该厉行节约,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3、要重视对校产管理的宣传与教育,落实具体措施,与教导处、班主任等一起加强对学校公共财产的管理,力争使破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进一步加强对食堂的管理,继续实行就餐签协议制度,班级要配合作好宣传动员工作,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就餐的管理工作,食堂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卫生工作,追求菜肴的营养与口味,努力降低成本,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关,做到安全无事故,学校责成总务处具体落实对食堂以及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

5、总务处与教导处协调做到学生教育券、营养餐、爱心午餐助学工作,使这一工作真正体现关爱困难学生,激发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信心,同时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原则,不允许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6、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益,为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7、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和管理,摸清我校教育装备的运行现状,规划教育装备的需求,加强对装备的管理和维修,提高对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率和效率,保障教育教学正常有序进行。

(七)探索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第4篇

    一、“三全”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育人,真正负起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德育工作者的思想,以良好的师德和榜样力量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全员育人,就是要求每一个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优质服务。全程育人,就是在学生进校的全过程,每一时段,学校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全时段全天侯的给予关心、指导,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各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

    要真正落实“三全育人”的德育思想,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并加以贯彻实施。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构建学校丢弃工作的组织体制、内容体系、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绿色通道、保障措施等,从学校规章制度的高度给德育工作以领先地位作用。其次对教职员工的岗位德育要求以明确规定,并纳入工作的考核,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尊敬的教职工。再次,推行全体教职工校园安全文明总值班制度。在值班中加强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建立分段的严格考评制度,激励先进,奖勤罚懒。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育人

    “育人为本”是我校德育工作最为核心的理念,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紧紧抓住学校德育工作的六个方面,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建设优良集体、开展校园活动、建设教育网络、营造育人环境。四项工程:是职业教育工程、日常管理工程、校园文化工程、社会实践工程。以活动为载体,加以实践,并能通过活动激活受教育的主体学生。

    日常管理工程主要是抓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全员、全程、分层管理。具体采取以下一些活动:建立严格的值周值日制度,开展值周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参加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开展行为规范与法制讲座活动,青年党团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培训,积极开展创优秀班级、优秀寝室、做文明学生的“三创一做”的活动,坚持每周一总结、评比活动,实行百分制奖励,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健全班主任考核制度。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学校确立了以道德为基础,职业理想、职业指导为核心,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心理健康为辅佐,文化体育教育为陶冶,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科学规范管理为保证,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科技职业特色的新格局。

    三、抓好赏识教育与中职学生心素质的培养

    目前,中职生存在各各心理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二是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三是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四是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中职生心理素质问题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寻求途径,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它的引入和实践将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为此,我校丢弃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讨。

    一是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观。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职教育就是通过强化人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自己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动力,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希望和赏识,让其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是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大多数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这种失败的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赏识教育要尊重个性化的发展,因人而教,通过发现差异性和闪光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你行,我也行”让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增强自信力。

    三是加强自律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控能力。青春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黑白点,它往往暗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青春期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一旦面临这种成长的心理跨越,常常会出现遗失方向的茫然感,有的可能陷入自我懈怠,松散不羁的状态中,此时我们要真诚地倾听他们的感受,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势品质,赏识他们,相信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5篇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抓好高校学院建设和学生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按规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活动一体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廉洁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网络德育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省统筹制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难题。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项目,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构建高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现代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第二节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构建高品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有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动农村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行政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和试行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k园规范、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专栏1 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公办幼儿园登记管理。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指导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制,基本均衡县比例达100%,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试行学区制管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公办学位不足的地方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

专栏2 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鼓励建成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文化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促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8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创优,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发展渠道,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建立普通高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稳定规模。继续实施省属及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招生”。

专栏3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分别达到80%、60%以上。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渠道。实施普通高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将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4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好广东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到达95%。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民族地区教育“创强”成果,努力推进民族自治县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民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优化内地民族班教育服务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的指导监督作用,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基层组织及各类群体进一步广为接纳内地民族班学生,形成各族学生更为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继续落实好广东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规划,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和资源统筹力度,推进组团式人才支援和精准校际结对帮扶工作。

第三节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推又耙到逃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专栏7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人才智库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战略咨询。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和信息公开。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到2020年,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若干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力争进入世界ESI前1%和教育部W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翻一番。

专栏8 实施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开放机制,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推进理工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举办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采用新机制共建一批高校理工科二级学院。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优化理工类学科结构,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全力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打造优势理工类特色学科群。

到2017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0%,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获授权发明专利数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专栏9 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各地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本科高校协议,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本科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10余所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明显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开展企业工作站及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学位、学科类型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到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90%,珠三角县(市、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80%,粤东西北县(市、区)达60%。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等。推进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通过考试实现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构建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统筹推动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打造全民学习共享平台,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

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省形成以广东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习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归口管理,整合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学习方法灵活、学习资源丰富、考试评价科学、服务体系健全的开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作用,创新开放教育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

第六节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步实现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增加师范生录取面试环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需求,按需精准施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乡村教师、校长专业能力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基地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培训。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员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加快补充乡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落实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用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互相流动。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专栏10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工程,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左右。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达标提升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工程,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新增基础教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600人左右,各级按教师总数10%左右的比例协同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力。实施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00人左右,省级领军人才500人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600人左右。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奖补工程,促进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教育信息化决策咨询机制,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框架。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线上学习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人通”,广泛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教育行业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成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建成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分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 “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建设,探索建立体系化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广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共享平台共享,构建虚实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云。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在线专题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加强数字化教学、学习、教研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名家名师培养力度。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共享,出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教育管理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利用系统和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推动“两平台”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加快教育系统“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在线监测,支持高效、敏捷、协同的教育管理决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专栏11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建成10G主干宽带网络,2016年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到2018年实现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

第八节 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平台。继续推进我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一流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社会资源,继续实施好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工作,提高来粤留学吸引力,积极扩大来粤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大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孔子学院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配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重点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积极推动筹办高水平中外合作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建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赴国(境)外办学;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紧密合作。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稳步推动粤台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建设一批教育交流与合作品牌。落实和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积极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大力提升交流水平。巩固粤台职教联盟,探索涉台合作办学机制,创新粤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