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安全形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安全形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安全形势

第1篇

关键词: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Abstract:Learning foreign city public safety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legal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safety regulation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normal rule of law in large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large city public security crisis management regulatory system, improve the rule of law public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mega-cities public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mega-cities;public safety;management regul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1-49-(4)

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对于实现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常态管理法治化,解决当前城市存在的诸多公共安全危机问题、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也是特大型城市走社会管理创新之路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1 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是特大城市公共安全常态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趋势

2011年10月29日,上海市政府了《上海市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规范”:通过健全制度和程序,促使政府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规范政府共同行政行为,并建立通过媒体回应社情民意的机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第二,坚持“创新”:强调政府应当积极破除影响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第三,坚持“效能”:建立健全促进及时执法和有效执法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解决执法不作为和迟作为的问题。同时按照“职能最相近、处置最有利”的原则,建立健全指定管辖和协议管辖机制,解决部门或者地区执法推诿扯皮的问题;第四,坚持“参与”:要求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并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对意见采纳情况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1]依法行政,涉及到上海公共安全危机常态管理的大量问题,这也是加快实现上海公共安全危机常态管理法治化的良好契机。

“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睿智的政府应学会未雨绸缪,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从行政管理向法治管理、从事后管理向前瞻性管理、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将公共安全危机纳入法治化治理轨道”。[2]上海目前正处于公共安全危机的多发时期,每年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广大市民的社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面对无所不在的社会风险和多发频发的安全危机,加快实现上海公共安全危机常态管理法治化,切实保证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及时承担并化解社会公共风险,为公众提供强有力的公共安全保障,是上海政府的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和当务之急。针对特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特殊性与紧迫性,上海应当率先制定一部专门的《城市公共安全条例》,同时完善不同类别、不同行业应对重大安全事件的专门法规,以增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的合法性、权威性与规范性。

2 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促进建成创新型特大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规体系,是实现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治化的前提。

就国家层面而言,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加强了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立法,初步建立起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在内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已经制定了若干有关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例如《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用于针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目前尚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部分公共安全领域至今仍没有法律法规,且已有的法律法规普遍存在操作性不强、实施不到位或公共安全管理法律依据缺失等缺陷或不足。此外,目前公共安全法律建构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形式上缺乏与宪法相衔接的《紧急状态法》、《灾害救助和补偿法》等高位阶立法,使得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法律依据缺乏周延性、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操作存在局限性;内容上则缺乏足够的程序性制度建设。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

就地方层面而言,以上海市为例,近年来上海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安全法规、生产安全管理法规等,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强烈公共安全意识,以及政府高度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公共安全事件,但是上海同样存在上述国家层面公共安全管理立法缺漏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应从法治创新角度出发,及早考虑制定一部统一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规,使公共安全管理有统一的法律依据,避免不同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适用不同的法律。

统一公共安全管理法规,须对以往出台的各种公共安全法规及时进行梳理,以形成一个公共安全管理法规体系,方便管理和方便使用。根据不同行业的公共安全业务行政,可以将各种公共安全法规具体划分为:公共卫生安全法规、食品公共安全法规、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法规、药品管理公共安全法规、地震公共安全法规、防汛防台公共安全法规、刑事公共安全法规、治安公共安全法规、交通管理公共安全法规、消防公共安全法规、出入境公共安全法规、人口管理公共安全法规、安全保卫公共安全法规和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等。近年来,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规文件数量越来越多,建议市人大法工委和市法制办公室组织力量,进行梳理归类,汇编成册,并经常进行此类法规的立、改、废的通盘考虑。不仅要方便执法部门全面了解掌握使用这些法律法规,还要让社会各有关非政府组织、广大民众通晓这些法律法规,以形成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执法有据、有法可依的法治化局面。

3 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促进建成权责明确的法治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我国2011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专门辟出一章对“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行规划部署,提出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权责明确的法治化公共安全危机统一管理体系,是实现特大型城市法治化管理的基础。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该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公共安全管理主体过于分散,“有预案而无预警,重预案而轻预警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通病。预案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预案侧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案,而缺乏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危机过后的恢复机制。对于许多新城市灾害及非传统危机领域,应急预案还存在空白。由于缺乏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定期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致使应急预案大多是上行下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

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需要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形成一个整体,而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需要政府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的积极组织,这需要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理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制,从而建立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社会各界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以确保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和有序。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上海政府各部门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迄今尚存在条块分割、职责混淆、管理分散等弊端,处在各自为战局面,例如安全监察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均只是自顾自地针对本行业本领域实行内部安全管理,缺乏一个综合的、常设性的协调管理机构。为解决各自为政问题,亟需形成公共安全体制化管理统一管理体系,以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的统一目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局面。该管理机构的名称拟可考虑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该机构由信息资料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决策系统等组成,负责分析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性质,制定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方案,并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迅速有效地解决突发公共安全问题。与中央相对应,各地方可成立相同性质的、隶属于上级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和本级政府的公共安全局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故。[4]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理念,此理念的梳理有助于将不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因此要把“安全规划作为硬性指标写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高公众和规划者的安全意识,保障安全规划的开展程度。其次,还应在法规中明确规定规划者的法律责任,采取规划方案负责制,增强规划者的责任感,确保他们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5]

4 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促进完善特大城市常态化公共安全管理执法机制

建立完善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执法机制,是实现特大型城市法治化管理的关键。实践证明,现代公共安全危机往往具有辐射效应,亟需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管理机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从日常“危机管理”层面着手建立执法机制,既要善于以强大的动员能力来处理紧急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更要依法防范和处理公共安全危机。

建议上海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执法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预案设计:特别是要从上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建设实际出发,着力加强防范和应对各种公共安全危机的实战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落实保障:及时获取可能引发影响公共安全危机的的各种信息;政府部门要及时、公开、透明地向社会相关信息,使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从而增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三是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整合管控资源,形成机制保障,多元社会资源的参与是实现公共安全危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力量支撑,政府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将社会和公众资源纳入危机管理的制度框架,全方位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有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隐患和苗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置,四是要抓紧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完善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统一协调、部门负责、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网络,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五是把综合治理的思想变成机制、变成保障,各有关部门应把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与对政府业绩的评价结合起来、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公共安全防范上去,使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更好地与危机处理结合起来,以多元的路径实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最大社会效益。

5 积极借鉴国外城市公共安全法制与机制保障经验

以俄罗斯和德国为例,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法律制度方面,俄、德两国分别具有相当完备的相关法律体系。俄、德两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注重城市应急管理的依法行政。在苏联解体和两德合并的十多年间,先后建立了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先后制定了《关于联邦执行权力机构结构》、《民防法》、《防疫法》,规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民防办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任务、法律地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能等。

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在城市公共安全法律立法上,国家层面由内政部牵头,联手国防、经济、交通、建筑、财政、农村、环保、邮政、劳工等部门,制定了《民防法》、《灾害防护法》、《民防工事建筑法》、《基本法》、《国防法》、《民事保护法》。在州的层面,则由各州制定《防火法》、《消防法》、《灾害防护法》、《救护工作法》等法律,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6]

美国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包括政府安全危机管理、社会危机管理机制、经济危机管理机制、道德危机管理机制和紧急事态管理机制等。

第一,政府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面。它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务院、国防部、司法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等有关部委分工负责,中央情报局等跨部委独立机构负责协调,临时性危机决策特别小组发挥关键作用,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

第二,社会危机管理机制。负责美国国内治安、执法、劳工权力、民权、移民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它涉及美国劳工部、司法部及其所属的联邦调查局、移民与归化局及各州警察局、消防局等。

第三,经济危机管理机制。它旨在解决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财政部是美国管理经济危机的最初机构。

第四,道德危机管理机制。它是美国政治生活中鲜为人知但作用重大的管理机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道德危机后开始在联邦及各州均设立了道德(伦理)管理机构,负责联邦及各州官员的廉政监督。

第五,紧急事态管理机制。在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全面紧急事态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全危险方法:应用公共安全管理的危机理论、处理和应对所有种类的紧急事态、灾难和民防需求。二是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有助于促进联邦、州、地方等政府的充分合作、加强对已知的紧急事态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紧急事态管理规划与州、地方政府决策及行动体系更完全的整合,在现有紧急事态管理预案、系统和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对所有类型的紧急事态的适用范围。三是开展有恢复能力和减除灾害社区的建设,将社区的住宅、企业、医院和公共安全中心坐落在安全地区而不是高风险区。[7]

上述三个国家国家层面与地区城市层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互相衔接配套,既体现国家大法的权威性,又维护地方城市特色性需求。相比之下,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上海至今没有一部实施该法的地方性法规细则条例,许多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由于制订的年代较早,在2008年发生的一连串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已暴露出不适应或缺陷,亟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目前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难度空前加大,进一步整合健全相关的法规、规章,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公共卫生安全是医学领域涉及人群最广、影响最大的学科,它包括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流行病,药品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性社会事件等多个方面,是国家安全、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政府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监管,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避免或减少危害,确保人们安全便成为当今社会重要课题之一。

一、公共卫生安全内涵简述

公共卫生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的学科,从衣、食、住、用、行等多个角度影响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是研究如何维护全体居民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学科〔1〕,包括传染病防制、地方病防制、职业病防制、食品药品安全、灾难事故、突发性事件等一切影响公共健康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一)传染病防制

(二)地方病防制

地方病,又称地方性疾病,是指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如,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氟病等等〔3〕。

(三)职业病防制和食品药品安全

(四)灾难事故、突发性事件

灾难事故是指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如火灾、地震、海啸、重大交通事故等等。突发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突发事件指所有突然发生的事件,狭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

二、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我们已经感受,缺点也得到了证实。公共卫生安全同信息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深度联系的基础之上,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风险,以往大家印象中只有在第三世界发生的传染病已经不再有国界之分,如,2003年的SARS爆发,2009年的“甲流”,2013年的禽流感等等,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疾病如很多事物一样,突破国界。

三、公共卫生安全与政府职责

公共卫生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群体的健康和生活,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全。所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管与防控也显得尤为重要。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只要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的行政部门就有其行政职责,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部门、疾病控制部门、工商部门等等。2003年SARS流行暴露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我国政府长期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职能,政府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往往采用传统强制模式进行管理和事后补救,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财政投入严重匮乏。面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严峻局面,单靠公民的自我救济力量明显不足,由于公共卫生安全涉及每一位公民的自身权益,这一特殊性使得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弱化,一致性提高,此时政府应以恰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帮助、引导和管理〔7-8〕。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与政府职能方面暂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相关部门在行使其职能时多靠道德和觉悟,而这无法保障国家权利主体和人民对其行政机构和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重大疫情来临时,政府能发挥多大作用无法评价。所以,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行政责任。

四、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广泛性、难控制性、危害严重等特点,处理时比较困难,主要以预防和控制为主,所以应根据国情建立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首先,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体制,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中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和义务,完善沟通体制,快速有效追究失职渎职。第二,建立各场所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制。如学习、生产、生活、工作等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制的建立。第三,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经济投入。定期为公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公民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应急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每一位居民在应对危机时,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应对有效、依靠科学、团队协作。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应对时的物资储备制度。加大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科研、教育、宣传、培训制度和预演制度。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五、公共卫生安全监管的全面参与性

第3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安全性;提高

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人员广,社会影响大,对安全性的要求也相应的较高。而当前,全国各地的大工程纷纷开工,施工单位不得不面对土建工程的安全提高问题。当前施工安全现状如何?相关人员又应该如何优化管理方案,以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值得我们思考。

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性现状

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

评价一个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性工作好坏与否,可以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窥见一斑。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的施工员工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比较耐心谨慎,能有效地降低犯错几率,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为从实际经验来看,大多的安全事故是施工操作不当造成的。但是反观当前工程施工的现状,安全意识薄弱却是个普遍现象。施工单位往往将安全意识建设写进了管理重点中,却忽视了在工程实践中的巩固强调。这直接导致施工人员大概了解施工安全的概念,却无法将其应用在具体操作中。有些施工单位干脆抱着还没出事故的侥幸心理,对施工安全性置之不理,到发生了事故才追悔莫及。我们应该充分看到这些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的现象,并找到相关改良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安全事故处理能力不强

对于安全事故,管理人员一方面应该思考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其发生,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也应该探索处理事故的有效方案,因为从教训中,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而现在打开新闻报纸,安全事故处理纠纷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为什么对于安全事故,施工单位与当事人总是有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呢?这与施工单位事故处理能力有着直接关系。不难发现,对于安全事故,施工单位首先就没有明确的事故责任评判标准,这对事故责任界定产生重大障碍,极易产生事故纠纷。其次在事故问责机制的执行中,很多单位也没有形成一套固定有效地体系,相关人员往往见风使舵,这样就很难让当事人满意了。事故处理不当,对施工单位本身和当事人双方都是不利的,这方面的再探索值得我们思考,

二、提高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性方案

1.加大宣传,增强安全意识

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是不可能将施工安全性真正贯彻到具体的施工事务中的。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首先要从安全意识角度增强全体有关人员的思想觉悟,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宣传就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很多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时是有相关的安全宣传工作的,但很多情况反映出这种虎头蛇尾的宣传方式往往起不到长久的作用,施工人员往往在工程之初注意了施工安全性,随着施工的进行就忽视了,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相关人员一方面要优化始安全宣传工作的方式,不仅利用标语、口号的固有方法,还要重视安全会议的作用,多利用正式的集体活动全面灌输安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要尽量维持安全意识的宣传效果,对损坏的宣传标语及时给予更新,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召开专门的公开会议,提高施工人员的警惕性。安全意识的形成不是简单的一两句口号就能办到的,它需要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并针对实际效果做综合地改良。

2.建立安全监督队,实时保证安全施工

鉴于很多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是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人员应该建立安全监督队,争取做到实时监督施工安全,第一时间杜绝安全隐患。对于工程施工安全问题,虽然监理人员的工作有涉及,但是监理人员毕竟没有具体地参与施工工作,不能掌握施工的种种细节以及突发状况,而且在时间上监理人员也无法保证,所以施工单位最好能够额外组建类似安全监督队的机构。安全监督队的人员最好是选择具有一定施工经验的老操作人员搭配专业的安全评估人员,监督的时间范围则是所有作业时间。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可以针对施工人员的及时操作给予一定的现场指导,对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错误操作方式也可进行及时改正,而专业的安全评估人员则从安全角度进行评价,保证改进措施不矫枉过正,又能增强监督的权威性。管理人员在监督队人员的挑选上要尽量公开透明,且做到专业性、权威性的统一,这样才能让安全监督队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安全施工队一旦形成,参与人员也应该充分明确自身责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实时保证安全施工。

3.明确责任标准,严格问责制度

要提高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其实不光光是从宣传、技术等方面着手,管理人员应该吸取反面教训的经验,多层次的完善提高方案,比如从问责机制的角度。很多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责任标准没有明确的指示,问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事故发生后,相关问题得不到准确界定与解决,激发了不少不必要矛盾,这一方面影响了施工的整体进度,对单位本身造成了不少损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将来安全工作的进行。管理人员首先应该明确各种事故责任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完全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各项标准进行完整地阐述并让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得以了解,最好有纸质文件存档。其次,施工单位应该明确各项问责制度,什么问题应当如何处理要明确的写进文件,出现事故后,要严格按照制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事后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公正公开。最后,对于出现的事故,管理人员应该针对问题反思,并对相关管理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问责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个完整地过程,管理者应该逐步进行工作,并具体到每个细节。这样,才能从事故中找到施工安全建设的提升思路,提高施工人员的警惕性。

4.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近两年,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土建施工技术还是建筑材料都快速的更新,这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提高。很多时候,施工人员对新的技术不熟悉,对新的材料不熟悉,在操作上就容易出现失误,造成安全事故。这些问题是安全意识或者安全监督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适时适当地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提高施工安全性建设。相关人员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人员哪些技术掌握地不行或者有哪些需求,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教授。

5.加强交流,共创新局面

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土建施工项目已经表明,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研究不仅仅是某个施工单位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全行业必须攻克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项目施工人员和工程交付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但是现实也反映,对于施工安全性的探讨,各个单位却是自成一家,缺乏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使得行业的整体提高十分缓慢。我们应当看清,一个施工单位完成的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项目涵盖也比较单一,如果面对每种陌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通过事故才能反思得到处理相关问题的措施,那代价未免过大。但是要是各施工单位能互相交流经验教训,单个施工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极大地扩充,整个行业的基本等级也会得到提升。所以相关人员在这方面,不能抱着自我满足的态度,一定要定期组织与其他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交流,争取共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提高土建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是个需要全方位思索的过程,值得施工管理人员着重思考,以保障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权益。我们应该首先认清当前施工工程安全性的现状,从当前问题出发,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挖掘提高方案。对于具体方案,我们可以首先加大宣传,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措施奠定思想基础。然后建立安全监督队,确保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对于安全事故,我们应该明确责任标准,严格问责制度。对于施工人员,我们则应该基于实际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最后,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施工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当然,提高施工安全性的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但是本着上述思路认真执行应该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土建施工单位必将迎来新一批的工程项目,期待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工作,开创崭新局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儒;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02期

第4篇

 4月24日上午,原二纺机菜场路因污水处理工程施工挖空,导致围墙倒塌,砸死民工1人。当前,临近五一小长假,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按照“管行业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的“三管三必须”要求,把隐患问题想得严重一点,把网格排查抓得更细一点,把主体责任、监管责任落得更实一点。现将我办“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事项通知如下:

1、各社区抓紧开展本辖区安全风险隐患的全面排查,并下发书面整改通知书。排查小结及整改通知书4月29日下午3点前报办事处安委办。

2、督促辖区各类企业单位做好五一期间事故隐患的排查,督促单位整改并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3、重点对建筑工地进行排查,督导施工单位务必安全施工,严守安全底线。

4、继续加强消防安全常态化宣传和排查。尤其是高层建筑、老旧小区居民楼院、大型商场、批发市场、超市、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二合一、三合一场所违规做饭居住等问题。

第5篇

1.1重硬件、轻人员项目安全管理

将主要资源用于现场脚手架、临边孔洞、起重吊装机械、垂直隔离、临时用电等硬件设施的检查和整改。在有效提升本质安全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作业人员的管理。除了日常的班组安全活动、工作危害分析活动外,缺少对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1.2重检查、少参与项目安全管理

以领导随机检查和安检人员盯岗检查为主,多数作业人员没有参与到行为安全改进和安全管理之中,没有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管理层或职能部门制定了所有的安全计划并做出决定,作业人员没有参与制定安全改进的目标,作业人员仅是被动地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即使作业安全行为取得改进,也没有在工作区域内获取安全改进的成就感。只有一部分人(班组长或段长)对安全负有责任,不能有效激发作业人员的活力。

1.3重惩罚、轻鼓励

虽然以惩罚违规作业人员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在减少不安全行为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逼迫式安全改进导致作业人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避免惩罚方面,作业人员改善行为安全的动力来自于对惩罚的惧怕。由于安全检查者充当警察的角色,造成检查者与作业人员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不利于鼓励作业人员积极主动的改善安全行为。

1.4重经验、少数据

对某个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状况的判断多基于某次检查的结论,并依赖于安全员的工作经验。当安全检查频率不足或者检查人员经验缺乏时,都可能造成对个人安全行为状况的判断失误。此外,由于缺少对个人安全行为的数据统计,不能对事故倾向人员进行持续跟踪并提出风险预警。为解决上述问题,项目通过研究和讨论,决定调整安全管理思路,借鉴和引进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在保证本质安全的同时,通过多种行为安全管理工具规范和改善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确保在施工高峰期安全管理可控。

2行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发展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通过大量的安全事故调查分析得出了“88:10:2”的规律,即在安全事故中,有88%纯属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有10%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造成的,只有2%是难以预防的。这就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减少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加强人的本质安全化的研究和建设,探索并制定控制、直至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从而改善安全状况。20世纪90年代开始,行为安全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著名的行为安全管理工具有杜邦公司的STOP(SafetyTrainingObservationProgram)行为观察(纠正)系统工具、拜耳公司的BO(BehaviorObservation)行为观察工具等。上述工具均以ABC理论为基础。ABC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和可测量性。因此人的行为是可以管理的。选择行为安全管理模式,首先要对有风险的行为做出界定,即定义关键的不安全行为。并对这些危险行为进行ABC分析(A一行为前因,B一行为本身,C一行为后果)。在这过程中,行为安全管理队伍要观察与员工安全有关的不当行为,发现后不仅要及时纠正,还要将相关的情况记录下来,为行为分析提供原始数据,然后列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行为,逐个分析造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将分析出来的结果反馈给有关的员工,鼓励安全行为员工并促使行为中存在问题的员工改变工作过程中的危险行为,逐渐使员工安全行为达到习惯水平。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人员安全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一线员工普遍认为,工作环境设置与行为要求、激励沟通与奖惩这二方面因素对自己的不安全行为选择影响最大。此外,计算机技术在行为安全管理中也得到了广发应用。安全行为科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大量的数据及各种调查表的处理或整理,存储个人文件、档案等,例如:建立事故人因数据库、人因事故诊断程序;建立事故致因模型及相应控制对策的选择程序;建立个人文件档案库和行为测量数据库等。

3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在项目部的应用

项目部在对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安全观察与沟通、安全行为激励卡、安全观察与统计分析”三者相结合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其中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是项目行为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观察与确立个人、单位的主要不安全行为,通过沟通加强管理者与一线员工之间的交流,让其充分参与到不安全行为的改进计划中。安全行为激励卡的发放则是对个人安全行为改进的鼓励和固化方式。安全观察与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对个人、单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预警,指导安全管理人员对关键人员进行重点管理。

3.1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的应用

介绍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是行为安全管理的常用工具之一,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流程。项目部结合工程特点编制了安全观察卡,安排专职安全员、项目部主要领导参与到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中。其中,项目部专职安全员每天需要在管辖范围内完成20人次以上的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项目部主要领导每周必须完成1次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活动开始前,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对安全观察与沟通的目的、方法对所有观察员进行了交底,按照观察、表扬、讨论、沟通、启发、感谢这六个步骤完成一次有效的观察与沟通活动。观察员首先应当确定被观察员工的行为,决定如何接近员工,并安全地阻止不安全行为;其次,观察人员必须对被观察人员的安全行为和好的做法提出表扬;随后观察员与员工讨论观察到的不安全行为、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后果,鼓励员工讨论更为安全的工作方式;接着双方就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达成一致;最后双方讨论作业点的其他安全隐患问题,并对被观察员工的配合表示感谢。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实施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为每个安全监督员设定合理的工作量。根据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最初的几天内每个安全员实际最高能完成10次左右的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在随后的一周内每天完成的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上升到20次左右并保持稳定;

(2)在活动开展前,除了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外,还应该对这个管理活动在全员范围内进行宣传,便于员工理解和配合活动的开展;

(3)项目部主要领导都应当参与到该活动中。领导参与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并对员工安全行为改善具有更有为有效的促进作用;

(4)认真填写安全观察与沟通记录卡,便于安全观察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3.2安全观察与统计分析系统的应用介绍

项目部结合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内容建立了一个行为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它由安全观察记录输入模块、风险状况与趋势模块、风险类型统计模块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安全观察记录输入模块由被观察对象14个安全观察行描述。其主要作用为观察提示,避免观察漏项。14个安全观察项列下均设置了下拉式菜单。下拉式菜单内为该观察项常见的不安全行为的描述。所谓不安全行为描述是指被观察对象状态的一种客观表述。以图2为例作以解释:首先观察到该作业人员所处的位置是临边,此时在“位置”下来菜单里选取临边孔洞的描述;其次,观察到该作业人员在该项作业时未系挂安全带;此时在“PPE”下拉菜单里选取“安全带”选项。以此类推,顺序完成14个项目的观察。当某个观察项不涉及或无明显问题时,可以不填写。每个不安全行为描述都被赋予了一个风险值。最终被观察对象所获得的风险值是0到14个不等的违章描述所取得风险值的累加;这是分析统计的数理基础。风险赋值的基本原则为:可以直接导致物体打击事故、高处坠落事故的违章描述被赋值2分;导致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违章描述被赋予1分;部分可能导致吊装事故的违章被赋值1分至2分;主管态度被赋值1分至2分等。每一个不安全行为描述还会被赋予一个风险指向。所谓风险指向是指每个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该系统包含了石油化工建设行业常见的九大事故类型(高处坠落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机械伤害事故、中毒窒息事故、坍塌倒塌事故、起重吊装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其他)。例如:被观察者未佩戴安全带可以导致“高处坠落事故”。风险状况与趋势分析模块、风险类型统计分析模块是该系统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现状的两种分析思路的具体表现。其中:风险状况与趋势分析模块侧重于对个人风险大小的判断。风险类型统计分析模块则是在风险状况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个人风险构成做进一步探讨。上述统计分析方法均是以安全观察记录输入表所提供的数据库为对象,利用EXCEL软件提供的数据透视功能,生成交互式图表。该系统建立后,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将每天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所记录的信息输入到该系统。系统自动会对个体不安全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并给出风险预警。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依据预警提示,对重点人群的不安全行为实施重点管理。

3.3安全激励的应用介绍

为了鼓励和固化安全行为,项目部在安全观察与沟通活动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激励活动。其主要做法就是对现场发现的安全行为予以物质奖励。项目印刷了30元和50元两种代金奖励卡。在每天的班组安全活动期间,由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统一发放。获奖者需要在工友面前对其安全行为进行讲解和示范,以此达到对安全行为的宣传和培训目的。此外,为了保障奖励范围,项目部将获奖人数规定为全体作业人员的30%。

3.4对比说明

为了说明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笔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取了两个作业班组进行分析对比。班组甲有成员11名,平均年龄32岁。班组乙有成员12名,平均年龄37岁。项目部对班组甲实施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对班组乙继续采取检查监督、处罚等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项目部选择了“流动吸烟”、“爬楼梯不扶把手”、这两项常见不安全行为作为两个班组的对比点。经过一个月的数据统计,绘制出图3和图4。对图3进行分析,起初班组乙吸烟人数较班组甲较多,但是班组乙通过一个月的行为安全管理控制后,流动吸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班组甲流动吸烟次数变化不明显;对图4进行分析,班组甲作业人员不扶栏杆的次数呈下降趋势,班组乙作业人员不扶栏杆次数变化波动较大,没有明显改善趋势。

4结论

第6篇

不利于发挥工程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柔性管理不同的是,刚性管理充满了约束性、规范性,人们通常认为主要依照制度标准进行施工便可万无一失,根本不曾想过会出现任何意外事故。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如若管理人员过于注重遵循实施规章制度,那么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均会受到打击,其自身安全管理意识也会逐渐减弱,不仅增加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还非常不利于工程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发展。

2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应用人的能动性

安全管理模式的策略分析观其现状,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鲜有企业实行人员能动性管理,甚至许多基层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何为人的能动性管理。所以,在实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模式前,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充分学习有关知识内容,提高自身思想认知度,从而更好的落实该安全管理策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伤,确保公路安全。

2.1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可以说,工程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乃是决定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发展趋向的关键人物,其自身对于安全责任意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各项安全策略的落实情况,也决定着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程度。所以,在施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策略的第一步,便是要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每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的总负责人都应当给予安全承诺,确保每一项有效安全方法的投入及落实,从而保证每一名工程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一旦管理人员做出安全相关承诺以后,施工人员的主观意识上便会认为自身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能动性便会被充分激发,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也会下意识做好所有安全防范措施,并且主动去侦查辨别身边的安全隐患,也会及时对上级领导汇报自己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如此一来,安全隐患事件便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减少施工人员彼此之间的纠纷矛盾现象,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所谓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绝非是单纯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应当从工程施工人员的切身需求出发,利用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工程施工人员做好安全管理内容的动机。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明确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大层次,可以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将施工人员对应到所属的层次之中,而后依照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个人潜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例如说,针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比精神需求要大,所以管理人员可以设立出评估制度,依照个人工作表现,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从而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动性。而针对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需求要高于物质需求,所以在进行管理时,便应当以精神激励或荣誉激励为主。

2.3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经相关调查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其自主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个人素质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较高,并且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其能动性是有限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最大的个人价值,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第7篇

周  次

日  期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开学前

8.24-9.1

1.编写育才《安全工作手册》。

2.召开安全处、车队、门卫开学初安全工作会议。

(1)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手册》要求。

(2)解读和分解本学期安全工作计划。

(3)讨论学生乘车准备工作。

3.建立各类安全管理簿册。

4.对全体教师进行开学初安全工作培训。

(1)解读《学校安全工作手册》。

(2)解读学校工作计划(教师部分)。

(3)解读《江苏省中小学生安全管理条例》(教师部分)。

(4)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

5.开学前安全隐患排查(校园)。

周  晓

姜小兵

 

 

 

周  晓

姜小兵

 

 

 

 

周  晓

王  磊

第1周

9.2-9.8

1.启动校车接送工作(9月1日下午)。

2.住校生乘车演练(9月6日下午)。

3.建立新学期校车管理台账(学生点名簿等)。

4.开学初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胡永生

周  晓

王  磊

周  晓

第2周

9.9-9.15

1.危险玩具收缴。

2.成立学生安全管理监督组,培训上岗。

王  磊

周  晓

第3周

9.16-9.22

1.课间安全活动检查。

2.安全簿册检查(班级点名簿)。

周  晓

王  磊

第4周

9.23-9.29

1.体异生排查。

2.安全隐患排查(教室内部)。

3.校车安全逃生演练。

王  磊

周  晓

周  晓

第5周

9.30-10.6

1.国庆长假,安排好门卫值班和校园巡视。

戴慧新

第6周

10.7-10.13

1.安全员管理检查与培训。

周  晓

第7周

10.14-10.20

1.课间安全活动检查。

2.安全主题手抄报及安全主题征文竞赛。

王  磊

周  晓

第8周

10.21-10.27

1.安全簿册检查(校车安全管理簿册)。

周  晓

第9周

10.28-11.3

1.安全隐患排查(校园周边)。

周  晓

第10周

11.4-11.10

1.课间安全活动检查。

2.“抗震救灾”逃生演习。

王  磊

周  晓

第11周

11.11-11.17

1.安全员管理检查与培训。

2.教师安全培训。

周  晓

姜小兵

第12周

11.25-12.1

1.安全隐患排查(水电安全)。

1.安全簿册检查(门卫各种登记簿册检查)。

周  晓

王  磊

第13周

12.2-12.8

1.法制知识讲座。

姜小兵

第14周

12.9-12.15

1.课间安全活动检查。

王  磊

第15周

12.16-12.22

1.安全员管理检查与培训。

周  晓

第16周

12.23-12.29

1.安全簿册检查(班级点名簿)。

王  磊

第17周

12.30-1.5

1.安全隐患排查(校车)。

周  晓

第18周

1.6-1.12

1.课间安全活动检查。

王  磊

第19周

1.13-1.19

1.各种安全簿册上缴、检查、归档。

王  磊

第20周

1.20-1.26

1.假前安全隐患排查。

2.假前安全教育。

3.寒假值班。

4.期终安全工作总结。

周  晓

周  晓

戴慧新

第8篇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和水利行业工作重点,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及时化解消防安全风险、消除隐患,进一步提升火灾防控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领导

成立镇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站,负责组织对全镇水利行业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工作部署安排,并协调有关指导督查事宜。

三、工作任务

(一)强化复工复产企业消防安全监管。要支持企业做好复工复产期间消防安全工作,要指导企业落实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等措施,有效杜绝违规动火违规储存等不安全行为,要通过网络授课、现场教学等方式,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不断提升返岗复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安全技能。

(二)深化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治理。要组织对水利行业人员密集场所开展重点排查,要督促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程,深化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场所消防安全。重点排查整治以下内容:1.是否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擅自加层扩建;2.是否未经消防行政审批擅自施工、投用;3.是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每日开展防火检查和夜间巡查,规范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消防安全管理;4.是否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5.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6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是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7.消防控制室是否落实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是否熟悉消防设施操作和应急处置,单位职工是否掌握本场所火灾危险性及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组织疏散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三)全面开展“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治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以“零容忍”的整治态度,强化对集生产、经营、储存和住宿于一体的“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排查,摸清场所数量,建筑状况及安全管理等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合账。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督促整改,对于住宿与生产、经营、储存场所合用,未按规定进行防火分隔的,必须严格依法查处,坚决督促违规居住人员立即搬离;对于疏散设施设置不符合要求、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的,坚决依法整改;对于楼内、屋内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的,坚决依法清理。对危及安全拒不整改的,要依法追究生产经营单位、房屋产权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要围绕“全民防火”这个主题加强复工复产、单位防火宣传提示,重点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定向宣传、精准宣传、连续宣传,加强对水利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疏散逃生和宣传教育等四个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一)全面自查。各村、各单位要于5月15日前组织水利生产经营和建设单位开展消防安全自检自查自纠活动,坚持单位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责任清单,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及时消除隐患。

(二)排查检查。各村、各单位要按照《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有关部门的“三定”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行业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对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要结合水利生产经营和建设单位自查自改情况,开展重点抽查,对发现的隐患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逐项列出整改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定期照单对账、照单销账。

(三)督促指导。镇建立攻坚行动督查调研机制,适时组织对各村、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要牢固树立消防安全红线意识,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集中精力抓,及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分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共同履好职、尽好责。要强化预警、函告、督办、约谈制度的运用,督促落实排查、整治、监管责任。

(二)加强排查,严格执法。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检查执行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要严格落实隐患闭环管理,对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又拒不整改的,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等措施;对擅自停用消防设施、堵塞消防通道的,要依法严厉打击。

第9篇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是关系到经济、效益、广大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系统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小型水利工程因工程规模和投资较小、工程施工期短、施工条件多变等原因,施工安全往往得不到重视。

2、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

目前,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在培训、技术、体制、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施工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2.1安全施工教育培训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队伍中含有八成以上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他们的整体素养比较低、分配工种具有变多性,且安全适应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安全培训。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一旦开工工期通常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更有一些单位不愿意投入过多成本进行安全施工的教育培训,造成施工人员培训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淡薄,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2施工管理技术问题

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其内容上基本看不到整个工程的具体介绍,现场环境说明、具体的施工方式以及施工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并且在施工管理技术性问题上不能有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案与手段用来消除安全隐患,以确保施工安全。

2.3施工管理体制问题

现在的水利建设的秩序和法人行为问题不够规范.加之水利工程参与单位比较多,施工场地分散且距离较远等情况,给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小型企业中,权力与利益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施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职责的不明确,给项目经理的工作带来严重阻碍,同时也会对施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其中,违反操作程序、直接发包工程以及压缩工期和造价等问题都属于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2.4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问题

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安全生产还是粗放管理,大多表现为职责不明,责任主体不清,管理效率低。施工企业不具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完整应急预案,对没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安全生产管理不计入成本,当安全故事发生后才被动地进行处理,不能做到提前预防。由于安全现场事故主要是偶发性发生为主,所以企业心存侥幸,不愿意主动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更新安全防护设施。

3、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管理措施

3.1思想上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安全生产的践行者是个人,因此施工者的安全意识决定施工的安全状况。发生施工安全事故通常是由于人的安全意识浅薄,思想大意造成的。水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想法及问题,是影响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最基本问题。为此,必须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和意识,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2安全规章制度合理化制订

安全制度的建立是解决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首要条件。施工方以及相关的施工参与部门,从上至下,在思想上要形成统一的观念,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及意识,根据不同施工对象的特点及一些施工的特殊性要求,制订合理的安全生产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并严格监督执行。

3.3实行安全生产控制

安全管理要制作标准化文件,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执行标准规范的管理,以此来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保证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将施工目标、施工者及作业程序均按标准化执行,使参与施工者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明确责任主体,不盲目急躁地施工。

3.4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所有施工作业安全重点均在施工现场,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重点也不例外,事故发生的最终地点均是施工现场,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作为重点关注。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需要做什么呢,首先建立健全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更应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设立检查岗位,专人进行巡检,监督制度的执行状况,及时迅速地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置,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防患于未然。其次执行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需持专业资格证上岗,并做好专业工作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严格控制无证上岗从事专业及特殊工种的作业。再次施工进度合理规划,注重施工人员劳动强度,防止施工人员疲劳而造成的安全问题。最后培养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水利施工规模大、作业多、危险品使用频繁,有必要让参与施工的人员了解更多施工工艺和材料的特性,强调安全意识,配备齐全的安全防范设施。

3.5施工安全教育

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施工者的思想认知。因此,有必要做好施工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思想统一,从上至下,提高各施工部门人员的安全意识.要求水利施工工程项目负责人及各施工单位领导必须把安全问题作为工作前提,将安全工作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迫使项目主要责任人及各施工队领导自觉抓好安全工作;其次制订安全制度,在安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从甲方到各施工单位都必须落实安全制度教育工作。安全制度制订,必须符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并对基层员工进行宣贯,做到警惕常在;再次,抓住一切时间对施工者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工作。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要有目的对项目的一些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加以标注.并编制成标准化手册,对全体职工认真宣贯,使每位施工者对安全要求及预防措施做到心中有谱,为落实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夯实基础。

3.6全程监控安全施工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采用全程监控管理的方式,来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抓好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工作。所谓全面监控指的是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所有项目参与人员都需要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详细了解,并对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进行详细了解。同时,严格依据规定程序进行作业,让所有项目参与人员都能够对施工地点及施工对象的安全工作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严禁盲目施工的情况出现,对安全系数进行严格把控。所谓重点监控指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即施工对象和施工工序。其中,施工对象主要包含面临危险的施工部位,比如海边的堤坝施工;尾水洞钢筋混凝土的施工;高空部位悬挑施工;土石方定点爆破施工;深基坑井开挖支护施工等等。关键施工的工序均有钢筋焊接过程、吊装运输工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吊装作业、脚手架工程等事故发生率较高的施工过程。基于以上两个关键点,必须要列入安全施工的重点监控中,派专职人员巡岗,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主体,对于大意引发安全事故的各单位及个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置,使得安全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确保施工安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