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08-02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给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自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几乎所有高校都抓住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甚至几番。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规模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面对如此庞大的求学队伍,原有的学科和专业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多数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出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想方设法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这种办学思路是可行的。而对于课程建设,不少教师和领导认为,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抓课程建设,制定的规划实现不了,没多大意义;而部分新办专业领导认为,目前主要解决的是稳定学生,在教学上能开出所有课程就不错了,搞好课程建设是以后的事情。上述看法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短视行为。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办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到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上。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面临全方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和人才质量的竞争。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各高校在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的同时,应遵循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观,健康的、成熟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就要求经过高校加工出来的应是优质的或者说是合格的“产品”。这种优质或者说合格产品的输出实际上主要是以在校学习的一系列课程为保障的,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课程建设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此背景之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于精品课程建设。如今,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面,惠及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六个方面内容,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在建设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设计要适当,不应盲目追求课程建设的数量。各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固然不切实际,即使按照开设课程总数人为地设定一个比例也未见得合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门课程从体系建立、逐渐完善、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到日趋成熟,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建设周期也会有所差别,人为设定的建设周期未必与教学规律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强求一律就难免出现“揠苗助长”的“催熟”问题,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没有多大益处。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比简单设置数量指标要科学、合理得多。

第二,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教学效益,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上的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整合师资队伍等,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课程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质量工程”很显著的一个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为此,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重视教学课件制作质量和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只是手段,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对技术的强调和应用必须以教学规律为基础。基于网络的教学课件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的作用是独特的,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网络环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但体验思想的力量、思维的逻辑性、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非知识因素并非技术的特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忽视。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对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与弱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人和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素质的常态性工作,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创造一个适合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在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规划、制度、配套措施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通过实实在在的,而非追求轰动效应的具体工作,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主要靠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管理就是创造环境与提供服务,没有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宽松有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的环境,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精品课程建设认识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基地、课程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数控机床与编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0.引言

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无疑这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数控机床与编程》是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编程方法,能独立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若采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认真研究与探索,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1 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课程教学,打造出一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要能够体现如下四个先进性:

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课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育观念等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注意追踪该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采用能反映最新教学改革成果的新出版的教材,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课堂信息量丰富。

课程实施的先进性。课程实施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构建富有成效的课程实施平台。

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要求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讲解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重点突出,富于逻辑性。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示范、作业练习等各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得当,注重因材施教,利用较少的时间产生或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依据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要全力贯彻“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针。本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如下:

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建立。在对本课程建设准备期的研究与探讨过程中,曾多次进行市场调研并召开DACUM分析讨论会,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专家的意见,对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进行可行性论证,把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质量标准,真正落实在课程建设的源头。

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对本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将原来的《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整合为《数控机床与编程》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主要介绍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手工编程与操作等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只研究教的过程,而不考虑学的过程,往往造成培养目标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差距过大,使毕业生不能很快上岗工作。因此,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采用德国先进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首先由教师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进程进行科学立项,然后围绕如何正确完成所设项目展开教学,对其间所包含、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完成该项目所需掌握的实践技能、技巧进行亲身示范或旁加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现场参观等形式组织教学,同时利用数控加工的仿真软件,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仿真加工,这样不仅能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程的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训室的建设,向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目前,我院已建有数控仿真实验室、数控车床实训车间、加工中心实训车间等,并且运行状态良好。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目前,我院已与苏州精技机电有限公司、苏州胜利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少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等12个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就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质量评价,现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等进行信息交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保证课程建设达到预期的成果,必须加强过程评价。为此,我们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组织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及时反馈各种相关信息并整合其他教改成果,迅速提升课程的时效。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评价,其核心是社会评价,当前我们学院除了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相应的测评外,主要以学生参加劳动局统一组织的技能考核结果作为课程建设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也就是以学生技能训练引导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培育、扩大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我院特别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实行指导教师制,给每位青年教师都配备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改善知识结构;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班进修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交流教学和学术问题,促进精品课程组整体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由于我院对《数控机床与编程》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必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紧密把握数控技术的发展前沿,注重教学设施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谟树,张钟. 数控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第4篇

(1)加强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化素质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基础教育。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文化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平台得以体现,在课时上优先保证,要求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以培养思想道德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核心。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沐浴经典、计算机基础等。对于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平台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得以体现,构建以工程制图、Auto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适用于所有机械类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为目的,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占总学时数的25%以上,两部分之和不得少于55%,充分体现加强基础的原则。

(2)拓宽专业

专业任选课模块,又称为专业拓展课模块。由于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综合、交叉的趋势,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机械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平台设置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任选课的目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开设包括企业管理、汽车新技术概论、质量控制与管理、光伏科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

(3)突出实践

一是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8%。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行、相对独立。开设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课程目的在于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明确,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实践教学实效性;二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6%。两项之和为总学时数的34%,通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注重特色

特色一,服务地方经济特色。新余是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光伏科学概论、光伏机电设备概论等课程;特色二,紧跟行业发展特色。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汽车制造行业,开设汽车制造新技术课程。根据以上思路,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每一模块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只有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的建设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通过特色精品主干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制定具体课程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每门课程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由2-6个成员组成,实行传帮带,集体备课,共同提高,完成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接受评估验收等工作,确保所有课程符合教学要求。

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两门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学生受益面最广的主干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二级学院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一年的建设,再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每两年申报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5年的时间,使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二级学院优秀课程达到总课程的30%左右,校级重点课程达到总课程的15%左右,力争能有2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

为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每年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对申报的精品课程进行资助。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主要用于教材、网络课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建设。凡列入重点建设的课程,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也将给予优惠政策。

第5篇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精品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产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以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为载体。因为市场需求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市场需求何以谈质量。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是它的课程设置体系应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为一个专业的主要构成是其课程设置体系及其所开设的课程。而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设置体系的支撑是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所以,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的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和基础,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所以,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的一系列课程建设规划。

(一)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来确定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的定位问题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潘懋元2006)。由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办学宗旨、学校精神以及人文环境等历史文化积淀不同;已有的师资队伍包括数量、结构和水平等主观条件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体现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沿海与内地)、规模大小、基础设施、隶属关系等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包括家长、学生、中学校、政府部门和世界各国等)对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和知名度的认可程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及层次的需求不同;以及高等学校扩招形成的大众化教育所带来的生源基本文化素质的巨大差别(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包括智商和情商,因而应实施不同的教育,这也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同时,对人才的报酬,是按照其能力大小、贡献多少和供求关系(体现为就业的难易程度)由市场来决定的,而非完全按照学历由计划来决定,在市场利益分配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的条件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组成部分的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定位必须是也有可能是分类定位。大体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大学和职业技能性的大学三类。各类学校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社会、经济建设对各类和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培养任务。同时,以上三类学校的数量(包括招生的人数)应呈现为“塔形状”,符合党的十六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每所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这是一个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

2.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决定着专业的建设目标,而专业建设目标又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体现。①学术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以培养学术研究顶尖级的精英人才为培养方向,专业建设目标应以培养原始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精英化教育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原始创新能力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专业主要按照学科设置,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研究能力;②应用型的专业性大学――以培养各行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培养方向,专业建设目标应以培养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专业主要按照大行业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应用能力,既要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发展后劲;③职业技能性的大学――以培养技术技能具体操作型的人才为培养方向,专业建设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专业一般是按照某一职业或某一职业群的需要设置,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获得从事某类(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不需要再培训就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

3.以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南,构建课程设置体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水平评估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要的,但对所有的高等院校采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不符合各类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笔者认为应以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建设目标作为评价的前提来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建设目标决定着课程构建体系和课程教学目标,而课程构建体系和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支撑和基础。所以,以不同的专业建设目标所构建的课程设置体系及其所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应设置什么课程和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对专业建设目标的支撑作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

(1)以培养原始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专业建设目标

①课程设置体系应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掌握系统的基本理论的纯理论课程为主兼及应用性理论并强调理论知识结构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以服务于、依附于理论知识并用来验证理论的实验课程来构建。

②课程教学目标应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要求“知其然”更要求“知其所以然”,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为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

(2)以培养集成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专业建设目标

①课程设置体系应以理论课程为主并注重实践课程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应以应用性理论为主兼及基本理论并考虑理论的系统性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的具体应用,并以实验为主、实训为辅,或者实验和实训二者并重来构建。

以实验为主、实训为辅,或者实验和实训二者并重,是同一专业建设目标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和技术性本科院校(由高职高专升本后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②课程教学目标应在强调应用性理论掌握的同时,辅之以实践课程来加深、巩固对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

(3)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专业建设目标

①课程设置体系应以应用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式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应用性理论并服务于实践课程,按照基础理论够用、理论教学内容实用的原则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强调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并以全面覆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融为一体)的实训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来构建。

②课程教学目标要强调“知其然”但不要求“知其所以然”,并以掌握专业知识和具体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

(二)以课程教学目标来改革和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动态建设

1.以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和重组教学内容

教育部张尧学司长明确指示,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原则,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必备理论知识”的要求,本着基础理论够用、教学内容实用的宗旨,结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以趣味性案例和问题导入式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一是适应了当前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密型方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如会计对象、职能、任务、目标、原则等枯燥的会计理论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或产生畏惧心理。

2.以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内容建设和教材动态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依据。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是以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精品教材为基础。所以,精品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教材要精心编写和慎重选择。

在《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中,一是在教材建设的内容方面,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并配以大量的趣味性案例,从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直接点明主题的章节名称来构建教材内容和结构体系。二是在教材建设的载体和实现方面,除了给学生提供纸介质载体的教材外,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电子介质的动态教材。因为我国教材建设普遍存在着从编写到出版周期过长,教材形式单一,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一本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出版后内容就落后于现实的情况屡见不鲜,而立即再出新版又不现实,这将会影响精品课程的实施效果。所以,电子介质的动态教材应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充分条件。

(三)以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树立“有教无类,乐学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人才的培养应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求一律但求创新的个性化培养,允许全面发展的成功的人才培养观和人才衡量观。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针对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组织课后案例讨论的内容,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如何推销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与观点、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

所谓“乐学致用”是指“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和技能培养的实用教学。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选择有趣的、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案例和模拟实训来组织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有教无类,乐学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生源基本素质的变化及课程教学目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结合《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课程组全体成员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经验交流,基本上形成了以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式灌输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加大信息传输量。针对《基础会计学》课程是首开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对刚进校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并与高中所学课程联系较少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和课堂面授课时减少的现状,我们认为课堂讲授还应以灌输式为主,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问题是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精练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应是有用的信息。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授人以“渔”,学会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主动参与式讨论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教师拟定小测试范围,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试题目,分组交叉考试,各小组推出人选上台讲题,学生台下交叉判卷,使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因为出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上台讲解也是一个无形的竞争;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4)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法――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节约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CAI教学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并使学生快乐接受;节约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示范教学作用。

(5)实物参观和实际操作法――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并采用实物的凭证、账簿、报表具体进行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循环的理解以整体掌握《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

(四)按照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实践――理论――实践”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帮助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选择“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认知的指导下,经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基础会计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我们是通过以配合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专项实训”、以系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模拟实训”、以满足用人单位会计信息化需求的“会计网络模拟实训”为内容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按照过程控制重于结果的原则,强化日常考核,改一次考试定终身为分模块多次考试确定课程成绩,构建过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为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包括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以综合案例为主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在改革考核内容的基础上,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改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平时作业(习题、专项模拟实训、案例)、单元模块、学期综合三部分进行考核,并分块加总确定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其各自的比例和成绩确定分别为:平时作业成绩=卷面成绩×5%×4次;单元模块成绩=卷面成绩×10%×4次;学期课程结束成绩=卷面成绩×40%。

上述改革还存在期末考试增加学生负担、课程成绩确定复杂、重视操作技能、缺乏保证的弊端,为此我们准备在上述改革取得经验的适当时机,选择一个试点班级进行考核方式的彻底改革,其具体设想如下:为使学生快乐学习,减轻学生负担,去掉期末考试,仅以4个单元模块的成绩(卷面成绩×25%×4次)来确定课程成绩,同时要求每次成绩必须达到50分,每次模块考试达不到50分的该门课程为不及格,必须重修;另增设模块考试门槛:一是保证学习过程,作业完成率必须达到50%,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资格;二是作为重视操作技能的保证,在模块考试前采用实地考评并通过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资格。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质量保障最基本的保障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人才引进这个应急措施外,最重要的是立足于自己培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各高等学校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程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基础课教学的锻炼。

1.名师领衔,团队合作

组成3~5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的课程建设小组,集名师的智慧、积累、经验、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 即通过课程建设,使这门课程形成一支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和教学水平高、力量强、结构合理,能够保持教学高质量的和长期稳定的师资队伍。

2.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20-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重点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各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环境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1世纪环境专业人才应着重培养两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对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即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以期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二是具备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术。[1]我国所有具有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一专业课程,正是适应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需要。

一、前言

1.《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涉及到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新、改、扩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更加突出了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环境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判断、调整和选择的科学依据。它对合理的环境规划与利用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区域环评的方法和内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自身规律,更应遵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心理规律,强调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同时注重已有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到环评对口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习技能,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知识框架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具体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②使学生基本具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能;③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④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加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探索

1.正确认识精品课程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因此,精品课程具备高质量才能切实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本着建设精品课程的要求狠抓措施的落实,带动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特点,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培养和深入提高学生的工程概念及综合素质为目标,理论和实践穿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针对课堂教学、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国内外相关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课程改革的力度。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将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完善并充实多媒体课件等,实现该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现学训结合。课程采用以模块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穿行,把课堂建在教学实训基地或项目现场,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污染流程图、计算污染源强、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和方法等。针对环评课程将每一单元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设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对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从参与的实际项目中使学生掌握环评的要求、技术方法和程序,掌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融会贯通,使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做,通过任务型项目模块,逐层次提高。

3.教材与环评技术导则相结合,体现新颖性。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单纯讲授课本知识,教学效果就不够理想。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技术导则结合起来,切实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增加相应的技术导则内容,并制作成课件。由此,教学内容突破了课本内容,并与国家标准结合,体现了这门应用性课程的新颖性。

4.增加案例教学,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围绕着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可以尽快提高课程的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可以说,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方法论,这种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根据学生对环境本课程的理解,以环评工作流程为导向,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分章节进行讲解。根据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选择典型环评项目为案例模块,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的方法,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来分析运用要领,并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做、讨论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明了,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较多的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仿真现场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5.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以此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内涵,注重建设内容的质量,将教材与环评技术导则相结合;并增加案例教学,体现课程教学的新颖性和专业特色;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通过该课程的精品课建设,课程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了解科研发展前沿、掌握系统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绮.精品课程“环境化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与经济,2006,12(19):4.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因此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我院从2008年开始推起教学改革,而笔者所在的化学工程系更是全面进入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一、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等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性学习和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给出情境,提示工作任务;

2、收集信息,初步设计方案;

3、确定方案,包括汇报、点评,修改方案;

4、学生实施方案;

5、对方案进行评价。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引导、组织、创造学习背景的“导演”角色,总结和升华的“评论员”角色、以及评价学习效果的“观众”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执行中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提升综合素质。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融入项目化教学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需要经教师的点拨和演示,借助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企业。我们的课程项目全部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中获取,给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同时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工学结合,做到所学即未来所用。我们的实训装置具有生产性,能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部分装置为企业赠送,部分装置就是企业装置的再现,从硬件条件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实现,做到所练即所做。我们的部分项目采取与企业横向合作的方式,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去做真实的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化工过程操作与控制这门课中我们选取了太仓制药厂的真实项目,太仓制药厂生产如下产品:原料药卡托普利、维生素A(向学生展示生产场景及制药厂典型原料药生产工艺――原料药卡托普利的提纯工艺图片),该厂有如下生产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1、太仓制药厂维生素A生产车间废溶剂酒精水溶液的提纯回收;

2、太仓制药厂卡托普利生产车间原料药卡托普利的精制――萃取与结晶操作。

这些任务由学生生产班组(授课班级)承担,制药厂将派出生产主管(教师)与生产班组负责人(班长)签订任务(项目)委托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告知生产班组全体成员,在实施项目时,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全体班组成员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4人一组),并进行人员分工。每位班组成员最终对完成的结果要写出完整的操作规程和项目总结报告等。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以“工作方案的制定”、“工艺条件的确定”、“操作规程的编制”、“安全正确地操作”、“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劳动保护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经济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等,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三、通过项目化教学打造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行业专家了解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授站在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前沿,了解这一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课程设计人员是受过专门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训练的一线教师或工程师,具备制定课程目标和大纲的基本能力,他们与行业专家、学科教授相结合,组建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双师型”为主体的授课教师参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项目化教学指导书,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自己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保证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与企业生产同步。这种项目化的教学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项目内容,教师的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项目实施结果未必在预计之中。针对学生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启发、解释等指导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必须亲自动手做、多向企业跑、勤与技术人员切磋、不断了解行业动态,综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第8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建设标准;实施策略

0 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经过十年的研究建设与实施,形成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使部分精品课程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精品课程技术落后、共享性差、交互性不强、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为此,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取消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取代精品课程,而是精品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它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对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至2011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8门、院级精品课15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精品课网站开发技术落后。

根据国家、省级精品课评审要求,申报精品课程必须要建立精品课申报网站,各高校结合学校申报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和精品课评审标准,建立了精品课程申报和教学资源网站。但由于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不同,大部分精品课网站都采取静态网站或者ASP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存在技术落后,网站访问速度慢的情况。

2)为申报而建站,精品课网站利用率不高。

精品课网站建设的目的是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部分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初衷却是为了评审精品课,从而申报成功后不注重后继的维护和推广使用,造成精品课网站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3)课程资源获取困难,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根据申报的层次在国家级精品课网、省级精品课网和高校精品课网上,而且部分省份并没有专门的精品课网站,除了参加评审的教师之外,其他教师和学生很少知道或访问精品课网站,推广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精品课资源开放程度较低,部分课程的精品课网站,由于申报者顾虑知识产权问题,仅在网站上了相关的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虽然提供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以及视频等资源,但仅仅是链接而已,根本无法下载和访问。

4)精品课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交互性不强。

在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上,部分精品课程只是作了评审平台,仅仅是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表、情况、科研课题情况、获奖情况和课件、教案等无层次的堆积在页面中。而真正的精品课的资源却很少并且缺乏层次,从而精品课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5)精品课教学资源没有随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及时更新。

根据精品课评审标准要求,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随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随时对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不断进行更新,同时要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可访问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复检制度,存在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主讲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更新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等问题,教学资源更新滞后。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标准

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2012]2号)文件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2.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团队要求

(1)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师。结构合理要求教学团队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高中级搭配。同时要求教学团队不仅要包括专业骨干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课程设计,还要有专业的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负责精品共享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既要求专业课建设团队不仅要有专任教师,同时要求有兼职企业合作教师,不仅强调建设团队的教学经历,而且强调必须具有企业经历。

2.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求涵盖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在基础知识方面应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关系的规范化和数据库设计等。

(2)要求不仅体现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提供典型案例和系统的综合运用。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不仅要包含数据库基础知识,同时必须要包含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技能,如SQL Server2008等。

(3)要紧跟新技术、新观点以及热点问题。如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讲授的应用技术应随之调整。

(4)应体现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征,同时内容要适合在互联网上公开,不存在版权等争议,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3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根据资源类型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如下。

(1)基本资源主要包括本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指导、教学参考资源和全程课程录像等,主要体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

(2)拓展资源体现本门课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节,贯穿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案例库、专家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知识检索系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网络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拓展资源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课程要求的不同之处。

2.4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技术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拓展资源技术要求、资源提交要求3个方面,同时要体现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建设教学与学习兼顾、交互性强的共享系统。

1)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在结构上必须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来组织,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基本资源根据不同资源严格按指定的格式建设,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可采用doc或docx格式,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教学课件中所采用的媒体素材符合本要求中对媒体素材的技术要求。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与硬件平台无关。同时对元数据的格式提出了标准要求。

2)拓展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拓展资源中所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数据存储采取关系型数据库,要有严格的授权保护,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人/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地便于用户操作。

3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方案及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须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高职特色、突出实践技能、突出教学和学习并重、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在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3.1 做好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衔接

“十一37”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在教学方法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应做好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衔接工作。

(1)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仍然是主要力量。

(2)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本学科和课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要求。

(3)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4)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作业、素材库、模拟试题资源,同时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视频录像。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要求,将精品课教学资源按照技术要求规范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中。

3.2 课程教学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所以课程教学的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课程教学设计是规划设计本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以及讲授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知识内容,确定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同时要根据讲授的内容,确定应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寓教育于课程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1)根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确定课程的性质。同一门课程,课程性质是不同的,必须根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确定课程的性质,如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有所不同。

(2)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局角度出发,探索和改革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并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口标。

(3)在课程的教学日历安排上,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罗列、教材目录张贴,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而有计划地进行安排。

(4)在课程的内容讲解上,要逐步细化,落实到章节,甚至到小节,体现知识够用为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防止出现追求全面、深度和新意的教学错误思想。

(5)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应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倡导理论教学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中之重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性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本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拓展资源的建设。

1)基本资源的建设。

在基本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结合具体的专业和教学实际,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日历以及教学课件等。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上不要过分求全,而必须优质。如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有的只是制作每一章每一节的教材纲目,而不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不如直接使用教材更加直观

2)拓展资源的建设。

在拓展资源的建设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种资源的建设工作:

(1)教学案例库必须根据课程的特色做到经典,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组织安排,同时必须是最新的典型案例库,不要为了满足教学案例的评审指标而盲目地累积案例,有的教学内容有多个案例,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没有案例,这是错误的建设思想。

(2)实验实训指导资源库要根据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验和实训教学,笔者认为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实验实训指导资源库不仅仅把实验实训指导书简单地呈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必须针对每一个实验和实训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指导,如果有条件应实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

(3)试题库提供各章节模拟考试和综合模拟考试的下载,供学生复习使用。在线自测和考试系统可提供各章节内容的测试和阶段综合测试,建议与试题库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资源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解决,建设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中提供设置权限的师生互动系统。

3.4 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机制

(1)政策与经费支持。为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正常更新与维护,对完成建设并且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给予必要的资金奖励和维护费用。

(2)技术与系统保障服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单是高校的责任,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和校三级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国内教育网站和国内门户网站,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3)监督与管理机制。精品资源共享课绝不是建设完成、评审成功就万事大吉,必须要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组织专家保证质量,同时保证资源的更新质量、开放性以及安全性。

(4)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推广,促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精品资源课程的重视和推广,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但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评审,也不是对原精品课的重建,而是要求各高校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一流教学团队的打造下,建设一批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有规划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发创造性思维,努力打造一个教学理念先进、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2]龙仲芬.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2(12):34-35.

[3]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2):20-23.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S].教高厅[2012]12号.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EB/OL].(2012-06-01)[2013-07-25]..

第9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系统化;概念模型;高等职业教育

1 背景

对教学资源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从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学兴起以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从广义上讲,教育资源是指一切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可利用条件,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经费等;从狭义上讲,教育资源是指直接对具体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教学录像、实验设备、教学环境等。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资源的概念中加入了数字化元素。于是,以网络平台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很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教学资源库不是堆叠的数字化资料,而是面向专业教学和行业应用的资源库,是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从有关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教学资源库依然存在设计思想滞后、建设和管理混乱、更新少、资源格式不规范、服务水平差、重建设轻利用、资源库和教学活动两张皮等问题。

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这个目标来开展,因此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也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笔者以教学资源的狭义概念为对象,试图用系统化的方法对高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

2 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突出“实用”和“实训”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形成高职专业教学的两块主阵地;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也成为了高职专业教学的重要平台,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加快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中的资源建设构成了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课堂教学资源

尽管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已经成为共识,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研究型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教师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只讲适量、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知识,在内容上多讲与岗位和项目相关的真实案例,在方法上多使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模拟情境法等,在教学设计上保证可操作性、技术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资源是重要一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指“目前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的存在于课堂内部或是外部的、有形或无形的亟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既包括物力教学资源,又包括人力教学资源”。笔者在文中只讨论教材、课件和教案、视频动画等直接作用于课堂的物力教学资源。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的教学媒介,是教与学的工具”。高职教材特别要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在内容上覆盖课程标准中的全部知识点,在结构上遵循“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原则;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以“真实案例、岗位应用”为原则。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资源。教案对于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学知识点、掌控教学流程很有帮助;电子课件能更好地呈现教学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视频动画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信息和加深学习印象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图表和教学模型等资源都能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2 实践教学资源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模拟实验;二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促使其职业技能更加熟练化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从内容上看,实践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适应职场的综合职业素质;从时间上看,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生在校3年的整个学习过程,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从方法上看,实践教学更加注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以使学生尽早适应真实的岗位环境。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践指导资源、实践辅助资源和实践环境资源。实践指导资源包括实践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践教学大纲、学生任务书、技术规范等,是实践教学各环节中的主要参考资料,对教学过程起着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实践辅助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动画视频、虚拟实验软件、实验网站等,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和提高实践兴趣有促进作用;实践环境资源包括含有实验设备的校内实训室和能提供真实岗位的校外实训基地等,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需的器材、设备和场所。

2.3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下位概念,也被人们作出各种解释。笔者认为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承载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对教与学起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体地讲,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三种类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支持工具。

教学资源库用于存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所需的各种多媒体素材(如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等)、试题、案例、课件、软件,是教学资源数字化的集中体现。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呈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或者知识单元为模块,以文本、图片、视频、动画为表现形式,可直接用于网上学习的一门完整的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工具是指教学网站中提供的用于辅助教学交互活动的工具,如留言板、网上答疑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等,对于集中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和保证网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网站为中心,集课程评审网站、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和交互工具为一体。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同时成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辅助资源。

3 “三位一体”教学资源系统的概念模型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又互为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平衡性等特征。系统论让人们不仅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而且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

尽管我们把教学资源分成了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但这三者具有—个共性,那就是都服务于教学。此外,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这三者是互为补充和缺一不可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三类资源对教学的作用不是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也不能在各自孤立的状态下发挥全部功能,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三类资源视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即教学资源系统。

根据高职教学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图1所示的“三位一体”教学资源系统的概念模型。其中,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组成第1象限;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分别和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组成第2象限和第3象限,三类资源中存在一定联系的元素用虚线和箭头连接,形成了一个三维坐标轴。

我们知道,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建立概念模型的过程其实是对研究对象系统进行分析与抽象并使之简约化的过程,既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又体现了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还能反映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建立教学资源系统的概念模型对于我们理解高职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合理规划教学资源的设计有重要作用。

4 教学资源系统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补充和相互支撑,而不是理论和实践两条路。因此,第1象限告诉我们首先要制订共同的课程标准,据此编写主授教材、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书。主授教材以基础理论和简单实验为主,实践教材以职业素质知识和综合项目为主,两者在内容上体现连续性和一致性,在编排上体现项目导向和工学结合的原则。同时,教师还要制作相应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特别是教学录像、动画视频、虚拟实验软件等辅助资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内容要紧扣教材,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轻松地了解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实训环节中感受真实的岗位任务。在教学环境上,教师以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为目标,将教室和校内实训室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大地发挥两类资源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但很多都是“为评而建”,而非开展教学所必需,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规划,忽视后期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想使精品课程网站真正服务于教学,教师就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从第2象限和第3象限可以看出,网络教学资源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信息存储库,而应该是网上教学活动和网络资源库的集合体,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空间上的拓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设计。首先,我们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围绕课程标准、主授教材、实践教材等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依照教学规律设计网站结构。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我们应让网络课程内容尽量覆盖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将相关的教学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考核标准等资源上传到网站并免费开放,供学生在线检索和下载。最后,重视精品课程网站中学习管理、师生交互、在线考试、评价反馈、虚拟实验平台等模块的设计,使之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

5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