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 本土化 音乐教育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一体化不断发展,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有着新的思考和探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命运,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国相继进行着教育改革,美、英、法、日等国相继出台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新出台的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观念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成为重点。音乐教育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国际化”反映出国际音乐教育理念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绝不单纯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音乐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的观点,力求在音乐氛围熏陶中开发个体潜能,逐步升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感知能力。不论学习者个人条件的好坏,只要求他们在音乐欣赏中能够扩散音乐思维,激发音乐灵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国际音乐组织尽可能使音乐教育优化,并使之适合于所有学习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国际音乐教育组织的带动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元论”在我国仍被很多音乐教育者采用,他们迷恋西方音乐体系,坚持欧洲古典音乐,一味推崇“七声音阶”等。这与国际音乐教育推行的多元文化理念背道而驰。二是很多音乐教育者对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仍以欧洲音乐理论为中心。三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定义:“‘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①“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国际化’实为一种教育行为,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过程,它体现国际共同目标与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②“音乐教育国际化”主要目的是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自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本土化”,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西方传来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本土被吸收和接纳,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在固有的文化传统下自我延续的发展过程。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引进的国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吸收、消化的本土化过程。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界正逐步与国际化音乐教育接轨,然而在积极发展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化音乐教育如何与本土化音乐教育做到平衡发展等。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音乐教育国际化”与“音乐教育本土化”相结合。“音乐教育本土化”需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可以采用西方先进理念进行学习,要注意的是传统音乐文化固有的特质不能因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而被抛弃,应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任何一种音乐教育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在实现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同时追赶国际音乐教育的脚步。

三、国际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

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青少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加之以往的音乐教育大多盲目追随西方,轻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若没有添加本土文化,就无法谈及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因此重视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音乐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上,应当重视对传统音乐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并对收集到的传统音乐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确保资料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我国疆域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不容小觑,这将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建构我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形成我国特有的多元性文化特征。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学习世界音乐理念,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强调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存在,我们不应局限于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价值观,而是要放眼世界,重视与国际间的交流。此外,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仍存在着注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忽视民族传统音乐理论课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音乐教育将会多角度、多领域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51.//邻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②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J].中国音乐教育, 2002(4).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区别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音乐教育研究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解释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以及规律的一种活动。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解释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中,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多是音乐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或教学研究中不断总结、提炼得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当代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处于不断结合和转化的新动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文的分析,将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1.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2.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中,使用分析、批判、思辨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音乐教育的本源,评价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等,都属与这种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它既可作其他研究方法的初步工作,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来使用。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献法,通常以搜集研究音乐教育史料为重点。例如,研究分析著名音乐教育家思想与实践、有关教育制度的变迁、音乐教材的沿革变化等等。

4.分析研究法。分析研究法是把研究对象整体分解,对各个部分自身特有情况进行区分,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研究方法,要防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局限性。音乐教育中的分析研究法常用于对音乐作品、音乐教材以及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进行历史的、现状的、社会的、背景的分析。

5.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分为个人研究、团体研究和问题调查研究三种。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研究目标常集中于某个音乐教育家及其思想。例如,美学思想研究,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对巴赫家族音乐成就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分析等。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种教育现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不同表现而进行的比较研究,目的是发现音乐教育规律及其特点。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既可以对教育现象的特征进行同类比较,有可以对性质相反的教育现象进行异类比较;既可以对同一教育现象的历史纵向比较,也可以对并存的教育现象进行横向比较。

7.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音乐教育与研究过程中,常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分析书面材料等手段了解某一实际情况,概括现状与规律。如宋蓓《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和裴芳《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获得资料。

8.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实证研究所得的数据,需要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取得各种所需数值。如平均值,相关值等,其结果可以用于验证、推算、预测。

9.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这是教育科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并且得到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如陈鹤琴先生对家庭音乐教育的成长跟踪研究。

10.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这项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音乐教育研究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某种现象,需要“假设―验证”的过程。例如,研究器乐教学与中小学生识谱能力发展的因果关系,则需要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控制额外变量,得到可靠的数据。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音乐教育总实行实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11.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1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以上12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类。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它是以理论、逻辑思维、大量的历史事实作为分析的基础,从事物的矛盾出发进行描述。是人们内心思想的一个感性的表达。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通过调查法、相关分析法和实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揭示,从而揭示问题与现象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需要搜集所研究的资料,并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前者是对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后者是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使得两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所运用的哲学体系不同。作为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者赋予研究对象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研究的是一个整体过程。而定量研究方法,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研究对象可以分解成很多个部分,通过这些组成部分从而得到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次,对人本身的认识上有所差异。定性研究强调人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定量研究认为的是多有人都是相似的,强调的是用数据来说话。

第三,研究的角度和要求不同。定量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强调客观实在,用事实来说话。而定性研究则试图发掘思想的深度,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强调的是主观意向用感性来说话。

最后,由于方法论上的不同取向,导致两者实际应用中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者的角色不同。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观,脱离资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则依赖于资料分析。对定性研究者而言,没有研究者的积极参与,资料就不存在。

2.研究设计不同。定量研究中的设计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就有了明确。而定性研究,在研究者研究的过程中是可以不断补充和加以修改的。

3.研究的环境不同。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进可能的控制着“量”和“数”。而定性研究是存在于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了解事物在最常态最自然的发展变化。没有数量的限制。

4.测量的工具不同。定量研究中,测量的工具是具体的实物。而定性研究研究者就是工具,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三、对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从对近十年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基本包括哪些,以及大致可以看出多数的论文研究都是采用的定性研究,前人也认识到任何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想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方法都是必要的前提,随着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重视学科间的交叉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等各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将会成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认识到选择哪种研究方法要从实际研究的对象出发,只选择一种研究方法是不够的,有时进行一项研究需要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研究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关于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应用现状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使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者重视对研究方法基本学术素养的训练还有待提高。当然,前人有好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值得借鉴和应用,肯定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没有任何的东西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的学术研究都应该是不断的发展,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关,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当发现它的不足。以此,就多元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做了以下思考:

1.不难看出很多文章对研究方法仅仅是用一种描述法在对它解释,表达。并没有实质性的说明如何的实际运用和借鉴,只有抛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今后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方法要加强多元化。

2.在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综述中,定量研究是我们急需要加强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论文资料分析资料发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仅仅2篇,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采用的理论思辨性的定性类文章。由此可见,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化发展,加强定量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3.文章分析说明,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关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也不够高,因此至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还不能说取得了完整,系统的结果,所以,广泛吸收国内外,各学科之间有效的研究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3篇

ISHE创建于1953年比利时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至今(2008年8月)已组织过28届会议(参见表一)。历届会议的主题,是根据每次会议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国际教育界的发展动向,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各项计划和目标,还考虑会议东道国的情况,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性的思考出发设定的。下面是ISHE历次国际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中心议题(主题)。

通过分析ISME历届会议主题、出台政策以及参会人员发表的文章等,我们可大致了解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现总结如下:

一、彰显国际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现任主席莉安娜女士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10・北京)新闻会时说,“当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防止其遭到冲击和破坏,是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太空时代”的到来,寻求本民族文化优势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的自觉行动,突出本民族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彰显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1980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14届ISME大会:“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这一主题吸收了民族音乐学多元音乐文化的意识,强调“世界范围内音乐的多样性”、“对保留文化纯洁性具有更敏感的意识”及“尊重世界各种音乐的基本不同点”。这一思想在第9至12届ISME大会上也有所体现。如,197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9届大会研讨了传统音乐的丰富性和世界音乐的多样性。1976年在蒙特勒召开的ISME第12届大会上,UNESCO主席向大会作了“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主题发言,其中也强调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等问题。另外,从历届ISME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各表演团体的表演也充分表明了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导向和浓厚的民族气氛。

由此可以看出,保存并发展本土音乐是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是音乐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保留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才能使每个民族在国际音乐教育的百花园中独具开放,散发迷人的魅力。

二、力求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音乐教育要“面向世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提倡音乐的文化认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共享世界音乐,力求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就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如195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3届ISME国际大会的主题:“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音乐――作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1963年日本东京召开的第5届会议:“音乐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与音乐教育”;1984年在美国俄勒冈召开的第16届会议:“为了我们地球的音乐”,在描述主题的意义时这样写到:“只有尊重地方、地区和国家之间差异的独特性前提下,我们才能用真正的音乐文化的全球理解来丰富21世纪的生活。”1992年汉城召开的第20届会议:“让我们共同拥有全世界的音乐”;2000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第24届会议:“地球的音乐”;2002年挪威卑尔根召开的第25届会议:“音乐与超越疆界多样社会的各种活动”:2006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27届会议:“超越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音乐的融合”。“多元文化”在ISME大会上正式提出是在198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召开的第15届大会上,主题是:“音乐与音乐教育中的传统与变迁”。由此,凸显国际音乐教育的世界化观点,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开始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如日本的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音乐文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同样对世界音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基础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要的理念。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放的心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共享世界音乐文化。因此,在以后的历届大会上文化身份、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都成为会议的前沿课题。

三、把握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方向

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早在1968年在法国第戎召开的第8届大会“技术、手段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影响”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产业结构开始影响音乐教育实践,如运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远程培训I等,从而使当今音乐教育走向了现代化之路。正如哈森教授所说:“音乐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建立起与未来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新模式,这样才能使其不断地用于完善音乐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结构的革新,它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领域,而且给音乐生活、音乐市场、音乐传播及音乐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1990年芬兰赫尔辛基ISME第17届大会“面向未来的音乐教育”、199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ISME第22届大会“面向2l世纪的音乐教育”都能体现国际音乐教育与时俱进,朝着现代化方向阔步前进。

另外,国际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还表现在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工作和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四、追求国际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特征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开始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发展,“特别是唯意志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全面批评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形成中‘人’的缺失”上的弊端,研究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命运,推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意义,这也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在1978年英国伦敦召开的ISME第13届大会的主题上直接反映出来,即“以人为第一”的音乐教育。200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第28届大会也体现了面向社会大众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如主题所述“所有年龄的人们的音乐――音乐与幼儿、音乐与儿童;音乐与青年、音乐与成年人;音乐与老年人”。

五、促进国际音乐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对各国的教育都已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在1976年瑞士蒙特勒召开的第12届大会“作为终身教育的音乐教育”直接切八这一主题。在《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中也明确规定“音乐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过程,是对所有年龄阶段群体进行的音乐教育。”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国际教育年时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年的重要目标作出的呼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成为未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成为一种处于上升势头的国际性教育潮流。

六、引领国际音乐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国际语言,在推动人际关系和谐化、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世界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千差万别,但是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强调音乐中的“和谐”。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责和尚中”的哲学思想,蕴含其中的和谐是对立而不相抗的和谐观,是整体的协调,是在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中保存和发展的。而西方音乐中的和谐,是扎根于西方文化之中,着眼于对立面的斗争,重在发展,在斗争中求发展,这种和谐观突出个体的发挥,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不断地从对立面的斗争走向和谐。这两种不同的和谐观,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正如1994年第21届ISME大会通过的《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向各成员国发出的振兴音乐教育呼吁,“全世界所有音乐均具有其合理性,应尊重各种音乐的价值,认为全世界各种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值得赞赏和庆幸的,它为国际问各种文化的相互学习、理解与合作及国际和平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通过音乐交流实现世界和平、团结和友谊的理想主义,逐渐成为普遍的观点,并开始在全世界的音乐课堂贯彻实施。这也正是第29届2010・北京国际音乐教育会议的主题“和谐与世界的未来”用意所在。

结语

从历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主题以及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动态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能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音乐教育,从哲学层面探究了音乐的意义和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从教育层面推进了共享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从社会层面促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以及和谐化发展,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生命化进程,从心理层面促进了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音乐教育;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经济逐渐实现全球化,世界的文化形态以及经济形态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从以往的单一性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社会方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在不停的进行辩证,进而产生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学,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含义和本质,并且赋予了高等音乐教学以深刻的内涵,因此,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当前我国大学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很多音乐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更加倾向于应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式,并且以西方音乐为教学重心,忽视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多元文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关键意义。同时,由于很多高校缺乏对音乐学科的重视,教师难以获得培训提高的机会。

1.2二元论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当前,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二元论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西方音乐文化相比较传统音乐文化更加先进和优秀,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形式以及内容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高校一定要剔除二元论教育思想,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提优化大学音乐教育的相关对策

2.1将民族歌唱作为教育基础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想要切实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坚持将民族声乐作为其教育基础。在民族声乐实践教育中,一定要按照自然原则开展教学,将其作为高等音乐的基础知识,对民族声乐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整理,总结民族声乐的教学规律,进而将总结的规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同时,还要将不同歌唱方式、民族以及地域已经形成的,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充分吸收和利用,进而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形式化,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只有以共性为教学基础,并且将规律与自然充分结合,才能促使民族声乐的稳定发展。

2.2建立多元文化的课程体系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想要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建立多元文化的课程体系。首先,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音乐教学体系,需要在确保教学多元化的前提下,促使课程体系更加平衡,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只有实现多元化课程,才能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接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形式,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其次,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自主的进行音乐学习;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主体地位,认识到每个学生在音乐能力和天赋方面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收获;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入差异教学法,帮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

2.3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为了有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水平,一定要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新时期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断在交流中融合,促使音乐向多元化发展。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提高多元文化教学能力,丰富个人的音乐素养。同时,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为了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民族音乐文化以尊重和重视,通过传统音乐教学,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高校要为音乐教师构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而促使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获得全面提高;第三,高校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学习外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基础音乐技能。

2.4传统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突破二元论音乐教学思想,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是关键途径。由于不同的音乐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内涵,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独特而平等的,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不存在高雅和低俗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科学评价和认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给予本土文化教育以充分重视,结合我国民族特色,发挥民族文化优势。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并且帮助学生了解本文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内涵;其次,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与西方音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发现差异;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高等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师也要树立多元文化理念,突破传统二元论的教学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嘉琦,龚宝珣.基于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教育现状及多元文化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05:38.

[2]张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6,04:178-182.

第6篇

全书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划分为10个章节,每一章节都由一位学者负责统筹并撰写本章导言(Introduction)。通过对目录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有益经验。不同于我国的传统学科范畴界定,《手册》将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概述为政策和哲学(Policy and Philosophy),教育语境和课程(Educational Context and the Curriculum),音乐性发展和学习(Mus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音乐认知和发展(Musical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社会和文化语境(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音乐教师教育(Music Teacher Education),音乐教育与学科关联(Music Education Connections),神经科学、医学和音乐(Neuroscience,Medicine and Music),普通教育成果(Outcomes in General Education),研究设计、批评和音乐教育评估(Research Design,Criticism,and Assessment in Music Education)。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导论性质的著作⑥,通常划分为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音乐教育课程、音乐表演学习与教学、音乐创作学习与教学、音乐欣赏学习与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技能学习与教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媒体、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师。

显而易见,中国音乐教育学者习惯以“专业(方向)”这样的定势思维对本学科展开分门别类的研究,侧重于对单一专业方向的挖掘却似乎忽视了不同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音乐教育作为介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必须具备宽阔的研究视域和较高的观察视角,必须时刻关注音乐学科和教育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手册》的合理之处在于其目录中所呈现出的良好的多学科研究倾向和独到的学科关联,下面将以本书为主体,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现状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比较研究。

近十年来,学界对于音乐教育哲学这一议题展开了持续而激烈的争论,但是对比《手册》中“政策和哲学”而言却显得眼界不够宽阔。众所周知,我国新一轮音乐教育哲学议题引起争议的主因之一便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这一论述。政策和哲学都属于较为宏观的层面,而政策的制定又直接由参与政策制定的学者的哲学观念所决定。反之,国家政策中的文字表述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音乐教师和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哲学导向,将这两个议题纳入同一章节统筹思考可谓是十分的精准。说到“音乐教育政策”,中国音乐教育学者在此方面也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较具深度的学术成果⑦。不过一方面这些成果多为史学方面的汇编和研究,且对于音乐教育政策法规的学理、法理构建和当代音乐教育政策的法律体系构建以及我国音乐教育政策制定的趋势和规划涉及较少,还未能真正对这一领域进行有效研究。对比《手册》,塞缪尔・侯裴(Samuel Hope)《政策框架、研究和K-12学校教育》(Policy Frameworks,Research,and K-12 Schooling)分别从政策(Policy)、框架(Frameworks)、结构和复杂性(Structures and Complexities)、政策力量和技巧(Policy Forces and Techniques)、政策和音乐研究的性质(Policy and the Nature of Music Study)、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等方面结合K-12学校教育标准对音乐教育政策的法律框架建立、有效性运行、相关组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面且极具深度的剖析,对本章起到了导论性的作用。此外,约翰・J.梅林萌(John J. Mahlmann)的《MENC:一个恰当的案例》(MENC?押A Case in Point)、拉尔夫・A.史密斯(Ralph A. Smith)的《政策制定的近来趋势及问题》(Recent Trends and Issues in Policy Making)、约翰・W.里士满(John W. Richmond)的《音乐教育和法规研究》(Law Research and Music Education)等文也都在各自的侧重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在以上文章中大量出现的“推广”(Advocacy)一词。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特别关注音乐教育推广(Music Education Advocacy),推广即意味着需要音乐教育者及音乐教育相关组织通过游说、宣传等途径取得政策制定者、富人和公众对音乐教育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更好地提升音乐教育的学科地位,展开音乐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如何发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等相关组织的作用,在更广泛的层面取得学科认同和支持是十分值得各位同仁思考的议题。目前我国音乐教育遇到的困境较多来自于公众的不认同,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习一些音乐,尤其是器乐技能,然而如何使这样的愿望转变为对于包括学校音乐课程在内的学科认同还十分遥远。同时,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九大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然而其地位依旧十分尴尬,“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行”的偏颇认识大有市场,这是需要同仁们进行反思的。“推广”一词不仅需要获得外界的认同,更需要明确学科定位,寻找学科自身价值,提升本学科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余丹红曾言:我国音乐教育学科依旧未能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科定位未能厘清,学科准入门槛较低。单纯的哲学层面的争论似乎并不能解决这一看似简单实则艰深的问题,如何使音乐教育学科合法合理?从音乐教育政策和法规这一角度出发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自从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人文系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讲学中首提“音乐治疗学”开始,我国音乐治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纵观我国的音乐治疗领域和相关论著,其研究视野都集中于对普通人群心理和生理疾病的音乐治疗方面,偶尔涉及到专业音乐人群也是诸如对舞台焦虑等方面的关注。在《手册》“神经科学、医学和音乐”这一章节中,克里斯・齐斯基(Kris Chesky)、乔治・康德拉克(George Kondraske)、米丽娅穆・亨诺克(Miriam Henoch)、约翰・希普尔(John Hipple)和伯纳德・卢宾(Bernard Rubin)等人通过联合撰写《音乐家健康》(Musicians' Health)一文,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对专业音乐人士的健康问题予以关注。他们在国际交响和歌剧音乐家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ymphony and Opera Musicians)、北德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等相关机构组织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单簧管和小号的实例分析展开音乐教育视角下的相关论述。撇开其文章内容,尽管音乐治疗学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联早已为学界所认同,上海音乐学院更是将音乐治疗列于音乐教育系的专业序列,然而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之间的交集更多的局限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矫治以及通过音乐教育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塑造这一领域。通过《手册》的相关文章,我们认识到,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学科的交集里,我们有着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

诸如此类尚有很多,笔者认为,《手册》的意义除了其实质性的学科知识之外,更具价值的是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选题所传递出的与众不同的学科研究理念和新的学科走向。本书用一个章节来专题论述神经科学、医学和音乐的重要性,尽管刘沛教授在本世纪初便提出“脑科学将会成为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⑧,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München)音乐教育系主任沃尔夫冈・马斯特拉克(Wolfgang Mastnak)教授多年前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也曾提醒要关注音乐教育研究中神经科学理念。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甚微,究其原因,学者的学术背景单一可能是最主要的。如马斯特拉克教授拥有心理学、数学、音乐教育、音乐治疗四个博士学位,他在应用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时就显得游刃有余,而我国学者却只能感到力不从心,这需要反思我国现行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受制于我国整体的高校培养体制,如何在大规则束缚之下尽量培养本专业学生对于多学科(尤其是心理学、脑科学、统计学等理学知识)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好好加以思考规划了。值得欣喜的是,在近日教育部下发的《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拟从2014年起,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的控制分数线,其中音乐专业学生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考生文化成绩的65%⑨。教育部此举就是希望能够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更高层次的跨学科高水平人才做准备。

在阅读《手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为西方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且汇集了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在其目录中却未能发现“Pedagogy”一词,也没有出现国内每一本音乐教育学专著必会提及的奥尔夫、柯达伊、铃木镇一、达尔克罗兹等国际著名教学法。笔者联想到马斯特拉克教授在授课过程中曾言,西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专门学习这些教学法,因为它们太老太落后了。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音乐教育学科长期远远滞后于西方,需要对奥尔夫等教学法补课学习,但是30年过去了,如果我们还仅只停留于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音乐教学法的话,那就真的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我们必须逐步将学科从前科学主义向以心理学、脑科学介入的科学主义阶段过渡,通过相关途径同西方同仁一道展开对当代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当然,不可否认,有一批同仁已经意识到了我国音乐教学法研究的弊端,如谢铭磊对约翰・法尔阿本德(John M.Feierabend)音乐教学法的研究⑩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于近年展开的同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11}的交流合作都是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尽管本文只是选取了几点进行较为粗浅的比较研究,但笔者希望通过对于本书的介绍以及相关目录的摘抄和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音乐教育界同仁对于中西音乐教育差异的思考,在突破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思维脉络的同时,以一种更加关注学科之间内在关联的理念展开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实质性的内涵建设。

①Richard Colwell,Carol Richardson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②据余丹红所说,本书已于2011年进行了再版工作,不过笔者目前尚未看到有发行售卖信息。

③在进行相关搜索时皆以″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为关键词,由于不同的中文翻译方式无法进行精确检索,故并不排除有作者引用时只注明其中文译名的情况。

④杨艳迪主编《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余丹红执笔第十一章“音乐教育学”延伸阅读;覃江梅《审美与实践之维: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⑤在非正式出版领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自2004年首次招收音乐教育各方向硕士研究生开始便将此书列为参考书目之一。同时,如谢嘉幸等学者也曾在不同场合对此书有所提及。

⑥在此以曹理所著《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为例加以比较研究。选择此书并不是批评曹理或其著作,而是因为曹理作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及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影响深远并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⑦诸如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张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法规文献汇编》(1990―2010),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金亚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教育探究》2009年第3期;邬美洪《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法规的历史演进》,《文教资料》2010年第2月号上旬刊;薛南《建国前音乐教育法规研究》,《北方音乐》2010年第5期;杨和平《清末明初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交响》2011年第4期;代苗《20世纪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方骞《清末明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李宁《新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等。

⑧刘沛《脑科学: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围绕“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和展望》,《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印发《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10}谢铭磊《法尔阿本德及其音乐教学法初探》,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第7篇

关 键 词 :高师音乐专业 学生 教师专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 、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②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第8篇

一、在我国职业学院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就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坚持以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为立足点,尊重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转变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主流音乐文化的传统观念,学习和吸纳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新时期下的新型的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怎样更好地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成为世界民族优秀文化的追寻之路上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者负有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和传播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理解和贯彻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培养出全球化格局下各领域的高尖端人才,完成中国音乐教育系统新时期的重大改革的宏伟目标的必要举措。对学习者而言,实施多元文化的教育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水平上的扩展提升,更是时代所提出的挑战。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是全球化进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它具有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逐步形成,帮助他们理解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多元文化的视野以适应丰富而多变的现实环境的重要意义。在我国职业学院中实施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保证其在多变的现实情况中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教学水平的达标,有助于鼓励一大批学院中具备创造精神、开辟勇气和人生智慧的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创造更加卓越不凡的教学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

二、音乐教育在我国职业学院的现状

一个民族的音乐是表达其民族灵魂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出未来领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人才,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二元论”,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然而现实中我国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音乐教材的视野狭隘,无法囊括世界民族和本民族的多元文化。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各民族文化多元交融和汇合的统一过程,其音乐的多元性是历史的必然。再者说,随着全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各族人民的全球化意识崛起,全球化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张,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不可避免的现实。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材视野狭隘,并不能满足我国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化的现实状况所要求的文化教育的多元性。

音乐教学手段单一。纵观当今我国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不难发现一种物质社会条件下音乐实践和理论知识教学脱离的不健康的教学现象,部分学生和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进行音乐教育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指导作用,导致很多弊端。诸如学生普遍爱音乐爱唱歌,但基本都不识谱;对音乐的摹本也有针对流行音乐的局限性,甚至出现严重跑调的结果。

三、在职业学院中如何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

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必须设置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注重对学生教材之外的视野拓展。我们并不需要另设一门世界民族音乐学科或少数民族音乐学科来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不需要将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都纳入到现有的教学大纲之中。因为这些改变将造成学校课程设置的冗余,继而造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且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落实无实质上的贡献。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我们应该提炼出世界各国各族文化的精华,将其添加进学院现有的课程之中,通过提升学生主观上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首先,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多元的文化,引导学生正确欣赏本民族文化并平等地对待他民族的文化。课程的发展应该以文化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应渗透各个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和等具体的文化内容和精髓,传达不同文化中各异的价值观。

其次,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必须基于本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因其民族的多样性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做法也是多样的。在职业学院的音乐教学中应强调中国特色,做到合而不同。

同时,要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自身职责的定位,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到自己既是所教学科的学科专家也是该学科的教育专家,开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自我反思的讨论式教学环节,善于对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进行积极引导,尊重和注意倾听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世界各族文化的鉴别能力,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才能起步并继而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高师音乐专业 学生 教师专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 、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

    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②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