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外阅读的评价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外阅读的评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外阅读的评价

第1篇

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实践,我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最终发现可以采用“激趣读书,‘活页’制表”“小组合作,个性生评”“汇总‘活页’,适时师评”“灵活反馈,下移弱势”“‘活页’入夹,总结反思”五步循环的模式来实施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活页”式评价,学期初新接班时我认真分析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实施“活页”式评价奠定基础。组织好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需要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培训一批阅读水平高、领导才能好的学生来当助手。特别是初始阶段,“活页”式评价表格(简称“评价活页”)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的安排,更得依靠助手们群策群力,以点带面。

1.激趣读书,“活页”制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总量更离不开兴趣的催化。以五年级下册必读书目之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为了更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堂走向课外,开学第二周我便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文调到了前面来学,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海伦・凯勒自传“预热”。

课外阅读的过程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读能力、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也是课外阅读“评价活页”成功编制与运用的过程。若要使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成为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发表阅读见解、提出阅读疑难、培养合作能力的平台,首先必须使其学会“评价活页”的编制。“评价活页”的编制应注重“基础栏目”和“读者空间”二者相结合。“基础栏目”指一些说明性的栏目,如书名、编号、阅读时间等;“读者空间”是预留给学生自我反馈与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评价活页”。

2.小组合作,个性生评。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同样适用于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划分若干个小组,一周(或两周)为一周期,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进行读后交流、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均安排一至两名前期已通过培训的助手,组员可固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换或重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学生自我评价与组内互评,可以对自己或同伴的阅读兴趣、习惯、品位、方法等进行评价,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程的收获进行展示,还可以向同伴质疑问难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阅读兴趣变得更浓了,阅读习惯也更好了,悄然中课外阅读评价的内涵被拓宽了。

3.汇总“活页”,适时师评。

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除了具有可操作性强、整理分类快之外,还有多维多元化的特点。“多维”指课外阅读评价的目标更加细致,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方法,还关注其阅读兴趣、自读能力、阅读习惯和价值观等。“多元”指除学生自评外,还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等。

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的有心人。评价多维多元化,并非追求面面俱到。教师在汇总活页后,应将学生课外阅读交流与评价的情况浏览一番,做到“心中有数”,再对每个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此种做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4.灵活反馈,下移弱势。

教师点评完毕后,需要及时、灵活地向学生进行反馈。刚开始时我对此关注不够,在学生初读《昆虫记》时,一名学生反馈给我的话提醒了我。正逢班里准备进行第二轮课外阅读评价,一位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到办公室找我,他的话让我感触极深:“老师,《昆虫记》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读,可是我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都不懂,‘父母留言’栏我可以暂时不填吗?”他想告诉我“家长评价”对他来说无法完成。我的第一感觉便是:绝不能因此而影响他的课外阅读热情。相对而言,这些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和他约定好:有时间让他和父母多通通电话,将自己读书的一些收获告诉他们;在集体反馈后,再“悄悄地”到我办公室与我一起进行“聊天”式反馈。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教师评价后的反馈形式一定要灵活,需要充分发挥“活页”式评价“活”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同一小组的“评价活页”汇总进行反馈,也可以将每位学生的“评价活页”装进信封一对一进行反馈,还可以将集体反馈与个别反馈结合起来。

5.“活页”入夹,总结反思。

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对学生个体而言,是记录其课外读书成长的珍贵资料,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汇总。“评价活页”不能绝对固定,最理想的方法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活页夹”,专为保存“评价活页”服务。在活页入夹前,鼓励学生定期为自己制定下一阶段阅读目标,增强其读书目标分步落实的意识。

“评价活页夹”是教师研究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说课外阅读“活页”式评价于学生而言是阅读素养的全面性提高,那么对教师来说,便是研究能力的持续训练。

第2篇

1.表演的内容自己定。

表演的首要环节是选择内容。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的内容,促使学生广范围、多角度地自主阅读,从而自己选择出适当的内容。用英语去做表演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但是,有限的英语知识却局限了他们,同时也促使他们产生了阅读英语的内在需要。表演成功的愉快体验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去理解、揣摩故事的内容,又会推动他们进一步去阅读新的英语故事,以获得新的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外阅读的主体。

2.表演的人员自己组。

学生在选定了内容后,自由组织表演的“演员”,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找对内容同样感兴趣的“志同道合”者。为了照顾班里一些比较内向或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也会做推荐或自告奋勇地当他们的幕后导演。在寻找志同道合的表演者时,学生会交流自己阅读的英语故事,这便使学生手头有限的课外阅读资源“漂流”起来,让更多的同学“同享”一个故事。

3.表演的方式自己选。

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方式有多种。我们可以因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让学生体验自由表演的快乐,鼓励学生有大胆的表现。

(1)仿演。有些故事、绘本的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洁丰富,不需要做什么改动,便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表演的“脚本”。例如《The Tadpoles Look For Their Mommy》(《小蝌蚪找妈妈》)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便于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只要分好小组,提前告知表演计划,让学生自导自演,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2)改演。有的阅读材料不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而是以阐述、铺叙的形式呈现的,对于这样的故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改编,把陈述的语言改成人物的语言或对白,从而表现人物的特点。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绘本《Giving Tree》,是以叙述的语言表达了父母为孩子愿付出一切的感人故事。学生根据原著进行自主加工,把它变成了适合表演的对白。以下是剧本节选:

Narrator:There is a big apple tree. She likes a boy. The boy is happy,the tree is happy,too. One day,the boy is not fine.

Tree:What’s the matter,boy?

Boy:I’m hungry. I’m thirsty.

Tree:Here are some apples for you.

Boy:Thank you.

Tree:Are you happy,now?

Boy:No.

Tree:What’s the matter,boy? Are you ill?

……

(3)创演。在实践中,我特别鼓励学生就阅读的故事进行大胆的创作,以培养反思阅读材料、运用习得的语言的能力。如故事《The Grasshopper》,由于蚱蜢懒惰和贪玩,最后在冬天被冻死了。学生读完了这个故事,心情比较沉重。考虑到学生的心情,我鼓励他们再仿编一个故事。有同学新编并表演了这样的故事:……蚱蜢到了冬天饥渴难忍,小伙伴们帮助他渡过难关,第二年蚱蜢吸取了教训……这个表演后来被评为“最佳创作奖”。

4.表演的评价自己定。

在检验成果之前教师可以设立最佳剧组奖、最佳表演奖以及其他的各项单项奖,对学生的表演加以肯定和鼓励。但谁得这些奖项由“观众”评定,评选的标准则由大家讨论制定。如以下“最佳表演奖”的评价标准:

新课标提出“在各类评价中,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作为观众兼“评委”,其他学生也必须阅读同学表演的故事,以了解梗概,从而具有评说别人的“话语权”。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形式

评价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既没有具体评价模式参考,也没有权威读物为课外阅读评价指明方向和路径。只有师生读书的过程,缺少成果的展示,也没有课外阅读系统的评价方式。如何提高阅读评价的有效性,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多元性进行探究。

一、活动式评价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把学生阅读的内容展示出来,在活动式平价中,学生才能全方位展示自己,教师也才能最客观、最公正地评价学生。

1.童心童话――故事会、词语接龙、古诗吟诵赛

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后,知道了许多故事,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会吟诵唐诗宋词了。该如何让孩子们把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同学眼前,这就值得我们做老师的认真去思考,总不能以单一的考试为检测手段吧!于是在通过民意调查,决定每个月在班级举行“童心童话”系列活动。诸如:“故事长廊”――讲故事比赛、“妙语连珠”之词语接龙、“听!我们的声音”――古诗宋词吟诵等等。这样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在班级中和同学共同欣赏、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他人的阅读内容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冲动,拓展阅读的内容。

2.读书阶梯――阅读成长记录手册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阅读和成人不一样,它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但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扩得很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累计知识的阶段。因此,可根据每次阅读的特点,设计活泼多样且阅读层次感清晰的阅读记录表。通过这些阅读记录单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阅读的习惯,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阅读记录单也是由简变难,如最早期的阅读记录单只要学生填写书名和阅读时间,两个星期后增加了摘录好词好句,依次每隔两周就增加一项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填写阅读成长记录手册看成一种负担,而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看书写记录单的习惯。

3.心灵鸡汤――读书摘记、手抄报大比拼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量的积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备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定期展示。除了读书摘记外,我知道本班的孩子喜欢动手,于是决定让孩子们编辑小报。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心得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进行展示评价,从内容到形式,这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的一个综合考察,也是对学生阅读以后语文综合能力的检阅。展示以后,学生互相评价,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更快乐!”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1.自我评价

每周学生要填写自评卡外,还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学生互评

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3.教师评价

第4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外阅读 评价策略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的多元化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的灵活化

1.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涉及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

(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2.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

(3)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三、评价措施的层次化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2.成绩显现法

第5篇

关键词: 兴趣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 收获与效果 课外阅读 阅读评价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要求、实施建议中详细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重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我想,每一位在语文一线工作的教师都了然于胸。课文是正餐,课外阅读绝不是点心,优秀课外读物对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亚于一学期二十几篇课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审美、思维、想象等,优秀课外读物无不包含。对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如何评价呢?好的评价体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从书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一、设计说明

此项同读一本课外书的评价表分为三大项:兴趣与习惯、过程与方法、收获与效果。

1.关于兴趣与习惯

新课标特别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三四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开始阅读整本书,但兴趣仍然需要教师培养。教师推荐一本书后,学生去书店买书非常必要,可以让孩子看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闻到书店里的浓浓书香,感受到读者阅读的静谧氛围。不断购书也会让自己的小书柜一天天充盈起来,让人倾生成就感、自豪感。

每天阅读非常必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要从一天天不间断阅读开始培养,哪怕你今天时间紧张只读几页,但每日阅读的习惯不可改变。这对三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肯定有些难度,但凡事贵在坚持二字。一旦养成,突然有一天不让你读了,或许你会感觉今天少干了些什么。你可以选择在家读、在校读;可以午饭后读、睡觉前读。总之,每日必须读。

良好的读书姿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评价内容。虽然有人认为,读书可以马上读、厕上读、枕上读,但作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还是正襟危坐比较好,对视力与身体都大有裨益。

兴趣养成是评价中的重要一项。书捧了,人坐在那儿了,但兴趣怎样?是否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这“老师”不会不请自来。老师推荐的书孩子要喜欢,如《乌丢丢的奇遇》《男生贾里》《马小跳》等,贴近孩子,孩子才能贴近书本。

爱惜书籍是一项良好习惯。把书当朋友的孩子,才会爱惜书,才会好好读书。随意丢弃、污损书页,卷折页角,这样孩子是很难读好书的。所有爱读书的人视书为宝。一开始就培养他们爱书惜书的习惯,也许会对他们终生有益。

2.关于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第二学段(3―4年)中“阅读”第二条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课堂上老师教授默读方法,应该在课外阅读中勤加练习,达到巩固目的。默读也是一个人读书看报的主要方式和常用方式。

三四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遇到不会的字词句不会少。但二年级时就已经学会了两种查字典的方法,正好学以致用。平时读书时,手边摆放一本字典,遇到不会的就可以向这位无声老师请教,既疏通了文章,又巩固了查字典方法,一举两得。

3.关于收获与效果

按时完成是第一条。规定时间内完成,才能保障课外阅读的连贯性,拖拖拉拉,既养不成好习惯,又不利于内容的理解,很可能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读书与交流紧密相连。全班学生同读的是一本书,这为交流提供了文本;全班三四十位学生整天相处,这为交流提供了时间保障。交流不限于和同学之间,和家长可以交流,和老师更可以交流。采取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一对一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阅读收获与效果不仅仅局限于考查,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方式呈现自己的收获。可以是制作一张阅读小报,可以是讲一个精彩故事,可以是展示自己的摘抄本,还可以是诵读某一个动人片段。每个学生学力不同,收获与效果千差万别,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能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应该提倡个性化阅读。

二、评价理念

1.以人为本

课外阅读评价的对象是三四年级学生,评价项目不能太多、太复杂,注重共性也注重个性。在“兴趣与习惯”中,良好坐姿、每日一读,所有学生必须做到。在“收获与效果”检查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这是阅读个性的体现。

教师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目前的学力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这才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以教师好恶决定,效果一定有限。选择读物的权利可以交给全体学生决定。对每一个学生阅读快慢、收获大小,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2.关注人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认为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个光靠学好课内语文课的学生,所得一定非常有限。鲁迅说,采过许多花,方能酿出很多蜜。课外阅读就是在书记的百花园中采粉酿蜜。通过课外阅读评价诊断,改进教师的阅读指导,以求最终达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为将来的阅读打下基础的目的。

3.关注过程与方法

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可能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结果当然重要,但你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问他有何收获,可能答案丰富多彩,一句话也说不清,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或多或少都有。说实话很难测评,你的测评也不见得准确。多关注兴趣与习惯、过程与方法,比如每日阅读,良好坐姿,勤查字典、乐于交流,等等,看得到摸得着,这可能对孩子帮助更大。

三、评价原则

1.将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相互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展。尊重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有利于孩子开展阅读。孩子的课外阅读多数时间可能在家中进行,买书要家长,每日阅读家长可以监督……只要你在家中阅读就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家长毕竟不是教师,家长的评价与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三结合才是恰当的评价。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专注度、乐于交流,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可少,问卷调查虽然有弊端,但通过试题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感受……仍然是必需的。

第6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还有人认为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唤醒那些还未享受到这种乐趣的人们,通过阅读而写得更好,思想更丰满,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灵中的阅读乐趣,除正面引导外,一要充分利用教师个体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博览群书,在教学做到引经据典、广征博引,颇具学者风范,那么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叶圣陶也认为“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仍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循序渐进,指导他们先读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读物。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扩而大之,在世界观和意志力的支配下去自觉阅读。如果操之过急,强制把教师认为有益的书推荐去读,将适得其反,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黑塞指出:“读者的第一要务仍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在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和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话从激发阅读兴趣的角度,是极有见地的。

二、在阅读动机上强化专业方向教育

任何一项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的。意识到阅读的需要,一般就会通过阅读行为来满足他,那么,就要激发学生用阅读行为去达到满足阅读需要,及阅读动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没有动机,何来阅读?动机的正误、雅俗正是阅读效果好坏的诱因。中师生的阅读动机,理当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最高境界。这是中师的办学目标、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把社会的外在规定内化为个人的真切需要,才能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着目标、扩展广度,开掘深度,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深广的文化基础。这种强调动机的方向性、专业性,与前文所说的激发阅读兴趣应从个人的爱好――直接兴趣,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因为兴趣毕竟只是引进门的向导而已,入门之后,能否修成正果,还需有明确的方向。

三、拓展阅读广度与深度,但又有所侧重

目前,中师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阅读面不宽,层次也不高,通俗文学颇为流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未来的教师,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若只偏重某一科的学习,恐怕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因而,根据培养目标,广泛的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著,深入地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果

目前中师生的课外阅读常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后能与他人讨论交流,或者写读书心得的很少,这表明许多学生尚不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探索。蒙蒂默奥尔德在《如何阅读》中指出:“阅读时与写作同样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样需要掌握方法、运用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俗语也说“受人以,终身受用无穷。”为此,我们应根据中师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阅读引导工作。

1.通过各种场合、各种手段,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里活动过程,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诸如阅读过程、阅读类型、阅读原则及阅读的基本方法等。

2.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其阅读分析能力,读书周、读书报告会,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等。

3.提供必要的适当的书籍目录,引导学生有所选择。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往往有无所适从之感,教师应充分利用书籍目录,让学生针对个人现有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来择书而读。比如,对名人传记较感兴趣的,不妨有计划地推荐《马克思传》、《贝多芬传》等传记文学作品。

第7篇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参照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在此主要介绍五种方式。

一、 多角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目的也在于此。所以,我们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全面考察,作出评价。

(一)评价课外阅读动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不尽相同,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从下列角度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为兴趣,为消遣,为考试,为提升自身素养等。

(二)评价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课外读物是否有利于中学生提升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评价课外阅读方法。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能依据不同书籍类型、不同阅读目的适时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是否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等,都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角度。

(四)评价课外阅读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评价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否自发自觉阅读、阅读过程是否有恒心毅力、是否享受阅读过程等。

(五)评价阅读收获。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记录和分析考试中阅读得分情况,家、校一起观察学生因阅读而带来的改变和提升等方法,评价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学到的技能,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的熏陶、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阅读收获。

二、 多层次评价

新课标建议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可能在兴趣、需要、理解能力、心智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不能以同一的标准要求来评价。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采用多样的生动灵活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有横向的比较,也应有纵向的比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只要他们和自己原有的水平相比有进步,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赞许。

三、 多主体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遵循这样的原则,可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

(一)学生自评。课外阅读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中学生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做个回顾总结,并在总结中反思不足之处,为下一段的课外阅读确立目标。

(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中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师在评价课外阅读情况时,既要考虑到学生阅读的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学生主观感受,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评价,以保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稳步提升。

(三)学生互评。这个年龄的学生很在意同伴的看法,应鼓励他们的同伴参与评价。教师可协助学生确定评价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互相评价,找出优处和仍需要改善的地方,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家长参评。随着课改的深化,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很多家长迫切希望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在课外阅读的评价上,教师可通过家校联系卡、校讯通等方式指导家长,请家长和学校一起评价孩子的课外阅读。

四、 发展性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新的评定与此不同,它把评定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它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不再局限于阅读当时的收获和所取得的成绩,而要看到阅读给中学生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另外,课外阅读评价不仅要关注中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还要注意到中学生个体,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均衡且有个性地发展。

五、 实效性评价

第8篇

一、评价原则

1.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

2. 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

3. 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规定阅读量。

二、评价内容

(一)爱读书――兴趣与习惯:(1)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完成) (2)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周课外阅读计划》。(每周一完成)(3)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

(二)多读书――内容与范围:(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第9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地位 评价 前景

课外阅读具有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而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由来已久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怎样有效评价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如何?对此,笔者摭谈一二。

一.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规定有两处:“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两段文字分别出现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中。这似乎明确了课外阅读的地位,也即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但同时又留下众多疑惑:

1.必修课程修完是否意味着课外阅读的结束?

2.选修课程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课外阅读?

3.必修阶段与选修阶段的课外阅读是否应该有所不同?

4.课外阅读是否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必修与选修课程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课外阅读活动本身应该贯穿语文课程学习始终。《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规定仅现于必修课程的表述中有待商榷。如果说150万字阅读量是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完成的,那么,《课标》对选修阶段课外阅读量也应明确;《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量有规定,对课外阅读的质也应提出明确目标。

课外阅读是否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要探讨,但明晰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的地位,廓清笼罩在课外阅读身上的层层迷雾,为教师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是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纲领性文件的《课标》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评价

《课标》对课外阅读的实施给出了建议,也给出了相关参考书目,虽然仅限于必修段,但这还是为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及内容上的指引。不过,如何有效评价课外阅读活动却似乎又是一个盲区。

《课标》在评价的根本目的、功能、主体、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原则说明,对必修与选修中的阅读鉴赏从评价角度方面分别做出了规定,但独独没有提及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唯一能找到一点线索的是这样一段文字: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这是对选修课程中文化论著研读的评价建议,而课外阅读显然不等同于选修课程中的文化论著研读。《课标》在课外阅读评价上的“不作为”势必让现实中无序、随意的课外阅读依旧“无所作为”。

同为文本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评价角度虽自可相仿;但各自阅读目的的不同又决定了其评价手段和方式应有所区别。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写书评、读后感”,还是“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过程性评价往往成了唯一选择。从这一评价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知识和能力”等认知水平方面的情况就可能知之甚少了。但是,任何评价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中引入终结性评价就很有必要了。

笔者曾在高一与高二的五个班级做过相应实验,其操作方法大致如下:为检查学生一个学段整体阅读效果而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呈现,学生只能携带所读的书和读书笔记,每位同学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一道针对自己这一学段所读的书(从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而拟定的论述题,其考查方向在学段初始由教师依据学生所选书目、学生固有水平等情况而定并与相关阅读指导说明一并告知,其考查结果将与课外阅读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共同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附论述题及作答文字(节选)如下:

39.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请陈靖熙同学选取《目送》中的文章试证之。

43.请李舒扬同学结合《瓦尔登湖》谈谈你对“怎样使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的理解。

72.请薄淞尹、徐睿同学任选一题作答。(1)请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人名,并从中选择两位人物谈谈你对她的认识。(2)结合《红楼梦》原著中宝黛间的故事谈谈你对“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的认识。(3)结合《红楼梦》原作谈谈你对“色即是空”的认识。(4)读《红楼梦》而不落泪,古来少有。结合原作谈谈你的泪为何流。

(1)……黛玉个性善感、不够大气。“春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是黛玉的真实写照。她落泪吟唱“怪奴底事倍伤身,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她忧伤感叹“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更何况黛玉身体不好,恐不能为贾家开枝散叶。于是,尽管她与宝玉真个儿两情相悦,也只能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成为凄凉咽气的悲情人。可怜那最后一句话都没能说出口,只留下一个迷似的“宝玉,你好……”(薄淞尹)

(4)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读《红楼梦》让人落泪,为孤独,也为痴情,更为那易碎的美好生命……用一首诗作结:有情原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也是前缘天作合,何妨黛玉泪淋淋。(徐睿)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种意在全面检测自身课外阅读效果的终结性评价非常欢迎,从上述学生回答的部分文字中也可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仅依靠过程性评价来推进课外阅读存有先天缺陷,相较于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引入终结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评价方式。当然,终结性评价方式如何优化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讨论。

三.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有这样的话: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阅读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各国之首,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文科,他们认为广泛阅读将开阔人的视野,为将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提供无限潜力。以色列的犹太民族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在20世纪645位诺奖者中却有121位,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各个方面的实力自不用多说,其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多是接受本土基础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通过阅读所培养起来的开阔视野、思考能力等不只作用于学科本身,更有意义的是它直接影响了人的发展,正如朱永新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美国等国家重视阅读而取得的教育成功,值得深思。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如何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如何真正改变现实中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

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有犹太民族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德国人“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的优良传统;我们没有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国家阅读节”也还犹抱琵琶。那么,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究竟如何?

在考试文化比较发达的当下中国,将课外阅读直接引入高考是否可行呢?江苏、福建等省的高考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对于扎实推进课外阅读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在考查的范围、深度及评价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英国“莎士比亚教学”的做法,选定《红楼梦》这一级别的作品,对各阶段和各年级的学习框架及学习目标作出规定呢?

另外,课外阅读“等级认定”若不只停留在学校行为层面,而是上升为国家行为的话,那课外阅读又将是怎样的一副面貌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