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第1篇

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本溪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0名。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占14%,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18%。多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以及五中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提高认识

1.及时成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

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在学校领导班子及各处室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指数,校级干部中有一名少数民族(满族),中层以上干部中有2名朝鲜族,1名满族,1名锡伯族,切实加强了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2.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学校快速发展。校党委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采取教职工大会、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使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是国策,民族文化是祖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学校政教处、团委、工会、学科组等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积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任务

1.统一思想,德育先行,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学校建校以来,不断发展,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占一定的比例,大到办学理念,小到生活、工作习惯均有不同,学校又承受着家长、社会能否认可的压力。我们深知要使学校在快速、稳健中发展,办出特色来,团结是基础,稳定是关键。

2.依法治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创建规范、民主和谐的文明校园

几年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等;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让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三、为了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了政治课教学中

一周一课时,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组织专门培训,并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纳入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四、开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各族师生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保持了学校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有:

1.抓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标语、墙报、画报、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营造和谐民族氛围。

2.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民族英雄事迹,教育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兄弟为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各民族人民一定要相亲相爱,携手共进。?

(2)举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演讲赛。学校以“民族团结的楷模”“民族英雄”吴秀艳为学习典型,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举行了全校性的演讲赛。选拔出的优胜选手利用班会时间,分别到全校各个班级中进行巡回演讲,取得了较好效果。

(3)组织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抗击侵略的历史;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热爱家乡,奋发图强,长大以后建设和保卫家乡。

(4)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学校以增进各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友爱为目的,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竞赛题目包含了从古至今、从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到全国的民族团结知识。同时,为使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取得更好效果,学校政教处还挑选了几百道民族团结知识题,印发给各班学生,并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校师生中间形成了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良好氛围。

3.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各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

如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庆祝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会、板报比赛等,使广大师生寓教于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各年级少数民族和汉族结对子共同策划进行,并将具体活动上报学校,学校安排领导观摩评比,选出优胜学生。

五、校园里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几年来,学校在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感染和鼓励着身边每一个人,各民族师生亲如一家、水融。

温玉国老师是一位满族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经常带领自己的班级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在班级内举行联谊活动,增进民族学生的感情。

音乐教师陈唱,能歌善舞经常教学生跳各种民族舞,如傣族舞蹈《彩云之南》、蒙古族舞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新疆舞蹈《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等,让全体师生在互相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沟通、理解、接纳、友爱,成果喜人。在舞蹈中不仅使学生们身心得到愉悦,而且也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掌握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多年来,第五中学像这样一些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在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里处处荡漾着同学情、兄弟情、师生情、民族情,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的默默付出,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民族团结情,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第2篇

【关键词】 提高; 少数民族; 口腔医学生; 综合素质; 探讨

【中图分类号】R3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9-02 口腔医学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因此,内地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来提高其综合素质。

1 .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现状

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性格豪爽粗犷,同时又能歌善舞,乐于参加文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汉语水平及文化基础不及汉族学生,英语基础也比较薄弱。口腔医学学制为五年,比人文学科和大多数理科专业学制长,课程多,操作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的压力普遍较大。而目前内地高校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一锅煮",使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性[2],同时由于与汉族学生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其经常在同一民族圈子里用母语交流,这样导致学习交流的范围相对狭小,信息相对缺乏,同时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减少,锻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这些特点对提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侧重性教育,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前提。

2. 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及学院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更新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教育。

2.1 加强对汉语的学习

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对汉语的学习。汉语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无法理解课本内容,这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课程学习。来自内地班或经过预科阶段学习的口腔医学生汉语相对流利,在学习方面比直接由生源地考入学校的学生表现更佳,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的表现也更大方、自然。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内地班和预科阶段的学习,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方面,应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开设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提高课程、设置汉语水平测试等内容以促进其对汉语的学习。

2.2 加强对文化课及英语的学习

文化知识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一直实行降分录取,定向招生相结合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数普遍较低[3]。因此,各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如在预科阶段开设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文化必修课,教授医学常识强化他们的医学素养,同时开展医学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母语对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习得所产生的影响称作迁移效应,起促进作用的正迁移效应和起阻碍作用的负迁移效应同时存在。如母语的耳濡目染和英语语境的缺乏,很多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的英语发音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学习英语的热情普遍不高[4],这使得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动少数口腔医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的活动,鼓励他们张嘴练习并纠正发音,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习英语的能力。

2.3 加强专业课方面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口腔医生,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课学习能力,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专业课方面的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

2.3.1 学习和思维能力 三分教,七分学。学习知识大部分靠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在大学期间学校及学院应注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而且有利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新知识的消化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3.2 动手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这方面的缺乏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学院应在周末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在仿头模上操作练习,鼓励学生多去口腔医院见习,开阔眼界,尽早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同时学院老师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方面应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教学资源,把握动手操作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3.3 交流能力 口腔医学生最终会走上医生这个岗位,每天会与不同的患者打交道。那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学会与病患交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对方能够理解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医患关系能够和谐稳定。

2.4 加强校园活动氛围,促进学生健康

学院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喜爱参加文体活动的特性,开展各类趣味活动,使他们融入大圈子,增加自信,老师也应时常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及时排忧解难,从而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提高其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总之,学校应立足于实际,以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漆明,刘英,牛文辉等.口腔医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设想[J].教学改革.2008.30(4):549

[2]王文语,原婷.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66

第3篇

策划方向:新疆新源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网点“建”、“管”方面逐步健全完善,为工作的长期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后,我们将“学”、“用”的快速开展提上日程,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学”、“用”为主题的活动,诸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主题月、第十八届“科技之冬”联合培训新型农牧民活动等等。然而,如何检验党员群众在这些活动中的学用效果,如何刺激他们参与活动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认为举办一场知识竞赛,是立竿见影的,既可以量化学用效果,了解基层现状,又可以形成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知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活动内容:经新源县委远程办近一个月的精心准备,2008年3月30日,新源县首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知识竞赛拉开了帷幕。知识竞赛采取现场知识问答方式,用汉语语言进行,内容涉及远程教育知识及其精神、电脑操作和运用、远程教育网的使用、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防疫、与农牧民相关法律法规常识等11个方面的内容。在全县11个乡镇组织党员群众中的农牧民学用能手组成代表队作为竞赛选手,设集体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个人奖六名。竞赛进行期间进行网络直播,在各村终端站点组织党员群众收看。

活动步骤:第一步,开幕仪式:选手入场后,由县领导发言,强调远程教育工作的作用和目标,号召大家积极进行学用。随后,由主持人申明竞赛规则和奖励办法。第二步,答题竞赛:竞赛力争形式灵活,分为问答、抢答和选答三个部分。竞赛各轮抽出的题目不再放回题库,以免重复提问。1.问答:从竞赛主题11个方面的内容中抽取300条做成题目,现场抽取,所有选手轮流作答,每队答10题。2.抢答:选择100条题目,以抢答钟为准,选手答对加分,答错减分。3.选答:每次抽取5题,由选手选择其一作答,队员间可探讨,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第三步,实践竞赛:1.现场微机操作和远程教育网使用,每队推荐一名选手,按题目要求上机操作。2.学用比武,每队推荐一名选手展示个人学用措施和成果,由评委打分。第四步,颁奖闭幕。

学用效果:来自全县的33名农牧民党员群众参加了大赛,其中汉族选手19人,少数民族选手14人。各乡镇党委领导、各村党支部书记共700余人在现场和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此次竞赛。通过竞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现代远程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用积极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作者为新疆新源县委远程办干部)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高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已经趋近成熟,并随着人际交往区域的不断增大,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种民俗约束也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倘若单纯的给他们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及规范,容易使他们反感,进而会感到世界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并对学校教育产生排斥心理。民族团结教育是学生德育的永恒主题。高校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

一、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认同感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那么这个人将缺少热情和责任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理解他们的民族情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能剥夺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让他们感受处处受到了尊重和平等相待,真切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所有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认识到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敬互爱,让他们体会到没有因为民族不同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让他们首先认同这个学校,认同这个班级,认同这些学生,不排斥同学和周围环境,然后让他们能够主动融入班集体。能够认同学校和班级,主动融入集体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积极生活的基本保障。

二、 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为各种地理历史因素与各民族风俗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根深蒂固传统思想与现在的社会道德有着矛盾及冲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男尊女卑现象明显:多年的风俗习惯使得少数民族男同学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懒惰。许多少数民族男学生认为值日、打扫卫生等事应该由女生负责,且在家中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打扫卫生不做等等。2、暴力倾向严重(多以藏族学生为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且喜欢打群架,甚至在藏族学生的习俗中容许佩刀,且有不少藏族学生带刀来学校上课,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3、集体观念淡薄: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纪律观念松懈,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自强不息的精神难以形成。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需要竭尽所能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做到以诚相待,以德服人,强化道德规范教育,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是高等高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1、道德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

道德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而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长、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传统等。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民族性,即尊重他们的情感意识、风俗习惯。如藏族学生大部分来自贫穷的农牧区,他们的民族意识强烈,具有浓厚的民族感情,为藏族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他们性格粗犷、直爽、淳朴,生活中带有民族的特殊习惯等。到学校后,由于生活条件、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学生不太适应,再加上家庭生活的贫困、学习、生活压力较大,由此常常出现自不能融入集体的情况。针对这些状况,对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用理解的心态和眼光,以尊重其民族风俗习惯、情感意识的心理,理解、相信并鼓励他们,循循善诱,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也容易取得实效。

2、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民族文化与科学相结合。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因为文化作为社会主体精神的历史凝聚与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及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如语言、服饰、礼仪、习俗、思维方式等,都与汉族有不小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差异,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抓住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采取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形式、活动,使它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进行推陈出新,这样把民族文化传统和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要坚持民族文化与科学意识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夯实基础,才能担负起发展民族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重担,以此才能逐步缩小地区间科技、经济发展的差距,摆脱落后的状态,振兴民族经济,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设计;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21-02

一、单元主题活动的内涵

单元主题式活动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指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以某一事先选择的主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这一活动首先就体现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即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的“小世界”之上,而不是以抽象的学科知识为本位。这就可以看出,主题活动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线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益的系列活动内容。

我们也可以说主题活动将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事先计划某主题的系列活动,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完成,其线索始终是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因此它的开展可能受主题自身特点、领域目标与内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幼儿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在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时,需要将各种学习内容、各种影响因素之间有机的联系,而不应该机械的拼对、组合。

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我的家乡”是一个已被多次采用的主题,主要目的是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学形式,通过三个阶段:搜集整理阶段、知识竞赛阶段、知识运用阶段,层层提高难度,环环相扣。不断鼓励幼儿在亲自的参与中去切实了解认识我们的家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以新颖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学习,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自豪感。

1.搜集整理阶段――“这是我的家乡”。在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因为受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单元主题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一教学形式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新疆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同时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正确分类。

这个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下活动形式的支持:

(1)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爱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2)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3)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4)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2.知识竞赛阶段――“我爱我的家乡”。这一阶段的活动目标首先是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是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最后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小奖品、布置竞赛的环境,同时邀请幼儿家长的参与。教师则在总结第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展区中的内容,并提出任务,让幼儿通过说、唱、跳、画、写等表现形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最后教师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之后再真正进入介绍竞赛规则、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3.知识运用阶段――角色游戏:“小小旅游团”。这一活动是为通过旅游观光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加深对新疆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幼儿爱家乡、夸家乡的情感。

教师可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再通过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当一名好导游”,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组成导游团,提出游戏要求:导游要负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风景、有趣的风俗、优美的舞蹈、土特产和特色小吃。之后幼儿开展游戏,教师客串角色指导。最后还可进行集体作画:鼓励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或印象最深的景象画出来。

这样,一个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就比较完整了。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主题的选择与确定、确定单元主题的目标及每个活动方案的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内容、“区域活动”、“环境资源”、“园外资源”等方面的配合,最后设计具体活动方案这几个环节。

三、单元主题活动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活动设计中,为了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活动所必须的材料、幼儿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教师还需考虑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哪些相应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需要投放哪些材料,需要创设怎样的环境,需要以及如何利用园外资源等问题,还要考虑如何使这些方面围绕主题形成教育合力,如“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就这些方面可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活动方面。

(1)美工区。除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新疆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我们还可陈列收集的各种泥制品,张贴各种泥塑作品的图片,如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可塑性不同的土,各种简易的雕塑工具,以及幼儿做泥塑时的各种围裙、袖套等,便于幼儿开展泥塑活动。在幼儿进行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指导幼儿学习捏、塑、雕等用泥进行新疆少数民族艺术造型的方法与技能。同时还可为幼儿提供各色颜料,供幼儿为他们的泥塑作品上色,做彩泥。

(2)阅读区。将幼儿收集的有关新疆民俗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图画书资料整理起来,建立一个可供幼儿进行查阅与阅读,并分享各自的发现的阅读区,此过程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对于一些幼儿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指导。

(3)科学探索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在这个区域,教师可以将收集的关于不同少数民族服饰方面的图片为幼儿一一展现,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感受、体验与交流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习俗方面的不同。

2.环境资源方面。整个活动设计都建立在教师引导和家长参与的基础上,因此可利用幼儿收集的图片或自制的各种泥制品等设计布置幼儿园环境。

3.园外资源方面。一般在幼儿园开展单元主题活动时,家长的参与仅仅是停留在提供资源或材料的层面,并未有深入的参与。因此,幼儿园应向家长进行宣传,积极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积极参与单元活动的生成、选择和设计。在活动进行中,积极调动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亲子游戏。活动之后,家长还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幼儿一起谈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启发与帮助幼儿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幼儿成长记录袋。

当然,园外资源还包括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幼儿园周围的各种相关资源,如少数民族服饰店、少数民族用品店,等等。

四、总结

作为目前幼儿园中重要活动形式的单元主题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多种理念的影响,也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化。在开展单元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有得也有失,正确认识单元主题活动的长处和局限,是不断完善单元主题活动所必须的。

通过“我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可以看出单元主题活动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不同学科知识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主张通过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儿童,建构起儿童内部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期间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所有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专题中的同一内容,主题教学变成各学科或领域的“大拼盘”;把主题当作“箩筐,只要相关的,教师都往里装”,这样就容易出现讲蝴蝶的故事、跳蝴蝶的舞蹈、唱蝴蝶的儿歌、画蝴蝶、剪蝴蝶……

因此,我们要求: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是自然、有机的,水到渠成式的,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活动之外,而忽视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为准确地执行设计好的活动方案而不顾幼儿的反应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新疆地域存在其特殊性,民族成分较多,很多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本民族色彩的体育文化,因此,在新疆这样特定地域,研究特定群体高职院校,探索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实际意义。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具有特殊性,新疆存在地域性特点,民族成分复杂,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成长背景、思想状况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不同环境成长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差异性很大,在以往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少数民族同学具有发扬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想法。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体育社团、训练队、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自愿者等有效载体,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提出有效对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各种形式中,普遍性较为突出,少有把新疆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纳入其中,前期调研中也发现,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有相关的想法和需求,那么,该研究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新疆具有典型特色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体育文化的调研整理,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实际研究的应用价值。

2新疆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广泛、深入,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研究较少,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作用,民族体育元素引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而且目前,没有在新疆高职院校领域进行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整体性研究的。

(2)实际应用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有少部分理论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方面,而动态地研究调研新疆本土具有典型特色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研并不多见,对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

(3)多领域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领域比较单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面主要在民俗学领域,整体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在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的交叉领域研究更少。

3新疆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的研究途径

(1)分析研究新疆本土具有典型特色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文化特点,通过分析整理,形成新疆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关概论性资料。

(2)以校园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两者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

以期构建具有新疆地域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3)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硬环境,创造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力求使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本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对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体育知识的讲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4)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新疆特殊地区性特点,研究新疆具有典型特征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收集、分析、整理材料。形成区域、民族特色后,对各个定点院校进行地域性分析,探究把民族体育文化引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然后,选定新疆地区的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定点的实际构建研究,做出实际引入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对实践途径的有效性、适用性、理论和推广价值及尚需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探讨,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疆南北疆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评估实践效果。

(5)通过对新疆地区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试点研究

(选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的南北疆院校),构建具有新疆地域性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构架,探究其实效性,定点实验,在实践中检验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效果。

(6)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实际校园文化中体现的实际需求情况

第7篇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 大学生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族群对文化倾向性共识和认可,并因此产生的归属意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总汇,既包括汉民族文化,同时也包括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认同自己归属于中华民族,就是愿意承担起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凝聚力所在。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历史上也是多民族文化、宗教融汇、交流的地区,民族成分多、文化和宗教交汇,造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因此在新疆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素质的好坏对祖国的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新疆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就要牢牢抓住高校这一阵地。

一、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及危机

第一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历史、语言、习俗、宗教、生活环境等影响,片面重视本民族文化而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缺乏了解,或了解不深入。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交流范围窄,封闭性较强,加之长久以来经济欠发达,缺乏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又由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不高,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的能力不够,这些原因导致他们与社会的脱离,很难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总体而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够。

第二部分地区存在,片面地把中华文化归结为汉民族文化,而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缺少应有的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误解,认为中华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就是汉民族,这造成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缺失。

二、解决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应对措施

第一,革新教育理念,转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传统思想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课程设置里,多加入相关课程,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造成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而与其他学科无关的错误思想。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应该体现在任何学科中,而不是单一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营造文化氛围。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补充与延伸,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自由,已日益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可举办“文化大讲堂”等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中华文化的知识讲座,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置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艺制作等实践课程,邀请民间手工艺者进行现场的演练及教授,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可以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三以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深深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利用各种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汉民族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除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外,还有别具特色的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共同组成了一副生动活泼的民俗节日画卷。首先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开展各类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例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族歌舞联谊等。其次要加强民族间的了解,可以采取民族间互相学习民族文化的方式。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 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激烈的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改革教育理念,用先进而富有感染力的大学精神,熏陶和培养着新时代的学子们;采取灵活有效,而又深入细致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认识、了解、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文化研究导论》2004年版,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概论》2003年版,陈华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3]《民俗学概论》2005年版,钟敬文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4]《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2007年版,仲富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基金项目: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文化进行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哪些?我们该如何评价?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本文试以凯里学院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解答。

一、加强科研投入,切实保护传承基础

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活动的投入主要有这几方面作用:通过科研活动可对少数民族语言、风俗、艺术表现、建筑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该民族的的历史、文化等特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了解该民族的精神内核。这样,一方面可最大限度的通过相关民族研究活动的结果,留存其民族原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将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结果与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后,我们可寻找双方不同的特点,从大的研究层面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而加强科研投入,可利用经济力量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通过学校的科研支持,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更为侧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去。而这些课题都是研究人员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地区民族文化而提出的,是有针对性、有目标的科研任务,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护、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有效的系统的组织机构可为事物发展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而建立相关研究部门或基地,一方面可保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能够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能将科研人员进行有效地组织,避免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以争取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多的成果。争取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制,从而有效率地进行同时同步的传承工作和教学活动。凯里学院正是看到了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对科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科研平台建设。该校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申报并获准成立了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科研人员,有效地推动了基地建设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二是设立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和原生态民族歌舞中心管理机构,使得该校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体系趋于多样和完整[2]。仅在2011年度,这两个中心的专职及兼职研究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少数民族文化科研成果就有100余篇[3]。总之,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可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力量保证。而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实物进行留存可为日渐消失的文化提供实物依据,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唤起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人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在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文化上具有低层次性和迫切性,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促进民族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注重对乡风民俗的培养,让民众在生活中产生运用本民族优良文化的习惯。其次,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并能够促进本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7年,凯里学院在原来“苗侗文艺馆”的基础上完成扩建“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其目的是把该校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加以保护、研究,使之成为有别于其他同级院校的一张精美的名片和对外宣传的舞台。在这一基础上,校方多次划拨专项资金供博物馆去民间收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物展品,包括清水江文书及其他苗侗生产生活实物。建立“博物馆”是较好的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的方式,因为最能继承保护文化原有价值的大多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建立,能让“人际传播”这种最接近其原始状态的继承保护方式,通过“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得以实现。博物馆能使用多样的方式方法保存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民俗状态等,这不仅对其保存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也可以满足科研者们的需要[4]。该校的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通过参观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实物,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可供查看的物质实物。

二、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学习模式

“课程”与“文化”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是文化的精华表现,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文化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理解和认识的总结。一方面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课程”;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课程”作为手段,那么“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就无从体现。而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影响教育接受体———学生的感受和后续学习效果。在民族地区高校设置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时的思考方向是要让民族文化知识进入课堂,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5];要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出发;要从如何让外民族的学生对所学习的少数民族文化由没兴趣向好奇、由好奇向最后认同这个民族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正是从这点出发,凯里学院从2004年9月起就启动实施了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该校进一步明确了“办特色之校、育特质之才”的办学思路,着力打造以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体系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推动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该校的民族文化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形式如下图:图1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形式图同时在教学课程改革方面,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开始尝试进行改革,不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而且采用互动交流教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初步的成绩。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也正在开展,凯里学院曾多次组织教师召开民族文化教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并积极听取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意见。通过构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该校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在课程中引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主动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进而达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目的。

三、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与相对单调的课堂学习相比,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校园活动可采用的多种手段,也可以对少数民族的多种文化形式进行多方位的展现。这样一些直观的展现形式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进而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6]。在凯里学院,标志性的几项少数民族校园活动分别为:每年一度开展的以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为元素、与现代健美操动作相结合改编成的反排木鼓健身操比赛,已经举办到多届的凯里学院少数民族原创歌曲大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苗侗风情艺术作品展等。这些着眼点不同、展现形式不同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并倡导学生参加。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则使学生在参加活动或者是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对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不自觉地了解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当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人文环境和学生生活时,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将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碰撞交流,并不断地在交流互动中进行开拓与创新,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得到发扬光大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筑传承网络

文化的传承并不只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高校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时,如何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同时对社会进行反馈,也是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与政府社会进行合作,获取政策及经济方面的支持外,凯里学院还聘用当地一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歌师、绣娘、手工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设培训班、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地区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除了“引进来”,还需“走出去”。学校的文化传承教育不应局限于在校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学校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接受者,只有将社会文化传承的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凯里学院从“服务地方”的立足点出发,每个学期都会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开办针对乡镇一级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培训班。这个“校长班”所设置的培训课程中就包含有关于州情、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对乡镇中小学管理者进行民族文化培训,可以让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者明白当今社会并不是主流文化才是“唯一”的文化。引导他们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如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情况适当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体育等课程[7]。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由外在到内核、由基础到提高、由形式到精神的传承教育形式所构建的全方位的传承教育网络,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扶蓉.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3]凯里学院.2011年科研成果汇编(内部资料)[G].凯里:凯里学院,2012.

[4]谢琛.贵州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5]黄家锦.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6]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以凯里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第9篇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xx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xx〕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居委组建了南水民族艺术团,定期开展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宣传家庭伦理道德,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南水回族社区先后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

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特点,市民委注重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市伊协及时换届。现任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市民委多次编发《条例》宣传小册,指导社区开设宣传栏,组织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晓面,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伊斯兰教协会筹资130万元对南关清真寺进行大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场所,也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全市城乡兴建回民公墓达十处。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城区回民公墓用地问题,帮助兴建了回民公墓。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均属一流。20xx年,市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全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xx年,市政府协调市文化局将回族古建筑探花第交给市伊斯兰教协会,开辟为**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万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xx年,经国家民委领导实地指导和严格把关,陈列馆顺利通过了审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领导来我市隆重举行授牌仪式。为加强传统回族聚居区建设,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市民委、市规划局和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市、区两级财政拨款30万元对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进行规划。四是做好清真食品的服务和监管工作。20xx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19万元在城郊新建了清真宰牛场,实行生牛集中定点屠宰,彻底解决大南门环境污染问题;20xx年,市财政又拨款8万元对宰牛场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市政府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五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目前,清真宰牛场运行正常,确保了市内清真牛肉的供应;,支持清真网点建设,加强清真饮食服务,在确保清真饮食经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民族、商务等部门妥善解决了百年老店马永兴清真饭店的问题,现该饭店已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包,修葺一新,重新开张营业;近年来,我市清真饮食业有了较大发展。截止20xx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约有120余家,其中市区接待能力超过百人的规模较大的清真饭店3家,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扶持重点民族企业发展。在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民委的共同努力,20xx年,柏兆记清真食品厂、清怡针纺织品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0xx年两家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强设备改造,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柏兆记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清怡针纺新建了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3千万元。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每年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宣讲民族政策;市民委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目前,市文广局、市民委正在积极创作一台以**回族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融合为主题的黄梅戏《民族英雄马大用》。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制定了《**市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市先后妥善处理大大小小涉及民族方面纠纷近20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市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只接受工商和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民族工作部门基本没有参与进来。个体清真食品工商户均未通过市、县(区)级民族工作部门认定,国营清真食品企业也没有经过市、县级民族事务部门审批。清真食品生产,尤其是个体经营,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监督管理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清真不真”的现象,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宜经商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

3、城乡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清真食品行业仍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虽在近年有了一些发展,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民族村(场)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数少,容易被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各级政府应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大对民族村(场)、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