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38: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社区医疗卫生改革现状与发展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深化改革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印度的医疗卫生融资改革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湖南农村乡镇医疗卫生现状及对全科医生需求的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即墨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站的现状分析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财务管理 浅谈医疗卫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河北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机制创新 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感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7-14.
[2] 张灿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3] 肖庆利.浅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12-08.
[4] 李守利,庞文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由豫皖丙肝风波想到的.山东人大信息网,2011-12-05.
【关键词】乡村医生;出诊;措施
【中图分类号】R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73-01
乡村医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重要的一环,巩固和发展三级网点的关键是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承担着广大农民常见病的治疗和保健、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是在中国农村中分布最广泛、服务最便捷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为提高乡村医生素质,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病人,为此对我县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着重探讨了乡医出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1.1乡医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素质偏低大多数乡村医生的知识技能较为单一,仅通过短期培训、考试、注册登记,服务水平较为薄弱,虽有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但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卫生服务中,诊疗不规范、功能不齐全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乡医只注重临床治疗,而忽略预防保健,导致农村预防保健工作严重落后。
1.2医疗设施、设备落后大部分村仅有简易的卫生室,还有相当部分村是医疗卫生室空白村,大部分村卫生室医疗器械设备紧缺,所用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多年以前配置的,质量性能不太好,有的甚至已过时报废。
1.3乡村医生的收入偏低农民是弱势群体,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在报酬低下,缺乏相应有效激励机制的状况下,不仅乡医的积极性有所挫伤,其服务职能也难以落实,而为了维持生计,乡医队伍中经常出现重治轻防、滥用药物等行为。
1.4农民卫生知识水平低主要是医疗卫生科学知识宣传面太窄,老百姓对一些基本医疗卫生常识了解不多,生病时相信迷信或土法治疗,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贻误病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农民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稳步抓好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也给乡镇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存在的问题
我县地处沂蒙山区,大多数农村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看病就医非常不便,为方便病人大多数乡医上门服务,而乡医出诊几乎均备有一个治疗盒,有的是铝制饭盒,有的是铝制针灸盒,随身携带非常方便,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无菌观念太差取用无菌物品时不使用无菌持物钳,而使用随处乱放的镊子,用后又放回盒内。
2.2治疗盒多未经高压灭菌多物放在一盒内如针头、针管、棉球,甚至砂轮。
2.3消毒效果不好多数乡医只用酒精棉球消毒。
3采取的措施
有一般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注射原则,即专人专管使用,严格皮肤消毒,取无菌物品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有菌物、无菌物分别放置,以防止注射感染及传播疾病,乡医服务面广,接触患者多,服务条件特殊,尤应掌握好无菌原则,点滴小事做好了给病人解除痛苦,疏忽大意将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甚至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加强乡医队伍建设,提高乡医素质势在必行。为切实做好安全注射,更好的服务于病人,特提如下建议:
3.1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达到群众满意。增强无菌观念,提高医疗质量,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消毒灭菌知识培训和无菌技术训练,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农村卫生室的消毒质量,从而减少医源性感染。
3.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消毒管理措施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行医条件,配备高压灭菌器或高压饭锅,淘汰蒸煮消毒法,大力推广使用杀菌效果好的高效消毒剂和消毒器材,及时消毒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
3.3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农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合作医疗,并加强合作医疗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采取有力措施来搞好合作医疗,使农民真正受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农民健康素质。
3.4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及城市高级卫生技术人才自愿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激励乡村医生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能。
3.5加强卫生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定期检测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更好地方便农民防病治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摘 要]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的健康保护者。因此,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刻不容缓。笔者就延安市乡村师生培训的现状,结合卫生学校的实际,对培训教学模式提出一些观点,为乡村医生培训提供一些借鉴,以期达到教育惠民功能,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延安市;乡村医生;教学培训
乡村医生是指我国农村最基层一级卫生组织中,具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的卫生技术力量,主要承担了农村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妇幼保健、疾病的康复等工作,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对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陕西省也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 1000 万元专项补助经费,用5年时间,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医技人员和 3 万多名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目的是通过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此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延安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辖1区12县,属于偏远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从事医疗卫生的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低下,老百姓的就医也成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提高延安市农村卫生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根据陕西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和要求,延安市各地区也通过开展乡村两级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培训,配备部分急诊抢救设备,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设施设备陈旧、短缺的状况有所改善,医院管理逐步趋向科学化、规范化,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初步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可见,对乡村医生长期不间断的
作者简介:许琳,女(1984-),延安市卫生学校教师,主要从事行政与教学工作。
培训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为此,笔者结合我校以及延安市其他单位对乡村医生的培训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提出一些适合延安市发展的教学培训方式,以期促进乡村医生培训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为延安市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1.延安市医疗卫生概况及乡村医生培训分析
1.1延安市医疗卫生概况:
延安市截止2010年底,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5个,有病床851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17人、注册护士3175人。全市平均千人拥有病床3.96张、卫生技术人员4.77人、执业(助理)医师1.87人、注册护士1.48人。全市有规范化村卫生室2815个,持证乡医3037人。据了解,目前我市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技术骨干匮乏,低职称人员比例高,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医少药,从医人员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急需进一步提高医学理论和临床工作能力。
1.2延安市乡村医生培训现状分析:
近年来,延安市卫生局根据陕西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和要求及陕西省卫生厅要求,结合延安市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实际。联合延安大学、延安市卫生学校、延安市各大医院以及各区县卫生局等单位对延安市乡镇卫生院院长、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培训。目的是为了强化乡村医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中、西医适宜技术,提高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应急处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管理能力。
我校仅2010年就对延安市各乡镇卫生院院长、乡村医生及传染病主检医师共500余人进行了系统的短期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机会毕竟不是很多,在短时间的高强度培训对于基层的乡村医生来说理解较为吃力。而且在短期培训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比较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临床技能培训、临床经验的传授。那么,怎样才能长期有效的对乡村医生的技能及业务水平进行提高,更好地为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呢。为此,笔者结合我校的培训情况以及延安市乡村医生的现状对我市乡村医生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2.延安市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模式
2.1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由于延安市各区县乡镇里市区及县城比较偏远,乡村医生的学历不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培养,普遍年龄偏大,工作实践长,理解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连贯性差,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能依靠理论指导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培训单位来说,要配备教学及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培训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启迪思维,增加兴趣,发挥智能。密切联系实际,除理论课教学外,加强自学指导,促进知识消化吸收。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农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和保健等方面工作能力。开展“专题培训”就地方常见的系统疾病、病种,结合延安地区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重点在于“专”,要使乡村医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2.2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针对乡村医生自身工作性质及个人的差异性,根据乡村医生的知识结构、服务对象和内容。应该重点对乡村医生进行社区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兼顾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救知识的讲授,夯实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 既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乡医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要突出“六新”( 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概念) ,也要根据乡医的实际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突显培训内容的“六性”( 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再教育性)。即应强化乡村的预防、保健、康复等知识的培训,还应强化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医学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在培训方式上,还应该因时因地,充分考虑乡村医生的实践及各地的条件,结合多种培训方式,引入远程教育,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对没有培训的其他乡村医生进行全面指导,定期与著名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效利用医学院校和其它医学培训机构,建立完善的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2.3注重结合临床,将教学应用到实践与病人中:
大多数乡村医生由于常年在一个地方行医,对常见的易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往往是凭临床经验。但在进行综合培训时,应该让他们体会到临床治疗的前提需要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是对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思维判断的过程。体现乡村医生需求特点,体现全科医学知识特点,注重乡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培训。突出农村医疗特点,着重于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乡村医生走进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再进行短期的临床实践,与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锻炼乡村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满足农民卫生保健需要。
2.4注重德育教育,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水平:
在对乡村医生的调查与走访了解中得知,现在依然有个别诊所有违规行为,虽然为数不多,但从医疗资源的浪费、抗生素的滥用、疾病负担的加重等方面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应改变乡医的用药习惯,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指导他们对农民进行医学基本常识培训。农民医疗卫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因为广大乡医和乡亲们接触最多,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甚至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得他们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向患者灌输疾病预防和用药常识,不仅提高乡医自己的卫生素质,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切实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医疗诊断水平、护理技术、急救能力、预防保健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享受卫生资源的力度,改善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
3.结语
总之,延安地区由于乡村分布比较偏远,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卫生资源配置还有差距,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也不一样,在各地组织开展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采取多层次,多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乡村医生的愿望,因地制宜地选择培训模式,逐步完善乡村医生在职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 彬.乡村医生培训教学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4-175.
[2]朱建.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 2007,14 (9):1-2.
[3]于爱霞,朱伟.河南省周口市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2009,2: 25-36.
1村级卫生室医疗服务的现状
农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作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之一,以“简、便、廉”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便了农民“小病不出村”,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卫生服务力量。但就工作组了解到的44个村卫生室的现状来看,却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不容乐观。
1.1基层村卫生室建设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现有人口9万人,47个村配置村卫生室44个,按照省里的四室一房(诊断、治疗、观察、信息室、药房)基本标准衡量,村卫生室90%不达标。在软件上,龙王镇44个村卫生室配置乡村医生97人,总体上年龄偏大,70岁以上2人,60~70岁以上18人,40~59岁39人,39岁以下38人;乡村医生的素质偏低,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出身,初中学历56人,中专40人,大专1人,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经历;医生的待遇较差,村医人均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下,大多在4000元,低于农民收入;村医养老保险不能保证,大家很担心。
1.2新农合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农民在新农合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村卫生室增加了一定的病源和收入,但有些村级卫生室存在着借机造假,个人获取利益的行为。
1.3留守人员(老、妇、幼)保健村医担当着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包括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幼儿预防接种等12项任务。其中,村级每年一次的妇检,由于区、镇、村协调落实工作有些不力,造成妇女不再相信,也不愿参与妇检,给妇女保健带来不良影响。
1.4健康教育普及村级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单调、形式单一,村医自己宣教意识不够强,宣教知识掌握的不够熟悉且更新得较慢,造成了健康教育普及率较低。
1.5村卫生室医生的接班人问题村医工作辛苦,风险大、收入低、待遇差,年轻的新鲜血液既不想,更不愿进来。
1.6村卫生室医生补贴每年一人是1200元,其条件是每村只确定1个名额,且必须具备医师资质。97名村医,能够享受补贴的不到一半;而且60岁以上不参加享受,村医认为不合理,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2村级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难点
2.1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新医改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小财政办大卫生”的理念,对镇级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村级卫生室的发展没有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村卫生室基础建设资金上的扶持存在不足,龙王镇现有47个村仅有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至今还有3个村没有卫生室。
2.2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低通过调研,工作组了解到整个襄州区的村卫生室建设普遍达标率低,龙王镇47个村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达标率仅占10%。硬件跟不上,直接影响到软件的配套与卫生室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龙王镇“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学历低、年龄大、新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后继无人的情况。44个村现有村医97人,大多是“赤脚医生”出身,学历基本上是初中学历,职称全都是初级。年龄60岁以上占到20.6%,40~59岁占到40.2%,39岁以下占到39.1%。其次,由于村医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电脑知识掌握不了,给村卫生室推行数字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得已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其三,村医梯队建设后继无人。镇卫生院免费培养,报名参加人员廖廖无几,令人担忧村医队伍难以持久。
2.4村卫生室考核机制与待遇不配套近年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关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但每位村医每月享受到的100元补贴,与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相比,与现在物价上涨速度相比,村医感到职责与待遇不配套,极大地挫伤了村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实及卫生室服务质量。
3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村级卫生室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充分发挥“乡村一体化、院建院管”的作用,镇卫生院要加强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提高村医业务素质,健全完善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实施村医医疗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出一批村医队伍,努力改善村医的生活、工作环境等。
3.2强化村级卫生服务不可缺少意识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薄弱,在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农村缺医少药,农民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发表“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于是“赤脚医生”应运而生.根据国务院[1981]24号文件精神,对赤脚医生考核发证,合格者成为“乡村医生”。几十年来,这支队伍响应政府号召,无偿地完成政府下达的各种大量的防保任务,以简单、方便、低廉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成为一支不在卫生系统编制却奋斗在卫生战线前沿的重要力量。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建立了农村三级(县、镇、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村卫生室、村医作为农村卫生工作三大支柱之一,不可缺少,要得到社会各方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关键词:西藏;农村;公共卫生;资源
一、西藏自治区公共卫生服务近况
我国在公共卫生经费支出并不充裕的前提下,呈现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巨大差异。西藏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26个,床位8765张,从业人员11680人。西藏人民的医疗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市和自治区相比,西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公共卫生发展步伐。
二、西藏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人员队伍
在西藏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不仅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同时还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因此实际上,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人员数少之又少。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存在配置不足的情况,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这些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部分人员仅接受过相关培训而没有接受过公共卫生专业学历教育,專业化水平较低。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逐步扩展,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难以符合公共卫生发展要求。要保证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公共卫生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2)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缺乏政府财政投入
农村地区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在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上难有突破,对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较低,医疗卫生资源稀缺,供给不足。财政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主要向县、区级大医院倾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卫生院都是负债经营,设备老化难以更新,危房长期无力改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偏远山村群众看病难,就医不方便,还存在缺医少药品现象。
(3)西藏农村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失衡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县卫生防疫机构和县妇幼保健机构的改造建设上,对最基层的、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村卫生室的投入则不够重视。此外,注重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但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关系农村公共卫生长远发展的领域投入不足。这种结构失调,造成公共卫生资源无法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
三、对策建议
(1)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采取积极措施扩充农村公共卫生队伍,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公共卫生积蓄后备力量;在职务聘任、工资福利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卫生类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就业;大力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公共卫生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适当提高乡村医生薪酬待遇、为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和保障程度。此外,可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向乡镇卫生院等上级医疗机构流动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工作业绩突出的乡村医生有机会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增进乡村医生的归属感和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预期。
(2)优化财政卫生支出结构,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众所周知,财政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完善,许多县、乡医疗卫生机设备简陋老化,基本和必要的医疗条件匮乏。为此,财政必须调整新增卫生投入的流向,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不足或者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的领域,即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老化、缺医少药的格局,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发挥公共财政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的积极作用。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村卫生所建设,加大投入,开展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对偏远山区卫生所进行改造,为行政村的卫生所配备基本急救设备,对承担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对在岗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培训。村卫生所的条件和乡村医生的待遇有了一定改善,服务能力有所增强,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县多数村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乡村医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缺乏相应保障;村卫生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我县共有25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共建有227个村卫生所、4个历史遗留居委会卫生所和24个村级卫生服务巡诊点。全县有乡村医生369人。到目前,全县已完成达标建设的村卫生所有8个。
二、发展目标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加快构建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2年,全县每个行政村建设一家达标的卫生所或巡诊点。到2015年,全县构建起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支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综合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三)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县制定全县总体规划,明确指导原则、支持的范围和重点,依据相应的管理规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乡镇根据本规划要求,制定具体项目建设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
2、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区域分布、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村卫生所;对照村卫生所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不搞“形象”工程。
3、深化改革,配套推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加快村卫生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的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三、机构设置与服务功能
(一)机构设置
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所,人口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所村卫生所。人口稀少且没有固定乡村医生的行政村,建设一个巡诊点,由临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巡诊等形式,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所。逐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乡村医疗机构。为完成我县村卫生所建设工作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31号)要求,年底前确保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村卫生所设置规划(具体设置见附件2)如下:
1、清凉村、兰口村、大樟村等3个行政村不设村卫生所,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其村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其他非卫生院所在地的210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建一个村卫生所,常驻人口大于2000人且村居较为分散的可增设一个。
2、南门居委会、登高居委会、沙浮居委会、北门居委会、吉祥居委会、东门居委会等6个居委会不设卫生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负责其居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待条件成熟后可按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3、居委会、城南居委会、镇街道居委会和街道居委会以及其他17个已经设立村卫生所的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再新增乡村医生,待现有乡村医生达到有关规定条件不予注册后予以取消,取消后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其村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
4、目前没有村卫生所或没有乡村医生的24个行政村采取两种形式解决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1)10个常驻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再新设卫生所,给予建设巡诊点,由村委会聘请邻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负责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并按规定予以考核补助。
(2)14个常驻人口在300以上的行政村力争聘请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开设村卫生所,在设立村卫生所前先设立巡诊点,由村委会聘请邻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负责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并按规定予以考核补助。
(二)服务功能
村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最基层单位,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负责村民新农合普通门诊就诊补偿结算,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三)人员配备标准
每个村卫生所人员一般1-3人,其中至少应有1名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行政村人口较多的村卫生所可适当增加人员。
四、建设任务与建设标准
(一)建设任务
纳入规划,合理布局。乡镇政府要将村卫生所设置规划与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各地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人口变化、交通变化、服务半径、经济发展等要素,在年5月底前,完成全县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制订工作,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经县级政府批准后报市卫生局备案。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所,人口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所村卫生所。人口稀少且没有固定乡村医生的行政村,建设一个巡诊点,由临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巡诊等形式,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年安排138个村卫生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安排80个村卫生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建设项目见附件3)。每个村卫生所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所全部按规定要求完成建设任务,使我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综合、便捷、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二)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依据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村卫生所建设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意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全县村卫生所建设标准(详见附件1),合理确定村卫生所的建设和投资规模,规范项目建设。
五、资金筹集与分配
《规划》建设集体举办村卫生所所需投资主要由省市补助解决,不足部分由县给予适当补助。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无偿划拨项目建设用地,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支持项目建设,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建设项目按期顺利完成。
根据我县实际对村卫生所建设分3个档次进行安排,第一档是卫生所用房属村集体所有的且所在村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上,用房面积未达标的进行改扩建,安排建设补助资金43000元;第二档是卫生所用房属村集体所有的且所在村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下的以及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上且面积已经达标的,对现有用房进行装修,安排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第三档是村卫生所用房属私人所有的安排建设补助资金1000元只进行标牌标识制作。
六、相关政策措施
(一)改革完善政府投入和机构运行机制
村卫生所按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行。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村卫生所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积极探索建立村卫生所药品零差价销售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多种形式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县卫生局要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转变村卫生所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所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绩效考核进行管理,提高乡村医生及村卫生所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逐步将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鼓励优秀人才到村卫生所工作,村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所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三)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力度
规范村卫生所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及时调整、退出不符合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有效、便捷、经济。
七、规划实施与评价
(一)本《规划》从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县村卫生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县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参加,全面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
[关键词] 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46-0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乡镇医院至三级医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设备还是从医务人员从业素质看,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比较大,在卫生领域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人民群众感受到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旨在为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对策。
“十一五”期间我国划分为经济区域,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年各个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大致如下:
1 从卫生机构总资产和医疗机构数看各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情况
卫生机构总资产达千亿以上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和山东,未达到百亿的地区分别有海南、青海、宁夏和,但由于人口分布的差异,按照每千人口的卫生资产配置,贵州最少(46万/每千人),其次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四川和云南等,而每千人资产配置达到两百万以上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和甘肃,可以从表1看出卫生资产配置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带,表2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每千人卫生资产配置达两百万以上的地域就是南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虽然总的卫生资产配置最低,但每千人资产配置却是除沿海地区外最高的,只有西南地区的总卫生资产配置和每千人配置均很低,仍需要大量的卫生投入。
表1显示,上海每千人资产配置369万,每万人医疗机构数是2.3,而河北每千人资产配置88万,每万人医疗机构数是12,可以看出在上海相对人口较少的医疗机构配置了大量的卫生资产,相当于1 604万/每万人口/每机构,而河北相对人口较多的医疗机构配置了较少的卫生投入,相当于73万/每万人口/每机构。这种差别反映了地区卫生资产配置的集中度,可以推测,在上海这样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外户籍及流动人口量非常大,根据人口设置的医疗机构相对比较少,为了应对上海所有人口的医疗需求,仅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资产投入,而相对于河北,医疗机构资产配置较为分散。从表2也可以看出南部、东部和北部沿海整体的医疗资产配置相对其他地区要明显集中,可能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情况有关。
2 从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和床位数看各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情况
卫生人力素质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努力下,不断推进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建设,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1],但卫生人才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依然存在,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0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达784.4万人,而我国占70%的农村人口仅拥有乡村卫生医生和卫生员125.1万人,而且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级卫生人才也都趋向流向城市[2],表1显示每千人卫技人员北京为12.92人,上海为9.48人,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4.2人,再次印证了经济、权利对资源的强大吸引力[3],从全国区域性看,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每千人医技人员最多,远高于其他地域。
由于单位面积的人口聚集,北京和上海的每千人床位数也是远高于其他地区,从每床位配置卫技人员数看,大部分地区平均约为1.3人,北京为1.8人,但云南和贵州两省不足1人,说明卫技人员的配置过少或流失严重,应引起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床位数和医技人员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只有西南地区的远低于其他地区,从西南地区医疗机构资产配置情况看,地方政府部门对卫生医疗的政策引导和资产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投入不足甚至导致了卫技人员的过度流失,如云南、贵州。
3 各地区农村及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我国卫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医院。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医务人员相对不足,造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卫技人员过剩,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2005年,我国各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为4.99人,而各县级仅为2.15人,不到前者的一半,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4-5]。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上海和内蒙古其他地区乡村卫生室机构的执业医师平均不足1人,每个乡村卫生室平均注册护士各地区均远远不足1人,村卫生室机构的主要人员构成主要是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可见乡村仍然是卫生事业保障的最薄弱环节,从地区差异上看,沿海地区(如广东、海南、浙江等)的乡村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明显高于西南、西北地区(如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因此从乡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看,虽然城乡医疗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但不同地区的村卫生机构也同样存在着不平衡。
4 问题与解决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虽然我国明确规定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事业性和公益性,但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配置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及社会民生环境,加强卫生财政投入,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减小县乡卫生系统职工的待遇差距,尤其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包括村医的待遇,实施医保社保、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稳定基层卫生队伍[6]。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该意见为“十二五”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的引入,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弱化医疗行业垄断性,增强医疗资源流动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弱化政府定价机制,更加重视市场机制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会带来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7]。宿迁医改有很大借鉴价值,以沭阳为例,2003年所有医疗机构由公办改制为民营,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资本在医疗行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县城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有5家,沭阳县人民医院坚持公益性方向不动摇,积极配合政府处理公共卫生事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高端技术人才,大力投入精尖设备,与改制前医教研方面比较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不少的报道质疑医疗市场化,认为医疗市场化就不能公益性,作者认为市场化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医疗行为的规范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的,并不是政府管理就公益了,政府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在政府的改革中,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会日趋公平合理。
我国地区及城乡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仅仅是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方面的反映,解决这个局面的方法除了增加卫生投入,政策激励等技术方法,更为根本的是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差异,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金林,李鲁,王红妹.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变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612-616.
[2]朱子寒.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前言,2010,5(19):84.
[3]叶建国.资源跟着权力跑[J].特别文摘,2010,7:17.
[4]程晓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亟待平衡[N].当代健康报,2006-4-6(3).
[5]刘冰,王保郧,卢祖洵.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5):262-264.
[6]赖爱华,陈烈平.国外解决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7):557-559.
加强一体化管理中的卫生质量监管,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针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效率亟待改善的客观现状,会宁县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积极实施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并与新农合病历审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县卫生局制定了“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和“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应用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涉及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从诊疗质量、护理质量、质量警示、满意度、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和效率、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制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乡镇卫生院每月进行自评,县卫生局每半年组织专家进行外评。通过“细则”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质量,发现质量问题,查找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制度全县县、乡卫生机构每月1~5日召开“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会议由各机构质量主要负责人员、管理人员和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开展讨论式评议,充分揭示医疗卫生质量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落实责任科室及人员,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每月选择主要问题实施质量改进。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根据“会宁县医疗机构实施质量内部评价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医疗机构每月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县合管办将各机构病历点评及结果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经费拨付挂钩,县卫生局组织专家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点评并与绩效考核相衔接,乡镇卫生院每月的甲级病历率应该大于80%,处方合格率大于90%,低于此值按本月审核拨付总经费的10%予以扣减,从而提高了处方病历的书写质量,促使合理诊断、合理用药和合理检查。推行“排队”制度在县、乡卫生机构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及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和医疗机构的“八个排队”(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患者满意率的排队)制度,每月将“排队”结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作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重要的考核依据。开展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县卫生局组织省、县两级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和处方、病历点评。医疗机构也开展了质量自评,科学评价质量现状,及时改进。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时,进行处方、病历点评不仅能发现病历书写质量的问题,还可发现诊疗错误、不合理诊疗、过度服务等影响深远的实质问题。
开展绩效考核,推动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
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对全县所有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施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价,将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应用于随后的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乡村卫生机构的绩效控制方式。制订考核实施方案,控制考核的规范性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将每一项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方法步骤、数据来源、考核细则、得分、扣分依据和标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设计测量工具,控制考核的科学性确定了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设计了乡镇卫生院考核和村卫生室考核2套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将人员按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个岗位作为人员考核指标。设定统计分值,控制考核的公正性三级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和分配分值。考核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重视结果应用,控制考核的有效性一是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财政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的70%按月拨付,预留30%,依据绩效考核资金拨付方案拨付。二是奖先惩后,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建立长效机制,控制考核的导向性县政府下发“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县卫生局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县里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会宁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1年多来,我县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六有”、“八统一”的管理模式,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机制、质量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9.54%,住院分娩率达到93.9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0.00%以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2.00%,病历书写甲级率达到90.00%以上,两种及以上抗生素处方从23.00%降低到了16.00%。截至2011年3月底,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2207户,建档172062人,建档率为29.78%。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率达到95.00%,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1.00%。行政管理得到加强各乡镇卫生院聘用村医334名,100%实现目标责任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覆盖率100%,1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7所达到一级乙等标准。队伍素质得到提升2010年全县培训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农合门诊统筹、财务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卫生监督执法及合理用药等专业知识培训3500多人次,省、市、县进修173人次。地产中药材治疗10种常见病在284个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和60%的村得到推广应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降低了药品价格从2010年6月开始,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4所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1%。截至目前,零差率销售共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320多万元。
关键词: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327-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水平等不断提高,但是依旧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响应学校“走出校园,亲身实践”的号召,笔者将农村卫生作为研究主题,并深入农村,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希望能通过客观的数据真实反映农村卫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卫生现状
重庆市某村,全村现有农户1064户,2808人。该村卫生室恢复于1982年,现有4名乡村医生。为对农村卫生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本文对某村村民采取了抽样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相结合。本次调查针对“看病方便程度”与“看病价格合理程度”发放问卷55份,针对其余调查项目发放问卷49份,全部为有效调查问卷。每份问卷有4部分,8个题目,主要围绕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看病医院(室)选择及方便、就医费用、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情况展开调查。
1.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近半数的村民身体健康,占48.9%,40.9%的村民经常生病,10.2%的村民偶尔生病。
1.2 看病医院(室)选择及方便情况 51.0%的村民看病时首选村卫生室,44.9%的村民选择镇卫生院,4.1%的村民选择区医院;68.5%的村民认为看病方便,25.5%的村民看病方便程度一般,6.0%的村民认为看病不方便。
1.3 就医费用的情况 53.7%的村民觉得看病的价格合理,33.3%的村民觉得价格比较合理,13.0%的村民觉得价格不合理;家庭医疗费占年收入的比例,14.3%的村民家庭在30%以上,34.7%的村民家庭在10%至30%,51.0%的村民家庭在10%以下。
1.4 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情况 绝大多数村民觉得乡镇卫生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后服务质量提高,占79.6%,6.1%的村民觉得服务质量下降,14.3%的村民觉得服务质量没有变化;91.8%的村民对村卫生室的服务满意或基本满意,4.1%的村民不满意,4.1%的村民不愿评价;村卫生室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67.3%的村民认为乡村医生医疗水平有待提高,26.5%的村民认为乡村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20.4%的村民认为村卫生室环境有待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不足 该村除按要求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外,另设有2个村卫生分室。尽管前几年区政府对该村卫生室医疗设备进行了统一配备,但现在对照重庆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置要求仍显不足,村卫生分室配备的医疗设备甚至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要求的四分之一。
2.2 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偏低 乡村医生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该村四名村医生均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皆在原合川卫生学校在职学习,整体医疗水偏低。调查显示,67.3%的村民表示乡村医生医疗水平需要改进和完善。到目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所占比例依然比较低。
2.3 乡村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目前,乡村医生受待遇不高、医疗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再加上自身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等原因,乡村医生缺乏工作激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现象存在。调查显示,26.5%的村民反映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需要改进。
2.4 村卫生室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20.4%的村民认为村卫生室环境需要改进和完善。据了解,该村卫生室和卫生分室均是自家房屋改装而成的,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的要求,再加上常有村民在卫生室娱乐的现象,部分村民对村卫生室的环境感到不满意。
3 政策建议
3.1 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严格执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在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的基础上,再配备电脑、卫生服务软件、打印机、读卡器、健康卡等设备,确保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乡村医生的教育培养 将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新招入的乡村医生应具备专科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一方面要求现有的没有取得专科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限期通过医学教育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建立医疗卫生人才下乡支农制度。市、区医院定期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3.3 改善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的管理考核机制,根据村卫生室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辖区村民的满意率等因素,强化对乡村医生的执业道德考核,形成“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经费补助到人”的工作机制,转变乡村医生的服务理念,改善其职业服务态度。
3.4 加强乡村医生的选聘 强化措施,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标准,例如,新进大学生村医的待遇可与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相同,并规定其最低服务年限。
3.5 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增强重点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可度。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杨再峰,朱炜,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6,19(6):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