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

第1篇

关键字:智能巡检; 作业指导书; 射频识别

随着IT技术综合应用,带宽电力通信网络不断扩大规模、发展较为完善的通信专网技术,该技术也是带宽电力生产中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它与带宽电力生产调度网络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带宽电力通信网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为提高检修效率和检修管理水平,运用对射频识别自动识别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技术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行调研,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带宽电力通信检修系统[1]。物联网是运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GPRS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新型自组织拓扑结构。

1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设备巡视中的基于重要性与稳定性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电网能源的依赖性也逐渐提高,同时对国家电网中的带宽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融合,提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于射频识别技术与掌上电脑PDA智能采集技术应用等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融合与共同实现监测巡视带宽电力数据的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2]。由于科技技术的各种先进的控制、监测设备快速发展应用在智能变电站内。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的设备巡视及缺陷管理是提高物联网在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有效地为评估设备状态、确定合理的运行方式、及时安排检修提供可靠、详细的数据副本技术处理。

2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在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设备巡视中的基于发展现状研究

2.1物联网应用在设备巡视研究。定期巡视是运行值班员对管辖的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进行设备日常巡视,运行班长定期对管辖下各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进行全面巡视检查。特殊巡视是在遇到气温骤变时,高温、浓雾、大风、雷雨、洪水、冰雹、降雪和设备过负荷或带缺陷运行期间及之后,设备发生了事故、障碍或异常,开关切断过短路故障或有穿越性故障之后,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担负特别重要的供电任务时所增加的巡视。夜间巡视是主要是在设备重负荷运行或在浓雾、阴雨天气时进行,巡视的目的主要是检查设备接头有无过热、发红、大活现象,绝缘子表面有无闪络、弧光等现象的发生。检查性巡视是由运行班长、专员或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组织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指导运行人员的工作,并对有疑问的缺陷进行会诊分析,这种巡视应形成制度,既要有一定的周期性、灵活性融合设备实际情况随时组织进行。

2.2物联网应用在设备巡视主要内容研究。物联网应用在主变压器音响、油位、油温是否正常,外壳是否有清洁,有无渗漏油,瓷套管有无破损,气体继电器应充满油,防爆管有无裂纹,冷却系统是否正常。物联网应用在所有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油断路器等充油设备有无渗漏油和瓷套管破损现象。物联网应用在所有高压的电气设备搭接点是否有过热或放电现象,熔断器熔管或熔丝是否完好正常。物联网应用在全站继电保护装置、直流充电机、蓄电池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防误闭锁装置以及全站工作照明系统和事故照明系统是否正常。

2.3阻碍物联网应用在变电设备巡视质量研究。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很多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或存在文件里,并没有逐条落实,因此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巡视路线不清晰。物联网应用在巡视路线图指定的不合理,极易造成巡视设备不到位。同时由于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改扩建,设备技术改造和新设备投运没有及时修订巡视路线图以及设备场地巡视路线标志脱落,方向指示不明都会造成设备漏巡。巡视设备时重点不突出。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内设备众多,占地面积大,巡视时间长。每次巡视都执行相同的内容而不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负荷情况、天气情况而调整巡视重点。这样降低了运行人员对设备某些细小变化的判断和反应,从而大大降低巡视时发现缺陷的几率,例如夜间的熄灯夜巡,比白天更容易发现接头发热、绝缘放电等现象。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物联网应用在运行人员对设备巡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每次巡视检查就是例行公事,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思想。应该发现的问题也就发现不了。有的运行人员为了省事有意抄近路缩短巡视路线,漏掉一些设备巡视,特别是在高温、寒冷、大风的天气。技术素质需提高。随着我们的带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和新设备投入运行。同时不断有新人加入到工作中,因此,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非常迫切。实践证明技术素质高运行经验丰富的人巡视设备时发现缺陷的几率高。而新参加工作和运行经验低的人发现设备缺陷的几率低。人员的生理状况以及心理和精神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巡视设备的效果。如感冒时嗅觉不灵敏,设备故障时发出的焦味不能发觉。还有巡视时精神不集中,不能仔细的观察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并运用听、闻、看的方法发现设备故障。

3大规模物联网中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运用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运用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电子标签是由耦合原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设备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取器是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一般采用手持式。射频识别标识系统将特殊的信息编码写入电子标签,标签被粘贴在需要识别的资料上。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区域后,接收的读取器发出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读取器读取信息并译码后,送至中央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相关处理,实际应用中往往还需要其他软硬件的支持。

4大规模智能物联网应用中的基于变电站巡视系统信息数据库应用研究

巡视系统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采用目前在数据库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的Oracle数据库作为数据服务的主要工具。首先将每个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的每个单元的每台设备均赋予一个ID号作为身份识别象征,这个ID号不可以共用,具有唯一性。由运行人员运用终端机访问巡视管理系统,提前在系统中定义巡检性质和巡视模板,包括正常巡视、夜间巡视、特殊天气巡视等巡视任务。巡视模版中应包括各站的设备,并可以运用PDA识别,同时扫描至相关设备时,PDA能体现相关设备的ID号和其它基础信息,巡视当天根据要开展的巡视类型在巡视系统管理网络下载巡视任务,包括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设备巡视顺序、设备台帐、巡视项目、巡视人员等内容,巡视人员根据下载内容逐步巡视,运用PDA记录巡视中发现的缺陷并暂存,带全部巡视完毕后,将巡视结果运用终端机回传至巡视管理网络。

5结束语

变电巡检系统应用改变带宽电力巡检的传统模式实现信息化技术规范信息采集,建立巡视项目库和缺陷库的标准化,为物联网应用在变电站向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和电网安全运行保障性。

参考文献:

[1]艾费科(美).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2篇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and it combines th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utomatic control and other disciplin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high skilled applied talents, are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et of things;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14-02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专家提出的。最初定义:通过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电子传感设备将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1]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达到实时控制物理世界的目的。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是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2]物联网使用广泛,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智能交通、个人健康、工业监测、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1 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

人才服务于产业,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3]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日益增多,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系统软硬件安装和维护、软件开发、电工电路、嵌入式开发等能力的在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岗位如图1所示。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以就业为目标,采取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即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穿插式实习、三年级顶岗、就业实习,让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素养培养以及主要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在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除此之外,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到学院任课或做专题讲座;同时教师可以到企业参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一线实践经验,更好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2.1.2 依据岗位需求,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特色,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共同建立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技术门类差异大、产业链长”等特点,[4]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先进性、应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2.1.3 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企业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依据学生特点,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协议,既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解决用人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2.1 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根据岗位任务确定与岗位要求对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一整套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学中做、做中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2.2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科学地编排课程计划,特别是学习情境和教学组织的设计。推行以行动为导向、任务导向、产学结合的多工种参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技能教育新模式。

2.2.3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将技能证书认证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取技能证书的方式,敦促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2.3 实训室建设

2.3.1 实训室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方面,应该基于物联网技能应用的目的,按照高起点、实用的要求建设实训环境。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2.3.2 实训室需要具备扩展性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既要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还要能支持以后教学中实训项目的拓展以及对外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2.3.3 实训室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邀请技g公司一线工程师进行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结论

物联网是新兴的专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没有前车可鉴。特别是高职学院学生入校三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比本科生更紧迫、更严格。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职场。

参考文献:

[1]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9.

[2]周雄庆.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116.

[3]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5):87.

第3篇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遵照网络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来交互信息,实现物与信息、物与物的衔接,以及对物品信息的智能化识别、管控。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且无需人工便可以独立完成的一项全新技术。物联网主要由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网络、执行系统、显示器等组成。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感应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其次,将采集、整理的数据处理后进行传递。最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内容应用到对应的行业中,实现该行业的智能化。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天约有550万新设备加入物联网,且设备安装基数到2020年将达到307亿台,2025年预计将达到754亿台。2017年物联网的应用率已达到29%,而且物联网应用者正在大力扩展物联网规模,增加物联网投入。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另外,物联网技术已从概念化走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危险品的管理就是一个物联网+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长时间以来,行业内对特殊危险品的管理方面一直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从使用、监管、流转等一系列的追溯记录基本上都要通过手工记录完成,效率低且风险高,易篡改。现在运用物联网+区块琏技术,不但可以对危险品的生产进行全程监控,而且可以对其流转过程进行无缝记录,减少生产运输风险和事后记录被篡改的可能。不久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与爱立信完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工业物联网、健康物联网、智能出行等重点领域,培育优势能力,共同培育良好生态环境、开拓市场,这表明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更多行业及更广泛的领域。

三、物联网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强化了企业财务的数据管理

首先,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处理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如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节,其可将原材料以及产品等转换成电子信息,然后再将这些电子信息进行传输、储存,进而区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使生产成本更加清晰。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财务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形成记账及明细,实现业务发展与传递信息同时进行,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供应商、税务等各单位及部门间的数据链接。

(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

物联网技术使企业会计核算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这样就可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会计人员可以实时跟踪会计信息,并可以把财务信息及时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此外,物联网可以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实现会计的信息化,保障记录有形资产的即时性,加强企业管理和利用有形资产能力。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都嵌入RFID电子标签,这样企业的手持读写设备或感应设备可以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同时将其信息录入到企业的数据库里。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法效率比较低,无法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成本且准确性较差,而物联网能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这样企业财务部门便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等进行成本核算,既能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又能反映企业生产过程。

四、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企业物联网建设,创新风险管理

企业应采用RFID电子信息技术,将智能标签嵌入企业的存货等对象中,并且此标签里应包含该物品的全部信息,同时对个体进行标识、区分,采用传感器网络及多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特定对象行为及实时状态进行监控。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存在风险,因此企业应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等系统的安全体系。同时,制定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风险调查工作,制定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方案计划,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此外,要对企业管理会计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多重加密技术处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入侵企业数据库,恶意篡改财务数据。最后,要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监控,其信息处理权限要按照会计人员级别的不同进行授权,会计人员想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身份认证。对于输入重要财务信息也要加强管理并进行审核,确保录入信息准确。

(二)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专业能力,创新企业人员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企业应根据物联网的运作模式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依靠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等财务活动。此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将企业员工日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直接与薪酬挂钩,激励员工积极掌握物联网技术,适应物联网环境。

(三)创新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应包括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使相关利益实现最大化。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制定确保如投资者、经营者利益的政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各个主体的利益要协调分配。由于各方承担不同的风险比率,并且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同时又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和运营牵动各方利益。所以,管理会计应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职能,准确掌握企业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同时提高对于企业投资资金的控制及事前预测能力,降低企业投资运营的成本,避免投资风险,保障企业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推动企业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型。以财务共享为基础,实现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

物联网条件下,许多企业会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共享,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目前物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如果物联网没有形成标准化就不利于其推广应用,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其发展。因此,要制定物联网标准化规定,促进物联网长远发展。同时,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创建与内部控制流程相结合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监督更科学、规范,降低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此外,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对其不断优化,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挖掘。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专业建设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灭火救援;问题对策

物联网,即万物相互关联的互联网络,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基础,将各种事物链接在一起,通过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器等等信息传感设备,可以在网络下实现时间,地点,人物的互联互通。在救援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感应器、定位器等来传递信息到中心指挥室,以此达到信息共享,而在灭火救援的工作中,物联网技术可以让救援工作中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传达,不仅可以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也可以让被困人员得到快速地解救。

一、现阶段灭火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物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要想在火场中抢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就必须要快速,高效地完成灭火救援工作。灭火救援工作的高效完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最为基本的是消防车辆安全,消防器械的管理,水枪器械的安全等等,火灾现场的排兵布阵,水枪线路的铺设等等因素都会对救援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其中一个因素出现问题,或者延误,就会影响大局,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物联网技术走进了消防救援工作,消防员可以通过感应器进行数据连接,快速高效地将火灾救援现场的数据实时传播,同样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消防器材和车辆进行科学数字化管理,让现代化的消防工作更加保质保量,在拯救生命财产的同时,也保护好消防员自身安全。现阶段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在于设备操作的问题,数据不够及时,有延迟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防设备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但是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实际操作训练中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对于设备的操作不够完善,数据的传输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很多消防救援人员没有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在真正救援中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员的能力和专业性也需要与时俱进。日常的训练必须严格要求,提升消防员的自身责任安全意识,同时加强自身的硬本领才是关键。物联网技术是与时俱进的新产物,但是消防员对此的意识并不高,需要在提升自身专业本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学习,只有不断的提升消防员的作战本领,才能在真正的火灾救援中快速,安全的完成自身的工作。消防中心的指挥能力需要提升,加强数字化提高时效性。对于灭火救援工作来说,后方中心的指挥也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消防员只能看见眼前的现场状况,而后方的指挥部门则需要顾全大局,才能更快的完成灭火救援工作,指挥员的指挥作战能力直接影响了救援灭火工作的成败,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迅速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用于指挥作战,用最小的损失完成灭火工作,保证消防员安全的同时也能减少火灾带来的伤害。

二、物联网技术在灭火救援工作中的实施

(一)升级消防救援人员自身装备,实现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的信息数字化,传递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增加了安全系数。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危险系数往往更大更高,如果有数字化装备及时传递火场信息和场景,会大大提升救援工作的安全系数。对于消防救援来说,进入火场的那一刻就是危险的开始,如果消防人员的装备中可以加入一个数字传感器就可以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系数。该传感器可以感知消防员的心跳,血压,体温等等,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反馈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得到数据就可以实时查看消防救援人员的动态和灭火救援的实况,由此,外界的指挥人员就可以实时跟踪救援人员,一旦发生危险可以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派其他救援人员前去增援,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火场内部由于烟雾较大,可能会影响到救援人员的视野和判断,因此,物联网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由消防员头上的传感器传输影像数据,脚下可以安装漏电感应器,一旦发生漏电就会立即有所感应,指挥员就会提前告知危险,让消防员提前离开,保证安全。

(二)灭火救援设备器材实时的科技化管理

灭火救援要想快速安全有效,消防车以及消防器材是基础和保障,所以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更是应该运用到设备器材的管理上,例如,可以在消防车上安装车载终端,采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等,通过物联网来将数据信息发射到信息指挥中心,通过收集消防车的实时位置,消防车上的人员信息,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来随时掌握消防车的位置,在发生火灾时方便及时调配消防车辆,做到随时出警。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掌握到消防车辆水罐中的水量库存,在灭火出警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收集水罐的使用过程,在储水量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调配消防车辆进行出警补给,做到安全有效出警。数字化的设备机械管理可以做好设备的防护和护理,通过物联网传递出来的信息数据,随时掌握消防设备的健康使用状况和主要的性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设备的功能,也能够保证消防车辆的安全运行,不会影响后续出警的工作。

(三)灭火救援工作现场和指挥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灭火火场的救援工作同样需要智能数字化管理,传统的灭火救援工作没有数据化支撑,水袋的使用和铺设的线路选择都是到现场后计划进行的,当情况紧急的时候,现场临时更换会延误灭火救援的时间。而救援工作的迅速高效是救火的关键因素,只有将火灾现场的实时信息快速的录入到指挥平台,才能让中心更好的指挥作战,在水枪的部位安装好感应器,包括GPS位置信息,水枪的水压和安全系数,出水量等等,只要使用水枪,所有水枪的数据都会在瞬间传达到指挥平台,由中心部门对火灾救援现场进行实时指挥,而指挥员也可以快速了解到火灾现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指挥作战,高效完成灭火救援任务。

三、灭火救援工作的提升解决措施

(一)提升物联网的使用技术,保证技术使用稳定性

技术是核心,更是灭火救援工作的重点,要想使用该技术就必须要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从现有阶段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核心的技术问题。对于核心技术的稳定和升级,一定要从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现场救援产生的问题来逐层解决,同时需要将消防所涉及到的一切因素纳入测评监控之中,如消防车辆的管理,水枪的管理,消防人员的信息管理等等。让数据管理更加的科学有效。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技术,研发出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传感器来收集信息,如在浓烟下也可以准确辨别对面的场景,能够准确分析火灾现场的情况,同时数据的稳定传达也是我们即将要研究的重点。

(二)加强物联网技术培训,提升现代化科技意识和能力

消防部门应该定期组织互联网技术培训,让消防员理解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以此可以让消防员在日常的操作训练中增强对传感器等信息传递器的了解,提高灭火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消防中心指挥作战的指挥员,更应该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使之熟练掌握和操控相应的器械,在得到数据信息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思考,在灭火救援工作中整体把握,掌握大局才能更好的让救援工作高效完成,合理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消防工作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增加消防工作的资金,提高消防资金和科技投入

对于消防来说,是国家安全居民生命保证最关键的一环,要想提升消防专业能力,还需要对消防事业提起重视和投入。现阶段来看,消防员使用的器械产品还比较薄弱,没有完全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投入运用其中。科学技术发展很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昂贵的使用资金,这就让消防产品的推广成为问题,进而也影响到物联网下相关产物的使用,影响到灭火救援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大对消防产品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也是一个完善和提升消防工作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消防是保证人民安全的重要工作,所以,提升灭火救援工作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但是从现在看来,消防救援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消防救援工作能够逐渐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大数据的传输,提升消防员自身硬实力,提高消防中心的指挥作战能力,将高科技下的产品逐渐使用,推动消防救援工作的顺利发展,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的实力,让我国的国防能力越来越强大,以此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兆国,王辉,王坤.物联网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02):35-38.

[2]王兆国,王辉,王坤.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应急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15(03):24-27.

[3]张盟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森林火灾探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4]王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森林火灾监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 油气生产; 物联网; 系统; 标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40

[中图分类号] F270;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78- 02

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油气生产管理水平,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被列为中石油“十二五”标志性工程。物联网概念在油气生产领域是个新内容,为了科学有效开展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笔者根据对部分油气田的调研,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深刻理解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意义,明确建设目的

进行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首先需要理解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概念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uto-ID实验室于1999年提出的,指的是把所有物体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 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就是利用传感器、执行器、RFID及各种智能装置对物理空间进行感知识别,依托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互联,利用计算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生产生活信息流的无缝链接,进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1]。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应用大多集中在军事、电力、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流、生产、零售等领域,大多围绕RFID和M2M展开,主要目的是对移动或流通物理介质进行追踪或溯源,如对枪支弹药、药品、零售商品、电表的库存、使用进行跟踪;对车辆在外的具置状态进行定位跟踪;对汽车制造进行个性化定制、过程进度管理;对物流配送物品进行运行过程掌握;对商品、蔬菜产地进行溯源追踪等。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渐深入和扩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2]。

油气生产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射频识别、通信、互联网等物联网技术,对油气水井、计量间、油气站库及相关集输管网等生产对象进行全面感知,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和控制、油气田生产运行监控和管理,进而提高生产操作单元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解读油气生产物联网含义,全面感知不是简单意义的把原有的手抄仪表、装置状态换成传感设备,而是一次伴随着工艺优化、工作内容反思与提炼的生产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变革,最终目的应该是在满足油气安全生产、研究、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科学感知、合理控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改善劳动环境、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让每位油气生产管理员工都能像专家一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现场生产操控行为自动化、智能化,发挥动态管理优势,实现高效、精细化、智能化生产运行和管理。全面感知的专业内涵非常宽泛,涉及油气生产管理、运行各领域,不仅涉及井口站库的产量、压力、流量及日常操控,还涉及井下作业修井架动态,供水、供电、供暖、道路交通、通信状况动态、新建产能中的钻机动态等,对需要动态掌握的油气田现场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真实、自动感知。

2 划清系统边界,抓住工作重点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不是简单意义的信息化建设,而是建用一体的系统工程,通常的信息化项目是后端管理,比如钻井数据管理系统、生产测井数据管理系统等,只是把现场数据实现数字化,然后加以分析应用,对前端数据如何入库,只强调哪里产生哪里入库,用什么方式入库不做强制规定。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的基础是对前端数据源、生产环境进行全面自动感知,并能取代部分手工操作进行一些必要的控制与调节,涉及前端建设管理,涉及前端生产运行、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型变革,工艺流程、业务流程的优化等方面。

人们总是把之前的各油气田自动化或是生产前端信息化建设与油气生产物联网相提并论,同时,对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与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A2)、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A5)、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A8)之间的关系产生疑惑,如何划清各系统之间的界限对明确油气物联网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可以分为3个子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

数据采集与监控子系统:以建设目标为前提,确定采集控制参数;确定采集控制设备技术要求、有线采集控制设备接口协议、无线采集控制设备数据存储地址及接口协议;现场监控与管理系统功能设计、集成应用。

数据传输子系统:主要针对本油气田特性,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组网方式,为RTU到应用层的各类数据传输、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上述两个子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是过去的自动化建设或信息化建设内容,只是设计更科学,功能更具扩展性,要求更高,如采集、控制参数选择需要紧密结合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变革、工艺流程优化等需求,不仅有生产运行、管理参数的采集监控,还有物联网设备的运行状况监控;建设过程需要依托具有先进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的相关标准以确保建设整体水平。

生产管理子系统:即通常理解的信息应用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一样,需要具有汇聚管理数据、分发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应用数据等基础功能。生产管理子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源点得到的数据专业涉及多,有采油工程数据,如抽油机参数、耗电功率、清防蜡加药数据;地面工程数据,如管线压力、分离器压力等工艺数据,道路、工艺流程展现及安防视频数据,通信状况等;物联网设备的管理数据,如启用日期、电池使用时间、生产厂家、故障频次、设备类型等;基础的部分地质参数,如油压、套压、液量、注水量、液位、功图、油温等;生产管理的行为指令,如控制的功能有远程启停、远程切断、自动倒井量油、间抽、空抽抽油机工作参数自动调节等。面对纷繁的数据内容,必须分清哪些数据只是汇聚推送,哪些数据只是统计应用,哪些数据需要深入分析,划清与其他系统的应用边界,才能找到工作重点。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控制功能、简单的生产分析功能侧重在前端的场站监控中心或作业区生产管理中心。面对部署在总部、油气田公司、采油(气)厂的生产管理系统,采集的采油与地面工程的数据,如电参模块采集的反映抽油机平衡的电流图,反映抽油机功耗状况的功率、曲线数据等,只是采油与地面工程管理数据的部分内容,未包含井下作业措施分类及分析,泵参数及分析、泵效分析、分层注水分析等涉及的相关数据;采集的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地质基础数据,如油压、套压、液量、液位、功图、油温等,未包含地质研究所需的生产测试、生产测井、工程测井等本质研究数据。对于这部分数据,重要的是管理好数据,做好数据接口,避免相同数据在A2、A5系统中重新手工录入。

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A8)显示内容均非自生数据,作为A11,能够为A8系统提供的内容一定是油气生产物联网的主体内容。伴随着工艺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变革的油气生产物联网建成后,人们对传感设备的依赖性就如同目前人们工作时对电脑的依赖程度,传感设备运转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日常的生产运行、指挥等系统的正常应用,因此,物联网设备是油气生产物联网的首要主体,对物联网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分析、统计是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重点。能够随时统计不同层面共有多少种传感控制设备、监控系统,以及厂家归属、使用状态、维修次数、故障原因分类、维修占用时间等信息,对确保油气生产物联网有效运转,发挥应有作用至关重要。

总结以上分析,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的工作重点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标准规范建立;第二,场站监控中心采集与控制功能的科学合理规划;第三,数据管理与数据接口;第四,物联设备的实时监控。

3 理解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关键技术,准确科学应用

全球物联网发展的4个最主要的技术为:RFID、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这4种技术也代表着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研究热点[3]。对于油气生产物联网而言,采集控制参数选择、功能设置同样是关键技术。除设备生产材料的纳米技术、采集控制参数选择、功能设置技术外,RFID编码技术、传感器技术、监控系统集成技术都涉及数据存储与接口标准,它是不同制造厂家设备互连互通的基础。

关键技术的应用均需要作缜密的分析研究,尤其在数据安全层面、标准专利引用方面需要把控好原则,承担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技术领域内,优先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对保护本国社会经济利益是必不可少的[4]。

4 重视运维技术人才储备,保护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投资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投资大、范围广,软硬件资产多。系统保障能力、系统运行维护队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关系到投资成败。运维技术人才储备是建设成果正常运转,各油气田正常生产、管理、统计分析、决策的重要保障。

运维技术人才储备需要从建立健全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使用规范、维护规范、技术培训机制等方面开展。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使用规范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方法细则,确保系统的稳定可用性。如怎样使用、管理油气物联网系统,使用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建设规模与人员、组织管理结构的匹配)。根据规范指导本油气田使用单位如何高效利用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成果。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维护规范主要目的是指导油气田怎样维护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日常维护要做哪些工作,保证油气生产物联网可靠运行。

各油气田对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的感受、起点各不相同,在对运维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实际,对照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使用规范、维护规范及早开展,确保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效果。

5 结 语

全面感知油气田,现场生产分析、预警、指挥智能化是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的核心;优化工艺流程,促进组织管理模式转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改善劳动环境、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生产、科研、管理决策水平,让每位油气生产管理员工都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油气田生产现场数据,像专家一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理念,正确理解,科学决策,有序进行。笔者结合部分油气田调研及个人理解,对如何开展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有效进行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晓. 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0(6).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 7号)[Z]. 2013.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 物联网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畜牧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012-01

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点,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科学技术,将对各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变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提升科技生产力,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畜牧业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有其独特资源优势,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促进其向现代畜牧业快速转变。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随着物联网业务量的增加,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将带来对“云计算”能力的要求。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的发展都作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引起各行业的巨大变革。

就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讲,会带来更及时更准确的海量信息,要求实现智能化的远程监控与跟踪,这是目前的系统平台所无法处理的。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大力建设3G、GPRS、光缆、固话、互联网等通信设施。通过“金农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初步建成门户网站群和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信息服务。在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单纯的信息服务是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利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畜牧管理部门职能,实现OA办公、视频会议、生产统计、疫情监控、畜产品安全、监测预警、动物溯源、草原防火、专家资源、“3S”监控调度等。可以达到集约化自动生产,实现圈舍监控、饲料配方、牲畜投料、牧草收储、耳标脚环溯源等精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

目前关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应用工具。中国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了“首届现代奶业信息化管理及云计算研讨会”,并了我国首个奶牛牧场云计算管理系统―― “新牛人X6”,通过牧场管理系统,RFID智能识别系统,在畜牧业养殖、畜产品加工及流通和食品追溯领域提供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励源公司研发了多款牛用RFID电子耳标、监测计步器、自动电子秤、智能手持设备等。还有“肉牛育种数字化云服务平台”,利用智能设备在各育种场采集数据并上传到全国育种数据平台,育种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综合运算,并允许畜牧所的专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育种选种结果反馈给各育种场以指导生产。“禽育种云服务平台”,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持机及RFID笼位标记卡,各种重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将鸡舍的信息、种鸡产蛋信息自动实时上传到服务平台中来,平台即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供选种育种信息。新的成果和新的技术应用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必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特点,合理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适宜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落后,存在人才缺乏、资金投入少、设备技术手段落后,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薄弱的基础设施仍然与其迫切的发展需求存在巨大反差:此外,交通不便、气候环境多变、农林畜牧为主业、地域分布宽广、多民族聚居、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基于以上因素,其畜牧管理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高水平、高速发展。但恰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非常落后,与其他地区差距特别明显。因此急需高度重视,发现关键问题,针对性的解决相关瓶颈限制,加快其信息化进程。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应落后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化畜牧业。

参考文献

[1] Lei Chen;Mitchell Tseng;Xiang Lian,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 mode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J].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2010(3).

[2] 朱会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310-314.

第8篇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计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是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企业需要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需求信息,为全球的采购、生产制定合理的计划,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行业,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在中国,工信部于2012年2月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目前,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农林、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从产业规模来看,据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预计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中国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巨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行业就不能兴旺繁荣,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给高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4号)中,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25所,传感器技术专业2所。两年来共获批准的专业64个,涉及高等院校59所。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从无锡职业学院周志德教授对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的30多所企业的调研报告及其中的人才需求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除了在研发、设计、测试岗位中,从事测试与辅助设计工作外,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维护、解决方案撰写、项目实施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

1增设物联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物联网技术既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立足于传统的学科之上,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被公认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及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由于新增物联网专业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审批,而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目前就业市场对物联网方向人才的岗位需求,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适当地增加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补充学生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技能,又可拓宽毕业生在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市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与工程实施,C语言软件开发,网络存储规划与实施,网络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已经涵盖了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大部分技术要点,但是对于感知层的技术的学习相对较少。由于目前学生的学时较紧张,建议在高职的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一门物联网基础课程,一方面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物联网课程设置研究的试点。

2物联网课程建设的构想

2.1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目前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物理网的应用等。各相关企业也列举了从事物联网相关职位的职责信息(表2)。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面向的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而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于物联网相关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设计、管理与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部署中小型企业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服务,维护网络安全,监控网络性能,具备管理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基础。

2.2课程内容开

发《物联网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技术综合性强的课程,它涉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设计、组建、维护、应用等各个领域,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课程的开设将促进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学习,又将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物联网技术》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认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思路共设计了6个项目,18个任务,56个子任务,涵盖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与应用,物联网的架构与技术体验,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现场总线网络的组建与维护,远程网络传输与多网络融合,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又提炼出各项关键技术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成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项目中,包含了:感受短距离通信网和无线传感网,基于WiFi技术的传感网络,基于ZigBee的自组织网络,基于蓝牙技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感网应用等任务,基本涵盖了无线传感网的重要知识点。图1为本课程的项目及任务,其中项目6中的四个任务为任选其一即可。

2.3教材开发

在对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调研和对人才需求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教材。

2.4师资培养

由于《物联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无线传感网络(WSN)、传感器的应用与检测、无线射频技术(RFID)、现场总线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设计与应用等多种技术,教师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的把握各项技术的内涵,可以请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讲述该课程,来培养教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2.5实训室建设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教学项目模块,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结论及展望

第9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二、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一)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二)施工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三)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