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一体化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一体化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专业一体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拓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85-02

为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内院校纷纷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课程的实践性,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换教师的角色,注重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真正符合现代酒店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一、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滞后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数还在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然后实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不能有效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层次与行业要求错位

酒店管理专业多为两年制技校和三年制中专学校开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主干课程开设有限,学习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都要进行再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常年供不应求。但就业后因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行业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流动率高,因此出现“就业率高,稳定性差”的怪现象,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对用人单位而言,频繁招人会加大管理难度,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以理论型为主,已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真正理论知识完备、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少之又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迎合社会及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技校课程改革的恰当切入点,是实现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立足行业现实,注重技能培养

结合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和市场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广泛汲取同类课程的精华,整合优化原有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以此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二)关注行业动态,编写一体化教材

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应由浅入深,由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由中级技能到高级技能,形成完整体系。并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学科前沿研究的有机结合。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知识点,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

(三)完善实训场地建设,做到学训结合

在校实习应有相应的实训场地的支持。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力予以实现。校外实习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而有序,以达到学生实习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应成为既能够讲授理论课,又可以指导实习和进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深入企业进行交流,不断更新自我,使职业发展更有前瞻性。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一)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服务程序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授,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则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手段,将知识要点、服务情景、操作技能的要领和运用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到实践教学中去,提高技能训练的密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练就过硬技能

新生入校后带领他们参观实习酒店,认识将来就业的岗位,在企业氛围中感受企业文化,以达到直观体验的目的;抓住季节性的酒店服务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圣诞节”、“新年”、“周末婚宴”、“假期”等机会,在课堂之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毕业前外出实习,让学生与岗位提前对接,并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利益,实习结束学生可以带着成果和经验零距离走向社会。

(三)设置不同的岗位目标,培养相关岗位能力

根据酒店职业特点,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四)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

目前,以我校为例,酒店管理专业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酒店管理

一、酒店服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设置课程与市场有一定脱节,缺乏市场调查。由于该专业为两年制中专,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一年,主干课程有限,教学重点就定位在将来就业方向的“餐饮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两大块上,但就我校餐旅系带实习的专职教师反馈,高星级酒店对前台接待、吧台调酒员等专业技能更强的服务岗位需求也比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拓宽教学领域,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的安排上,欠缺统一的要求和整体的规划。教学的模块应该是突出专业能力,每一位教授本专业的教师应该严格把握科学的教学体系,对各模块都涉及到的同一课题,在训练中应以统一的标准展开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专业的课程要进行规划,形成较为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体系。

3、实习设备欠缺,实习项目上比较单一,在操作训练上达不到教学要求。职业技能教学突出动手能力,但由于专业发展日渐萎缩,专业的设施设备十分陈旧,已严重与现代酒店设施设备脱节,欠缺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因此在实习操作上只能因陋就简,在技能上达不到要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只能达到“半成品”的层次。

4、目前培养出的学生欠缺对本专业的了解,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上虽然对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常年供不应求,但学生就业之后,由于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工种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离职、离岗、跳槽等现象颇为普遍,因此可能导致“就业率高,稳定性差”,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造成恶性循环。

二、适应社会发展,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必须对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表述如下图:

1、以酒店的需求,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目标。通过划分不同的岗位,我们了解了酒店不同部门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酒店财务管理”、“库管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计调业务”、“维修与保养能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2、根据主干课程,设置不同的环节。对于“前台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计调业务”课程教学分为“到店前的准备工作、到店时的引领工作、到店后的接待服务、离店时的送别工作”等环节。以客房服务为例:

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餐饮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餐饮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餐饮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把握客人心理能力,推销能力,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清洁卫生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我们将两门课程划分为对客服务的四大环节,最终实现学生熟悉每一教学环节,以教学环节为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事先让学生了解环节中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目标的、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所有技能。

对于不同课程中会有共同的小模块,我们可以设置公共模块。

例如:饭店服务中的门专业基础课“礼仪训练”,礼仪包括了“仪容”“仪表”“仪态”的训练。

(1)仪容,仪表的修饰我们可以设置校园,休闲,职业等不同的主题,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先由小组自身评价,再互相评价,得出穿衣打扮必须遵循的“TPO”原则,即“时间,地点和场合”相适应的原则,然后,以多媒体课件或现场参观的模式,让同学们了解身为酒店服务业的一名员工,要注重自身形象,体会酒店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

(2)仪态的训练主要分为“站”、“坐”、“走”和“手势”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分组,学生对照找出“最美的微笑”,“挺拔的站姿”,“优雅的坐姿”,“规范的走姿”,“得体大方的手势”,进一步引申到作为酒店行业中具有职业特点的仪态训练,由每一组学生代表发言,讲出在服务中我们应达到的要求,从而得出标准。

对于公共模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只要相关的模块练习中,都应贯穿其中。在每一模块学习完毕后,必须要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达到学以致用。

三、根据所设置的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及建立一体化场地

1、对一体化教材的设想

(1)将“形体训练、仪容仪表的修饰、礼貌礼节、口才训练、职业指导课、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前厅操作技能、客房操作技能、餐饮操作技能、计调服务”的四大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的一体化教材。

(2)对于“调酒技能、酒店财务与管理、维修与保养、酒店文秘与宣传”等专业性较强,需深入学习的,则应单独成一模块,进行独立编写,但应结合本专业特色,设计学习过程并组织教学。

(3)根据工作岗位目标分析所确定的酒店岗位实施综合实训,学生轮岗熟悉酒店的工作流程,除掌握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引发出来的潜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试想,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的发展才会有多样性,人才的竞争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2、对建立一体化场地的思考

(1)对于一体化教材中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口才训练等理论与实习可以在一个场地进行,但对于其中要求有动手能力的环节需要具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环节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只有对现有的基本设施加以利用,才能使学生达到直观体验。

第3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全真实训“一体化”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9-02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必须建立适应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本文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为例进行探讨。

一、建立全真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建立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且根据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酒店管理类人才既要求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又要全面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熟悉酒店各管理部门的管理知识,掌握各项酒店业务、酒店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队伍和技能人才,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较好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我们应建立一个或多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全真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本文所指的全真实训基地是相对于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特定称呼),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真实的工作环境效果进行实训实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纸上谈兵练真功”。因此,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在建立了区内外等8所校外星级酒店为实训基地的同时,在校内已有一个客房实训基地、一个餐饮实训中心以及一个导游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设立了一座校内三星级宾馆——景阳楼宾馆。宾馆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共35套,餐饮包厢、茶餐厅、咖啡厅及大小会议室等。在实现其生产性社会功能的同时,可以为酒店管理专业实现“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课堂学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学训相间,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真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块是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来设置的,包括有餐厅服务岗位群以及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等岗位群,开设有“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开发了“前厅服务、中餐宴会服务、西餐宴会服务以及现代饭店客房业务”等实践课时,并将专业课程设置成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情景式教学的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实训基地能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提供进行实训教学的设备和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总结证明,全真实训基地相对于仿真实训基地而言,在实际的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利与弊:

(一)具备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但无法完全兼顾实训教学的需要。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营造一个与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基本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具备了一定的星级酒店管理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从酒店设施设备、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以及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方面基本和职业环境一致。并且借鉴现代酒店的管理运作模式,与学校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特色相融合,特别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训导。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训、作业答疑、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的合理安排,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按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片面的、部分的、无序的内容,而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

景阳楼宾馆等校内实训基地应实施全方位开放运行,以确保满足学生实训为主要构建目的,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和教师全面开放。即学生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和需要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训步骤,处理和分析实训过程。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独自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本身为3A级旅游景区,这就决定了其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同时,校内全真实训基地的另一主要功能之一是供餐饮与住宿、休闲与旅游服务,即其本身承担了生产与社会服务、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社会功能,因此,当其社会功能需要最大化的时候就有可能与实训教学需要相冲突,不能完全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是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为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北省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市强力推进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抓住2008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契机,高度重视产学结合,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1.现状

宜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空间。《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宜昌将新添2个5A级景区、将三峡机场改造升级为区域性国际空港……。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3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游客在宜平均停留时间达到2.5天。“十二五”末期,我市将着力争创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5A级景区、新增10个4A级景区;四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五星级饭店10家;全市出境旅行社5-8家,“全国百强社”1-2家,5A级旅行社8-10家,4A级旅行社10-15家,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宜昌;旅游行业提供直接就业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0万人。

另外,宜昌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在现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并在财政专项中单独列支城市营销经费。旅游业将成为宜昌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五年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新跨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近年来的艰苦创建,已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融入、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产学充分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办学之路,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促进三峡旅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模式

校企一体化办学,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高职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讲,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顶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教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四种模式:

2.1 “校中厂”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资源,借助企业资源,实施企业化管理,来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2010年,我校出场地,引进民营企业资本2000万元,新建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近13000平米。国家5A级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等企业纷纷出资进驻其中,根据企业和学校的需求实际,与校方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中厂”。“校中厂”既是实训课堂,又是经营场所,使学生直接面对顾客,为顾客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2 “厂中校”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2004年以来,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以“订单培养”形式与我校合作开办7个“环坝旅游班”,累计培养学生34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目前这种模式已比较成熟,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骨干技术人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2.3 “战略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2010年底,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推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我校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金德瑞国际酒店共同申报的战略合作项目被批准列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两家企业分别在我院下“订单”,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式为两家企业各培养100名技能型人才。

2.4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情况,1-2学期接受从业基本技能和素质教育;3学期校内生产性实训、专项训练、项目课程;4学期的旅游旺季到企业顶岗实习;5学期加强岗位拓展能力;6学期实习就业。

3.成效

3.1 建成了省级重点专业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高职高专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经过三年努力,于2009年通过验收,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3.2 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于2010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现团队成员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楚天技能名师2人。近年来,团队完成省级重点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4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地方特色教材2部,公开100余篇。实现了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技能高手来学校传技授艺。教师服务社会、服务旅游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3.3 建成了省级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拥有前厅、餐厅、客房、酒吧、导游等18个实训室的我校“旅游服务实训中心”于2010年接受省教育厅验收建成省级实训基地。新建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具有教学、实训、经营等多功能。(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117页)

3.4 建成了4门精品课程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于2009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成教育部旅游类专业教指委精品课程;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于2010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导游业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3.5 突出了旅游文化特色

旅游的内涵是文化。我校旅游管理学院提出走内涵发展之路,“融文化艺术于旅游之中”。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即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挂靠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研究所以三峡宜昌地方旅游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并与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国际学院等开展了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艺术展示表演“舞台”,即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表演团体。艺术团与宜昌盛世唐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除了为宜昌旅游景区景点输送演艺人才外,还独创了大型原生态歌舞剧《茶之恋》、《三峡・我的家乡》,为著名歌唱家张也宜昌演唱会伴舞等,为弘扬地方文化作出了努力。

3.6 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最大的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教育者的利益,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4.问题与思考

4.1 体制机制不顺

政府的主导性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体制机制不顺仍是困扰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最大难题。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着眼长远发展,切忌急功近利,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4.2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是大问题

如何科学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4.3 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提升

实施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徐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82-86.

[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4]宋晓燕,宋继东.旅游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81-82.

[5]陈宏.《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R].湖北省教育厅通报表彰文件(鄂教职研[2011]11号).

第5篇

关键词 三集五大 大运行体系 地县一体化 自动化管理

一、基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背景

(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

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实现地市级调度自动化系统与县级调度自动机系统的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大运行体系建设前,县调管辖的变电站信息没有转发至地调系统中。由于县局自动化系统投运时间较早,现有的主站不支持转发101等规约,导致所辖变电站的信号无法上传至地调侧主站,不满足“大运行”体系对调度的要求。

(二)地县一体自动化系统深化应用的需要

按照各级调控一体化的目标,将各电压等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分别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地调负责地域范围内110(66)~220千伏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县(配)调负责县域(城区)范围内35千伏及以下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地县一体化的广域分布式采集EMS投入运行后,其整体构架与运维工具与原有系统相比均有较大改变,各县自动化系统运维人员反映,地县一体化系统虽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排查故障经验不足,维护较困难。

(三)强化集约管控,提升电网管理效能的要求

地县一体化结构使得电网监控信息量突增、信息层次多且复杂,自动化系统维护的设备的数量和难度加大,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

新的形势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对自动化运维人员专业技术的挑战,也是对菏泽地区自动化专业管理模式转型提出的要求。

二、基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流程和做法

(一)项目总体进度实施情况

总体目标:规范厂站信息采集监控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水平。实现数据库画面规范统一、遥测遥信全面准确、告警信息简洁准确、断路器远方遥控操作安全可靠、通道质量可靠。地县一体化系统厂站监控率100%,监控告警信息正确率大于99%,通道月可用率大于99.99%。

(二)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地县一体化专业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做法是创新“三大步骤”,即建立一体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建设统一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建立一体化的标准规范体系。1)建设地县一体化常态工作标准流程。针对新建厂站投运、变电站运动信号传动试验、间隔改造工程及数据网接入验收等自动化运维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编制工作流程标准,绘制典型方案,开展关键技术讲解和经验总结,推进各环节工作的保质开展。由自动化技术专家力量组成技术体系宣贯组,遵照“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和“经验证、可通用”的实施方案,从源头保证县调自动化建设模式的一致性。2)规范基础数据标准体系。作为电网运行监控的重要手段,电网事故处理的有力依据,地县一体化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完整性、正确性时刻保障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基础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国网要求,对厂站实时信息采集标准进行统一,要求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三遥”信息采集管理规定,实现操作过程“标准化”、技术手段“方案化”、验收标准“规范化”、责任划分“精细化”。3)改进工作进度及整改情况汇报制度。在每个县调设立一名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负责人,建立“专业管理、专人负责”制度,充分发挥小组化的灵活性优势。月初,由地区自动化班地县一体化管理小组(班长、专责、培训员)根据上月各县汇报情况及本月地县一体化工作情况,统一安排月度工作计划并下发各县调,各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工作时间具体安排制定本月计划,报地县一体化管理小组修正补充后,下发各县运维人员执行。4)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是地县一体化建设实施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管控地县一体化实施安全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综合评价将专业管理需求与安全性评价相结合,以调控工作扁平化管理为主线,突出涵盖了自动化专业月、季、年管理内容。既有工作计划及对应措施,又有专业总结及提升措施。对相关工作实行定期考核,保障了管理考评系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2)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地县一体化专业培训管理体系的培训目标是使县调自动化人员熟练应用新能量管理系统,能够独立完成新建厂站的接入,能够及时处理系统故障。1)培训进程阶梯化。自动化运维岗位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人员培训必须从电网基础学起,逐级到接线图画面绘制、厂站保护信息传动。经一段时机的工作经验,方具备填写、修改地县一体化实时数据库的能力,以此培养业务扎实、一专多能的自动化运维人员,使得一名合格的自动化运维人员在业务上具备向下兼容的能力,为人员的灵活配置奠定基础。2)培训内容实用化。总结地县一体化作业维护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技术专家的工作经验,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统筹安排方面考虑,确保专业培训管理体系可使自动化运维人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有疑问”的问题。在培训阶段,两个县一直到地调自动化专业开展一对一培训,两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实现培训实用化。

三、“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成效

管理效益提升:通过实施一体化的专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建设统一化的业务支撑体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行体系下的自动化运维管理模式,使得调控运行“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达到下列效果:

(1)电网监控基础数据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县电网监控基础数据质量大幅度提高:地县一体化系统厂站监控率100%,监控告警信息正确率大于99%,数据网通道月可用率大于99.99%。全地区110kV厂站已全部录入EMS系统,数据库画面规范统一;接入厂站全部实现“三遥”功能,遥测遥信全面准确、告警信息简洁准确、断路器远方遥控操作安全可靠。

(2)解决电网监控信息共享难题。县调与地调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同一数据库的无障碍访问,解决了电网监控信息共享难题。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改造了原有县公司调度业务数据传输主要依赖低速串行通讯方式,解决了低通信带宽、数据共享能力不足等严重制约地县调度生产运行管理水平的情况。建设完成后的地县数据网完全满足了“大运行”以及地县一体化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发展需要。

四、结语

通过对“大运行”体系下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系统传统的突破与创新,建立了适应新体制的自动化专业管理模式。通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效益、创造价值,显著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大幅度提升自动化人员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深化“三集五大”改革做好了准备。

(作者单位为国网菏泽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为知识内容前后关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当下各个学校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成一个最佳和合理科学的组合方案。一方面,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分散以及知识断层等等劣势,以强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帮助学生整合内容和学习所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保障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一体化学性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互相整合,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补的合理局面,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与社会脱轨,有效应变。让学生真正实现在这一专业上的学习,收获学习效果。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的基础,是时间的理论准备期。要想合理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具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换而言之,所谓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自身的岗位上专心工作,还指的是通过自身理论知识运用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素养的意识以及创新自主的能力等等。旅游业隶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堂上所教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实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准备实训

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了解,配合相关的课程进行基础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操作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基础实践操作,包括形体、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各种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的熟悉有关专业知识。

(三)实习

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实现实践与岗位的对接。从一个角度来说,在学校外的企业中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指安排新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职业信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校外的实习还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即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以要给学生安排职业,学生在企业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灵敏的结合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从业的职业素养,为即将来到的就业过程打下充足的基础。

(四)毕业论文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具有初级的创造以及钻研的能力,即可以通过自己所接触的专业理论,合理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毕业论文的采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理解,规范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以及创造精神。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出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

我们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物流专业的各个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较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五个转变,即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等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由课堂型向工厂型转变,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二、职业教育构建专业课程一体化模式的意义

1.从社会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定位,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状况,所以全面构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3)进行一体化教学,就应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每位学生都有开发的潜能,抓住这种潜能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意义深远。

2.从学习方法的革命来看

(1)课堂教学中,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的束缚使得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沿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知识的压力,而不是学习体验的乐趣。

(2)学习内容的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3)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用活动来牵引教学,用岗位要求来引导学生实践才是有效、积极的教学过程。

(4)实习教学的滞后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脱离理论的实践,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作业流程,适应技术进步,降低了作业效率,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能力,而脱离实践的理论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想

1.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

2.编写合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配套教材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用人企业的现状和趋势;遵从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建立专业的物流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校能够投入资金和精力,建设完善的物流实训场所。要与现代物流企业接轨,有配套的操作中心,有符合课程教学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软件,有正规的操作指引,使学生能够顺利与用人企业接轨。其中,与现代物流企业结合办学也是一条很好的教学改革之路。

4.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等;二是向社会招聘,包括各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让他们取得教师资格以后,以专职或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三是物流专业的教师可以考取“全国物流师执业资格证书”,进入相关物流企业工作,掌握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具体的物流操作项目,通过教师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式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学人员。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我校开展以来取得了以下成果: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一体化要求整合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课程体系的突破;一体化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探索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在理实一体化的改革过程中摸索前进着,我们深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有效的,是能够发展下去的,并且是值得发展下去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教学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因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还是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要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目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基于此,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一体化教学理念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贯彻“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企业要素”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实现高职教学目标

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生源的差异性也逐步加大。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不仅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更主要的是在“怎么教”方面为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先教后学、先学后做的模式最为普遍。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其中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造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而陷入枯燥,学生无兴趣;并且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和学习情境而使所学知识难于理解,理论学习效果差;同时,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衔接不紧凑,则实践时先前所学理论知识很多已被遗忘,需要教师边带领学生实践边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理论知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也不利于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最优方案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教、学、做为一体。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社会适应期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堂与实训室融为一体,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理论的知识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从业的真实本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和人力资源岗位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进入企业、社会之前就了解相应的知识,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有效的铺垫。

(三)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属于核心部门,掌握着许多人员的敏感信息,许多信息需要严格保密,一般也不轻易接受学生在专业岗位上实习,所以造成顶岗实践基地建设相当困难,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许多的中小企业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停留在初级的人事行政管理,内部专业岗位的设置很少或干脆没有,即使学生去企业实习,也是做一些初级工作,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可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教学、任务导向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实践知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应明确专业课的要求、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岗位所需的技能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答疑。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教师要求更高了,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行,可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教学效果和效率更能得到提高,使学生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发展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即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工作领域,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由企业专家参与编写适合实际操作过程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校内引入模拟管理实训,校外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以勤奋敬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立足之本,具有不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位岗位是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操作岗位。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对应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本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分析开发全新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剖析,走“职业化”道路,即以具体的工作岗位为依托,解析出典型工作情境,并针对其完成学习领域的构建。

2、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上,对于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增加业务操作的内容,设计的原则以对应岗位需求为准。

3、在课堂安排和学习效果的要求上,不再是知识点的具体陈述,而是工作情境的组织,教师从授课者的身份转变成组织者,学生从听课者的身份转变为实施者,从这一意义上,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效果。

4、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手段解决问题、多渠道创造机会等,以求达成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工作内容(业务对象+业务领域)”为载体设计教学领域,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划分为七大工作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将工作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根据各行动领域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将实际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学习性任务设计,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如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突破教学的传统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特点, 设计了以模拟公司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并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模拟公司项目, 构建基于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性别与个性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让具有不同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的5-6 位同学组合成一组,成立模拟公司。根据专业特点,小组成员分工包括人力资源部经理、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等。以后,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各模拟公司进行各项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就达到了在没有更多实践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不同教学项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项目内容。 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组织模式,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升华一体化教学模式

无论如何模拟或仿真,校内教学毕竟是模拟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一体化教学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故本专业所设计的最后一个项目内容“综合实训”,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及第六学期到自己联系的企业或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领取一定的报酬。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实践, 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2008.

[4]张晓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时空,2009.

第9篇

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为了给社会提供满足行业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而把实践、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层层推进、优势互补来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技能、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把其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教育资源合理的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素养、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想创设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先进的教W理念和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就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单项训练和岗位实习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的学习初期应该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到酒店、旅游景点等地参观,了解行业情况和工作内容,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并贴近实际。在对专业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就要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写作信函、介绍旅游项目、调酒、茶艺等实操训练来掌握读写能力、听说能力、专业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对其的理解。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专项能力之后就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岗位实习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参与实习可以让学生对行业现状、工作内容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在校获得的知识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措施

(一)改进理论教学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因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因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全面深刻的掌握,因此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难以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理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学习导游业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旅游景点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完后写出导游词并在课堂上介绍这个景点,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导游业务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向学生分享新的技术和旅游景点,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参观企业和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但是并没有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旅游短片表演、调酒、烹茶,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做一些全面具体的工作,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实习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职业素养和道德,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并进行改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这就需要完善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校应该优化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项技能的考察通过学校考试来完成,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实习单位的考核反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全面的考察。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的评价来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实施校企战略合作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以促进对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学习。在毕业实习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生就业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服务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行业发展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选用、课程设计等工作提出建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