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9: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8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蒙阴县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临沂市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2014年7月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准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将会更大。

1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截止14年底为止,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

1.1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临沂坚持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1.2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1.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09~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83万hm2,腾地0.367万hm2。

1.2.2 水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2.3 节能降耗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省农业厅帮扶实施的农村沼气池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发展户用沼气43.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23处,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

1.3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3.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全市8个国家级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1.3.2 修复培育林生态

持续不断开展荒山荒滩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46.5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1.3.3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清运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脏、乱、差、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1.4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集中推进了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到2012年新建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6个、在建565个,新建社区均实现了 “五化”和“三上”。

1.5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2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级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到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作祟,少数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太强,对超标排放、私设暗管偷排污染物、不履行排污申报等的法定职责认识不足。

2.2 经济基础差

临沂是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临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虽然增长率达到了13.6%,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后。

2.3 资源环境压力大

2.3.1 面源污染严重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必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环境。

2.3.2农村环境依然脏、乱、差

农村老房多、旧房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村中空闲地得不到开发利用,既造成了村庄破乱不堪的景象,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3.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1.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在宣传手段与形式上,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班,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利用社区各类设施,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大家共同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3.1.2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习惯。

3.1.3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

3.2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2.1 健全领导干部环保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要考虑各县区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建立更加合理的同一指标和不同指标赋分差异化考核新机制。比如对地处山东绿心的蒙阴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费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幅度提高林生态、水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经济中的第一、第三产业指标权重,降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发展指标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分区县编制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表,以全面记录当期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用、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动态自然资源质量测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2.2 探索建立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准确核定每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科学合理分配总量指标,实时监控好排放水平,为排污权交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且将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盘查,查清全市年碳排放底子,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碳测量方法、标准、评估,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制度。

3.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的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一些实用的节能技术,如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等;完善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3.2.4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众、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积极参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实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3.3 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3.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三化建设,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中政府、企业、协会各方力量促提升。

3.3.2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临沂市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要以油料、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工程,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探索发展种养气肥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全元素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等,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3.3.3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保质量;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

3.4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4.1 全面加快村庄“五化”建设

硬化方面,要稳步推进村庄主次街道硬化,并向小巷延伸。净化方面,村民柴草尽量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公共场所“五堆”,逐步完善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绿化方面,突出乡土特色,让主街道绿树成荫,村里村外空闲地成片绿化,房前房后栽花种树。亮化方面,村庄主次街道等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美化方面,抓好五化达标彰显村庄美,抓好美在农家活动推动庭院美,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实现和谐美。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6)32-56-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民的日常用水方面及农田灌溉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能否健康发展,农民能否稳定增收,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分不开的,而小型农田水利是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1.1设计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于当前的施工技术及社会效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出现了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超负荷现象。此外,一些农田水利设计单位在进行农田水利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同时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原因,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

1.2施工监督及验收问题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后期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基層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督较为松懈,仅仅凭借直觉得出较为主观的结论。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些监控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水利工程监测人员不够专业,导致水利工程的监测不精准。此外,在水利工程的验收环节,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模一般较小,资金投入较少,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往往重视度不够,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形式性的环节,对于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1.3质量管理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及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大多数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仍旧由于施工管理经费问题停滞不前,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现工程维护管理不及时的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农民农田被淹及饮水渠道遭到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监控科学得当,对于整个工程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应当强化监控措施,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配备充足的施工设备,按照严格的监控措施执行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及执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都有严格的论证,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2建设完善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及农田水利法律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前,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尤为重要。编制及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需要统筹安排,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都考虑在内。同时,应结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多层次多元化地协调发展。此外,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不同层级的政府都应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健全完善的法规,保证其运行的规范化。

2.3加大投入,强化后期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因为专业的人员及组织可以对当地的居民传授一些专业的水利知识,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从而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需要对竣工后的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的管护,以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社会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18-02

前言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抓好农村“三基”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力量,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吉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有效载体,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农村的自我服务功能,倡导社会互助,使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对于完善和深化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界定

新型农村社区是针对传统农村社区而言,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形式。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和人口结构多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社区共同利益(非家族利益)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空间聚落。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一般特征外,还会出现自己的新特征。如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农业生产的合作化、产业化,空间布局的集聚性,社会构成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的开放性,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向利益归属性过渡等[2]。

二、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全省面积18.74平方公里,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拥有621个乡镇机构,9 321个行政村,399.08万个农户。截至2010年,吉林省农村人口达到1 349.16万人。

2008年3月,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尝试。至2008年,吉林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建设风格的村镇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启动1 127个自然村社区建设,占全省行政村12%。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普遍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纳入年度责任考核体系。同时省民政厅还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陆续组织6批总计70人次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民政厅还创办了“城乡社区”简报,及时刊登省内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3]。

2009年起又逐步扩大规模,建立了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开展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6个方面35类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修建乡村道路、铺装巷道9 321公里,解决自来水733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25个,新建沼气池16 446个,新建和改造房屋3.4万户,新修围墙156万延长米,建排水沟234万延长米,建公厕1 523个,新建垃圾站、填埋点6 901个,卫生所387个,文化站和图书室932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 851套;发展合作经济组织1 969个,带动农户242万户。各实验县(市、区)还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能源、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广泛实施了“四通”、“三改”、“三化”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主街路“硬化、亮化、绿化”)。有的地方还建设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春市各实验区在设施和环境改造上的投入总计超过3 000万元,公主岭市和扶余县的投入都超过1 000万元,桦甸市投入超过600万元。

三、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模糊,“难”字当头。目前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片面认识或误区。觉得刚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号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政策文件无所适从。同时错误地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头换面,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外在形式。由于不少镇、村干部思想保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有畏难情绪,所以认为,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缺资金,硬件难达标;又缺乏人力,软件难到位。即使省级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也不能及时启动响应,错失许多推进良机[4]。

2.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在水利建设方面,仍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各村庄90%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绝大多数农田缺少配套灌溉工程。在农机方面,主要是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吉林省机械耕作作业水平为33%,机播水平为41.6%,机械收获仅为9.8%。在农业科技方面,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快,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吉林省农业科技财政投入仅占农业GDP比重的0.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难度依然巨大。“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投入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共需资金7 000亿元,其中需要金融资金4 200亿元,去除财政支持,缺口仍需3 000亿元以上。农村金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一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金融机构正逐步减少,大部分调往省外和优质龙头企业。二是农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如吉林农村信用社给有些地区农民的贷款年利率达到10%以上。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

4.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落后于城镇居民增长。2000年,吉林省农民收入降幅达到10.5%,直接原因是粮食减产、价格下跌,深层次原因是收入结构单一,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机制。而城镇居民收入却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达33倍。2008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69:1。

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发展对策

为推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出台相关政策,使群众认识到与切身利益相关;其次,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再次,通过制定村民公约、组建物业委员会等形式尊重村民参与权与监督权,从而强化农民的自觉参与。

建议二:因地制宜、梯次发展。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多层次的推进。同时,要坚持分期建设原则,不能搞“”。要把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把传统农村改造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上要量力而行,遵循基础建设阶

建议三:整合资金,多方联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吉林省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靠政府一方投入难易保证资金充足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方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6]。

建议四: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健全各类责任制,建立以农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法在单一学科中求解,而是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在“社会-经济-农村社区”这样的复合系统内求解。在吉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同样也需要政府、社会、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共建,并不断摸索其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立群.当前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7,(6).

[2] 王杜春.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 李恩.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J].管理学刊,2011,(7).

[4] 罗云华,程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诌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第4篇

    一、存在问题

    1、农村会计的管理主体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体制,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被排除在体制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县财政部门只管理到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县办企业的会计工作。许多地方乡镇农村会计工作被划归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管理,有的乡镇即使农村经营管理站与乡镇财政所进行了合并,农村会计的管理还是由原农经部门的一班人马来进行,甚至管理力量还有些削弱。 

    2、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村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有权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帐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民主理财小组基本上没有行使职权,有的小组成员根本不在村上住,一般找不到人,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还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

    3、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呈下降趋势。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会计”名为会计,实际上什么都不懂,不仅不会记帐,甚至连一张简单的借据或收条都不会写。有的乡镇只有一两个村的会计持有会计证。实行村帐站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实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后,村级财务资金划归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服务中心为各村设立帐户核算收支,分村设户存储管理资金。这样特别是“双代管”后,村会计人员业务索质呈下降趋势。村会计人员一不做财务收支帐,二不做银行日记帐,名副其实是一个报帐员;有的报帐员都不稳定,村委会三年一换届,旧领导落选,“一朝君王一朝臣”,新领导上台,报帐员也跟着换人;农村财务工作人员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少。

    二、对策建议

    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也是十七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形势决定全国形势。农村会计管理主体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业务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不仅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村集体资财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针对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健全管理机构、发挥监督职能。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县财政局是村级会计的管理机构,县财政局农村局是村级会计的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又是县财政局的隶属部门。乡镇依托乡镇财政所,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具体承担村级财务、资金“委托双代管”工作。服务中心的会计要选择熟悉农村财务管理业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士担任,不能仅由原经管站的人员担任。要实行电算化核算和管理。这样镇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可对村委会的财务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另外,便于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委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督。民主理财小组要充分发挥咨询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各项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后方可入帐,民主理财小组要有专门的议事规则,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切实履行职责。

    2、稳定会计队伍,定期进行培训。会计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有利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保持财务帐目的连续性和资料的完整性。对农村会计人员要实行双聘任制和双重领导(县财政局和村委会)。村委会聘用或解聘会计人员必须经乡镇财政所考核批准,并报县财政局农村局备案。在业务培训上,要以县财政局为主体,建立会计培训中心,对现有农村会计人员和会计后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后备人员参加财校财院学习或函授。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从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培训的内容要适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如村集体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电教化、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社会保障;作用

引 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已提出,后来在八十年代又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结构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十六大中被重新提起,而且在新时期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明显特性,又具体表现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农村社会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能够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公平、正义的相关问题。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而贫富差距却在逐渐加大,许多收入偏低的人,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中,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陷入到一个怪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所以,关于保障、改善民生和现实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被提出。在我国拥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能否顺利建成良好的社会保障,其重点就在农村,搞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社会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第二,有助于促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施行。我国一直以来人口数量庞大,特别是在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预计达到最大值16亿,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所衍生出的其他问题,将使得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现状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挑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难点、重点就是在农村,其执行效果欠佳主要体现在农村。这就需要推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进程,通过为农民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国家也在积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速度,尽量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为农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可持续的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第三,有助于深入普及教育。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器,社会进步就需要教育先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但留守儿、空巢老人等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时时刺痛着我们,农村由于条件的落后使得教育难以深入普及,已经变成社会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家在继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村实行免费午餐的政策,这个伟大的民族工程具有其时代意义,然而老人能否有效监管、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却难以得到保障。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就是为了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尽量确保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解决他们基本生存问题,同时为他们的孩子进入校园接受正规化教育而提供帮助。

二、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呈现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格局,这就需要扩大公共福利对农村的覆盖范围,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1.农村养老方式单一,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还是以养儿防老为主的家庭式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等方式为辅助,这就使得作为承担养老义务主体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受到阻碍。在一项对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有45%左右的老人与子女分居,5%的老人没有稳定的三餐,90%以上的老人一年到头换不上一件新衣服,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社会求助机制的不健全

因缺少细分化的贫困和救济标准,就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缺少明晰的标准去确定救助对象,哪些应纳入救助对象,哪些应作为重点救助对象,以直观感觉确定为主。另外,没有规范化的程序,透明度偏低,缺乏完善的动态检测体系、贫困审批制度,造成社会救助机制不健全。因为不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使得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造成社会救助工作在农村开展是无法可依,这极大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3.筹集的资金量不足,渠道单一

当今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社保资金筹集渠道不畅、资金匮乏。透过农村养老保险就能显现,根据相关规定农村社会保险是由政府支持、集体补助和个人出资组成的,政府不提供财力支持只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由于集体经济的大量萎缩,导致农民只能依赖家庭保障,很难成立社会化的筹资机制,然而一直以来农民收入缓慢增长,抗风险能力被极大削弱,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近些年因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有所好转,但由于物价上涨过快,导致原来有限的社保资金其实际质量在不断下降。

三、新农村建设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措施

1.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开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新农合制度是往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要逐步规范财政补助资金方面的划拨办法,保证地方和中央的财政补助资金能够及时划拨到新农合账户上,并且按照农民自愿原则,探索出一条简单易行、形式多样化的农民个人筹资道路。对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要加强监管,农村医疗机构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自律机制,规范疾病检查、治疗和用药等方面的制度。与此同时,对农村卫生部门的服务行为开展外部监管,对其实行行动态化管理。还要完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基金的安全,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综合农民、社会各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从而提高新农合整体管理水平。

2.在农村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在社会广泛开展献爱心等活动,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来积极引导。一是加强农村低保救助制度建设,低保是惠民利民的重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未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占用了低保名额,而在农村真正收入低、生活极度贫困的人却没有享受到低保,所以国家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规范对低保的投放程序,打击不正当窃取低保名额的行为;二是加强困难户住房制度建设,统筹残疾人、孤寡老人、灾民等优先顺序,有步骤的解决住房难问题;三是教育救助制度的落实,国家需要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救助,还要建立贫困生救助、助学贷款等制度,鼓励更多孩子读书。

3.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农民自身的保障水平

政府不仅需要提供政策支持,还要加大财政支持,没有财力的支持作为后盾,就难以落实政策。所以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时,需要给农村更多的财政支持倾向,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使家庭式保障的风险降低。同时,农民需要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首先要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通过改进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其次大力开发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结论

总之,目前我们从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看,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大众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建设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为我国社会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会资金 政策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一笔巨额的长期投资,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大致在15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更多的还是来自社会投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资金的进入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资金构成及投资现状

(一)农村社会资金构成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社会资金,主要是指除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之外,可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金。主要包括:

1.工商业资本。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企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多数农民自身积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的情况下,大力引入工商业资本进入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在城市部门和非农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部分工商业资本有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投资的动机,关键是如何引导和规范,既要保证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有利可图,又能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并实现不断增长和农村持续发展。

2.农民自筹资金。农民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纯收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4140元,按每户4口人计算,户均收入可达16000多元,户均货币收入应超过10000元。我国目前农户有2.3亿,这样计算农民总货币收入可达2.3万亿。

3.乡镇企业积累。2007年我国乡镇企业有2084.66万个,企业资产总额约为48710亿元,比1996年增长54.22%,年均增长速度11.44%。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08%;利润总额17000亿元,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增长14.73%。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资金突破200亿元,乡镇企业为新农村建设而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

4.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我国目前有集体经济组织70多万个,资产达到15000多亿元,2006年乡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到817亿元。在乡镇企业中,还有乡镇集体企业80.21万个。集体经济不仅是发展农村的重要载体,更是农村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5.外商投资。近年来,我国农业利用外资金额有较快增长,到2005年底,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已经超过329亿美元。项目范围已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渔业各行业的所有方面。外商投资的介入弥补了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了农村和农业改革。

(二)社会资金的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工商业资本投资偏好明显。工商业资本投入农业属于增量资本经营,其特点是注重资本的流动性,回避经营风险。因此,工商业资本大都投向经营周期短,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大量工商资本的投入还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了“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品牌工程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对于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传统种植业工商资本则很少问津。

2.农户生产投资强度不高。农户支出通常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由于农户年收入偏低,我国农户大部分现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其中主要为生活消费支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年份生产性支出现金所占比重在27%-34%之间波动。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户偏好于短期投资。自2004年国家对农户实施直补政策以来,农民生产投资增长加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预期增收信心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农户生产投资费用。

3.乡镇企业资本增速下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在基本上没有获得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财产积累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2007年的资本总额几乎为1978年的150倍。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来,其增长速度急速下滑。1995-2007年为0.9%,远远低于1978以来年平均26.9%的增长速度。

4.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萎缩。实行20余年来,家庭经济发展较快,在双层经营中占绝对优势。但在一些地方,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呈现出萎缩、弱化状态,有的甚至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状态。集体经济这种严重弱化现象,使集体经济层次缺乏经济实力,很难为家庭经营层次提供服务,更谈不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5.农业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利用外资虽然有较快增长,但农业外资项目绝大多数是50万美元以下的小项目,大大低于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同时,农业利用外资的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农业利用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二是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低。农业利用外资在全国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还不足4%,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的协议金额仅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93%。

(三)阻碍社会资金流向农村的原因

1.农村投资环境不良。我国农业投资的软硬环境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农业投资的硬环境来看,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条件差,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态条件有恶化的趋势。从软环境看,我国农业投资的法律、政策环境欠佳,有些地方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在有些地方有的人诚信程度差,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农业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农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2.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相当落后,高水平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站数量不多,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十分落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及时提供农业投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资金的投入。

第7篇

前言

随着国家对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所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在农村当中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不高,所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面临的问题有许多。对新农村建设当中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在我国农村中的大部分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经专业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当中,各地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多数都不足七年。在众多的农村人口当中,仅仅有5%的人接受了普通高等以及中等院校的学习。农村中的许多人由于种种因素没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育。许多青壮年没能够接受正规高等学校教育,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最终只能够以劳动力为基础进行生产劳作,使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大大降低。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不仅对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农村就业空间的选择产生了严重阻碍,而且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中对文明乡风的建设工作。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劳动人口当中,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不合理。经过我国专业机构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当中,从事三类产业的人口比重存在很大差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在第二产业当中农村人数则降低到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当中人数则占到21%。通过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农村人口当中大多数集中在第一产业,也就是以劳务为主。劳务为主,也就是依靠体力来进行传统体力劳动。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农村当中大多数劳动力都属于是体力型的农民,只能进行体力劳动来换取报酬,没有能够进行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这样的局势也导致在我国农村当中很难将农业科技产品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率远大于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提升,对农村的就业以及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对推行农村新型技术以及提高农村生产劳动效率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产生重大阻碍[1]。

4.就业结构不科学

在农村的就业结构当中,大多数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地位。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力资源当中,三类产业人员的比重悬殊。除了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大多数人都从事依靠体力劳动的传统服务行业,对于新型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并不是很多。

5.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才积累少

进行人力资源的积累工作时需要教育的大量投入,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当中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而且普及程度也并不是非常广泛。没能及时对农村进行教育投入,使?r村现阶段的教育普及率以及教育规模难以增长。而且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当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迅速,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人力资本的积压浪费以及短缺的现象。而且因为农村人才通常把受教育当做跳出农村门槛的重要途径,所以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的积累非常之少。除此之外,在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当中,资本投入少导致我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

6.缺乏完善的体系以及制度

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整的计划以及组织体系。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时某些地区的部门并没有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没有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产生足够的紧迫感,对于主动以及自觉开发人力资源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2]。除此之外,在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工作时,没有实现制度化以及法律化,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没能使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产生认同感,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可持续性破坏殆尽。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

1.与时俱进,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再认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能不能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关键是认识问题。因此政府及农民自身必须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

2.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这也是一直困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症结所在。鼓励城市支持农村,鼓励企业、投资者到农村投资办教育、搞科研;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捐资兴教、投资办学;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得到保证。

3.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积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研究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必须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使其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

第8篇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较好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它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农民重大的医疗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真正起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况

2003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从2003年起,各地区必须选择2-3个县开展新农合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截止2010年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5亿,参保率达90%以上,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5倍多。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2.1筹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现行的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参加新农合采取自愿原则,其出发点是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允许农民自愿参保,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纳入规范,但是这一规定有悖于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缺乏强制性,造成筹资成本高、难度大。传统的合作医疗制是以政府大规模的干预替代了以往村社内部的自治机制和集体提供卫生服务的制度,体制外在农村社区的特点也导致了农户对此缺乏信任,政府为重塑在该政策上的公信度不得不加大实施监督的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农民参合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农民本身对合作医疗的认识不够,也缺乏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在这方面的投入消费意识还不够高,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农民也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支撑这一方面的消费,造成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对新农合制度的有关政策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地向农民宣传该项制度,致使大部分的农民只知道有这项制度,但对这项制度的了解远远不够,不清楚自己参合后能得到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

2.3新农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中国农民医疗保障的有效措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是按照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决定、通知、指导意见等开展的,至今尚未有专门法规对有关利益方的具体行为、权利、义务及职责进行规范。由于相应法律保障的缺乏,致使合作医疗的法律地位还得不到明确与肯定,因而在举办形式上,难以摆脱在低水平、低层次上运行。

3.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通过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等多方筹集组成,由于各出资主体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因此,可由农民直接到定点医疗机构或委托银行交费,可采取一缴一年与一缴多年相结合的缴费办法,提高筹资水平,建立起稳定、便捷的筹资机制。而政府应加大中央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立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法定支出地位,保障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

3.2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力度

鉴于农民对医疗互助共济的认识不够,而且部分农民在自身经济收入有限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缺乏医疗风险意识,使得他们对新农合的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参合的重要性。还应通过发生在农民周围的因病致贫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农民真正的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建立起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信心。

3.3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的立法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想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有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性质就被正确地确定下来了,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也就被定位好了,不会产生混乱;同时有了法律法规,各参与方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权利义务就明确了,农民也不会产生怀疑心理了;此外它也会对资金筹集、运营措施和监督程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只有将新农合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更好地推动该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农民群众抵抗疾病风险的坚固防线,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究[J].北方经贸,2011(3).

第9篇

一、当前大庆市农村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石油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庆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多,在财政资金大力扶持下大庆市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基础设施较大程度改善、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上升较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尽管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农村文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农业特色品牌开发效益较低,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除了调动“三农”各主体的积极性以外,必须加大外部支持力度,而财政金融业则是承担这一重任的绝对中坚力量。

二、大庆市新农村建设财政金融支持薄弱环节分析

(一)农村文娱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大庆市区居民在公园、广场和社区跳广场舞、打羽毛球、学习插花等对大家来讲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他们闲暇之余拥有较好的文娱基础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可供选择,且居住相对集中,日常生活中便可结成团组锻炼健身,提升文化素养,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市区周边农村居民鲜有文娱活动可参加,在农村规模较大的活动大多发生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因为这里人群相对集中,活动广场面积较大,同时附建一些健身设施,农民们可以跳舞、扭秧歌,除此以外基本围绕麻将、扑克展开活动,没有其他任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基础设施与活动。而此项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很少有社会盈利性主体进行投资,为此若要在周边乡(镇)建设文娱基础设施,只能依靠且必须全力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效用。(二)特色旅游业未得到充分开发。素有“雪乡”之称的牡丹江海林市,在挖掘地方特色旅游业上着实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地形、气候条件,积极兴建基础配套措施,投入资金进行大力宣传推广。以“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北国温泉之乡”作为城市名片的大庆市,在地方特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尽管已经挖掘出了知名度较高的北国温泉、龙凤湿地、连环湖温泉、杜蒙草原风情游等具有4A或5A级资质的旅游景点,但就旅游业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度而言,大庆市旅游业所占的比率仍不高,究其原因与特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投资明显不足不无关系,而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正是旅游资源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此应加大特色旅游资源的财政金融投资规模。(三)农产品品牌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其所经营的农副产品价格,尽管都面临着气候、季节等自然风险和价格、疾病等市场风险,但相对于种植业而言,养殖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要更高一些。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留守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应该鼓励其种养殖附加值更高且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当前大庆地域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主要有林甸鸡、肇源大米、肇州糯玉米、古龙小米等品牌,如何进一步提升现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并挖掘其它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不仅需要政府下大力气进行财政投入,还需要金融资本参与进来,发挥好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的作用,吸引社会主体投资,共同挖潜升级,全方位助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

三、提升金融业支持大庆市新农村建设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文娱产业扶持力度。鉴于大庆市周边农村当前单调的文娱活动,可以考虑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行政村建设规模较大的农民活动中心或广场,除建设基本的健身设施外还可以提供播音器材和音像产品。此外,可以在人群相对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室或科技书屋,摆放农业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的科技书籍、杂志和《农民日报》、《农村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较大的报纸。乡(镇)政府文化站或行政村等基层政府单位,可以适时邀请具有演出经验的县级文艺团体到农村进行慰问演出,并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举行文艺汇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样不仅能充实农民虚度的闲暇时间,更能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而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都落在了财政和金融支持上,只有发挥好二者的支持作用,才能助力农村文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二)加大特色旅游资源的财政金融投资规模。相比于以上提到的具有4A或5A级资质的旅游景点而言,大庆市周边乡(镇)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尚未充分发掘出来,典型的诸如白金宝遗址、连环湖狩猎场、杜尔伯特草原赛马场、乌呼穆勒等景区,知名度尚不是太高。旅游业是转方式、调结构下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而大庆市这座资源型城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期、瓶颈期和攻坚期,如何打好旅游牌需要大庆市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扩大旅游投资规模。同时,由于旅游业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所以应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延长贷款回收周期,扩大旅游业抵押、质押贷款规模,甚至可以在区(县)政府或乡(镇)政府的担保下尝试投放信用贷款,待旅游业初具规模、获取效益后再陆续收回贷款。(三)加大对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支持力度。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农产品的根本出路在于品牌化。尽管当前大庆市已有部分农副产品享誉省内外,但如何加大营销力度将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送出国门仍任重道远。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农产品的品牌化,继续深挖农副产品附加值。参照五常大米的成功经验,政府在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树立方面要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保护好农产品的商标权等各项权利,做好维权应对处理。同时,在品牌农副产品种养殖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好税收调节和政府补贴等财政政策以及调增贷款规模、延长贷款回收期等金融政策,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经营,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雷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35-136.

[2]崔玉波,张国发.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路径的探讨[J].大庆社会科学,2016(2):58-6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