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数据下科技信息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大数据下科技信息处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相比传统的科技信息,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信息的来源、类型、内容和数据格式更为复杂,制定和完善科技信息的标准化体系和内容是及其必要的。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是保证信息有效存储、处理、分析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认为将依据当前科技信息现状,针对具体领域研究和制定大数据下的科技信息处理规范和建议是必要的。(2)大数据下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法研究借助大数据技术可实现科技信息的大数据处理与大数据存储,实现多源异构的科技信息完成数据的存储、处理、交换等功能。大数据下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法研究需要从数据本身和数据的组织两个研究视角出发,分析梳理大数据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在建设中面临的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和提出科技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系统框架和基本构建方法。(3)大数据下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析方法研究结合科技大数据特点,主要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科技大数据的高维数据降维处理问题。研究和探索面向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析方法,提出不同类型科技信息资源的关联分析、重要性分析、主题演化路径等深层次的信息分析方法和技术,通过系列分析方法和技术研发,解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发展。世界的发展、科技的换代、媒介的延伸以及人文的变更,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加速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以上问题涉及科技信息的组织和分析,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科技信息进入全新时代。
人工智能应用于科技信息领域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为解决科技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提供解决途径(1)人工智能可拓展获取科技信息的来源。从事智能分析的美国Stabilitas公司的首席运营官ChrisHurst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扩大信息工作的范围,不会遗漏那些有价值的细节。”科技信息同样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世界各国的同类信息,利用分布式网络爬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获取全世界的开源信息,包括文本和音视频数据。(2)人工智能可加快处理科技信息数据的速度。美国中央信息局肯特学校教信息分析的校长JosephGartin认为:“梳理社交媒体来获得信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如今我们收集社交媒体数据的数量之大和速度之快。”海量的科技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处理亿万比特的数据,从而了解世界各国同类信息或事件,将每天接收到的大量数据转变为能够用于政策和战场行动的信息。(3)人工智能使科技信息的分析自动化、智能化。据俄罗斯通讯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无论谁在这一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都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普京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权力的关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识别、图像检索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信息人员检索有用信息的速度。此外,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的知识库基础,基于知识图谱可实现分析对象的多维多步自动关联分析,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可大大提高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分析,获得更好的信息分析效果。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信息的知识存储和管理大数据下的科技信息具有海量、异构、跨媒体的特点,其知识存储和管理需要对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跨模态数据进行语义智能化计算研究,以为统一语义范畴下的数据查询提供便捷的元数据服务;对跨媒体知识统一组织进行研究,为不同关系结构,不同模态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提供结构基础;同时,需要对跨媒体知识的更新进行研究,为动态的数据存储与多变的业务管理提供支撑。最后,对跨媒体知识检索与查询进行研究,从实际的检索和查询业务角度出发,制定规则,优化性能,提升知识数据被获取时的准确性与高效性。(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信息与知识的深度揭示与聚类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多源多模态数据整合关联、信息抽取、不确定推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外在层面的资源整合,资源内在特征的深度聚合,实现科技信息与知识的深度揭示与聚类。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科技信息知识(研发技术、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等)的聚合、揭示与展示。其中重点利用语义分析技术、词表/本体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科技信息知识的聚合、揭示与展示;实现对格式各异、内容复杂的数字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揭示,从资源外在层面的资源整合,深入到资源内在特征进行深度聚合,实现信息与知识的深度揭示与聚类,同时将科技信息知识服务嵌入知识交流之中。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信息前沿技术发现与预警研究前沿技术发现与预警旨在有效指导和开展科技研究,国内外已有研究在信息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信息价值和服务效果受限。科技信息前沿技术发现与预警研究应更强调面向信息源的全面收集、处理、分析的一定程度智能化生产过程,更好的感知非完备信息,辅助信息用户把不确定性预测变成更确定性预测。研究将不同类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融合,多维度的分析科技前沿技术特征,从不同角度实现有价值信息的综合叠加和映射,从中发现、分析和描述科技前沿技术问题,为科技领域专家实现科技前沿的准确辨识提供服务,实现有效的技术预警。技术路线图见图2所示。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政策动态分析平台设计
科技政策动态分析脱离原有人工分析为主的模式,而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分析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海量数据的现实对情报分析方法的冲击不可避免。技术参与的目的是提高人工分析的效率和质量,采用技术辅助手段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政策动态分析平台的目的在于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供获取情报数据、情报多维分析能力和自动生成可读性的分析报告的能力,帮助提高人类思维的效率。1)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测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测主要采用网络信息的监测方式,只有在有效采集网络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进而实现具体内容分析与信息服务。信息监测是对互联网上共享的科技政策资源进行提取、解析、收集和存储等的过程。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测的一般框架可由图3表示。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测系统的层次模型: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连接数据库,执行插入和查询等操作。主要是用数据集访问。业务逻辑层: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方法然后返回结果给表示层。表示层:获取表单的数据,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方法处理数据,然后根据结果显示相应的数据。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测的系统框架:系统分为数据层与应用层两个层次。其中,数据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包括监测站点、情报、文章、等基础信息数据,以及用户信息、日志信息等数据。应用层主要提供站点管理、信息服务、编辑撰文三大功能模块,为用户使用系统进行信息检索、筛选、浏览、定制、撰文等提供服务,同时也为管理员进行系统管理、任务分配、成果组织等提供相应接口。具体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
关键词:微信 中职学生群体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061-03
1 微信的影响力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从信息传递过程来看,微信作为信息源,通过、评论、转发等行为使作为信宿的中职生用户得到即时的信息感受,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反应或变化,这种反应或变化的程度就是微信对中职生群体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关于微信影响力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开展了对校园内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运营策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通过内容策略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1],通过增加用户黏度提升微博覆盖度的具体策略[2]等。同时,针对微信的传播指数及影响力评价平台也层出不穷,如微信传播指数WCI、第三方专业分析平台“微风云”等。
如今流行的微信影响力定量测度方法大多确定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并划分等级,通过赋予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而量化出影响力的大小及排名。如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媒体指数团队研发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但是,此类测度方法存在几个缺点:一是不同的微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没有考虑个性化、专业化等因素,不同领域的平台影响力测度值横向可比性不强;二是没有细分其用户群体,未考虑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影响力的测度分值,也难以体现微信作为新媒体对某一群体的整体影响力;三是该评价方法虽能促进平台的质量提升,但容易导致各平台片面追求几个评价指标的改进,而忽视其他方面。
除了比较通用的测度指数,微信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线获取实时统计结果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为微信运营者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趋势线,而且随着微信开放接口的二次开发,使得在线实时统计测度更具个性化。但这些统计分析只是对当前平台的动态分析,未凸显与其他平台的纵向比较。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寻求一种跨平台、适用性强的测度方法,提供一种灵活的、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为中职学校管理者在微信运营与推广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6.88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24亿,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数据的不断变化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对各类学生网民的影响在不断深化。
2011年诞生的微信总用户数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5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微信的影响具有实时性、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利用通用测试指数的每一次测试结果能够进行相似微信的横向比较,也能进行不同时间段微信、微博自身的纵向对比,但仅仅从数据上难以反映外界的影响因素,可能一次节假日或投票活动即能导致影响力数据的较大波动,从每周、每月的评价指数排行榜上难以体现这些复杂因素,并不能及时体现影响力排名变化的真实原因。因此,建立起可追溯、可跟踪的正向循环评价机制非常重要。通过建立融合调研过程、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力水平测试软件设计、探索提升影响力策略及反馈跟踪共5个阶段的闭环体系(如图1),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深入分析,形成科学的反馈跟踪机制,可有效促进微信影响力的提升。
2.1 基于分类学的中职学生群体研究样本确定
调研过程采取初步调查及深入调查两步策略。初步调查采取口头访谈、座谈的形式,获取的调查结果随机性较强,深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两种形式。研究人员依据分类学上的穷尽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样本分为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四大类,每类群体对待微信的关注及忠诚度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设计调研题目时力求精炼,又考虑到性别、专业、年级、性格、特长等差异。
深入的科学调研需经过不同学期、不同的关键时间节点才能保证覆盖样本对象的渗透性,对多次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则使影响力测试依据充分体现实际情况。
2.2 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调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不同研究样本反馈的结果加以整理,进行了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两独立t检验,部分频数分析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性别”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的绝对值均小于0.2,说明其他问题的选择与性别并无太大关系;二是“使用微信的情况”与“在学习的时候玩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可以理解为经常使用微信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的时候看微信;三是“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与“晚睡是否有关系”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晚睡和微信的关系越大,同时该项与“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不看微信时就越不舒服;四是“微信会影响您与周围人的关系吗”与“在做事的时候看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做事的时候看微信的人会更多地认为微信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五是“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分别与“花费到微信的时间”“走路因为微信撞到人”均成弱正相关,即一天不看微信越不舒服的人一般花费的时间较长,走路更容易因为微信影响而撞到人;六是微信的信息广泛、实时分享,较言论自由、交流便利更吸引人。
由此,研究人员将微信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力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信的整体影响力;第二个层次是微信平台及具体应用的影响力,这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t检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第一层次关键影响因素有三点:一是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二是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三是微信的便利性。
2.3 一种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测试方法
为通过量化的方式得到微信对中职生影响力的测度值,研究人员采取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开发出一种在线影响力测试系统。此系统用到jsp动态网站技术,服务器为Apache下的tomcat服务器,操纵的数据库为MySQL,使用的框架为MVC框架的经典模式JSP+servlet+javabean,该测试系统的用户界面(如图2、图3)是动态网页,显示的是测试题目。
每道题目各选项分值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总得分满分为50分,50~46分认定为高影响力水平,45~36分认定为较高水平,35~20分认定为一般水平,其他分值为较低水平。为防止非中职学生进入测试,在进入测试前设有询问界面,只有在校中职生测试才有效。鉴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影响力表现不同,因此针对两个层次设计了两套测试系统。
针对第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共10道,部分测试题目见表3,这些题目显示的是微信对中职生的整体影响力水平,便于学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引导措施,使中职生能够合理、有度地使用微信。根据测试需要,所有题目可以动态更新,便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测试与分析。
针对第二层次的题目设计为15道,题目涵盖了该平台内容的吸引度、转发预期、图文信息质量评价、关注平台时间等关键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可以提供给运营者改善微信平台的参考数据。考虑到测试形成的后台数据并不多,而且阶段性较强,因此将动态网页放置在免费服掌魃希动态网页测试采用在微信上设置链接的方式,后台设计了测试用户数量及分值统计功能,便于平台的运营参考。
该测试系统与微信二次开发提供的测试方法有很大不同,该测试系统可以对运营者提供平台影响力进行绝对分值的量化,根据对不同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进行测试,对每个用户反馈的测试结果,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得到各个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实际影响力值,对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跟踪观察。另外,通过对不同平台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总分值与单项题目得分对比,分析出平台得分相对较低的题目,便于平台的不断改进与影响力提升。该在线测试系统可以移植到问卷星等著名在线调研平台,也可以开发成手机APP,影响力测试的覆盖面会变得更广,影响力的自测也将更加便捷。
3 提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策略
目前,对中职生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平台及应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所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最大特点是面向本校师生及家长,内容紧密围绕校园文化生活,覆盖面广,既具有传统网站的特点,又有交互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第二类是中职生用于交际的微信朋友圈;第三类是与个人专业、爱好、兴趣、考试相关的微信号或群。
微信公众号具有裂变式的传播力、融合式的渗透力和聚合式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学校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服务窗口,除了引导监督,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及班级群的管理上,通过精准内容投放、精美版面设计、精心活动策划等提升其影响力。
除了加强平台质量,必要的宣传推广也是提升微信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内外兼修”,真正迎合学生需求,方能吸引更多学生的长期关注。随着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各类微信平台必须持续采取维持其忠诚度的策略,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优良、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秀芹.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1):40-41.
[2]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一、期刊出版走向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力的必要性
传播力是期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出版物传播力的定义,现阶段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就期刊的影响力而言,应该包括传播方式、手段与传播效果。传播力可以视为“使期刊在传播过程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的总和”。近年来,伴随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纸质期刊在惊叹新兴媒体技术增速发展的同时,危机感也日趋加剧,那么如何通过增强传播力来提升期刊的发展活力,是当下纸质期刊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此时“传播力”首次被提出。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从中明确了未来期刊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7年7月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标志着发展人工智能被列入国家级战略层面,成为中国未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中国信息化产业从数字化、网络化阶段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产生新的变革。当下,重新审视和研究探讨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纸质期刊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影响因素的嬗变
(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纸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智能时代的根本性变革。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1.10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社科类学术性期刊读者对象是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投稿人员层次、学历较高,写作能力较强。依据相关期刊所承载的信息可被利用程度的不同,读者的需求可以分成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读者的阅读需求是“读者从自身的文献信息需要出发,寻求、查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献信息的过程,此过程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起点,以取得满足读者文献要求为终点”。新兴媒体的便捷性激发读者阅读冲动,读者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但是零散性、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又往往不能满足读者深入探究的需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阅读尤其如此。社科类学术期刊除了时效性强外,还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使其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仍存在。尽管新兴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快捷,但是仍有不少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习惯通过传统的纸质期刊获取所需的信息,但这部分读者的显性阅读需求变化不大。
(二)期刊的目标定位与栏目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进入CSSCI等收录目录或者排名上升,是社科类学术期刊判断传播力的重要依据,而期刊提高影响因子难度在于获取优质稿源。“影响因子”是动态的因素,影响因子的大小受到论文、期刊、学科、检索系统、名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般社科类学术期刊认同的“权威”载刊物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学术文摘。社科类学术期刊在本着择优录取稿件的同时,作者也在有意识地精心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投稿,而读者也在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阅读。为此,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提高期刊的影响指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作者投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除了需要优质稿源以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化、集群式传播模式,提高期刊的受众面,这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整合与包装。社科类学术期刊目标定位的变化,必然影响栏目结构的调整。栏目是稿件分类的标志,是期刊展示内容的形式,应当全面体现办刊的宗旨。栏目构成要富有创新性,栏目设计要有特色,题材选用要敢于创新,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要能独具匠心。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设计相应的栏目,才能扩大阅读需求,提升刊物的传播力。
三、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时代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大力发展,就要跟上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根据自身刊物的环境与条件,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要有选择地开发和应用才好,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能提高效率、扩大传播、长久运转才好。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把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多元和立体呢?
(一)拓展期刊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虽然纸质期刊依然是主流,但也要重视智能化的未来出版。现阶段进一步利用好“纸媒与互联网”“纸媒与电子期刊”“纸媒与微媒体”“纸媒与手机终端”等多种融合的方式,从而实现“期刊+互联网+服务”刊媒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发行渠道的深入挖掘。传统纸质版的发行量逐年在减少,但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读者群体主要是社科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青睐于纸质的深阅读,所以还不能放弃对传统发行渠道的进一步深入挖掘。期刊网站的延伸开发。期刊网站应与纸质期刊保持一致的风格和形象,以相互衬托和传播。网站的内容日常更新、服务器日常维护最好要有专人负责或外包负责;内容可通过设置导读、重要组约稿指南、下期重点内容预告等形式,向读者介绍本期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文章,以起到引导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每期论文及过往论文的检索和全文下载(PDF、HTML、OA模式);应嵌入稿件查询、订阅、投稿、消息、国内外网站链接等功能。尽可能通过这个平台的多种方式为作者、审者、编者、读者提供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从而达到传播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加OA出版的传播方式。随着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开放获取方式日益普及,期刊应注意增加OA传播。开放OA可以使作者和读者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检索、阅读、下载论文,使社会科学研究能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刊物出版后,编辑部可以快速将电子版内容传播出去,有利于提高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尤其是与相关领域的网站建立链接,并延伸到国外期刊数据库。
IBM是什么?蓝色巨人?一群技术极客组成的公司?
IBM现在告诉你,他还要帮助你做营销。“IBM还是个Nerd(书呆子),但我们要把科学引入营销艺术。”IBM企业营销管理集团(EMM)副总裁李有群在接受《成功营销》独家专访时这么说。
好莱坞式传奇
在技术派当道的IBM管理层中,李有群表现出难得的风趣。“我很想在大家面前说中文,但是有很多专业术语实在不知如何表达。”首次在中国媒体前公开亮相,李有群这样调侃自己。即使中文不是很好,对数字有绝对的敏感,在演讲过程中多次核对、纠正同声传译者对几个数据的说法。
这种敏感,除了职业、专业使然,是否还源于在拉斯维加斯靠脑袋挣钱的过去?
李有群可以说是一位天生的企业家,进入IBM之前,拥有一连串的创业经历。高中时就创办了他的第一家软件公司,还是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的公司Unica的创始人。Unica曾是IBM的供应商,其在营销方面的创新举措被IBM看中,于2010年和Coremetrics一起被IBM花30亿美元收购,这才有了之后的EMM――2010年6月组建的IBM企业营销管理集团。李有群现在仍兼任Unica品牌的首席执行官,酝酿着其他收购计划。
在麻省理工学院上学期间,李有群一度每个周末都混迹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周五晚上飞过去,周六晚上回学校。不过,那个时候李有群并不是沉迷赌博。他曾是该学院传奇组织“21点”小组的一员。“我们是算牌,不是赌博。”李有群说,“那就像一个真正的公司在运作,整个团队有35个人,每年的业绩都是成倍增长。”
这段赌场疯狂故事后来被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决胜21点》。虽然李有群认为电影并不很真实,过于戏剧化,但仍不失为一段值得说道的经历。
步入职业经理人生涯
除了Unica,IBM还收购了另一家软件公司Coremetrics。Coremetrics偏重于网络分析,而Unica偏重于端到端的市场营销管理,新组建的EMM企业营销管理集团旨在提供营销解决方案以及为面向业务营销主管的销售活动提供保障。李有群负责管理的就是这么一个隶属于IBM的行业解决方案部门,他要离开创业生涯,进入职业经理人领域。
从智能手机到社交网络,再到网络电视,林林总总的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购买方式以及企业与个人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功能在不断外延、扩大,并通过社交网站、移动终端等,提供了更多的关联。以前网络内容主要是由媒体提供,而现在消费者可以通过微博、播客等各种各样的渠道提供他们的想法,为网络提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营销模式也在迅速演变。如今的消费者变得很强势――他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当他们凝聚到一起,可以很轻松地捧红或者毁掉一个品牌。
“2010年在美国,网上由消费者提供的有关产品的信息达到了约5000亿条。企业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变为以客户为中心,赢得客户,保留客户。”李有群说,“营销的目标就是激发需求,产生更多的潜在客户,为公司的品牌进行服务。”
消费者的信息和需求如何获得?在先后收购了Unica、Coremetrics之后,IBM全面发力进军营销技术市场。IBM将EMM部门作为“智慧商务”(Smar ter Commerce)计划的一部分,融合IBM全球的技术与服务资源,将为市场带来更广泛的营销功能以及其他的职能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创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我们要把科学引入营销艺术,利用技术、利用数据,将营销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策略规划做得更好。”
IBM的EMM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计划及预算、人力及流程、数据及资产和衡量及业绩几个层面推动实际市场营销价值。通过部署EMM解决方案,将帮助提高在线转化率、增加市场活动、提高客户重返率、减少市场周期/提高效率、精准定位广告提升业绩、改善市场活动质量等。
“这是更为一体化的服务,EMM解决的是所有端到端的问题。”在李有群设想下,CMO应该不需要从一个软件跳到另一个软件,不需要好几家甚至几十家供应商,而需要一个整合营销方案供应商。
开拓中国市场
李有群的这次公开亮相,甚至动用自己的个人传奇经历吸引目光,就是为了带领EMM拓展中国内地市场。
“我们在中国内地才刚刚开始,但是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新加坡、泰国、印度和台湾地区,都有很多公司在用EMM的解决方案。”即使在中国是从零开始,李有群当然也懂得榜样力量的重要性,他借助欧洲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ING荷兰国际集团的案例来说明。
金融机构如果只采用单一渠道与客户沟通,其运行时间点和客户需要的时间点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客户希望的是他们在想要找到银行的时候就能立即实现,但实际上他们只能跟着银行的时间转。ING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希望提高营销活动与客户的相关性。
所以,ING就在EMM解决方案的帮助下这样开始改进:运用公司网站、邮寄信件、电子邮件、电话中心和分支机构等多种渠道分别与客户进行沟通,并运用这些渠道分析收集客户的交易信息,包括他们的一些上网行为。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分析,ING就能够了解客户下一步的行为,比如他可能需要的服务和产品是什么,他有什么投诉或建议等等。这些信息都存在EMM提供的中央决策服务器里,当这个客户出现在ING某个分支机构或者是登录ING网站时,针对这个客户的定制服务或者是产品就可以自动出现。同时,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出现之前收集的与他相关的数据信息,由此做出相应的反馈。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网络用户即可随时随地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搜索,且能够依靠智能手机快速完成交易。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要求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应随之改变。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如何做好精准营销,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分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前,首先应对精准营销本身及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意义、现状有一定了解。
一、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价值
(一)精准营销是电子商务低成本扩张之路的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较而言,能够更加明确地对顾客进行定位,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给不同的群体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而传统营销模式则主要依靠大面积广告投放推广产品,这种“铺天盖地”的营销效果,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产品推广的成本。而精准营销则在促进电子商务产品宣传力度提高的同时,节省了顾客甄别广告、比较商品质量等的时间,使顾客能够主动接受营销信息,使营销过程更加有效率,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精准营销可有效满足电子商务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当前主要落脚于产品质量、不同的外观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的好坏等,要求电子商务企业正确认识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准确地切合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通过精准营销这一理念的影响,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会更加重视,在精确营销引导下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精准营销作为可以贯穿电子商务全过程的营销模式,能够通过自动订货、下单及跟踪等流程,使顾客的不同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能够有效缩短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
(三)精准营销是提高电子商务核心
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精准营销能够使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渠道尽可能地缩小,可在保证消费者获取完整产品的基础上促进电子商务产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在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未真正理解精准营销,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在精准营销的理解上,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对传播渠道与媒体比较看重,认为消费者精准地接收到广告信息即为精准营销。这一过程显然没有认识到媒体和渠道的不同属性,没有切实地考虑消费者面对广告的感受。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当前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关注较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深入地分析与动态跟踪,营销目标定位还不够精准。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因交易量不多,对目标消费者的相应信息获得不足,容易根据其他企业营销经验对消费者采取假设式定位,导致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开始拥有较准的营销定位,但因缺乏动态跟踪,导致发生后来营销定位不准的情况。
(二)轻视精准营销过程,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
当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比较注重产品购买和浏览推荐,即仅仅重视广告范畴,对精准营销的全过程有所忽视。互联网中心数据也显示,当前电子商务领域所推崇的“精准营销”还比较片面,主要为广告本身。但即便如此,这些广告的投入依然普遍缺乏精准性。电子商务投放的广告,较少从网站本身特点出发,对广告的点击率、知名度比较关心,虽然消费者可短期内对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有一定了解,但较难精准地调动消费者消费欲望,导致精准营销效果较差。在交易完成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还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开发,比较着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信息,忽视了消费者后续购买对增值服务的依赖,不利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长期性的保持。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基础设施落后,复合型人才短缺
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产品与服务能否高效到达消费者那里,是其重要服务内容。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设施也依然比较落后,物流效率不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求,使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实施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精准营销与电子商务都属于新兴领域,对人才需求比较旺盛。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领域从业人员,大多仅精于电子商务或者精确营销,复合型人才短缺,缺乏人才支撑的电子商务精确营销效果较差。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改善策略
(一)建立健全消费者数据库,对电子商务营销市场精准细分和定位
对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地定位,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义,而这一行为的实现则需要依靠对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倾向的分析。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寻找需要购买的产品,第二阶段为购买产品,第三阶段为售后服务。而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消费者众多消费信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应根据消费者的数字化消费信息,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数据库进行建立健全。数据库中的信息除了应包含消费者的地区划分,消费者访问次数,还应包含消费者浏览倾向,对产品的评价和问题的反映,以及消费者的售后需求等。电子商务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对消费者数据库给予关注,精确营销部门可根据消费者数据库对营销市场进行精准的细分和定位。针对需要营销的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精确营销人员不仅应对消费者兴趣爱好进行分析,对消费者价值进行分析,对潜在消费者规模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消费者的交易情况、沟通深度等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锁定消费者所表现出的整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商务企业营销产品的目标市场。对于已经采集到的数据,电子商务企业应定期地挖掘,通过动态分析对消费者实施优选,电子商务企业要根据市场测试验证对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进行区分。
(二)整合广告投放平台、方式,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可知,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6.88亿,搜索引擎用户在规模上则达到了5.66亿,在使用率上达到了82.3%,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网络应用。关于网站流行度的判定方式则见表2。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广告投放方式上,既可对竞价排名进行优先选择,也可将其与窄告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更多目标客户和更大广告效果的获取。电子商务企业也可对微信、微博等充分利用,通过这些平台受众制定精准地广告投放方案,以使广告投放成本尽可能地降低,获取更高的收益。选择广告投放形式时,可采用行为定向广告,也可对内文匹配广告形式加以选择。当电子商务企业处于市场初期,需要扩大品牌知名度时,则可在内文匹配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而当电子商务企业想要是使广告与目标消费群更有效地触及,则可在行为定向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以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三)提供针对性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
根据营销实践可知,对新消费者进行开发时,其所花费的成本比留住老顾客高出大约10倍。所以,电子商务营销必须重视对现有消费者的把握,促进现有消费者忠诚度与重复购买率的提升。而老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是完善的后续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应加大力度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将更加超值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给予充分保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及时解决和应对消费者的各项问题。电子商务企业所提供的该类服务,应尽可能地超越消费者期望需求,从而促进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留住老消费者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新消费者,以实现消费者的链式反应。针对已经流失的消费者,应探究其流失原因,通过对其流失因素的评估,对相应补救措施进行采取,推动消费者回流。
(四)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与商务法律,加强培养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
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的发挥,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商务法律和专业人才等均密切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合适的物流模式加以选择。电子商务企业规模较大时,可对自营物流方式加以采用;规模较少的电子商务企业,可对第三方物流模式加以选择。良好的物流情况,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精准性与效率。另外,作为一种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领域中很容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为了给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好地保障,必须对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电子商务领域交易安全度的提高,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更加信任。政府也应对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加大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导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和法律环境给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
四、结语
总之,精准营销产生于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其重要依托,可以预见企业良性长远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消费者对信息技术进行使用的成本,网络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也让更多人的接触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模式。作为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的营销模式,精准营销在大众收益群的分析上可以更加准确,根据不同顾客群体消费倾向等,精准营销可以更迅速地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最新信息进行,促使物流与售后服务可以更加及时、完善,对消费者的正常权益进行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维胜,蒋绪军.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02).
[2]林小兰.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研究[J].农业经济,2014(12).
[3]盛丽.B2C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研究———以京东商城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摘要:文章对微阅读的利弊进行分析,指出了微阅读与深阅读融合发展的契机,并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与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83-03
1微阅读的利弊分析
1.1优点
微阅读是以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等碎片化信息为主要阅读形式并在琐碎的时间进行阅读的行为。碎片化信息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识,具有实时迅速、可移动性强、实用性强、交替性强等特点,读者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阅读,这是传统深阅读与纸质阅读无法媲美的。
1.2弊端
首先,碎片化的信息简短、分散,读者很难系统、理性地掌握知识,甚至会成为信息的“奴隶”。其次,各种碎片化微信息杂乱无章,使读者应接不暇,甚至无所适从。读者在处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时不经意间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很多信息没有耐心进行深入探究,致使其阅读质量不高。
2微阅读与深阅读融合发展的契机
相对于微阅读,深阅读是指阅读电子图书或传统纸质书籍并充分利用大量时间有组织的阅读行为,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甚至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而微阅读群体的增长,既是现代传播工作进步的结果,也折射出当代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微阅读是否还可以被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微阅读是否具备实现深阅读的可能性,微阅读如何实现与深阅读的融合发展,也是当下图书馆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问题[1]。
笔者认为,以下五点可以促进微阅读与深阅读的融合创新:①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提高阅读群体的文化素养,也是实现融合发展服务的原始推动力和实现全民阅读的契机。②二者阅读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得知识、信息。③阅读的载体和阅读的内容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深”与“浅”的问题。④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终端服务的兴起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⑤国家的政策支持。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内容、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为微阅读与深阅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3移动图书馆在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3.1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移动图书馆建立碎片化微阅读创新服务的前提[2]
科学、规范、美观、实用的微阅读平台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平台建设要人性化,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②内容要图文并茂,视频、文字、信息等有机结合。③信息要简洁生动,使读者能尽快掌握信息内容。④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管理、组织信息,成为信息的统筹者。⑤加大碎片化微信息的整合研究力度,从应用层面上探究微阅读的发展策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3.2促进读者微阅读品位的提升[3]
移动图书馆要优化微阅读内容,精练碎片化信息,剔除不健康内容和不良广告,同时还应避免信息阅读的过度简单化,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能理解信息的内涵和实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
3.3碎片化信息资源整合是基础
当前,碎片化信息整合已有一定基础。①新闻类专题。网络新闻类专题具有空间的无限性、资源的广泛性等特点,对碎片化信息整合有独特的优势。网络专题围绕特定主体进行挖掘,在内容上对主题做较全面、详细、深入的报道,在形式上集成了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具有同步性、海量性、多媒体性及互动性特点。这种专题报道形式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报道的碎片化。②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等。利用好搜索引擎,可以使更有价值的新闻排在搜索结果前列或降低读者甄别有效信息的时间。③微博、微信的热门话题。微博、微信的鞑シ绞郊泳缌诵畔⒌乃槠化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信息的分散性不足,起到了聚合的作用。④传统媒体的权威报道。传统媒体的深度性和权威性强于网络新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探索碎片化阅读与传统深阅读的融合发展
数字阅读正处在发展之中,碎片化阅读拥有庞大的群体,图书馆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与传统深阅读、纸质阅读融合发展。建立碎片化阅读与深阅读的相互转化首先要用好的内容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要不断宣传传统阅读、深度阅读、纸质阅读。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创建之初,就要将“微内容”与“宏内容”的电子图书信息有机结合,互通有无。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也要培养读者的良好阅读习惯,引导读者养成电子阅读的深阅读习惯。
4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与服务平台建设
4.1整合碎片化信息的技术实现
移动图书馆要利用云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等将碎片化信息整合,或将“宏内容”打碎,形成大量丰富的“微内容”;分析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碎片化信息检索服务;实时分析资源流向和读者行为,通过交互把读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个人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提供多种Web2.0的服务方式,如维基百科、博客、播客、信息聚合与推送、即时通信等;利用互联网,使自动化信息处理与网络用户分工协作,共同改善碎片化信息的服务质量,实现人机交互,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4.1.1根据读者需求,针对性地整合碎片化信息并提供服务平台。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创新的数据整合平台MROC,即在线调研社区,是将特定的人招募到一个独立的线上互动社区,通过长期、有计划的组织实施研究活动,获取调研信息,帮助企业随时随地做调查。如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快速了解消费者动态。移动图书馆可以参考该模式整合碎片化信息资源。如:对高校教师、学生的微博社区、贴吧、论坛等进行分析,开发更多功能,建立移动图书馆前沿学科新闻知识或应用型知识技术客户端、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闻及企业招聘信息客户端等,使其具有调研功能和信息搜集功能。
4.1.2联通主义理论与整合碎片化信息资源。联通主义(Connectivism)理论[4]由加拿大的George Siemens最早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如个人计算机网络、组织等。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要在不同的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接变为强连接。因此,节点、连接和网络是联通主义中最基本的概念。通过构建联通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关系,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帮助读者提升其数字化阅读能力。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内在过程即是读者的阅读动机、情感、认知等节点相互作用、融合、连接的结果,也是读者把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的新阅读信息作为新节点与阅读学习网络中现有的节点连接起来的过程。联通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移动云计算、API移动云服务和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碎片化信息整合的难度。通过分析终端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信息,掌握读者的年龄、阶层、阅读记录、个人兴趣爱好等,依托数字图书馆建立不同类型的阅读社区,提高移动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也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拓展读者的知识面。
4.1.3大数据技术与新的服务理念。大数据技术、网页爬虫技术(Computer Robot)等技术的出现,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信息采集、加工和组织方面转变服务理念,增强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不同群体的碎片化阅读行为,旨在实现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5],这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另外,以Web资源为基础建设“Web图书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方向。
4.2建立移动图书馆微阅读优质终端平台
4.2.1平台服务多样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要,需要建立平台服务多样化,尽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是碎片化微信息推送渠道多样化。图书馆可以将短信、彩信、网站、微信、APP这五种主要的服务模式纳入碎片化微信息服务,向读者提供其感兴趣的微信息。二是推送载体多样化。图书馆与各大门户网站,如新闻类网站、百科类网站、通信公司和iRead阅读器开发商等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在提供终端APP、微信、短信、彩信等服务的基础上推送相应群体的知识、新闻、观点等碎片化知识。三是服务内容多样化。移动图书馆要筛选读者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将库存电子图书关联的内容或知识“打碎”并与新媒体等有机结合,向高校、企业、社区的读者群体推送相应的微内容。四是碎片信息服务内容要和碎片阅读时间相吻合。微阅读读者早、中、晚的阅读兴趣和信息需求也不同,图书馆要根据其不同需求向他们推送不同的“微内容”。
4.2.2个性化、对象化平台建设。移动图书馆微阅读服务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并影响它的阅读群体。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读者主动阅读率的提升,改变以往被动阅读的局面。一是要在正确认识分众化现象的基础上,契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从而有效地吸引并影响移动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不断增微阅读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二是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从功能、个性化操作及阅读体验等方面打造移动微阅读的优质平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可动态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从而进行新的推荐[6]。如:Web2.0会根据用户的偏好确定搜索参数,以缩小搜索服务的范围;浏览器程序会收集、分析数据并提供给用户,便于进行比较,这为移动图书馆实现微阅读的个性化、对象化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5融合发展的思路[7]
首先,微阅读与深阅读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重点项目为抓手、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二者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实现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播的转变,把正确导向贯穿于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从内容、流程、渠道、技术方面把好关,确保融合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其次,树立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建立数字图书馆“全阅读”采编中心,探讨合并纸质阅读、移动图书深阅读和碎片化信息微阅读的路径[8],要在采访、编目、拓宽服务手段、推进技术升级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融合发展的认知,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初与报刊、新闻网站、搜索引擎和微博、微信等媒介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作用。最后,还要坚持创新融合互联网思维。加强数字图书馆碎片化服务应用平台研发,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相互融合,将新技术、新应用纳入数字图书馆微阅读服务的范畴;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及互动化的趋势,努力把先进实用的技术纳入微阅读与深阅读融合的项目设计,共同构成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核心;树立用户第一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准确掌握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信息互动,切实提高融合的实效性和读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干.微阅读可以是深阅读吗\[N].湖州日报,2015-06-06(A04).
[2]叶爱芳.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4):69-71.
[3]申博.碎片化信息的整合途径分析:以河南光山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3(6):142-143.
[4]王雨,李子运.“关联时代”的数字化阅读[J].现代教育技术,2013(5):10-15.
[5]胡海英.大数据趋势下的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4):27-29.
[6]马文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2003(5):30-32.
[7]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8-20].http:///news/1656/223719.shtml.
关键词:敏捷物流;大数据;现代物流技术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logistics servic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they also have a better opportunity at the same tim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agile log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agile logistics is different, and the new content and new direction of agile logistics is studie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agile logistics is analyzed, and the operation model of agile logistics based on the large data in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gile logistics system to a diversified, open, efficient extension of development, enrich the concept of agile log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agile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l provide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logistics practitioners and the new era of logistics service enterprises.
Key words: agile logistics; big data; modern logistics technology
0 引 言
敏捷的起源要追溯到1991年,当时美国的Lehigh大学联合国内13家公司共同撰写了名为《美国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和虚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的新概念[1],在此后的几年里,敏捷制造被广大学者和从业人士广泛研究,研究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协会在敏捷制造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供应链敏捷性模型,从产品开发柔性、采购柔性、制造柔性和后勤柔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并讨论了四个柔性因素对敏捷供应链的影响[2]。
在此后的几年里,学者们将敏捷的含义进行了广泛的拓展,从敏捷供应链到敏捷物流。敏捷供应链在国外得到了更广泛的研究,而敏捷物流在国内得到了相对广泛的研究。至于敏捷供应链,南开大学的王玲等对敏捷供应链的研究做了总体概述[3],在此不再赘述。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洪波对敏捷物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小群、马士华对敏捷物流的运作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惠等对敏捷物流的配送问题进行了动态分析[6]。目前,在国内大数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数据和敏捷物流结合的研究还很少见,而在IT行业的热度却一直未减。
1 大数据对敏捷物流的影响
大数据字面理解就是大量的数据,这个大量也就是巨量,其规模超出了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还有利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其有关大数据的著作中明确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量化一切是数据化的核心,把一切事物数据化[7]。 在今天,大数据是研究的热点也是商业应用的主流元素之一,大数据在先进的物流服务公司也有着一定的运用,如顺丰速运公司利用大数据管理客户的订单,从客户拨打客服电话要求派单时,顺丰速运的数据库就开始记录和运作这个订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大数据的价值,大数据可以被广泛使用,人们迫切地想把相关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资源优势。大数据对各行业都有一定影响,大数据对物流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优质的服务提供商更有效
当一个客户需要寻找物流服务提供商时,他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来找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该公司过去的服务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更好口碑,更高可靠性的业务信息。
(2)订单效率大幅度提升
大数据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订单,不需要复杂的手续,通过电话或网络传输必要的基本信息之后,就可以足不出户实现配送需求。
(3)配送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
当一个订单生成时,大数据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配送路线,如果是多个仓库内提货再配送,大数据还可以分析在哪个仓库提取哪些物品以及提取的数量。这些会更加快速地完成订单的准备工作以及订单的配送运输。
(4)仓储管理更高效
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出仓库中哪些物品达到了最低库存水平,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来预测某些物品的未来几个月的趋势,甚至可以直接向上游供应商下订单。
敏捷物流的灵魂是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更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收入。通过对比普通物流服务模式,大数据对敏捷物流的影响更为重要,因为大数据直通敏捷物流的核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敏捷物流是当下更为迫切的事情,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敏捷物流发展的春天。如图1所示,物流供需两方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敏捷物流的运行。
2 大数据驱动下的敏捷物流运行分析
2.1 大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储存
大数据的挖掘就是针对在普通的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特定的挖掘技术,它可以满足对海量数据的抓取以及临时存储。大数据挖掘通过设定的计算算法搜索相应的信息,它与计算机科学、统计科学、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的搜索算法、信息论、信号处理等学科紧密相联。在进行大数据挖掘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挖掘的原始数据范围,然后根据设定的算法进行选择数据,选择好数据之后就要进行预处理,把数据的结构转换成可存储的统一的结构,然后再根据设定的特定的算法进一步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进行存储或者分析和同化。大数据挖掘常用的算法有Apriori、K-means、pagerank、Adaboost等,在运用这些算法的时候也会用到关联规则。所谓的关联规则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着或近似存在着某种规律,可以分为因果关联、时序关联以及简单关联三类。数据的关联规则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潜在可被发现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如图2所示,一个大数据挖掘的模型图。
挖掘了数据之后还要进行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清理或数据清洗。数据清理可通过分类、相关性分组、聚类、复杂数据类型挖掘等纠正数据库中可识别的错误,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缺失值以及重复值。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构建基础的可靠性比较高的数据库,为后面的数据利用做了有效的铺垫。
得到了大数据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存储。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近35ZB,是2009年的40倍之多。根据IDC的统计,2010年底全球已经有了超过120万PB的数据量了。这么巨量的数据很难用物理的存储设备来进行集中存储。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对数据的存储可分不同地点进行分类存储,或者寻求专业的数据管理公司进行存储,也可就某公司的具体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存储以备使用。
2.2 根据储存的大数据实现更高效的敏捷物流
敏捷物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动态性,而且它还涉及了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资源等元素的交互与协调。敏捷物流运行的评价指标就是快速、及时、可靠性、成本等关键要素,根据这样几个要素进行评判所构建的敏捷物流系统的优劣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有了稳定的敏捷物流系统之后,再结合大数据及相关技术手段,可实现敏捷物流的高效运转。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更高效的服务也就意味着更丰厚的回报。例如,全球著名的邮递和物流集团 Deutsche Post DHL旗下公司DHL公司,它是国际快递和物流行业的全球市场领先者,它提供快递、水陆空三路运输、合同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国际邮件服务,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有快递服务、电子商务、货物运输和供应链方案四种服务模式。DHL公司的国际网络将超过220个国家及地区联系起来,全球员工总数超过31.5万人。在2015Teradata大数据峰会上,DHL公司做了“DHL的数据科学―迅速了解成本并拉动利润率增长”为主题的分享活动。DHL公司积极面对大数据浪潮,把大数据及相关的技术应用于对物流风险的管理,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Resilience360。Resilience360已经得到了DHL公司客户的一致认可,并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全球最大的底盘与传动技术提供商德国采埃孚(ZF)集团在生产拖延的情况下,为保证客户交货日期,公司会采用空运的方式交货,每年ZF需要进行1万余次这类特殊情况空运,涉及55个国家。在传统的物流运输模型中,此时的成本很高而且意外的风险也很大。当Resilience360出现后,它可以很好地帮助ZF集团对供应链环节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可视化管理,使管理层有直观的方式了解和控制可能的潜在风险点。Resilience360系统对涉及ZF集团的500余个站点和167个机场进行风险评估,生成风险评价报告,甄别出若干个高风险机场,并根据风险程度规划应变方案。此外,Resilience360系统还根据ZF集团对新兴市场(中国、印度、巴西等)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状况进行优化,减少空运成本支出。通过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大数据技术处理,并识别潜在的供应链风险,DHL公司在大数据应用原理并不算特别复杂,但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也塑造了其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为了使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供应链管理,降低或者避免风险,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做到:首先要建立一个模型包括描述供应链所有因素及其关系的拓扑图,然后持续监控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为达到这个目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要从社交媒体、历史信息、综合新闻、天气预报、股市等公开的海量信息中抓取有关地区政治、区域经济、卫生、自然环境等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
2.3 敏捷物流运行模型
敏捷物流运作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整体物流响应时间的压缩,也就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获得客户订单或预测到客户订单后,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运作,可能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的加工、仓储管理和运输等环节,最后保质守时的交到客户手中。敏捷物流在时间方面的控制,需要供应链各节点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进行集成整合,其中集成整合的运作是最为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重要因素[8]。如图3所示,结合大数据的敏捷物流运作模型。
在实际运用中,敏捷物流在不同的行业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针对冷链物流和普通物流就有着很大的不同。此外有的企业是自营物流,而企业本身的核心业务在于生产,此时的敏捷物流运行模式也是有所不同的。针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敏捷物流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敏捷物流的运行也有更高的可行性以及可靠性。
3 研究总结
研究了大数据驱动下的敏捷物流的运行机制,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和敏捷物流的特点实现敏捷物流的服务。在国内,敏捷物流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而且从地域上来看也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如何在国内实现敏捷物流,对物流服务企业来说不应该是盲目的扩大服务点或其他硬件设施,而是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自身的飞跃发展。大数据对敏捷物流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企业也实践了这一点,例如亚马逊(Amazon)公司预判顾客可能会下的订单,并做好仓储准备,甚至可以在顾客下订单之前就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云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迅速,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研究,如果可以应用到敏捷物流的发展中将会极大地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Kidd P T. Agile Manufacturing: a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C] // In Agile Manufacturing (Digest No. 1995/179), IEE Colloquium on, Coventry: IET, 1995:1-6.
[2] Patty Swafford, Soumen Ghosh, Nagesh Murthy. A Model of Global Supply Chain Agility and its impact on Competitive Performance[C] // Stanford Global Supply Management Forum Working Paper, 2000.
[3] 王玲,吕坤. 敏捷供应链研究综述[J]. 物流技术,2010(2):169-171.
[4] 王洪波. 敏捷物流系统构建及运行方式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35(4):817-820.
[5] 刘小群,马士华. 支持快速客户响应的敏捷物流运作技术与方法[J]. 科研管理,2007,28(2):152-159.
[6] 王惠,符策,陈燕,等. 复杂信息条件下敏捷物流配送问题的动态分析[J]. 系统工程,2005,23(8):31-35.
企业面临着更加动态、更加对抗、更加复杂的外部不确定性环境,如何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界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寻找并实现一种对组织或企业进行高效、高质、精准、全面的管理方式,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的必要途径。
“全面精准管理”相对粗放经营而言,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精细和落实的过程,包括让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它是科学管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全方位地体现在思想观念、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工作习惯、绩效结果等方面。全面精准管理以实现提高组织或企业运营绩效为目的,是提升一个组织或企业整体执行能力和运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全面精准管理的提出
不可否认,精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国际上一些知名大企业通过运用精准细化的科学管理理念,总结出令人折服的管理理论,创造出卓越的管理成效,并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但是,中国大多数企业还缺乏精准细化的管理基础,盲目照搬欧美理论,由岗位责任制管理方式,由粗放性管理直接跳到企业文化管理,超越企业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结果很难取得成效。所以中国企业空喊企业文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呼声很高,雷声大,雨点小,停留在口号和文字层面的很多,真正在实践上取得成效的少之又少。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对精准理念的深刻理解上还是在具体的行动上,距离真正落到实处,尚有较大的差距。
衡量一个组织的管理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离不开“规范化、精准化、个性化”三个层次的。其中,精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其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其深刻内涵体现在“精、准、细、严”四个方面:“精”是做精、求益,按照优化、提升的要求,追求目标和状态的最佳与最优,所以,企业精准化管理是永续精进、精益求精的过程,它的基础就是要有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树立“空杯心理”,对每次工作和每项任务都以全新的姿态去执行并完成,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以积极的状态接纳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形成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常态式管理模式,使企业得到充足、合理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促进战略决策和任务计划的分配落实,从而实现目标和状态的持续改善。“准”是准确、准时,代表了企业规范、认真的规则意识。企业精准化管理应是先有规则,再强调管理。建立各种标准是开展精准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一线和现场,经过全面科学的事实论证,制定出可实施、可执行的规格、技术、服务和操作标准,通过落实岗位职责,将责、权具体化、明确化。标准建立后,企业应将经营运作流程建立在完整的检查监督平台上,紧抓考核这个核心内容,按照计划规则、工作实施、检查总结、改进完善的PDCA改进循环机制,对在执行标准中发现的偏离预期方向和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并提出解决方案,尽可能让员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更多的管理操作工具和方法。通过树立科学质量管理意识,调动和组织全员去管理企业一切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创新性,真正实现企业“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局面。“细”是细致、细微,“细节决定成败”,体现在各岗位、链条间全过程环与环的合理衔接和相互咬合。精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一位员工既是精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也是精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要让员工认可和接受企业愿景、职业操守、价值追求、信念作风等优秀企业文化,使之入耳、入脑、入心。要在换位思考和体验中,侧重于整体合力运作,建立并夯实企业内部关系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机制,完善企业外部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间的信息沟通机制,让员工在潜意识中提高职业修养,自觉把个人进步、团队成绩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精准化细节管理落到实处,发挥成效,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优质品牌奠定基础。“严”是严格、严谨,体现在对制度的执行和过程的控制。一个组织的精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将合理的制度管理渗透到日常行为里,融会于生产经营和销售中,重基础、重细节、重执行、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通过建立执行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努力打造“容许失败的工作存在,但不能容许无所事事的行为存在”、“谁让问题过得去,问题就让他过不去”的企业制度理念,“将1%的问题化为100%责任”。
二、精准化管理方法与手段
精准化管理方法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准化管理大致主线: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实证化精益化目视化。
全面精准化管理的手段包括:
(一)管理过程透明化。组织或企业内部运作实现透明化管理,可以让全体员工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主人翁责任感,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真正的管理者,还在树立组织或企业形象、防止组织或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如何做到企业内部透明化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或企业信息的透明化,这也是透明化管理的前提。要加大企业信息内部的宣传与,通过OMS软件系统或组织内部报纸、宣传专栏、社交媒体等及时公布内部动态信息,使职员产生归属感,从而关注企业、关心企业,将个人与企业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2)通过管理体系提升组织或企业透明化管理。ISO9000、ISO14000、等我国现在认可的管理体系,对于规范组织或企业的管理、完善制度、提升协同度和透明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只要有执行能力,就能使这些体系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而透明化管理反过来也是提升企业执行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3)推行薪酬体系的透明度。一个组织或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实施薪酬透明化,进行内部的竞争和绩效考核,从而促进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发挥薪酬的杠杆作用和激励作用。
(二)管理流程精确化。实现管理流程的精确化,有利于改进企业的组织架构,帮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随时获得关于工作任务的资讯,减少依靠口头传递的任务信息,做到整个管理流程有据可依,有助于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便于项目的事后追责等。
要实现管理流程精确化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流程的精确记录。每项工作的命令、过程跟进、结果汇报等流程需要有详细的记录,可借助OMS系统实现工作流程的精确记录。(2)物资的动态公布。当员工需要利用公司物资去完成工作时,需要有公司物资的动态公布信息可供查询,如公司车辆、服务器、操作平台等公司资源,既需要有详细的记录又需要有动态的信息公布,让公司员工实时了解公司目前可用资源,合理安排工作的流程。
(三)管理行为人性化。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团队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核心。
企业应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双向、自愿、平等、诚信等原则,排除影响沟通的各种障碍,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式,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组织或企业全面推行精准化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考量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次,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精准化,调研提炼分享深植评价审计。推进战略管理的精准化,客户关系管理的精准化,组织或企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化,生产组织过程的精准化(精益生产、柔性生产、敏捷生产、准时生产),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管理的精准化。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精准的管理是标准化、程序化的的管理,是建立在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的。对组织而言,精确管理通常理解就是让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记录,甚至做到“每一分钱的去向和每一秒钟的去向”。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之路无不是经由其管理和经营的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沃尔玛在全球4000 多个店铺都装有卫星接收器,每一个消费者在其任何一个连锁店进行交易时,购物品牌、数量、规格、消费总额等一系列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迅速传送到企业的信息动态分析系统。美国波音公司应用精益生产理论,带来了显著成效,精益分发和使用点交付系统的应用使得波音商用飞机公司使波音能够依据制造飞机所需的硬件保质保量、及时地直接交付到使用它们的生产区域。其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
三、大数据时代全球管理最新趋势与诉求
在全面精准管理中,无论是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还是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精准化,都离不开以数据为基础的定量管理。在组织日常管理过程中依托自动化软件,精益量化指标评估模型、销售机会与销售进度动态管理模型,可以做到更好地控制管理效果和效率。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集的不断增长和开放,信息源日益增多,组织或企业不得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应对各类信息。这些数据表面看去可能原始、简单、非结构化,但很多冗杂繁琐的信息中可能隐藏着巨大商机和行业潜在发展趋势。组织或企业需培养其较强的洞察力用以接受和处理“数以亿计”的数据集。大数据多信息处理技术则是从这些“杂乱不堪”的数据中提取可用信息,并进一步使其“智能化”。精准的大数据技术促使经营和管理日益高效和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机、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机器人的完美操作等等,都是在大数据时代各国的一些尝试。而所有这些最新战略的融合、各种管理软件的综合则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平台。萨嘎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究多年并开发的“OMS一掌控”就是这样一种完全满足各种企业精准化管理要求的超级管理平台。
(一)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精准管理,特别是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的工业4.0战略实施,标志着制造业的电子计算机化,包括更高层次的互联性、更智能的设备和机器与设备之间的通信。位于德国安贝格(Amberg)的西门子电子工厂(Siemens Electronic Works)是新一代智能工厂的一个很好例子。这个高科技电子工厂面积为10.8万平方英尺,其内部是一组智能机器,它们能够协调从生产线到产品配送等一切要素。西门子电子工厂拥有超过16亿个机器组件,其产品种类多达950种。这意味着该工厂的生产系统所处理的数据真正是海量的。尽管如此,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产业研究发现,西门子电子工厂的可靠率超过99%,每百万件产品中只有5件缺陷产品。在工业4.0时代,机器设备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它们提供的信息、统计数据和动态分析能够使生产变得更精益、更节能。工业4.0的最大特点是制造业中所有参与者及资源的高度社会技术的精准互动,主要围绕制造资源网络(制造机械、机器人、输送机和仓储系统及生产设施)进行,实现了数字和物理世界的精准无缝衔。
(二)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精准化管理。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专业生产制造和销售优质聚合体材料及其安全防护制成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确保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几年的管理发展,该公司按照“以人为本,制度治理,程序运作”的管理原则,进行精准规范的管理,确保公司运作以及公司产品都在ISO9001:2000质量体系控制覆盖之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成品售出等环节都进行严格地检测和监控,深深感悟到大力推进精准化管理是把“斯瑞”品牌打造成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和优秀品牌,把公司“做强、做大、做稳、做久”必经之路。多年的成功经营和管理,让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所有人和经营者辛志荣彻底掌握了企业全面精准化管理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萨嘎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研发出了OMS软件――全面精准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当今市场上各种企业管理软件五花八门,但都缺乏统一性,犹如盲人摸象,导致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准确和快捷传递,使用局限性很大,办事效率依然很低。一个组织使用多种软件,导致低效率、易出错、多头绪等等,大家急盼能有一种统一的软件,能够具备哪些独立软件的所有功能,使大家不再疲惫的奔波于多种软件之间, OMS一掌控―“全面精准管理之组织管理系统”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统一软件,为全新的颠覆性的组织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使任何组织彻底摆脱了现行模块化管理软件的掣肘和僵硬,而且无需繁杂的编码工作即可随时注册使用,同时可按照行业及组织管理特点进行个性化选装所需功能。
“OMS一掌控――全面精准管理之组织管理系统”,以全新的软件构架设计,彻底拚弃传统管理软件中僵化的流程构建模式,使管理不被软件分割,打破了现有管理软件如OA/ERP/HR/CRM/财务/进销存/即时通讯/邮件系统/日程管理/博客/微博等等模块之间数据冲突以及不能互联互通的壁垒,将一个“组织”全面精准管理起来,让“组织”高效、有序、平滑、圆润的运作起来。“OMS一掌控――全面精准管理之组织管理系统”综合了上述所有管理软件的所有功能,且简洁易用,电脑结合手机APP同步共享推进所有信息,可以完美的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OMS-掌控系统完整的功能结构设计,使得管理信息及数据在公司的内部传递效率高,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精确、准时、快捷、无缝对接,将办公人员从繁杂的日常办公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节约了纸张、人力、通讯费用等等。设计上突出了结构简约、功能实用、管理维护方便、功能易用的特点,有效的帮助了该公司实现规范化管理、整体协同及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网络精准化管理。
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OMS管理系统”是完全基于B/S架构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采用最新的开发技术PHP开发语言,数据库采用MySQL,客户端零配置,IE风格的界面,易用简单,实施方便快捷,强大的工作流程管理,保障流程规范高效执行,工作流程图形化设计、清晰高效,流程应用权限控制,规范员工应用流程,支持并行、循环、判断等多种流程路径,满足复杂流程管理,随时了解工作流程处理步骤,实现工作流全程监控,直送公文随时指定人员的传阅、高效快捷。另外,该系统还实现了规章制度、标准文件、产品服务资料等各种文档知识体系的有效管理,可以按文件目录授权的知识库管理授权设置等等。该系统既可在电脑上操作、查看,也可在手机上查看、管理。所有管理相关的文档、资料、任务、流程、反馈、交流、数据、表格、图形,等等,都可在系统中无缝衔接和流转,完全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各种需求。
结束语:综上所述,企业全面精准化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是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精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所有企业追求的一种最高管理境界。精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根本转变,一个组织的全面精准化管理的真正实现必须依赖功能强大、方便实用的集成化互联网+信息管理云平台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涵生.“三流”合一: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版,2006(12)
[2] 牛大为.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透明化.经营管理者,2013(11)
关键词 离异家庭青少年 媒体形象 偏见 纠正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117-07
一、问题与背景
《父母离婚孩子易患湿疹》《父母离异,孩子得了多动症,谁之过!》《父母离异致孩子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差生多》《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离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减弱》……这是一些我们从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中读到的信息。其主体声音是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损害孩子学习能力等,总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媒体的大声疾呼可能引起社会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高度关注,敦促政府、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施予援手,更要警醒为人父母者保护婚姻,关爱孩子。应该说媒体的初衷是善良的,动机是积极的,但是结果一定好吗?
多病、厌学、低能、缺陷、偏差、问题等字眼撞击着我们的神经,这就是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吗?这样的媒体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社会以这样的刻板印象看待与解读离异家庭青少年时,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理性、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二、文献回顾
围绕着离异家庭青少年问题国内研究基本形成了两大关注点:一是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在呈现、梳理、解释、分析上述两个关注点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派观点:“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和“有限影响说”。
“家庭残缺论”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一个保障机制,即家庭结构的完整。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双亲抚爱、健全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破碎,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家庭结构的残缺,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叶文振、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福利——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循着这一研究路径,众多研究着力凸显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消极影响,验证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相关性等。④韩晓燕、魏雁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研究者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法,采用引进或自编量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其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进行比较,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孩子出现问题是最为常见的线性解释。“家庭残缺论”的内在理论基础是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残损必然导致功能损伤是其基本倾向。近年来,这一倾向受到了一些挑战,有研究发现,结构损伤并不必然导致功能缺失,父母离异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成长潜力,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
“家庭冲突论”认为,与家庭结构破碎相比,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问题更多归因于离婚前的父母冲突。父母之间的敌意和对抗导致家庭关系恶化,使孩子经历紧张、痛苦和不安全感。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与打骂中,即便在离婚后,父母间还互相指责、埋怨甚至推卸责任,最严重的是把子女当作要挟对方、控制对方的筹码,将婚姻冲突的恶果转嫁于孩子,导致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父母冲突的阴影中,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蔡志海的调查研究显示:“37%的孩子在父母离婚五年后仍非常的郁闷和沮丧,在他们中间发现了许多越轨行为,如吸毒、偷窃、滥交和酗酒等。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甚至比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更大。”蔡志海:《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这一观点强调父母冲突及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干扰,父母之间的“拉锯战”、“持久战”使孩子左右为难,不得安宁,倍感烦恼,这是最大的负面影响。
“有限影响说”是相对较新的观点。徐安琪等研究者不完全同意“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的观点,认为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般严重。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离异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④该研究力图消除以往把夫妻伦常与国家社稷相关联的思维定势以及将单亲家庭子女等同于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认为“以往的研究着力于推论或验证离婚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许多学者及一些传媒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消极、否定评价,乃至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因此受株连而遭遇不公正待遇”。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犯罪关系的学术拨正》,《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徐安琪、叶文振2001年开展的对上海500名父母离异的孩子及其家长、班主任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婚姻破裂虽对学龄子女的生活福利、学业、品行、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有消极影响,但其负效应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推测或传媒所渲染的那么严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还有学者认为父母离婚对青少年子女具有部分积极意义,“离婚家庭使孩子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青少年带来了和平的成长环境,这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学海》2002年第4期。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自立愿望得到加强,与单亲父母之间增进了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子女在父母离异后生活技能提高。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年第1期。
持“有限影响说”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了媒体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导致了社会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消极认知与否定评价。但此类报道的视角、数量、性质、影响究竟如何,相关梳理很少,更缺乏对这种媒体偏见的深刻分析,这正是本文力图推进的地方。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设计
1基本思路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法,收集整理2002-2012十年间大众媒介中关于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报道,进行筛选分类,呈现新闻报道中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报道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篇章,对其报道的方式、内容和推断逻辑作深入解读,以考察新闻媒介评价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思维逻辑与推理机制,揭示媒介报道方式与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设计
(1)限定条件搜索新闻报道。大规模搜索统计之前,我们进行了预先的探索性搜索,结果表明:百度搜索所得到的结果与谷歌、新浪爱问等搜索系统所得的结果基本相似。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媒体资料的代表性,本研究分析样本全部取自百度新闻搜索系统。笔者对搜索条件进行了设定。首先是新闻报道横亘时长,选取2002-2012十年间的媒体报道。其次是查询关键词位置,选取离异家庭青少年、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查询关键词位置设定在“新闻标题”中搜索,结果显示5279篇新闻,实际打开阅读的报道是1034篇。
(2)筛选新闻确定研究样本。在搜索到的1034篇新闻中,存在较多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不符或重复篇章。经过筛选与剔除符合要求的报道有316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
(3)整理分析设定研究编码。根据研究目标,我们设立了6个内容分析变量,作为对新闻样本进行编码分析的线索,6个变量及取值分别为:
变量一,新闻来源。取值分为:网络与报纸。
变量二,新闻来源媒体的性质。取值分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体指中央媒体、各省、市党委机关报及相应网站,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其他则是一般媒体。
变量三,新闻来源媒体的级别,取值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变量四,新闻标题中体现的评价。取值分为:正向、负向、中性。判断依据主要根据标题出现的关键概念及基本倾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的契合程度。例如“坚强”、“独立有主见”、“体谅父母”等为正向评价;“心理障碍”、“自私冷漠”、“违法犯罪率高”等为负向评价;“需要被关爱”等为中性评价。
变量五,新闻内容中表明的评价。解读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提炼出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评价。取值分为:正向、负向、中性。
变量六,新闻动态分析。分析2002-2012十年间的新闻动态,从中发现相应特征,并对与之相关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描述。
(4)深入解读呈现媒体形象。为了提炼媒介中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表现,我们对316篇新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其一是计词法,对报道文章中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其二是概念组分析,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群组,设定为理论假设的相关变量,作为深度分析的依据与支撑。
四、媒体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
笔者对研究样本中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进行统计,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总体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所体现的媒体评价
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媒体评价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正向评价185.7226.9中性评价4615.1247.5负向评价25279.227285.5合计316100.0316100.0
表1的统计表明,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新闻内容,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负向描述都占绝大部分,比例在75%-85%之间,媒体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基本形象为负面。究竟有哪些负面形象?具体表现如何?呈现如下:
1受害者
新闻报道叙述中,父母离婚对青少年意味着“心灵的创伤”、“不散的阴霾”、“挥之不去的阴影”,离异家庭青少年普遍很“受伤”。
(1)生理健康受损。此类新闻报道大多引用国外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证明青少年在父母离异后有身体健康受损的风险。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健康饮食、缺乏锻炼,容易过早发生、滥用及酗酒,罹患中风、多动症、过敏性皮肤病等病症及死亡的几率较一般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高。
(2)学业表现受害。新闻报道认为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学业受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不良。首先是学习成绩差。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学习成绩退步较为明显,差生较多。令人好奇的是出自父母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最常见的是数学成绩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金贤植称离婚对孩子的数学成绩影响最显著,离异家庭孩子的数学成绩比同班同学要差。《离异家庭子女数学差》,中国日报网站,2011年6月4日。其次是学习能力弱。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单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习能力比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弱一些,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单亲家庭孩子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人民网,2008年9月9日。离异家庭子女遭遇父母争吵不休、糟糕的心情、生活不稳定等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长春晚报》2011年7月15日。再次是学习兴趣低。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学习兴趣降低,“不爱学习”、“厌学情绪重”、“逃避学习,沉溺网络”。最后是退学率较高。有媒体引述丹麦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如何,父母离异的孩子比与父母同住的孩子更容易退学。在父母离异的孩子中,306%的人经过9年义务制教育后退学;而在与父母同住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138%。《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退学》,青岛新闻网,2005年3月22日。
(3)心理情感受伤。新闻报道认为,经历父母离婚的青少年心理笼罩着一层阴影,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蒙受着巨大的创伤。“像根草”——被忽视、被遗弃感。有媒体渲染称,父母离异青少年的身世凄楚可怜,心灵遭受创伤,“像根草”一样被家长忽视,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被人遗弃感滋生。“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离异家庭的孩子被媒体描述成“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经历父母离异后往往心理失衡,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差,轻者产生心理偏差,重者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含羞草”——过度自我保护。媒体描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像含羞草一般稍有风吹草动就闭合,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防御机制极为敏感。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他的单亲身份,更不需要大家的怜悯,他们会把大家的同情看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侮辱。《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中国妇女网,2011年5月5日。
(4)成长发展受阻。我们在新闻样本中找出表征成长发展层面的关键词,并对它们在文中的出现频次作了相应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媒介塑造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层面存在重重阻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负面情绪严重。通观316条新闻,描述离异家庭子女负面情绪的字眼比比皆是。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痛苦、孤独、仇恨和焦虑。此外还有悲伤、烦躁、自责、恐惧等,严重干扰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性格缺陷明显。离异家庭青少年性格表现出内向自卑、多疑偏激、自私冷漠、任性叛逆、固执逆反等特征。其中自卑在新闻样本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39次。很多新闻报道引用“研究结果”、“专家观点”支撑此结论。人际交往偏差。报道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外人异样的眼光、同情与嘲笑,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内向,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不仅如此,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还常常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机制突出,表现出较高的防备心,甚至影响到他们成年阶段的恋爱与婚姻。许多单亲家庭发生变故时,恰恰是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有着比同年龄孩子更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对环境的怨愤感。这些情感易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与同伴结成友谊关系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这些不良情感会逐步积累起来,导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教师坦言单亲孩子五大“欠缺”》,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发生非婚生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中国高离婚率调查:6成少年犯来自离异家庭》,《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4月27日。
表2 离异家庭青少年新闻报道的关键词统计
成长发展层面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情绪痛苦551仇恨502孤独483焦虑483消极424抑郁405恐惧336暴躁277怨恨248悲伤159厌学159烦躁1210自责1011易怒612厌世313悲观214性格自卑1391敏感612孤僻543脆弱414内向335冷漠316自私287任性238自闭189叛逆1710多疑1411偏激1112固执513以自我为中心414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301仇视112敌对93不信任他人84攻击性55婚恋难36
2缺失者
新闻报道中,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缺失者”形象尤为显著。具体在以下四方面:
(1)家庭关爱缺乏。大量的新闻标题折射出离异家庭青少年缺乏关爱。如《缺爱的羔羊易迷途:六成工读生来自残缺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害他一生,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占七成》《离异家庭缺关爱 少女盗窃入班房》。大众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叙事逻辑: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出现偏差,导致犯罪。
(2)家庭教育缺位。媒体认为,社会文化对人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要求,健全的家庭教育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天然结合,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缺少非抚养方父母的教育与陪伴,单亲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出现偏差,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夫妻离异,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势必会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缺损。《为离异家庭子女疗伤,学校能做什么》,《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9日。
(3)家庭功能缺损。结构功能论主张,完整的家庭由父亲和母亲共同组成,父母双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缺一不可。媒介遵循传统的家庭功能论,认为家庭功能依赖家庭结构存在,家庭结构的瓦解,家庭功能必然随之丧失。在离异家庭中,孩子由于失去了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爱与呵护,稳定与安全的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上,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力更强》,《每日新报》(天津)2011年4月14日。
(4)家庭关系失调。基本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夫妻离异,婚姻关系的解除意味着夫妻关系解散,伴随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失调。媒体认为,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离异家庭孩子的感情世界》,新华网宁夏频道,2009年9月13日。
3越轨者
新闻媒介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第三个形象是“越轨者”,具体表现为:
(1)偏差行为多。根据对新闻样本的统计,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较多偏差行为,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是网瘾、辍学、厌学、离家出走、拉帮结派、抽烟、喝酒与自杀等。
(2)犯罪率较高。新闻报道显示,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的犯罪行为有偷盗抢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与杀人、赌博、猥亵、纵火绑架、投毒吸毒贩毒等。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单亲子女被视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重点嫌疑”群体》,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通过对新闻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与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新闻报道呈现动态趋势,一些典型案件与关键事件的出现导致新闻报道数量激增,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负面刻板印象的夸大与渲染力度也随之加重。例如,2002年1月29日、2月5日和23日,22岁的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先后用硫酸泼伤了5只熊。事件曝光后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犯罪嫌疑人刘海洋离异家庭的背景与清华大学学子身份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又如,2008年7月1日,杨佳携带尖刀等作案工具闯入上海闸北公安分局机关大楼,持刀捅刺、砍击楼内数名公安民警及保安人员,杀死6名民警。媒体报道称杨佳的父母早年离异致使其性格孤僻是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1主要结论
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系统解读与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大众媒介中离异家庭青少年主要呈现为一种负面形象,受害者、缺失者、越轨者成为三个高频使用、集中表述、反复出现、典型报道的“标签词语”。诚如我们在上文中展示的,3/4的媒体新闻、报道文章普遍采用这三个“标签”描写与建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事实确实如此吗?离异家庭青少年有如此多的问题吗?优秀、正常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这般稀少吗?都是我们不得不发出的疑问。
基于日常经验和生活观察,我们认为“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即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建构带有偏见。我们强烈感到,上文中呈现的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叙述与解释是不全面的,口径与视角有所偏颇,逻辑与推理不够严谨,行文与标准有待纠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社会转型的加速,离婚率攀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离婚率升高,伴随而生的就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出现。如何看待离异家庭青少年?如何叙述离异家庭青少年?如何解释离异家庭青少年?从而反映和影响社会受众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与爱护,这是我们做出以下纠正的初衷所在。
2若干问题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闻报道不是学术研究,本文试图予以纠正的重点不是对其阐述观点与研究方法的探讨,而是对媒体新闻报道所采用的观念视角、叙事方式和推断逻辑进行反思与省察,以期达到纠正的目的。
(1)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习惯
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对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进行夸大与渲染,给离异家庭青少年贴上负面标签,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将离异家庭青少年等同于“问题青少年”、“缺陷青少年”。使人们谈及离异家庭青少年,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心理缺陷”、“偏差行为”。旧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强化,掌握舆论导向的媒体如此建构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评价、负面印象,容易导致社会大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误读与偏见日益加深。
(2)摆脱以偏概全的推理逻辑
由于新闻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实,因而选取的事实常常是片面、典型和特殊的。媒体在解读离异家庭青少年时也是如此,通过选取一些极端个案、典型案例,由此推而广之,从个别推论到整体,从特殊延伸到普遍,解读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个别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则判断“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达40%以上”。实际上,在此类新闻报道的特定事实与所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3)警惕观点先行的新闻习气
通过分析316篇新闻样本,我们发现媒体主要遵循的是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即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首先认为父母离异势必造成青少年“受伤”、“缺失”甚至“越轨”,再以此寻找相应的事实依据佐证先前观点,验证所持结论。大众媒介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评价、分析与结论通常依赖于传统、常识、经验和权威,而不是源自实际调查。这种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是导致公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误读与偏见的病穴。
(4)兼顾双向本位的新闻立场
传统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婚姻当事人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离婚不仅影响个人名声和职业前程,还会被视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新闻媒体站在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监督的立场上,表现出强烈的治理动机。社会是个体的集合,脱离了个体的社会就成为虚无飘渺的空洞。表现个体生命的鲜活与灵动,倾听个体内心的真实与渴望,传达普通大众的声音与表白,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5)淡化家庭本位的文化惯性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家庭完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劝和不劝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等家庭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也未能免于这种文化惯性,将离异家庭青少年建构为破碎家庭结构下的“受害者”、“缺失者”与“越轨者”形象,以此警示社会,告诫父母谨慎离婚,注重家庭的完整。为了家庭的完整维持破损的婚姻,缘于维持的无奈,父母争吵打骂、相互指责,对孩子的伤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