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5:5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艺术学习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视觉传达专业 汉字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普遍问题

第一,汉字教学体系的缺失。文字、图形、 色彩是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三要素,文字广泛运用于广告、书籍、企业形象、包装、网页设计等各种视觉媒介形式之中,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重要位置。我们生活在汉语言环境中,各种视觉媒体也主要运用汉字而非英文。然而,视觉专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汉字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第二,文字设计课程只有3周48学时,课时量远远不够。在有限的文字设计课程中过多地关注英文字的设计。作为母语的汉字设计却成为文字设计课程中的次要角色。第三,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衔接性差。教学内容的规划是整个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施。每一门课程大纲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独立编写,在编写中主观性强,常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教师独立的教学,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改革的重要课题。

2 教学体系定位与构建原则

汉字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定位: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使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形成较系统的和设计知识体系,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职业能力岗位的人才。教学体系构建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教学体系的知识点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每个知识点都是为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各个知识点相互配合,产生协同状态下正面教学效果。笔者将教学体系作了层次性分析,将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实践和创作三个教学阶段。在教学每一个阶段,具体教学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易于教师掌握。

3 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本文主要研究汉字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导向,构建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修改课程设置和相应课时,201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课程为中心,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电子刊物设计、版式设计、毕业设计共同构建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应用和创作三个阶段,涉及8门专业课。基础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涉及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和文字设计课程;实践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涉及版式设计和电子刊物设计;创作阶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难点,通过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毕业设计制作课程进行主题创作。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相互关联,专业知识循序渐进。

(1)教学体系基础阶段,教学学时占据:视觉语言表现15学时、视觉语言应用15学时、文字设计48学时。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Illustrator和Photoshop软件课程和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视觉语言表现课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手工制作和绘制中体验汉字创意方法。视觉语言应用课程中,学生将表现课程中创作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实物上。经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建立从无到有、从设计元素到产生实物这一完整设计制作工作过程的感知。文字设计课程中,学生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方法。教学中,首先注意不能过多强调文字的创意,而忽略了汉字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注意文字设计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文字设计与标志,文字设计与书籍设计的联系。期末作业以线装书籍的形式提交,建立文字设计与电子刊物设计和版式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其中封面、封底、扉页、目录和章节页为电子打印稿,内页为文字设计手绘稿。

(2)教学体系实践阶段,教学学时占据:版式设计30学时,电子刊物设计35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基础知识和创意设计知识运用于版式和电子刊物设计之中,进而掌握汉字编排、汉字与图形、汉字与视觉流程等知识。期末作业需要设计制作出相对成熟的版式设计作品和电子书,属于综合性强的实践训练。将文字与图形、版式,文字与电子刊物等在每个教学单元课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实践能力。

(3)教学体系创作阶段,涉及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和毕业设计制作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最后的在校学习课程,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作品阶段,也是对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初期,教师引入汉字设计主题,部分对汉字设计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汉字设计主题。在毕业设计的创作方面,原创性是至关重要的。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出发来做文字设计。汉字设计类选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选题立足于小点进行扩展和深入,切勿过大。毕业设计历时3个月,本校视觉专业毕业设计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展示。在毕业设计展场同时召开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前来参观和招聘。

通过视觉传达专业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进而修改了专业教学计划。2010级新开设视觉语言表现和视觉语言应用课程,2011级文字设计课程从48学时增加到60学时。到2011级视觉传达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为中心,众多课程共同协作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通过2010、2011和2012级视觉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逐步推进,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反映良好,学生作业质量显著提高,并举办了文字设计、视觉语言表现与应用课程展览。毕业设计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创作阶段,其中汉字设计类作品的质量是整个教学体系检验的重要标准。毕业设计多个文字类作品在全国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文字乐音》作品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中荣获银奖。我们针对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做了问卷调查,整体的就业率稳步提升。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工作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后以设计为业的人数统计中发现,毕业设计选择文字主题的同学绝大多数留在了广告公司,而且薪酬也是本届毕业生中相对较高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内容体系中仍然有诸多不足。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的视觉媒体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设计也越发受到业界的关注。汉字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和汉字设计与新媒体课程的关联性尚待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制定了视觉传达专业的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并对2010级、2011级和2012级视觉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然而,需要通过汉字教学体系的改革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非简单地制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即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能力,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第2篇

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如何也把艺术学科融入到“统整项目课程”改革中来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表述,“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见,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也是艺术学科的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STEAM的角度进行跨学科统整融合,让艺术教师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联动,除了彰显以艺术学科内容为核心的课程统整外,还倡导艺术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他学科的课程统整的创新学习中。

我们以美术学科为例,美术老师王思思在上《昆虫》主题时,创新地借助了STEAM的课程理念。本主题王老师设计了7课时进行,经历了以下过程:观看影片《昆虫总动员》―针对影片提问题―科学教师专业答疑―用keynote软件制作“我的昆虫笔记”―二维码分享作品―用粘土捏制昆虫角色―制作GIF动画―二维码分享。这一过程很清楚地展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统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又如,二年级数学教师发起了“对称”主题的多学科融合统整,美术教师也参与其中,通过树叶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称的粘贴创作,创作内容融入语文学科的内容,学生在粘贴绘画中感受“对称美”,并用写作与口语表达“对称美”,最后美术教师通过创感的数字故事把孩子们的作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

第3篇

关键词: 国内高校 数字媒体艺术 发展现状 启示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它集数字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电子出版、电子游戏多位于一体,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是当今最前沿的艺术类专业。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是目前毕业生求大于供的几个稀缺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15万人左右。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我以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几所高校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考察调研。这些高校,有的专业发展比较早,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完善;有的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察的结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其“传媒学院”从1999年开始招生,当时专业的名称叫做“多媒体网页设计”。2004年,“新媒体”、“数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概念开始出现,“传媒学院”将专业更名为“数字媒体艺术”。现在,传媒学院拥有六个系,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600余人,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学院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目前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和“游戏艺术设计”,准备新增一个“互动装置设计”专业方向。“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主要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等,侧重的是界面设计,也就是说这个专业方向侧重的是艺术性,技术的实现由专门的教师来完成;而“游戏艺术设计”方向主要学习游戏中的角色设计等。传媒学院下设的“动画”专业被教育部列为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卡通漫画艺术”、“建筑动画”四个方向。

“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学生开发的“多媒体点餐系统”具有实用价值,正在市场开发中。

学院的实验设备主要是图形工作站,“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有硬件设备“渲染农场”。“动画”专业有“三维影像捕捉仪”和“三维触摸屏”等国内较先进的设备。

学生的实习工作并不采用集中统一实习的方式,而是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到相关公司兼职,或者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东西运用于社会实践。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按艺术类招生,对学生的美术要求较高。

2.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的“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下设“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设计”和“美术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是2008年新申报批准的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网络与交互媒体”、“数字影视制作”。按理工类招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该院原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停办,2008年招收了最后一批学生,2009年不再招生,以后主要集中精力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转型,由于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做后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以“技术”为核心,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艺术”、“技术”和“设计”三个类型安排课程。培养方案的一个总体思路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出作品,每学期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拿出一个作品,四年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作品。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打算与该校的“美术”专业合并,那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会逐步转向以“艺术”为核心。

3.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横跨四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拓展“技术+艺术”的办学特色,注重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也是“数理学院”2008年新申报批准的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依托学院雄厚的理科基础背景,结合学院的技术特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走的是3G技术、手机电视、微视频这个方向,这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国内需求很大,而人才短缺严重。该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行了战略合作,形成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动漫设计和制作,另一支队伍是脚本设计。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二年级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年级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学生可以到外面的公司兼职,也可以参予教师的科研课题,学院的实验设备免费提供给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

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手机内容提供、微视频制作、动画特效制作等,就业前景广阔。

4.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下属的“动画学院”,开设了“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本科专业。该校也是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较早并有一定发展优势的国内高校之一。

“动画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为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出版社、网络媒体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等行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具备良好的艺术功底,熟悉各种数字媒体设备,掌握一定的数字媒体理论和数字媒体制作技巧,具备数字媒体(包括影视作品)制作、设计能力,着力突出影视特效、流媒体和手机视频方向制作、设计能力的具有系统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将流媒体和手机视频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目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学院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参加艺术类提前考试,毕业授予工学学位。实验设备主要依托动画专业和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专业的实验设备。

以下是考察的几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设置情况,见表―1。

二、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但和国内发达地区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其他高校相比,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具有硬件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发展观念相对落伍的特点。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归属不统一

西北地区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等,并将其划入不同的学科归属,跨越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被授予的学位有理学学士、工学学士、教育学学士、艺术学学士,等等。

2.专业名称不统一

西北地区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名称也是各不相同,从动画、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到数字媒体艺术,等等。

3.课程体系不统一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全国的各类院校纷纷开办此专业。从短期的培训班到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不一而足。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西北地区高校来看,各个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并无统一的课程体系或指导思想,开设课程主要依据的不是学科的内在规律,而是现有师资力量,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势必造成课程教学体系的不系统、不完整和相关教学材料的缺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得到各个高校的青睐,和全国一样,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根据自己的师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培养方案,可以说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所拥有的专业教学队伍一般是从其他各个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例如一些计算机系、新闻系或美术及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改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实际上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专业学习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可能对数字媒体某个方向比较熟悉,但从整体专业的把握上可能比较欠缺,或者说对数字媒体专业整体上缺乏深度的理解,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数字媒体艺术是个新事物,发展历史短暂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如何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各个高校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实验设备等情况的考察,我对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针对考察中了解的一些情况,我对专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1.专业方向的设置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要发挥自身的特长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个新东西,大家都在摸索,有的内地高校已经做了可喜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市场经济,学校培养的学生也要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也是正确的。但是,专业方向的设置在适应市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融合到新办专业的发展上去,这样才能办出本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设置无非是重“技术”或重“艺术”,专业方向如何偏重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师资力量来决定侧重点,不能跟风或随大流。如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起来的,技术力量相对强一些,如何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技术”性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决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类型

从国内各个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类型来看,有的高校是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有的是按照“理工类”招生的。按照“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一般来说具有比较高的“艺术素养”,但这些学生理工科基础相对差一点;而按照“理工类”录取的学生一般来说其“信息素养”的学习潜能较好,但基本没有“艺术素养”。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培养同时具有坚实信息素养和较高艺术素养的,适应当前和未来数字媒体艺术领域需求的复合型多功能的人才。显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同时具有“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相比而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比较容易的,一个进入大学时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的农村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完全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成为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人才;而“艺术素养”的培养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可能用四年的大学时间,将一个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学生培养成一个画家。“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都不容易,但“艺术素养”的培养更不容易,有时还需要个人的艺术天赋。因此,按照什么样的招生类型招生,各个高校都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的师资现状来决定,取决于专业发展方向是侧重于“技术”还是“艺术”。

四、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

尽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西北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和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受制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一定要跟上市场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导向,也就是说,市场对什么样的数字媒体人才有需求,我们的专业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原因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重新修订培养方案,而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方案不是某个学院想修订就能修订的,想什么时候修订就什么时候修订的,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又必须修订,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可以按模块来进行设计。将课程模块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先集中学习“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和“学科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整体的了解并打下一个相对牢固的基础。三年级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分别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进行专业学习。在“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用“项目设计实践”的方式开设这些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以某一个项目的设计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社会实践的需求开展项目设计并加以完成,完成的优秀的设计作业完全可以直接面对市场。我把这种课程体系命名为“U型课程模型”,见表2。

按模块设置课程的好处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基础模块的课程可以不动,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可,避免每次修订培养方案都是大动干戈的修改,只需进行一些微调即可。这样可以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参考文献:

[1]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

[2]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3]上海师大数理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4]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

[5]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中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

第4篇

一提升生活环境的亲和力,构建温暖的心理环境

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能够降低他们对环境的控制力,如果陌生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逾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负担。为了降低或减弱陌生的生活环境给大一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从大一新生的生活环境着手,对大一新生进行隐性的入学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迎新举措中重视“家·院”主题,以提升迎新工作“情感浓度”为理念,一方面悉心布置和营造迎新环境,在新生到校后安排专门的学长带领新生脚踩红毯步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大厅,并邀请新生在学院提前精心准备的“欢迎到家”的暖色展牌上“到家”签到。学院通过强化“到家”等情意浓浓和亲切怡人的迎新环境元素,着力在新生入学之初,尽快帮助他们建立心理归属,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爱院如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怀会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的影响,他人的关怀也是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较为典型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构建迎新环境的每一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工作者都应尽量让新生感觉到“被关心”、“被关注”,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鉴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都会要求班主任(学业导师)和一些迎新工作人员,提前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信息,力争让各位班主任(学业导师)和迎新工作人员能在入学之前便对尚未入学的新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在大多数学生报道时,亲切地喊出新生的名字。再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还会专门组织由学生会的师长组成的“学生拜新团”和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院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业导师)组成的“教师拜新团”,在新生报到当晚,走访新生宿舍,慰问新生及家长,交流校园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新生协调和解决入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着力提升陌生环境对于大一新生的亲和力,努力将大学校园陌生的物理环境转化为大一新生温暖的心理环境。

二加强人际交往的外驱力,降低新生的归属焦虑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更加强烈,如果他们“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过分怀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然而,虽然大一新生人际交往的亲和倾向明显,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动型交往性格的新生来讲,与他人建构人际关系的首次“破冰”可能会成为他们非常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应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班会内容和相关心理拓展活动,尽力为这些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外驱力,让新生在参加班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消除人际的防卫和不信任,有效地构建愉悦的团队气氛。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08年新生入学教育为例,该学院高度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班会,各班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班会过程中大都通过悉心策划的各项班会内容和形式,为新生人际关系破冰提供外驱力,并帮助学生迅速构建心理归属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班主任,通过让学生参与“千千结”、“能量圈”、“盲人寻路”等团体心理拓展活动,迅速帮助学生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认识;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在班主任的组织下,集体到学校食堂举行班会,班主任(学业导师)从介绍“广院三绝”等校园美食开始,将学生带进大学生活,“餐桌班会”上,大家边吃边聊,不仅打破了传统班会带来的严肃和呆板,也大大加深了新生对学校的感情;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班主任则以班级同学的生日为契机,将班长在私底下准备的“意外班礼”,在班会现场献给第一次远离家乡异地过生日的新生,这样的悉心设计不仅让班会现场情意浓浓,也是从这次班会开始,该班级的每位同学过生日时,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会秉持“创意就是心意”的理念共同为这名同学送上一份令人期待的“班礼”,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动画专业的“自画像”的班会方法已经传为佳话,并且一直被09、10、11级的很多班主任效仿:动画专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第一次班会上除介绍校史院情外,还根据动画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们用漫画形式进行自画像创作。待创作完毕后,每个同学拿着各自创作好的自画像到讲台前介绍自己,虽然动画专业的很多学生不善言谈,但是他们创作的自画像漫画不仅让班会妙趣横生,也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了彼此的特点。这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有所贯彻,教育形式自身所具备的亲和力,放大了新生寻求集体归属感、实现人际破冰和人际委身等过程中的外驱力,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了归属焦虑,并帮助他们迅速地熟悉和沟通。

三提高对学习体系的认知度,消除学业目标的迷茫

学业学习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由于大学生步入大学后的学习体系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断层,这种断层表现在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考核标准等多方面的不同,一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对这种断层进行有效的弥补,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迷茫,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退学、休学、转学、留级等后果。为此,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体系。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崭新的学习体系: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以201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为例,该专业所有教师和新生悉数到场,各位老师首先纷纷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介绍,接下来系主任将2011届毕业生创作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给2011级的新生,通过作品展映让大一新生非常具体的明白自己毕业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另外,到场老师会将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等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如有疑问,老师们会一一做出解答;除专业介绍会外,学院辅导员还会专门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与大一新生共同参加学业经验交流会,学院首先甄选部分优秀的在校学长和新生见面,让学长们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大学学习的经验,并具体告知新生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另外,学院还通过班主任(学业导师)、班会、新生座谈会、毕业生见面会和业内知名专家讲座等渠道,帮助大一新生对学习体系和学习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以摒除学生在学业目标上的迷茫。

四提高自我认知的科学性,避免行为模式的扭曲

自我认知的科学性对个体心理环境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行为处事便会相对自信。相反,一个人消极的自我认同如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个人便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宁波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传峰教授多年来的一项调查显示,“69.4%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担心自己会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差生。”[1]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大都为尖子生。步入大学后,他们会“突然”发现身边“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在文化学习成绩、专业方面的特长等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自叹不如”或产生自卑,在各种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这些学生高中阶段的自信和优势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击败”,部分同学往往会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一些学生因为在入学前就有一定绘画、摄影、编程或软件等方面的基础,便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过分自负,眼高手低,不仅没能把原有的优势放大,反而因为轻浮的学习态度不能很好的继续学习。针对以上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老师大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面对自卑的学生,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努力与学生一道,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疗法认为,过分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积极的资产压缩成“薄片”,甚至对自我良性的心理资源视而不见。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尽力帮助这些学生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学生积极的自我觉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面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学院老师会把他们置身于平等的学习环境之中,用环境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别人是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过于自负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专业能力提升面前,会对自己进行相应的自我认知调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其他老师往往会及时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试,以避免因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学生行为模式发生歪曲,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

五敏感捕捉负性心理信号,高度重视学生的过往经历,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

众所周知,过往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负性的过往经历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烙印,然而新生入学后,由于现行国内教育机制的原因,高等学校无法迅速得到所有学生的过往心理档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通过开心、校内、微博、qq、博客等网络渠道以及班干部、寝室成员、同学等多种渠道,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负性心理信号,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与班干部、寝室成员甚至个别新生的中学老师的沟通,对那些负性心理症状明显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时期有针对性的对个别有负性心理表现的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过往经历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在相对全面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间短、负性心理掩饰性弱的特点,着重对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积累,面对有不良心理病症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在征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意见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对那些曾有过巨大的创伤性心理经验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视情况掌握好心理干预的程度和形式,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是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对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如果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具备给学生心理创伤进行“手术缝合”的能力的话,则一定不要轻易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理伤疤”。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积极统计家长联系方式,为日后搭建家长信息平台(飞信群、qq群等)打下基础。学院还配合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积极组织学生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访谈活动,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再者,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还要积极的与军训带队老师联系,根据学生在高压军训环境下的表现,与每名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访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累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的需求,积极的与北京地区相关心理专家联系,为大一新生开展诸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学业、职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心理正处于由青涩过渡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不适心理,加之初入校园陌生的生活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崭新的学习体系、错位的自我认知等都更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心理不适,为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等学校工作者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举措努力为大一新生营造宽容的心理环境,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压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力争通过合理、科学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5篇

加强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强对发展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界定中小学艺术教育功能。各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不能向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不能只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获得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艺术教育的潜效应,加强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增加艺术教育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艺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应抓住巩固“普九”成果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艺术教学器材,使学校的艺术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要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民族艺术器材。

引进和充实艺术师资力量,一方面。

力量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充实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或者利用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聘一批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服务,并创造优惠条件鼓励他们扎根民族地区。其次,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从中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艺术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艺术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对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注重艺术教育中的学科融合,推广数字艺术教育。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要加强艺术学科之间,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如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教育,让学生按照课本中的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锻炼和发挥他们的艺术能力,对于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的推广,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推广数字化艺术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动态图形设计 Motion Graphics Design 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47-02

在数字媒介的环境中,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和艺术的表现形式都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借助数字技术,传统图形设计开始向动态方向发展,不断地涌现出动态标志、动态招贴海报、动态网页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等作品。在影视包装、交互界面、空间和展示设计等领域,动态图形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动态图形设计在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动态图形设计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动态图形设计的学科教育现状对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外的教育现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三所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研究院、美国瓦伦西亚学院、美国柯里学院艺术与实用美术系,分析归纳出动态图形设计这门学科在这三所学校的学科教育现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研究院,已把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并授予艺术学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运动图形程序入门级的编写、广播设计助理、数字艺术家、数字特效专家、复合材料艺术家、交互式视频制作者和运动图形艺术家。在本科期间(132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绘画基础、设计基础、摄影、图像处理、排版、电视节目包装、声音工程、灯光基础、数字多媒体、2D动画、分镜头脚本设计、3D特效、3D建模、动态设计、交互设计、图形符号和剧本写作。

美国瓦伦西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学位,专门针对动态图形和影像,在第四学期开设动态图形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图形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3D动态图形基础、动态标志、灯光和动作。

美国柯里学院艺术与实用美术系开设的选修课“动态媒体原理”。通过四个阶段的训练了解动态图形、交互设计和网页设计,并最终完成一个可体验的用户界面。在动态图形的训练中,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四个方形在构图、内容、色彩和动态四个主题的训练,让学生了解构成、版式、色彩和动态图形的信息化传达,见表1。

图1是学生通过阶段一设计的作业,从左至右主题为:粗犷、拥挤、增值、紧张。图2是学生经过阶段二和阶段三后设计的作业,将字体与色彩加入其中。图3是阶段四学生的作业,主题为增值。从每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在构成、板式、色彩和主题的表达上都得到了练习。

二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内的教育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国内各高校中,仅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从2003年就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合作教学动态媒体设计课程。开设了为期12周的秋季动态体验,要求设计一段基于音乐的,并以文字或图形为主的动态图像。课题名称为音+字+画,分为杜尚的音乐4周、音乐达达2周、杜尚在舞蹈6周,共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在上一个基础上深入研究,见表2:

三 国内外教育现状的对比与总结

1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国内发展缓慢

通过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在美国三所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动态图形设计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完善,拥有独立的学科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整个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针对动态图形的阶段性学习都有非常完善的教学规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我国可知的仅同济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由于是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合作教学,所以在课程体系上与上述所讲的美国三所学校大致相同。但我国其他院校还并未认识到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重要性。

2 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材短缺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国内仅有两本关于动态图形设计的教材。一是许一兵的《动态图像设计》,他以图形设计、动态设计、时间设计三条主线构成了动态图形设计的基础理论。―本是李渝的《动态图形设计基础》,将动态图形设计的原理从空间、运动、时间和动态元素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国外经典的动态图形设计书籍更是没有引入我国,因此需要亟待解决。

国内的艺术设计院校目前大多是将平面设计与影视动画分为两个独立的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动态图形设计就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型学科,因此无需重新建立独立的动态设计理论,重点在于建立适应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体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朱文涛副教授构建了数字媒介环境下动态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动态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横向分为四类课程类型:基础课程、软件培训课程、工作室课程和项目课程。纵向分为三个课程模块:动态图形与影像设计课程模块、视觉信息与交互设计课程模块和数字绘画与概念设计课程模块。利用交叉和跨学科整合是动态平面设计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为我国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建立了理论框架,值得其他高校教学改革的学习和借鉴。

结语

通过对比国内外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教育现状,以下三个方面将成为未来动态图形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

1 动态图形设计学科将成为各高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动态图形设计是数字时展下催生出的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传统的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已不能适应动态图形设计学科的发展。而动态图形设计学科正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型学科,因此亟待建立适应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体系,使其发展成为各高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2 动态图形设计人才的就业面将更广

罗力在动态图形设计基础一书中谈到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五类人才,第五类人才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为拓展数字化信息传播的新领域,培养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方法,进行数字化信息传播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动态图形设计基础这门学科就是为第五类人才设置。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动态图形设计人才不仅可以在影视包装、交互界面、空间和展示设计等领域就业,还可以在平面设计和影视动画行业就业。

第7篇

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办学优势,构建以语言类、经济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专业+英语)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下设外语学院、商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共2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余人。师资由硕士学历以上专职专任教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构成。学校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教育之路,已与美、英、法、德、西、日、韩等13个国家及地区的高等院校多类别、多层次合作,选派数百名学生、教师赴海外学习深造。

学校坚持“一切以服务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弘扬“积极向上、善于学习、和谐高效、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

学校正以其崭新的办学模式、灵活的办学机制、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内在的发展潜力,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积极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注:1.招生计划数以《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公布为准;

2.收费标准:以相关文件为准。

二、报考条件

1.符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2.必须参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招生统一考试;

3.必须参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

4.符合教育部、卫生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

5.文理兼收,各专业限招英语考生。

三、录取原则

以2016年院校招生章程为准。

四、报名和考试

凡报考本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按生源地省市教育考试院的有关规定,参加高考报名及生源地艺术类专业统考报名。

五、联系方法

学院地址:上海市东体育会路390号 邮政编码:200083

咨询电话:021-51278024 51278025

学院网站:xdsisu.edu.cn

【艺术类专业介绍】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在普通或双语中小学、音乐团体、音乐培训机构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并能在音乐教育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的音乐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团体演职人员、音乐专修学校教师、艺术特色幼儿园教师等工作。

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出色的外语教学条件与环境,将音乐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相结合,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根据课程设置要求采用小班化授课,钢琴、声乐基础课一对一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专业音乐会、视听会以及举办国内外专业大师班、公开课、讲座沙龙,拓宽学生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编导与制片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数字内容产业研发能力的创意型、研发型人才,培育具备数码影视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并能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从事数码影视的策划、编导、特效监制、影视包装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领域内创意类、研发类、设计类工作;影视制片人(策划人)、导演、编剧等。

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训练,拓展创意空间,提供校

企合作的实习平台。重点课程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专业方向有短期和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项目,包括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制作与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系统掌握现代影视创作理念和设计制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3D影视、动画设计与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具有3D影视、动画原创能力、国际创意研发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国际化影视制作公司和创意团队提供的剪辑师、摄影师、影视特效工程师等职位;涉外3D影视动画公司的设计与开发、创意研发类工作。

办学特色:上海首家开设3D影视动画设计与开发培养方向,本方向与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签订了双学士学位本硕连读合作培养协议,在上外贤达学习期间,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小班化全英或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由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选派的师资团队、沪上知名高校教授、我校资深海归教师共同担纲,后两年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学习。经考核通过,可同时获得本校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颁发的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和艺术学硕士学位证书。

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规划设计专业知识、具备环境艺术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能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以及教学与研发工作。

就业方向:民用建筑设计部门、市政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家具研究设计部门从事室内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外语教学的优势、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资源与办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训练,提供国际交流平台。重点课程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数字媒体艺术(广告设计与策划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广告行业实际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设计软件,有扎实的广告艺术专业理论基础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从事创意、策划、媒介组合经营管理及实践工作,同时具有较高的英语运用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第8篇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公布《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艺术(幼儿园至十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套幼儿园至中学的全国统一艺术课程标准。《标准》包括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等五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门类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中学阶段七、八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五个艺术门类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数个门类。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三至六年级为100小时,中学七至十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

《标准》认为,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以下多种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和各种技术,以及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实践,通过参与创作和回应艺术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种技能,研究和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可用的技术表达各种想法,通过多种观点发展移情能力。

·美学知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重视和分享经验,表达、表现和交流有关个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过接触各国艺术家、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业界人士,洞察与了解当地、地区和全球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

《标准》将每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创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所谓创作,即运用过程、技术、知识与技能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与即兴创作(表演)”、“探索艺术元素、材料、技术和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实践技能与技巧”、“通过艺术作品交流各种想法”以及“将所学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和学习领域相联系”。而所谓回应,即探索、回应、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反思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应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来看待艺术作品”。这两大部分,既独立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2010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还制定了包括听说读写、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的能力、伦理行为、跨文化理解等七项综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跨课程主题,并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这“七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限于篇幅,现将《标准》中有关视觉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各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等翻译、介绍如下,与同行分享和共同学习。

一、视觉艺术课程定位

在视觉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美术、工艺和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和新兴的视觉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生相互之间探索和交流各自内心的意图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视觉艺术也能够引起、鼓舞和丰富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视觉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讨视觉艺术领域中各种复杂和丰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探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创意和表达能力,并能够完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拓展知识、认知和各种技能技巧。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存在了数百年,并仍在继续发展着。视觉艺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视觉形式的交流,视觉语言的探讨,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并对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各种想法作出回应。

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学生既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过在视觉艺术中探索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生学会了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及用视觉进行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视觉艺术课程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乐于表达的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的技能、语言、材料、工艺和技术,通过视觉艺术知识、理解力、制作过程和创新思维,形成各种观念。

·通过视觉艺术的实践和认识,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历史的和各种文化的视觉艺术与艺术家。

三、视觉艺术课程内容说明

《标准》要求学生在视觉艺术学习中探索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制作方法。这些形式既包括二维形式,如素描、色彩画等;又包括三维形式,如陶艺、雕塑、装置艺术等;还包括四维形式,如基于时间的装置艺术作品、行为艺术作品、数字动漫、视频等。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应当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学会运用视觉语言中的“元素”和“原则”,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创作。所谓“元素”,包括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时间、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谓“原则”,包括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强调、比例、平衡、统一、和谐、运动等。

第三,《标准》将视觉艺术课程学习分为“创作”与“回应”两大部分。其中,“创作”包括学生尝试和体验视觉艺术中传统的和新的技术,个人或集体共同进行艺术品创作。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学生探索视觉语言,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创作技术认识的各种想法。“回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视觉艺术语言、技能和技术时,对概念和空间的探索,学会从不同视角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并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的各种看法。《标准》提出,这两部分都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如同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评论家、历史学家和观众一样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标准》要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要融入“七大综合能力”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第五,《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学会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图像和作品时,应征得别人的许可,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一)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幼儿园至二年级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与同伴、老师—起,学会独立地创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家庭、社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学习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术,来创作素描、色彩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多媒体等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应,谈论自己的经历与视觉艺术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

1.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观察和想象各种图像、物体、图形和形式

·认识到素描、绘画、物体、空间可以用来代表和表达想象与各种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种图像和物体来进行观察和玩耍。

·结合各种图像、形状、图形和空间进行玩耍。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图像、材料、物体外表、空间、技术、图形和形式

·发现和描述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各种材质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纸板、油画布、各种模型、水彩颜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体。

·使用一系列传统的和当代的数字媒介、材料和工艺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艺术、工艺与设计的各种元素。

·使用、储存和清洁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时,例如,当使用剪刀、铅笔、蜡笔、记号笔、胶水、颜料、画笔、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时,要养成安全、随机应变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3)创作各种图像、立体物、形状和空间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谈论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主题、想法以及作品名称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艺术家的角色创作艺术作品时,要考虑自己的创作意图。

·描述所选择的媒介、创作过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记忆中的各种人物、事物和经历的视觉艺术作品

·创作原创的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想法和特征。

·创作描绘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家人、朋友、宠物、家庭、学校和社区情景的视觉艺术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环境中的图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5)认识到视觉和空间的观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据周边世界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主题,用二维、三维或四维等形式进行探讨。

·发现视觉和空间元素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过程得到延伸,进而改变意图。

·考虑到家庭、场所或社区需要,用视觉和空间的观念创作新的图像和立体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6)视觉艺术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使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浏览、复制、分享各种图像和观念。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尝试在课堂上根据交通、水、植物、动物之类的主题,从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维的绘画、素描形式,以及三维和四维的形式,了解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如绘制正方形图形或塑造锥状物体都与数学学科有联系。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音乐、戏剧、地理、数学

回 应

(7)在视觉艺术作品中使用视觉艺术术语来分享思想、观念和情感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术语。

·谈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较自己和同伴之间对视觉艺术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8)谈论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时,顾及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特点或内容进行描述。

·比较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谈谈对其印象或想法。

·观看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人是如何进行诠释的。

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9)认识在各种视觉艺术中体现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

·讨论视觉艺术如何告诉我们有关生活或往日生活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经历。

·讨论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符号、故事和传统。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2.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二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利用各种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艺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学生会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会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经历。

(二)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三至四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起,学习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发展艺术性的各种想法。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和数字作品。学生学会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回应。学习描述如何运用不同材料激励各种想法,进行艺术作品创作。

1.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索如何表达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种图像、形式、事物和空间

·尝试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启发个人的经历。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图像、立体物、观念和空间。

·在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各种空间和事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

(2)调查与尝试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特性,发展预期的效果

·结合各种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贴画,显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对比。

·调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数字化的环境和材料,用来创作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

·调查不同材料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视觉艺术的实践和各种观念,发展艺术创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有关主题、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点。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种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

·选择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题特点的形式和技巧。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尝试各种技术、工具和形式,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并完善其艺术创作

·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创作有关个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艺术作品。

·运用传统的和现有的数字艺术工具、材料和技术,创作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所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给别人和自己观赏,有着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技能的要求。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关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

·谈论或用文字描述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上。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或网络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设计和筹划有效展示艺术作品的各种方法,例如选择画框、装画框或展厅空间的安排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视觉艺术创作与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尝试采用现有的数字技术与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组成视觉艺术作品。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结合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创作静态或动态的图像,例如根据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创作一组反映视觉经历的艺术作品。

·根据课堂中所研究的课题,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讨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第9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实践开展中融入了多元创新的方式,使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得以彰显。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多元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具备了更加扎实的职业能力,体现了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开展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模式构建方面,更加追求方法和形式的创新,多措并举地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实践,从各个环节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去,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性价值

任何教学工作的成果,最终都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需要艺术实践来实现,这就是艺术教育实践性的基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全面地掌握了艺术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本质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专业,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地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加深学生艺术实践的体验。因为,任何一个具备了深厚专业素养的艺术设计师,都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磨砺和成熟的,他们以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来指导丰富的艺术实践,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从目前高校艺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艺术设计课堂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缺乏对具体产品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比如,学生对艺术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性质以及工艺程序了解不足,缺乏对艺术设计成品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导致了其艺术设计空有创想而难以落地实现。显然,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改革中,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地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象事物,能够将学生的设计创想转变为现实,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创思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中,要加强艺术实践平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艺术教育实践平台中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

艺术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开放性,应用价值是极高的。所以,高校的艺术教育创新改革要站在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方案制定,能够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实际需求。高校的传统艺术教育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灌输的问题,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课程下进行艺术实践,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碰撞。美学能够从深刻的审美层面启发学生对艺术设计进行感知和体悟,以更加新颖的创造性手法加强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营销学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的价值,使艺术创设的过程和成果都产生经济价值,提升艺术设计的附加值。事实上,学科的知识交叉和技术集合,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和设计思路,不仅只关注于艺术设计领域,而是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显然,多学科知识的碰撞,构建了一个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使艺术教育焕发出勃然的生机。笔者也发现很多高校将艺术教育学科与科技、文化、戏剧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结合,给学生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渠道,彰显了高校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成效。比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美学和文学内容,突破专业设计的框架限制,使设计内容具有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设计的附加值,实现了艺术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显然,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相互交融,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多学科间的碰撞与合作,可以改变高校艺术教育的惯性模式,使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加强对专业领域的探究,以创新创造思维加强艺术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构建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不仅涌现出了微信、抖音、快手等各色新媒体平台,而且还出现了诸如数字新媒体服务、数字化娱乐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节目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内容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网络出版服务等各种数字文娱生产和传播新业态。文艺生产领域的诸多变化,客观上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要面向信息科技发展新趋势而做出一系列的创新变革。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信息科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含量与效用:

(一)普及推广以微课为主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模式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其价值主要在于能凭借具象的视频画面和关键环节上的语音提示,来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开展针对知识和技能的自主预习和复习。对于音乐等学科来说,微课的功用就体现在能够凭借生动的视频画面来弥补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抽象之缺陷;对于美术等学科来说,微课又能从多角度来展现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的各种技法和技巧。因此,微课对于艺术学科教学能够发挥出明显的辅助作用,高校艺术院系应普及推广微课这一教学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依托网络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除此之外,高校艺术学科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阶段,依托学生课前利用微课自主预习的成果,对学生开展分层、分类的点拨指导,以构建艺术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体现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来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艺术学科的慕课教学体系慕课“MOOC”是“开放式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也是一种新兴的信息网络课程模式及教育手段。慕课的特点在于,它并不设置传统的“教师”岗位,而是由一两位“引导者”在网络中设置共同探讨的话题或课题,引导大量的慕课参与者围绕这些话题或课题展开交互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协作讨论过程中,就会碰撞出知识、技能与灵感的火花,最终由广大的慕课参与者通过协作讨论和自主探究,探索到并掌握住该话题或课题项目所应运用的技能和技巧,实现融会贯通地运用。由此可见,网络慕课能够综合统筹不同高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借助协作讨论的方式,有效地培养艺术学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堪称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艺术教学方法。因此,高校艺术学科应努力加强软硬件和人才建设,构建起本学科的慕课教学体系,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思想水平。

(三)面向信息网络开辟全新的实践、实训教学渠道数字新媒体服务、数字化娱乐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节目服务等各种文娱新业态的涌现,一方面正在造就“分众化”的文娱市场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艺术学科应未雨绸缪,积极地面向文娱市场前沿业态来拓展新的实践、实训教学渠道。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艺术学科师生可创编新的音乐、舞蹈节目或推出新的美术、雕塑、艺术设计等作品,投放到新媒体平台以及数字化娱乐服务平台上,吸引网民成为“粉丝”,并努力从大量“粉丝”的评论和反馈当中,分析出、查找到当前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众的艺术欣赏趣尚之所在。而后根据此类欣赏趣尚来调整艺术教学及创作思路,推出更多适应文娱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从网络渠道中彰显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生产性”特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