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5:58: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素养;地理教师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0-),女,新疆农六师五家渠市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地理素养被赋予了新的阐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终极目的。那么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实际上,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来讲,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组成之一。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这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地理科学知识是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讲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按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掌控地理课堂,能够驾驭学生,注重讲课时的体态和表情,以及课堂用语。教师应多多关心学生,积极的与学生做朋友。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多搜集社会资源,做社会的有心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是地理素养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和工业联系、交通运输和人地关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等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五点:

1.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人文地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度高,如果地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请学生合理布局就读县城的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请学生合理规划。

2.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提炼问题。合作小组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和案例,理解质疑、提炼问题、形成观点。

3.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上的辩论,培养全面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辩题,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展开辩论,激活课堂。

4.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如把学生假设成某城市市长,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

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具体场景,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注并调查就读县城生活、生产用水情况,撰写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向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地理技术方面,教师要掌握地理3S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教师还应具有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地震、火山、泥石流进行预测和防治的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额过程的最优化。

地理应该是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于世事浮云表象之外的本质的洞察力、理解力与内心的感悟。因此地理教师应将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二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基本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二、地理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

地理教师的素养结构应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上述的每个部分都是地理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都是地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1)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强健体魄、美化心灵等。

(2)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地理教师原有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吸收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运用地理地图、地理略图 (板画)进行教学的能力; 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对传统能力素养进行了新的规定,同时对地理教师在信息集成、学习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注重把传统能力素养与现代能力素养有机融合,以构建适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结构 。

三、地理教师素养如何培养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考评机制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和提高教师职业水准的重要步骤。它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队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队伍,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淘汰出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第二,严格教师的培训工作。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广大地理教师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新课程有关内容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世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研究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培训过程既要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努力提高教师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能力。

2.积极推进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接受一次性师范教育并不能终身受用,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自己。

第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尽快转到“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新的师训观念上来。同时,要确立 “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师训新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二,扩充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应以地理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一般教学基本功与地理学科基本功训练,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地理教学改革实验与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等作为培训内容。

第三,探索继续教育途径。教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每一名教师的终生,所以继续教育途径也应符合终生教育特点。继续教育通常是在进修院校和任职院校组织指导下,自学自练,补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另外,要坚持将继续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

3.提高地理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初中地理教师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缺乏教学经验。而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占很多。面对现实情况,亟须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到校听课,指导教学。到各个学校听课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听课,尤其要听年轻教师和非地理专业教师的课,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举办教材辅导会。聘请地理实验教材编写专家进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的培训,全面了解地理实验教材的编写结构、体例、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强化专业培训。新教材带给地理教师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地理教师将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除安排相关理论学习外,还应适当安排最新的地理学科新知识的学习,让地理教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和目标;进行地理教研活动,加强分章分节的教材分析,广泛开展教学研讨,将地理教材实验工作纳入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强化备课指导,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实验工作指导。第四,举办观摩课。举办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让地理骨干教师做课,发挥他们的特长,给年轻和非专业地理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地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3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出高徒,良将手下无弱兵。要想学生学习好,教师必须素养高。地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它既包含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扩充容量,站在教科研的前沿,使自己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真理的代言人,更多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我认为,合格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个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地理教师如何才能生成这些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精湛的教学艺术,不仅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还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就新课程中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二、地理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

地理教师的素养结构应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上述的每个部分都是地理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都是地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1)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强健体魄、美化心灵等。

(2)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地理教师原有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吸收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运用地理地图、地理略图 (板画)进行

教学的能力; 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对传统能力素养进行了新的规定,同时对地理教师在信息集成、学习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注重把传统能力素养与现代能力素养有机融合,以构建适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结构 。

三、地理教师素养如何培养

1.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考评机制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和提高教师职业水准的重要步骤。它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队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队伍,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淘汰出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第二,严格教师的培训工作。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广大地理教师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新课程有关内容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世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研究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培训过程既要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努力提高教师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能力。

2. 积极推进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接受一次性师范教育并不能终身受用,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自己。

第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尽快转到“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新的师训观念上来。同时,要确立 “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师训新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二,扩充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应以地理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一般教学基本功与地理学科基本功训练,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地理教学改革实验与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等作为培训内容。

第三,探索继续教育途径。教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每一名教师的终生,所以继续教育途径也应符合终生教育特点。继续教育通常是在进修院校和任职院校组织指导下,自学自练,补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另外,要坚持将继续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

3.提高地理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初中地理教师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缺乏教学经验。而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占很多。面对现实情况,亟须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到校听课,指导教学。到各个学校听课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听课,尤其要听年轻教师和非地理专业教师的课,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4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第5篇

一、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因素

1.培训行政导向产生政策需求,教师培训主体需要被弱化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自上而下开展,部分由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安排,这样易使培训形成一种行政导向,在教师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产生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求超过教师的自我需求,那么培训教师的主体需求会随之丧失,培训将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培训时教师思考的是“需要我做什么,具体要求怎样”,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从培训中获取什么及培训可帮助我解决哪些需求”,把培训当作心理上可做可不做、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因此,尽管教师期望通过培训达到“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各级各类地理培训也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参与式培训,可培训的行政导向却使培训过程很难呈现双方积极的互动交流。

2.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教师学科专业素养难以提升

当前地理教师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主要以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占很大部分,培训过程较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偏少,地理特色培训如电脑绘图、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指导等内容较少,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效果不明显。

笔者曾参加市专家型教师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多场专家讲座,如“基础教育应破解的若干问题”、“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与专家研讨、交流对话中,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素养令人钦佩,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因时间、场所等限制,教授们难以示范深化。虽经过培训,学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大为改观,但在校本研究和课堂观察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些缺憾。参训的不少学员教学风格独特、学科知识见解独到,如果培训时能提供师生实践平台,结合学科教学展示课例,让专家和学员共同研讨、交流评析,对培训者和受训者来说都是一个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难得机会。

3.培训学习方式大多雷同,实际运作效率有待提高

地理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类学习形式。专家引领或依托高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在职进修,或把专家请进校作学术报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这些途径虽能强化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但仍是从外部对教师发展进行强制性推进,难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专家们很难长期深入基层学校,用先进理论改变现实困境,对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

同伴互助主要指学习他人经验以促进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愿或不好意思将自己的教学问题公诸于众。培训期间要参与培训所在地教育教研实践难度较大、交流较少。部分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由于同质性过多而陷入低水平的重复,难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同伴互助培训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许多蕴含规章制度的活动(研讨沙龙、合作讲坛等)应运而生,成为规范教师合作的固有方式。不过,这也成为一柄双刃剑:这些活动带有强制意味,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我国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实质没变,考试成绩仍是主要评价指标,这必定使部分教师对于互助有所保留,难有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

二、提高地理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1.重视教师培训主体性

教师培训主管机构应尽可能把行政导向对培训的影响削减到最小,避免产生政策需求,应尽可能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培训条件的创设和对培训效果的监测。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主体需求,使培训过程成为一个合作性的积极互动过程,而不是为完成培训任务的被动学习过程。

2.加强培训方式针对性

笔者曾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研究问题的确定和表述――地理学科教学经验谈”:袁教授用深入教学一线采撷的生动案例指导学员撰写教学论文,内容具体、深入浅出。他以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案例“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为例,举一反三,系统介绍教育科研中如何确定研究问题:从专业领域选择确认有兴趣、有价值的范围(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将这范围再细分成几个次领域(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培养基准、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等),然后选一个最想研究的次领域(如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理清研究想要解答的各个问题(地理视角对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发展有何影响等),形成研究主要目标(探讨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具体目标(探讨渗透地理视角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自然规律态度形成的影响)。再从时间、资源、技术、自身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目标评估,以确定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最终确定研究问题。

由此可见,袁教授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经验、深厚的地理学科素养、多年的地理教育科研经验让他洞悉了中学地理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他的培训也因此更具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3.提升学科培训专业性

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地理科学 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74-03

当今国际教育界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这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将愈来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所谓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使高校教师的工作符合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标准要求,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作为结果,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全面提高;作为过程,教师专业化就是职前教育、岗位培训、在职训练等终生训练的一体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1]。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地理科学类共划分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4个专业。地理科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地理教师的双专业性,即以相应地理专业的知识背景为基础,通过专门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地理科学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的专业能力结构。

2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1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系统。现代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现代教学观就是要明确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课程资源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学生参与和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实质;现代教师观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和研究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代学生观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拥有无限创造性和潜能并期待点燃的火花。

2.2崇高的师德修养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一是爱国守法,二是敬业爱生,三是教书育人,四是严谨治学,五是服务社会,六是为人师表。该师德规范必将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合理的知识结构

2.3.1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础。高校地理教师要有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积累,体现在宽、深、新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宽,是指在地理科学专业领域有着广阔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视野,能洞悉地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了解学科专业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深,不仅指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还指教师在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要有一定的水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成为地理界的专家学者;新,是指对国内外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非常了解,使自己的研究始终处在学科前沿,能引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2]。

2.3.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就是从事地理教师职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国内外教学改革信息和动态知识,特别是国内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三是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研课题的选择、行动研究的实施、成果的表达等。心理学知识也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普通心理学知识;二是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三是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心理学等。

这些条件性知识对于高等学校地理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教学工作的依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既有利于使本体性知识顺利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又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名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如果掌握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必将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3]。

2.3.3科学文化知识

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高校地理教师还要博采众长,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领域的知识属于广闻博见,文理渗透,体现教师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宽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素质和修养的综合体现。高校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之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4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有关经验的整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特定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知识,也可称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常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探索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所以,重视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作用,解决“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科学文化知识体现教师文化知识的广博性和深刻性,是解决“怎样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实践性知识建立在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基础之上,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高层的知识,是解决“怎样使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创设生命课堂”的问题。

2.4综合的专业能力结构

2.4.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高等学校地理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能力主要由以下三种教学技能构成:

(1)普通教学能力。主要由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讲授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教学媒体运用和课件制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指导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构成。

(2)教学创新能力。即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两方面的能力。高校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承地理学基础知识,还要创造和发展新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地理科学领域有什么知识,还要使学生明白这种知识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被人类利用的,对学生将来发展有什么影响,还可能怎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内容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学校发现性教学模式和方法,具备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能力。

(3)提出学术性问题的能力。学术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特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要具有对教材内容提出学术性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4.2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由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比较缺乏的教师,去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是很难想象的。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更新知识能力的专家型、智慧型、通才型教师;二是科学探究能力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探究型、创新型教师。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高校地理教师在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

2.4.3教育科研能力

当今中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反思、研究和创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选题能力。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在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抓住有发展前途和研究价值,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能力。课题确定之后,如何进行研究,这就涉及到选择研究方法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环节。行动研究是首选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者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组方法。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能力。教育科研论文由于内容、结构和表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理论阐述式论文、研究报告式论文、模式构建式论文、经验总结式论文、案例式论文等。教师应掌握相关论文类型的表述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能力。

四是合作研究能力。教育科研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群体攻关,优势互补。通过群体攻关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整体提高研究队伍的素质,而且还能发挥科研的群体效应。这种合作意识和合作研究能力将增强科研群体的聚合力,使群体成员形成浓厚的团结合作的科研氛围,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很好地完成教育科研任务。高等学校教师不是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可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4]。

2.4.4学法指导能力

学法指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学法指导的内容,一是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方法指导;二是学习动力的培养;三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法指导能力,掌握学法指导的要领及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确定学法指导的目标、措施和方法。

3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需要内外要素联动,形成合力,就教师自身而言,既要有外部条件的督促和保证,更要有教师自身的研修。

3.1自我实现途径

3.1.1转变观念,自我发展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转变教师发展观,与时俱进,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成为“专业化”、“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地理教师。应将教师自身及所从事的地理专业以往的发展历程、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理智地实现自我,科学地规划未来。

3.1.2自我研修,终身学习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坚持自主研修。无论是地理学科专业素养、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还是科学文化素养及各种相关能力素养,都要静心研读。通过自我研修,深刻领会专家们的远见卓识、深邃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以起到拨云见日、提升智慧之效。

高校地理教师不仅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地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进行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持续不间断地终身学习,不仅学习地理学科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生活、实践和经验。

3.1.3勤于反思,总结提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已被广大学者和教师普遍认同。没有反思会使教师满足于狭隘的经验或陷入教学惰性不能自拔;没有反思,就没有对挫折失败的理智反省和对成功创造的欢乐体验。教学反思要借助于行动研究来实现,通过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不断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循环不息,定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1.4勇于实践,学以致用

高等学校地理教师只有把学得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和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通过实践增长才干。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教师尝试、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这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引起一些非议,这就要求教师不惧困难,激流勇进。地理科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5],在城市产业、运输、能源消耗、废气排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均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学以致用就需要地理教师指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3.1.5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由不同学科专业、具有相同发展特征的教师组成,也可由相同学科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特征的教师组成[6]。河北师大所实行的“大类培养”为“生化地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相互学习的团体中,不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学术水平、能力结构、教学风格的教师,进行合作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将团体的智慧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从而促进教师个人和团体的专业发展。

3.2外在途径

3.2.1制定指标,科学评价

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现状,提炼问题,制定全面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以此评价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度和水平,并作为教师提职、晋升、评优的依据。这样就能客观评价教师,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促使高等学校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系统”的构建和在全校范围内的实施,是在科学评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有效尝试。

3.2.2岗位培训,提升素质

国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要制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激励政策,进行国家、省、校分层分级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得上岗。对高校地理教师来说,培训的内容很多,除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四门教育理论课外,还应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课程论、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以及人文修养课程,培训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研讨、自主研修等方式。

3.2.3院(系)本教研,突破瓶颈

院(系)本教研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依托院(系)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总结,提升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研究机制。开展院(系)本教研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院(系)本教研简便易行,通过教学研讨会、观摩课、学术报告会、教学咨询等各种形式,开展学科专业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参加指导,教师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成就展现出来,直接接受专家指导,通过专家引领突破教学瓶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3.2.4扩大交流,拓展视野

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会议,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委员会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会议。通过学习交流,使地理教师置身于更广阔的学术空间,拓展学术视野,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熟悉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趋势和特点,从而采取行动,取长补短,积极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3.2.5政策引导,机制创新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用于提高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预算,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强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落实,加强师德教育,激发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要不断制定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成立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创造条件[7]。

参考文献:

[1]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25-328.

[2]王坤庆.浅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51-52.

[3]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46.

[4]赵大悌,赵小刚.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268-278.

[5]陆大道.我国地理学发展成就及当前若干值得重视的倾向[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2):1-2.

[6]张景斌,蔡春.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4-27.

第7篇

1.作为边缘学科,地理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地理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3.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以为只是简单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掌握得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等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课程基地;地理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7-02

【作者简介】于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地理教研员,博士在读。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深入变革,学科教学改革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推动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我省建设的高中课程基地以地理或者以地理相关主题命名的有30余个。这些课程基地中,有些是完全基于地理学科的,如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课程基地;有些是以地理学科为主,同时还涉及其他学科,例如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的海洋文化课程基地,常州市北郊中学的高中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就是以地理学科为主,还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这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在建设与实施中对地理教学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课程基地为地理教学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同一教学环境,即教室中开展的。这样单一的教学环境很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质,也无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古以来,地理专家就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地理研究的一种境界,同样地理学习不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走向真实而丰富的地理世界中去观察、体验和探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并尝试解释其背后所隐藏的地理规律。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而以地理学科为主题的高中课程基地在建设中提供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环境。很多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都建设了有别于普通教室、凸显地理学科特征的室内教学环境――地理教室;还有一些课程基地根据精心设计的主题创设了别具一格的校内教学环境,如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校内建设了减灾教育体验馆,馆内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海洋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以及核生化探究区等,这些探究区域采用多媒体及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模拟灾害场景,让灾害的展现更加直观,学生对灾害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学生在馆内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学习到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和防御应对的技能。

此外,还有一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自然环境,将地理课“搬到”了真实的自然界中。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坐落于一片自然的湿地中,西靠金鸡湖、北靠东沙湖、南依吴淞江,东面还有未开垦的次生湿地。学校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充分挖掘,将湿地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成功申报和建设了江苏省湿地文化高中课程基地。学校在原有自然湿地上开辟出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为学生进行野外生态观察和研究提供了场所。

二、 课程基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更多平台

新课程积极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多元的课程架构,课程基地中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选修课程,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丰富的校本课程。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为他们未来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职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素材。例如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就开设了围绕天文的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天文与数学、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中的生命探究以及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开启了学生对天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文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只有学好各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学习天文知识,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得到激发。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创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互动,来促进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很多课程基地在创建互动平台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样化且特色鲜明的教学互动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基于3S技术的地理创新课程基地在建设实施中创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该互动平台借助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工具。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三、 课程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让课程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基地学校一般都设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领衔的教师研究团队,教师团队在名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项目学习,不仅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西部农村;教师现状;对策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都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这种高要求与低能力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将有助于落实地理新课程在西部农村地理教学实施,同时,有利于解决其实施过程问题,以此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为此,了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通过对云南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开展调研,以期解决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一、研究调查情况

围绕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基本状况的目标,对云南省建水、思茅、昭通、曲靖等乡镇中学师资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内容涉及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状况等问题,调查对象为上述各地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即有效问卷率为96.07%。

二、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在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并不容乐观,因此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是师资队伍现有和潜在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地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低于于老年教师,如20--29岁的年轻教师较少,只占16%,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32%,而50岁以上的临近退休的教师占了较大比重,即52%。

2.说明地理教师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人才梯队中明显缺乏年轻老师,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农村学校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师资的教龄与职称结构存在不足

从教龄来看,地理教师的教龄结构表现为“两头多、中间少”,即教龄在5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各占20.1%和38.5%,前者虽有朝气但经验不足,后者虽经验丰富但职业倦怠感也相对较重,而既有一定教学年限,又有充沛精力的中年教师相对较少为41.4%,教龄结构不尽理。另外,本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教龄相对较短;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非地理专业出身,或者是兼代其它学科。从职称来看,职称结构偏低,即地理教师的低级职称较多,而中高级职称过少,这与教师的教龄明显很不相称。同时,一些地理教师的职称多是通过其它学科长期的教学而取得,也就是说地理教师的职称与地理教学没有多少联系,这从他们教学地理科目的时间也反映出来,这些教师中,有58.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为2--5年,有3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在两年以内,只有10.9%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是6--10年,而没有一位教师教授地理在十年以上。

(三)地理教师学历水平低

学历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本科学历的地理教师仅占29%,而专科学历的地理教师比率却高达71%;地理专业的教师占29.2%,而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占了70.8%。并且经了解高学历的教师大多都是通过函授等学习手段后期获得的,可见,初中地理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对口的教师比例小,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村初中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非专业化现象突出

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技能等内容。一位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的专业思想也不坚定,这可从近86%的教师教授地理是因为“上级的安排”或者“教地理比较轻松”中明显的反映出来,而且绝大部分地理教师对自己地理教学的要求仅仅是“能应付过去就行”或者“混日子”,他们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高远的理想,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同时学校主要对他们的主科教学或主要工作进行评价,打击了教师对地理这一副科专业提高的积极性。据了解,一些长期工作在农村且为农村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教师,得到职称晋级的机会却依然很少,付出与获得很不相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缺失,对待教学和新课程也缺乏热情。

从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的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且缺乏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初中地理课程多是由物理、化学、体育、计算机、英语等教师来上,绝大部分的地理教师都未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课的系统训练。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的地理课程,极少是由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担当,而更多是由所占比例高达70.8%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担任。

大多数教师在进入地理教学岗位之后,他们并没有就地理专业知识做专门的研修或者相关的系统培训,本身的地理专业知识极为匮乏,他们难以根据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这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五)地理教学整合科技新技术手段水平不高

由于这些乡镇初中的地理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培训,所以他们的地理教学技能也很不足,比如说,地图技能是地理学最为基本的一项技能,也是初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是据了解不少地理教师上课仅要求学生勾勾重要文字,死记硬背图形。

接受调查的地理教师中,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3S技术”、“全球变化”和“数字地球”等知识不了解的居然占到了61.2%,听说过但不清楚的为38.8%,而且,超过86%的地理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反映当今时展特点的地理知识。

总的来说,这些乡镇中学地理教师严重匮乏,非地理专业教师比例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年龄结构与教龄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地理教学态度与方法有待改善,专业素质偏低且提升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地理教育发展。

三、提升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素养的对策

1.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加强专业和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西部农村山区贫困县,地理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尤为重要。那么,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学习呢?这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有以下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地理教师的自学或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二是参加有关部门的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地理教师职后培训,如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职称晋升培训等;三还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各种学历教育加强学习。此外,也可以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来学习。

2.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地理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召唤和必然要求。首先是地理教师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需要,地理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来认识并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变化,才能走在地理教育改革的前列;其次是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需要,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地理教师的埋头教学,更要靠地理教师的教学研究;再者教学研究也是提高地理教师素养的必须途径。然而,就该区而言,其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不足,加之大多数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难开展教学研究。因此农村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素质和研究条件,选择适合于自身的教学研究方法和类型。比如,初步参加教学研究的农村地理教师可以从撰写教学经验与体会式文章入手,渐渐的地理教师更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地理教学经验、体会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逐步的提升撰写比较严密和规范的地理教研论文的水平。

3.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是据调查农村初中乡土地理教育缺失,这使得不少学生认为地理课程远离个人生活。其实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素材性资源,如独特的地貌、气象气候、生物生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俗民风、古老的民间传说、动植物的栽培养殖技术等社会资源。因此,在缺乏乡土地理教材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通过新教材开发乡土地理内容,使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与农村社会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以致用的效果。

4.鼓励与支持地理教师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

教育的得失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所调查的老师中,都普遍存在着的地理教师教学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现象。因此,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程,学校还应该鼓励地理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支持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地理教师的学习和教研提高其实施地理新课程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争取给地理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促进他们提升学历、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等。此外,还可多开校内外交流会等,以形成互助共长的和谐校园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主要与地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农村经济实力不足有关。可以说,由于受到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对此,应该提升地理教师素质,加大投入,建设并完善地理课改配套体系,从各方面保障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既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要加强专业学习,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切实做到学教研结合,从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民,仲小敏. 地理教学论[M].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