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27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多学科的学习,其中历史就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对历史教材里面的知识点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文就几种有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展开论述。
一、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课前预习并没有必要。实际上虽然历史知识点较之于数学这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少的思S障碍,但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有效性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为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历史朗诵技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诵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的记忆语文知识点,但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也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该教学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本人发现仅仅依靠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其中适当的朗诵对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点就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早读时间花费一段时间朗读历史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刺激,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朗诵历史教材,大声的朗诵会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四、在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练习题目
我们说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不为过,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全是知识点,但是,并不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新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扎实的掌握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学生的记忆。
(一)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
为了通过做历史题目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的目的,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问题。例如:本人在讲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会引入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作答,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目,对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目
为了发挥历史题目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练习。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的题量不能过大,同时练习题目也应该有较大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作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练习题目引起重视,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
五、科学复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法 教学 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初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记忆和练习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的理解、梳理知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历史;复习方法;课堂教学;高效性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历史边缘学科地位依然暴露,类似于会考科、非会考科的观念以及初中历史是边缘学科依然存在于很多学生的观念中。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复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那么,在期末短短的两三节课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应用?
一、“试卷结构”的分析
以“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初中历史考试说明”为例。题型和题量: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初中历史的期末检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基础性题目的比例较大,因而在复习中应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二、历史复习方法的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对学业水平达标的要求之一是“知道与了解”。新课程摒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比如我在讲授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关键人物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首创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虽然这句话有点“恶搞”,但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首创武举的人是武则天。另外我还从中点拨,武则天——武举,都有个“武”字,可以快速地记忆,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二)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我就用“横“的线索来进行梳理。
另外,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联系,我就用“纵”的线索来梳理。
这样,通过用两个表格的列表,就把9课书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用“捉住主干”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那么,在做题时要学会找出关键字词。
比如选择题:“魏主欲变北俗,……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家降黜。”它是指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必须接受什么( )
A.汉姓 B.汉服
C.汉语 D.汉字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找出关键字,这道题目的关键字词有两个,“北语”“语音”,由此可得出答案选C。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题目,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轻松学习,高效掌握知识。
(四)结合单元测验卷,让学生学会解题思路的方法
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
1.解选择题。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介绍到,要懂得查找关键
字词。
2.做配伍填空题,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七年级上册有道题目,如下:
配伍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 )法家A.兼爱、非攻
( )道家B.民贵君轻
( )墨家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儒家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兵家E.事物都有对立面,能相互转化
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是通读全部题目内容,查找关键字,如“法家”对“法治”;“兵家”对“战”;“道家”,对“对立面”,一下子5分的题目已经保证能拿3分,剩下2分,也很容易解决。
3.做材料解释题,要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其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路上交通图。
材料二: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凯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这条著名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它的开辟与西汉哪两位历史人物直接相关?(4分)
(2)这条路线会经过西亚、河西走廊、新疆、欧洲、长安等地,请按从东向西的方向排列这些地名。(3分)
(东)长安( )( )( )欧洲(西)
(3)你认为材料二的情景真实吗?请说出理由。(3分)
(4)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价值?(5分)
解答读图材料题,可以根据问题看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有些答案能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样也不容易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习声学、光学等内容,既好学,又新奇,所以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性也很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也都比较理想.然而学习电学时,知识越来越难了,那种兴奋也逐渐消磨殆尽,所以学生在电学的学习上感觉到了吃力,成绩也渐渐开始下滑。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w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DD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DD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①仔细审题,弄清关系;②简化电路,标明数量;③列式结算,正确求解;④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关键词:农村中学;实验现状;改革建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农村物理教学一直存在“重讲授,轻实验”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学生在课外背实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已经严重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为此,我们呼吁针对这个现状应该出台相应的对策,否则将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后退。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农村中学由于客观条件的不足和环境的影响,给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教师跨学科教学或非专业教师任课现象,本身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还没有深入钻研,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教师一般总要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应该怎样正确使用仪器,如何按书上规定和说明去规范操作。这样会使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在实验教学中虽然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验而没有动脑分析思考,虽然完成了实验操作任务而没有对学生在创新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
2.学校有实验室却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和有效的实验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教师更多的是承担仪器保管的作用,未有过关于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能方面的培训,不能配备实验仪器,甚至对实验仪器都不熟悉,在实际教学中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器材都由科任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己准备,许多教师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实验室管理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再加管理实验室,不能及时提供仪器的借还,科任教师认为做实验不方便就以讲代做。
3.农村学校没有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对实验教学的评价只是在上级部门检查工作和验收时才能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平时学校针对实验的安全、卫生比较关注,教师认为做不做一样。对于实验教学基本上都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学校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会导致教师不专业化,不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会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改革和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更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实验的教学功能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
三、实验教学的策略
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
四、推动和改进实验教学的建议
1.从考试方面改革,加大考核力度。学校要细化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并能认真落实,进而推动教师认真实验教学。中学物理实验考试总体要求是把考理论和考操作结合起来,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不论哪类学生考试的原则都是把考实验和做实验结合起来。
2.加强实验室管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实验室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计入工作量)负责,组织物理课任教师分年级、按实验等方式整理、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实验室应有的仪器、药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别制定出本学期的学生探究实验计划和演示实验计划,统计出所缺实验器材汇报学校及时采购补充,根据计划开足开齐实验。
一、牢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助于顺利解题
1.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解题的基石,牢固的基础知识是高效解题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理清解答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初中的数学命题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整合进行考查.学生要想成功解题就必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合作讨论、反思总结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钥匙,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导入主动、自觉学习之中,引导他们对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适用范围,从而寻求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代数和几何,两者之间是具有联系的.研究代数问题时一般会运用到几何知识;探索几何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代数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灵活解题
方程思想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中遇到未知量往往会利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解方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初中数学方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可以针对未知量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题目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当遇到复杂、繁琐、未知、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转化为容易、已知、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一个个规则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然后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之和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高效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问题的步骤是从审题开始的.题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条件会在题目条件和结论中体现,良好的审题能力能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审题能力不佳导致无法解题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复杂的题干条件和题目设问中理清题目的逻辑,排除干扰条件,找到有用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将题目具体、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所学知识抽象化、简单化,建立符合某种规律的数学关系.简而言之,通过题目的所给条件,建立含有变量和参数的等式或者不等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至知识的讲解之中.
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解题信心在数学解题中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数学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遇到难题沉着、冷静,抱有克服畏难的心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不忽略任何条件,挖掘题目潜在条件,把握数学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只是巩固知识的训练手段之一.解题完成后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大量做题缺乏课后总结;有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深层次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解题技巧,变换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掌握共同规律,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