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基本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5:58: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基本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基本原则

第1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外语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及原则,问题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时间、付出的代价、达到目的的程度却大相径庭。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当前少儿英语教学中,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许多少儿英语教学成人化,使少儿过早丧失了对学英语的兴趣。因此,怎样提高少儿学英语的兴趣,更好地学习英语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英语学习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各种教具学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由于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所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功能性较强,因此贯彻趣味性原则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融化在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或游戏活动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精神饱满地参加英语言语实践活动,培养起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少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素材,还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把握好趣味性原则,注意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采用形象多变、丰富的教学形式,就能创造一种热气腾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使教师教活英语,使学生学好英语。

二、灵活性原则

灵活是兴趣之源,灵活性原则是兴趣性原则的有利保障。课堂教学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英语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英语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可以说灵活性原则是英语教学设计艺术性的集中反应,也是一个英语教师应有的“课感”的体现。少年儿童整处在心理与生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死板机械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而语言是生活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语言本身的性质以及少儿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要在教学方法、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少儿英语教学中的灵活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习的灵活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三、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主要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交际,“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因而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给学生传授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只会写而不会说只能是聋哑外语,根本不能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实践使我意识到,只要老师尽可能地把课堂变成人为的交际环境,使学生能用外语交流思想,多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焕发出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主动性,我们的外语课堂将因而多姿多彩,外语教学也将事半功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内容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交际过程,学生只有在有声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引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交际中学习语言则是最佳途径之一。

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界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老问题。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论者,设计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论者,设计了“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其实,二者都未免走了极端。教学,其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居于指导地位,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辩证地揭示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这个系统中各自的特殊地位。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且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不仅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哲学主题,而且有利于模式在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任何形式的游戏活动,任何教学模式都应遵循这一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与教师互动。教师在导演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避免只顾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一个语言项目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进行多次的循环,但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重复都在前一次学习的基础上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提高。所谓循序渐进包括以下三个含义:一是在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方面首先以口语开始,逐渐过渡到书面语;二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上,首先侧重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逐渐过渡到读和写的技能的培养;三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都不能一次完成,而必须要循环往复,逐步深化。

六、巩固性原则

第2篇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中各门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揉合之综合化趋势。犯罪统计学就是顺应这一潮流,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建立/犯罪统计学/思考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

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4.犯罪现象与其他现象量的相互关系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教育价值;教学

当今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有较大区别。这使得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普遍感到不适应。

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解决统计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中小学统计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的重点是什么?中小学统计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迷茫和困惑,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题访谈和深入研讨。

访谈对象:史宁中教授(以下简称史教授)。

访谈形式:专题访谈,三人对话以及多人参加的讨论班式的访谈;辅以资料查询。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是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1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较长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与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可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对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造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你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得好的数据则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随意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是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你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具有随机性的。还是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并不可能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你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问:你能不能结合中小学统计课程、教学,谈得更具体一些?

史教授:可以。假如我们得到了数据,由于数据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的实质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压缩”。根据问题的不同,压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平均身高,称之为“总体均值”。我们可以计算样本的平均数,然后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均值。样本平均数就是对于数据的一种压缩方法。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计算中位数,或者计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平均数。那么,哪一个方法要好一些呢?虽然我刚才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使用条件,但这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对于数据压缩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失去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信息,满足这个条件的压缩后的值被称为“充分统计量”。这个原则的数学表达需要借助“条件概率”,涉及很深的数学。因此,统计学需要哲学的思考,也需要严格的数学推理。事实上,对于总体均值,上面的三个压缩后的量中只有样本平均数是充分统计量。直观地想,样本平均数以局部的特征估计总体的特征,可能要好一些。这是因为,虽然样本平均数依赖样本的选取也是随机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反复取样本计算时,这些样本平均数应当在总体均值附近摆动。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准则来判别方法的好坏,只要这个准则是合理的。比如,我们可以验证,样本平均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平方的和达到最小”的数;样本中位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绝对值的和达到最小”的数。这两个准则都是有道理的。

因此,作为教师,在统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去计算,还需要知道之所以这样计算的道理。只有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可能心里更有底,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策略。再比如统计图表,是为了更直观地表达数据,这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形式。根据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的本质

问:严士健先生认为,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是基于演绎。

史教授:我想,这是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的。一般来说,推理分为演绎和归纳。上面已经谈到,传统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此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许多的个别来推断一般,可以认为是一种归纳。但是,正如我在上面也谈到过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哲学思考后的数学表达也是严格依赖于演绎的。

二、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一)统计与概率课程设计的总体构想

问:《标准》《标准》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课程实施中,许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甚至学科教学的专家都感到统计的内容安排不好把握,甚至对《标准》关于统计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

作为统计学家,你认为如何设计中小学各学段的统计课程内容更合理呢?

史教授:对中小学统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的问题是,除了知识之外,统计学的教育功能是什么?或者说,统计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问:在中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呢?

史教授:我在上面都已经谈到了,现在再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首先,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其实质是通过事实来分析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应当去调查研究,应当去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才可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其次,建立随机的概念。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可能不发生,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掌握的信息多了,也能够合理地推断实际背景。第三,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我已经谈到,统计学能够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寻找规律,这就需要抓主要因素。比如我刚才谈到的股票市场的例子,核心企业就是主要因素。在统计学中,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但在中小学阶段统计的教育价值主要就是这三点。

问:如何通过这三点来说明中小学统计内容的课程、教学设计呢?

史教授:教育价值,或者说教育功能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如果中小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就应当是,体现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推断的全过程,并以这个过程为主线,抓住要点,循序渐进。我们以小学统计为例, 在第一学段(1~3年级),可以侧重于统计直觉的培养。首先,应该对数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这主要是数的大小的比较,以及对于数的分类。后者对于学习现代数学和现代统计学都是重要的,但是过去我们很少接触。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给全班同学分类”。显然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原则可以是男女、出生月份、家庭区域等等。再比如,把全国各省的GDP统计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GDP的多少对各个省进行分类,并讲出分类的标准。其实,这里也涉及抓主要因素的问题,分类的标准就是抓主要因素。

其次,学习一些抽样的方法,最好针对身边的事情。比如,同学们的身高、脚的大小、睡觉的时间等等。在这其中可以得到一些趣味性的结果。可以学习平均数,也可以学习统计表、直方图等等。

最后,可以学习分层抽样,并且通过比较,领会分层抽样的好处。因为有了数据的分类的基础,学习分层抽样就比较自然了。

在第二学段(4~6年级),可以有一些具有背景的理性的思考。比如,再进行学生身高的调查,然后与以前的数据比较,看身高的变化,其中可以得到许多有趣的学习:可以作直方图或折线图,然后比较;可以分类比较;可以通过斜率来分析变化率;甚至可以通过变化率来预测未来。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市场物价调查,评估物价的上升还是低落,这里也涉及抓住主要因素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可以渗透随机和概率的思想,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则需要调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涉及加权平均。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学习,并且与平均数比较,这是因为中位数和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

最好有一个案例能够贯穿小学统计教学的全过程,比如我刚才谈到的身高的调查分析,让学生积累调查记录,逐年比较,从而对统计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处理统计与概率关系的策略

问: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关系?

史教授:概率论与统计学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二者都研究随机现象,但概率论的研究基础还是定义和假设,这与传统数学很相似,而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它的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比如我刚讲到的“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则需要调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前者是概率计算,而后者是统计推断。在小学阶段,概率所涉及的形式化数学知识很少,只需要很好地理解分数。我曾经在前面的访谈中讲到,真分数有两个含义:一个是0与1之间的实数,一个是比率。后者可以理解为概率。如果再懂得一些代数知识,就能够理解概率中的逻辑运算和计算的基本原理。

中学的统计教学也涉及分数,也是借助比率的含义,也是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统计的计算中,分数是基于样本计算出来的,是与样本量的大小有关系的,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希望了解学生对某一项活动的支持率,一班有50人,10人赞同,支持率为;二班有45人,15人赞同,支持率为,那么总体支持率是否为(+)÷2=呢?不是的。应当考虑样本量的比例和,则总体支持率为,大约为。这就是加权平均,权为样本量的比例。当然也可以用来进行计算。两个计算都是合理的,因为都考虑到了样本量。但是前一个式子已经不需要样本的具体数据了,因而是更为深刻的。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的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用得更少,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当以学习统计为主,到初中阶段可以学习一些概率的初步知识,但是仍然要注意结合生活背景和实验背景,对概念的表达要以描述性为主,不要出现太多的专业术语。我想,概率的全面学习安排在高中阶段更为合适。

(三)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问:从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情况看,计算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工具。你是如何看待计算机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的呢?

史教授:如我在上面谈到的那样,中小学统计的课程教学应当是一种直观的教学。什么是直观的教学呢?就是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他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从中去感悟、分析、理解、抽象,最后形成概念,学会判断。反复重复这个过程,直觉就建立起来了。直觉在本质上是不借助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是从抽象开始的,没有重视从经验开始的前期过程,因而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直觉。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单位成本;统计学;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当前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只计成本投入,不计效益产出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必将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多的收入产出,是现代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企业单位成本的含义及其统计学分析的必要性

1.单位成本

所谓单位成本,指的是某一企业生产单位产品而平均耗用的成本。通常,企业单位成本等于企业总成本除以企业总产量。因此,单位成本是将总成本平摊给单位产品的平均费用,它所反映的是同类产品的成本平均投入水平。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按月编制产品的单位成本表,不同时期的单位成本表的相关数据分别客观地反映了产品不同时期的平均单位成本。

2.单位成本统计学分析的必要性

统计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期的统计活动仅仅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而存在,它是统治阶级从管理国家事务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料数据进行收集的一种方法。在当今社会中,“统计”这一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并且越来越丰富。它既可以指一门学科——统计学,即统计和分析数据运用的方法及技术;又可以指数据的搜集活动,即统计活动本身;还可以指统计数据资料,即统计活动的所得的结果。

在日常生产实践中,不同的企业生产类型,分别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开列出产品成本明细账单。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要考察和检验其成本是否使用得科学有效,就必须对成本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一般而言,企业成本统计学是指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对企业成本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和研判,以显示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利用,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收益。对企业单位成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该企业在成本投入方面与同行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三、成本核算的含义以及精简核算的基本原则

1.成本核算

所谓成本核算,指的是某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按照性质用途和使用地点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并进行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企业在这一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同时得出每一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就是及时、精确地核算出企业产品的实际产生的成本总额以及单位成本,得出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精简核算流程将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精简核算的基本原则

对企业单位成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十分有利于对成本核算的进一步探讨,对企业单位成本的统计学分析也将有可以于核算流程的精简。目前,部分企业从成本核算的精简性、高效性、实用性等方面着手,结合生产实践的宝贵经验,开发出了能够及时、精确核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以及实际成本并分析相关差异的核算方法,从而达到了精简核算、控制成本的目的。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精简核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原则入手:

(1)先期审核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应当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费用,审核其是否已经产生,是否应当产生,已经产生的费用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产品成本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节约。

(2)分门别类原则。在核算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和性质,进行分配和归类,核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基本数据。

(3)加权平均法原则。可以采取每半月或一月核算一次的方法。投入生产资料时只统计数量,到核算日时,月初时库存金额,减去月末库存金额=(月末可以采用盘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得出)算出来的就是产品成本,如果产品特别多,这样可以简化核算。

(4)专业数据库系统原则。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实际,引进专业的数据库系统,将成本核算功能与库货管理功能融为一体,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数据库维护,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有效。

(5)权责发生制原则。所谓权责发生制,即成本管理人在行使运用和管理成本的权力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因成本使用不当而产生的相关责任。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在确定核算的基本对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上级相关部门、企业内部等各级的规章制度,对已经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其中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因浪费、损失等产生的费用,加以制止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用权责发生制促进核算的一体化,完善成本使用以及报账流程,从而达到精简核算、控制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企业成本的高效运用和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得以健康持续发展必要条件。企业管理者着眼于企业全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特别是企业单位成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精简核算。将成本的统计学分析和精简核算的管理理念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改进财务管理机制的逐步改进,实现企业成本有效的节约和控制密不可分。只有对企业单位成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精简核算,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的可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枝霞.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2):42-42.

第5篇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值,x2值,F值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第6篇

1.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FBG<7mmol•L-1,PBG<10mmol•L-1。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微血管循环、抗凝等对症处理(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前列地尔5μ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四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中医护理:(1)情志护理:①主管护士每天巡视病房两次,与相关患者座谈,重点是新入院患者及情志波动患者。②要求了解患者家庭、经济、对疾病认知等情况,及时对患者的情志变化进行干预、疏导,每次30min。(2)饮食护理:①入院当日为每一位患者发放饮食宣教单一份。②次日要督促患者根据医师制定的食谱严格进餐。③对部分自制力较差的患者,主管护士要随时与家属沟通,共同做好患者的饮食控制工作。④对部分患者反应的食谱不易接受等问题及时告知主管护士,及时调整食谱。(3)生活起居护理:①在保证病房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习惯将患者入住相应病房。②病房应避免强光,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通气,使其有“家”一样的生活起居环境。③生活不能自理者,要根据医嘱给予生活起居及健康指导。(4)给药护理:①对使用滴眼液的患者,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滴眼液。②对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嘱其按时服药,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教会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③要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以及简单的应急措施。(5)病情观察护理:①护理人员要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视力变化、情志变化。②监督患者不能在正常食谱之外另行进食零食。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护士。(6)运动治疗护理:①对病情较轻且适合运动的患者,每日下午由主管护士带领进行大约30min有氧运动。②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不宜空腹运动,宜在饭后1~2h活动。③对适合做眼部按摩的患者,要教会其正确进行眼部按摩活动。(7)健康教育护理:①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宣教册,并由责任护士进行20min的糖尿病知识教育。②每3天由主管护士集中3d内入院患者进行小范围的座谈,讲解糖尿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③每周由护士长对全体在院患者进行集中讲座一次。重点向患者宣教简单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以及控制好饮食、运动、情绪对疾病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2.观察指标:(1)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或恢复病变前视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微血管瘤有二项以上减少。有效:视力提高1~3行,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微血管瘤有一项以上减少。无效:视力及眼底病变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证候中主症和体征全部消失,有效率95%以上;显效:证候中的主症绝大部分消失,有效率70%以上;有效:证候中的主症基本消失,有效率30%以上;无效:证候中的主症有一定改善或无改善,有效率<30%。有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统计学处理用

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有关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3.两组治疗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组有效62例,显效80例,总有效率为71.72%;对照组有效100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达86.36%,中医护理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DR属于络脉病,其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调,或失治、误治,日久迁延,以致耗气伤阴,阴虚精亏,或目络瘀阻,目窍失养所致的变证,可挟痰、热、郁、瘀等。笔者认为本病以气阴亏虚为本,瘀热阻络为标,故以益气养阴、活血清热为法。

在中医护理方面,情志、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亦起到重要作用。保持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情绪能使人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有益于健康。对于患者而言,乐观的心情可以促使其病情好转,反之则可使病情加重。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科学的食谱和良好的饮惯,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饮食的调护更是疾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措施。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1.饮食有节;2.饮食有方;3.谨和五味;4.荤素搭配。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顺应自然;2.平衡阴阳;3.起居有常;4.劳逸适度;5.慎避外邪;6.形神共养。

第7篇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第8篇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整体辨证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平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5.37±2.3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21±0.57)年;左膝病变21例,右膝病变19例,双膝病变17例。观察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9~78岁,平均(65.29±2.43)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3.25±0.55)年;左膝病变23例,右膝病变18例,双膝病变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诊断标准[3,4];②患者体质状况良好,心理情绪稳定,可配合护理干预;③患者未合并精神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④患者智力水平正常,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常,无交流障碍;⑤患者恢复意愿良好,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较高。1.2.2排除标准:①合并代谢性骨病等其他骨关节疾病患者;②合并痛风等可累及膝关节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心脏病患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⑤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环境和卫生护理:保持病区、病房的清洁卫生及安静,定时消毒灭菌,调节适宜温湿度,保持床单及患者个人卫生,保持衣物床褥的干燥洁净。(2)用药指导:遵医嘱予对应药物,明确给药方式,服药时间及剂量,说明注意事项和可能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监督科学用药。(3)心理护理:加强沟通,了解导致患者不良心理的诱因,给予针对性疏导,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4)饮食指导:指导多食用瘦肉或虾皮补充钙质,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补充维生素,调整饮食结构以提升患者免疫力。(5)健康防护和功能锻炼指导:禁止重体力劳动,指导做好防寒保暖,以免加重病情,指导科学佩戴护膝,对膝盖实施有效保护,进行适当的散步、太极、直腿抬高、屈膝训练、后蹬车等康复锻炼活动,增加骨骼强度和膝关节活动度,控制运动强度并做好防护,避免运动损伤。1.3.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整体辨证护理。(1)风寒湿痹型:强化膝关节保暖措施,嘱咐患者佩戴护膝,条件允许下,尽量安排患者入住向阳病房,最好每日定时指导患者对膝关节进行阳光照射;可在患者饮食中加入葱、姜等以辛温发散,忌生冷饮食,服药也需温服;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曲练习;另外,给予患者中药熏蒸护理,可选择防风、独活、牛膝、薏苡仁等药材,加入2000mL热水,患者坐于熏蒸器上进行膝关节熏蒸。(2)肝肾虚亏型:将患者情志调理和饮食护理作为重点。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睡眠,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通过五音法等进行情志调节,避免患者情绪过激;饮食中,注意加入枸杞、大枣、山药等益气补血、滋肝养肾的食材,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膝关节炎性增生;也可以熟地黄、茯苓、泽泻等为组方,配制中药汤剂强化滋补效果,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并促进膝关节筋脉恢复。(3)痰阻血瘀型:调节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肥腻食物,适当进食山楂、萝卜等具有泻浊补阳、活血化瘀功效的食材,改善膝关节血运,忌高盐或腌制食物,禁烟酒,整体上调节患者经络气血,促进膝关节炎性吸收。(4)风湿热郁型:以镇痛、清热除湿为主要护理原则。保持病房干燥通风,舒爽为宜,饮食上适当增加冬瓜、丝瓜等利湿祛热的食材,可减轻患者膝关节湿寒,缓解膝关节肿胀,忌辛辣,可选择防风、黄芩、甘草、当归等,配制中药方剂配合除湿通络,促进膝关节活动度的提升,缓解疼痛。(5)所有患者均可给予针灸和按摩治疗,帮助促进膝关节炎症吸收,通过下肢及膝关节附近穴位刺激等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同时促进血液循环,提升饮食及相关药物的吸收效果。

1.4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VAS量表和WOMAC量表评分,对比评分结果。护理结束后,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比满意度。VAS量表评价标准[5]:于纸上划一横线,两端分别标记“0”与“10”,表示无痛与剧痛,之间依次表示不同程度疼痛,患者根据主观疼痛感受在相应位置做标记,评分越高,疼痛越重。WOMAC量表涉及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5个方面36个项目的评价,采取0~4级评分,症状越严重,评分越高,最高分144分[6]。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从护理知识、护理操作、护理态度及整体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患者综合各方面给出评价意见,各项评分均为25分,满分100分,分为满意(8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60分~79分)和不满意(60分以下)3级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VAS评分及WOMAC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以(%)表示,行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参考,界值0.05,低于该值,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VAS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与护理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评分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前后两组WOMAC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骨关节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与护理前比较WOMAC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评分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85.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9篇

关键词:资源储量 估算参数 矿体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2(b)-0102-01

地质勘查的准确与否,直接体现在最后所探获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上,而这个探获到的储量就是衡量此矿山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可靠依据,所以在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估算中,整个过程必须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得出对资源开发最可靠的信息。

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原则

1.1 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探矿

应严格按照固体矿产探矿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资源储量估算,保证这个估算过程的顺利完成,且保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在资源储量估算前要做些准备工作,包括对矿床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的检查和了解。圈定矿体时要严格按照工业指标,分类要依据矿床的储量,经过分类选出性质差异大的矿石。在进行矿石分采工作时,要尽可能地去估算出矿石类别和块段,从中估算出此地的矿石量和平均品位[1]。

1.2 储量估算中的取样检测原则

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应根据矿床的地质特点、勘查工程的分布状况等因素,采用相应的方法。需采用正确无误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进而选择代表性的矿体检验。资源储量单位通常情况下会以万吨为矿石量单位,金属量单位是吨,稀有贵金属单位为千克;独立或共生金及稀有贵金属矿石单位为吨,金属量为千克;一般矿产的矿石品位以质量分数(%)计,金、银及稀有贵金属矿石品位以质量分数(%)计[2]。

1.3 应用统计学原理

在估算资源储量时,多用地质统计学原理,所用的软件必须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后方可使用,又或者是,此类工业部门一直在实际使用的软件。所运用的方法有品位数据结构分析法、正确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以及选择性估算方法等。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要对其立面范围进行估算,其平面范围值、剖面和高度以及埋藏深度,对这些方面都要进行正确估算。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矿体数和矿体号[3]一定要在所限矿权之内。

2 资源储量评估的工业指标

2.1 指标确定的对比法

在进行矿体圈定工作时,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标准作为指标,还有计算资源储量时也要有相应的技术指标作为参考,两个方面的工作开展,都要有重要指标加以指导。还需要考虑政府对固体矿产资源的管制和有关规定等因素,指标确定方法:如果相邻的矿床中发现是同类型的,则可使用一个矿山的工业指标作参考,从而得出与此相类似的其它矿山的指标。而确定同类型矿山的考虑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具体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条件,内部特征有矿体特征、矿石开采加工技术性能等,经检测,这些方面都比较相似或基本吻合,那么就可确定为同类矿体。

2.2 一般法和论证法

一般法顾名思议,就是在一般矿种勘探中都可采用的标准方法,这种方法取值时,不可越过一般指标的上下范围,具体情况还要视实际情况来变动,这样确定的工业指标较准确,一般无需再检验,也无需让部门审批核查,整个程序较简单,此方法在普查和前期设计时期较广泛使用。以此为基础,在详查、勘探阶段,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规定矿床合理的工业指标,经审查合理后上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作为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依据[4]。

3 矿体的圈定和外推原则

3.1 矿体圈定

矿体圈定要以矿石的边界品位作为划分标准,如果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就圈定为矿体,小于边界品位的就圈定为夹石。当平均的边界品位符合一般工业指标时,其厚度要不小于可采厚度,这样的矿石的品位就高[5]。另一种情况是,单工程不断出现,并有多个比边界品位大,却比最低品位低的低品位矿,只有在厚度比“夹石剔除厚度”薄的情况下,方可带入矿体,否则不允许。总之,基本原则应按厚度和品位,来区分矿体并决定是否需要单独圈出,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那就需要按投资者的要求进行了。

3.2 矿体外推

从矿体的斜面和平面,可检测出矿体的外推,所以要想确定某矿体的外推情况时,需用投影将平面和侧面形成图示的方法,这样能清晰地看到此矿体的外推情况。然后还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观察此矿体的平面和侧面,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外推情况。往往,矿体的外推都有其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在无规律可循时,矿体有限外推,按实际控制网度的二分之一尖状外推或四分之一板状外推;当矿体边部相邻工程中,存在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矿化时,可作三分之一尖状外推或三分之一板状外推。

4 资源储量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1 传统法

比较常用的资源储量方法有两类,基本的方法为传统法,就是大家熟知的几何法,这种方法就是启发人们将矿体空间分为多个简单的几何体,再一一将这几个几何体中的矿石,从平均体积质量、平均品位等方面加以检测。常用到的传统法有分段检测法、等高线比较法、取平均数法等。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分段检测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测一般性的矿体,其厚度、品位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种方法用到一种投影图,在这个投影图中反映了矿体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情况,对这个投影图进行估算时,主要估算其平均品位、体积、质量等方面,而其中的厚度估算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最重要的参考值。所以此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正确与否,一定要将此环节做出精准的估算。

4.2 地质统计学法

此法是以区域变量理论作为基础,采取变异函数作为研究方法,对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的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用地质统计学法进行的估算,一定要十分关注空间这一概念,以及品位和矿化强度的空间特征。这样做出的估算结果会十分准确,可信度高,所以掌握住这种方法的诀窍就好了。

5 资源储量的估算结果及在估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

储量估算的截止日期要标明,此次资源储量的形式、估算量、矿石品位和总数要加以说明,必要时要以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展示出来,所得出的资源储量要按矿权地的范围大小、内外分别详细写出。在资源储量估算的最后一个环节,还要详细列出在估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以便为今后的资源储量估算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如果出现与上述所列的原则不同的特殊处理问题时,更要特别加以说明。

参考文献

[1] 采用恒,施田仓.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潜力初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J].博览科技探索.2012(1):154-155.

[2] 周为,陈强.固体矿产的区域找矿技术[J].科技风.2012(4):46-50.

[3] 刘阳.谈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分布状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78-18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