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校开展几年来,初步呈现出了有共识、有氛围、有合力、有成果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和受部门领导决策与指令而具有的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局限性等,使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笔者拟就此作一和探讨。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拓展。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作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有的教职工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对象也认为:学校搞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进而产生消积、不配合甚至抵触行为;部分审计人员也觉得:被审对象都是领导,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审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既认真不得,又不能马虎从事。不能不审又不敢认真审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心态。各种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致使一部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主动、深入而顺利地开展下去。
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实施对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些负责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以促进加强学校的财政管理、并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加强干部管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无疑是一种制约措施,对此干部群众都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审计,问题就会水落石出。但由于现实中审计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面对当前高校经济运行不够规范、信息有失真风险的复杂经济环境,致使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无法查证,加之相当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些问题一时无法查实,造成某些结论失实,由此使群众对审计产生误解,缺乏热情,认为审计是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4.经济责任审计内涵的加大与审计人员素质低下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资源的配置形式愈来愈广阔,高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财务、基建、产业、后勤、成果转化、高校收费、贷款、各项资金管理等经济行为,需要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工作业绩、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等作出全面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审计业务内容的宽泛与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产生了矛盾。现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虽具有一部分审计知识,但实际发挥能力较差,导致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因人为因素质量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和依据。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个权威性结论,委托部门和审计对象对此都十分关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重点开展的新工作,缺乏经验借鉴,而且许多责任人上任期间组织上也没有明确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现在定量的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的评价也难以把握。经济责任明晰度低,导致审计评价难以确定。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排除阻力和压力协调校内纪检、人事、组织、财会等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协作,在高校形成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教职工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审计人员支持和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定位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推进干部廉政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切实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2.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客观评价经济责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从被审者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3.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高校内部责任审计工作。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制定和遵循的、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准备阶段。校审计处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人根据审计限期提交书面述职报告及相关经济资料等书面材料。
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资金、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通过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通过走访群众、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内查外调等形式,收集动态资料,以补充了解在审查静态经济资料中不易察觉的一些;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的材料,进而认真填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报告和处理提供充分的依据。
审计终结阶段。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完成审计报告,对被审者的经济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小组应将审计报告初稿交送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所提出的书面意见进行复核,复核结果经审计处审核后向委托部门提出最终的审计报告。经过层层把关的审计报告既是对被审对象负责,也是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负责。
4.建立规范的、可对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操作性强的、规范可比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校应边实践边摸索,尽快探索、和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可依据的标准,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审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更新知识。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更加准确的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创造条件。
6.实现客观审计方法创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是多种审计形式的复合体。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逐步完善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特别是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的事前、事中审计监督,以及时发现和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完整、高效运作的目的。
7.建立落实审计意见和正确运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把经济责任同对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反腐倡廉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专门小组,交流汇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组织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真正将经济责任落到实处。
经济责任审计是手段,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拓宽了干部监督渠道,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促进高校经济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特色的高校内审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高校适应主义市场经济极富创举的一项实践活动。探索和完善一条适合高校校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道路是高校审计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1.刘昌春。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把握重点。中州审计,2002(8)
2.王永智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审计,2001(5)
【关键词】 单位;责任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单位责任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务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通过对所在单位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作出适当评价,以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 审计准备工作
审计准备是审计任务开始到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之前的整个准备过程,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起点,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准备阶段的工作密切相关。
(一)经济责任审计委派书的取得
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离任审计之前,必须取得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书面授权或根据公司相关制度规定,才能实施审计工作。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该与委托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进行经济责任鉴定时,委托人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关键的。
(二)审计通知
在取得审计委派书之后,必须对被审计人与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单的内容包括审计时间、审计范围、被审计单位财务部门应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要求被审计人提供的材料,如离任述职报告等。
(三)取得被审计单位主要部门的支持
与被审计单位主要部门进行沟通,有利于审计活动顺利实施,对搜集真实的信息资料、及时反映在审计过程中未觉察到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审计实施
(一)审计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对降低审计成本、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1.建立双向责任制,以书面形式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的法律责任,即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要作出书面承诺,保证向审计组提供的呆坏账、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账外费用或收益等资料真实、有据;审计组长写出书面保证,保证按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审计操作规程进行审计,谁违反了承诺由谁承担责任。
2.适当确定抽样和调查面。在全面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抽查面,一般情况下,抽查金额在30%、40%为宜。经抽查若差错率超过5%,应继续扩大抽查面和调查面,特殊情况下,则要变抽查为全面调查。确定抽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等距离抽样,随机抽样或等距、随机抽样相结合等多种方法。
3.认定损失要坚持谨慎原则。对审计单位提出作坏账处理的往来款项、作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必须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认定,否则宁可悬起来,也不作损益处理。具体讲,认定坏账损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证据证明对方已经死亡或破产且破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或者经法院等执法机关判定不能收回的款项,除此之外,一般不能认定为坏账,列入当期损益,但可作为其他问题在意见书中交待;对存货和固定资产报废,除房屋建筑物等经实地勘验已拆除、毁坏外,其他的则必须经技术监督等专门机构鉴定,否则不作报废处理。
4.科学界定未实现的不确定事项。离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潜在亏损、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不确定事项,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界定。凡经核实的存量资产盈亏和毁损、坏账损失等,不管账面是否反映,只要已经实现,均应在审计中如实转为明亏,调整当期损益,而对成本结转正确但存货成本价高于市场销售价格,转账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单位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事项,难以预计出准确的数额,在审计意见中将只确认此经济事项可能有损失,但不可定量,以免结论与实际发生大的背离。
(二)审计的重点内容
1.存量资产的清查核实。存量资产的确认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点,其表现有三:一是数量上的差错,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均要全面清查盘点存量资产,账实完全相符不能说没有,但绝大多数单位存在盘盈盘亏的现象。审计时,仅查清长短数量并不很难,难的是因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易确认是谁的责任,离任者应负什么责任。二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离任审计时,经全面的清查核实,往往提出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和存货需要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既不具备对需要作报废处理资产作出质量鉴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批准作报废处理的职权,而接任者又常常纠缠于这个问题,不作报废就不签字认可,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存量资产价值的确定。主要表现在企业离任审计中,对企业时间较长的存货,或因质量问题,或因技术更新而造成的无形损耗,或因市场变化等诸多原因,交、接双方为存货的实际价值争议不休,而审计人员只能审查其库存成本是否准确,在未实现销售之前,难以确定其实际销售价格,是否需降价及降价幅度,能造成多大损失等。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谨慎原则。
2.债权债务的清理核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往来频繁,金额较大,而且拖欠时间相应较长,企业只要把债权债务挂在账内,并经核查组清查,就属于正常状态,即使三年以上的应收款,也应单独列账,尽力催收,但离任审计时,由于企业交接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债权债务的态度也各异,离任者希望各种应收款项一笔也不作坏账处理。接任者往往提出对超过三年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应收款项要作坏账处理。而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既无时间也无人力对提出的大量有争议应收款项逐笔清查核对,故难以认定。因此,在核实情况的工作中,除了检查合同或其他财务资料外,还可以与接任者进行沟通。作为接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未反映出来的情况。他从不同的渠道也许能得到一些相关信息,且接任者对审计工作的细化要求相对离任者要高得多, 这些信息可为审计调查的深入进行提供线索。
3.潜在损益的核实。在离任审计中,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未入账的费用或收益。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有关人员预支款项或垫支办理有关业务,尚未结算;第二种是实际已经发生,但未支付款项也未挂往来;第三种是支出不合理或其他原因,主管负责人未批准报销处理等。在企业法定代表人不变的情况下,这些账外经济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的运转,自然会入账处理,而离任审计时,企业交、接双方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这部分账外经济事项所持的处理态度也不同,再加上有关费用特别是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等,给审计认定造成很大困难。在核实潜在损益时,审计人员搜集到完整的资料后,可以先按照会计处理方法与原则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由于票据未到,不能入账部分单独列表进行说明,再与双方征求意见,在掌握主动权的前提下协调双方的意见。当不能达成一致时,可以从尊重客观事实出发,向审计委托人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后,进行确认。
4.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核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发生一些当期甚至近期无结果却可能影响后期损益的经济活动事项,成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审计人员应认真调查核实,作出客观的判断。
三、根据审计结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一)资产管理责任
1.流动资产变动情况评价。接任时的各项流动资产数额与离任时的流动资产数额比较。主要对债权资金的分析评价:一是接任时应收款的清理状况,是否履行了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及时组织清理催收债权资金。二是接任后有无新增应收款项,是否存在呆死和潜亏因素。三是预付款的结转时间,是否及时结账,存在账外经营问题。日常审计工作中,经常发现现任领导者不管前任账面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要指出领导干部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责任,是主管责任,还是直接责任;是前任遗留的潜亏,还是任期管理不善。
2.对库存商品及材料的分析评价。一是库存商品真实性;二是库存材料无积压;三是商品材料无亏库。
3.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评价。接离任时固定资产增减变化反映出企业权益状况,同时折旧额也是考核评价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的主要指标,提足折旧能够保证从成本中收回资本,重新扩大生产能力,也是第一管理者经营企业的主要经济责任。
(二)负债运用责任
1.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评价。接、离任时的负债状况对比能够反映出第一管理者在资金利用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此项可评价债务状况和偿还能力,也可以看出经营者在企业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水平。企业占用其他企业资金开展生产经营,在财务账面反映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财务数据,要客观评价接、离任前后的债务对比,计算资产负债率的增减变化。企业管理者在负债经营方面应承担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和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等经济责任。
2.负债真实性评价。某些领导者要求财务人员在完成当年承包指标或实现盈亏目标时,账面虚记应付款、其他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不及时结转收入。或者虚列成本费用,虚拟应付对象,以负债形式隐瞒资金。审计评价要如实反映企业领导者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三)生产经营责任
生产经营管理的结果体现在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上,从而反映出领导者组织生产的能力。
收入是否完成预期目标,既是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又是检查收入完整状况。收入未及时进账或没有计入收入科目,挤列、虚列和少计成本费用,随意调节利润,这虽然反映出财务会计人员没有按规定进行务处理,属于会计人员的责任,但也反映了领导者的某些意愿,表现出领导者财务管理的混乱,应负有主管责任。如果是领导者要求留有余地,应负直接责任,以划清领导者与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界限。
(四)投资决策责任
企业投资是谋求事业发展,但对于乱投资的管理者应当明确指出,这不单单是负有责任的问题,而是失职、渎职犯罪。一个企业的资金运用,只有第一管理者一支笔有批准权。如果是未经必须的程序乱拨款,用于投资、借款,造成国家和企业资金重大损失,就构成渎职犯罪。即使经过了必须的程序造成投资损失的,也要分清是主管责任还是直接责任。
(五)违纪违规责任
对于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领导者,应明确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性质及数额,明确违纪责任的轻重情节。对于截留收入、挤列成本、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私分国家和企业资产的领导者,应从重处罚和提出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关键词:石油企业;构建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许多石油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无论是对各个地方的经济还是对全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石油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仍然进行得不彻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提高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石油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这种体系的使用范围不够广泛,操作起来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内容的了解。
一、石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就是审计机关或者机构对党政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评价,以此来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以及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不难得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就是对企业各部门收入的合法性以及渠道是否正规、收入的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这能够直接充分地反映出企业利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客观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在工作中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企业内部来说,能够检查自身是否遵守了国家的经济制度,促进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增长,对外而言,能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性冲突的情况出现,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企业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应该突出企业各个年度的预算估计情况、企业投资和决策的合理性、经济活动中是否出现亏损大于盈利的情况以及企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加强对责任中心的理解
1.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的概念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负责任的中心,它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成本中心建立在企业内部所有成本的经济活动环节中,几乎是分布在经济活动的每个方面。它分为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两种,其中标准成本中心要求产品的生产过程明确,对产品的投入量也必须了如指掌,而费用中心则多存在于对投入和产出没有太多要求的环节。
2.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不同的是,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和利润都需要负责任。企业中的利润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争取尽量多的利润,同时还要使企业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变化。
(二)责任中心的评价指标
1.成本中心的评价指标
石油企业的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责任成本是责任中心负责任的可控成本。在石油企业中,成本中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项成本的综合考核指标;(2)扩大再生产及维护、维持生产规模等投资的投入情况考核指标;(3)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效益指标;(4)人力资源投资的效果和效益指标;(5)业务招待费支出的考核指标等。
2.利润中心的评价指标
前文中也提到过,利润中心需要同时负责成本和收入两方面,因此石油企业在对利润中心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对利润中心的考核评价,其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对利润总额的计算来进行。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将企业的所有投资者纳入到考核范围内,要致力于促使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同时保证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三)其他评价指标
(一)审计评价不明确。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而且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不予披露,不明确责任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三)审计评价要求不明确。
没有按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评价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错觉,或者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未遵循应有的职业谨慎。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就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策
(一)审计评价必须做到、严谨。
审主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审计主、客体争议较多的环节。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既要进行一般的定性分析,还应进行定量分析,与本单位上的水平或兄弟单位、同行业先进指标比较、分析、作出判断,做到证据充分,结论科学。
(二)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
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与目标一致,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被审计领导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做到:评价不超越审计职权,对非经济责任,对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作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应审的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评价遵循重要性原则,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评价要依据事实和规章,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定性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和错觉。
(三)做好经济责任的界定。
为了使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必须明确经济责任的归属,造成经济责任产生的因素,以及经济责任的性质,对下述一些界限问题进行认定:
1、主观与客观责任。责任人为谋取和利用小团体利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属主观责任。因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客观责任。属于客观原因,审计在评价中应给予分析说明,对于因政策原因造成的盈亏,应作相应的分析和调整。
2、前任与现任责任的界定。领导干部应对任职期内活动承担责任,因有些经济活动的投入需延伸到任期后才能见效果,前任的投资或过失延伸到本期造成损失或遗留的应属前任责任。若前任将收入隐瞒,转移到以后年度,审计人员应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指标,按调整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当期业绩。对前任遗留的债权债务现任有责任进行清理、催收,现任对前任的责任采取积极措施清理整顿,挽回损失的,应在评价中予以肯定。
3、集体与个人责任界定。决策者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决策团体。决策的成功与失败不能完全归结为单位领导个人,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在做结论时要查证决策时的书面凭证,如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等,使责任界定有根有据。
4、错误与舞弊责任的界定。一般的错误与故意的舞弊行为,在评价时要严格区分。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看行为的性质,如果经过确定行业的发生确实是无意识的,则可定为错误,相反,若行为的发生是有意识的,即经过策划和预谋的则应评定为舞弊问题;二是看行为的结果,如果经审核认定,虽然发生了不应有的行为,但该行为并未使公共财产遭受损失,个人也未获取私利,则可以评定为错误;若行为的结果使国家蒙受损失,或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了私利,或是弄虚作假,有意欺骗上报,则可评定为舞弊。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和关系分析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这是审计机关构建,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才能进行深入调查,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一)审计计划和准备阶段
审计计划及准备阶段最主要的是联系企业内部控制实际,制定审计计划并做好审计准备。各审计年度年底前,各部门联合制定出下年审计计划后,书面提交委托书,再对内部审计部门正式授权。接受授权后,审计部门开始拟定审计计划。拟定计划的过程中,应把握三点:一是按不同审计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二是确定审计重点,重点考虑年度重大变化或重要影响;三是综合考虑审计内容、方法、流程。
进入审计准备阶段时,应注意搜集和利用企业已有内部控制信息和可利用资源,从而把握审计重点。此阶段基本流程如下:首先确定审计小组及其组长;其次,根据审计计划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开始审前调查,对重要性水平给出初步评判,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预估;第三,基于上述基础,对审计方案进行编制;第四,举行审计小组进点会,将“审计通知书”下发至被审计者及其所在部门;第五,签订书面协议,协议的关联方一是被审计者及其组织、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第六,于组织内部公示审计项目。
(二)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强调将内部控制运用到审计全过程中,考察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及效益如何。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应充分衔接审计实施,同时按如下流程进行工作:首先,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薄弱点,从而对审计重点进行明确,同时充分利用内控制度中较完善的关键节点及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审计;其次,分析性复核,并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切实分析企业的运营现状及其领导作风,发现被审计者是否存在重大违纪等,以便为下定审计结论提供参考;第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四,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第五,汇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实施阶段尤其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审计流程,关注细节。
(三)审计结果上报及后期审计阶段
审计完成后,应充分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给出并上报最终审计结论。其基本流程应是:首先,提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向被审计者及其组织征求意见;其次,正式给出审计报告;第三,对审计档案进行整理;第四,于企业内部公示被审计结果;第五,被审计机构反馈审计报告、审计建议执行情况,审计部门可在认为必要时,提出后续审计计划;第六,审计部门向上级领导书面汇报审计结果,应在报告中详细指出审计过程中组织运行及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书面建议。
二、对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
首先,建立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并于每年年底予以更新。各企业应于每年年底编制企业审计报告,除将下一年度的风险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外,还应明确相关领导的风险控制责任,以便于重点审计。报告编制时,应以两方面数据作为参考:一是审计风险库;二是审计报告。其次,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包括三方面:第一,对与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与领导者风格这两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第二,掌握被审单位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业务流程设置、执行。第三,除对内、外部审计结果进行收集外,还要对前任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进行整理和汇总。
(二)综合考虑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兼顾整体和局部
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仅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出现;另一方面,应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工具,其有效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兼顾整体和局部,才能避免审计内容分配失调。
(三)深入研究并细化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00-02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有十多年,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长期以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针对财政、财务资金使用上的违法违规性问题,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效益性目标却往往不被审计人员所重视。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实现学校整体经济及管理目标。将绩效审计合理地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绩效评价的意义
1.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组织的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一样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前提的,高校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其理论与实践也是随着受托责任的演化而发展的。受托责任就是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特定要求,管理受托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受托责任反映的是委托人的需要。受托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扩展,其演化是包括高校、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内部审计的形式或种类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受托责任将因其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动,而高校内部审计则随高校受托责任的变动而演化。我国高等教育资金逐年增长,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作为公共机构,经费收支属于财政预算收支的一部分,占用的是国有资产。随着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形成,高校办学自和资源配置权的增强,受托责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合法性的财务受托责任,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高校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业务管理的效率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绩效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由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2.有利于对当前形势的科学把握。按照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部署,审计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按要求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是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我国,实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作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点,要求高校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职能。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决策权、审批权、监管权、资金支配权等等。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资金使用过程及经营管理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因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等问题,监督其决策行为,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效益性问题提出建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4.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科学管理是高校提高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适应高校科学管理的需要,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绩效方面的实际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改进建议,促进这些单位和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节约意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高校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树立绩效观念,建立节约型管理模式。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绩效评价标准是指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用以指导审计活动、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所在部门、单位绩效水平的标准,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开展实务工作的前提。但是与一般财务审计不同,这一标准不是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的,而是由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具体分为机关部处、学院、直属单位和学校全资或控股企业,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即便是选取了一些指标,得出了结论,也无法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使对方信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绩效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2.内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将绩效审计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还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对其他领域的理论知之甚少, 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审计技术与方法陈旧,难以应对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3.大量成果需要量化,工作量较大。绩效评价的过程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由于高校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不能用货币金额等数量单位来计量,单凭财务数据,无法来考核高校各部门、单位的绩效情况。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会获得很多非量化信息,要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处理。这将耗费很多精力,结果也很难令人满意。比如对某学院进行绩效评价要收集其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对不同的成果分类,按照其重要性设置权重比并将其量化,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对策
1.探索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科学性强,要以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定性为基础。将绩效审计合理的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必须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获得管理层的支持,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让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使之成为公认的、权威的标准,避免审计过程中的矛盾。
再次,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1)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高校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提供劳务和精神产品,要注重各类成果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2)质量与数量兼顾的原则。考核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资金的使用,仅从数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质量来考察,才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3)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工作效果,又要评价其对外部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但要评价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直接工作成果,而且要考核这些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传统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现代组织管理、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要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3.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适应绩效评价的需要。在学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数据模块,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蔡春.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潘鸿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uditing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of the head of secondary depart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dopts AHP to desig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intern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including internal control, budget, major decision, management benefit and finance. The AHP-based intern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verified by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odel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gl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ing of the head of the secondary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bility of th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dited cadres.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28-03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由高校组织部委托,对高校内部有干部管理权限的二级机构相关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可以在任期内和任期结束后进行。随着高校的合并、新校区的建设、办学自和资源的配置权越来越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不断加大。
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点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更多关注于绩效评价,我国则更关注于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但对于评价方法则可借鉴。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最早由20世纪末期英国学者(Martin Cave,1998)提出,包括了教学类8个指标、科研类4个指标,用于评价高校绩效。而国内的研究,则囊括了谢合明(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生三类一级指标对高校绩效进行了评价;程海燕(2013)建立了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廉洁自律、重大决策等五类37个综合指标,以上研究成果设计了较为丰富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二级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如何有效避免确定权重时的主观因素?如何平衡绩效指标评价与高等教育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初衷?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如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等等诸多问题,都函待解决。
1 基于AHP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对外延伸调查,造成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全面评价依据不足。①由于内部审计的范围、内容、权限是有限的,审计部门全面评价的依据仅限于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述职报告、任期工作总结、及学校财务提供的会计资料等材料,按照有关规定界定经济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及党风廉政情况,审计部门全面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许多领导干部的经济问题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延伸到外部单位进行落实取证,如领导干部涉及的利益输送、收受贿赂、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问题,仅依靠内审是难以发现和查证的,因而很难提示一些风险。②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可行的量化考核指标,缺乏一定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标准,缺少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应法规。目前高校内审部门主要是对相关领导在任职期间内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重大决策、廉洁从政等指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际工作的。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邮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本单位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而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邮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对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1.风险比较复杂。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社会环境影响大、牵涉面广的工作,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因此风险更高,难度更大;同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每一项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其成因和表现形式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风险成因的独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同时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加之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而敏感,审计的评价依据仍处在不断变化完善之中,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反向促生审计风险。
3. 风险控制艰巨。一是风险成因的特殊性使得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审计对象一般都是手中握有重权的“高智商”者,违规行为更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二是审计事项的委托授权属性常使得审计机构面临被动的局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只有授权委托后方可实施审计,而人动一般具有批量性,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审计力量相对不足,面对“风险成本——效率”的关系,审计人员常常无可奈何,必然加大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邮政企业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科级向地处级、省厅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 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 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 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由于内部审计是邮政企业内部设置的机构,在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约束,当审计事项涉及大单位与小单位、全局与局部利益纠纷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行政的意见,审计工作难以避免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扰,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特别是当涉及领导层违纪或参与违纪时,内部审计人员更是无能为力无法对其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另外,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的限制,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证的关键时刻,有时会遭到被审单位的拒绝,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部门、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经济责任制,领导干部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都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同时被审计单位在某些环节上违反财经法纪是由离任者和领导班子的混和行为所引起,但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却无明确金额标准,这使得审计评价丧失了具体的参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两类标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国家的相关审计评价细则和标准仍很欠缺。
(四)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评价失真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会导致失真。例如: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是审计范围,但审计人员未获取相关证据而随意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证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评价;用词欠妥的审计评价。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审计取证和分析工作
审计人员要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突出重点,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不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而且不能忽视对未在账内记录但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审计查证,尤其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要跳出传统审计的思路,拓宽审计视野,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资金流向和投资效果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不隐瞒,不夸大,不回避,做到事实清楚,准确无误。分析判断问题的性质时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又要考虑地方政策的实际,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报告审计结果。
(二)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的分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者实施监督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
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和权利,其能否有效履行职责,正确使用经济决策权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较大,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其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要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提出了国家(企业)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二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这样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三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操作相结合,如审计标准的确定、调查、访问、座谈、统计分析等非财务性资料查证方法的应用、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等,这些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都有助于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四)创建宽松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环境
环境对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工作环境越差,风险系数就越大,有良好的工作环境,风险相对要小些。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依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审计监督,又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廉洁自律等情况实施审计检查。审计的权限和手段是有限的,仅靠审计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较大,风险也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既要主动争取组织、纪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又要特别注重工作方法,争取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理解和配合,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则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素质教育使审计人员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各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2、加强风险的教育。提高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审计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人员就要承担责任风险,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做到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就能够规避审计风险。
3、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并且要熟悉经济责任有关的法规制度,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才能使每个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以扎实的业务知识做后盾,以法律制度、规定为依据,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
4、加强责任追究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度,要求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的复核责任等,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的错误,依据责任追究并进行处罚,通过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总之,在邮政企业中,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仅影响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还会对其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影响。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执业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审计风险,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红霞.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02)
[2]赵润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 管理观察, 2009,(05)
[3]赵晓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探究[J]. 当代财经,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