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一直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主体,负责传授学生管理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来听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需要做出其他的反应。教师很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课堂节奏比较紧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仅通过期末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诟病,无法体现管理学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无视了学生的想法,只顾着自己讲解早已经烂熟于心的课件,却不顾学生理解了多少、实际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表情呆滞,正说明了学生对当前教师所讲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教师一味墨守陈规,不知变通,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学的乐趣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将其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还可以让学生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性格单纯,往往仅凭借个人喜好行事,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征,提高管理学课堂的趣味性,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管理学问题,从而养成积极发言,不耻下问的精神,在班级内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地保存下来。
第一,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环节,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在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还要将结论整理出来,选出代表加以阐述,最终教师将对各个小组的结论进行汇总、完善。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在听到他人的言论后,学生会将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进而了解思维上存在的漏洞,并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美好品德大有助益。
第二,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勇于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询问教师,每道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无论是浅显的观点还是高深的论据,教师都要一一分析给学生,以梳理学生的知识点,弥补知识缺陷,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都存在怯懦的心理,羞于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知识点上的遗漏,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知道提问是不可耻的,应该予以支持和发扬,从而将提问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今,各行各业都普遍缺乏精通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仅仅了解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高校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渗透,实践训练稍有不足,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为了达成学生的就业规划,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内挑选优秀毕业生签订合同,补充新鲜血液,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此外,高校还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取经,根据企业的管理流程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来制定解决方案,给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手脑配合的能力,不仅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知识也起到了巩固和强化的效果。
四、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大多数教师在管理学知识的传授中常常采用案例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因此选择的案例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就要求引入案例时必须根据对知识点的抽象概括与科学诠释,最大化地选择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优秀案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案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对于人性的理解,《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点来学习讨论。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自主、猪八戒的随从意识等,更加有趣味地诠释知识。如对于时间管理的学习这一模块,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总的来说,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学好的保障。
五、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平常心来面对学习,教师放弃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就会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提出来,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也能得到真正保障。教师在课堂内可以借助教室、校园网等平台,通过案例研讨、习题考核、情境模拟、管理游戏等多元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听取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维课外教学方式,以补充和延续师生间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问题统一布置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活动过程,并展开设计与讨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之间能互通有无、智慧共享。
1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而学生学习完成后,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方法,却基本沿用着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与方式[1],形成了教学过程和考查设计不匹配的现状。由于这样的考查过程考试内容简单[2]、题型单一[2-3]、形式死板[3-4],无法和当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深度融合[5],不能良好的分析与总结目前的素质教育过程,难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合适的导向和调整教育过程。高职院校具有更为特殊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技能的灵活与实际运用。
2 问题分析
考试的初衷是检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或者为某种人才选拔。考查的方面分两类,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客观题型主要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主观题主要分为计算题和分析题。客观题侧重知识点的记忆,主观题侧重综合技能的应用。但它们具有一个共性,答案都具有唯一确定性。即使个别题目可能存在近似答案,也只是顺序变换和同义替换,仍然凸显出题型答案结构简单。由于答案有这样的特点,题型也就自然保留了单一的特性。形式上,模式固化,所有课程都是用同样的考题题型,显得十分死板。事实上,并不是每门课程的试卷都适用于以上题型,例如高职IT项目管理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更多是在于发散性综合分析,很多现实案例场景的分析思路、方法、途径和解决方案通常是不唯一的。
试题的内容上,比较侧重知识点识记。从分数值设置上看,综合分析的部分,限制到很小的考查范??。然而这与当下主流提倡的素质教育有所偏离。教学过程中,授课者运用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希望培养出具备社会所需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学生。但是在培养期结束阶段,却大多沿用以往的考查方案,使得教学上的先进性,无法良好地得到延展。
3 设计
以高职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进行如下考试设计。
本门课程的定位是,希望计算机类的学生,能够胜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岗位。那么,学生需要在具备常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适用于计算机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人文素质包含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文档撰写、语言表达等;专业技能素质包含需求分析技能、管理过程技能、监理技能、过程文档管理技能等。
为了使得考查内容和教学核心内容一致。将考试设计如下:
论述题(100分)
IT项目管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那么能够运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实际场景进行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角度通常包含: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沟通协调。
请根据自己的学号末尾数对5进行取余,利用余数选取对应编号的分析场景:0.校园网信息系统;1)咖啡厅网络系统;2)写字楼网络系统;3)电影院票务系统;4)运动会信息系统。
分析场景确定后,尝试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挑选2个自己擅长分析的角度,进行IT项目管理分析,描述系统管理应如何展开。每个分析角度不少于400字。
考试时间安排是3小时。0~0.5小时内,学生可结合学号关联的分析场景自由组队,人数上限3人,内部讨论每个IT系统管理的环节所关注的内容,自行记录重要信息点。组内分配每人不同的两个分析角度。第0.5-1.5小时内,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管理学知识技能,独立设计自己的分析场景和分析角度对应的选题方案。1.5~2时,小组内汇总每个成员的设计方案,指定1位主讲人。2~3小时,主讲人在5分钟内汇报小组的核心报告。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过程性考核
管理学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系统理论基础课。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提出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实施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科专业管理学的特点
工科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设立就是要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在工程领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有领导天赋的优秀学生。因此,运用地铁管理运营相关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与考核项目,组织一些创新性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有别于其他管理学课程和地铁技术课程。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以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掌握管理学的思维和基本的管理方法,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会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了仿真情境,让他们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工科类管理学的课程。
二、适合工程领域的案例资源
合适的案例资源可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了解管理过程,体会管理方法;联系实际,学习一些基本技能,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下几类深圳大学地铁定向班的案例设计:
1.专题讨论:“升任深圳地铁集团总裁后的思考”;
2.课堂专题讨论:“从太平矿难引发地铁集团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讨论”;
3.团队作业:“香港地铁:全球化与信息化管理”;
4.综合性大作业:“我对深圳地铁的战略性规划与设计”;
5.课堂专题讨论:“地铁集团的控制或运营方法改进”;
6.综合性大作业:“创新:地铁集团进步的灵魂”。
这些教学资源涵盖了学生今后去地铁集团工作所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也包括了管理学原理中管理职能的许多知识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案例讨论创新手段
自学和讨论是管理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案例讨论,实现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顺畅地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案例讨论中不仅包括“团队讨论”环节、“代表陈述观点”环节,还包括“个人课前搜集资料环节”与“个人课后作业环节”。
在课堂上采取分组讨论、汇总意见的形式,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进入无视理论盲目实践的误区,并阶段性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待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发言可以采取毛遂自荐的形式,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增强其自信。
四、对合理、准确的考核评分方法的探索
合理、准确的考核评分方法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公正公平,而传统的期末考试测评已不适用这种以过程性为主的课程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积极性,可以将考核评分方法分为:
首先,各组完成一份讨论报告限时提交(占30%成绩),用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然后,各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占30%成绩),用于提高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最后,每位学生任选一道题进行分析,下次课时交作业(占30%成绩),用于考核学生的个人学习,防止某学生在团队中不劳而获。
不同的章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针对激励理论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讨论活动。通过设计讨论方案,组织讨论,记录讨论观察结果,最终归纳、验证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多层次案例教学与创新型案例讨论、考核评价机制,更符合学生学习、备考、走上工作岗位前对管理学知识储备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采用顺应了管理工作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兆民.Seminar范式在管理学教学应用的难点分析及设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
[2]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游浚.管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2,(04).
关键词:“互联网+”;翻转课堂;工商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传统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滞后,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一些新观点新模式进入可能有一定时间延迟;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缺少创新,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存在“填鸭式”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課堂更适用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
一、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早源于美国,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时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与“互联网+”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有区别,前者是教学模式,后者是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翻转课堂完全可以独立于“互联网+”技术,通过传统媒介,如书籍、报刊等来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融入,使教学高效变革成为可能性,不仅使课堂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还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二)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特征
高校工商管理学科以培养面向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和技术特征。工商管理学科教学具有情景性,即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综合性,即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体验性,即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开放性,即设定开放式教学内容,以及鼓励开发和创新。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主要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性且个体化教学难以实现,也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提升。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具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质,使学生受益匪浅,也被视为所有教学方法的前沿。
二、课程资源建设
(一)课程内容筛选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推广,近年来翻转课堂日益盛行,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者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高校75%以上的课程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展开。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都适宜采用翻转课堂形式,但选取翻转的内容要得当。有些内容适宜在线视频自学,比如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前完成;有些内容适宜课堂讲授,比如一些知识难点需要面对面的启发式讲授,并通过现场氛围、师生互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还有一些知识需要课前通过案例、视频资源等独立发现,或者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验模拟等形式来完成,比如一些实践性、实时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总之翻转课堂内容选择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根据内容需求灵活翻转。
(二)学习平台选择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线学习成为分享资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线学习模式目前国外流行的两种模式是MOOC和SPOC,前者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特点为参与人数不限,学习时间和空间不限,教学全程在线,学生自主性水平最高;后者是小型私人在线课程,MOOC模式的一种延伸,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了教学互动。相比较而言,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一些基本理论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等适合MOOC模式,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教育效率也较高;而其他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更适合SPOC模式,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习的通过率。在MOOC和SPOC等在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国内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开放式在线教学平台,典型的有中国大学MOOC直播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职教云、优课联盟、优学院、好大学在线、腾讯课堂、钉钉等,以及各高校自主开发的在线平台。各平台具有各自的强势资源,例如职教云平台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搭建的平台具有强大的职业培训资源,工商管理的一些职业培训课可以选择使用。
(三)案例库建设
根据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翻转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包括案例库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优质的案例能反映企业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兴趣,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一方面要重视现有案例资源的,充分利用MOOC、在线平台及网络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案例开发,结合当地市场环境,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企业等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案例库。根据案例开发设计课程资源,包括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文字、视频、音频或PPT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提高在线学习兴趣;另外完善考核系统,形成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三、教学课程设计
通过文献梳理和借鉴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国内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基础学习,然后课中重点围绕难点问题进行合作和教师引导的探索式学习,以及高阶的提升式学习。教学设计模式从简单的机械执行固定模式,逐渐转向根据课程内容灵活组合。
(一)课前——知识传递
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翻转课堂的关键,准备情况的质量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在该阶段,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在线教学平台预习内容和任务,并设置任务打卡制以督促学生认真看完课件视频。资料时间应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留有充足的提前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安排,课程内容关键词,典型教学案例,PPT,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一些实训课程需要提前将使用软件,工作场景说明,操作规范等提前公布。教学内容应该以知识点为单位,以浅层知识“翻出去”,深层知识“翻进来”为原则,并尽量保证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在一个连续的课时中。学生应当自主阅读和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及时通过在线平台对案例或者教学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同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预习报告或者通过在线测试,为课中教师讲授做准备。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商务谈判、招标模拟等,可以项目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完成,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标准,分成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课前完成相关的方案设计或者资料准备。
(二)课中——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知识内化过程,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这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课中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分析和一些知识点测试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节奏。在课堂上,学生要担当“主演”角色,真正实现教学翻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充分互动;教师则是“导演”角色,需要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各方面的把控情况和程度,并结合工商管理学科体验性、综合性、情境性、开放性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以讨论和互动为主,融入贯穿一些教师讲授和点评,如工商管理学科中一些抽象理论的讲授等。讲授、点评互动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而这是某些工商管理学科课程的必然要求,如职业素养课等,需要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測量,实现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要求。在一些实践课中,课堂上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优秀工商管理人员参与,这样既能丰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使课堂内容更有实践性,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三)课后——知识反馈
课后主要任务是总结和提高,使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PDCA闭环,也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教学环节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延续,学生汇总课堂讨论的观点,撰写总结和分析报告;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发言、生生互评、专家点评、任务参与度和贡献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并计入学生课堂学习档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进行课程剖析、参与课程教学交流进行经验共享,并根据美国一项QualityMatters的评估体系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与能力、评估和衡量、教学材料、学生互动和参与、课程技术、学生支持、访问便捷性八项指标中,不断完善翻转课堂质量。
一般安排在每章讲完后进行,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面宽且深的教学方式。案例以真实的实例为基础,能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施模式采用“课外准备+课内探讨”,具体内容和流程见图2。案例精选和案例说明的任务由教师完成,教师必须至少提前三天精选案例,并且向学生介绍本次案例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事先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学习委员必须提早一天把案例材料分发到每位同学的手中,便于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内探讨阶段,建议先分组讨论后汇总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相比,本实践体系的案例教学力求凸显以下两点特征:一是突出课程案例的前沿性与关注现实问题的热点性。二是案例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书面的案例材料,也包括访谈、记录等纪实材料。[2]
二、“仿真股市”模块
一般集中安排,为期10周。考虑到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本模块一般在每学期的第5周启动,又考虑到期末考试的临近,本模块的结束时间定为每学期第14周是比较合适的。“仿真股市”具体组织方法为:学生自由组合,4~6人组成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各有不同,包括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分析员、模拟操盘手、记录员、演讲人员等。每个小组给10万元的虚拟启动资金,组长带队,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利用互联网上的行情交易软件,实时接收沪、深股市行情,将学过的投资理念、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等理论灵活运用,并作出决策,给出股票的交易价格及数量,每天作出记录,老师查验并作出点评。每个月总结一次,各组派出自己的演讲人员,就本组对国内外经济动态、行业特点、所选股票的具体操作、收益率等向全班同学做以汇报,并选出前三名,会得到老师事先安排的奖励。同学们在笑声中取长补短,并立志要在下一期表现更好。
三、“综合实训”模块
是对其他实践教学模块的一个综合演练和提高。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操作能力、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投资组合管理能力乃至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具体包括若干个实训专题,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正如表1所示,“综合实训”模块主要包括“技术分析”、“基本分析”、“资产组合分析”和“实战分析”四个子模块。“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综合实训的基础内容,主要是通过关键理论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培养学生必要的证券分析和判断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后,作为“综合实训”模块的一个提高环节,我们设置了“资产组合分析”和“实战分析”子模块,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资产组合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实盘分析能力和初步投资咨询能力。
四、总结
关键词:职业院校 项目体验式教学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3-01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上课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等情况,结合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过程提出分组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为提升课程进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借鉴。该方法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该方法还能够避免从头到尾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每次上课都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让学生有所期待,提高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一、相关概念
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项目体验式教学:是根据不同课程制定不同的上课方式并分组体验教学的过程,实现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到老师安排项目任务、小组协作完成并形成具体任务方案汇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2)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本身的特征分析和发展的实际规律,结合实际的情景模拟,再现体验式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该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方式称为体验式教学。
(3)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组织教学,将教学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形式来展现和进行。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小而全的知识点和组织内容。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特通过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总结汇总,共提炼出以下十种上课组织方式,具体内容如下(以管理学课程内容为例):①管理学概论:竞争性分组并安排本学期体验任务。②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人物生平:以微话剧形式开场。③管理计划:策略性参与游戏(ERP规划游戏)。④管理预测之一:世界杯之百度预测。⑤管理预测之二:“迷宫探索”游戏的决策分析。⑥管理活动组织:由小组安排上课方式。⑦管理活动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性格测验”。⑧管理中的领导:领导理论相关的微辩论赛。⑨管理与激励:竞争性回答问题,优胜组奖励。⑩管理活动之控制:“王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上课经验,即便某一种上课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长时间使用一种上课方式来调动大家积极性难免捉襟见肘。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需要进行一次项目模拟公司分组。项目分组以男女生组合、各班级组合(针对合堂班级)、人数要求为依据进行班级项目分组,自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各小组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以企业运营为背景的评价模式,具体内容框架包括:板书评价、课堂气氛评价、汇报内容评价等,并根据小组情况,制定模拟公司名称、口号和价值观。
为保证上课效果,需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其中,辅助指导整个过程的进行。另外,在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时,由老师、同学共同根据其准备材料的完善程度、讲解清晰度、汇报效果等进行评价。
三、效果对比分析
根据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所带的6个班级进行测试,其中包括电子商务专业4个班级,物流专业1个班级,国际商务专业1个班级。在排除课程及年级因素影响下,统计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下,班级旷课、睡觉、玩手机的比例明显下降,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通过对209名同学的上课表现进行调研,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传统上课方式过程中,平均旷课比例为8.00%,平均睡觉比例为10.67%,平均玩手机比例为17.33%。而基于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上课过程中平均旷课比例为3.55%,平均睡觉比例为1.44%,平均玩手机人数比例为3.83%。对比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杜绝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方面都明显好于传统的上课方式。
根据效果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在项目体验式课程进行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成员分工,每个小组成T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参与过程中能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四、总结
本文结合职业院校教学实践过程,针对《管理学》教学过程提出小组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小组模拟公司组织架构汇总形成策划、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实际指导,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以6个班级进行测试,其中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上课出勤情况、学生上课睡觉情况、上课玩手机情况等方面都明显好于普通教学方式的班级。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YJ201520)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洁,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现代交际・2016年7月
积极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
陈洁 何髑 张炯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8)
摘要: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持久、深入、细致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数越来越多,学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加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字化 高校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4-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日渐增加。学籍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明确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一套高效、精准、节约的数字化学籍管理手段。
一、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当前,社会对于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高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数字化学籍管理制度,依然采用传统的纸质学籍管理制度,这种传统的制度与工作实际不符,形同虚设,并且会导致实际的学籍管理工作“有规不能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此外,学籍规章制度应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社会特点。针对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生现象,学校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应该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工作。
(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有很多学籍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重在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而随着新形势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正常的学籍状态、并能随时查看自己的学籍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另外,在校生的学籍将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学历认证,这可以有效杜绝学历造假现象。因此,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三)管理渠道不够畅通
各高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学籍管理工作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一些教师或辅导员在兼职做学籍管理的工作,这就导致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经常变动,这会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多问题。学籍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各种学籍问题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会懂得如何处理,管理人员如果经常变动,都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各种阻碍。
二、推行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高校全面推行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显得势在必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把握:
(一)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无论技术还是管理的创新发展,首当其冲的都应当是观念的进步。高校要推进数字化的学籍管理,首先要强化“数字化”观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不断应用到学籍管理上来。当然,相关的领导干部应起到榜样的作用,要主动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所有的工作人员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高校学籍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二)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由于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往往是一些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担任,这些人群的专业素质不高,没有受过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错,会大大降低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尽量选择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员负责学籍管理,在工作中能使用简单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普及政策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技术方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技术、责、理念的全方位提升,从而为全面推进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打好基础。
(三)完善数字化学籍管理系统
2004年,教育部出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借助网络实现了高等教育学籍及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制度,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对全国的高等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平台,建立科学完善可用的校内学籍管理系统,并和教育部的平台实现对接,以此来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学籍管理系统。
三、结论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持久、深入而又细致的工作,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数字化学籍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精准,才能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语法知识梳理应遵循逻辑性、合理性原则
若要获得良好的语法教学效果,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法知识的梳理工作,而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疏而不漏这一点上。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教师如同一名管理者,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管理并“调度”所要梳理的语法知识对语法教学来说极其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原则。所谓逻辑性,就是指教师在梳理语法点的过程中要重视语法知识的客观规律性,要能借助推理、判断等形式,在给学生讲解时能揭示语法的本质属性。所谓合理性,就是指教师在梳理语法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所选内容应能突出重点、难点,能实现教学大纲的意图。逻辑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可以使得梳理的语法知识以清晰而又科学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学生。比如“It takes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某人做某事通常花费多少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语法点,诸如这样的语法点在梳理时应给予高度重视,讲解时应突出讲解It(形式主语),somebody(宾格), to do something(不定式)等核心内容。
二、语法知识讲解应遵循生动性、具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模式已明显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做法,它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兼顾了主导与主体两个方面。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为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试图解决而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牛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已经梳理的语法知识,设计出最佳的、合理的讲解路径,帮助广大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取语法知识。为此,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遵循生动性、具体性的原则。所谓生动性,就是要求教师对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要抛弃枯燥乏味的传统方式,代之以活泼的、轻松的、幽默的,甚至是诙谐或者调侃的方式进行,不能过于死板和教条。所谓具体性,指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摈弃抽象而空洞的教学方法,以具体例子对每一个语法现象加以说明,使语法现象变得具体起来、生动起来,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比如讲解“This is an apple/egg(这是一个苹果/鸡蛋). This is a banana(这是一个香蕉).”这样的句型时,教师不但要讲解清楚何时用an,何时用a(apple/egg的第一个音标是元音,前面的冠词用an; banana的第一个音标是辅音,前面的冠词用a),还可以带一个苹果/鸡蛋/香蕉进教室,用实物演示并做比对。
三、语法知识传授应遵循因材施教、讲练结合原则
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1943年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每个生命个体存在五种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上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有两种需要,即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依据马斯洛,这两种需要介于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之间。考虑到马斯洛理论被广为接受的现实,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五种需求及两种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法知识点时,要高度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了解所授不同学生的需求及需要,比如对家境贫寒和家境殷实的学生、对家庭幸福和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对性格平和与特立独行的学生等应区别对待。具体到语法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上、归属上及尊重的需求。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只有当学生的上述需求得到实现后,他们才可能真正地对语法教学感兴趣,继而对授课教师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最终实现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满足学生求知和审美的需要,特别是求知的需要。当然,在重视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应重视讲练结合的原则。光讲不练,学生无法得到锻炼的机会,因而无法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当然,练习的选取要有所侧重,避免题海战术,关键是通过 讲练方式透彻讲解每一个语法点,因此,所选练习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比如“Tom likes practicing playing the piano(汤姆喜欢练习弹钢琴).”该例句既很好地诠释了like doing something(喜欢做某事),practice doing something(练习做某事), 又体现了play +乐器(演奏乐器)等用法。
四、语法知识巩固应坚持前后贯通、内外结合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H.Ebbinghaus)通过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即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直观描述了人脑对新事物遗忘的渐进过程。艾滨浩斯还指出,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把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自我的记忆能力。该学说对学界及研究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就英语语法教学而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高效地掌握语法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坚持前后贯通、内外结合的原则。前后贯通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时要做到前后照应、新旧衔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内外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能把课本内的语法点与课本外(如英语报刊及其他英语读物)的知识点相结合,通过适当讲解课本外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对课本内语法点的深刻理解。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课本外的知识有着不小的兴趣,内外结合的原则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把初中不同阶段的如下类似句型汇总串联:It takes/will take/took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某人做某事通常花费/将要花费/已经花费多少时间). Somebody pays some money for something(某人为某物付了多少钱). Something costs somebody some money(某物花费某人多少钱). Somebody spends some time/money (in) doing something/on something(某人花费多少时间做某事,某人花费多少钱购买某物).等等。学生可能在课外读物中读到这样的句子:The bride(新娘) likes big houses and the bridegroom(新郎)decides to buy one. 教师既可以讲解decide to do something(决定做某事), 还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新郎需要向新娘提供房子,所以bridegroom是新郎,bride是新娘,这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记忆。
参考文献
1.1考核形式单一。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形式可以说是由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决定的。如果说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那么课程内容的考核范围则决定了学生学习范围以及学习方式。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决定了课程最终的考核重点及考核范围。目前,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我院设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经济学三个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根据专业的区别,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考核方式分成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专业必修课大多以考试形式考核,而选修课以考查形式考核。由于时间、地点、工具限定的特点,为便于考核实施,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最终两种考核方式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的形式,以标准化、结构化的试卷为载体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笔试基本仅闭卷形式一种。
1.2考核内容局限。现行管理学考核内容,偏重于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记忆,课程考核内容也局限于管理学教材、课堂笔记、授课时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至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核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标准化、结构化的考核笔试试题的题型有限,考试时间及题量也相应地有限制,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掌握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基本知识的测试非常必要,但单一凭借这种形式是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并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考核成绩构成简单。与高中阶段以卷面成绩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不同的是,大学阶段的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为综合成绩,也就是说课程成绩主要是考勤、课后作业及卷面成绩三个方面构成,三项成绩前两项占30%,期末占70%计算得到,虽然考勤和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而所占的比例反映仍是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也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2、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善于运用掌握的管理知识、理论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
2.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考核方式要顺应扎实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评价标准,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对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动手能力。
2.2体现理论的适用性。管理学理论是在管理活动中对其活动规律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且对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应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理论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促使学生将课程理论与零散的管理实践进行整合,从而从知识体系上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管理原理。
2.3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等重要,教师通过讲授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领会并创造性的使用,课程考核也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唯一标准,直接影响着连接教与学的两端。因此,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开、公正、公平、客观、透明和多元化,避免出现教师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价的现象。
2.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的管理强调效率,而整体效率的取得取决于团队合作的效率,考核目标应增加团队合作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学会如何沟通,如何协调,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的成效,了解团队工作规律。
3、管理学课程改进考核方式的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新知识的更新和替换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理论的运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结构的构建上下功夫,创新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工并指导教学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单纯重视期末考试无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学习及应用能力。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加大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的考核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法由单一的期末考试,过渡到由期末考试、平时课中考评和平时课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选择。具体来说,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三三四制考核方式进行。即平时课中考核占30%,平时课后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考核,也包括理论应用能力考核,以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3.1平时课堂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讨论、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严格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课程讨论及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分组进行,认真记录每组整体及个体成员的表现,以此作为评分依据,并结合自评、小组评价与小组互评方式,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的现象。在百分制下,考勤占10%,其余部分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任何一种或两种形式进行考核,所占比例为20%。这部分考核成绩即平时课堂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2平时课后考核包括作业、小论文、分组活动。作业及论文考核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所占比例10%;分组活动以组为单位考核对理论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关于计划编制的可行性,具体实施中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协调,激励以实现计划目标,其实施的效果通过个体评价,分组评价汇总作为考核成绩,这部分所占比例20%。为保证个体考核的公平性,实行目标管理的方式,小组围绕要求制定小组及成员各自可接受目标,小组组长以个体完成各自目标的成效进行集体评价;组长的考核以组为单位考核小组整体实际活动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价。
3.3期末考核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所占比例40%。其中知识性考核占30%,能力性考核占10%。为全面真实考核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来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形式以考核学生的能力,课程结束前一周先进行口试,准备案例及结构性问题要求学生大胆思考、独立作答,鼓励其发挥主动性,口试过程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以录音以作为评分依据,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发挥的能力,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课程结束后再集中统一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比例占总课程成绩比例30%。
4、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改进考试方式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从其实施来看是一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相应地出现了更新和变化,鉴于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管理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结合专业的实际应用,环境的要求,在原有理论的教学基础上调整管理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放在坚持实用够用为准。
4.2改革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课程考核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需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将案例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少理论灌输,加强技能性、创造性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4.3建设与课程考核配套的专业实训室。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目的是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须有更多的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结合管理学教学目的实现从有助于教学内容实施,便于考核方式实行角度以保证管理学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和效率性;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要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赢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保证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呼吁管理学课程改革,就说明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只有正确剖析存在的问题改革才有意义。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呼吁教学方式改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只有教师输出,学生坐等输入,缺少互动,更缺少深层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引进,真正的内涵没有学到,最终产生的作用不大。要是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变得更呆板。
2.案例教学法呆板化。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案例清晰地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针对性不够;有的教师案例语言缺乏生动性,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许多教师仅仅对案例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我国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每节课都循环着同一个模式。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还受到组织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不了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阻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当前管理学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项目化教学法在实施中可分为模拟、仿真模拟、全真模拟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其一,模拟阶段。课上实施项目的模拟,让学生熟悉岗位流程、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整个模拟阶段可分为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1)情景描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以人力资源部某角色的身份,布置任务。如以北京某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招聘科长的身份,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2)情景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工作思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然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准备的知识等。如接到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这一任务后,学生一方面研究招聘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招聘材料。(3)任务准备:针对情景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查找资料,进行工作内容的准备。教师讲解学习的思路、学习方法,如围绕招聘应该做哪些工作,像招聘计划的制订、应聘表格的设计、合同的制定等。(4)情景展示:小组针对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成整个任务,根据任务情况而定。如招聘可以从选拔、录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工。(5)情景评价:一方面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其他小组作为应聘人员,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整体满意度和评价小组每个同学。另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评价,总结评价的要素,如招聘计划、应聘表格。(6)教师总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用途,以及知道以后如何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其二,仿真模拟阶段。对于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课下可以进行仿真练习,如作为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其三,全真模拟阶段。对于学习的模拟项目,经过仿真练习,可以进行全真模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工程与单位合作。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学校通过理事会,召集需求管理岗位的企业,企业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以及对实习生的安排、培训内容等打算,然后可以通过面试等形式了解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实习生。第二步,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对于学习过的模拟项目,有机会独立操作,进行实战锻炼。
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综合成绩包括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满分70分;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满分为30分。其一,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笔试加技能考核。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试周。笔试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计入综合成绩。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20%计入综合成绩。其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30%计入综合成绩。(1)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计20分。每次上课任课教师都要严格进行考勤并详细记录考勤情况,如总考勤为32次,则到课率分数=学生到课次数*100/32;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签字的事假、病假计入到课次数(须注明)。低于10分的,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可随下一年级继续学习。(2)课堂表现:计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发言、听讲是否有小动作、讨论是否对任务有建议、玩手机情况、放学时自己的卫生情况和桌椅摆放情况等,共5项,每项6分,随堂考核。(3)课堂考核:计50分。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酌情给小组分,再根据个人完成任务情况给个人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堂考核成绩。任课教师于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实施细则,期末时认真汇总各项考核的相关材料,统计出成绩。
3.项目化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管理学课程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模拟训练为载体,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项目教学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几个环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岗位技能。项目教学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佳,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项目教学要处理好学生情景展示和教师教授的关系。针对学生情景展示,可以看出他们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同时教师应通过总结对知识进行补充,开拓学生思路,授之以渔。(2)注重点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情景展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注重点评。点评一定要注重鼓励,不要打击,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委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情景展示需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等。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