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影视艺术;文学
影视艺术与文学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本文认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每个事物都有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艺术直白的表现情感和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只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文化快餐式的累积会使人变得庸懒,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讲心境投如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艺术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和各种镜头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
在表现小说《祝福》的孩子被狼吃了这一段的时候,电影中是安排在贺老六吃药的同时,祥林嫂听见几声狼嚎,叫了声:“阿毛”就跑了出去。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心理传达了文学作品的意思。
二、影视艺术必须含有文学性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花很多的时间看一部很烂的影片的经历,觉得不值得花精力在无意义的事物上。一般人看影视艺术作品,是怀着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一部商业吵作片或者大成本投资,著名影星汇集的豪华片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触。个人比较偏爱文艺片,认为很多恐怖片和科幻片都是低内涵和缺乏深度思考即兴创作的东西。李安《断臂山》是根据1997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只有数十页的小说,文字精简。李安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家庭、责任、爱情与生活;“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电影《断背山》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歌如泣,达到了“从没有过地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地步,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的凄凉,想想这忽然而已的生命中又有多少不能承受的痛苦――看着他们,想着自己,失落的天堂弥漫着每个观者的内心,不失原著细腻优雅的文学色彩。
现代电影如:《恋人曲》《海之歌》是典型的绘画诗;《红气球》是靠造型造成了诗的旋律;《人与兽》《湖畔》是具有散文哲理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用黑被和时空交叉方式象散文抒情诗来表现诗意的哲理。
三、影视艺术必须尊重文学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改编文学原著,有时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彻底背离原著的表达意图。导演应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不能以追求票房,收视率而刻意迎合大众。我很反感一些文艺作品以激情戏为卖点,过于露骨,矫情。如果观众的口味是大团员结局,就拍那些皆大欢喜的;如果观众期待的是流泪,意外死亡或失忆之类的,就拍感人肺腑的。当今的影视艺术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当一切艺术文学都为娱乐而活的时候,人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时候,人类文明就会有毁灭的态势。电影版的《祝福》,最后结尾是导演安排了一段祥林嫂捐门槛无效,愤而抗议的时候,她就拿着厨刀去砍庙里的门槛。这个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没有的,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导演的用心,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但是很多人看完以后,有的也认为这是画蛇添足的表现,从祥林嫂的个人性格看,她的思想觉悟还不能做出电影中的行为。《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还是总体上忠于斯蒂芬?金的原著的。一些细节的改编上,如电影中安迪长得又瘦又高,但原著中,安迪的身材属于短小精悍,而且相貌英俊的那种。原著中说“安迪长得比较矮小,生就一张俊脸……”,同时对安迪还有这样的叙述:“安迪在一九四八年到肖申克时是三十岁,他属于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双手小而灵巧。他戴了一副金边眼镜,指甲永远剪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最记得的也是那双手,一个男人给人这种印象还满滑稽的,但这似乎正好总结了安迪这个人的特色,他的样子老让你觉得他似乎应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所以,安迪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精神、非常清爽,戴着一副眼镜,更衬托了他的聪明智慧。还有最后结局稍有不同。小说结束在Red前往墨西哥寻找Andy的路上而不确定他能否找到,以“我希望”作为结尾,而电影中Red在墨西哥的海滩找到了Andy这一幕我认为2种版本还是小说最后把希望和就赎展示得比较恰当。
四、好的影视艺术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
影视文学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因此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文学的表现工具只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白毛女》这部影片表线的喜儿这个农村妇女,在残酷的地主阶级剥削下,遭到非人的屈辱和迫害,发出了“我要报仇,我要活。”的呼声;在阶级斗争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充分表现了她那种“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的反抗性格的形成。它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艺术具有政府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乱世佳人》中瑞德说:“我不求你原谅,我永远也不理解和原谅我自己,如果子弹打中我那倒好了。我是个,我只知道我爱你,即使这倒霉的世界和我俩都变成碎片,我也爱你,因为我们很相像,我们俩都够坏,自私而精明,但我们能够一眼就把事物看清。”的时候,这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却狂野而不娇纵,一点都没有珍惜的拒绝的场景,具有概括和典型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在观众的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我们看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反复吟味。对于电影来说,如果观众一个地方没有看懂,或者体会不够,他不可能要求停顿一下,甚至连思索一下的空隙都没有,他只能在感受上留下一个缺口,缺口一多,电影给他留下的印象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也就很难集中精力来欣赏了。所以影视艺术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剧本要准确的刻画人物性格个思想感情,不要把人物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场景里;演员的演技要出色到可以和剧本融合;其它的幕后创造英雄要在同意的创造意图下进行工作。
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电影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然而反过来想想,在许多高喊文学优越性声音的背后,电影是否也与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呢?答案是肯定的,电影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当代苏联著名作家阿・伊凡诺夫曾经这样回答记者:“电影给了我特殊的简洁。”约翰・霍华德・劳逊也曾经指出:“许多现代小说都使用了‘摄影机眼睛’的技巧,并模仿银幕上连接出现形象的方法来描述动作。”包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现在当在人们批评电影媚俗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文学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今出现的大多的所谓身体写作,网络文学作品都是想从一种视觉性,直感性的话语效果去直接触动读者的敏感神经,此类作品是其所标榜的另类还是骨子里的媚俗?答案已经了然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 ? 影视艺术就是影视艺术,它不低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学,也不依赖于文学,文学所能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是电影所能做到的,而电影所表现的光影与声音的互动也是文学所不能及的,中国传统的电影论试图重现文学曾经对戏剧所获得的成功,一度喧嚣着要建立仅仅以文字形式给人们欣赏的电影文学类型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只是影视艺术要吸收的一个方面,在影视艺术面前,还另有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天地需要后人去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影视;文学;辩证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影视技术的不断提高,例如3D技术的发明及推广,人们越来越享受这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不可否认,影视艺术具备非常强的直观性,这样的直观性会让观众觉得充满了亲和力,远没有传统的文字中的那种神秘性。在人们追求效率的时代,影视这样的艺术方式更加能够传递给观众各样的感情和信息。电影和电视的普及,就像一场视觉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具备强大力量的新生血液。人们不再从一个一个的铅字上去领会自己没有见过的风景和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因为影视艺术可以让他们直接欣赏到那些美好的景色、曼妙的声音和那些我们所不认识的人的或喜或悲的人生。我们可以直接幸福别人的幸福,悲伤别人的悲伤。电影和电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人们述说它的优越性,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视觉上和文化传播上的革命,想要打破文学的单一的传播形式。
确实,影视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绽放出的光辉似乎已经掩盖了文学的头上的皇冠的颜色。但是,乔治•布鲁斯东认为,影视与文学是两条各自无穷发展的直线,二者相交于某一点,在这个点上,二者合二为一;但是,当它们离开这一点继续前进时,就会沿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道前进。[1]文学是不可能被影视所取代的,文学有其自身的强大之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统统是作为新生力量的影视所无法取代的。
但是,把影视与文学置于对立的立场上互相争夺谁可以发号施令也是不可取的。从我国的自身情况来看,我国的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我国的文学艺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相当高,这就给我国的影视艺术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这些素材往往就是电影或者电视剧本的起源。我国的经典作品四大名著,既是经典文学作品也是经典的影视作品,并且进行多次翻拍,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很多的优秀电影作品都是出自于经典的文学名著,例如,国外的《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母亲》等,国内的《围城》《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
一、当代影视与文学的共同之处
(一)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以人为表现对象,反映和折射现实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人是个体,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主体。同时,从广义的人的角度来说,人又是一个范围广大的概念,是具备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的社会主体,具备自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社会性。影视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以人这个社会主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通过反应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社会下的不同阶层人类的不同反应,以此为基点反应当时当地的社会的不同特性。较大范围内的较为复杂的社会性现象,涉及人性、经济、社会、环境、道德、历史、美学、感情等各种内容,即是影视和文学艺术所要共同表达的根本性的内容。[2]它不是可分析的,也没有对错之分,他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内容的综合反应,是一个整体性的,是感情和理智的融合,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影视和文学艺术在表现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感情的时候具有很强的灵活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和需要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而从容地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影视可以通过剪辑和镜头切换来展现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文字可以在字里行间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影视和文学都是一种流动的艺术
影视和文学艺术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时间流逝、故事进展、情节和人物的外在反映来展现的。无论哪一个故事,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主要的故事讲述都包括主体、客体和媒介以及相关的叙事因素来构成整个内容的。二者通过对每个故事的描写和展现都给读者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观众和读者所接触不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充满了神秘感,可以给人一种想要探索和了解的意义。在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讲述的每个故事、每个人物,它们在一个主题展开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叙述,给观众和读者以不同的期待。而且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借鉴了电影中经常使用的表述方法。例如,通过不断拉近的镜头来渐渐地看清故事的环境等。
(三)影视和文学都通过故事和感情表述
文学艺术通过一个个的文字和其所代表的内涵来讲述故事,影视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画面和远近不同的镜头来讲述故事。二者都使用叙事这个表现手段来吸引观众。选定了一定的主线,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给观众讲述一个个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的故事,或喜或悲,触动了观众的某一个瞬间和感情,心的距离拉近,好感即油然而生。同时,每个故事中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风声》中的忠、《集结号》中的勇、《让子弹飞》中的义、《山楂树之恋》中的爱,这些感情无一不牵动着观众的心,而这些优秀作品往往都是经典的文学和影视的优秀结合。
二、当代影视与文学的不同之处
(一)表述的方式不同
影视艺术有声有色,有直观的记忆,是具体的,角色的外表、秀丽的风光、人民的生活,都是可以让观众实实在在的看见的;而文学艺术的表述是通过文字展现的,读者必须在自己对文字的理解的基础上,去想象每个抽象的画面,具备很强的间接性,不同的读者所想象的画面完全不同。但是,相反的,影视虽然具备直观性,可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物、故事和结局往往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情况,演员是谁,这个角色就长得这个样子;可是文学艺术不同,同样的一句话,“这个女孩长得很漂亮”,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都是不同的,没有局限性。另外,电视由于有很多的肢体性语言和画面,可以让不同语言的观众都理解,但是受文字的局限性,文学艺术往往是带有很强的民族性色彩,即使可以翻译成别的语言,很多情况下也是无法表现其中的精髓的。
(二)传播的媒介不同
文学的传播媒介是具有间接性的文字和语言,影视的传播媒介是具有直接性的影像和镜头。[3]前者所塑造的形象,存在于读者想象,大家互不相同,往往很难表述清楚让别人看见,但是它就是清晰地存在,特色鲜明。后者通过镜头塑造的形象,可以直接诉诸视觉,具有直接性,但是每个人的形象统一。例如,小说《哈利•波特》中,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心里的哈利,但是看完同名电影后,每个人心中的哈利就是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所以说,二者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一个具体,一个抽象;一个单一,一个多变。
(三)表现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受空间的特性的限制,二者的表现对象不完全相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人的内心世界,影视要想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必须通过可见的镜头来表现,需要有画面和外部造型以及动作,可是有很多的内心世界不是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表现手段来表现的,它们往往是无形并且抽象的。所以,在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文学相比于影视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最可以描绘其精髓的媒介。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良好的想象力的发挥可以帮助读者迅速而准确的反映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在大脑中生成一幅幅的画面并且重组,进而形成完整的形象。而影视的欣赏过程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各种叙事要素通过直观的镜头在银幕中展现给观众看,具有很强的直接性,不需要大脑的重新反映的重组。所以,受这些特性制约,二者各有不同的受众,这取决于观众的自身性格和诉求。
三、当代影视与文学的辩证关系
(一)文学是影视发展的温床
之所以说文学是影视发展的温床,是因为文学作品是当今影视剧本的主要基础和源泉。剧本相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剧本的高要求就直接导致了对编剧的要求,而创作一个优秀的剧本是很费时费力的,并且优秀编剧人才更是稀缺。[4]因此,自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的无数的文学作品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一条捷径。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自己需要的故事进行改编,这是现在剧本创作的主要方式,原创的剧本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尤其是在我国的影视界。就像张艺谋认为的,中国电影的繁荣要建立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现在中国电影事业的逐步发展中,优秀的小说从根本上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现在中国电影的几个优秀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他们的优秀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小说为基础改编的剧本。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本的过程中,我国的影视界有两种基本的思路。第一种是基本忠于原著,这在我国的老一辈的艺术家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编剧无论怎样的修改和加入自己的元素,但是都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及不能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作自身的独特风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改编后登上荧幕的电影和电视对原著具有非常强并且可见的依赖性,基本上包含了原著中的较为全面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是主旨。另一种就是现代小说的改编,现代小说改编的历史中,前期的主要包括张爱玲、琼瑶、金庸、海岩、王朔等小说大家,后期也包括一系列的网络小说。这其中的佼佼者是导演张艺谋,他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小说,但是却又和小说相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和故事,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让小说的读者和电影的观众都叹为观止。
(二)二者相互吸纳并且成长
影视和文学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叙事的艺术。二者在叙事过程中互相借鉴叙事手段、人物情节表现方式、结构技巧。电影吸纳了小说的叙事要素,如精彩的故事情节、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视角,或者倒叙、插叙等不同的叙事手法,还有生动细腻的局部描写,这些因素都是构成一个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一部电影只要在其中一方面做到优秀,就可以称之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不可否认的,无论电影电视有多么深刻的内涵、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或者别的可以吸引观众的各种魅力,其真正的、当之无愧的精华是要倚重于其文学基础的。所以,无论未来科技发展得如何,影视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一定会更加的互相融合和共同进步的。
[参考文献]
[1]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M].吴岳添,赵家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3.
[2] 张玉霞.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06).
[3]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0.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官能的延伸。比如纸媒介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人的视觉官能的延伸,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声光媒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媒介,一种媒介在延伸人的官能的同时又会削弱人本身的官能,需要人付出较低的参与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影视作品因为是人的多种官能的延伸,因此要比文字需要更低的参与度,也就是需要受者自身更少的思考。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影视相对于书籍是“热媒介”。而文学作品接近影视媒介,从而使自身影视化,降低自己的参与门槛,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文学创作的速度没有变化,还停留在经典时代“披阅十载”的阶段,巨大的影视媒介资源就缺乏内容。实际上,当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已经完全颠覆了经典文学时代,多元多形态的媒介诱惑下,众多人的受教育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以前被称作的作家的那个群体的专利,而几乎成为所有受教育都可能从事的一项活动。作家,这个曾经一再被神秘化和神圣化的群体的身份已经日渐模糊,因为他们实际上已经置身于一个基数庞大的写作者全体当中。而所谓的作家,也已经只不过是庞大的写作者中的出名者而已。这个庞大的写作者群体是产生大量文学文本的基本保证,而大量的作品的生产,包括通过日益发达的、而且商业化的发表出版渠道进入文化市场的和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上与读者见面的。以几乎海量涌现,为文学作品的极大富余创造了条件。而在这种时候,触角无处不在的当代媒介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业运作制造出来的浓郁的商业气息,更对文学作品由文本形式向更为普及的媒介形式靠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学的文本形式和影视的联姻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为影视媒介的媒介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是影视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写作者从巨大的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需要。一方面,纷杂的媒介环境下,富余的文学文本大量生产,写作者、文学作品想要出名,获得更多的读者,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影视这样的媒介。所以写作者本身也主动地向影视靠拢,他们以文学文本写作者的身份将写作目标明确指向影视作品,甚至在写作最初就会考虑这个作品能不能顺利地进入影视媒介中传播。因为传播本身具有赋予受传者社会地位的功能,在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的同时,写作者往往能够凭借着影视作品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力迅速走红。在文化产品走进市场成为整个商业社会的一种商品的时候,作为这种商品的生产者,作者在“这个最大众化的领域中放大了自己的身影,同时也逐渐将文学创作“资本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利润。”这是一些作家不断追求使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形恰如当年左拉和大仲马等人为报刊写作一样。
文学文本的创作和影视作品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文本凭借文字本身来传播,具有抽象性,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影视作品的语言则凭借着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具有形象性,是观众可以直观感受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文字的魅力展现性格和心灵的复杂,影视作品就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抽象化为形象。应该说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媒介形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在文学文本向影视靠拢过程当中,文学文本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文学文本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来自影视媒介的刺激,实际上也受到影视媒介传播特点的思维影响和制约。
首先表现在,文学文本的创作题材大大扩大了。影视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暴力灾难恐怖等非正常态的现象和问题。现在文学文本的大量扩大到这些题材正是受到影视的影响,是迫切进入到影视媒介领域的心理体现。其次是在文学文学创作中大量的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跳跃的视角叙事,都被运用到文学文本的生产当中。这是一种借鉴和学习,实际上为文学突破传统提供了经验。第三,就是电影化的语言进入到了文学文本中。跳跃式的场面、浅层次的人物性格刻画、断面式的场景描写、缺乏逻辑的情节以及接受了声响色彩效果影响的文字和文字视觉化后带来的想象平面化等都是表现。
在这些影响之外,其实最受到批评的还是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之后,写作者产生的功利心态和影视化影响下文学的精神性不断商品化造成的危机。功利心支配下的写作者放弃了写作的崇高性,自觉自愿地在媒介的漩涡里随波逐流。文学作品在日益普及的同时,即使好作品还是不断出现,但真正的经典却形成了“千呼万唤出不来”的尴尬局面。而更有写作者指出:“每一部小说都有他自己的魂,而影视改编大多制造出一些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是一对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这种尖锐的批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忧虑对文学精神性商品化的忧虑。
文学作品向影视媒介靠拢,其实在最初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比如在电影在发展的初期,就采取了将文学名著直接改编成影片的形式。但是,一旦作家发现电影这样崭新的媒介较之传统的发表出版体制下生产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情况就改变了。在我国电影发展的早年,很多鸳鸯蝴蝶牌的文人就参加制作了大量的电影作品。但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在当代,作家和影视作品的亲密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甚至有很多作家直接参与到作品的电影化当中,与导演合作推出作品。实际上,写作者在这个时候已经产生分化,一部分坚守着文学主体性经典地位的信仰,一部分则在市场化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实,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影视媒介寻求文学资源作为自己的内容,或者说,文学文学不断地受到来自影视媒介的影响,当前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1.对于什么是历史题材剧的认识不一致
这一认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明确历史题材剧所具有的外延,同时还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在当前历史题材剧多样的情况下,对具体什么是历史题材的作品认识不足,只是将纪实性的作品作为历史题材剧的素材,而忽视了一些历史上流传的“戏说”“大话”等内容的作品;其次是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评价过于简单,没有综合性认识。
2.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存着缺陷
在研究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时忽略了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没有认识到其特殊性,更没有结合文学、历史进行研究,更没有联系到现代的生活进行实际分析,以至于在研究的过程中缺乏方向性,多是简单的自说自话,缺少协调与统一。
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学特质
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是依靠人的文字记载来完成的,因此历史在反映真实的过去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学的特色,甚至有的作品很难分清楚是历史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即使在一些表象看来是历史类型的作品中,也多少具有文学的成分,因为在使用文字记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字的艺术表达性。
1.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情感性
影视作品最终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同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依据的题材必定都是具有文字记载的内容,在记载这些内容时是依靠文字表达的方式完成的,这种文字表达方式形成了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文学作品,其中必定会加入写作者的主观判断或者思想认识,不论是所谓的正史还是野史,在创造过程中都会有感情性,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
2.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虚构性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依靠历史的一些记录或者还原,但同时这些记录也会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写作者在描述事件时也会加入一些主观性或者虚构一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更加完整,影视作品的制造者也会根据题材进行一些创造,为了达到吸引大众的目的对历史情况进行一些虚构和创造。
3.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审美性
一部完整、优秀的历史作品必定是受到社会大众喜爱的,其中也会夹杂一些文学语言或者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历史题材在叙事的同时表达了其所具有的美感,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塑造力求将其中的内容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符合大众审美观的影像。
三、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历史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定要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比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其中虽然描述了国家的正史,但同时在作品中具有文学的感召力,如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语言具有极强的文学特质,另一个方面在作品中也反映了现实的生活,比如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中都记录了皇室或者大臣的事件,所以说在拍摄历时题材的影视作品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文学反映生活
我国在新媒介发展的几十年中生产了许多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大秦帝国》《康熙王朝》等,这些作品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极大喜爱。同时这些影视作品拍摄中所依据的题材正是在具有文学特色的历史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所具有的一些文学元素让作品更具吸引力,同时这些影视作品所反映的一些现实生活更加真实明确,也符合大众生活的需求。另外这些影视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必定会考虑收视率、社会反应等问题,所以作品的制作也尽量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需求。
2.生活塑造了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
生活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不论是历史作品的创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主题——真实生活,可以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当前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制作也是如此,从现代生活的角度看,该文学是根据现代人的价值需求和观念进行改编、制作的,从历史生活的角度看,影视作品所依据的前提是历史的现实生活,所以说生活塑造了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并将其在现代社会体现出来。
四、结语
一、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可是,现在的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看看而已。其实学习语文首先要出声朗读、熟读,以至背诵。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破句,语气自然流畅,抑扬顿挫,富于表情,这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享受,重要的是比默读更能增强记忆和感知效果。另外,朗读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不仅可以帮助读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感情,准确把握作品的谋篇布局,等等,而且可以帮助读有效地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久而久之,语文水平就会提高。朗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我们虽反对死记硬背,但也不可“矫枉过正”。如果脑子里没有因背诵而形成足够的积累,别说写文章会是满篇空话,就是平时谈吐也会让人瞧不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才是文化人应有的素养。所以对课文中优秀的诗文名句,对课外阅读中精美的篇章文段,一定要下功夫背下来,背下来之后,那些储蓄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能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并终身受益。
二、培养工整书写的习惯
虽然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但是拙劣的形式势必会使内容受到损害。书写规范工整,字体端正,字迹清楚,卷面清晰,既能让读者准确认读全文,又能给人一种美感并有“先声夺人”之妙。所以书写万万不可马虎,一定要精益求精,写字基本功较好的,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把字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应在加强汉字基本功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前者切忌故意卖弄,写得龙飞凤舞;后者不要自惭形秽,羞羞答答。近些年,由于受港台影视的影响,有些同学写繁体字,这是不好的习惯;使用已经废弃的简化字,也视为错别字。所以还要做到不用繁体字,不写废弃的简化字,做到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阅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语文素养自然难以提高,作文质量也低。课外阅读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滴积累所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有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要保证阅读的量,就要保证阅读的时间。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既能拓宽视野,又能增加知识积累。阅读还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区分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什么样的文章适合于泛读和略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细读和精读。清代的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他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我国台湾的陈占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为12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科学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学科论著。从每一类中选择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读,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语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另外,还可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采用学习性、鉴赏性和消遣性等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培养经常动笔的习惯
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他认为,“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可以是提要式、摘录式和心得式等,也可以多种形式交叉使用。同时要坚持写日记,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察有所感,心有所得,及时记下来,以备日后选用。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五、培养勤于查正的习惯
在预习和阅读写作时常遇到困难,要马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千万不可蒙混过关,自欺欺人。否则就容易读错、问错、用错,闹出笑话来,甚至误了大事。中学生应有的工具书至少包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勤查工具书,学生不仅可以顺利解决阅读和写作上的一些障碍,而且可以懂得许多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扩大知识面,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六、培养反复修改的习惯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虽不一定全对,但它确实道出反复修改的重要性。修改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就要学会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草稿写出来了,又写了第二稿,第二稿了,又写第三稿。经过几次,最后才完成。第一稿第二稿好像白费力气了,其实不然,没有第一稿,就没有第二稿、第三稿……尽管中间经过曲折,水平都在回旋曲折中提高了。这就是修改的效果。
修改不能只搞形式,只停留在增删个别字词和几个错别字上。要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方法、段落层次、过渡照应、题材修饰、审题立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认真地全方位地字斟句酌地推敲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改出精品来。
七、培养预习过程中的习惯
预习是作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教读”做好准备的过程,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应自觉养成以下良好习惯:(1)勤用字典、词典,遇生字新词不查明不放过;(2)阅读课本,简要分析课题、结构、文体、选材;(3)注意“思考和练习”,从整体上感知全文;(4)初读课文,勾划圈点,质问存疑,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八、培养教读过程中的良好习惯
教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读,教师的“教”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读”上,也就是在学生粗略地“看懂”的基础上,稍加读法“指点”。在教读过程中,学生应注意:(1)揣摩重点词语内涵,体会深层含义;(2)指出重点语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想;(3)课堂听讲时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质疑、释疑,更深层次理解课文;(4)品味精彩片断,悟出语言运用的妙处;(5)勤记笔记,听讲、思考和笔记三者结合。
关键词 观念性教学;高中语文;影响;存在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想法设从根源纠正以及解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观念性教学对高中语文的作用。观念性教学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掌握的没有预期目标、没有计划的知识、观念价值、思想教育、学习规范以及学习态度等。其中包括有隐藏在显性课程中意识形态、校风、知识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指导思想等,从无形到有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当然这和采用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语文教师的阅读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概括为:
①文化积累浅薄,对传统文化持有距离感,对民族文化产生抵抗,进而导致学生对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大众文化将其取而代之,以致语文教学的懒散、具有功利性。
②学生缺乏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只注重校园活动,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思维意识上转变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阻碍。
③苍白的情感价值观:高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已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严重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对学生的宠爱,以致学生娇生惯养,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爱心、同情心,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对问题不能认真分析,构造虚假情感,无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高中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目前,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要求,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的问题,使得教师字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考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从影视的角度处理教学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据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是比较散漫,没有规律纪律而言。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方面,写作课堂显得松散而随意,如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题目,写作内容、写作形式以及写作思路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引导,在学生完成之后,给予目标性的评价,进而导致高中语文写作方面得不到突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教育改革的本质问基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以教育文化的理想性以及精神鞭策自己引进新的教学资源,以现代化的教育离你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学生自觉主动的接受和认可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内容,感受文本知识,正确思考分析问题。不断扭转学生对语文知识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能够正面、积极感受文本知识内容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精神。
3.高中语文教师树立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且这种影响的形式是深远而持久的。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价值观念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这就表明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教学资源,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之人翁,以关爱学生为基础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语言逻辑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把握,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欣赏水平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反面。从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基础要点,转变传统书面测试成绩为主导的教学价值取向。从为人师表的角度出发,不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文本知识,在文人师表的角度下,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参与者,而且是教学的探究者、开发者以及建设者。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文本内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以及对文学的欣赏角度,进一步推进观念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4.高中语文教师正确对待知识观念
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新的教学知识观,不仅强调了教师本身是知识发展的受益者,而且还提出教会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血液,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注入新的知识观念,其主要的内容可以总结为:①清楚认识教师不是全部知识的拥有者,对于某些学科不权威的知识,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②教师不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只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途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应该积极学习跨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发展。高中教师应该逐渐向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发展,掌握所有学科的精华部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观念性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以及作用,忽略观念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其成为高中教学中的瓶颈。唯有根据文中提到内容,树立正确的教学意念、价值观念以及扩展知识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春燕.观念性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06):5-6.
一、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它不仅影响学生归属需要的满足,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及情绪状态,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一)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学生需要的满足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属于缺失需要,这些需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得到满足。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无法感受到被老师关爱,或者感觉自己无能的学生,往往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自己的成长目标。如果教师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就会给予学生很大的满足感,激发学生去求知。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任务中去。归属的需要,即个体需要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大量研究表明,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心理上需要体验一种安全感,希望与环境中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人(如父母、老师等)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二)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认可、接受老师所指示的活动规则,采纳教师所重视的目标和兴趣,积极配合参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难以与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真正接纳与认同老师的目标、规则等,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老师的教学。一位从教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学生都很敬畏她,上课也守纪律,老师的话没有敢违抗的,但只是表面上的顺从,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就是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原因并非该老师的教学水平低,而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很少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而另一位语文老师不仅讲课有吸引力,而且与班里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大家都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可见,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动机状态。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和喜欢时,学生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幸福感,会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即使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仍然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付诸努力。而那些情感上受到忽略、自尊心受到打击、表现出对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很难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
(四)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欣赏,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喜欢的,这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尊重和肯定性评价,师生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严重冲突时,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而且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明显。有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支持,头脑中渐渐形成了负面的自我概念,这会严重阻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
二、学生期待的师生关系
国外的一项对教师的研究发现,中学生描述的教师形象是:具有民主和平等的交流风格;引导学生参与和投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对学生行为和成绩的合理期望;在教学中以及与学生的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关心的态度和兴趣;提供建设性的而非严厉的、批评性的反馈。能力强的学生喜欢那些能够对他们提出挑战,鼓励课堂参与,教育目标与他们自己相似的老师。而能力弱的学生尊重这样的老师:亲切地对待学生;公平;能够把学科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容易理解;能够维持对课堂的有效管理;能够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兴趣;提供给学生自主的选择机会;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等。
在国内的研究中,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是课堂教学水平高,表达清晰,生动幽默,有吸引力;关心和爱护学生,能够热心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能够公正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聆听他们的感受;信任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是喜欢批评与指责,做事不公正,不懂得尊重学生,不能理解学生的感受,过分严厉,讲课不清晰,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高高在上,情绪调节能力差等。
三、建立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师生关系
上好课、让课堂富有吸引力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如果能够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因素人手,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营造尊重信任的氛围,表达积极的期望,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尊重信任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落实到行动并不容易。能力强、学业成绩优秀、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往往更能赢得老师的信任,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性格有明显缺陷、家庭社会地位低的学生,现实中未必都能赢得老师的尊重。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都有自尊心,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有一定潜能的人,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进步,并能够尊重他们,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在对待中等水平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时,表现得不太友好,笑容更少,非言语的支持(如关注的目光、期待的眼神)较少,批评指责超过表扬。在课堂提问及反馈方面,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候的时间相对较短。当他们无法给出正确答案时,老师不太愿意多做启发,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而当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出错时,老师更多的是提醒,批评较少。学生往往能够明显感受到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鲜明态度。在一次家长参与的公开观摩课上,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对同一个学生提问多次,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未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如与学生说话时目光注视着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有适当的等待时间;学生出错时给予理解而非冷嘲热讽;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但前提是教师从内心深处能够接纳每一个学生,能够有公平公正的意识。如果并非真正关爱或喜欢学生,就很难从言行方面表达出对学生的尊重。
(二)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望
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业基础,建立适合他们的目标和期望。对于能力强、肯钻研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更富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确立更高的努力目标。对于中等水平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盼,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不离不弃。一位语文老师说:“教书十年来,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将来也不会放弃你们中的每一位。我相信你们。”事实上,这位老师在行动中也的确做到了。当学生成绩落后时,她会给予积极的鼓励:“你们只是暂时的落后,加把劲就会赶上去。”同时给予学生具体的策略指导,如及时复习巩固,加强日常积累,注意学以致用,准备错题本,把出错的原因、困惑记下来等。
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念:学生都能够学好。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学生就有可能对自己有信心。在对待学业困难的学生时,需要树立学生能力的发展观,以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学生只是暂时困难,在适当的外界条件和有效的教育干预下,完全有可能发生转变。
(三)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消极的同伴关系(如同伴排斥,同伴欺负,朋友之间的冲突等)会导致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消极态度,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使学生难以投入学习活动,从而造成学业问题,甚至长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同伴欺负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如讽刺、辱骂、起外号等)以及间接欺负(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等)。同伴欺负不仅导致受欺负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学校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而且有可能造成被欺负者身体上的伤害与不适,阻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业活动。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同伴欺负或被同伴排斥的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抑郁,因此班主任老师需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有安全感,不被欺负与排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第一,重视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建立。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及时间上的限制,不少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尚未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同伴关系、社会交往联系起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正视、认识同伴关系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文化;理解运用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常见的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们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们在对话中,尤其在情景会话中,可以补充更多这类的内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林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