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政管理的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知识管理;行政管理
引言
知识管理理论的来由及涵义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
一、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国外的高校知识管理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处在观念讨论和理论介绍阶段,真正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学校还很少。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由学校的非营利性、学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迟效性等特点决定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在管理改革上的压力和动力相对较小,所以历史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大都产生于企业,其后学校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造并应用于管理实践。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研究应当从理论层面转入实践层面。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岗位员工调离后,新员工却要花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此岗位的工作知识,而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率;员工在工作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同样的工作知识,为什么在员工需要的时候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学习,不能与他人共享,造成重复操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鉴于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以避免以上弊端。此外,高职院校管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专业管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到多元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发展历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造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主题、以知识共享为中心环节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并且,高职院校只有将知识管理置于战略实施的核心地位,才能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学校就越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越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及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各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知识开发和知识分类是基础,知识加工是手段,知识共享是核心。现实从知识开发到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知识管理链的源头,其关键问题是保持部门管理的开放性,主要在于提高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比如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要善于总结自己部门的工作经验,把它提升为知识,同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都要善于总结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规律,并形成知识,以便于知识衔接和流通。在这三个能力中,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了部门利用知识的水平,知识交流能力决定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深度,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部门进行知识生产的水平。这几种能力都需要部门管理者组织策划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提高,比如部门之间可常开工作交流会,以达成工作上的默契。
(2)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前面我们提到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高职院校里,工资制度、上班、作息时间等是显性知识,而个人工作习惯、领导风格等属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管理时,要严格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充分挖掘出隐形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助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这对实现知识共享有着重要意义。
(3)知识加工。知识加工包括整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环节。整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关键是使知识系统化。对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其显性化。这需要部门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与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方式实现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知识的显性化。其次要制定部门内各岗位对接流程,理清各岗位工作的衔接点。最后还要组织各岗位人员整理书写本岗位的纵向流程,把每个岗位的工作依据、工作程序等以文字形式体现,形成工作规范,便于新任人员查阅,缩短了工作熟悉时间。只有实现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知识共享,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4)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也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建立知识库并录入已显性化的知识。建立知识库,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建库方案。在把显性知识录入知识库时,要根据部门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合理设置数据编辑权限。其次,要建立知识索引。知识索引是知识库的输出机制。面对大量数据,既要设置各种常用搜索引擎,又要结合高校特点,设置特定搜索引擎。最后,是组建共享网络。建共享网络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知识库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推动部门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管理方式的创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然要求学校建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内涵的新模式,而知识管理作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诞生的新型管理方式,正好符合了高职院校角色转换的需要。在行政管理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意识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维也纳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1988年,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他的这个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由此揭开知识管理的序幕。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
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研究
(1)教育管理角度。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侧重于从知识管理重视“以人为本”和“组织创造”的角度为教育事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改革启示,提高学校的绩效,重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2)教育技术学专业角度。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内,不仅重视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主要用知识管理理论来指导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宏观上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教育信息化中的知识共享和创新问题;微观上的大部分研究着眼于教育资源建设这一角度,探讨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3)图书情报学专业角度。知识管理关注组织的知识创造与共享,这与图书情报专业不谋而合,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在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管理上的应用,并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基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三、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处在观念讨论和理论介绍阶段,真正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学校还很少,这主要是由学校的非营利性、学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迟效性等特点决定。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研究应当从理论层面转入实践层面。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岗位职员调离后,新职员要花费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此岗位的工作,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率;职员在工作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同样的工作知识,为什么在职员需要的时候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学习,不能与他人共享,造成重复操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鉴于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以避免以上弊端。
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1)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知识管理链的源头,其关键问题是保持部门管理的开放性,主要在于提高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了部门利用知识的水平,知识交流能力决定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深度,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部门进行知识生产的水平。这几种能力都需要部门管理者组织策划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提高。(2)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在高职院校里,工资制度、上班、作息时间等是显性知识,个人工作习惯、领导风格等属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管理时,要严格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充分挖掘出隐形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助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3)知识加工。知识加工包括整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环节。整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关键是使知识系统化;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其显性化,需要部门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与手段。(4)知识共享。组建共享网络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知识库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知识共享,推动部门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然要求学校建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内涵的新模式,知识管理作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诞生的新型管理方式,正好符合了高职院校角色转换的需要,也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秋莲,邓华.论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政管理;高职院校
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保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总结,还可以为高职院校领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因为,高职院校领导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时候是需要对校内在人动、财务状况等方面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各部部门在收集这些信息不能保障其实效性,同时,程序也较为繁琐,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就会变得较为及时和准确,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与人力资源。
(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目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呈垂直化的分布状态,上、下级之间信心交流的过程及其复杂,多数的管理决策通知需要经过好几个环节与程序才能传到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耗费了较大的人力资源。如果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者建立与健全信息化系统,从一方面有效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而且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练习,省去了不必要的中层管理机构的介入,能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三)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统一
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与科研等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一些较为独立的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各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件的传输工作,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统一。在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管理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逐步的建立起一种较为平等的“网状式”的管理机构,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薄弱的管理意识与落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普遍低下,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流程不到位,高校也没有具体地了解过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同时也没有对行政管理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培训,这是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和管理模式落后的关键所在;第二,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关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授权于辅导员或者是代课教师直接负责,导致行政事务的处理落不到实处;第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依然采用的是“大锅饭”的传统管理模式,甚至一些少部分的高校领导认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才不采用信息技术不会造成任何实效性的改变,这些高校领导对行政管理管理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行政管理工作运用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行政管理工作程序较为复杂
就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身说起,无论是在管理的内容还是程序上,受限制的因素有很多,这严重地影响着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工作人员不能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就会将这项工作看做成是一个累赘,会逐渐的演变为工作中的“机器。”同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没有与时俱进对新鲜事物的处理方式,大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新事物的处理方式上报告给上级领导,被动地等待上级领导的批准或者指示。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其信息都是有上级拟定来传递给下级的,校办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传递员的角色,接受着外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校办将接受到的信息在传递给上级领导,上级领导之间经过详细的讨论最终作出具体的批示,最后校办在接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后,然后传递到下级各个部门中,当下级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后,再由校办传递给学校的总负责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程序较为繁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也不能有效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严重地降低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严重地忽略了信息软件功能的升级
很多高校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之后,而管理人员却没有完善和维护好计算机信息的升级工作,只是将目光放在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更新上,导致从事计算机管理的教师不能发挥专业知识的机会,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比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是借助计算机这个辅助工作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撰写一些工作总结,或者是收发一些文件和打印材料等工作,对于一些重要的程序没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使得计算机软件没有充分地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办公效率,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浪费。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利用
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实效性,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工作者淡薄的管理意识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与重视程度。校领导要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并加强在信息软硬件方面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提高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人员淡薄的信息技术意识,激发相关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设道路上,高职院校应当有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战略部署,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的时候应当依照制定好的计划有步骤地执行,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保证高职院校各部门之间信息技术使用的统一,建立综合的行政管理信息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三)对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定期的更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不能只重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更换,同时也要在软件方面进行定期的更新,保障其能够稳步运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中使用的软件设备要制定一个完整和严格的维护办法,要定期地找专业的维护人员对软件进行更新与升级,使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信息系统的高速运行。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运用,还需要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目前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很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其信息技能比较底下,不能熟练地掌握与操作信息技术,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信息系统中有价值的功能,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未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为目标,不断地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一要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对口,在人员的选拔上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要定期地开展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的后期培训与教育,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应当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让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地满足行政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因此,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其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与专业素质,除了要始终坚持党的方针与政策,也要运用信息化不断地规范和完善自己,以行政服务为根本目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为作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高樹乍为一个有别于政府、企业的机构而存在,它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一切围绕学术研究服务,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有其特殊及发展规律。现阶段,高校的行政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几点。
大学管理官僚化倾向严重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应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学术科研发展C一方面,行政管理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层级结构森严分明容易造成行政权力泛化,行政管理官僚化,过多的行政管理和繁杂的管理程序凌驾于学术自由之上,这会干扰Sj学术自身的发展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这会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控制欲望、官僚作风,本应是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做好服务工作,最后演变为行政管理人员成为高高在上的主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切行政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但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并不具备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 iR,行政营理水平并未走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很多行政工作人w‘充电”和深造”的意识较差,认为每天做好现有工作就行了,这样知识储S不足,知识更新停滞,能力和水中不能与时俱进,这也妨碍了高校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部分部门存在人浮于屯的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形成“高效、快捷'服务电h’.的T:作棚。
行政管理程序繁复
过于每杂的办事程序让老师办一件少通常要反复跑很多次,低下的办事效率也Lt很多泔?拖再拖。另外,办事程序的不公开透明也会潜加办氺难度。各个部门标准不统协调不一致,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缺乏合作,也会降低管理效率
行政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舁的今天,互联网的运用巳如此广泛,比如出现的微信、支付宝等,传统的联系、支付转账手段已经越来越被新的方式所替代,如今的行政管理于-段还比较传统,还未大范围地采用新科技、新设帑来改进管埋手段,距离无纸化办么、、科技化、屯子化的办公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转变管理观念转移权力重心
高校的行政管埋自寿定位要明确,本应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公仆”却成为濞实上的“主人”,这种角色主次的颠倒应得到及时的纠正:由于高校的所擁章制度和政屯规范都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行政主管部门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这对于追求自由和创新的学术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管理观念.明确自身工作的服务属性’变符理式服务为服务式管理,一切围绕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政策,W简办、事流程,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方便:同时变垂直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式管理,分散管理权力,加强权力监愕,提供更多的意见反映渠道,让教师们也能献言献策,及时反馈行政管理中遇
管理工作人恿应切实搞好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符合规蒗,又方便快撞的办事流尽可能墟删减:必要的繁杂程序,这样函方便了考睡们办輋,也能给行H理人员搣轻不必要的作量高执行力。
到的各沖问题以便加强改进。同时,可成立一些代表教师们的心声和利益的社团或团体,参与到学校很多问题的决策中来,确保各项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因决策失误而提高学校的行政成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首先,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关工作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有针对注的业务培训,以便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能更好更决地了解到国家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高校之间可相互借鉴可f汙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跟-1时展的需要;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评体系。行政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竞争,没有竞争就容易丧失进取心,滋生懒散的工作作风。同时完善考评体系,根据大学自身发展的定位与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mm展目标及指标体系制定针对全校各级行政部门的分步骤的考核分解指标及考核、奖罚办法,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实现考核重点明确,考核指标可量化、可统计、可评分考核,指标质量与工作业绩密切挂钩,考核管理机制先进、完善的大学行政管理考核体系,切实高效地提高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效率。
建立简洁明了的行政管理程序
行政管理程序的冗杂易造成行政效宇-的低F,行政管理人员整天都消磨在繁杂的事务中,无暇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们想办一件事,通常也要经过层层程序审批,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切实搞好调査,根据学校实际清况制订一套符合规范,又方便快捷的办寧流程,尽可能地删减不必要的繁杂程序,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也能给行政管理人员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执行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办公。
高校本来就是科技创新的高发地,每年会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但在行政管理手段创新这方面投入不够,当然如果加以视,这方面也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要引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多出去调研,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的些先进经验,与国际化接轨,尽早实现行政管理I:作的自动化、快捷化、共享化、科技化。要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对各廳务进行調,让行政办公更快捷、准确、简洁,节省人力和各沖资源,降低学校的运彳节戎本。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率,才能好更快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一、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意义和要求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局势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不随着市场形势做出更新与调整,就必然无法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显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行政管理新体制还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在处理各种发展问题时科学性更强,进而能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不断深人和落实。
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是实施新体制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求对行政组织部门进行合理化设计。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方案。
二、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建设策略
1. 加强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然要明确新体制的建设任务,并且从这些任务依次人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设力度,这样就能够使新体制建设的成效尽快实现。
首先,应当明确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最基本任务,即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也是加强新体制建设力度中的首要任务。
其次,根据新体制的改革需求将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加大监督力度,进而获得更加优秀的落实效果。
最后,在对新体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与合理的职责安排。
2. 加强新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从管理手段上进行大力改革,面对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的问题,应当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并且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使管理手段的可应用性更强,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效动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使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种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来处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务是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持,信息的储存与管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都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3. 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企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运用传统的职责分配体系支撑。因此,在建设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职责分配方案为前提,是提高新体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首先应当在职能分配上进行调整,建立起创新的职能分配框架。以当前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依据,对各种岗位进行职能划分。其次建立创新的责任体系划分,根据经过调整的职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应的责任体系,使各项行政管理事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行政管理的职责体系有效落实。
4.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划分固然能够为企业各项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管理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所以,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职责体系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知识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不断加强落实,进而获得更好的建设成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以管理制度与职责体系为基础,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个方面实施合理的人员或部门激励。激励手段以薪酬增加为主,使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从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结束语
关 键 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56-03
管理学上将“体制”定义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① “管理”从过程上来看,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 15 基于以上含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可以理解为:中央和地方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及其为实现知识产权协调管理的目的在管理权限和职责方面的分配,其核心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高低,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利用程度以及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步伐。
一、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
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
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 [1] 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 [2]
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 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
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 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 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 [3] 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 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行政决策、
前言
城市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适应性也比较弱,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创新工作。所以,笔者今天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以此为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分析
城市管理体制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上主要有科教、卫生以及政治、金融、财务等管理体制;而相对于广义概念而言,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还称做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也就是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的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从普遍方面来讲,城市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具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而且在市政府行政机构中所表现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而且在市政府的其余机构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主要包括城市各自管理幅度与层次、各个机构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等;②它也具体指城市行政管理中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与职能,而且需要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支持,职能体系决定了其权责机构;③它还包括“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就是市、区、街道。一方面,关于三级管理的职能划分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原则与事权分配等;④对于相同层级中的每个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对政、事、企之间的错综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在城市管理中的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而且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不具有盈利的目的;另外,城市管理中需要执行作业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关系都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之中。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划分的交叉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在空间规划方面的职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职能交叉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法律的认识与衔接还不到位,更有甚者出现与法律矛盾的地方,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例如,如果同时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出现职能交叉的矛盾问题;另外,在城市规划管理内部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对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广告牌的规划管理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而且履行得也不够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相脱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处理清楚。
2.2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
尽管我国在城市发展早期就已经建立了监督体系机制,而且监督层级与部门建设也比较全面。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某些部门与岗位手中,而且权力的分解与分工都做得不够合理,造成设置的权力不平衡,不能明确划分事权问题等,而且相应的制度规范比较欠缺,从而造成“边缘地带”的存在;另外,一些部门公务人员不能进行依法行政,执法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致使现象比较突出。
2.3管理土地有偿使用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的实行,出现一系列的出让、转让土地活动的现象,造成使用城市土地的复杂情况。然而,纵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仍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宏观调控能力在国家手中发挥得不尽合理,造成不能有效管理城市土地的转让与出让活动的现象。诸如供应城市土地缺乏城市规划的积极指导,不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地投放规模与位置。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城市规划部门没能积极参与土地出让计划的制定工作,而且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出让要求在合同中也没能积极体现出来,而且无视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而制定合同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当前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已经开始注重这类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城市规划管理在土地供应与投放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彻底,从而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合理举措
3.1促进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
要想积极促进城市规划决策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对科学、历史、行业专家意见与建议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与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积极发展,应该在积极学习与了解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的发展脉络,使高效的大脑系统构建起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事关城市的总体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这一复杂工程加强其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例如,可以采取公众集体参与形式。作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需要借助各类专家的集体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另外,还需要积极设置社会听证制度与公示制度,发挥专家咨询制度的作用,完善技术审查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加强服务型管理方式的运用
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具有“指挥式”与“控制式”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加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服务型的宗旨与作用。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借鉴国际改革的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水平。①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公共服务意识宣传与培养,转变以往的服务理念与形式,积极实现服务型的管理方式;②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者作用,改变政府“划桨型”的角色,向“掌舵型”的角色转变,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深化;③还要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加强意见途径的有效性,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集中民间群众的力量,促进共同治理结构的形成;另外,还要加强履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并且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借助市场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扮演好承担公共服务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
3.3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化与法制化
作为积极管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自身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所以,可以建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城市规划活动与管理内容,促进城市建设的法制化倾向;另外,需要积极借助立法等措施,使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起来,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法律效力,保证城市规划部门规划与管理职能的积极发挥,以此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发挥好城市规划与行政管理的作用,积极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结构框架,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发展,并积极推进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乐业.国外城市规划管理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智富时代,2015(08):55~56.
关键词:公路;路政管理;长效机制;适应性
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路政管理则是伴随着公路的发展,延伸出来的为保证公路的通行质量、维护路产路权、以实现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路政管理,就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为维护公路管理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行政管理。
1.我国目前路政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区域的扩大,对公路交通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良好的通行环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国路政管理现状来看,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1.1 部门间缺乏相互交叉且制约的管理机制
路政管理的政策性很强,一方面与公路有关的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职责或职权交叉,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误解,忽视了法律普遍适用的原则。如土地部门认为本部门只适用于《土地法》,《公路法》对土地部门不适用;规划部门认为本部门只适用《城市规划法》,《公路法》对规划部门不适用。[1]经贸部门在审批公路两侧加油站时,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镇、村庄规划时,也不考虑《公路法》中关于建筑控制区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特殊路段的特殊技术要求,不论是否为弯道,不论是否在建筑控制区内。
1.2路政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路政管理是代表国家实施公路行政管理权的执法行为。我国现行的路政管理机构几乎都不具备执法主体的资格,即不以自身的名义实施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其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力。[2]如何明确路政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规范行政主体的法律资格是路政管理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3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的整体执法意识有待提高
交通主管部门是公路行政主体,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独立拥有行政职权与职责。交通主管部门属于职权性行政主体,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属于授权性行政主体,负责其主管范围内的公路交通工作,包括转让权益前,公路经营企业的招投标及行政审批监督,转让后的公路养护管理及收入使用的监督。[3]公路经营企业的行政主体资格由行政授权取得。[4]行政主体依据技术上、专业上的需要,为提高行政效率和维护社会利益及社会秩序,依法行驶相应行政职权的同时承担法律责任。
2. 我国的路政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
路政管理工作涉及到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等很多方面,其管理的内容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且相互制约、相互交叉,其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就导致了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1公路的“街道化”现象严重
公路的发展,使公路两侧的“新兴产业”也相继产生,但却给公路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公路两侧建筑尚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不少地方任意在公路两侧红线内兴建餐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 [4]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严重侵占了公路路产和路权,造成了路产的不明晰和路权的不完整,给以后的公路养护、绿化、美化、净化以及公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搭建难以控制。
2.2新建公路遗留问题造成路政管理难度增大
新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没有引起重视,按照法律规定,已规划的公路都可以依照《公路法》进行路政管理。但路政管理部门思想上不重视。建设办也只顾抓生产建设,不重视路政问题,造成新建公路建设与管理不同步,加大了对违法建房的控制难度。新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要提前介入,做到同步进行,这是正确处理新建公路路政问题,降低管理难度,管好新建公路的重要一环。
2.3管理技术手段较滞后
公路路政管理一直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手段来从事日常的管理工作。行政手段是动用行政资源,利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利进行路政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征收费用、处以罚款等经济杠杆进行路政管理;法律手段是严格依法办事,通过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义务进行路政管理;技术手段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进行路政管理。 管理技术的先进化关系到了公路后期管理工作是否能正常有效地开展,技术更新是发展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必经之路。
3.构建路政管理联动机制的适应性对策
做好公路路政管理是提高公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公路路政管理要符合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以下是关于加强路政建设长效机制方面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提高加快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提高路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树立良好的风纪,是各级路政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各级路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使每个工作人员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和纪律的约束;应坚持不懈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把路政管理的目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工作纪律等作为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是路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3.2提高人们保护公路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公路对于我国的交通行业的发展起着较大支撑作用。然而,一条公路建成后,由于管理的不善、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人们缺乏对公路的正确认识,缺乏护路意识和法制观念,造成认识上的盲点,导致破坏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现象无法杜绝。[5]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大力宣传有关高速公路的法律知识,并与执法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法律宣传,增加人们对高速公路有关法规的认识。
3.3构建部门间的路政联动长效机制
构建部门间的路政联动长效机制,关键是要把路政同交通安全、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协调关系,建立联合办公制度。路政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充分依靠地方各级政府,搞好路民共建工作,使沿线群众爱路护路;充分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维护好路产路权;充分依靠当地各级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车匪路霸;充分依靠路政队伍自己的努力和依靠法律的权威,搞好路政管理与建设。
4.结束语
公路是国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建立路政管理的长效机制,使路政管理水平与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搞好路政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路产路权,保护公路畅通完好;有利于保障公路的使用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路交通环境,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有利于收费公路征费工作的正常进行等。
参考文献:
[1] 依靠地方政府 加强路政管理[J]. 公路 , 1982, (02)
[2] 李彦武. 认真学习贯彻《路政管理规定》 全面提高我国公路管理水平[J]. 公路 , 2003,(03)
[3] 侯苏华. 谈实现路政管理新突破的几个问题──路政管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之我见[J]. 江苏交通 , 2000,(09)
[4] 杨绪才. [1] 尤晓. 试论路政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