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现代化治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公众参与
一、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提出
1998年国家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并且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专门领域,拒绝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2012 年党的十报告提出建立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主体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法治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日益明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并且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这是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大的变革,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治理模式的变迁,更是在现代化中面对社会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改善,法治体系基本确立。同时,市场经济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单位体制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渐成为“社会人”,新型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户籍制度松动,社会活力大大增强,新的社会主体日趋活跃,随之而来的新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逐渐增加的社会问题,社会的压力,以及各种社会领域的治理危机开始出现。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地方,它联系群众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是在社会治理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城市社区中有很多治理主体,他们通过平等协商、合作互动来共同管理城市社区公共事务,实现城市社区公共利益。在国内,近些年许多社会学家对“社区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夏建中学者认为社区治理就是在规定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民营组织和公众组织等各种网络体系,共同应对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而治理的方式应该是合作、自治、参与以及建立更多的横向结构公众组织。
二、罗山市民会馆的社区治理模式
现代化社区治理中上海“罗山市民会馆”是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社会发展基金会、上海基督青年会和罗山街道办事处共同创办的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为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的新典范。罗山市民会馆,强调“市民”,从中彰显出一种非政府的管理模式,也是我们现在一种探索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
在市民参与中,包括参与的主体、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谁来参与”、“如何参与”以及“参与什么”。社区公众,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市民来参与社区建设的相关事务与活动。同时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速度,像教育、就业、等服务都要依靠社区服务来缓解和解决。公众参与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如投票、结社、宣传、上访等,这些都是公众参与的常用方式。如今,在信息和技术发达的今天,新的参与方式日益兴起。
青年会作为罗山会馆的法定托管机构,全权负责会馆的规划与运行,青年会精心设计管内敬老院、自闭症关爱中心、图书馆、活动长廊、假期儿童所、市民教室等。1998年建立罗山敬老院,开放的形式管理敬老院使社区人群和敬老院人群不断产生互动,这里会提供和吸引更加丰富的志愿服务,鼓励老人和比较年轻的老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他人服务,为社区服务,形成敬老院与社区的良好关系。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又是培育社区志愿文化、形成社区信念共同体的社区文明的基石。罗山会馆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是青年会志愿理念吸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一个是动员市民积极参与有关政策制度的建立,并参与具体的活动项目,几乎每个项目的设计、出台到最后的享用、服务都为市民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
公众的社区参与程度,是社区建设成效和社区发展程度的核心。它一方面制约着社区选择何种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又受社区治理模式的作用和影响。现在在很多地方的社区中,并没有像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一样公办民营、综合型的一体化的服物,甚至很多落后地区根本无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制约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的是成员无法对社区有一种社区认同感,最终导致公众的参与不足问题,因此政府和社区管理人员无法调动和动员公众。要进行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根本性的是加强公众对社区的认同感,解社区公众参与不足问题。
三、城市社区治理中提高公众参与的建议
1、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罗山市民会馆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管理者对事物、对人际关系、对社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管理智慧。这里的一切都渗透了一种精神, 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理念,罗山市民会馆时刻培养公众的归属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感受到主人翁的感情,从而很开融入社区服务中。但是,社区公众参与不是单单指本社区的居民,现在对象也在扩大,包括外来人员务工人员也可以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免费培训活动。
2、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内容的多样性
罗山市民会馆是一个近些年不错的实证案例,他们将会馆建成一个可以当地居民进行社会互动、教育文化娱乐、公共福利服务的开放性的社区的公共场所,成为一个有社区归属感的社区。要使社区成为一个真正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要结合居民的共识和生活方式,形成一套有特色的社区服务内容。例如,教育医疗、社区安全、商业产业发展、环境生态保护等。
3、社区治理中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一体化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去由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步向社会转移,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社区除了保持原有的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外,还承担着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特殊群体的照顾和服务等职能。社区是居民获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建立在多元互动的社区治理结构中。在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中,公共设施非常健全,对社区不同的居民设有具体的设施,最主要的是它们的利用率都很高,能够保证居民真正享受到社区的一系列设施。所以基于这一点,只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一体化,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管才能提升,社区治理才能有效开展进行。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社会治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而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最基础的平台与载体,是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改革前行的。而社区治理的中心是公众是否能拥有社区归属感,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中,实现政治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关键词:水污染污水厂市场化 防治措施
广东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流径主要城市的河段水质基本达到Ⅴ类,部分河段恢复到Ⅳ类水质,基本恢复水生态和景观功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城区主干河流建设沿江人文景观,都市亲水空间,滨河步行道路等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目标。这是广东省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的行动指南。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宏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敢想会干,勇于创新。才能完成此纲要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的目标。以下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要全面分析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组成,科学地确定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1.要根据各水功能区或控制断面的实测超标污染物,确定各水功能区或控制断面对应的上游入河超标污染物总量。然后再加密测点,在每一条小河流与水功能区交汇的地点测各小河流超标污通量,并按实测的污通量确定治污工程的规模。在如图所示的水功能区,假如实测的超标污染物有氨氮、铁、锰等物质。那么,在各小河流的末端控制断面1、2、3、4、5等,就相应要实测氨氮、铁、锰等指标。查清水功能区超标污染物的来源。若断面1、2的氨氮、铁、锰都没有超标,则不用采用措施;若断面3是氨氮超标,则在此处建生化处理设施;若断面4、5分别是铁、锰和氨氮都超标,就应该在4、5断面处兴建相应的水处理设施,去除氨氮、铁、锰等超标污染物,直至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为止。
2.在我国,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农村的影响,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也不例外。根据我国首个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量的57.2%和67.4%,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较发达,特别是三高农业所占的比重大。禽畜及水产养殖业所产生的污染成为某些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来源的(如江门市天沙河的棠下河段)。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里第6.4.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中,只以现状工业、生活污染源排放情况为基础,而没有考虑农业面源的污染情况。可能导致入河水污染物总量偏低很多,从而无法完成水污染治理的目标。我方长时间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污染现状。虽然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已兴建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号称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但河流的水质未完远远不达标这一实际来分析,这些地区忽视农业源的水污染物治理是最关键的因素。另从相关的报道中获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其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业污染源所致。
3.对居住人口要有较准确的估计。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表5-7的预测,珠江三角洲到2020年人口成果为5258.04万人,(其中广州1104.23万人,深圳918.64万人)笔者认为,从目前有关的居住人口资料中所知,此项数据的误差较大,且是偏小的误差较大。因此,可能由于低估了居住人口的数量导致入河排污总量偏差较大。
二、要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很多水功能区都存在微容量,重负荷的问题。由于现有的污水厂大部分执行是一级(B)的排放标准,只有少部分执行一级(A)的排放标准。但不管执行是一级(A)还是执行一级(B)的标准,都是劣Ⅴ类地表水的标准。以广州市的珠江段为例,每天要容纳处理后的污水是400多万吨,就算是执行了一级(A)标准,其出水的氨氮指标也是5mg/L,而Ⅳ类地表水的氨氮指标只有1.5mg/L。珠江的水质若要达到Ⅳ类地表水的标准,就需要1300万m3/d的天然基流用于稀释这些污水厂排出的水体。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向北京市学习,大幅提高城镇污水厂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使升级改造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高于或等于Ⅳ类地表水的标准。只有这样,珠江三角洲的水功能区才有达标的希望。
工业排放要严管
在确定以每一条小河作为治污单元后,就要查清在小河这个小流域范围内存在着那些工业污染。若这些工业污染能通过公共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标排放的,则此类的工业污染物允许纳入公共污水处理设施。否则,一定要工厂自行处理水功能区或控制断面超标部分工业污水并完全达到水功能区的环境总量要求范围内才允许其排放。
强化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责任
在“十二五”以前的水污染防治中,都是以一些兴建治污设施或关闭一些污染企业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手段。还没有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高度上来进行水污染防治,其结果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了很多的污水处理厂。但水功能区的水质只有稍为改善,离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且很多措施是不利于水功能区的达标,如引珠江水作为河涌补水水源,污水厂的出水水质标准低等。因为珠江水的水质本来就不达标,引珠江水作为河涌的补水水源的,就会加大了河涌的污染物总量,使河涌的污染物未经处理就快速流入珠江,造成珠江与河涌的污染交叉感染,珠江水质达标也就难以达成。而污水厂的出水标准低对水功能区的负面作用在前段已有论述。要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就要按环境总量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其最有效的办法是落实责任,把各地区的超额污染物就地处理,不让污染物向下级河流传输。因此,必须要以小流域作为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单元,强化小流域内的行政治污责任,各人自扫门前雪,自己范围内的超额污染物自我处理,这是公平、公正、又好又快地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办法。
五、大力推进市场化治污,为民营企业进入水污染防治市场创造条件
纵观广东省的水污染现状,除东莞外,大部分的地区在水污染防治中还是以国有资本垄断为主,民营资本所占的份额较少。而这是很不利于创新和可持续治污。因为国有资本所做的治污方案都是趋向于求大,不太关心投入产出比。但事实已证明了,大型污水厂无法解决水功能区达标的问题,水污染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是最有效的措施,而分散的小流域治理水污染的模式不适合于国有资本的运营模式,只有民营资本才能与分散的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相适应。
另外,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很大,不但有治污设施的工程投入,治污设施建成后的运行费用也很大。如何发掘河流、湖泊和污水厂的增值元素,从开发河流、湖泊和污水厂的增值元素中筹集水污染防治经费,减轻财政压力及老百姓的负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防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一点民营资本比国有资本的比较优势更明显。
简化水质实时监测指标,加密监测断面
根据现有的水质监测资料,珠三角水域的超标污染因子之首是氨氮。再有从BOD及氨氮的自然降解过程研究中发现,BOD是先于氨氮降解。因此,只要氨氮达标,BOD也能相应达标。因些,建议有关部门在设立水质自动检测站时,只需设立氨氮及溶解氧这两个监测成本较低指标相应的自动检测装置。这样可以既控制到所测的断面水质是否达标,又能大幅度下降监测的成本。而对于其他的水质指标,还是按现有的途径进行监测,但政府部门应多采用自来水的监测成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rketability and the modernized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lready became on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community develops, bu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emphasis realizes community'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annot separate. However, in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community'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lso has like this such problem,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ucture and appears the social question is close relat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ealize truly also hav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①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因此,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参与意识较强,且具备参与的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 浅析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 “互联网+”推动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证研究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理政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 “绿色衡阳”建设需要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善治: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的信息传播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思考 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匠人精神”塑造 自贸区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政策工具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究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产生原因、含义、特征及实现途径 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大数据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政府治理现代化 国家审计助推公众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研究 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进程公众参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飞,等.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战略领导力分析[J].管理学报,2013(1).
[7]周根才.走向软治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J].学术界,2014(10).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The Public’s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Governance
CUI Hao, SANG Jianquan
(Zhejiang University Marx School, Hangzhou 310028, China)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谈到,20世纪六七十年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时强调:“政治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稳定的源泉却在农村”,“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城市不单是动荡的场所,而且也是政府反对派的大本营”。我对亨廷顿的这个观点印象十分深刻。
2010年10月,我到非洲访问,切身感受到了一些非洲国家的“底层治理之痛”。这些国家的上层治理结构正在逐步改善,下层治理结构并未同步改善,而下层治理结构的脆弱极有可能导致上层治理结构的坍塌。这些非洲国家的上层精英大都曾在欧美或南非求学,显得彬彬有礼,有宽阔的视野、远大抱负和政治头脑。但是,这些国家治理的真正问题并不全在上层,而主要在于数量庞大却不能有效组织的底层民众。这些底层民众在传统社会里曾被部族有效控制,而今天这些国家底层社会的组织资源已被频繁的内战、种族屠杀、移民潮、市场经济等破坏,于是底层社会演变为“一盘散沙”,上层治理结构与底层治理结构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成上下“两张皮”。由于底层社会不能有效组织,其丰富的资源难以开发、汲取而导致国家贫穷,国家的贫穷加剧了上层治理主体对外部援助的依赖。作为联结上层统治者与底层民众的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在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财源支持和底层民众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执行能力低下、腐败成风、裙带主义蔓延以及丧失公务员的理想与精神。这就是今天某些非洲国家的现状,其问题主要在于“一盘散沙”似的民众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上下之间缺乏连接,这是非洲国家治理的“真正之痛”。
以我访问的非洲某国为例,全国人口6000万,首都人口1000万,其中大部分没有就业,整个首都就像农村的大集市,人来熙熙,人去攘攘,无所事事。国家总统的心病是:一旦有政敌在广大民众中煽动,或一旦出现天灾人祸,首都将立刻陷入混乱之中。所以,总统要搞农村复兴计划,希望通过农村复兴把首都多余的人口吸回农村,减轻首都安全的压力。在缺乏有效政治动员手段的条件下,这位总统只能寄希望于以经济手段解决问题。
总之,无论是非洲,还是亚洲、拉丁美洲,几乎世界上一切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城镇化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社区以后需要就业、居住、生活、福利、娱乐、学习等,而且这些人口时刻处于流动之中,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发连锁反应。
多年来,我几乎每年坚持回老家,除了看望老家的长辈,也想借此机会以家乡的变化为窗口观察中国乡村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村有2000多人,我所在的社区有200多人,但近几年每年回家时都会发现人越来越少。2012年春节回家乡,听老人讲,我们村目前人口不足200人,我们社区男女老少不足20人,只相当于20世纪鼎盛时期的1/10。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随着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和收入增加,不少村民都在县城买房,条件好的在省城或市里买房,由于小孩在城镇上学,家里50岁以上老人基本居住在城镇,一家几乎不再回到农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向实践渗透,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实践转向成为一个新的课题。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理论本身要具有实践解释能力和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和中国现代化实践发展的挑战,就必须深入到新阶段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世界,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境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参与能力,从而实现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实践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经济社会的深层改革和战略发展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缘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进行深度剖析。
(一)理论之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涵的深化与拓展,需要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支撑和依托,而的交往实践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观和价值观建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理论之维。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实践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显方式,人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了对象化世界,建构了主体间的交往共同体,并在其中的实践活动中以一定的形式形成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生成了以客体为基础、以主体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以交往实践理论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破以理论教育为中心的范式实现实践转向,搭建平台让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和融合点,既能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又提升学生的交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应该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特质的内在规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基本点。
同时,“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 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说服人”,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人本身。而从事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集中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实践价值,即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并能指导人的实践,这客观上要求理论教育必须与实践有机结合,避免空洞和抽象,使理论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换言之,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之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一维,它的发展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并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和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不仅有深层的理论渊源和依据,同时也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坚实的实践据点,即: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这有机统一的系列实践活动和目标建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实践之维。
人是实践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体,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和潜在推动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本。因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目标,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加大理论的宣传和解释力度,另一方面则要为受教育主体搭建实践平台,建构实践模式,让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的实践参与能力,从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使青年大学生在推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践中寻找动力源,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诠释和实现。
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三个模式
高校打造三大实践平台,即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和志愿服务平台,建构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和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成长发展、服务社区建设和增强现代公民意识中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助推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建构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
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网络时代虚拟空间和虚拟社会中的主力军,团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教育厅打造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该平台以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习为切入点,高校大学生以学习助理的身份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圆梦”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发展诉求。大学生担任学习助理使大学生由现实大学校园中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论教育者和学习管理者和服务者。大学生通过邮件、QQ、微博、手机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加强与“圆梦”计划学员的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同时激励“圆梦计划”学员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完成学业。
大学生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的“圆梦”计划,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自身必须具有较广博的学识、较深厚的理论积累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方能胜任“学习助理”一职。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使大学生在身份转变和角色变换中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在协助导师和班主任开展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在与新生代农民工互动中真切地了解新阶段的社情和民情,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问题中提升自我,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与新生代农民工打造的成长发展联合阵线,是虚拟环境中教育主体间的互动模式,也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有效模式之一。
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两大最为活跃、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青年群体,加强这两大群体的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满足他们成长发展诉求,不仅是现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作为虚拟环境中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为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找到了接洽点,也使大学生和新时代农民工作为教育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感、有影响力的“四有”青年,建构教育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同时培养和塑造两大青年群体。
(二)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建构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
社区是与千家万户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之一,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由于社区工作繁杂,人力不足和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现状与人民群众的理想诉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高校与社区合作,打造在校大学生社会挂职平台,建立大学生社区挂职机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建构的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在校园里接受教师的理论教育,提高理论修养,为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区接受社区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导,并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真切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同时,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中求进,甚至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共同思考和探讨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和谐社区的构建,使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之间、受教育主体之间这多元主体在管理和服务社区的实践中形成能动的多维双向互动关系,使高校大学生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中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
(三)志愿服务平台:建构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
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5] 国家理论认为,人为基础的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6] 而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个人、团体和社会组织则是市民社会的基础,缺乏公民意识的人,不太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缺乏公民意识的民众也难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需要培育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文化的人才。
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将出现根本转变,包括群体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变化,同时也还有社会系统的序变,这一系列的根本转变将会扩大政府与市场无法触及、需要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为塑造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提供了契机,后者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民众的志愿精神外化的志愿服务行动,即民众树立包容发展理念,重视共建共享、文明传承,自愿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准则的社会责任,这也恰恰是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
志愿(义务)服务是个人多方面多领域社会参与、志愿无偿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公民社会参与的基本方式,是自愿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准则的社会责任的行为。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人服务、帮教服务、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等领域为政府和社会团体提供无偿服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模式,也是和谐社会视域下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有效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奉献社会、丰富生活体验、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升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从社会心理和公民文化上培育学生的现代素质,使具有现代意识的大学生成为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才基础。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开发现代公民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结构性互动。
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三个模式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即大学生在参与新阶段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认知,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大学生)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3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52.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府新型的国家治理格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实现这一管理格局的基础工程。
标准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利用标准化手段,系统地制定和推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有利于高效公平地运用公共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杭州市拱墅区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集团”,市质监局将试点成果上升为杭州市地方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同时又成为省级试点,引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
标准化是政府行政管理空白的补充。浙江省率先推行的“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权责清单制度,就是用标准化的方法全面梳理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标准化是提升社会管理绩效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可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内部的请示和审批,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和水平。被授予“国家级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称号的安吉县,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制定了20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使美丽乡村各环节建设有据可依、简便易行。《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上升为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
标准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奠基措施。标准作为自愿性手段,是法律体系向具体化、精细化方向的延伸,既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又弥补了法律法规的不足,为依法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杭州市上城区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权力清单,推动了政府主导型服务向群众需求型服务转变,经验型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标准化是社会共治的权威依据。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就是要用标准体系为自治和共治提供遵循,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提供规范。宁波市海曙区社区家政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同时引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实现了社会共治。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关键时期
《国家标准化体系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标准化体系。“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关键时期。
要确立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标准化应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成为实现人人受益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标准制订和执行,破解标准真空,让标准成为政府管控的重要职能,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要把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成果标准化。标准体系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是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所以,必须把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放在制度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位置,增强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探索的可复制性。
关键词:吉林市 智慧社区 建设典型培树 问题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 2014,05:145-156.
互联网+形成的是一个大网络,被服务的节点却是一个个小个体。这些小个体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又如波涛骇浪。如何有序引导,推动良性治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新课题。追本溯源,小个体既是社会治理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因此要重视这些小微主体的参与功能,树立小微治理的发展思路。
我们正在不断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过渡,也一直在推动“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实现善治,是各级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以多元主体提供的多元供给来应对多样需求的趋势正在逐渐显现,微公益、微治理就是多元参与的一个重要表现。小和微能接地气,小和微亦能落地。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构建大格局,更要关注小和微。
精准扶贫就是政府微治理模式的一个体现。何为精准?即为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要实现精准,除应具备统筹安排的大局思维以外,更多应该明确微观思维主导下的服务定位和服务供给,即微观其需,助其自助。精准扶贫,要求各方各司其职,各定其位,点对点,一帮一,这是政府精细化服务的具体表现,这也要求政府要由原来政府主导型的简单给予,逐步转变为以救助个体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支持,其服务特点也由原来的平均主义计划性转变为精准主义市场性。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尊重受助个体为核心的微治理将逐步推开。即使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后也势必会面临个性化的社群需求,而微治理则能在互联网支持下为此实现精准化的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