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7: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护理安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医院因素: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现象。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是对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在抢救患儿时极有可能出现故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患者因素: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不够,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检查收费不理解等而引发医疗纠纷。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如果发生意外,一定引发医疗纠纷;家长宠爱患儿对护理人员注射要求一针见血,如事与愿违,极易发生纠纷;患儿好动易使针头滑脱就要反复穿刺,引起家长不满。
2、社会不良因素:护理工作的完成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传播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报道,加之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质疑不信任,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医疗的期望值过高,患儿病情稍有变化或恶化,家长将责任加之于医护人员,“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
二、对策
1、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②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加强操作、考核,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③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④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要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儿科医护人员。护理部门根据儿科实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动态工作强度安排弹性值班,住院儿科患儿较多,中午或晚间安排业务过硬、经验丰富、沟通力强的护士值班以加强护理力量,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2、医院:儿科专用药品,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放置于固定位置,储存量足,用后要随时补充,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的寿命,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3、患者:针对患儿的特点,健康宣教对像主要是监护人:熟悉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防护措施,如床边要使用护栏,防止坠床;不可使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防止烫伤,可以毛巾包裹;保管随身的贵重物品;看管好患儿要离手不离眼;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局部不要接触水,可以套个袜子或手套,避免针尖脱出;患儿手圈要松紧适宜;竖抱患儿喂奶或喂药,注意速度要慢,防止呛奶窒息。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疗业务的不断拓宽,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日益突出,为此,近3年新聘护士达300人,年轻护士占护士总数的50%以上。目前高校的护理教育仍以临床实践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导致参与临床实践的护生总体法律意识淡漠[2],以致进入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安全方面的知识,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不足,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估计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儿科护理专业服务对象是一特殊群体,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及床位使用率在115%以上的科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之大、工作任务繁重,在护理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背后隐藏着不断上升的护理风险,如何对护理风险进行前瞻性管理是确保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我院对以往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常见的风险因素,制作成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如何对所护理患儿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适时正确使用,并悬挂于床头醒目的位置及如何识别高危药品及易混淆药品的标识,从而对护理人员的行为予以警示。对于高危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准确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同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更正警示标识,让高危患者得到及时周到的关注和照顾,以便让患者一步步脱离危险期[3]。当危险因素解除后,及时撤去风险警示标识。警示标识在各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患儿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患者满意度、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工作目标。
对PICU即重症监护室及床位使用率115%以上感染消化科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前后各2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ICU即重症监护室及床位使用率115%以上感染消化科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前后各2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价比较,结果表明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后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P<0.05)。
临床实践证明,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的应用,对加强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对临床历年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和人员是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之一[4]。风险因素警示就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将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一种管理方法[5]。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识别的能力,加强了风险警示标识的正确使用,从而对护理人员的治疗护理操作起到警示作用,时刻将患儿的护理风险考虑在前,在实施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时,能够保持护理活动规范、有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护理警示标识的实施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6]。对全院临床497名临床护士进行风险警示标识使用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护士认为适时正确使用风险警示标识,有利于加强护士的自律性,自觉执行护理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95%的护士认为能够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儿治疗护理安全。在工作中,护士要准确识别护理风险因素,正确适时地将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到患儿身上,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科共收治患儿3057例,其中1个月~1岁1058例;1~6岁1892例;6岁以上407例。2011年5月~2012年4月共收治患儿3428例,其中1月~1岁1472例;1~6岁2056例;6岁以上524例。主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脑炎、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
1.2方法
自2011年5月我科被确定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后,为了切实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履行医务人员职责,首先转变了观念,在以往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和规范了相关内容,将具体措施更加落到了实处。
1.2.1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自我科被确定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后,成立了由护士长为组长,另外2名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有责任心和警惕性高的护士作为组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并制定了工作标准。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及护理安全相关制度,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等,学习《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强化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强化安全意识。
1.2.2建立健全护理安全制度
启动了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达到≥10%/100张床,对瞒报和漏报者进行处罚,并定期对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杜绝再次发生。只有规范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临床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保障患儿的安全,达到管理标准化,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房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推动优质护理的发展。
1.2.3安全隐患、高危患儿的管理
在护理活动中,对于高危、坠床跌倒、压疮风险以及精神异常的患儿,预见性的启动高危、坠床跌倒、压疮风险评估表,根据情况制订相关的预防措施并积极干预,增设安全提示语:如“小心地滑”、“小心跌倒”、“小心烫伤”、“小心坠床”等警示牌,让患儿及家属有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让患儿得到更全面、更安全的护理。对于有纠纷苗头的患儿家属,除了与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外,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防患于未然,把护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与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以前相比,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明显减少。
1.2.4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对于资质较浅、服务态度欠佳、理论及操作能力较差的护士,除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外,更应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降低不安全因素。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儿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护理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是技术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和优化流程,从理论及技术方面让他们感到就医过程的安全,自觉地以病儿及家属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他们的满意为宗旨,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
1.2.5加强医护和护患沟通
强化沟通意识,要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启动应急情况下口头医嘱及疑问医嘱执行流程,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确保医嘱执行无误,保证了患儿的用药安全。同时,责任护士必须遵循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患儿家属从入院到出院各个环节都有责任护士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各种检查目的、饮食及护理效果等,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让家属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来,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护理时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改变以往做得多说得少的缺点,倡导主动问候,首问负责,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患儿的疾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1.2.6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细化管理流程,创建安全文化氛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实施各种诊疗时,必须有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只以床号作为识别患儿身份的唯一标识,认真落实患者的安全目标,执行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从最大限度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节假日进行安全检查,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加强物品管理,按管理标准进行管理,达到“一专二及时三无四定”。加强药品管理,要求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盒装存放,专人负责,标志醒目。强化院感意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切实落实手卫生,加强耐药菌管理,减少和杜绝院感的发生。
1.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开展优质护理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开展优质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开展优质护理之前。
2.2随着护理安全文化的开展,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讨论
对于医院的安全文化一直是整个医院的核心,也是体现医院整体和医护人员的素质与内涵的重要表现,健全相关的安全文化管理制度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以“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是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重点,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对护理安全工作的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3.1自2011年5月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科全面展开,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公示了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切实落实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儿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护理人员转变了观念,优化了工作流程,改变了排班模式,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健全了绩效考核机制,为患儿提供了连续、无缝隙的护理,夯实了基础护理,提供了满意服务,为全面实施安全管理更新了理念,提供了保障。
3.2对科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健全的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具有儿科特点的护理质量安全标准,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消除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强化了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规范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保证了在给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3通过对高危患儿、纠纷苗头人员以及重点护理人员的管理
对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时间段增设了二线班,保证了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预见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的发生。
3.4通过沟通协调工作,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患儿家属能够有效地遵医,主动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来,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落实手卫生,有效地杜绝了交叉感染。只有患儿家属感到就医环境及就医过程非常安全,才会真正满意,这才是我们实施优质护理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护士对护理安全风险的认识大大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安全隐患的认识,有效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由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大大降低,也就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护理风险减少了,病人的满意度提高了,从而护士的心理压力降低了,提高了工作效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大大提升,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对优质护理的关键点最好的诠释,同时对医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4结论
关键词:儿科急诊;留观输液;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过程中,怎么样规范对儿科护理服务的行为,强化护理质量的意识,医护人员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保证在治疗及护理中安全为首,尽医护人员最大的努力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安全[1]是护理人员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儿科急诊的患儿来讲,患儿的病情急、危,家属心切,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静脉输液作为急诊治疗中经常用到的治疗方式。在给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时有很大难度的,用药的量较小等特点,短时间里大批量的输液,在护理上容易出现一些缺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儿科急诊科一共有医生10名,护士30名,儿科急诊科负责护理工作。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患儿男、女各有90例,0~5岁的有80例,5~10岁的有60例,>10岁的有40例。
1.2方法
1.2.1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 在儿科急诊处的一楼设置咨询台及挂号处,主要负责的工作有:核对患儿的病历本和输液处方以及药物单等等。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安排输液的顺序和床位,并且对患儿进行编号,配药以后,由导诊护士来按编号的顺序一次呼叫患儿,将患儿带领到留观输液室逐个予以输液,注射后由护士护送患儿到各自的病床,医院的医患人员要做到各司其职,这样既可以节约患儿的时间,还可以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形成具有程序化的服务流程。
1.2.2实行弹性排班制 儿科急诊留观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治疗的时间也较为集中,而每一位患儿的家属都希望能尽早的进行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单位时间内,医护人员忙乱,甚至还会正常护理人与患儿之间发生争执,依照儿科留观输液的统计分析[2],在上午8∶00~12∶00和晚上18∶00~21∶00是患儿留观输液的高峰期,根据这个统计,医院可以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这两个时期内增加护理人员3~5名。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1.2.3优化配药环境,加强安全管理 配药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留观输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留观输液患儿较多,使用药剂的品种也很多,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配药室凌乱,配药台面产生拥挤情况,为了不免这种情况发生,医院可以改进药剂的摆放设施,设计各层药柜摆放药剂[3],这样设置既可以避免药品混放,又可以提高配药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药剂配错。
除以上措施医院还应该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与素质培训;设置2名护士人员对留观患儿进行巡视, 若巡视到有病情况变化的患儿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每季考核的成绩与年度的考核成绩挂钩。
2结果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儿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4]。医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医院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节约了患儿的时间,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进一步缓解了护士工作的压力,还能够保证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和水平。
3讨论
儿科的急诊留院的输液是极其繁琐细致的一项护理工作。它要求护理人员树立起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质的服务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才能够让患儿及其家属满意,从而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缺陷,保证儿科急诊留院输液的安全。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安全护理的重要保证,因此护理人员就必须熟练的掌握护理的技能,提升安全护理的水平,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主动接待患儿,主动介绍病区的环境,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详细的解答,以满足各种疾病和各种患儿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护理工作中,仍然有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必须引起极其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医院的操作规范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护理能力加以提升,医院还要对护理的资源进行科学统筹[5],从而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水平,彻底地消除护理和患儿之间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1]潘小燕,采静波.实施整体护理中改进护士排班的做法[J].护理管理杂志,2013,4(1):57.
[2]陶艳,刘颖青,周荣慧,等.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管理[J].哈尔滨医药,2012,2:29.
[3]许美珍,陈志红.急诊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J].华中科技大学,2013,16(5):309-331.
①护士缺少责任感、素质偏低,患儿表达能力不足,常以哭闹来表达心理恐惧与生理不适,儿科护士长期处于嘈杂哭闹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素质与高度责任心。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应更具耐心,更能吃苦,因此,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的安全。②护士专业技术不全面,缺乏业务知识。儿科护士直接面对的病人多是表达能力不足的小儿,且患儿病情转变迅速,护士要担负的责任也相对较大,严格要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③许多医院为降低成本,加大经济效益,删减护理人员,导致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随着法定假日的增多,在岗实际人数也相对减少,频繁倒班、过重的工作量与来自部分家长的一些冲动言行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快,导致儿科护士心理与身体双重疲劳。④护士不被管理者重视,在福利、待遇方面被传统观念所影响,医院常出现重医轻护的现象。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给病人测量体温、发药、生活护理以及输液,因此,只关心如何使护士可用度最大化,不看重护士的培养,甚至是限制护士晋升,护士的薪资待遇常处于医院基层。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虽工作繁忙、压力大,但是儿科的护理服务价格较低,大多数细致工作无任何费用收取,在现今医院按照各科室收入分配奖金的制度下,儿科护士的奖金仅能在倒数几位。
2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以法律规范贯穿护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提高护士的自律能力,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护理服务做到周到、严谨及耐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素质,还须强化自身法制意识。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护士长定时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对交接班、早会时间加以利用,进行护理安全提示工作,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提示言语,领导所有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学习,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分析,讨论提出护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3)控制管理好关键环节,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强调控制护理工作当中的重点时间、人物与制度。护理人员存在结构差异,年资不超过3年的护士是儿科的重点控制对象,护士长对不具备过硬理论知识、性格不够稳定与服务意识不高的人员单独进行谈话,给予成绩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提倡安全与效益就是质量,灌输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加强对保险防范意识、自身保护意识以及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培养。
(4)在节假日、连班、双休日等相对薄弱的主要时段,结合工作量与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排查不安全因素,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学习重点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以确保满足患儿需求与安全护理。
(5)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科业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科所需专业性较强,儿科护士必须要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取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与配合;儿科护士要掌握各项娴熟的抢救技巧,对各项先进检查设备熟练使用,做到精益求精。对儿科新入护士安排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周考核一次,以达到尽快提高新入护士穿刺技术的目的。
(6)对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为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士长结合各时段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变化,可尝试性对排班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量动态安排值班护士人手。
3结论
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护理意外的有42例,不安全因素中护理态度不端正引起的20例,责任意识模糊17例,业务水平不精3例,工作不积极2例。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护理态度不端正,责任意识模糊,业务水平不精,工作不积极导致。
2.2两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发现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为34.0%,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对于儿科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一定的安全意识,对于护士水平要有一定的提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做好相应的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健康知识教育、入院患儿接待工作,还需要处理好医生对患者治疗叮嘱。由于在儿科这样护理工作中,患者家属较多,床位之间的转换速度较快、病情变化多端、医生叮嘱多的特点,因此在这样繁杂的工作中,极容易产生记录错误以及阴差阳错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护士严重缺乏工作责任心,未曾严格按照医院规定来工作,对于患者的床号、用药量、姓名、药品浓度都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工作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患儿健康影响重大。在本次研究中,对20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护理态度不端正与责任意识模糊为影响患儿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其中业务水平不精在相关报道中也被列为主要不安全因素,而我院只有3例,这可能是与我院所有临床护理人员在上岗前均需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实践培训有关。另外,沟通不畅也被认为是导致护理意外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张慧敏等研究显示,患儿由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属与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增强其沟通能力。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护理意外无1例,这可能是我院在患儿入院后均由护士长向患儿家属告知注意事项并与其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沟通有关。
目前我国儿科临床上出现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资源的配置问题、护理人员本身的法律意识浅薄、护理人员技术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和患儿的沟通存在问题。护患沟通交流占到儿童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首位。
二、讨论
目前儿科临床上护理安全相关因素有许多种,有患者家属、患者本身、医技后勤以及护理和医疗等等。现如今医院出现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越来越多的安全事件以及护理安全指数逐渐下降等现象,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儿科护理工作的现状,细致分析目前影响我国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本项研究结构显示,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儿科临床上出现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资源的配置问题、护理人员本身的法律意识浅薄、护理人员技术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和患儿的沟通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人员和患儿的沟通,实践表明,这两者之间的沟通在护理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护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护理人员和患儿之间倘若能够良好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这两者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医患纠纷的产生。有效沟通的概念是,双方可以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同时影响对方,二者的意见相同,缩短了心灵之间的差距。医护人员要以主动地语气和患儿或者是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耐心的安慰他们,并且要主动帮助、关心以及体贴患儿以及患儿家长。在和患儿、患儿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组织较为简洁和清晰的语言,重视每一个细节,注意倾听反馈和非语言暗示。
②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医院要对护理人员不定期进行实操性强以及高指导性的培训工作。增加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有效的沟通,让护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状态,意识到护理人言和患儿良好沟通十分重要的,要大力促进患儿的康复工作,通过护理人员和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可以增加对患儿的了解工作,尽可能的减少护患纠纷等情况的发生。加强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要求护理人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保持积极地工作态度,对患者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医院还有必要组织护理人员反复研究琢磨相关的规章制度,所谓的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为社会人群或者是患者在医疗服务中应当履行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工作权限及工作职责做出的书面规定,也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与严格执行的规则。包括输血查对制度列为10项关键制度、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新业务新技术准入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以及质量监控制度等等,要坚持学习一些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本身服务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活动。
③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合理配置,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弹性排班,避免出现因为护理人员精神不济、疲劳工作而导致最终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情况。各个医疗科室应该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以及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弹性排班。基于我够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的一定特点,加大夜班以及中午的人力资源投入工作,对医疗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也要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节假日的管理工作以及护理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在放假期间,值班人员的警惕性会大大降低,思想也处于放松的状态,还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有章不循,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不耐烦、不周到、不能做到床头的交接工作、对患者体内的不安全因素并没有及时采取方法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也不细致。这些情况都极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应该在节假日期间不定期到病房进行检查工作,让护理工作保持连贯性,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对医疗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加强管理,尽可能避免安全隐患。
1.1专业知识和技术因素
1.1.1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差,儿科护理操作难度大,护士应具有过硬的头皮针穿刺技术。否则有如下风险:①在输液时,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偏低,反复操作又会极大地增加患儿的痛苦,引起家属的不满、投诉。②危重患儿抢救技术不熟练,如对小儿洗胃、吸痰等护理操作;危重患儿抢救时不能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使药物不能及时输入,延误抢救,发生纠纷。
1.1.2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儿科患者疾病的常规护理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判断能力差,出现异常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采取补救措施;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及项目缺失,护士责任心差,对护理记录不重视,书写不规范,涂改,对患儿病情变化没有记录,记录时间不正确;护士对患儿家属的知情告知在护理记录中缺失,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中写的措施,护理工作中没做。
1.2病房管理因素
1.2.1病房设施管理因素: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如地面过滑致跌倒、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烫伤以及触电、误服药物等意外伤害。
1.2.2病房环境安全管理因素:儿童年龄小,抵抗力差,容易发生院内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不同病种患儿多同住一房间;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没有严格分室收治;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导致发生交叉感染。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健全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护士长不定时检查各班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护理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各项护理文书记录情况、医嘱执行情况,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对存在的原因认真分析,科内每月进行缺陷分析或安全隐患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每位护理人员的差错防范意识。
2.2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业务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对护士根据年资不同,采取分层培训,熟练掌握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和专科操作,还要掌握儿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得到全面的掌握,专科技术水平提高。定期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技术考核,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防止差错。加强护士职业素质培养,提高责任心,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知识面。
2.3患儿用药安全管理。儿童用药剂量小,品种多,对剂量要求非常严格,配药的计量要精确。组织业务学习,学习新药的性能、用法、注意事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保证用药安全。儿童年龄小,药物用量少,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可以使用输液泵、注射泵。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输液时尽量使用留置针,并对家属和患儿做好宣教。多观察注射部位,看局部有无渗漏、肿胀,如有渗漏、肿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渗漏部位给予25%硫酸镁湿热敷,减轻局部肿胀,保证用药安全。
2.4做好病房管理。合理安排病室,根据病种分室收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要分开;病室清洁,空气新鲜;减少陪护人,禁止患儿串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病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次,每次至少30min;做好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病房设备管理,蓝光箱、防火栓、暖气、电插销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床档加固,以防患儿坠床;对家属做好安全宣教。
3结论
儿
科
主讲人:胡美娟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
、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
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
加强科室水电暖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
、消防器械保持备用的状态。
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一、输液安全管理
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配液。
3.2.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撕二挤三倒转四照看
一撕:撕开外包装,核对溶液名,保质期。
二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
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
四照看: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
3.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方能张贴。
3.4
配药: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
更换液体(接瓶/换瓶):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5.1
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3.5.2
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
3.5.3
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3.5.4
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并作相应宣教。
4、用药观察
4.1
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4.2
药物输液滴速
4.3
输液外渗
5、输液反应处理
则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二、坠床跌倒管理
1、病房挂防跌倒标识;
2、留陪人,并宣教有关注意事项;
3、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固定;
4、必要时加护床栏,以防坠床:;
5、病室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
6、一旦发生坠床跌倒,立即执行坠床跌倒应急预案。
7、坠床/跌倒事件上报:发生坠床/跌倒后须向护理部上报,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三、患儿安全管理
1、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1.1新生儿入住新生儿室时,在手腕佩带腕带,此标志不得摘除或剪下,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院前摘除。
2
2
医务人员将新生儿交给父母及监护人前确认他们的身份。
2、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
1.1儿童住院期间,必须有父母亲或监护人陪同
1.2入院时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
3、对人员的身份鉴别:
3.1
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应始终佩带医院的工作身份牌,并做好自我介绍。
3.2
值班人员巡视病房时,注意闲逛人员、可疑人员。
3.3对任何出现可疑行为的人应询问、注意并上报。
4、发生新生儿、婴儿及儿童病人丢失的处理对策:
4.1
最早发现小儿失踪的员工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保卫科,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4.2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封闭病房的全部出口和楼道,仔细搜寻。
4.3.一旦确认丢失婴儿/儿童超过1小时,按规定报告公安局。
4.4
如果需要,通知化验室保留血样。
4.5
安慰其他患者。
四、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1、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常见原因有: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2、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2.1
标准预防核心内容:
2.1.1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2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1.3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1.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2.2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2.2.1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2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双层手套。
2.2.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2.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
3.1
保持镇静
3.2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粘膜。
3.3
刺激局部出血: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4
受伤部位的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5
发生意外损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清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6高风险时药物预防: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五、用氧安全使用管理
1、氧气是一种助燃物质,不要与明火、火星和易燃物质接触。
2、在氧气接口处张贴“禁止烟火”,警示牌。
3、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4、严格遵守用氧操作规程,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如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5、观察用氧效果: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发绀减轻,心率较前减慢,呼吸困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等是氧疗有效的反映。
6、定时更换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六、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
1、转运下列病人时要按重危病人的转运方法进行转运:
1.1
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意识改变;
1.3
新生儿
1.4
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律及呼吸方面药物;
2、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3.1
氧气枕。
3.2
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
4、转运病人前,应通知接收部门,以确保接收部门获知病情,做好准备工作。
6、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留在病人身边,根据需要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