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家经济总体形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

第1篇

关键词:火灾形势;火灾防治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 言

上世纪后二十年, 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 取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但是火灾危害程度却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尽管九十年代中后期,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消防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 也加大了消防投入, 但并未遏止火灾上升的势头, 还在上世纪最后一个圣诞夜发生了非常惊人的河南洛阳东都厦死亡309人的恶性火灾事故, 它不仅警示群死群伤火灾呈现“反弹”趋势, 而且也反映出当前消防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人们面对这起火灾, 会发问为什么一次火灾会造成如此众多的人员伤亡? 当前我国火灾的总体形势究竟如何?在今后几年内火灾是否还会更严重?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的发生和减缓火灾上升的严重程度,以适应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消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总结火灾的经验教训,研究火灾的发生规律, 探索防治火灾的科学对策, 运用创新的科学技术和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 有效地同火灾作斗争, 以保护人类社会生产力, 保护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生命安全。

1 建国以来的火灾总体形势日趋严重。

从建国以来的火灾(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也不包括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火灾, 下同) 情况看, 火灾危害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日趋严重。据统计, 五十年代我国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平均每年不到5000万元, 六十年代平均每年为1. 2亿元, 七十年代每年近2. 5亿元, 八十年代平均每年为3. 2亿元, 九十年平均每年11. 6亿元, 近两年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达到15亿多元, 约为建国初期的四番多, 八十年代初期的两番多。这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火灾发生数和火灾中的人员伤亡数也呈增多趋势。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 接连发生一次死亡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恶性火灾事故, 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上升期, 我国的火灾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迎来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期, 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发展和变革对社会各领域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道德等无不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火灾明显地呈现了严重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火灾总体形势严重于八十年代。据统计, 八十年代, 平均每年发生火灾3万多起, 死2300多人, 伤3300多人, 直接财产损失3亿多元。而九十年代, 特别是近年来, 每年发生火灾18万多起, 比八十年代平均数翻了两番多; 死3000人以上, 比八十年代年平均数上升30% ;伤4500人, 比八十年代年平均数上升三分之一以上; 直接财产损失15亿多元, 是八十年代年平均数的近5倍。可以说九十年代的火灾各项数字在总体上全面超过八十年代。

2)群死群伤火灾, 特别是一次死亡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恶性火灾明显增多。据统计, 近十年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118 起, 死3178人, 死人数占十年火灾死人总数的12. 9% 。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火灾19起, 死1772人, 平均每起死亡93人, 与八十年代相比, 起数上升81. 8% , 死人上升161. 7% , 平均每起死人数多32人。1994年“11. 27”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死亡233人、“12. 8”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死亡325人和2000年“12. 25”河南洛阳东都商厦死亡309人的三把大火, 震惊国内外。

3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上升期也都存在着相似的火灾严重化趋势的特征。

从一些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看,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西方各国都从战争时期转为经济恢复期, 此期间火灾危害相对较小, 据火灾统计资料, 美国1946年火灾为60. 8万起, 日本1950年为1. 9万起。可是经过一段经济的恢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火灾危害日趋严重起来。美国到七十年代中后期, 火灾危害达到顶峰时期, 全年火灾近330万起, 比1946年增加5倍多, 特别是1976年12月5日布鲁克林剧院死亡295人、1977年3月27日加那利群岛特纳里夫机场死亡581人和1977年5月28日肯塔基州佛利山庄夜总会死亡162人的三把大火, 引起当时美国社会一片哗然, 随后美国国会成立了由各方专家组成的消防安全委员会, 研究提出具体整治火灾的措施, 从而推动了美国消防工作的加强, 从而迎来了八十年代后期火灾形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保持相对平稳。纵观西方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升期火灾形势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得出具有相似的结论: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火灾危害相对较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火灾危害也日趋严重; 在经济快速上升期, 火灾进入“高危期”, 并起伏相间地发展到火灾危害的顶峰; 尔后又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消防工作的强化, 火灾离开“高危期”, 并逐步降到相对平稳阶段。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火灾特征, 对于研究我国社会经济与火灾形势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4 当前我国偏低的统计数据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火灾实际的危害程度。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城乡间的消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 火灾统计网络的布设也不完整, 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存在差异, 由此造成火灾

统计的疏漏, 再加上某些当事人法制观念不强或一些其它原因, 不报、瞒报、漏报火灾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我国目前的火灾统计数据明显低于实际火灾发生数。关于火灾造成实际的直接财产损失究竟是多少, 是当前火灾统计研究中较困难的, 又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通过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初步对比分析。国际上通常采用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额占GD P( 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例这个宏观的综合指标来反映火灾造成的财产直接损失的严重程度。统计资料表明,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每年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额约占G DP 的万分之六, 九十年代初期约占万分之三; 但从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看, 他们每年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约占G DP 的万分之二十左右, 高出我国一个数量级。为了采取与我国相同的火灾统计范围进行比较, 需扣除森林、草原等火灾部分( 正常情况下最多不超过总数的一半) ,假如我国城乡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额按约占GD P 的万分之十来考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G DP 的总量( 为8. 9万亿元) 推算, 则2000年我国城乡实际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额将为90亿元, 此值要比我国目前的统计数( 15. 2亿元) 高出5倍多。以上这个量化的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 尚需进一步掌握更详实的国内外火灾统计资料后进行更深化的分析研究来确认。但是目前我国火灾统计数据偏低的定性观点是可以确认的。由于现行的火灾统计数据对火灾实际危害的严重程度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来, 因而对火灾的总体形势不可能做出完全切合实际的估计, 最终在相当程度上会导致影响对火灾治理的力度。因此我国火灾统计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以适应新世纪的形势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 现行消防工作的理念思维、工作模式、法律法规尚难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少工作领域变革缓慢, 甚至原封未动, 而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生活正日新月异, 生产技术日趋复杂, 生产和生活采用的能源多样化且用量急剧增长, 引发火灾的危险性增大, 由此形成日益扩大着的脱节现象势必导致火灾的多发性以及火灾危害的日趋严重。因此, 我国火灾的“高危期”在今后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火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和危害还将继续扩大。我们要正确评价和正视当前火灾的严峻形势, 对当前火灾的潜在危险性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2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

1 目前我国房地产整体形势和现状

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控制手段,这种调控的特点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后,对具体经济行为进行调控。经过实践证明,宏观经济调控成效显著。目前房屋价格已经经过了几轮的上涨,有些地方房屋价格已经超出了原有价格的2-3倍,已经背离了价值规律。根据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已经到了价格拐点。恰巧在这时,国家也意识到了房屋价格过高现象的存在,意识到房屋价格过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所以,在这时,国家适时的出台了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对房屋价格的调控,国家的原则是明确的,即房屋价格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走,既防止过快上涨,也防止过快下跌,总的房屋价格趋势要保证稳定,要符合市场定价规律。

从这种宏观调控可以看出,国家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办事的,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市场经济,更多经济行为就应该按照经济规律来执行,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来解决,从这一点上看,国家是极具科学眼光的。目前的我国的整体房地产经济形势是从过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的转变,使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以,目前房地产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从房屋价格过快上涨向房屋价格稳定的方向发展,从房地产经济过热向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由于房地产经济和多种行业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会对许多上下游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国家出台的针对房地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先是稳定的,其次健康,最后是促使国家整个房地产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经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房地产经济是否能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计,关系到每个国人的幸福感,所以目前出台的房地产经济调控政策都是以稳健为主。

2 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方向

自从国家出台了房地产经济调控政策之后,房地产经济就破除了持续高速上涨的神话,开始了向合理价格的理性回归。不得不否认,之前几年的房地产出现不正常的快速上涨的怪现象。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自身的利益,鼓吹“中国人多地少,房子越来越少”的概念,恶意炒高房屋价格,使得房屋价格居高不下,虽然实现了自身利益的上涨,却损害了广大消费者,所以建立在这种方式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可取。

国家出台的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正是基于对这种经济形式的深刻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智的选择。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是主流,国家和政府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对于房地产经济不合理的快速上涨,国家和政府也不可能听之任之,出台宏观调整政策就成了必然。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力度,其目的就是挤掉房地产经济的泡沫,使房地产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之下房地产经济朝着这几个方向发展:

2.1 房屋价格由虚高向理性合理价格回归

房屋价格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定价机制都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经济学原理,价格规律是成波浪形的,价格可以适当的偏离价值,但是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容易形成经济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对实体经济的损害是巨大的。房屋价格经过前几年的上涨,已经达到了价格顶点。某些城市和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年间,房屋价格就翻番上涨的局面,这对整个国家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经济发展有规律可循,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饮鸩止渴。所以,经历过大规模的上涨,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逐渐的开始合理性的回归,开始向合理的价格方向发展。这不但是宏观调控的效果,也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这样,房地产经济才能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房地产开发从过度开发向适度开发方向回归

房地产开发的规模要与城市建设规模相适应,房地产过度开发不但浪费闲置土地,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前些年的房地产开发中,有些城市和地区存在房地产过度开发的现象。例如,某一中等城市人口只有100万,新建住宅套数居然达到了20万套,已经超出了该城市正常的发展需求。这种房地产开发就属于过度开发。并且房屋价格虚高,严重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终导致大量的商品房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必须加大土地的使用率。现在国家正在搞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些城市为了扩规模,合并的周边的乡镇,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地方经济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房地产总量也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房地产过度开发是对各种资源的浪费,必须得到遏制。国家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之后,房地产开发正由过度开发向适度开发方向回归。

2.3 房屋形式由商品房为主向经济适用房方向转变

前几年的房地产开发,主要的房屋形式是商品房,主要面对的有改善房屋需求的群体。并且商品房的户型均以中大户型为主,超大户型和别墅也存在相当的比例。但是城市的消费群体为工薪阶层,中大户型并不是其主要的诉求,开发宜居的小户型成为了房地产发展的必然。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转移,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型住房。经济实用型住房面对的群体是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这部分家庭的住房状况日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结构应是根据群体不同,开发不同的形式的房屋。城镇居民按照收入水平划分,分为高中低等收入水平,这就决定了当地产开发的房屋形式应是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按照一定比例并存的,而不能全部都是商品房。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国家及时的出台了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力度,目的是为了使房屋结构形式更趋于合理。所以,在这种大的政策的指导下,房地产房屋形式必然由商品房向经济适用房方向转变。

3 新形势下房地产经济如何发展

当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每年钢材用量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0%,水泥使用量占全国水泥产量的60%,铝用量占全国电解铝产量的30%,虽然对钢铁、水泥和铝制品行业有促进之外,但是对整体经济确实有危害的。因为钢铁、水泥和铝制品都是高耗能企业,产能的上升意味着对能源的高消耗。目前国家正在提倡节能减排,建设节能型社会,房地产如果继续按照目前速度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将持续增加,这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此,在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将出现供应量和价格的双重下降。再次,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有大量的耕地用于住宅建设,未来几年内,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将逐步缩减,房地产经济将由高房价和高数量实现平稳着陆,实现价格和数量稳中有降。房地产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最终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实现和谐统一,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导致广播电视传媒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冲击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和l展,缺乏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及概念,其表现形式相对丰富与多样,包括数字电视、博客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威胁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开拓全新的经营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广告发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广告的性质大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因此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总收入中占80%以上。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而言,新媒体的广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广告覆盖率更高,因此许多广告企业都开始采用选择新媒体形式进行广告发行;而广告是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收入,严重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式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被投资者所了解与挖掘,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二是受众减少。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确保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获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当前90后受众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选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广泛和迅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样则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减少。

三是危及传统媒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电视、报纸与广播“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及发展,危及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地位。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享有主流媒体之称,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料,具有先进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在表现形式、资本和受众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第一,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时间较长,在传媒领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逐步朝着垄断性和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传媒经营模式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与传媒以及非营利性的广告,并从内容、技术和经济等层面给予支持,以产品的收视创作与衍生创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产业链,以此实现传媒领域的最大化利润。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可以积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传媒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对跨国传媒产业加以开发,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传媒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争夺传媒受众时,需要保证传媒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润。

第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其垄断性资源就是频率与频道,主导产品则是广播电视节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受众减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对接,对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合力开发,确保两者的优势互补,加强非线性传播与线性传播的完美融合,抢占发展契机。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时,需要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将资源与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构建成本,保证经营模式的顺利构建,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效用的提高。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积极延伸与拓展价值链,对内部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用,从而促进经营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经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广播电视传媒业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严格遵循经济效用原则,以此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化的经验,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第四,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由于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其总体的发展规划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总体的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传媒的总体发展计划相符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危及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影响广告发行,导致受众减少,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用,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受众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胡美玲.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J].新闻传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经营模式[J].管理观察,2014(09):172-173.

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域外垦区;粮食战略基地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5-03

作者简介:单立岩(1978-),女,河北玉田人,东北林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区域发展;黄清(1944-),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王轶南(1971-),女,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农村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5402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E146)。

打造“域外垦区”是黑龙江垦区基于粮食战略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对外合作升级,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以国家粮食、食品、生态安全与垦区自身发展等多重责任响应为出发点,以资本深化与分工细化为新型驱动手段,推动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良性、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黑龙江垦区的“域外垦区”建设,依靠境外土地资源拓展粮食产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垦区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共开发土地120万亩,境外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累计输出农业机械超过3000台套,输出劳务8746人次,生产粮食超过15亿斤,实现效益15亿元人民币。在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合作区域有效拓展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但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之下,境外开发成本提高、开发人才匮乏、开发资金不足、配套的管理服务和政策扶持体系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制约了“域外垦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基于此,全面测度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在明晰总体形势的同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战略组合模式现实而又必要。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1内外部驱动力

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内部驱动力来自于垦区良好的发展基础及其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优势与潜力。具体而言:相对优越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为域外垦区战略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地缘与交通优势使得域外垦区扩建更加畅通、便捷;农业技术先进,装备设施完备,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效益显著,集约化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农业产业化优势提供了无限的市场潜力;适应性较好的体制机制显示出了垦区组织化程度高、应急动员能力强和能及时、有效、大范围地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诸多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奠定了“域外垦区”建设的人力资本基础。

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外部驱动力来自于其所面临的良好的发展契机、战略契机、得力的政策扶持与环境机遇。具体而言:垦区保障粮食安全主体地位的提升为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空间环境、持久动力;“域外垦区”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进程的高度契合,为垦区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战略先机;国内政策环境与国家和地方政策倾斜机遇使“域外垦区”建设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变化为垦区“域外垦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环境压力

从内部环境来看,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机制制约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粮食生产的要素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有限;粮食产业协同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科技创新动力支撑能力有待增强;思想观念和文化建设发展滞后。

从外部环境上看,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提产增效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垦区粮食产业面对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和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此外,粮食供给形势严峻也将给垦区的粮食贸易带来压力,“域外垦区”建设今后面对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述评

由于构成优势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68749,构成劣势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1429,两者代数和为0054464,是一个正数,说明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内部优势稍强于其内部劣势,但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对包括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省粮食局、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研究所、黑龙江农场经济研究所等1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调查问卷打分的结果进行处理,确定各项因素的权重,进而进行量化处理。

通过建立优势组、劣势组、机遇组、挑战组的判断矩阵,可知优势组最大特征值为403098,CI=001033,CR=001147

由于构成机遇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86295,构成威胁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0688079,两者代数和为0688079,说明外环境机会对垦区 “域外垦区”建设形成的影响大于外环境威胁对它的影响。

将环境因素和优势、劣势条件分别进行组合,进而明晰战略选择:依靠内部强项利用外部机会的S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WO战略;利用内部强项去回避或减轻外在威胁的ST战略;直接克服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的WT战略。具体战略选择见表3。

[参考文献]

[1]隋凤富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09(10):46

[2]隋凤富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战略布局 建设绿色垦区 奋力夺取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新的伟大胜利[J]农场经济管理,2010(12): 4-15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年的两会上这个问题总会出现在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而委员们也不断地为解决这个问题献计献策。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形势如何,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充分理解现阶段就业的形势,客观分析我国就业趋势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现有体制,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群体太广,所以这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正想研究探讨的领域。而纵观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以教师、政府官员或者社会人士的角度去研究,而未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研究。本文通过汲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的精华,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以及调研,从学生视角出发去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也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波动。

而根据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秋季预测会”上的报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8%至9%的区间内。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4%至5.4%的较高区间内。对通胀的潜在威胁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通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局面。

同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也直言:“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不少,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总体来说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当前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

2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类比失业问题,可以以性质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类: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如摩擦性失业一样,一般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中的情况,结构性就业问题以及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 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57%,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还是旺盛的。

2.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校的差异及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地区的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导致需求反差明显。

2.3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其实当前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是过高的个人就业期望和择业期望,使得自己很难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3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知识以及作为学生自己的日常感受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再者,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渠道;最后,学生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体来说:

(1)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国内沿海地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迁移或缩小规模,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大批海归进入我国就业市场,也挤压了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80万,2007年480万,2009年592万,2011年660万,11年增加了445万人。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80万人,年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再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可想而知竞争多么激烈。

(3)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匮乏及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熟人推荐、专业性的就业网站、考公务员等。

(4)高等教育规模和社会市场需求相比,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存在不合理,不能紧贴社会实际,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

(5)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得自己的期望很高,而承受力又低。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4.1 政府层面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3)要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应该予以注意。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为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4.2 学校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搞好素质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转变之前单纯的精专业教育,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筑网络化的就业平台。

4.3 大学生层面

(1)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2)做好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学习生活。(3)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合理调节就业期望。

第6篇

关键词:大同市;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2-0044-02

一、大同市房地产经营特点

(一)开发企业及建筑面积逐年增多

统计资料显示,大同市统计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呈逐年增多趋势,尤其是2004年一年增加了31家;建筑面积由2003年的110.96万千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57.61万千方米。开发企业及建筑面积的逐年增加说明了房地产开发时间短、见效快,获利高,一般一年内不仅可收回投资且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房地产投资逐年上升而房地产贷款明显下降

房地产投资呈逐年上升之势。2003年至2005年的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增加2.74亿元。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由2003年的8.58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8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由93.8%降至54.7%,2006年3月更降至6.51亿元。说明资金来源已不再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销售价格一路攀升

2003年和2005年的销售情况均好于2004年,2005年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为66.41万千方米、12.55亿元,高于2003年18.28万平方米和5.88亿元。调查显示,从2003年至2006年3月房地产销售价格一路攀升,由每平方米平均1386元升至2183元。

二、大同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行业的波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如价格、市场供求等的大起大落,导致房地产企业波动,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房贷的不良资产上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二)房地产金融停滞不前,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上升

与全国房地产金融快速发展的总体形势相对的是,大同市房地产金融发展停滞不前,房地产贷款呈逐年下降之势,与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呈反方向发展。

(三)住宅供应结构不够合理,价格虚高

一是新建商品房倾向于大户型、高档豪华型。单户100平方米以上的小区较多,而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偏少;二是面向大众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不足;三是小高层及高层住房不断增多,住房成本加大;四是商品房价格虚高,从2002年每平方米800-1000元到2006年的每千方米1600-2800元,大大超出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幅度。

(四)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外资房地产企业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出现了外资流入房地产业的新倾向,推动了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这也是房地产自筹资金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居民理性消费

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是新闻媒体要多做正面宣传和引导,帮助居民树立成熟的、理性的消费观念,鼓励居民购买用于自住的普通住房,减少投机性购房,抑制房地产过热现象。

(二)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尽快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社会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或住房补贴,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

(三)尽快建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

目前,应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房地产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为各银行提供行之有效的识别手段,解决银行与购房者、房产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在房地产贷款经营风险增大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通过推行房地产证券化、建立房地产投资基金、鼓励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房地产,分散房地产信贷风险。

(四)加大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局、计委等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大力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小户型商品房,控制房地产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和价格的持续上涨。

(五)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管理力度

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抑制炒房和投机行为,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转,保证居民购房价格的适度、实惠。

课题组组长:杜 斌

第7篇

上周,欧美在相继投入3万亿美元救市之后,各国股市仅狂升一天又重回下跌路。10月15日,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三。道指收盘再度跌破9000点大关,狂跌7.87%,创21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现在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就像一个倒在路边的病人,政府的救市如同给了这个病人几百伏的电力让他的心脏恢复跳动,虽然生命得到了延续,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健健康康地回家了。”一位华尔街的资深评论员如是说。

来自各方面的消息都表明,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陷入经济衰退。10月5日,比尔•盖茨还在宣称,现阶段金融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整体衰退。仅仅10天之后,同是这位盖茨便在参加哈佛商学院百年庆典时说,由于个人和政府债务高企,美国经济正在走向“非常严重的衰退”。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研究咨询公司的研究指出,富人们已放弃脸面,涌入打折店。这家公司的副董事长泰勒(Jim Taylor)在路透财富管理峰会上说,对于富人们而言,在折扣店买东西已经没什么丢脸的了。

对于全球信息产业,衰退也在逐步显现。

瑞信证券预估,2008年手机业营收增长率将降至1%,而明年将下滑1%,出现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Gartner认为,2009年的IT支出将增长 2.3%,比早先预测的5.8%要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西欧,受影响最严重,但新兴地区也不会幸免,2009年欧洲将经历负增长。Gartner还下调了今年全球PC销售的增长预期,并警告说,由于经济衰退,今年全球PC销售增长率甚至可能跌到10%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舆论要求“拉中国直接介入拯救危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表示: “八国峰会成员国一致认为,要尽快把中国、日本或印度拽到谈判桌上来,让这些国家也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法国总统也有类似表示。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主要媒体登出文章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中国。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文章称,以中国为首的顺差大国把过剩的美元返投美英金融市场,直接导致美英能够压低利率,因此巨额顺差国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在西方陷入危机的同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GDP增长率将为10.1%左右。我们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银行各项存款近42万亿元,总体经济形势良好。

这场金融危机,对欧美是严冬,是全局性的难题,对我们不过是寒流,是局部的问题。中国和西方仿佛是在两条道上比赛的跑车。自明末清初以后,西方超越了中国; 现在,他们停了,甚至倒车,而我们仍保持着较高的车速。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西方绝不会轻易放过中国。八国峰会在即,一场风波就要来了。

第8篇

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局动荡和暴力事件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停产。仅利比亚石油出口中断就导致原油供应量减少120万桶/日,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天然气停产和石油减产,总产量比2010年减少7200多万吨油当量,这相当于欧洲石油消费量的11%以上。

而日本福岛核电站关闭,部分燃煤发电站在地震中受损,以及日本和欧洲随后关闭了一些其他的核电站,这些因素造成了4300万吨油当量的供应缺口,几乎相当于2010年亚洲核电消费量的1/3或全球核电消费量的7%。

不过,总体数据却显示出一如寻常的发展轨迹。去年GDP和能源消费增长接近长期平均水平。而在总体趋势风平浪静的表象下,价格变化首先反应出重大的调整正在悄然发生。2011年石油价格暴涨,布伦特原油价格年均上涨40%,达到111美元每桶,创下史上最高的名义油价纪录。如果比较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年度油价,比本年实际油价更高的年份需要追溯到1864年。

其中,西德州中质原油(WTI)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在2011年大幅增至16美元。品质接近的两种原油出现如此价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和加拿大供应激增造成了运输基础设施的瓶颈。

此外,国际煤炭指标价格的简均价格上涨了24%,其中欧洲涨幅最大,而美国煤炭价格逼近天然气价格。尽管美国页岩气生产的革命性变化继续拉低了天然气价格,美国之外的与石油指数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在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扶摇直上,现货价格也亦步亦趋。

供应中断是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常见的可能原因是经济增长。尽管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后增速放缓,经济重心仍继续向非经合组织经济体转移。两个阵营内都存在经济波动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但2011年这些问题在经合组织表现的更为明显。地震和海啸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走向殊途:美国呈现试探性复苏,而欧洲则受到统一货币区诸多未解难题的拖累而举步维艰。

目前,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仍在延续。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调整也是困难重重。由于危机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显现较晚,因此问题会在2012年及以后显现出来。

一次能源的增长速度再次证明,即便过去几年动荡不安,但是总体形势依旧,经济发展并未对能源需求带来异乎寻常的影响。除了核能这个明显的特例外,燃料结构的演变在整体上也与长期趋势大致吻合。

2011年世界能源市场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着供求的突变。燃料替换、供需和贸易模式变化都发挥了各自作用。石油供应量增加,特别是沙特产量提高,再加上全球石油贸易和炼油体系的灵活性提高,使沙特重油在欧洲市场上替代了供应中断的利比亚轻油;欧洲部分天然气转销至亚洲,弥补了日本关闭的核电站发电量;美国非常规天然气成功开发、美洲地区煤炭出口增加,有助于替代欧洲天然气的消费。

能源供应频频中断的2011年,在看似平稳发展、长期结构性变化的表象下,围绕着市场灵活性——提高产量、进行燃料替代、优化贸易结构的能力对于能源体系轻松调整、适应变化至关重要。而全球能源体系的相互依存,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第9篇

【内容提要】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在宏观调控中,应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分析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宏观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在连续3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夏粮获得丰收,全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取得好成绩,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74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

国家财政税收形势较好。前5个月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2.8%,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价上涨过快,以及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它们有的是长期以来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有的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新出现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增长仍然存在反弹压力。2006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月度增长数据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增速反弹态势。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其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银行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表面上看,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吸收了一些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任务的实现,而且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然偏高。目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加造成信贷的过快增加,截止到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1.78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39亿元,而央行全年的信贷投放指标仅为2.5万亿元,前5个月就达到了全年计划的71%。

M1和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和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了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

“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为25.2%,仍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在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就可快速增长。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而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需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造成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风险。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因而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房地产业中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金融机构,买房者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过程中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可能引发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过度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应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是调控房地产价格水平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很突出,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