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文化与营销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与营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文化与营销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道德谋略关系

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认为商业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就将会失去发展所需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市场营销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祟尚道德诚信,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汲取儒家伦理精华,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道德

现代营销道德必然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是儒家伦理。实践证明,儒家伦理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当代市场营销之道。(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市场营销理念。子曰:“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对待顾客,顾客何以仁回报?(2)建构以“义”为特征的市场营销准则。儒家伦理强调先利后义、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 “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3)建立以“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当代商战也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4)确立以“智”为动力的市场营销策略。儒家伦理认为“智者,才智” 、“待物为智”。强调对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智。在当代,在制定营销策略、预测市场需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人才竞争等市场营销活动中 ,无处不需“智”。(5)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二、柔性营销超越刚性营销,在营销中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

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白酒包装可以巧用古人名诗,体现地方特色,集书法、品名、诗词、印章于一体,包装得古老、朴实、浑厚,给人以返朴归真之感,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开展经贸活动。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随时调整和丰富当代市场营销谋略

在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第一,实现互利双赢,和谐营销。中国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阶段有些商业企业仍存在“重市场轻生态”的观念,经销一些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因此,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引导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儒家文化价值观是“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不按规律行事。从市场竞争战略的调整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实施,都要求适应、适时、协调与和谐,获得最佳经营效益。在竞争策略方面,贯彻“和为贵”的思想,避开竞争的锋芒,与竞争者互利双赢。“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记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兵法》也主张“上下同欲者胜”。第二、尊重顾客需求,以“人”为本。《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当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表现为:“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陈旧的营销方式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顾客是上帝,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第三、做到“知己知彼”, 求“变”创新。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先发制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把握时机要“疾如风”、“动如雷震。”同时,要勇于求“变”创新,《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故变化致胜者,谓之神。”经营者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其次,成功的企业家要做到“知己知彼”,正确把握企业内外部信息,才能“百战不殆”。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无鬼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故之情者也。”

四、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关系营销

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传统的交易营销,交易双方必须同时从一项交易中得到利益,而关系营销中,并不要求双方在某一项交易中都要得到利益,它要求的是在长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满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有缘分与机缘两类。缘分包括亲缘(血姻亲情之缘)、地缘(邻里乡党之缘)、神缘(共同的之缘)、业缘(同行、同学之缘)和物缘(共有的喜好和兴趣之缘)。机缘则涉及同舟、同店、同(考)场、同难等短暂性的社会联系。在5种缘分之中,亲缘是最核心的,外显为家人关系。其他四缘围绕着亲缘,外显为熟人关系。熟人关系之外,便是由机缘决定的生人关系。因此,中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关系营销讲究责任和情义,信任与承诺是关键因素。中国人的承诺是一种文化上的默契,信任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治,轻法制”观念。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买方“走后门”现象;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卖方“走后门”现象。我们也经常听到,跑了一个推销人员,失掉一批客户的事情。一些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非常注意侯选者的背景,也是想利用员工已有的关系进行营销。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市场营销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中国市场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的老百姓,根源是生命力极强的传统文化,把握这个“文化”就是把握了重点和契机,丢弃这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则是舍本逐末的举动。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升华。我们要以自己特色的文化与精神风貌,走自己营销的路子,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甘碧群著:《企业营销道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陈炳富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郭国庆著:《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英语教育 传承 传播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对于语言专业技能培养和外来文化传播效果明显,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的传播有所欠缺。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注重对于外国语言的教育,很少提及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情况甚至导致学生以为外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崇洋心理也有一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本土文化在语音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顺应全球化进程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严重欠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会英语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教师也鼓励学生阅读英语著作、观看英文电影、积极与外国人口语交流等。长期的沉浸在国外文化的氛围中,难免使学生产生英语更加优越的错觉,以及西方文化更加优秀的想法。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的做出引导,积极的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并创建更加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全新模式和理念,让传统文化国际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传承与传播的主体。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不断交流发展,英语不仅仅是语言交流工具,还负责这文化传播的责任。教师则是最直接的传统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传播传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中英语音的掌握是有很深的基础的,也深刻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在,那么久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客观的进行理解和判断。举例来说,对于“dragon”的理解就显示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中,龙是祥瑞之兆,在中国更象征着神的力量,而大多与龙有关的成语也多涵盖褒扬的意思,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等。但是在基督教中“dragon”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表示邪恶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正确的理解。

2.传承与传播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歌赋、书法水墨、楹联、建筑、饮食、节日等等多方面文化元素,而西方也有着伦理、价值、风俗习惯、艺术等等多个层面的文化组成。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去传播文化和正确的进行理解。例如在汉语中,仅称谓语就有9种之多,而适用范围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效果。而西方文明是以“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为核心价值观,故而称谓关系就没有中国文化这么广播深奥。在国外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导者人们的行为,而我国也有诸子百家等文化思想流派和伦理思想产生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和欣赏,而并不是直接的认同或否定。

3.传承与传播的媒介。高校英语教育应多方面进行传播和传承。首先需要利用好课堂教育,这是最直接的向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然后是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媒介,可以间接的推广和传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

4.传承与传播的受众。学生是接受传播的最直接的受众群体,他们肩负着传承、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当前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首先可以开设兴趣社团,比如成立协会,吸引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多组织活动和互动,感受文化的浸润。其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讲座,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就爱好情况,丰富课外研修内容,课下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品鉴,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

5.传承与传播的效果考核。传统文化与传播的效果考核可以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测评,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不同过程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指通过书面试卷考试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取竞赛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测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弘扬传统文化。

三、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这门语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维性人才,而同时也有着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只有辩证客观的对文化进行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好英语的同时逐渐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第3篇

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授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而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授,其根本原因就是小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使他们无这方面资料可教,更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和意识。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增添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为教师提供大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到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what’syourfavoriteanimal?”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在教材的“Talking”部分稍作修改,我们可以利用一幅图片,图片包含本单元学过的一两个动物的甲骨文(如鸟),还有一些象形文字(如人,树等),并用这些元素组成一幅小图画。老师可以教学生认识图片中的各种文字,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编写英文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巩固了本单元学过的单词,还让学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认识文字的起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举多得。

2.在讲授新知识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授课是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关键部分,它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新单词、新短语或者是新句型时,肯定会采取领读或者是对话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记住新知识点。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的HowMany这一单元时,老师在让同学们记住Howmany…这一句型时,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做对话练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知识。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一年有多少个节气(Howmanysolartermayear?),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HowmanytraditionalfestivalinChina?)等问题。待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公布答案,并让同学们回家查询它们都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下节课找同学介绍。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新句型,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在游戏环节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它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而传统游戏亦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实施游戏环节时,适当将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加以改变,使其适应于正常的小学英语教学。例如:游戏“跳房子(hopscotch)”原本的游戏是在户外地上画一间大房子,房子内有若干个格子,把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内。游戏者站在第一个格子内,单脚踢瓦片从第一个格子踢向第二个格子,以此类推,瓦片不踢出方格为胜,否则被淘汰。教师可以将游戏设计在室内,并将它运用于英语地点名称、国家名称、月份、星期等教学。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星期,如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等。将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七个人,分别叫做Sunday,Monday…Saturday等,然后从第一个组开始,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一旦出错就下一个组,看哪个组路过的星期最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欢乐的传统游戏中记住了单词,学到了知识。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伴随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的很多优秀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断淡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事物,吃洋快餐,看日韩动画片,过外国人的节日。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感悟与传承的过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站在教育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对古文工具书过度依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如对古文言文或诗词名句等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最多的不是教科书,而是诸如“高中文言文学习宝典”、“高中语文诗词精解”之类的教辅书。在学习时,学生依靠这些辅导书的帮助,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靠已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来对文章进行细细品读。这样一来,这些文章的学习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上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古人的名人名言、名篇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一代代的背诵传播就完成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传统中的精华进行吸收传扬,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予以剔除。而纵观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大多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常见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等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使学生难以体会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区别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因素既不是生活习惯、肤色等这些先天性因素,也不是社会制度、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等后天因素,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民族所积累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民族文化是保持整个民族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根基,它是在人们的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多次波折,以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到现在,已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从未中断,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精华。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在现实中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而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个融入的平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教授传统语言文字为基础,逐渐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一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在对教材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种经典的传统著作和篇章,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和文化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劝学》、《师说》,都向学生传达了古人勤学好问、尊师的美德;《陈情表》则讲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2.开展名篇的拓展。教学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经典名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内容,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习和熟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对名著中所讲述的背景知识等不甚了解。课本教材无非只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内容,熟读原著,并组织学生对名篇、名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了。

3.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来说,都有一个美妙传说或历史典故等,它们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憧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这些节日来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节日的起源,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就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写文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在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高中语文课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骆亚琴 《小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0年,03期。

第5篇

1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在当今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以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即目的语文化为主,其后果是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其英美文化的表达水平。这正印证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指出的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中国文化失语”,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此外,一些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这在无形中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另外,高校的英语教材都是以介绍英美文化背景为主,而涉及汉语文化知识背景的内容寥寥无几。正是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浸染,缺少正确有效的文化观引导,高校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淡化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为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替代本土文化提供了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教育中,英语教学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过分强调学习英语重要性的同时严重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使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认为汉语没有多大用处。

(2)英语教学理念的偏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同时让西方国家的人们知道和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不属于英语教学目标之列。由此,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薄弱,有意识地过分传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有关英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介绍欧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造成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

(3)英语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本土文化

笔者收集了近几年我国出版的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少之又少,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中国文化。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课程,而不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不到任何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缺乏本土文化内容的英语教材和课程造成了传统文化主位性的缺失。

3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的程度。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只有在学好母语、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才能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基础和保障。再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对外开放及全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璀璨的一颗明珠,对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外国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职责发挥其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向世界推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中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目的。

4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1)强化师生传统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既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这样才能肩负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再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重视西方文化的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学会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2)完善高校英语教材

除了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外,教材上也要有所体现。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含量几乎为零,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亟需从英语教材入手,在编撰教材时应适当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历史、哲学礼教、风俗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些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名著的英译本也值得借鉴与参考,如《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只有通过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采用对比法:如节日的对比、礼仪对比、宗教对比、神话对比等。通过对比教学与思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高度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掌握同等重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辅助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可以推荐中华经典的英译本供学生课后阅读。这些阅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收看中国英语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资源,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断地了解、修正和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此外,通过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设英语讲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意识的交流与沟通。

5结语

第6篇

1.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家庭、自我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没有国家、社会、便没有家庭和自我。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面前,应以“舍生取义”为原则。我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为民族整体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在《离骚》中的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提倡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和灵魂,是我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和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一种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同心协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先贤们看来,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应该是相应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宽容仁爱、真诚和谐的思想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并能将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然更加顺利地融入将来的社会生活。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整体的和谐理念,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这是中国儒教、道教和佛学一致追求的目标。儒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爱,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可见,孔子把行“义”,看成是君子的行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崇尚气节、看重情操的修养,也是重要表现。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应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认为人必须自强不息,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态度。儒家学说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是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还是对一般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不少身处逆境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今天,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示范教育的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楷模。

3.陶冶教育的方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样教育效果必将更显著。

4.内省的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灌输是外因,内省是内因,没有学生的自我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7篇

(一)和谐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谐人际交往观

从老子“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开始,一直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一切随缘”,无一不体现和谐。正因为这些和谐思想,才塑造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正和谐的处事方式。而和谐思想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会并学思想,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发展良性的人际关系。

(二)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个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从天、地、人高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理想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创新

(一)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引导、组织与规范

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借鉴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宣传会,开设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己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美,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宣传,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也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传统文化符号张贴在食堂、走廊等场所,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

2、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组织大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代表性文化,并共同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内。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整合传统文化,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体系,真正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融合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以枯燥的纯理论为主,没有同学生的原有文化联系起来,也缺少与学生的时代、生活联系起来,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不合理。同时,高校也没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成了“传教”的过程,学生普遍不能接受。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

(三)批判性地学习、接受传统文化

第8篇

(1)大学的使命在于传承民族文化

从University的来源、发展和最终定义来看,“大学”是沿着特定的方向学习讨论的学者集群地。我们都知道大学涵盖的学习范围十分广阔,这又与university词源之一的“universe(宇宙)”相呼应。大学不仅是进一步更有针对性地更广泛地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对文化以及人性道德等精神文明进行学习、探索、传承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国内的学识水平高等人才,他们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经济财富方面的贡献,更多是指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特定的文化环境会孕育出特定的语言,所以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就很不利于教会大学生们使用英语传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

正如前文所言,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孕育出不同的特色语言。简单以国内的各地方言为例,我们都能明显察觉出这些语言差异背后体现出的生活习惯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对当地人们的诸多习惯和理念都有巨大的影响。再具体点以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例,每个地方对这些动作、场合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就好比东北人很难一次理解上海人口中的“打打面孔”是“洗脸”的意思。因为东北方言里“打”很少甚至几乎不会被引申到“洗”的意思。这种自小的文化影响会伴作者简介:任婧文,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医学英语。随人们的一生,是很难彻底改变的。而人们学习新事物的方法必然是和他们的文化背景影响有关的。所以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还是不能完全适应或者掌握英语。这不仅是因为中西方地域文化本身有很大的特异性,还因为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与西方的文化实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变成了中国学生不习惯英美的思维和背景文化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必然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和阻碍。

(3)教学生活化的内在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导入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认为,老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一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从而真正学会知识。中国的大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在开展具体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孩提时期在摸爬滚打中也积累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以下雨天打雷这样简单的自然现象为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视听感认识到打雷之后可能会下雨。此外,当地的文化在学前就已经对孩子们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在学习新知识时,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和感知力,唯一的差别是这些能力的强与弱。而生物、地理等实际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它们的教学事例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学生有所听闻的实际生活,所以对新知识的导入和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比较顺利。因此,英语的教学需要尽可能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或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还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和兴趣偏向,选择既贴近实际又喜闻乐见的例子进行讲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

随着关于“对文化进行适当补充有助于语言学习”这一理论的逐步发展,如今的英语教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添加了相关内容,然而这些添加内容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很少。在有更全面科学的教材投入使用之前,老师应当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探索可用的文化资源。比如上文说过的,在讲解西方国家最盛大的“圣诞节”时,老师不仅需要补充基督教的相关知识说明“圣诞”的来由,更可以引出与之对应的中国“春节”,作具体的举例说明。通过对两国的具体风俗习惯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差异,进行很好的交互渗透,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传统习俗日趋淡忘的今天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找出中西方类似的或者相对的文化观念或者民俗传统,作为例子具体分析讲解,不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注意力,而且也是对文化的进一步扩充认知,帮助学生全面地学习和成长。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的场地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课外时间同样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老师需要积极创办一些有助于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如同传统文化强调的那样,老师在选择课题或材料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尤其需要注重中华文化在其中的有机结合和多面渗透。例如学习服饰的相关单词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中、英两组,分别去自主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记录等资料。传统英国服饰最典型的就是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常服中肥大的长衣和连袖的外套、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体现了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度。时至今日,最初以做修女服为主的国际名牌香奈儿,它的黑白灰色调搭配依然倍受追捧,甚至有“小香风”的美誉。而传承发展千年的华夏汉服,以汉文化为背景及主导思想,以华夏的礼仪文化为中心,从形制到造型、颜色,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更是中国作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优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内涵美,更使得汉服成为民族文化在服饰领域的体现。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和文化根源意识。

(3)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材,突出民族性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 培育

一、引言

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和移动通讯工具的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各种异质思想交汇,个体追求日益多元化。这是一种思想文化发展的繁荣表现,但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首先,各种思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主流价值观难以凸显,社会正能量难以弘扬。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势西方文化的挤压和侵蚀下,很难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延续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进而危及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尤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党和政府充分意识到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形势,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内容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传统价值观无疑是形成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它经过长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一个民族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看法,表达了民族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既有共识。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意义。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主要纽带,高校英语教学往往直接包含一些西方主流价值观内容。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开始使用英语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主要以英语教学中介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切入点,考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介入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语言的双重性

语言是人们用于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的意愿得到表达。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工具性的一面。由于直观可感,人们很容易理解语言的工具属性。事实上,长期以来,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仍然把语言仅仅看做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一种一旦拥有,就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随取随用的工具。但是,自上个世纪,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并非和其他诸如锄头、镰刀甚或电脑等工具一样。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邓炎昌,刘润清,1989)。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双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工具性的一面,语言帮助我们实现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其他社会活动(比如贸易)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语言又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民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语言内在地包含着说话者群体的文化印记。

英语教学中需要考虑到英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英语既是一种用于对外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孕育和传播的载体。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英语都是作为工具看待。英语学习是在工具性目标驱动下进行的。官方英语教学政策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基于英语工具论。比如学好英语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英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包含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

英语教育界并非没有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高一虹,2000)。但是,在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学者还是从语言学习这个工具性目标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外语教学效果的目的。换言之,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主要以引入为主,强调英语学习者理解、熟悉和掌握英语文化,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课堂里缺乏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有不少人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作品原著,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尤其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以抵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从语言的双重性反映到英语教学的双重性可以发现,英语教学除了学习英语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学者Philipson就警告过人们,要警惕语言帝国主义,防止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当地文化价值观(Phillipson 1992)。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入传统价值观,自觉抵御外来文化。

三、传统文化介入与培育

由于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和学界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问题(肖龙福等,2010;赵彩红,2014)。显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上求新求变的极端化运动、文化不自信等因素。在英语教育领域,一些英语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投入英语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反而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经常出现。纵观历史发展,横看国际形势,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势在必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传统价值观教育介入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和稳定之前,积极介入传统价值观培育,从而帮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虽然前面论述了传统价值观介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还需要考虑到这种介入的可能性和最终效果。根据前面阐述的语言双重性可知,语言教育需要文化依托,因为语言的丰富性来源于文化的丰富性。英语学习者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英语表达,而这种将中国文化用表达出来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英语教育重在引进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文化交流以输入为主;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总量在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语学习的目的将逐渐转型为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训练的实际内容,使英语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英语水平考试。从2013年开始,考试中开始包含汉译英项目,占总分的15%,其中翻译的汉语段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种考试题型必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描述训练,包括翻译、写作和演讲等形式。二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彰显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之优缺点。例如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异同,厘清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学生对于两者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其教学效果将超越简单的语言教学。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在人民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很容易唤起认同感和产生共鸣,比直接传授西方外来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成就感。

四、结语

语言的双重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具有双重性。英语教学不仅仅传授一门技能,还具有工具性目标之外的教学价值。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有重点地讲解文化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介入传统文化价值观,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双重效果。传统文化价值观介入英语课堂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影响扩大的必然结果。显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手段配套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有长期的战略安排。

参考文献:

[1]Ph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肖龙福,肖笛,李岚,et al.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1):39-4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