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0 20:1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就业 学习 选择
企业和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期许,这个领域从前属于父母,属于长辈,属于向往而敬畏的梦想,属于放飞青春的地方,更是大学生学业成果的检验场。因此,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尽早了解未来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将来自主择业,做出更加切合自身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砥砺成才,寻访校友”就业实践团,连续3年从深圳到东北再到西北,寻访校友百余位,深度访谈30余人;参观了中国中车、兰州石化等15家企业;参观的行业从化工、信息、房地产到新闻娱乐及各行各业,足迹遍布深圳、大连、西安、兰州等12个城市,沿着校友们的返乡足迹,寻找就业的经验和创业的精神。
力学笃行,脚踏实地,行实践寻访征程。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一路聆听校友的阅历和经验,一路交流感悟和心得,一路相互帮助和鼓励,难忘的经历,满满的收获和温暖。在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感受着不同城市的就业环境,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人们以其特有的快节奏创业和工作方式发展着自己;在东北三省,感受着老工业基地焕发的生机和活力;在大西北,高科技和物产资源的紧密结合呈现在眼前。实践团参观的行业有化工、房地产、传媒、信息产业等,其中有大型国企,也有民营企业,还有自主创业。大家看到,不管身在何处的大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当代大学生执着的进取精神。
踏进企业,见到校友,交流与访谈间,感受着他们的蜕变和成长。“机会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沉淀自己、管理自己、成就自己”“夯实专业基础,切勿眼高手低”“努力学习,注重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做好人生规划”……这些感悟是校友们的肺腑之言。大学生们在感受着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也得到了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敬受良箴,纵横捭阖,建校友资源机制。几十年来,母校培养的大批人才正活跃在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日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学生毕业后,在国家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国际上体现出的公认信誉。校友是大学生就业发展道路上有力的社会资源,是体现学校教学水平,注重学以致用的最好实例。社会实践团对构建校友联系网络、推动校友机制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坚持可持续性,把控情感性,注重信息互通,建设长效机制,利用校友机制为在校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最真实、最快捷的帮助。
立足数据,研讨问卷,看理性分析结论。社会实践团在出发前,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取了调查问卷,针对大学生就业城市、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心理展开调查。同时,密切关注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前景、就业心得等。调查的形式除发放问卷外,更加注重面对面交流,调查原因,了解心理,观察细节,体会实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倾向性的观点:一是个人价值体现渠道更加多样化。就业、创业分向分流,如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偏向自主创业,且以高科技形式的依托为主,东北、西北地区偏向返乡就业。铁饭碗概念消失,选择股份制企业、私企就业已很普遍。自主创业更是体现了青年人挑战自我的勇气。二是返乡情节更加普遍。体现了大学生择业更加理性客观,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实现,更加关注家乡发展和机遇。三是终身学习更加坚定。社会的大学堂注重学以致用,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成为实践练兵场上的好学生。四是个人素养更加关键。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适应社会的能力、诚信敬业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勇气。
回归初心,座谈感想,促心灵收获传播。社会实践团成员带着疑问,带着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出发。在经历了触动心灵的访谈和亲身体验后,学校及时组织召开实践成果座谈会,总结分享实践心得,实践团成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一、书本中学习理论,工作中培养能力
校友中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实例很少,甚至根本与专业无关。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不间断地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这是今后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最重要的素质需求。因此,学生时期培养学习习惯和进取精神更为重要。
二、脱离学校自我管理,有责任感的学生更受青睐
无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或是服务类行业,在埋头拼技术、学管理的同时,更要历练品行。大家都希望被认可,希望成为骨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因此,需要具备的最首要的品质是责任感。对企业、对工作、对同事有强烈的责任心,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更快地成长。其次,还要具备热情诚恳的态度、乐于助人的心态以及谦虚好学的习惯。特别的感悟是,新入职学生一定要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环境,从零开始,抓住机会。
三、一线城市不是唯一出路,返乡就业不失明智之举
对于未来,多数人觉得大城市更有前途,机会更多,更有发展。在体会了校友们的心路历程后,实践团成员有了不同的认识。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返乡就业,亦或是选择其他城市,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是明智之举。职业生涯很漫长,做喜欢的事儿,并能在热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就是成功。听从心灵的呼唤,理性分析自我,把对工作岗位的热爱、能够发挥自身特长作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内容。
社会实践团成员来自天南地北,有着各自的故乡情怀,却又都在大都市读大学,见识着最先进的文化和城市。看到学长们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从职场新人到创业成功的经历,实践团成员热血沸腾、充满期待。社会实践考察归来,大家目光更远了,思路更清晰了,信心更坚定了,砥砺成才,我们一直在努力。
大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坚持寻访校友,完成实践目标。不仅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就业实际的关系,同时对于如何选择工作城市和岗位,如何在职场中成就自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采集鲜活的人物素材,引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提供真诚的帮助。通过校友会、校友群与各地校友取得联系,建立起在校生与毕业校友及所在企业的联系纽带,创建长期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就业招聘提供信息和指导。另外,社会实践团也为母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了人才质量培养调查分析报告,为母校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
北京化工大学“砥砺成才,寻访校友”就业实践活动坚持多年,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支持与重视,每年的活动都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报到。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交谈、思考感悟,收获颇丰。大学生被校友们的热情和坚守感动着,被校友们的智慧和执着激励着,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同时,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在校期间为学弟、学妹们做一个示范和榜样。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工程学院 七人行暑期实践小分队
实践摘要:
3天的衢州之行:
第一天下午的衢州人民日常生活的体验,走进当地的大排档和夜市,感受到当地的热闹繁华。
第二天上午的企业参观,包括不老神鸡有限公司和火神瓷业有限公司。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对食品类企业的参观很有意义,当天对“不老神鸡”公司职能分配的了解,产品生产加工流水线的参观以及相关问题的咨询,对于我们在校学习钻研项目以及将来就业方向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瓷器厂的参观,则让我们对陶艺有所了解,陶冶情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第三天上午的衢州历史,文化及发展的感知。主要包括衢州博物馆以及孔庙的参观。衢州历史XX年,就被浓缩在这个展馆中,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陶瓷,书画,古籍,青铜器,玉器等无不述说着衢州的发展史。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家庙,素称南宗的衢州孔庙则是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来有“江南儒城”之称的衢州,当然不能错过这里。
关键词:衢州 企业 文化 历史 人文
活动背景: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化学工业基地。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江南重镇。衢江之畔,素有“四省通衢”之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重镇。1994年衢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南孔圣地——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孔子家庙“普天下唯二焉”,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妇楷木像随宋高宗率领部分孔氏族人扈跸南渡后,赐居衢州,后仿曲阜规制重建家庙于衢城菱湖,衢州遂成南孔圣地。孔氏家族遂分为南北两宗,南宗嫡裔至此扎根于衢州,繁衍生息八百多年。衢州也就成为孔氏家族的又一圣地,史称“东南阙里”。
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这一偶然发现,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还有中国围棋发源地——烂柯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天脊龙门,仙霞古道,仙岩洞,三衢石林等多个景点。衢州区内还有很多古塔名关,幽岩清泉,珍禽异兽,奇卉古木,遍布各地。江山龙到目前为止是浙江省发现的最大的恐龙,现藏于衢州博物馆。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有了解到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城市开设“不老神鸡”专卖店600多家“不老神鸡”食品有限公司,等等以上所述,都让我们把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向指向了衢州,开始我们大学里的第一次实践。
主题简介:本次实践活动主题为:走进衢州,点燃盛夏
活动时间:前期准备:6月10左右,填写团队实践立项表。
正式实践:7月3日 到7月6日
活动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团队实际参加人员名单(共7人):
叶 ?(食品091) 潘 媛(食品091) 傅祯旎(食品091)
白晓丽(食品091) 苏莉莉(食品091) 李红英(食品091)
吕敏媛(食品091)
活动目的:本着向知名企业学习的态度,带着增加实际操作经验的需求,以加强团队精神为次要目的,以感受人文情怀、自然氛围为辅,我们展开了此次的实践之行。
通过这次衢州之行,我们希望,在周密的行程安排下,用最短的时间,感受最真的衢州,体验衢州的精髓所在。同时,就企业参观方面则希望能对我们以后的业和工作有指导意义。
实践方式:实地考察
正文内容:
7月3日下午前期准备:
考试结束,队长叶?在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授旗仪式,听取相关报告,活动注意事项等,其他人就各自回到寝室整理必需的物品。
下午1点左右,我们一行七人出发前往衢州。
大约3个多小时的车程, 5点左右,我们顺利抵达衢州,准备入住当地旅馆,每2人一间房,稍事整理后,我们吃了一餐较有衢州特色的晚餐。
餐后,我们走进当地的大排档和商场,体验衢州人民的生活氛围。
不宽的街道两旁,两边几十家大小餐馆门口,都放满了餐桌,坐满了人。几近百步的道路两边都是这样的大排档,非常热闹。男女老少都吃的非常满足,聊的特别尽兴,脸上溢满了快乐。这让我们看见了衢州人民生活的祥和与富足。而对于外地同学比较新奇的事,大排档里几乎是每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些年轻男女,拉着音响,背着吉他,在餐桌之间献唱,获得一些收入。这也让我们看见了衢州人民的勤奋刻苦,为生活而努力。
之后,在队长叶?家中,进行一些图片交流,对今天实践做了简单的总结,并安排好第二天的行程。9点左右,我们回到旅馆,洗漱休息。
7月4日:
8点多,我们带着暑期实践队队旗,来到了不老神鸡有限公司。我们与其负责人就本次实践活动具体细节问题如日程安排等交换了意见,按事先达成的协议,他带领我们进行参观指导。
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
公司倡导“先做人,后做商人”的宗旨,诚信为本,成功地在传统行业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企业在XX-XX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首批诚信企业、省级首批绿色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XX年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XX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XX年6月1日“不老神”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作为一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级农业骨干企业,公司坚持“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与50多个乡镇230多个自然村的6000多户农民签订养殖合同,每年为农民增收12.5亿元。不老神连锁经营战略的实施,使大批有志创业者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十年来,不老神造就了20多个百万富翁,150多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为50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2
该公司力求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和谐发展,做中国最优品质的鸡,实现“让不老神鸡香飘神州,把健康美味带给人间”的理想。
当天,在办公室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公司会议室,里面成列着许多该公司获得的荣誉与奖章,会议室正墙上,挂着不老神鸡的商标标志,正所谓黄鼠狼爱吃鸡,这商标设计的非常有意思,让人印象深刻。
办公室主任还为我们讲解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从专门的生态养鸡场,到生产车间里的步步加工,到进入市场,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史、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的营销方式,其间偶然了解到母校与该企业也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觉得格外亲切。
在前往不老神鸡的生产车间的途中,作为食品专业的我们向办公室主任咨询了在这一类食品公司中就业的主要方向。从中我们了解到,在这一类公司中我们主要是从事产品开发,原料检验,也可以是烹饪等方面的工作。
接着我们参观了不老神鸡的加工生产线,产品调制配料等过程。我们首先按惯例得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鞋套,后又在消毒室里消了毒,才进区间,可见该公司对卫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食品类企业,卫生的确非常重要,对工作环境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原材料的消毒,一些简单的加工过程,发现不老神鸡不仅仅就是加工生产鸡而已,还包括各种卤制品。
之后我们在进入一个密闭的清除身上灰尘和毛发的小过道后,进入了烧煮车间,看到一个个大锅炉,一桶桶高汤,还有独特的配料,其锅炉主要运用蒸汽加热,有精密的仪器来调整温度,气压。我们在里面观看了工人对整鸡的配料,烧制过程。至此,我们结束了不老神食品公司的参观。
接着我们去火神瓷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观赏了他们展出的莹白瓷作品,也看到了部分瓷器的半成品,和简单的烧制过程。参观结束我们每个人还得到了企业赠送的小纪念品。
下午2点左右,我们去参观了“龙游石窟”。
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
石窟的入口看似不怎么起眼,但一走进石窟,真是不惊让我们惊叹,地下世界确实别有洞天,石窟的空间很大,弯曲的台阶往下延伸,应该超过30米深,洞里面温度相比外面炎热的夏天就像深秋一样,而且里面似乎弥漫着一股清香。石窟的一些墙体上,有着精美的大型壁雕,刻画的人物型态栩栩如生。抬头望石窟的顶部,布满了一道道不平整却又很整齐有规律的纹路,这些应该就透露出当年施工的痕迹。石窟内还有许多大型的石柱,支撑着洞体,部分石柱上,也可有精美的龙纹,果然是一个浩瀚的工程!
这里还有许都石窟没有开发,都被淹没在深深的湖水中,为了保护文物,还得依靠更发达的科技,再来为世人展示这个石窟的宏伟,古代先人的智慧。(3)
晚上我们去了衢州市中心,体验了衢州的繁华。
10点左右,安全回到旅馆,结束了充实的一天。
7月5日:
9点左右我们启程前往孔庙,我们首先参观了衢州博物馆。
衢州博物馆是浙江首座免费的市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目的是让公共文化回归公益本位,让人们畅享“文化盛宴”。
我们进门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江山龙化石,还有一个巨大的棋盘,这个棋盘主要讲述了烂柯山围棋的典故。博物馆里面,则收藏了许多石器、骨器、陶瓷器等历史文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革命文物。恰巧在这期间还有一个摄影展,向我们展示了西藏的美丽风光。
衢州市博物馆以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极富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观众。
随后我们去参观了于相邻博物馆的“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家庙,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素称南宗,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按山东曲阜孔庙的规模建造,亦分孔府、孔庙两部分。庙内古木参天,殿宇宏伟,思鲁阁前的“先圣遗像”碑,据传为唐吴道子所绘,极为珍贵。整个古建筑群肃穆凝重,洋溢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建都于临安,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离开山东曲阜,南迁至此,后敕建孔氏家庙,为宗庙。
衢州孔庙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走进孔庙,其建筑主要为宋代时期的风格,高高的门槛,房屋结构复杂又对称,体现了孔子等级观念。可以看出,不论是他的居室还是会宾室,都以从简为主,我们仿佛看见他带着他的弟子到处讲学的画面。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后花园,非常漂亮与惬意。花草树木应有尽有,还有孔雀随处可见。另外在后花园上的亭子也不得不提,藤蔓包围,挺立在池水之上,美感油然而生。我们坐在最高点,俯瞰一切,感觉孔子就在身边讲学感觉自然似地。
之后,大家品尝了下衢州的特色小吃凉拌粉干和水晶糕。
实践最后,我们回到了,对3天的实践活动做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总结,分配好接下去的收尾工作后,就整理东西准备踏上回家的旅程,结束这3天的衢州之行。
实践感想:
实事求是是每个科院人的共有品质。随着在校学习的深入才越发的感觉到不懈探索的重要。或许社会实践就是帮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最好途径。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实践感悟人生并对自己将来做更好的规划。
从本次实践活动最初的筹划,联系实践单位,组织实践团队,到制定日程安排,进行立项登记,准备实践所需材料,直至最后的落实实践,这每一过程都鉴证了我们的成长。
这是我们大学里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3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3天里,在队长紧密的行程安排和队员的密切配合下,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都从不同角度体验到衢州的方方面面,我们以最短的时间了解到了衢州人的生活,衢州的历史,衢州的文化,衢州的新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收获,无论知识,人文还有其他方面的等等,
从实践中,我们也受到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工序,都是由复杂而又精细的小步骤组成的。没有这些不停经验总结下来而得出的小步骤,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要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完善人格,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一、以生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一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兴的城市小学。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又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工夫钻研便会教学;学生无需先天条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支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校本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这种动手编织型的课程,更受女生欢迎;其次,单一的课程内容,在大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单一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生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规划。整个体系目前包括四大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生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选修性课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红结飞扬啦啦操”、“篮球飞人”、“阳光田径”、“新苗合唱”等体育艺术类课程成绩斐然;“优秀古诗词诵读”、“跟我大声说”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发展迅猛;“人校课程”、“离校课程”等修身教育类课程深受家长好评。加上原先“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发展出的“结飘满园”、“丝网生花”等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以校为本,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工作兴趣、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将原有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进行释义:结,即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勤,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诚守真。
为了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能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具体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员参与,确保校本课程落实
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交流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任课教师由过去的专职设置到如今全体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系统、丰富,实施途径更为广阔。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课,每一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结文化”,人人有上法,节节有新意,既解决了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校本课程不会因教师流动而终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发展性。
体育组和音乐组从特色课程《结飘满园》中获取灵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编操――《结艺操》,并列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该操将红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仍以中国结为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诵读《校训三字歌》来了解学校文化,借助认识中国结、欣赏中国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数学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例学习轴对称知识,练习测量、估算技能;美术课上,中国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绘画内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目标,学习网络搜索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中国结成为很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象。
2.围绕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动
一是“情系节日”系列活动。将校本课程与重大节日相整合,通过“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传承学校文化、增进同学感情,通过“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爱心接力,届届相传”系列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的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使他们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届届相传。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学生都要发挥创造力,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献给学校,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是“参与实践、展示智慧”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中国结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老师送祝福”活动,学生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龙蒂花,表达对老师诚挚的谢意;元旦前夕举办“爱心大拍卖”活动,学生到街头、公园现场编制义卖,将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既锻炼了其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3.整体规划,美化校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走进校园,迎面伫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国结抽象变形成的三个人形造型,彰显着学校的“结文化”特色,“结红花香,润物无声”体现着学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园文化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板块。其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之处,展示了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
二是“学会感恩,学会感动”的人格教育板块。校园西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专栏,展示“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三是“动手参与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板块。步人教学楼、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的班级文化教育板块。班级文化建设突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特点,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鲜艳的国旗,两边是八字学风“勤奋、守纪、乐学、多思”,后墙是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色精心策划、挑选的班级口号。这些个性化的班级口号经典、深刻、催人奋进,时刻提醒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不仅装点着教室,而且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发展,构建魅力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魅力课堂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师文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学校管理带来尝试与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由行政组织走向领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学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共荣获国家级优质课3节,省级优质课2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学生文化。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首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上,精美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以及孩子们的现场演示,颇受与会领导及市民的青睐。学校在此次大会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和2014年,学校“红结飞扬”啦啦操队远赴美国奥伦多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途中学生们阳光自信的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文雅举止,引来众多国际友人赞赏的目光。
四是建设魅力校园文化。在每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风格统一、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展示,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高度赞扬。《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过报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课程仍以技能实践类、德育类为主,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和谐班级;作用机理
作者简介:汤帮耀(1969-),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28)易鹏(1989-),男,湖南澧县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0SZ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31-02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联系,找出以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的作用机理进行,以期为高校建设和谐班级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一、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概念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可溯及远古,我国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及道家始祖老子宣扬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等理念,无一不显示出古人对和谐的追求与向往。而现今人自身发展的不和谐、人际之间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等现象却屡见不鲜,将这些不和谐现象引申至高校班级建设,“生生不和谐、师生不和谐、班级建设与家庭教育不和谐、和谐班级建设与学校评价体系不和谐”[1]最为人所熟悉,原因是大学生班级建设与其他教育阶段的班级建设存在差异性特点,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多元性。班级成员本身所具的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等决定着班级多元性文化的形成。第二,独立性。大学生个体所处的期望摆脱束缚、走出依赖、向往独立的成人化阶段心理断乳期的特征,激发了班级群体性追逐独立及差异化发展方式的思想。第三,社会性。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个体,既是学生,又是国家公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庭与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班级承载着班级成员由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任务,处理着班级、学院、学校与社会的种种利害关系。[2]由此可见,倡导和谐班级建设对于整合大学班级多元文化理念、及时诊断并处置大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不和谐因素中将大有作为。
和谐班级建设理论多见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和谐教育思想”。[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植根于自然人性论,且强调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即在处理与人相关的事件上,一切要从尊重人的本性的角度来考虑,落实到班级建设中则体现在强调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上,班级管理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和谐班级建设观相呼应的重要体现。关于主体教育理论,我国学者丁建志在其著作《主体教育》中谈到,主体教育就是遵循教育哲学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与教师等各种因素和谐结合,以高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主体创业人才的教育。[4]故而在班级建设中,承认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并依托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途径是与主体教育理论相容的和谐班级建设思想的主要思路。与此同时,儒家学说中“和为贵”以及“仁者爱人”等思想可谓是和谐班级建设中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一副良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班级建设具体实践中处理班级与其他社会环境,如校园环境等和谐相处的良方。
综上所述,和谐教育与和谐班级建设的根本着眼点都是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班级是一个由学生人群构成的集体,因此,高校班级和谐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各种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包括大学生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学生与其他环境的和谐等,而和谐班级建设则是班级责任人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或协调手段,促使上述和谐关系实现的具体执行过程。
二、和谐班级建设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联系
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作为心理辅导主要形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从欧美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5]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6]从宏观上看,学者们把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划归于以人为中心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从微观上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由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构成,更有学者在上述微观总结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比如廖飞在其硕士论文《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戒毒者的应用研究》中认为,该理论基础在除了群体动力、社会学习、人际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之外,还应包括理性情绪理论。对于本研究而言,要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联系,结合前述中关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联系主要表现为:
1.以人为本是二者共同倚靠的理论基点
无论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分列,还是将二者串联,人始终是两者的主线,离开人的存在,团体心理辅导将失去实施对象,和谐班级的建设也会失去根本,因此,尊重人的本性以及承认人的主体性是二者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而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则是以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创立的鼻祖,他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表示赞同,认为在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向积极心态靠拢的自发性倾向,因为人是理性的,人能感知到自身心理方面的不良状态,并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的现状来寻求心理健康,而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对关爱、信任、归属感的缺失。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采取积极接纳、尊重与关怀的态度,并为整个团体营造出一种充满真诚、信任、尊重的氛围非常重要。再对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该理论亦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次,在内容实质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自然的人性以及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相互呼应。对于自然人性的强调基于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在和谐班级建设过程中体现为对班级成员主体性的尊重及对其成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信任。此外,该理论所强调的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也就正好说明了在和谐班级建构中,在集体内部,积极为学生建构一种关爱、和谐和尊重氛围尤为重要。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创立于1959年,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通过人际交往获得更为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中,团体成员通过互动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并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在互动中增强对自己与他人的觉察力,并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和沟通。[7]对比分析强调学生是班级主体的主体教育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和谐班级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因而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它们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即在自我教育意义的认识上形成聚焦点,无论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或是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都是人对于自身情况认知发生改变的心理活动,应该纳入自我教育的范畴。二是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主体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方法指导。主体教育理论中所表述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某种意义上看不过是一种没有实际行动方向的概念,而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所倡导的通过人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正好解决这一难题。
2.群体和谐是二者共同追逐的价值目标
追求人的和谐是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最原始的动机。关于人的和谐,在包括人自身发展和谐的同时,还应包括人与外界和谐,比如人与人的和谐或者人与环境的和谐。但人们对和谐的追求若止步于追求自身和谐的层面,这种和谐注定是不完全的和谐,还可能会成为影响团体和谐的因素。也正如和谐班级的概念所述,和谐班级是一切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关系的总和,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帮助达成这些和谐关系的工具,由此可见,在理论渊源上对群体和谐的追求是二者理论价值的终极回归。
团体动力学理论也可对此进行阐释: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方式。团体动力是一种团体内互动的过程。[8]该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团体是一个心理场,这个心理场是由人的行为和心理组成,个体或团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由于场具有多变性,且这种多变性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会使场演变成动力场,因此,当场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思路对于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和个体的关系、团体之间的冲突、团体的行为、团体的内在动力以及团体的整体凝聚力等与群体和谐相关的问题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和谐教育思想作为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在回归群体和谐方面也与团体动力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只要将“齐之以礼,和为贵”的和谐教育思想引申到和谐班级建设,就可通过寻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实现班级集体和谐,同时亦可通过寻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和谐而达到更高一级团体和谐的目标。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和谐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强调以人为中心,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
人的和谐说到底即为人的心态和谐,而关键又在于个体是否能让自身的心态保持开放。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求辅导者在辅导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持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个体能力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极力为群体创造出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环境和空间,诱使受辅导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便于个体在精神上、心理上、道德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适应外部的动态环境。于个体来说,心态开放无外乎三点,敢于还原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善于走向升华。[9]还原自我,即让人敢于承认“原来的我”最美好,团体心理辅导所营造的坚持对人的信任以及承认个体自身能力的氛围,是对过度否定自我倾向的一种有效的遏制,还能自动驱离由此可能在个体内心世界产生的人格分裂、心理不安等不良情绪。勇于面对现实是个体保持积极人生观、憧憬美好未来的心理条件和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设计上,强调要为集体营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尊重的氛围,让一切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受辅导者在这种活动氛围中主动审视自己,了解自身内部或外部的现实情况,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升华的意义在于让个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变曾有过的自闭、自虐、自杀的心态,转向积极的生活。无论是团体心理辅导所强调的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还是坚持对人的信任与尊重,都会对此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强调人际互动,促成班级成员的人际和谐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通常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的人际和谐主要表现在“生生和谐”与“师生和谐”上。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是班级人际和谐的最广泛的和谐形态。生生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不仅关乎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且更关乎于整个班级向心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而言,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班级,班级成员之间易于形成相互嫉妒、相互猜忌的状态,长此以往,这种异质心理环境必然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酿造不良情绪,累积起来,便会形成自私、狭隘、孤僻等心理特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是班级人际和谐中又一组重要人际和谐形态,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心灵的启迪与感化,这种启迪和感化是双向的,因此,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教师不会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使学生得不到人格尊重,长期下去,必将形成自卑、怯弱、抑郁等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人际互动,以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正好适合处理上述可能出现的生生关系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能通过活动的参与,深层次了解自身人格特点,洞悉他人的变化,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增强个体自身的察觉能力,悟出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真谛,自主实现生生关系和谐与师生关系和谐。
3.强调群体动力,保障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团体心理辅导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活动设计的理论性基础,将团体这一心理场所体现的行为看作人和环境的函数,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大学生群体所接触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随着自身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移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就有好有坏,有和谐的亦有不和谐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解决如何与自身所处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问题,促成良好关系的形成。
学生个体置身于学校环境中,校园环境时刻在与学生进行心理互动,无论是有形的建筑设施、图书资料等,还是无形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行事办事风格、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是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的形成基础;现实社会的整体的价值取向、精神道德面貌以及电视荧屏、网络报刊的宣传都会直接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群体动力,把环境作为变化性函数指标,能通过模拟各种场域的变化,并辅之以爱校园、爱父母、爱社会的主题活动,影响大学生对于校园、家庭和社会的认识。如爱校园、认识校园等主题辅导活动强调校园环境在学生周围的真实存在,孕育学生的母校情节,激发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彰显学校的凝聚力,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校园关系的和谐。爱父母的主题辅导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家庭环境,了解父母的现实艰辛,打开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的症结,纠正学生对父母的错误认知,理顺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家庭这一团体的归属感,形成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爱社会的主题辅导能让学生真实进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辨别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摒弃异质文化,改变厌世情绪,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社会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在理论上存在有机的联系,团体心理辅导也必然成为促进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歌.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和谐班级建设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
[2]刘天宇,孙启洲,程艳青.浅谈大学中的班干部管理工作[J].文化教育,2012(2):120.
[3]李雪英.创建和谐班级的策略研究――以乌海市实验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8-11.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0.
[5]张静.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生活适应中的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3.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20.
[7]廖飞.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戒毒者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