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文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
景德镇的旅游去处包括陶瓷博物馆、浮梁古县衙、古窑、瑶里、中国瓷园等,以众多景点为核心,景德镇基本上形成了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艺流程游、陶瓷创意市集游、陶瓷古迹参观游等线路。一年一度的瓷博会更是各地游客领略瓷都魅力的重要平台。就目前来看,在众多景德镇旅游去处中,只有雕塑瓷厂是较为完善的,其中包括陶瓷店铺、陶瓷集市、陶瓷工作室、餐饮区、住宿区等,而景德镇其他的旅游景点则都是不够完善的。
二、建国瓷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建国瓷厂的现状分析。建国瓷厂的交通以及周围环境较优良,东接陶瓷大世界,西承御窑遗址公园,北邻十大瓷厂博物馆,与其他几个景德镇文化景点在地理位置上共同形成了陶瓷文化圈。早在几年前,建国瓷厂已经成为了一处陶瓷创意园,是现当代陶瓷艺术的聚集地,在红砖房内,大部分都是陶瓷艺术家的工作室、展厅,总的来说,建国瓷厂是热爱艺术、向往艺术的游客们值得一去的地方。
2.建国瓷厂的存在问题分析。 从旅游业以及环境艺术两个角度来看:(1)入口的标志过于单调,设置在入口两边的墙面上,并未达到应有的视觉效果,没有彰显出建国瓷厂的特色;(2)建国瓷厂后半部分的建筑和空间依然空置和废气,与建国瓷厂的艺术气息不相符;(3)红砖房的外部缺乏建筑景观效果;(4)建国瓷厂的展厅以及店铺多为高档瓷器,种类单一,缺乏大众化的中低端瓷器店铺;(5)建国瓷厂内部缺乏娱乐场所。目前调查来看,建国瓷厂内部只有有一家餐厅,名为“蓝莓”,以及一家咖啡店。
三、使建国瓷厂成为景德镇的旅游基地的措施
(一)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进行规划与改造
(1)入口再设计。目前来看,建国瓷厂的入口较为单调、小气,入口再设计应突出重点:入口大门或标识应彰显出建国瓷厂曾经恢弘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如今的入口左侧为“1949建国创意”一排大字,字体较为单调、离地面也十分之近,给人一种简陋之感。笔者认为,建国瓷厂入口左侧应做成为一面历史背景墙,利用陶瓷材料,表现出瓷板画或者陶瓷浮雕,图案则为建国瓷厂的发展史;应表现出现如今建国瓷厂的现当代创意陶瓷的特色。重点则是“创意”二字,创意雕塑或大型的装置陶瓷艺术则是最好的选择。(2)红砖房外墙增设窗户、绿化以及其他类装饰。建国瓷厂的红砖房内部都已形成不同风格的工作室、展厅,而外墙,缺乏相应的景观效果。以建国瓷厂解晓明展厅为例,由解晓明教授亲自设计的建筑外观绿化,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看,整体风格与内部相协调,不同植物的高矮搭配,绿色的植物配上红色的墙面,十分美观,极具艺术气息。然而,除了增添绿化外,红砖房的外观设计中,艺术家们可以多运用陶瓷艺术,如组合类雕塑、或植物与陶瓷的搭配艺术等运用,这也是增添工作室魅力以及吸引游客的必要手段。(3)停车场设计。利用陶瓷元素来打破停车场的单调性,例如用陶瓷材料做的雕塑或小品作为停车场标识,使陶瓷文化魅力在建国瓷厂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出光芒。(4)整体绿化。建国瓷厂的绿化非常欠缺,应增添景观绿化,而景观效果的好差主要在于各类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根据植物的季节性特点及不同植物的花期进行层次配置,使花期交错,使得建国瓷厂“四季如春”。(5)公共设施的创意设计。建国瓷厂内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集功能与陶瓷艺术审美为一体,陶瓷材料的垃圾桶、路灯、座椅等,是展现建国瓷厂深厚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细节。
(二)从经济、旅游业角度进行内部调整
(1)增添其他类陶瓷展厅、店铺。建国瓷厂应添设多元化的陶瓷艺术店铺,包括陶瓷纪念品店铺、陶瓷首饰店铺、陶瓷DIY体验馆、特色陶瓷展厅等多类店铺。政府应实行招商引资的政策,不断扩张建国瓷厂内的商业空间。(2)增添休闲餐饮娱乐区。除去陶瓷文化观光场所,建国瓷厂应多添设休闲餐饮区域,而此类店铺则应结合陶瓷文化元素,开设成为陶瓷主题餐厅,陶瓷主题旅馆等具有陶瓷文化气息的休闲场所。(3)多做陶瓷文化活动。每一个文化旅游景点都不单单是外在的、表面的热闹与繁华,而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魅力。建国瓷厂的艺术家和手工艺者们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多做展览等其他类陶瓷文化活动,从文化内涵上来增加建国瓷厂的竞争力。
四、建国瓷厂规划与改造的长远意义
学术界对于“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作为文化众多种类中的旅游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也一直存在争论。本人从众多知名学者和“大家”的观点中主要总结出了以下观点:其一,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体。其三,旅游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一般文化的内涵,又融合了各种与旅游相关的构成要素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综上观点,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它其实就是以一般文化的本质为基础,以旅游相关的要素为支撑,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三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作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
二、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1、定位不当
提起云台山首先想到其山奇水秀的自然景观,比如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等,但是却鲜有人会提起其所包含的人文景点。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云台山景区“焦作山水”的定位不当,其过度宣传自然景观而忽视其人文景点资源的开发和宣传,这就导致了云台山景区呈现断翼之鸟、独轮之车般发展困境。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目前云台山景区之所以面临发展瓶颈,是与其发展战略定位不当紧密相关,要想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社会大背景下谋求发展新道路,这就需要深挖景区所包含的文化特色,主打文化牌,加强其地区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2、开发力度不足
(1)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云台山景区蕴藏着丰富的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基、“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词以及一些道观庙宇等,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2)具有特色的纪念品开发不足。焦作素有“太极故里”之称,太极文化一直是焦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但是景区只有一处水上太极表演的活动却没有任何带有太极文化印记的纪念品;除此外,焦作还蕴含着丰富的怀药文化、瓷文化。对于景区内关于四大怀药即山药、地黄、牛膝、的特产虽有销售但是存在包装粗陋、不上档次等问题;对于瓷文化,焦作具有悠久的绞胎瓷文化底蕴,但是景区却没有开设相关的绞胎瓷纪念品销售展柜等平台。
3、景区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云台山景区在管理体系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备。景区存在着男女厕所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每个景点的公共厕所都存在男厕所门前冷清,女厕所拥挤不堪,针对这一现象景区管理部门就没能做好调查研究和规划安排。第二,导游素质有待提高。景区内的导游在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方面参差不齐,个别导游存在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质量、专业素养方面能力不足的情况。第三,景区部门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前不久冠生园前董事长在云台山景区旅游被落石砸中身亡的事件,云台山景区管理局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不是反思自身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等问题,而是以景区猴子踢落石块为借口来推脱责任。这一做法足以看出景区管理部门在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等方面存在弊端。
4、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为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建设,生态环保问题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云台山景区各景点随处可以看到游客乱扔的垃圾污染物,这些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景区水源、景区生态系统平衡;除此外,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带来噪音污染、工业垃圾污染、粉尘等空气污染,也对景区的野生动植物带来了极大地影响。马克思曾说:“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1]这说明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如果破坏了自然界也就是毁灭了人类自己,因此我们人类在谋求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三、云台山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1、把握“两点论”、“重点论”,为景区发展定位
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重点论”原理,事物发展都存在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次要方面,这同样适用于云台山景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景区要平衡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发展的地位,在发展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其蕴藏的人文景观资源。与此同时,相比较自然景观而言要高度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宣传力度等方面。针对当前景区对人文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足的情况,应当加大对杂志、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牌等媒体平台的投资力度,聘请一些专家、名人对云台山的人文历史、名人轶事进行宣传报道。
2、加大开发力度
(1)人文景观资源。当前社会游客选择旅游活动不再只为欣赏美景,而更多的是追求和探究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云台山景区虽存在许多历史遗迹,但是存在开发能力不足的困境,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方法论指导,在以保护历史遗迹原貌的前提下,景区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运用高科技进行一系列挖掘、修复等开发工作,充分开发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为打造量多、质优的精品旅游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2)打造地方特色纪念品。“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要求我们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2]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云台山景区要抓住其太极文化、怀庆文化、瓷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出新颖、高附加值、工艺精湛、质优价廉的旅游纪念品。
3、健全云台山景区的管理体系
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性领域,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则是这个行业的最低准则。针对云台山景区在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景区卫生条件差、厕所数量设置不合理、导游素质差等现象,云台山景区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健全云台山景区管理体系。
4、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云台山景区在旅游文化的建设中,对于其拥有的“绿色”自然资源在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宣扬其绿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植物,做到发展与保护两者有机统一。这与指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的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景区对于其拥有的丰富人文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低”即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尽量保持其独有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方面,要始终秉承“创新”、“绿色”的理念,开发出新颖、具有地方特色、环保节能的纪念品,比如手绘景区景点的明信片、包装高大上的焦作特产、具有太极文化底蕴的纸扇和精品教程光盘、DIY的绞胎瓷等。
5、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齐头并进
指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必须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求新、求变、求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5]云台山旅游文化建设也不能例外。对于云台山景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做好开发保护的同时,要宣扬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样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增加云台山景区的文化内涵以及拉动景区经济的发展。除此外,要加大旅游文化创新力度,开发符合时代的、新型的旅游文化景点以及旅游文化形式。结合云台山景区拥有丰富神话传说的实际,可以发展其旅游附会文化,这样做既能够增加云台山景区的神秘色彩和人文魅力,更符合游客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小结
面对当前已进入的大众旅游时代,而旅游业之间却竞争激烈的现实,为了谋求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灵魂的“文化”就要被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为此兼有“文化”和“旅游”共生共荣关系的旅游文化建设就成了当前突破困境的契机。虽然本文是以焦作云台山这个地区景点为切入点,但是云台山景区在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却对整个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各个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教训和借鉴意义。
作者:朱迪迪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2][5].之江心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5.74.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一)摩梭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威胁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泸沽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地处高原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泸沽湖生态环境系统抵御干扰能力低,恢复能力差。据调查,目前泸沽湖水体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旅游开发势必打破人口数量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生活垃圾增多,由于旅游规划跟不上,整个湖区没有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和处理地,污水直接排到湖中。因游客的增加而大量砍伐用于建房、篝火晚会使当地的山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荒芜。泸沽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由于不当的旅游开发而被打破。
(二)文化冲突导致摩梭人和谐社会破坏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由不同文化引发的矛盾。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各种文化形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蜂拥而至,一时间使原本拥有自己传统文化的摩梭人不知该如何应对。文化矛盾如果不调解好必然导致摩梭人和谐社会被打破。首先,多民族扮演的民族杂居状态以及游客带来的异域文化使父系文化对摩梭母系文化由过去的包围态势转变为直接的渗透态势。这样的结果导致母系家庭小型化,小家庭逐步增多,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下降,传统走婚习俗转变为配偶制或专偶走婚。其次,摩梭人传统文化变质。为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摩梭传统文化被包装成为商品化的各种表演。这种纯“商品化”将对摩梭文化带来破坏,民族文化无法得到恰当的保护和传承。再者,异化的“摩梭”民居拔地而起,也使摩梭人的传统民居文化得不到应有的诠释。最后,摩梭人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入侵表示直接的不满。
二、泸沽湖旅游文化对摩梭人和谐社会的作用
旅游文化是人类总体文化中的一种门类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做好旅游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旅游文化的积极能动性对促进当地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进行更新、升级,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文化。具体而言,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对当地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如下:
(一)增强旅游者素质,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水平社会的和谐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个体注重道德修养,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内涵和质量。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其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高素质的旅游者懂得尊重摩梭传统文化,保护泸沽湖自然环境,也懂得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在游山玩水间,在到摩梭人家做客时,高素质的旅游者懂得如何寻求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感悟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强化旅游客体的人际文化建设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只有旅游各方人际关系融洽,各自获利,才能实现多赢而最终保证
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客体各方的人际和谐主要体现在摩梭人、其他族群、游客、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从业者的人际关系和谐上。因此进行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只单方面增强旅游者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构成摩梭人社会的各方客体进行文化素质提升,构建和谐的客方人际关系。
(三)促进泸沽湖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摩梭人和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根基。旅游文化具有发展文化的功能。进行旅游文化建设能够保存文化传承也能够推进文化转型。例如,旅游方式在旅游文化的推进下已从上世纪的大规模大众化旅游转变为如今所倡导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因此,在进行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时,为从旅游宣传、政府法规制度、企业人员培训方面将生态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谐共生观念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四)促进泸沽湖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容旅游业的发展使泸沽湖面临着诸如商品经济文化、汉族文化、异域文化的冲击。泸沽湖由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正走向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系统。这是一个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决。可以说,以前任何一个他民族文化对摩梭文化的冲击都没有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冲击来得猛烈。旅游文化所倡导的“”“宽容理解”原则,无疑对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抱着“宽容”“存异”的态度,旅游者才能懂得如何去理解、认同、尊重、欣赏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的婚俗和母系制度,而不是去歪曲、误解地看待这一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文化现象。另外,旅游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交流功能,能够消除由于长期隔绝而造成的偏见和误解,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有力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三、进行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的大体思路
(一)加强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建设高素质的旅游者是促进旅游地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旅游者文化修养的高低甚至可以决定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走向。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者审美、求知等高层次旅游需求,培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判断分析能力。可以通过泸沽湖高品位的市场定位、加强旅游宣传、限制游览方式、增加旅游产品类型等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者。
(二)加强摩梭人的文化素质建设摩梭人的文化素质建设是构建摩梭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摩梭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较高的民族文化素质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高素质的摩梭人往往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唯有加强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方能保证本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族文化内核是民族的生存之本,如果民族文化消亡了,泸沽湖的旅游业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走向衰落。越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摩梭人越会对外来文化持一种包容、吸纳的科学态度,懂得如何在文化大潮中把握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转型和创新。
(三)发展泸沽湖旅游文化产业,提高摩梭旅游文化竞争力经济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证,只有人民的生活富足才谈得上精神文明的建设。作为一个以获取旅游经济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区,泸沽湖必须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泸沽湖旅游文化产业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进行旅游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进行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法制建设。目前的立法工作仅限于如何保护和治理泸沽湖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而有关民族文化保护的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可增加和引入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相关法案和公约。
(四)推进摩梭人旅游文化创新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源,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摩梭旅游文化的创新,既可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又能够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例如,可增加旅游项目的种类。除了传统的骑马、篝火晚会、划船、参观摩梭民居外,还可设计诸如民族竞技,民族节庆等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摩梭传统食俗、婚俗等体验项目。在景观设计上必须传承摩梭人传统“家屋”文化和“木楞子房”的建筑风格,同时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开发经验,提高景观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在旅游服务文化上,除了延续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外,还要提高整体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引入一些标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管理文化。
(五)加强泸沽湖摩梭人社区空间场所的旅游文化建设空间场所旅游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使摩梭人民和旅游者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气氛下融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为加强摩梭村寨居民间的旅游合作意识和培养民族团结理念。可在社区内推进各项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们享有基本文化精神生活和服务的权利,提高摩梭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关键词:旅游;动漫;建设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3-2
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仍然处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为主流,文化深度的发掘和传播则相对有待加强的阶段。建设旅游文化产业方面,需要有更多的理念创新,尤其需要在其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汲取经验,其中关于动漫传播方式在旅游文化的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动漫传播是基于传统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和现代新型传播媒介(如互联网)来充当它的介质,并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综合艺术、语言、形象、场景等诸多元素而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形式,因其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广博的信息量而被人们接受,并且渐渐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它的作用。
从已有旅游文化建设案例来看,动漫艺术在传播旅游文化方面,相对于借助其他的传播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艺术形象,建立起一座巨大的旅游胜地“动漫主题旅游乐园――迪斯尼乐园”。迪斯尼的成功,不但是旅游行业的成功,也是动漫艺术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成功。近年来,号称“动漫之都”的江苏常州借助其在国内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建起了一座动漫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成功地利用动漫艺术带动旅游文化发展,形成了从游园到娱乐,又从娱乐到开发利用的循环,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大型的动漫影视开发公司,进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用动漫影视艺术的产品来宣传和带动游乐项目,这是有利于自然资源开发和人文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过程,它解决了自然资源枯竭的难题,也传播了人类文化的精粹。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中华恐龙园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动漫特色主题乐园之一。又如国内动漫龙头企业――湖南宏梦卡通与著名旅游景区张家界市合作,将该动漫企业出品的《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故事发生地设置为张家界,将动画片剧情一一与张家界旅游景点相挂钩,此动画片在当年热播后,对张家界的旅游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至今,《虹猫蓝兔七侠传》的相关衍生产品中诸如文具、书籍、玩具等周边产品带来的游客消费在景区收入比重中依然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动漫传播方式对旅游文化的建设,确实有着客观存在的重要影响。由此,探讨动漫传播方式对旅游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传播的多渠道化
旅游景区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多花费巨资在电视广播、旅游杂志、宣传册、海报、户外广告等传统传播媒介上开展品牌宣传,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这种传播方式单一,传播的效果多受时间、空间及受众年龄层次的制约;传播的内容多为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介绍,缺乏景区独特文化产品。目前充斥市面的旅游景区广告也都大同小异,缺乏辨识度,难以让受众对景区文化产生共鸣和青睐。
动漫艺术的传播渠道是多元化的,除了可利用报纸、电视、期刊、杂志等传统传播渠道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传播手段,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如微信、手机报、手机漫画等)来进行传播,而且动漫艺术有着观看时间和年龄层次都相对固定的特殊受众,因此用动漫传播的方式宣传景区文化,能更多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更有力地抢占观众的视野与眼球。它有着不同的形式,所以能吸引到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从而拓宽群众市场;在内容上能反映人们所关心和喜爱的话题,并用生动而有趣的艺术形象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推进旅游文化的多渠道化发展,达到推动旅游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建设的品牌多元性
传统旅游品牌一般是指某个旅游景区本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发自然资源,用一般性的营销手段来达到经营和维护该旅游项目的目的,但其缺陷则在于缺少必要的文化元素来作为驱动力。而有着产业发散性先天优势的动漫艺术一旦融入到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多元的产业,使得其在旅游业的开发和持久的活力上,拓展出多方向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对交错的,它在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性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部成功的动画片往往能够培养出一个甚至是多个优秀的动漫形象。动漫的主要形象和形象群随着播出为人接受后,它所衍生出来的有机效应,会覆盖所有的层面从而发生长期的催化作用。另外,形象本身也是一种流行符号,依托其形象可以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品,这种周边产品又传递了文化本身。原来的动漫片的观众又会成为动漫艺术周边产品形象的推销者,这便形成了一种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的局面。于是动漫形象制成品传播面越广,其旅游景区的文化消费群就越庞大,其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也就越高。利用动漫形象与玩具商、服装商、酒店等合作开发一系列拥有固定主题的产品,包括主题卡通人物玩具、主题服饰、主题酒店等。这不仅能打破传统的旅游产生的经营模式,也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从而推动了动漫艺术传播方式在旅游业的革命性成果,即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发展。
三、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品牌的个性塑造
品牌文化一旦为受众理解和接受,就能够在它所代表文化价值功能上形成价值利益链条,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动漫艺术品牌上折射的文化价值,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辐射到受众意识中去的,从而使受众在无形中接受其传递的隐形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动漫艺术传播方式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既达到了好效益又能成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传播方式。
任何一个品牌都势必有一个清晰而丰富的品牌识别――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独特的身份与标志,是它能够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根本。动漫艺术也是这样,有个性的动漫艺术形象更易为受众接受,个性越鲜明,形象越突出,在受众心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而对品牌个性的最好投资,就是加快和全面深化地塑造品牌文化。我们撇开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好地体现出当地旅游文化所应有的特色,让动漫艺术还原于原生态和生长发育环境,尽可能地描绘出它在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过程中的情趣和本质。只有把一种风格独特的文化注入品牌,这个品牌的个性才会生动鲜明。以动漫的方式传播景区品牌文化,是实现品牌个性的最有效途径。一旦人们认同了这种个性的品牌文化,他们就会自觉地加以保护。
总之,在品牌竞争时代,旅游行业应创新经营思维,采用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建设来达到目的。通过规范、可持续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资源,运用动漫艺术的传播方式来使旅游行业形成一种固化持久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主张。
参考文献:
[1]邹毅,贺文龙.湖湘视觉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虹猫蓝兔七侠传为例[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1,(11).
[2]贺文龙.动画系列剧对动漫形象品牌建设的意义[J].美术学报,2011,(02).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旅游学刊,2004,(06).
[4]王大悟.旅游文化之当代解读[J].旅游科学,2007,(04).
现就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全市旅游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总体要求和目标:2011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全面实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围绕“五条路径”加快“六个转变”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力争接待总量达到295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8亿美元、增长25%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8亿元。重点抓好以下11个方面37项工作:
(一)着力打造精品景区景点
强力推进老街、东和等重要节点建设;1.全面提升A级景区品质。加快风景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进程。
加快江延伸段水上旅游、养生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2.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雨润、太平湖、奇墅湖、纳尼亚小镇等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奇墅湖、雨润旅游度假区、3个高尔夫球场,打造区灵山、中国养生之都2个养生基地。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扎实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计划建设项目81个(新建项目26个、续建项目55个)完成年度投资74.88亿元(新建项目13.4亿元、续建项目61.48亿元)其中: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15个、510亿元8个、15亿元45个、5000万元—1亿元9个、5000万元以下4个;重点建设中国养生之都、文化城、江沿岸旅游综合开发、旅游综合提升、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区、老街文化娱乐休闲、纳尼亚小镇、国际健康产业基地、玉屏旅游、太平湖B区开发等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
4.重点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全力推进市自驾车一级营地项目建设(香茗或经济开发区胡家村)开工建设4个二级自驾车营地(区谭家桥、区太平湖、区潜口)
着力打造成宜商、宜游、宜娱、宜购的旅游商业平台和游客体验空间。5.加快建设旅游要素市场。兴建融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旅游超市”涵盖旅游博物馆、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装备展购区、旅游商务办公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管理指挥中心7个功能区。
形成以五星、四星级饭店为骨干,6.大力建设高星级饭店群。完善全市高星级饭店群布局。三星、二星级饭店为主体,快捷酒店、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等为补充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体系。新建四星级标准以上饭店11家,总投资31.9亿元,客房数6447间,总建筑面积58.44万平方米。其中,按五星级标准建造饭店9家,四星级标准建造饭店2家。新评星级饭店1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
黄绩高速竣工通车,7.不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速推进京福高铁建设。黄祁高速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尽早开工黄杭快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北站和歙县北站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歙县界牌岭至渔亭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全力推进风景区南大门整治改造和北大门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完成西海饭店改造、南大门立体停车场二期、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建设;努力实现A级旅游景区交通畅通,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和景区景点标识系统;已有旅游1路、2路公交基础上,新开通—风景区—太平湖旅游3路公交。
(三)继续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强化“江景观带”山水风光游、百佳摄影点”摄影采风游、百村千幢”古民居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四个主题产品营销;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型LED屏幕、公交车车载广告等不同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8.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继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整体形象宣传广告。向海内外游客全面推介市整体旅游形象;制作英、韩、日等语种的市旅游指南》完成全市导游词、江景观”导游词编撰出版,包装编排线路,制作主题宣传片。
扎实开展旅游“三进”营销统计调查,9.持续推进旅游“三进”营销。按照“要善于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对接市场”总体要求。探索旅游“三进”营销规律,确保旅游“三进”营销工作取得质的突破。统一制作全市旅游“三进”宣传手册,开通旅游“三进”直通车线路120条,覆盖100个城市,输送游客突破35万人,举办200场旅游“三进”营销对接会,固化提升“结对子”营销模式,培育100个旅游“三进”示范点,完成旅游“三进”营销示范单位“结对子”200个的目标;落实包保责任,市直部门分片包干,对口扶持相应区县和联系点,明确责任和任务;策划实施“油菜花节暨千辆大巴游万辆自驾游桃花源里赏桃花”万人踏青”等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交易会、西博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点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主要客源市场设立20家旅游专卖店,风景区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设立5家旅行社分公司;完成全年接待旅游“三进”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
继续巩固韩国、台湾、香港市场,10.切实加大境外市场营销。以韩国市场为旅游营销基本点、日本市场为旅游营销突破点、法国等欧洲市场为旅游营销转折点。重点开发日本市场,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北美市场;积极组织小分队赴韩、日、台、港和东南亚开展“短平快”促销;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际旅游交易会和韩、日、港国际旅游展;邀请韩国KBS日本NHK来我市采风踩线,并在客源地市场宣传播出;风景区力争在境外设立旅游办事处。
推出“线游”网络社区虚拟游”策划主题线路产品,11.不断加强网络营销。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开展与携程网、同程网、乐途网、中华社区网等专业门户网站合作。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加强网络销售。
(四)加速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完善旅游资讯网建设,12.强力推进“智慧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按照“大手笔、高起点、强有力”总体要求。提供英、日、韩等多语种服务,充分发挥旅游宣传平台作用;拓展提升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打造知名旅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景区展示中心,成为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一流运营商、旅游在线交易和网络预定平台;组织全市80家星级饭店、52家A级旅游景区、120家旅行社和520家农家乐,进入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
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点)项目建设,13.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设备、统一培训、统一资料、统一工装”五个统一”管理要求。全面完成二期20个景区(点)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建设。
加强统计信息员队伍建设,14.开发建设旅游统计网络平台。重点突出效益分析和带动效应分析”全面升级市旅游统计信息平台。完善旅游统计制度,不断拓展旅游统计信息采集范围,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
(五)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
打造府衙、元一全景剧院、花山谜窟“激光秀”阿菊”等一批旅游文化设施和演艺产品;大力培育中国文化博物馆、状元博物馆、潜口民宅博物馆、谢裕大茶博物馆、祁红博物馆等一批文博旅游产品;加快雨润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15.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强力推进徽文化艺术长廊、秀里)影视基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打响“徽韵”品牌。积极举办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展览,培育繁荣商务会展产品。
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为总领,16.固化提升“节”办节模式。继续按照“品牌要固定、内容要充实、时间要拉长、机制要创新”思路。统筹策划全市节庆活动,将开幕式等市级重要品牌节庆活动,相对集中在一个固定月份营造节庆氛围,形成节庆活动;并将油菜花节、山地车节、登山节、摄影节、温泉节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纳入“节”整体活动;积极引入企业主体举办品牌赛事,逐步探索市场化运作。
分类编排、固化推出全市旅游精品线路。以“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为卖点,17.推广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季节、主题等类别。推出“双百”系列乡村游精品线路;持续推热“名城名湖名山”上海—杭州—后世博精品旅游线;大力推广江景观游、温泉高尔夫休闲游、世界遗产精品游、冬季览胜游、古镇名村采风游、休闲度假养生游、文化深度游、乡村民俗体验游、画里乡村自驾游、道教文化探秘游等10条精品线路。
(六)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发展路径,18.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2011年乡村旅游接待19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00亿元;创建以会员制为主体的特色乡村酒店10家以上,培育以户外天堂、生态乐园、人类遗产为主题的乡村户外休闲、自驾游示范点20个,新增经营旅游开发的村30个(达到183个)新增“农家乐”接待户300户(达到820户)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徽文化结合,19.打造乡村旅游国际品牌。坚持典型示范。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全力推进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实施,以区两个片区进行示范开发,引进法国乡村旅馆建设理念,加快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完成中法合作乡村旅游规划评审,推进悦榕山庄、西宏山庄和碧山高端接待基地建设,努力将中法旅游合作项目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顶级产品。
20.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实施新农村“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着力抓好“百村千幢”首批35个古村落的环境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全面改善乡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配套建设。
(七)主动策应旅游区域联动
切实加强与“示范区”内六市一县的交流合作,21.加强“示范区”区域内合作。认真按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发挥我市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手池州市,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各举办一次大型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放大“两山一湖”旅游精品线路的品牌影响力。
抢抓后世博和西湖休博会机遇,22.加强“后世博”旅游合作。借助长三角“15+1旅游合作(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和古乡村旅游联盟合作平台。深化与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合作,继续打响“示范点”城市品牌。
实现产品共销、平台共建、线路共推。23.全面落实旅游企业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日韩法西“四国出访”签订的5项合作协议和赴港促销签订的13份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日本农协观光旅行社开通日本直航包机;强化与中旅、康辉、港中旅、台湾东森旅行社、台湾雄狮旅行社等重要旅行商合作。
(八)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4.加强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18个驻外办事处、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内驻外机构以及友好景区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推出一批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扩大旅游外向度;全面落实与世界旅游组织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组团赴法国、瑞士等国,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
调整旅游产品线路,25.加大口岸对外开放力度。围绕航空口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策划研发航空旅游产品。
全面推进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资源开发等向境内外开放,26.积极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和外资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力争成立12家外资旅行社,引进3家以上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和品牌进驻
(九)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强化科技研发,27.培育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研产销合作。着力开发歙砚、徽墨、万安罗盘、玉等一批融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名牌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包装精美的茶叶、茶干、茶笋“三茶”土特产等旅游商品;培育四雕、文房四宝、奇石和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制品等旅游商品贸易市场;培育30家上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力争引进2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入驻
开展旅游商品品牌认证与推广,28.支持鼓励旅游商品企业发展壮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介会,搭建旅游商品的培育发展平台;编印《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
(十)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29.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出台《自驾车营地》旅游咨询服务》乡村旅游服务规范》3项标准,30.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为平台。力争《风景区游步道》和《风景区卫生保洁》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乡村酒店、旅游乡镇、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绿色旅游饭店、星级公厕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建立健全户外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31.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编制户外旅游发展规划。推出5条以上精品户外旅游线路,规范、促进户外旅游加快发展;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景区未开放区域安全监管,重点加强“驴友”旅游安全管理和服务引导;强化对探险、露营、溜索、蹦极、攀岩、漂流、游船等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检查;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探索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全面推进风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32.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手段。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支持旅游集团向百亿元大型旅游企业迈进;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33.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积极探索和创新旅游联合执法模式。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质监网络,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拓展旅游市场监管覆盖面,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环境;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旅游团队电子化管理系统”试点城市。
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旅游、旅游营销、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旅游用地、旅游投资、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3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十一)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建设
关键词:地方旅游文化;学材;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游吸引物的那部分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也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还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低就”现象严重。
一
、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一)参与主体多元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四)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抓住威海特征,科学定位文化旅游形象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体现地方特征,避免空泛。
所谓城市特征,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本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结合。城市旅游要体现独特个性,必须充分挖掘和分析其特征。
威海是一座海滨城市,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绵延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岛、礁、滩、林及海洋生物资源,沙滩质量优良,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海产品也异常丰富。威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的遗址城市,是中国大天鹅栖息地之一,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威海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容将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才能体现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二)紧扣时代特征,提出充分展现城市文化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旅游主题口号的制定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目前,威海旅游对周边韩国市场依赖较大,韩国约占威海国际客源的80%。同时,威海已与英国的彻特纳姆市、意大利的比拉市、日本的宇部市、韩国的丽水市、美国的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的索契市、新西兰的蒂玛鲁市等国外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旅游口号的设计考虑这客源市场游客的兴趣,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
(三)重视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展现威海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核心是旅游标志,也包括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择。城市旅游标志的设计可以结合或直接引用城市标志性景观,强化城市的文化旅游形象。
二、展现威海地域文化,突出四大重点。
(一)突出民间文化,形成威海民俗发展的新格局。地域文化的推广要通过传播威海的民间艺术品、民风民俗来实现,可以建立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展、农家游或者庙会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使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如威海赤山景区,每年组织中日韩三国进行张保皋文化交流,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那么民俗文化则是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以弘扬和发展。
(二)突出红色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威海红色文化的精髓。
红色革命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第一,要加强重要文物、遗址、纪念地、文献、建筑等保护和利用,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精品线路和文化产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使之成为威海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第二,要整理和充实威海红色文化历史研究成果,广泛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第一,围绕海岸线优势开发海上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海岸旅游线资源,开发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观光巴士等海上旅游,推进四季海水浴场、黄金海岸、水上乐园、休闲中心等为代表的海上观光旅游项目开展,积极打造融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精品旅游线,彰显蓝色海岸魅力。
第二,围绕温泉之城的优势,开发健康旅游。威海还是山东半岛温泉分布最多的城市,山东半岛14处温泉中威海有9处。其地热温泉富含多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水温、日热流量和矿化度等指标在山东省独占鳌头,多项医疗指标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位于市区的宝泉汤是国内外罕见的海水温泉。
第三,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和宣传。威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旅游商品大都趋同,主要是海产品以及其初加工产品,且商品质量、档次、价格差异较大,旅游购物点设施简陋,缺乏地方风格,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应加强威海地方海产品的精加工,加强礼品的品牌化和礼品商场的连锁化,通过统一旅游产品、文化宣传品的形式,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三)突出以地方优势资源为主的消费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3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作为国家文化、文明窗口的博物馆的参与。当代旅游已经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备的活动。当今在任何一位旅游者心中,世界都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是由风景、历史、文化等构成的奇妙而复杂的多维空间。仅仅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体验和评判更多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整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物,所以,文化旅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利用博物馆举办的多种陈列形式,给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成分以可看、可听、可感的实在质感,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