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未富先老;人口机会窗口
作为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之一,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老龄化也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大多国家也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形势,因此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养老保险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济高速发达,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已具备了应对老龄化压力的能力,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由东向西的区域差异特征。显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比农村地区更严重。说明在选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城乡、区域间的特殊情况。
(三)2000-2025年间“人口机会窗口”期会始终打开
“人口机会窗口”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先于老龄化的速度,在生育率下降的早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孩子数量的下降速度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几十年后,老龄人口才会逐步超出未成年人口,在这一人口转变的进程中,会造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构成形状,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社会负担也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人口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①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2030年之前,由于老龄化的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而人口的抚育比也较低,因此这段时期为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应利用这个机遇期来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一)老龄化导致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
人口抚养比包括老年赡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表明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目前,国际上通常将0-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儿人口,15-64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很明显,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赡养比的不断提高(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老年赡养比仅由9%上升至12%,而从2020年至2050年老年赡养比将从14%上升到25%,相比之下少儿抚养比将稳步下降。在发达国家,少儿抚养比自1950-2010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老年赡养比自1950-201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2)。总之,在老龄化背景下,世界人口负担系数总体将呈现赡养比不断上升,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及总抚养比整体上升的态势。
(二)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不断提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少,相应地缴费人数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以我国为例,从1998至2005年,各级财政针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资金支出约在4000亿元,3600亿元左右为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在2006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为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42.3%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养老保险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资金的匮乏问题,逐年扩张的基金缺口正在使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它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企业年金规定投资于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这种投资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国外应对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德统一以及提前退休人口的持续增加,德国的法定养老金开始趋于萎缩,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不断加重,因此德国进行了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手段的养老保险改革。
首先,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为解决不断增加的养老金领取人数与缴纳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一直在不断提高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降低法定养老金的替代率,德国政府正设计将退休员工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逐渐由53%降为2020年的46%,到2030年降为43%。
其次,鼓励支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德国政府为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2002年1月起,允许雇员以工资转换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同时政府对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相关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再次,继续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同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政府组织、规划和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为养老保险的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和适时推出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监督。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制度的创立和成长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比如德国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法定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及在老龄化趋势下引入的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适当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养老保险制度应定位于保障型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互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养老保险无疑也具有这种功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建立一个统一的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非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收入再分配和激励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所追求的。
(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都是建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分散保险责任,给予公民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年金可以保持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寿命延长而下降,鼓励个人购买商业性储蓄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市场化步伐
虽然安全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要求,但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做到安全性,而且要实现保值增值。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除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品种外,国家还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让养老保险基金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投资到私募基金公司投资运营的趋势。私人运营的社保基金具有灵活性和盈利性,体现了市场作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挑选相关私人基金投资公司运营部分社保基金,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化道路不断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实现保值增值。
五、小结
为了应对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对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必要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通过坚持保障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②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2]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
[3]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科学参考,2011,(34).
[5]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药经济 发展
2011年8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21亿,占全国人口16%。由于过去特殊的人口政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呈加速增长状态。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激增,老龄化社会问题特别是健康问题将成立社会焦点问题,同时,这将推动老龄化产业特别是给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1年6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已达13.7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较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较2000年上升6.29个百分点;与1999~2000年对比,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别上升了1.77个和1.45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加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2025年将超过3亿、到2045年将达到4亿人。
二、老龄化人口疾病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项生理机能逐渐降低,患病几率也逐渐增高。在人一生中,大约80%的医药消费是在最后20年产生的,在医药市场,老龄化人口医药消费占了医药消费总额的50%以上。
据调查,我国老龄健康人口(无重大脏器疾病)占老龄总人口的20%~25%,约82%的老龄化人口均患有慢性疾病。老龄化人口所患疾病大多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且所患疾病常不只一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有的患病多达七八种之多。老龄化人口所患疾病多为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抑郁症等。这些疾病都具有疗程长、费用大、难以痊愈等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降脂减肥、维生素、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品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但是我国的医疗保健品市场发展并不规范,很多保健品还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国家规范保健品市场,同时医药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出更多高品质的医疗保健品。
三、人口老龄化给医药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老龄化人口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医药经济的发展规模。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超过老龄化人口的三分之一,并且致死率已超过恶性肿瘤位居第一,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老龄化人口第一杀手,其治疗药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销售规模约占全国药品总销售的15%。
老龄化人口的第二杀手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抗肿瘤药物的市场份额约在500亿美元左右。中国抗肿瘤药物的消费也有500亿元的市场份额。抗肿瘤药物的市场份额是如此,其它老龄人口用药的市场份额也相当地高。
过去几年,生物医药连续实现了超过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并且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未来医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生物制药领域,特别是新特药,如多肽蛋白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心脑血管病药物,预防和治疗类的疫苗等,都具有不可想象的空间。随着老龄化人口的逐年增加,医药消费也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给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将有力地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医药经济腾飞之路
1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理念
以老龄化人口数量激增为契机,改变过去那种只顾生产、不顾研发,只管销售、不管服务的传统观念,打造研发、生产、流通、消费、服务一条龙的医药经济新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市场,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中国医药经济快发展。
2 重视新产品研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性疾病正逐步被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症所代替,这给我国传统医药也提出了挑战。我国医药行业生产药品很多都是仿制品,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使企业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避免同质化价格竞争。
3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王恩平(1988.05-),男,汉,河北秦皇岛,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金晶(1991.06-),回族,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来源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协调、不适应造成的矛盾。本文通过阐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厘清我国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旨在更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政策选择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不单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好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因此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以及在经过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难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从1962年到1970年,净增长了1.6亿人,达到8.3亿。而“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开始进入老年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有所贡献,但是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老龄化增速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老龄化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并且根据数据研究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老龄化趋势在大体上是难以逆转的,人口老龄化将常态化。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相比,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下,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更加可行的,适合本国发展的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一段时期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改变生育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作用,即使现在改变生育政策,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逆转。同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不全是其本身带来的,更多是因为现有制度与人口结构不适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调节公共政策来协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将是常态,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应对,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阶段,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在现实实行过程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混账管理”,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因此形成大量“空账”运行,出现挪用个人账户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据社会保障国际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2.养老保险金缺乏保值增值性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并且,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银行利率,存放银行只会造成养老保险金的贬值,是社会财富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效率。
3.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加上保费欠缴的情况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退休政策及其弊端
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规定:一般来说,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退休必须是男年满55周岁,女满45 周岁。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
劳动年龄的上下限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提高改变。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的上下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条件确定的,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全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1.2岁,比起世界平均年龄低了将近10岁。如果继续按原定的上下限执行,以后将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比、总供养比和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上升的不利局面。
(三)、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弊端
1.“现收现付”为主的筹资模式使医疗保障面临未来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个人账户积累能力有限,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积累。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统筹基金的现收现付制,而对其他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也主要是现收现付制。根据医疗保险理论,现收现付制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在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医疗保险基金主要依靠现收现付制筹集,每个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负担将不堪重负,最终将带来保险基金紧缺的危机。
2.服务提供上的问题
我国虽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医疗机构、人员、床位数最大幅度增加。但仍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出现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住院难”问题已证明这一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主要为:(1)重治轻防;(2)病人不合理流向;(3)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特别是高新技术手段、药物的超标、过量使用。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国医疗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加剧我国医疗资源和卫生费用的压力,甚至导致医疗保障体系的崩溃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人口红利的政策选择
35年前年轻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人口转变带来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支撑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崛起。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加上健康老年人口参与对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让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掘老年人消费潜力,从内部发掘社会发展潜力。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宣传,树立健康理念,延长老龄人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寻找能充分发挥老年人特殊技能,丰富经验的工作机会。例如,退休老年人对年轻人进行特殊技术岗位的培训。不仅能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的机会,还能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提高自我养老和消费能力。
人口红利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就业参与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两次人口红利的对接。如果利用好人才资源,“第二次人口红利”将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变。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基金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家公债,这虽然是一条营运途径,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要想使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可以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放宽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限制。政府应制定适当政策以引导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投资,如住房贷款、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其次要积极推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从而提高基金投资效益。第三要坚持专业化运作,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也是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广东省率先开始了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尝试。
(三)、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以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也可以通过征收烟草税、发型彩票等方式增加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渠道。
(四)、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必须承认,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延长退休年龄会带来两个积极效应:一个是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一个是领取养老金总量的减少。这一多入少出,从整体上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利于高度老龄化国家挺过老龄化危机。
虽然目前遭到多方反对和质疑,但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在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上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弹性退休年龄结构。有的特殊行业,例如矿井工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业,由于挑战身体极限,若和一般职业一视同仁采取相通的退休政策,则显得有失公平和平等。有的行业例如律师,教授等技能、经验、智慧和阅历型的职业,没有受到年龄的限制,甚至年龄越大对社会越有价值,贡献越大,不能因为僵化的退休政策而使社会失去宝贵的社会价值。
(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WHO曾经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提出,联合国也于1992年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种体格,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要构建这种状态,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老龄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尽管老龄人口的劳动力会随着年龄削弱,但却不会因为60或者65岁的到来而立即消失。并且,人生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虽然老龄人口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是在知识经验,阅历尚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老龄人口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挖掘的重要资源。老年人可以参与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中,老年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阅历丰富的,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和引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例如有经验的,在某个行业有成就的退休老龄人可以通过给年轻人上课,传授经验,不仅能大大提升社会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能使老年人得到社会认同感,提高晚年生活的意义和质量,重塑了老年人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正面认识自身价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而且对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也就是“生产性的老龄化”,老年人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继续发挥余热。
关键词:老龄化;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国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龄化时代。据联合国预测,到203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2049年将突破30%。尽管已经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依然长期存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制复杂,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谈一谈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供给需求看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当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到2015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至66.3%,中国劳动力减少正呈加速态势。
从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假设在2022年,我国总劳动力是8亿,劳动力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产出的劳动力弹性是0.5,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为-1.25%,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老年人预期收入较低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为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将控制自己的消费需求,导致社会总消费需求减少,消费增长乏力。因此,老龄化将同时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形成L型增长曲线。
(二)其他方面影响
1、技术创新减缓。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同时,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会变化,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引起技术进步率下滑。
2、工资、物价上涨。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物价也将大幅度上涨。
3、资本积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加,导致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全社会储蓄减少,资本增长率就将下降。
4、养老金缺口的压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养老金亏空已达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扩大,给国家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压力。
5、房价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和年轻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将导致住房刚性需求下降,对房价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价下降。
二、影响分析――不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即“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增长速度的担忧。事实上,除“人口红利”之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有三个重要原因: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条件将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对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9万人和0.5万人,需求人数下降速率超过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从低边际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边际生产率的二、三产业。另外,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将部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劳动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减少,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充足。
(三)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尤以资本的贡献最为明显。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高储蓄率,储蓄者多于消费者,有利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当前,尽管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股票等市场的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进一步收窄,更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存进国有银行,从而引起储蓄率升高。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并非形成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龄化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影响作用有限。
(四)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尽管老龄化会加剧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但我国政府依然拥有足够多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家对养老金问题高度重视,没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而是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多项改革措施,养老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在未来,更多的政府净资产、更高的居民储蓄率、更宽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财政结构调整空间,将使我国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方法,来面对逐年提升的养老金需求,我国因为老龄化而陷入养老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五)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会使得城镇的住房需求大幅度减少,我国将出现住房大量过剩的局面,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崩盘,实体经济崩溃。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且在未来30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龄化将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崩溃。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将把城镇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看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温和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积极效应。第一,老龄化给低端制造业带来的“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冲击,使低端制造业企业产生业绩下降的预期,反而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产业升级并倒逼经济转型。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大型化,从而进一步置换出劳动力,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老龄化引起的低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我国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
从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老龄化问题必将是我国未来时期内需要认真面对的科学性难题。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催生了“银发经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多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主动面对、科学分析、提前规划,为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结构特点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机会,把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经营报,2016年
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在概念上指的是国家的总人口数量中,因为年轻人口的数量降低、年老人口的数量相对的增加而引发的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一种动态过程。在1956年联合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结果来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表示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而在1982年,在维也纳举行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也确定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数量众多,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2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高达1.67亿人,其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8,已经是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这个结果是,我国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化人口超过亿的国家。2013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2014年,根据调查,我国国内人口六十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
自从我国社会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人口已经呈现出老年人口的基数过大大、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老年人高龄化、失能化以及空巢老人数增长趋势明显的形势特征。我国不仅已经明显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十分严峻。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2.2.1 呈倒三角人口结构,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大,而且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而且在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冲击,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条件也不断得到提升,国内的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因此也带来了老龄人口的每年增加。
2.2.2 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发达,未富先老
在普遍上,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发达的时期才会出现,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已经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但是,我国却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下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带来的问题会越加严重。也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发达,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所需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条件,因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2.3 老龄人口在城乡、地区之间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我国城市老龄化发展进程快于农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农村为6.3%;而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出逃农村,涌入到发达地区的城市中,使得城镇老龄人口比例下降,但这种情况却是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其人口已经是进入到了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北京市、上海市等一线城市,其老龄化问题的程度更是超过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而与东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3 人口老龄化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降低人力资源供给量,影响人力资源年龄机构,影响人力资源质量,减少优质人力资源,对劳动力市场和未来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种种效应直接扩散到微观的企业层面,难以避免地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乃至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颠覆旧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的是责任、承诺、执行、自我激励和管理,这些在老年员工身上都不难实现。老年员工的问题是时间、智力、体力、关怀和宽容度等方面的管理。而在这些方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工作已经与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不匹配。随着人口老龄化,企业里中老年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年轻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倒三角形,员工队伍整体的能力、需求、长处、缺点等各方面将逐渐发生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应该随之改变、更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
3.2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技术传承问题
人口老龄化使得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变化,当企业内员工年龄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时,即老龄员工所占比重大,青年员工所占比重小,则可能存在技术传承的问题。不少年轻员工仅仅具有知识上的储备,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胜任能力不高,尤其是一些依靠多年磨炼的技术性工作。对于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年龄结构倒三角形明显的员工队伍,往往由于众多资深老龄员工的陆续退休而大大影响甚至中止了对年轻员工及新进员工的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尤其是那些需要长年培养、磨炼的技术性工作。
3.3 影响企业的组织行为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企业领导者的老龄化将使企业以更稳健更保守的方式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会使企业稳步发展,但弊端同时存在。由于领导阶层的老龄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往往比较弱、比较迟缓,这很可能会使企业错失改革的良机或者在改革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来自自身和企业内部的阻力。领导者的思想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组织文化的取向,而当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有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老龄化出现在企业中的问题,建立起一套具有良好运行人力资源模式,这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4.1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及员工队伍具体情况,积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时俱进,积极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队伍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只有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与员工年龄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2 灵活设置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
以更大的弹性安排工作,灵活对待年长员工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而增长的不同需求,以更大弹性的制度去适应年长员工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对于年轻员工,年长员工体力、精力较不充沛,而具有成熟、丰富的技术经验。企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工种的员工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不同特质,提供灵活的工作机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使得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将有利于他们更加高效、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4.3 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弹性退休政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员工老龄化的问题。企业在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与收入等方面采用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实行弹性退休政策,具有以下方面的有利影响:
一、中国M型社会正在形成
所谓的“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众所周知,中产阶级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最稳定的社会类型是橄榄型或倒U型。但是M型社会正在出现……
一个社会里有多少人是中产阶级?有多人只是自认是中产阶级?大前研一给那些自认是中产阶级的提出了3个问题:一、 房屋贷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二、 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三、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这三个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根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统计,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沦入中低收入阶层。在这个新形态的社会里,如果企业与个人都不展开自救,政府又继续往错误的方式施政,恶性循环下,社会的失业率和物价将年年上扬,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整个社会对于未来,都将失去积极性。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关于M型社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基于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大前研一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了M型社会。
在中国由于房价的持续高涨,医疗改革的失败,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房价、交通能源上涨的速度,一套房消灭一个百万富翁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两极分化,中间断层的M型社会结构,所谓中产阶层无疑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通过分期付款,银行贷款消费的“中产阶层”抗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
在我国:最高收入及最低收入的群体差异高达10倍,而一般国外标准约为5~6倍左右。有69%的家庭年收入在3~5万人民币之间,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原地踏步就会变成中低阶层。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某些行业的从业者一个月的收入超过普通行业从业者三年的总收入,即便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所谓中产阶层,还不够买上海外环内,北京五环内的普通住宅1个平米的居室。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写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催生的诸如世界服装巨头H&M、ZARA,以及平价汽车吉利等品牌的成功,淘宝购物的盛行,山寨家电的普及,近日劳斯莱斯推出了399万元车型,上海一地当天便预定30多辆,也暗含了M型社会营销转型而带来市场“蓝海”。
当消费者日益向贫富两极分化而中国市场日益萎缩时,消费品企业如何实现增长呢?快速便捷时尚以及个性化定制、奢华、具有体现社会地位的产品与服务,将越来越受到欢迎,例如经济型酒店莫泰168、如家、七天的成功,高端游艇、宾利豪华轿车卖断货便是证明。
二、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由柳洪平创建。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
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9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样对以新婚群体、婴幼儿为主要市场的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今后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结婚群体减少,出生率不及死亡率,学校招不满学生,企业将面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困境。如何提前做好准备,进行转型,适应未来的市场特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或品牌优势延伸到“银发群体”成为一个趋势。
银发群体的不断出现,将在医疗护理、药品保健、旅游观光、健康餐饮、交通出行、健康食品、娱乐服务将面临一次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上海的冰火工坊的巨大成功,说明了老年人的市场潜力,以及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三、剩男剩女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大城市剩女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媒体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所谓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她们有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剩女的级别
25--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
28--30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
31--35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
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尊为“齐天大剩”。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婚庆消费、家电、房地产、家居、家纺、孕婴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家庭消费的增长,许多企业对此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商机和危险。
而在另一方面,剩男问题也将出现,目前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男女比例已经出现严重失调的状态,比例超过115:100的警戒线,剩女问题之后将紧接着是剩男问题的出现。同样对提升内需带来了严重的阻力。
可是我们现在的家电企业、房地产公司、家居家纺机构,都在做什么呢?除了使用惯用的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渠道收购战外,对自身未来的前景缺少前瞻性的把握,如此多的剩男剩女问题,将严重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显有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或者公关活动,来解决剩男剩女婚姻的问题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松下电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家电巨头,超过技术导向的创新公司索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把握,已经对未来社会结构发展趋势的把握,在日本的松下家电专卖店,往往都用一个婚前咨询中心,有专业社会学工作者,为前来访问的情侣、新婚夫妇、剩男剩女、甚至是老年父母提供贴心的指导和意见,告诉从恋爱到婚姻、生育抚养子女、夫妻间沟通等一系列的咨询,得到了日本广大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和欢迎,日本想到这些问题,需求帮助往往会去松下电器专卖店,这样提升了松下和客户保持长期紧密关系,更关注到客户的终身问题和情感所在,往往来的客户都会成套购买松下的电气设备,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由解决了许多大龄男女婚恋、社会和谐发展等社会问题,成为世界500强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民众的支持。
而我们众多的消费品企业在做什么呢?忙着圈地?忙着圈钱?就是没有在忙着圈消费者的心智与情感。值得深思,随着这一问题的凸显,谁先以服务导向的,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和体验的企业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松下。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的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面对下一世纪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从现在开始必须准备应付比目前多出四倍以上的老年人口,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物质、文化和各种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要科学地估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引导积极影响、减缓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8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8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小于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北京、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城市;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由于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大致和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相当;河南等我国的中部地区,在2004年前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到2010年左右才跨入老龄化社会,可能还要更晚一些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武永生,201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因素,而这种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齐传钧,2010)。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与直接承担者,社会的发展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总是与这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期间,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即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结果,真正由技术进步和微观效率改进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第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增长率在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第三,在整体生产率稳步改进的同时,如果把环境生产率与市场生产率分别观察的话,反映减污技术利用效率的环境生产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三)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万美君,2010)。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报酬要求比较合理,工作经验丰富,一上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症”等心理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近期在经济增速下滑已碰触到决策层的底线的情况下,终于逼出了“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定的货币政策,并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研究确定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央行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正是这一趋势强化的体现。当前政策已经全面转向刺激经济,体现了政策保增长的决心。不同以往的亢奋,这次A股市场对此消息表现淡定。
这次市场为什么对刺激政策反应相对冷静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球分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链被大规模重组,对应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即农业部门人口加速向工业部门转移,产业升级、重工业化、城市化互为循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而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西方普遍进入长期减债期(金融杠杆支撑消费泡沫破裂),从而凸显出新兴国家短期内无法克服的结构性困难,如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累积、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和制度红利衰竭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并没有针对内需进行战略性改革,而是用临时性的投资需求弥补内需不足。其结果是投资猛增,过去3年货币急速投放,使产能过剩格局恶化,也使资本回报率急剧下滑。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出现了明显的递减效应。
而反观美国经济,在过去三年进行了实质性的再平衡转变。美国旨在“以提升服务业可贸易水平”的经济再平衡战略,涌现出苹果、FACEBOOK等企业,美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其经济出现越来越明确的长期回报率回升预期。在美国、中国、欧洲此消彼涨的变化中,长期资本回报率的天平不断向美国倾斜。
欧债问题固然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希腊问题的本质在于人口老龄化。随着希腊人口增长下降和老龄化问题加深,希腊社会出现了两方面的分歧:一方面是人口下降导致的生产力、消费力、发展力的绝对下降;另一方面是老龄人口和社会福利水平的绝对上升。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和另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最终只能通过政府举债弥补缺口,导致债务总量不断增加,债务危机不断加深,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政府债务危机。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考验。而和希腊相比,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问题会更复杂。随着希腊问题的恶化,中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可能提前显现出来。
总之,尽管目前政策出手,但时势已变。未来经济还会在低位徘徊一段时间。今年大盘走势总跟市场预期玩“反向跑”游戏,当悲观情绪频现之际,市场往往峰回路转;当热情高涨看多时,大盘却掉头向下。大盘在“经济寻底”与“政策、制度保底”间左右反复。这一现象正是政策面与经济面博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