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现代企业管理
引言: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危险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集中体现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通过HSE一体化管理,企业可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以实现节约、清洁和安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HSE的发展
1.1HSE在国外的发展
1974年,石油公司国际协会成立了勘探开发论坛专题工作组,专门从事HSE管理体系的开发工作。1984年,壳牌公司引进了杜邦的安全管理模式,并结合石化行业的特点,提出强化安全管理的构想与方法,逐步形成壳牌企业内部完整的HSE管理体系。
1.2HSE在国内的发展
HSE这一名词在国内最初见于1990年壳牌公司总包的江苏盐城油气勘探项目,与其在国外发展历程相似的是,HSE的实施源起中石油在进入国际市场后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在思想、文化、组织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强烈冲突,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中国企业须适应国际法则的一种被动行为,但正是这种对规则的逐步适应和理解,促进了中国企业更为规范、自信地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HSE体系也因其在石化业的表现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及更多企业的重视,尤其是在煤矿、建筑、冶金等高危行业的推广,对有效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国内现行的HSE实施企业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风险加剧的压力,众多国内企业积极开展了HSE体系认证工作,在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种舶来的管理体系,HSE在国内的实施始终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制约着体系的有效运行。
2. 1领导的HSE承诺
领导承诺是HSE实行思想的核心,也是HSE顺利实施的原动力。尽管在很多企业的HSE体系文件中,公司最高领导均做了明确的承诺,确立了“零事故、零污染”的目标,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往往缺乏认真兑现的态度,这是HSE 不能有效运作的首要原因。究其根本,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部分企业领导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原则缺乏深刻的理解,仍未建立起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均衡发展的绩效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持续扩展,任何一家企业在投资、生产及其他领域都将置身于愈加混沌的市场风险中。HSE 体系的核心理念正是风险管理的体现,这就为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乃至规避风险指明了一条道路,但同时也要求企业领导从战略的高度理解HSE ,理解环境经营,并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履行HSE承诺,以给企业发展带来最有力的保障和动力。
2. 2HSE意识与理念
HSE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与员工利益相关的企业责任是能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劳动保护以及相应的培训。但国内企业的不少员工则视其为一种加强型管理,对HSE 体系的制度措施存有抵触情绪,没有认识到HSE 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对企业的约束作用。员工的消极应对是造成国内企业HSE 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HSE 是一种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会引导员工和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这样的员工才会自觉去贯彻管理制度。然而HSE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靠的是企业的引导,培训是让员工理解的途径,从被动的“要我安全环保”转为主动的“我要安全环保”。培训应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工程类企业为例,培训的重点就应将HSE的理念融入策划设计阶段,对项目源头进行风险控制,以实现项目的本质安全、本质环保。
2. 3HSE体系的整合与运行
国内众多企业通过了HSE体系的认证,但整合后的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体系文件内容上的不足是另一重要原因。很多企业的HSE 体系文件是从外部引入,为符合HSE体系编制规范要求而设置,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力求面面俱到,往往与企业的行业特点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因此造成文件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运行中也就流于书面记录形式。
2. 4HSE管理的执行能力
HSE人员的素质是衡量企业HSE 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除具备相应的安全、环保技术,熟悉国内外安全、环境法律法规外,还需掌握系统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国外企业通常都设有独立的HSE部门,直接对最高领导负责,部门主管则负责本部门的HSE事务,并受公司HSE部门的监督。HSE作为职能监察部门,参与企业所有活动的风险调查、评估、管理培训和审计工作。HSE部门人员较少,但基本都具有相应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安全、环境或法律类专业的高学历背景,通常被称作HSE专员。
与外企HSE部门相对应的是国内企业逐级设立的安全环保部(处、科) ,按着专业分工分别设置安全管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有时还会细化到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安保部门,各部门自成体系,独立运行。HSE从业人员较多,高学历不多,管理水平不齐,因此在HSE执行能力上与外企有着较大差距。以安全管理人员为例,通常被称作安全员,主要从事生产一线的安全监管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现场经验,但由于学历和地位较低,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受到多方限制。国内传统的安全环保观念与国际现行的HSE 理念的差距,是导致企业HSE管理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HSE管理所需人力资源,尤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HSE工作的基础。
3结论
(1) HSE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质需求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在现代企业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为HSE 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优秀的HSE表现则为企业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HSE均衡了企业及其活动过程中相关方(客户、员工和社会环境)的利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节约、清洁、安全”的本质要求。
(2) HSE作为一种风险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这为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风险指明了道路,同时对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以及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HSE作为一种舶来型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实践尚不成熟,国内企业的HSE 管理与国外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通过对HSE意识和理念的有效宣贯,促进HSE 与企业行业特点的结合,将有助于国内企业HSE 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芳. 浅析国外大石油公司HSE管理体系[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3)
[2]潇雨,黄赫. 全球范式下的HSE方案―――海外嘉宾的“健康、安全、环境”理念实录[J].现代职业安全,2007,1(65):24-27.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3;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70-06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在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的方式,针对抑郁、自尊、人际交往、学习及择业心理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8.7%,女生占51.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5%,来自城镇的占15.4%,还有15.1%的学生来自城市。数据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是当前对人的自尊乃至整个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1]。个体不能应对挫折或者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时都会形成抑郁倾向,对学习、生活都感到没有意义,导致夸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本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量表共20题,包括10道正向评分题和10道反向评分题。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每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由表1可以看出,1060名中职学生中有60.6%的人没有抑郁倾向;存在轻度抑郁的占30.4%;中度抑郁的占7.7%;重度抑郁的占1.3%。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抑郁心理并不显著,无抑郁倾向和轻度抑郁的学生占90%以上,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目前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不仅对个人的进一步成长有利,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和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益处。忧的是还有近10%的中职学生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倾向,这一部分学生要引起注意,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使目前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抑制有潜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在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抑郁状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自尊心理
自尊是指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个体维持其心理平衡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免疫系统[2]。中职学生刚脱离家庭,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的性质决定了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6~19岁,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十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对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容易接受,自我评价高;反之,对消极的评价和议论容易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或沮丧,或抵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个人判断,它一般包括对自己在身体、社会性、心理、道德、能力上的总体评价;对自己总体的积极感觉,喜欢或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呈现结果:15分以下表示自尊水平很低,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需要引起注意,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尊心。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1.1%的中职学生自尊水平很低。15~20分代表自尊水平比较低,难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够正确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回避挑战,自尊心不足,有2.9%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一水平。20~30分表示自尊水平正常,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交往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75%的学生自尊心处于这一正常水平,这对所有职业教育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另外30分以上的学生占18.5%,表示这些学生自尊水平较高或很高,做事情都很有信心、不受别人影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生活有快乐感,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早始于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尊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倾向。Ha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低自尊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自尊与抑郁标准分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表3所示。
3.学习心理
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如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上中职只是为了学一项技能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理想和抱负。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现出厌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难免会对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3]。当被问及目前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6.2%的学生回答来自教师的期望,35.8%的学生回答来自家长的期望,58%的学生回答来自自身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时,有36.5%的中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52.5%的学生表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极少自主学习,还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表4所示,有2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45.7%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一点兴趣;对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占27.8%;很感兴趣的只有5.3%。5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7.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34.7%的中职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乐趣。抱有知识无用论观点的学生占10.3%;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很少有用的学生占61.3%。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挫折时,有15.6%的学生表示情绪波动很大;40.0%的学生表示会和以前一样,没有情绪波动;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生占35.8%;有8.6%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慢慢失去信心;另外还有62.2%的中职学生存在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超过别人的想法,期望不用努力就能成功。
4.就业心理
就业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对比大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就业优势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本问卷设计了10道关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以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查发现,有61.1%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3.9%的中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另外还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由于年纪小、没主见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当问及对当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如表5所示,有5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31.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另外还有11.4%的中职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学专业。当问及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时,有15.8%的中职学生认为工作必须要与专业对口;另外有49.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工作,再慢慢向自己的对口专业发展,先就业再择业;还有3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对不对口没关系,只要有个舒适的工作就行。关于就业渠道问题,有2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推荐;25.7%的中职学生希望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得到工作;40.4%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理想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问及学生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时,如表6所示,有10.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1.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模糊的规划;还有25.1%的学生从来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22.6%的学生很想做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该如何合理规划,似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面对就业竞争,有12.3%的学生害怕竞争,认为自己没有优势;45.9%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还有41.8%的学生相信在就业竞争中自己一定会成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如表7所示,目前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工资要求相对合理,没有表现出盲目高工资的愿望,16.0%的学生只要求工资在1000元以下;64.2%中职学生的理想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1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能在2000元以上。有29.7%的学生认为面临就业自己最缺乏的是人际沟通能力;36.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面临就业时最欠缺的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25.9%的学生认为在面对就业竞争中,自己最欠缺的是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最欠缺承受压力和解决困难能力的学生只占8.1%。
5.人际交往心理
中职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父母、同学和老师都能融洽相处,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爱、关心和疏导帮助。在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如表8所示,有3.5%的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14.7%的学生经常认为很多人是不可信的;66.2%的学生偶尔会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还有15.6%的学生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在问及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时,有46.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怎么样,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有36.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16.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学生占60.6%;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占5.7%。从调查数据来看,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学生身上反映较多的问题。
多数学校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调查发现,有29.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25.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还有45.5%的学生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仍希望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28.1%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还有20.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书信或电话寻求帮助,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困扰。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缺乏、德育与心理教育概念混淆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应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中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起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扎实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并持证上岗,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班主任专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了解,中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要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情绪、有和谐人际关系、有良好自我意识、与社会协调一致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合格人才[4]。
(二)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正是对各种有关价值观、教育观等进行审视、选择、认同、整合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建构,它强调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和全部中职教育因素的有效组合[5]。因为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提倡多种心理教育模式的互补和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内容与环境,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因此,在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的基础上,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人格发展障碍、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门剖析,摸索出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建构、不断超越、整合互补的过程,要从科学整合的视野去推动心理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融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涵盖多个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家长、学校(包括领导机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其发展性任务,又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预防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应该完全把他们拘束在学校的课堂,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区机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可,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逐步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负责,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通过辅导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确立全局观念,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首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环境适应问题,这一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重要隐患。因此,在入学之初,要积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为入学新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登记备案,并适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和人际交往心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学校可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第三,中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危机和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择业状态,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工作的期望值,坚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大型心理咨询校园行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心理互助的功能,使中职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黄凌云.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5):100-101.
[2]秦启庚,陈勤.“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2(4):495-496.
[3]何红.试析新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26):50-51,57.
[4]容振勤,王喜德,丁玎.中等职业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40-42.
[5]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6]李一辉.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27.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th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ample Surve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LI Meng-qing, XU Yan-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有这么一个尴尬的群体,那就是中职生或叫做职高生。他们大都在16-18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他们在初中阶段 ,由于成绩差,长期受到部分老师放纵不管和家长的放任,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到了职高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转变等等因素,诱发其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使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出现心理障碍。
二、学校心理辅导现状
学校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
可是现状却是中职生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宁愿自己纠结着,也不愿求助心理老师,所以心理辅导室经常是“门庭冷落”。为此,我们辅导老师主动联系班主任,让老师“介绍”一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可这些学生来了,也是深深地警惕着观望着。不少学生对心理辅导抱有抵触心理,同时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上逻辑混乱,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去倾诉。
在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即在不涉及学生具体的隐私的情况下,从躯体和情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运用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到学生。
三、操作过程
万事开头难。为了降低来访者的阻抗,在正式进行意象对话治疗之前,我会先做一个铺垫。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先引发来访者对躯体感觉与心理情绪的相互关系的兴趣的话,那么后续的意象对话治疗会更顺利有效。
下面我将以一个考前焦虑的来访者为例,介绍一下操作方法。
环节一:来访者自诉
咨询师先和来访者聊聊天,主动关心来访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来访者自诉再过一个月就要幼师上岗证的考试了,她特别想顺利通过,可是一想到考试就烦躁,心里明明知道要练琴了,可是坐在钢琴面前就逃走,一点也不想练习。越不练习就越紧张了,晚上睡不好,同时觉得很灰心丧气,觉得自己要让爸爸妈妈失望了。
环节二:唤起来访者曾经的体验
咨询师:看起来你现在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理智上知道,可是情绪控制不了。
来访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消除焦虑,想让自己能以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去考试。
咨询师:好的。你需要的是管理你的情绪。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心情会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愤怒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什么感受?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吗?
来访者:胸口鼓鼓的,好像一团火在胸口,呼吸比较急促,心砰砰跳。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慢慢回忆了不同的情绪下的不同的身体体验。比如:开心的,悲伤的,心酸的,沉重的,压抑的,紧张的等等。并练习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渐渐变得有话讲,由于不涉及相关的隐私,整个人就“活”起来了,阻抗慢慢减少。
环节三:介绍躯体和心理的相互影响
咨询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明心情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身体的感觉能否影响心情呢?你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例子呢?比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的方式,就是紧张的时候怎么办?”
来访者:“深呼吸,当我每一次上台表演的时候,都觉得紧张,这时就深呼吸,会好很多。”
咨询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不自信畏畏缩缩的时候,如果有人拍拍你的背说‘抬头挺胸’,你什么感觉?”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回忆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让学生回忆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感受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变化。明确了躯体受心情的影响,同时身体也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环节四:体验躯体的放松
咨询师:“当陷入不良的情绪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需要放松心情,这时就可以通过学会放松身体来放松情绪。”
方法一就是要求来访者捏紧拳头咬紧牙关半分钟,体验并记住肌肉紧张的感觉。半分钟结束后,体验并记住肌肉放松的感觉。
方法二要求来访者把手交给咨询师,体验在重力的作用下完全失去对自己手的控制,深化对放松的感觉。
进行到这个环节来访者已经和咨询师建立了一定的咨询关系了。学生的阻抗心理基本没有了,对接下来的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环节五:引导进入全身的放松
咨询师:“前面你已经感受到了放松的滋味,了解了身体和情绪的相互关系,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更深更有效的全身放松,从而去调节你的情绪。”
要求来访者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背靠着沙发坐着,在音乐的作用下,闭上眼睛,跟随咨询师的语言指示进行想象。
以下省略具体的身体放松引导词。
环节六:正式的意象对话
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的催眠状态。确定后就可以根据来访者的情绪问题选择合适的意象对话了。
四、总结和反思
女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 Lazarus R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work place.In:Rick Crandall,Pamela L.Perrewe eds.Occupation Stress:A Handbook[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1-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及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纯社会学科,一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作为育人的工作,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研究内容、目标职能等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又恰恰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所以说,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它致力于使大学生认同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则是大学生成长问题,它关心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问题。两者协同作用使得两者在职能上是保持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是互为条件并相互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健康的心理又能够有效地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一致本身就是优秀的品德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要素。所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需要不可分割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去,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成长生活问题中的关注不足。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注,完善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者的结合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权威者角色为平等地位和协助者。这种角色变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一味地强制性地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大学公共政治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这就是学生从心理上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外在表现。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迫在眉睫。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问题,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教育实践。第二,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有足够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学生们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健康教育两支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网络结构。另外,教师个人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做到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帮他们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对于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许多同学表示不愿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方面是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是怕同学误以为自己有精神疾病,还有就是对心理咨询老师存在畏惧。这就要求学校做好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以亲切和谐的面貌面向老师和同学。总之,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二者相互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二者相互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将两者相结合。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关键词:体质健康;适应能力;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043-03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Physic al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REN 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daptabilityto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 nt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 ent types of people.
385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are the targets. Methods:1)a survey is made through hum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on the targets;
2)the targets'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are tested;
3) Ttest, variance analys i s and rank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statistics on the data. Conclusions:1) amongadult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ir current physical test res ults and their physical adaptability;
2) adult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 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depends moreon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than adaptability to social environment.
3)m en'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y is better than women, bu t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4) welleducated group's adaptab i 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of loweducated group;
5) thea 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orkers and employees in service industry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ofessional technique group and management group, a nd management group's sco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scale is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adaptability; survival environment
人体适应能力是指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包括外界的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部的生理环境。人体与上述各种环境间保持平衡,才可能维持自 身的健康,保持良好体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并了解 不同人群间人体适应能力的差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居民,有效样本量为385人,年龄范围为男性35~49岁,女性30~4
4岁。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本人在以前研究中编制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 三个分量表,共45个题目。
1.2.2 测试法按照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要求,对已填写“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的研究对象进 行体质测试。测试的指标有:40岁以下组:测量10项指标,即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 数、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 );40岁以上组,不测试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其余项目与40岁以下组相 同。
1.2.3 数理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选用 的统计方法有等级相关, 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质评价结果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在体质理论中,适应能力是体质的构成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讲,适应能力应该与体质之间存在相关,但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只有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指标,由此得到的体质总分 与适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还需要实践检验。
作者对385人的适应能力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再与这385人的体质测试平均得分做相关计 算(表1)。
结果表明,体质均分与人体适应能力总分之间存在低相关,且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也说明 适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形态、机能、素质)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但不能断定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无法判断是体能状况好导致适应能力强,还是适应能力强导致体能 水平高。
社会适应能力分量表与体质均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会影 响人体体质水平。但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人体体质之间有低度相 关,并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质水平可能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体对自 身生理周期的适应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 体质评价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体质测试指标中仰卧起坐(俯卧撑)和纵跳的测试人数是185人,其余指标的测试人数为385 人,因为涉及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评价标准不同,故在分析相关时没有直接采用测试结 果,而是使用测试结果的得分,计算这些体质指标的得分与适应能力的三个分量表之间相关 系数(表2)。
在体质指标体系中,没有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适 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中的各指标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体重、闭眼单脚站立时间 和选择反应时三项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指标,它们与适应能力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仰卧起坐、纵跳、肺活量和体前屈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肺活量、握力和体前屈 与对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关。提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 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社会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2.3 成年人适应能力现状的分析
2.3.1 男女不同性别适应能力比较男女性别不同,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亦不同,在家庭生活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社会分工中 也有所不同,不同性别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压力也不同。按照男女性别分组,将对自然环境 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进行对比(表3)。
结果表明,男性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分 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男性的体格比女性强壮,前面分析已经看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 生理病理性适应更依赖于人体自身的体能状况,强壮的体格使得男性在适应自然、抵抗疾病 方面比女性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上 以及自身生理状况的改变上比男性更敏感,稍有不适就感觉到了,因而会觉得自己在这些方 面的适应程度不是很强,而男性的大大咧咧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略 显迟钝,有些小的不适感觉不到,因此得分会高一些。高岚、罗颖、汪向东等人(2000)研 究认为,面对相同强度的应激源时,女性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男性。反应强度高,自我评价 的适应程度就低,这与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社会适应分量表中,男女得分没有差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工作一族在社会关系和 工作中不同性别感受到的压力相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压力是受试者主观感觉到的, 并不等于实际上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同,作者认为,受试者感觉到的压力才真正对他们的健康 构成威胁。
2.3.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适应能力比较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工作性质有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 工作性质要求人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与之相适应。本研究中低学历指大专以下,高学历指本科 以上,不同学历人群在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学历人群间只有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一个分量表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高学历人群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高学历人群的工作环境普遍 好于低学历人群,收入高,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比如:办公室、家中有空调,上下班自己 开车或有单位班车。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感受弱一些,他们中较少 有人在突然降温的寒风中或38度的酷暑中骑自行回家,因此自我评价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 时,对自然环境变化感受弱一些的人们得分相对高一些。第二,高学历人群中有很多人虽然在北京工作,有北京户口,但不是土生土长北京本地人,他们中很多人可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的。一方面,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出来读书、工作而有较大变 化,这就锻炼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上大学、读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北京,也能适应这里的气候,那些不适应的人选择留在北京的很少。第三 ,高学历人群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程度较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更高,尤其在低 年龄人群中,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手段。因此高学历人群的体质状况好于低学历 人群,前面分析时已指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加依赖于自身的体质状况,这就使得高学历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好于低学历人群。第四,可能因为高学历人群因工作需要出差机 会较多,到不同气候的地方次数多,这也锻炼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3.3 不同职业类型人群适应能力比较 在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设计的受试对象职业选项有8项,分别是工人、医护人员、教育 工作者、科研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服务行业及其它(不属于上述7类,并请受试对象 具体填写),后期分析时,方便起见,将所有受试对象职业合成为三大类:体力劳动者(工 人、服务行业人员)、技术人员(医护、教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 ),将三类职业人群的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表5)。
结果表明,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 可能与该人群的整体体质水平较低有关,也可能存在与2中一样的原因,即工人及服务行业 人群学历较低,工作、生活环境条件不如另外两种职业人群,经历不同自然环境锻炼的机会 相对较少,同时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中可能有较多的非北京籍贯人,使得这两种职业人 群的自然环境分量表得分较高。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在专业技术人群与管理人群 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管理人群社会适应得分较低,从平均得分上看,在三组职业人群中是最 低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来体 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而管理性职业人群在工作中 更多地涉及各种人际关系,以及行业、部门之间关系,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这 种分析只是作者根据以上数据的一种推测,毕竟社会关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也特 别多,三种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差别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种职业人群在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得分上没有差别。说明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职业没有 关系,加之前面分析中不同学历人群间该分量表得分也没有差别,推测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 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与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关。
3 结 论
1) 对于成年人,现行体质测试结果与人体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2) 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对社 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3) 成年男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高于女性,在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上没有性别差异。
4) 高学历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
5) 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 理人群对社会环境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其它职业。
参考文献:
[1]任弘.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0
5-1507.
[2] 刘华轩,等.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健康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
[3]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1.
[5] 课题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Daniel S. Bailis, Alexander Segall, Michael J. Mahon,Perceived control i n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resources for health.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1,52:1661-1676.
[7] DNewbury-Birch, F.Kamali, Psychological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job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Postgrad Med,2001,77:109-111.
[8] Yvonne L. Michael, Lisa F. Berkman, Graham A. Colditz,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 in functiona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2001,153(2):123-131.
[9] M. Kristen Peek, Ph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 arch.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301-309.
[10] Samual F. Posner, Laura Baker,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s of a StructuralE quation Model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rvival data. Behavior Genetics,2000,30(1):
41-50.
[关键词] 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6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66-0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兴的健康管理服务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1],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为顺应这一潮流,疗养院都相继建立了体检中心。但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科,服务对象较狭窄,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学科建设还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总体处在初始发展阶段[2]。为了确保健康体检质量,疗养院当前应该创新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医疗质量控制的方法,达到健康体检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构建科学完善的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体系
1.1 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现代疗养院已将疗养医疗服务理念由单纯性疾病治疗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四维健康医学”转变[3],体检中心也成为现代疗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我国体检中心形式多种多样,质量管理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没有专门针对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组织或部门,更谈不上完整的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体系。疗养院体检中心也同样存在健康体检医疗质量控制缺失的问题。因此,疗养院应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即通过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方法把质量管理渗透到健康体检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参检人员,对健康体检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质量控制范围要涵盖体检环境、体检设备、医技水平、服务态度、体检流程和医德医风等医疗服务内容,以确保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优质高效的健康体检服务。
1.2 建立三级质控网络
构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发展的根本[4]。因此,疗养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要完善质控组织,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对疗养院的健康体检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其质控网络应分三个层次,即质量管理监控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每级组织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监控层由疗养院质控部门负责,主要任务是制订健康体检质量管理规划、质量目标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康体检全程质量进行监控、检查与考评等,调查分析健康体检中的医疗、护理及相关服务保障的缺陷,指导下一级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执行层由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主要任务是负责督促体检中心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负责检查各体检科室医、护、技质量,发现体检中的缺陷与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对健康体检医疗质量定期讲评,按规定要求定期汇报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与数据。操作层为各体检科室质量管理层,为质量管理的未端,体检科室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有效的科室分级质量管理机制,增强质量意识,自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1.3 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内部整体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保证。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会使工作状态混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缺乏科学、有力的管理方法则难以防范和应对医疗纠纷[5]。疗养院要完善体检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科室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感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不得使用尚无明确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医疗技术用于健康体检。
2 开展全面有效的健康体检质量控制
疗养院健康体检应遵循医疗质量形成规律和特点,运用信息化平台,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环节质量实时监测和控制, 有效提高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综合管理水平。
2.1 健康体检前馈控制
在医疗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质量控制称为前馈控制,是一种预先的质量管控。疗养院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时采集、统计有代表性的健康体检的各种信息,运用先进的前馈控制技术网络分析法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把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预测相比较,并进行补充、修正、完善,使之更符合健康体检实际。比如,超声检查是健康体检的瓶颈问题,疗养院要采用前馈控制技术进行建模、预测、修正,配置最合适数量的超声医生,这样既能有效完成超声任务,又控制人浮于事的现象。又比如对质控点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抽样,发现体检质量问题来决定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等。
2.2 健康体检现场控制
在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称为现场控制,是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最为直接有效的控制方法。疗养院质控人员运用信息平台和深入体检现场等方法实时控制体检中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和体检质量。如制订的健康体检流程是否合理;体检设备是否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和保养、检修;科室是否对可疑的结果及时组织校对和会诊;科室对重大阳性结果是否经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务的医师校对并确认;健康体检报告是否包括受检者一般信息、体格检查记录、实验室和医学影像检查报告、阳性体征和异常情况的记录、健康状况描述和有关建议等。质控人员对过程管理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的纠正。
2.3 健康体检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发生在健康体检工作完成之后,对大量健康体检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体检缺陷、问题要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从中找出内在规律,为下一环节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处理办法。比如健康报告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等,如果发现某项体检结果不准确,质控人员就要及时分析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的体检工作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和缺陷,使健康体检处于更完善的良性循环中。
3 确保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有效落实的措施
3.1 注重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
流程管理是20 世纪90 年代企业界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6],在健康体检活动中,方案设计和管理流程至关重要[7]。健康体检服务流程包括个人体检流程、团体体检流程、总检流程、结果报告流程、跟踪回访流程等,每一个步骤以及关键人、关键时间节点都应该规范。与一般医疗活动更多依赖医务人员经验的模式不同,体检方案设计的优劣、体检流程的严格掌握在体检质量管理中占更多的比重,体检流程的改善是提升体检者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健康体检中,要制订流程性作业文件,统一操作标准,将流程明晰化、透明化,消除流程中的重叠区域和空白地带。体检流程设计要做到既合理,又顺畅,并充分考虑餐前体检项目和体检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确保体检质量的前提下,要科学分流,在合适的时间将客流分布到合适的位置,减少体检等待时间,避免受检者跑回头路,以发挥仪器和参检人员的最大效益为目标。
3.2 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8]。疗养院健康体检要针对当前质量管理方法单一,监控手段落后等问题,加强健康体检质量管控的信息化建设,要建立一整套基于信息化的健康体检实时质量控制模式,质控组织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直接提取和网上查询等信息采集的方法实时监控质量指标和质控数据,对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全面展开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健康体检的过程要施行实时质量控制,并经过持续质量改进达到健康体检质量的不断提升。疗养院信息化管理体系要支持各种主流健康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和各类健康监测设备,兼容国际国内所有医疗信息规范,能汇总个人多份体检数据,进行科学对比等。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当前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才能确保健康体检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切实有效。
3.3 开展健康体检环节质量控制
环节质量是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疗养院各级质控组织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上,只有抓好健康体检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才能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体检环节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长链,一环扣一环,若上游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影响下游环节的质量,也就会使整个体检质量下降。如护士没能按规范要求采集血标本或没能及时、无误地送检,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也可分成外科组、内科组、护理组、医技组等,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对每个体检环节严格做好监督。体检中心还要抓好服务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要开展微笑服务、规范化服务,对仪态仪表及服务时间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只有在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措施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服务品质才会提升。
3.4 抓好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
质量检查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保证健康体检质量的持续改进,需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查制度。疗养院质控部门要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收集意见与建议,分析体检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体检中心要建立经常性质量检查机制,通过现场巡查和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要把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日常质量检查结合起来,要利用疗养院质控部门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的机会搞好质量教育工作。各体检科室要建立核查和自查制度,如放射读片、总检报告等都需由上一级医生核查并签名。各体检科室核查时若发现可疑的结果要主动参阅该受检者的其他项目检查,排除人为因素,确保结果可靠。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调动工作积极性,疗养院要严格按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有关的医疗质量的内容进行奖惩,奖惩要分明,以达到鼓励在体检过程中服务态度好、医疗水平高,技术熟练,经常受到受检者表扬的医务人员。对违章违纪,给受检者造成身心危害或有损体检中心形象的均应受到处罚。
医疗质量是健康体检的核心内容,疗养院应创新模式,建立三级质控网络,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同时,疗养院还应注重健康体检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实时监控质量指标、质控数据和健康体检环节的质量,抓好医疗质量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等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使疗养院的健康管理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 3(3):141-147.
[3] 董茂生.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1004.
[4] 欧兵玺.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时间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7(7):25.
[5] 马树民,郑守虎,梁锐,等.防范医疗纠纷[J].中国临床医生,2009, 37(12):72.
[6] 吴升,罗毅,成玮,等.改进军队疗养服务模式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0,53(8):631-632.
[7] 曾强,王晓钟,马俐华.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32.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支气管炎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咳痰、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表现,有并发肺心病及肺气肿的可能。本次研究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应用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3.8±1.6)岁;慢性支气管炎患病时间1-14年,平均患病时间(5.3±0.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53.6±1.7)岁;慢性支气管炎患病时间1-13年,平均患病时间(5.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② 患者支气管炎患病时间在15年以内;③ 支气管炎本次发病时间在一个星期以内;④ 患者能够严格遵照医嘱接受治疗;⑤ 患者年龄在30-85岁之间;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② 患者支气管炎患病时间在15年以上;③ 支气管炎本次发病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④ 患者不能够严格遵照医嘱接受治疗;⑤ 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或在85岁以上;⑥ 合并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支气管炎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 心理健康指导;② 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③ 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训练;④ 嘱咐患者坚决戒烟酒;⑤ 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指导;⑥ 全面的出院指导[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支气管炎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总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咳嗽、喘息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呼吸系统功能指标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有效:咳嗽、喘息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呼吸系统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无效:咳嗽、喘息等症状表现没有减轻,呼吸系统功能指标水平仍然存在严重异常[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4 12(27.3) 19(43.2) 13(29.5) 31(70.5)
观察组 44 17(38.6) 23(52.3) 4(9.1) 40(90.9)
P值
2.2 支气管炎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36例对支气管炎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观察组患者中43例对支气管炎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临床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4.72±3.55)d,观察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0.82±2.6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劳动力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疾病,患者通常需要多次住院治疗,使其经济负担明显增加,使生活质量显著降低。通过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使病情治疗后再次复发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对广大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可以使疾病复发的可能性降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方案实施健康教育[3]。
参考文献
[1] 朱珑,陈桂云.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护理杂志,2010,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