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2:00: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应急演练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通过多年来工作实际,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组织上、领导及具体实施等方面工作,综观各行在应对突发事件等防范工作的教育上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令人欣慰,广大员工的安全防范思想意识逐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银行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机关有关文件精神,多方面、有针对性的策划制定各营业场所应急预案,做到一所一情一预案,岗位明确责任清。
在应急预案的实际演练中,银行安全保卫部门要确立统一的演练计划,全程进行跟踪督导。各营业场所要根据网点的内外部环境情况、人员结构等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分步实施;演练模式应设“歹徒持枪、持爆、劫持人质等”模拟场景,临柜人员在与“歹徒”周旋时,在实施报警、协助护款等环节上要应对自如,镇定不乱。在“演员”的选配上银行要是“八仙过海”,内挖潜力,所确定的“演员”人选尽可能在外部形象及形态上达到和满足预案的情节要求,以使演练效果更加形象逼真。同时银行可根据工作实际,组成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巡回演练培训组织,从分利用晚上和营业外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使安全教育更深入系统、预案演练和业务开展不受影响。
在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组织领导工作中,银行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具体管,对各项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的制定能亲自参与,逐项确定;在具体教育实施和预案的演练工作中,又亲临现场组织指挥,不时的提出这样、那样的指导意见,使安全教育及演练工作更具真实性,更有实效感。
银行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员工的安全防范思想意识得到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增强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和知识水平,确使安全保卫工作为了大家,更要依靠大家的工作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安全经营、创单位内部和谐稳定的工作目标得到保障。
银行要杜绝在安全教育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工作中领导组织不重视,对安全教育及预案所制定的内容不了解、不清楚、不掌握,安全教育及预案演练时不到场,要尽到领导的责任。同时严禁职工安全教育及演练工作走形式、应付过场,要确实做到全面教育的目的;职工安全教育工作要深入,严防职工存在严重的麻痹大意思想和对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有厌烦情绪,这是安全保卫工作的大忌,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就是麻痹大意思想所造成的。
有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反映了部分银行领导对安全保卫工作不重视,对具体工作组织不利、管理不到位,职工的思想不稳定,安全防范教育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也反映了个别银行安全保卫工作从领导到职工只听其声、不见行动的思想行为所在。
为了贯彻执行公安和上级领导机关关于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的指示精神,要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长抓不懈,银行在努力完成其它各项工作的同时,职工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要及时总结、学习以往好的经验,查找不足,要按照公安机关和银监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计划部署,努力做到: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职工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统一管理,全面协调,使安全教育及演练工作真正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二是要严肃对职工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现场的管理工作,严禁职工安全活动及营业场所的演练现场组织松散、不严肃现象发生。
三是对职工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漏一人的原则,特别是对刚如行的新职工必须积极参加本行所举办的各种职工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四是在具体应急预案演练教育过程中,应对“歹徒”的临柜人员之间、观摩职工与应对“歹徒”的临柜人员之间要互相换位、全员参与、多方体会,以达到以演代教,教育全面的目的。
五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职工安全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方法及实施措施,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以灵活、多变、实际的教育和演练形式,达到提高全体员工遇有突发事件能应对自如、处置得当、保护自身及财产安全的目的。
一、昭通市近五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金融系统应对情况
昭通全市属于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受金沙江水系及其支流横江水系切割,沟壑纵横,河谷与高山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又处于小江断裂带地质活跃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有“无灾不成年”的说法。2008年初,昭通市十县一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特重低温冰凌灾害,造成部分县区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瘫痪长达两周,给救灾资金划拨和人民银行发行基金调运带来巨大困难,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1亿元。2013年1月11日,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导致46人遇难,当地网络、通信、道路中断达7天,惠农支付点受损5户。昭通全市仅2006年至今,境内先后发生5.0级地震5次,其中6级以上2次,因灾损失上百亿元,死亡698人。尤其是2014年8月3日发生在鲁甸的6.5级强震,系云南省14年来最强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当地金融机构房屋严重受损,金融服务瘫痪。
面对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人行昭通中支带领全市金融系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鲁甸“8.03”地震为例:一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系统应急领导小组迅速行动,抓好灾情核实,关注金融机构的受灾情况及业务运转情况,提高处置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发生的后续灾情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恢复受损金融网点的金融服务。开辟国库服务绿色通道,确保国库财政救灾资金的汇划和及时拨付到位,截止到今年10月10日,共拨付救灾资金95笔,金额259,650万元;启动现金供应应急预案,不分节假日及时为银行机构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增大灾区人民银行机构发行基金库存量,确保灾区现金供应;指导受损网点恢复服务功能,以“帐篷银行”、“流动银行”、“汽车银行”等方式对外提供现金存款、取款、转账、挂失止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免收救灾资金汇划手续费,简化开户手续。三是出台抗震救灾有关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意见,加强灾区窗口指导,做好金融稳定工作。要求金融机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大灾后重建信贷投入,简化信贷审批手续。灵活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6亿元,同时,将全市支农再贷款规模向灾区金融机构倾斜,增强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满足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的信贷需求。
金融系统的高效反应,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中央电视台及时报道了灾区金融服务情况,《金融时报》连续两天以《震不断的金融服务》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现行金融安全应急体系的不足
总体看,昭通金融机构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仍存在应急体系建设不完善,横向联动沟通机制不建全等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系统应急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不衔接,联动性不强,缺乏统一规划
现行的地方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未将金融系统应急处置工作纳入统一规划,没有具体明确金融系统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按照统一的部署开展应急处置,造成在救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措施不统一,出现各自为阵的情况。如昭通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里,仅有《昭通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和《昭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中提到“金融部门要及时做好信贷工作”,在地震应急条件保障中模糊规定了金融部门要做好救灾应急资金的筹集、储备计划等,且概念模糊,操作性不强。协调机制不健全将影响金融部门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区受损金融机构的恢复,阻碍金融服务的及时跟进,如鲁甸“8.03”地震后,就曾出现政府实施灾区道路交通管制后,由于金融部门没有及时协调到特别通行证,震中地区办理金融业务的重要空白凭证不能及时运到的情况发生。
(二)基层行未结合地区实际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指标体系,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被动
虽然基层金融机构均建立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量化指标体系,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大多靠个人的主观判断,容易产生预警不力和预警过度的问题,不利于灾区金融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解决,也不利于上级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近年对昭通辖区人民银行10个县支行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的现场检查进行分析,普遍反映上下级单位应急预案同质化现象突出,即“上下一般粗,内容一个样”,忽视了不同层级规模、职能和地区差异,使一些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和作用大打折扣。如辖内部分支行为了免责,在建立应急预案体系过程中,未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必要取舍和整合,而是一味照搬上级行应急预案,导致与上级行应急预案结构及内容一样,没有突出本区域应急重点,应急预案科的学性和实际操作性不强。失去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义。
(三)基层金融机构应急预案未得到充分演练和检验
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基层金融机构疏于应急培训,对应急演练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存在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演练的思想,导致应急演练的评估报告演变成记流水账,影响评估工作的客观性,没有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完善预案、科学规划、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处置能力的目的。同时,各类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涉及到许多相关单位,但基层金融机构在应急演练中不同程度存在部门本位主义强、各自为战的情况。扎实的应急演练涉及到各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高效调配,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少数单位即便进行了演练,也只是针对操作较为简单的预案开展演练,只是本单位、本系统力量的简单摆布,未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合、联动开展。如辖区部分支行开展的消防、防洪、防盗抢等应急演练,缺乏消防、公安等专业部门的指导,实战性将明显降低,达不到通过演练提高实战水平的目的。
(四)应急体系建设横向衔接不够
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多涉及相邻省区,而在近年对辖区县支行的检查中发现,各单位普遍反映,基层行应急预案内容的纵向一致性要好于横向的衔接性,主要原因在于纵向的要求易于理解和贯彻,而横向的应急联动却因行政区划的限制产生请示难、协调难等问题,影响应急响应的一致性。如2012年彝良“9.07”造成云南彝良、贵州威宁县等受灾,在震后救灾关键期,就曾出现两省交界区惠农支付点因跨省网络不能使用的现实情况,以及相邻两省村镇因信用村镇建设不同步,信用信息不共享,灾后民房重建信贷被毗邻省市金融机构拒绝受理的情况,金融服务的互补优势没有发挥到最大,影响整体应急处置效率。
(五)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多还未建立应急备份系统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昭通地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备份未实现数据集中、异地备份,特别是区域性独立法人结构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异地备份、远程恢复方面显得尤为欠缺,加之基层行对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重要网络设备缺乏备机,发电机组及预防自然灾害的其他应急物资也都较为缺乏。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将对金融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议的相关保障
建议上级金融机构,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把金融系统应急体系建设作为省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预案效力和影响范围,建立或完善相关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议上级行出台专门针对不同级次自然灾害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灾后重建的信贷准入标准、优惠利率、担保要求以及贷款审核程序等方面有别于普通贷款,提升灾区金融保障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金融机构能及时按不同灾害级次规定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减少向上级请示汇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建立金融区域性应急防灾减灾中心,通过明确职能,建立功能各有侧重的战略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改变各分支机构目前各自为阵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在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建议上级行建立应急管理远程培训课程规划,邀请专业师资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分支机构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指导。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的纵横结合
基层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既离不开上级行的正确指导,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建议鼓励基层行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中,除核心业务、内容外,应积极主动寻求纳入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一方面解决基层行遇到上述突发应急事件时,因势单力薄而难以应对的困局,另一方面确保地方政府对基层金融机构应急预案在协调沟通、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培训宣传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以解决基层行在处置突发自然灾害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措施不统一,各自为阵的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一是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人民银行区域金融风险防控的管理范围。从应急制度机制建设、预案建设及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细化考核评价项目及标准,严格进行考核评价并通报结果;二是在人民银行内部应建立从上至下应急处理的科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处置措施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将应急体系建设作为单位履职能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三是至上而下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的经验总结,为基层行提供经验模式借鉴。
(四)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设与运营灾备中心模式
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建立数据备份中心,按照上级行、社的规定做好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要做好现有条件下的灾难备份,及时将关键数据用本地磁介质备份,异地保存,要积极研究,选择符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灾难备份系统,有条件的机构要加快建设灾难备份中心,做好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与管理,确保重要数据信息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沿革
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最早脱胎于传统的IT备份与容灾恢复计划,但是随着IT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灾备越来越难保障企业在灾难面前的关键业务可用性,企业更需要一套标准化、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去帮助其应对灾害,这不仅包括IT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整个机构(企业、政府、组织)的管理架构层面。通常认为,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识别威胁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并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来建立组织机构的恢复能力和有效应急响应能力,从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资产,组织机构的信誉、品牌及其创造价值的活动。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包含在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理论中,并未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独立研究。而那时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损失(如人和物等),而对事件造成的其他损失(业务停止、工厂停工等)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技术手段所限,也没有能力对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能是尽力而为。计算机系统在解决系统持续运行的问题时,率先对单点故障采用了冗余措施,这就是最早业务连续性管理思想的开端。
70年代,出现了容灾恢复计划的概念。当出现大的故障和危机时,中断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以小时为单位。金融组织,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都建有另外的后备点,备份磁带存储在远离主中心的地点。
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从而对数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催生了一种新技术的发展——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简称DR),而在研究各种灾难恢复技术时,自然要考虑如何尽快恢复业务运行,即业务连续(Business Continuity,简称BC),因为只有业务连续才是灾难恢复的最终目的。在这种背景之下,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90年代后,随着IT与业务的相互融合,业务连续性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服务,而是延伸到更为广泛的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领域。业务连续性管理不再局限在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上,而是转移到了面向终端客户,转向服务的业务流程的连续保障方面。
为更好地理解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过去和现在,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其发展过程中三个重要的递进的概念,即灾难恢复(DR),业务连续计划(BCP)及业务连续性管理(BCM)(见图1)。
在业务连续性管理理论发展的40年中,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之后,开始了快速发展。2003年国际BCM权威组织DRII(国际灾难恢复协会)和BCI(国际业务持续协会)联合的业务连续性专业人士所用的国际最佳惯例,标志着业务连续性管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政府机构、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已经认识到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重视起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大致从两个领域进行:一个是围绕信息安全带来的新型安全危害事件所作的研究,典型应用就是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2005年颁布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另一个是围绕应急管理体系所作的研究和实践,以2003年SARS挑战为契机,政府适时提出了建立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于2007年11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应对灾难,有效地展现了过去了10年中国在灾难应对、危机处置、紧急救援和善后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国内监管现状
当今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营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任何信息系统故障都会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在这种业务与信息系统紧密联系的模式下,一旦因为突发灾难造成关键业务数据丢失或信息系统不能尽快恢复,将严重地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分析显示,各行业最长可忍受损失为日常营业额的50%;如两星期无法恢复信息系统,75%的公司业务将停顿,43%的公司将无法再开展业务;没有实施灾难备份的公司,将在灾后2~3年破产。
美国的权威信息调查机构Strategic Research Corporation列出的各种行业停机一小时所造成的损失(见表1),银行业占据榜首。
从社会影响层面分析,无论业务运营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还是信息系统管理水平等方面来看,银行业总被誉为各行业中的“领头羊”。这不仅是由于其起步早,20世纪90年代末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实施数据大集中和灾备中心的建设了,更是由于2006年以来,银行业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
近几年,我国对业务可持续性管理及其相关的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灾难恢复等领域相继了监管规范和指引,如《银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更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的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指引》强调了业务连续性管理不仅是IT部门的工作职责,还需要由上而下地覆盖各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银行业对外服务及支持对外服务的所有业务都必须建立配套的连续性计划,并通过内部审计等方式确保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良好实施。同时,IT信息系统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不仅是由于业务连续性管理脱胎于IT的信息灾备管理,更是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在业务运行风险中是最常见最复杂的。因此,《指引》从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执行层面、风险影响分析、资源建设等方面强调了IT部门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角色。
《指引》同时还强调了商业银行在遵从监管的过程中,从风险影响识别、关键业务系统的判定、应急体系的组建、内部审核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从各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各行需要的管理政策,不搞一刀切。从我国银行业的组成来看,国有五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管理理念差异、国家政策导向关系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建设的成熟度差异很大,在《指引》的执行层面,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
交通银行实践
交通银行根据银监会《指引》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一整套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企业战略,重视流程、平台、文化三方面的重点问题,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为保障(见图2),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
以业务为中心,就是强调业务保障为整体战略的出发点和效益点,从业务战略到业务需求变化,从而导致对整体信息化保障的高要求。交通银行是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目前各项业务发展迅猛,机构遍布国内250多个城市,营业网点数达到2600多个,且在中国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法兰克福、悉尼、伦敦等地设有分(子)行,在中国台北设有办事处。交通银行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综合化的道路,业务处理模式也正向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营方式发展。
交通银行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肩负起保障世博金融服务安全的使命。世博会对应急管理和业务连续运作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加之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对应急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因此,统一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制度、规范应急体系和流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完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应急预案及必要的演练,对交行来说已成为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流程为导向,就是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各部门的执行层面,均制定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配套衔接的服务流程,保障管理措施的规范执行。交通银行一贯重视业务连续性的建设,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交通银行突发事件管理办法》、《交通银行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办法》、《交通银行媒体危机应对管理办法》、《交通银行数据中心可持续性管理办法》等。并且从高管层开始,建立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按照主管部门、执行部门、保障部门的分工,组建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其下由风险管理部负责日常管理事项,信息技术管理部、数据中心等各条线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参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各个环节。
为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数据中心按照IT服务管理的国际标准ISO20000和ISO27001建立了规范的IT服务和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交通银行数据中心是国内金融业首家通过ISO20000的机构,在ISO20000的框架内,就包含了可持续性管理流程的内容。
经过梳理的持续性管理具有以下活动和过程:风险和灾难规避评估、确定整体恢复策略、确定与建设业务持续性计划、设计开发持续性和灾备预案、预案演练、预案维护。通过ISO20000框架内各流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了职能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减少服务不可用的时间或者最小化业务活动中断影响的流程目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在持续性管理流程下建立了预案体系、演练体系和应急体系,并辅以管理细则和绩效评估,定期回顾流程执行情况,落实流程执行效果。
预案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生产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其中定义了突发事件的通用应急响应流程,是所有其他预案的入口;第二层是场景预案,大致覆盖了可能遇到的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场景;第三层是技术预案,详细描述了应急恢复的技术细节;第四层是操作手册和资料性文档,作为技术预案的补充。目前数据中心已有各类预案百余份,并定期进行修订维护。
演练体系分两个层面:技术部门内部演练和跨部门联合演练。目前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实现演练常态化,定期进行场景演练和技术演练,也多次与业务部门联合组织进行业务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体系可分为事件监测与发现、组织评估影响度、应急处置、后续回顾四个环节,辅以应急预案的制订和演练,尽量主动监测与预防影响业务持续性事件的发生,减少意外事件对业务的影响。
以技术为手段,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实现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交通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实现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跨越式发展。自2006年数据中心成立以来,交通银行已经在灾备与应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金融业具有领先优势。交通银行建立了先进的同城灾难备份系统,实现了大规模系统灾备切换的自动化,大大缩短了系统切换时间,并且在国内银行中首次实现了数据中心、同城中心之间的业务系统切换运行和回切,业务恢复时间仅1.5小时,并做到了零数据丢失(RPO为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数据中心又在关键系统同城双中心运行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新一代海外行系统分钟级切换,首次将灾备切换时间缩减至10分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数据中心制定了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规划,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本优先、兼顾效率;分级灾备、保障有效”为指导原则,建设上海、武汉的“两地三中心”灾难备份体系,以增强IT防范风险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
在充分理顺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流程后,数据中心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对管理流程进行平台化改造,在已经建设完成的BCM平台中,全面覆盖风险分析、业务影响度分析、预案开发和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响应、应急恢复等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IT业务连续性管理闭环。通过自动化工具提供了全新的演练方式提高演练成效,实现预案策略的快速查询和定位,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提供操作和指挥层面的信息支持。这一平台工具在2011年分钟级灾备切换演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文化为保障,就是充分营造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全员意识,在各项工作中渗透融合。应急保障是数据中心的部门职责之一,为了向数据中心每个员工灌输业务连续性理念,落实流程要求,中心一方面通过培训、宣讲等方式,使员工了解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概念及目标,另一方面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的绩效指标分解至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工作内容。
在全员参与应急管理的氛围中,业务连续性管理与数据中心的“大一线”运行值班管理制度结合,充分发挥专职值班经理在应急指挥方面的职业素养,以及各部门技术值班人员的专业技能,使用业务功能、信息安全等九项标杆评估突发事件对业务的影响度,利用手机短信、电话外呼、VPN远程协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突发事件及时响应、快速恢复。
将应急能力作为员工技术能力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平战结合,加强主动性演练,在一线人员范围内常态化组织场景演练,达到检验预案有效性和强化员工应急意识的作用,同时重视每次演练后的总结评价,争取参与人员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挑战与应对
在各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过程中,普遍会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如何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有效汇总及传达突发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应急响应时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如何整合数量庞大且结构松散的应急预案,以实现应急情况下的准确快速定位,提高应急管理流程及预案的可操作性;
如何建立有效的演练体系,以提高预案和演练的紧密程度,并形成演练的长效机制,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应对之一:从战略管理高度考虑业务连续性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不仅是指IT系统的恢复,还包括管理层面的操作流程,包括事前的危机预测、事中的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是组织机构整个管理层面的操作,更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应该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关注流程、人员、设施和计划。
业务连续性管理除了组织体系、人员、基础设施等关键资源之外,还包括制度、流程以及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的文化理念,这些关键因素共同构成了整个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及方法论。
应对之二:强调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长期战略。业务连续性管理理念发展至今,走过了至少40年的时光。而一个企业要完整地实施业务连续性战略,达到保障业务不间断运行的目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灾备中心的建设、企业信息系统高可用性梳理、企业文化的营造都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因此,必须强调管理战略的长期性,以多年规划的方式制订远期愿景和战略部署,分阶段实现里程碑目标,切忌在高层决策时摇摆不定,朝令夕改。
应对之三: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有其发展的自身内在规律,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方法论和最佳实践,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研究有助于实现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但更应重视的是各商业银行在基础建设、人员意识、政策监管、社会影响度方面的差异,依据发展成熟度的不同,逐步建立起流程化、体系化、平台化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
随着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部分风险得以集中,而通信、网络、系统因素的操作风险、机房风险等仍然存在。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组织架构、机房管理、网络通信、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商业银行;维护管理;通信线路
随着金融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陆续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至一级总行,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大集中能够为银行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直接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升级,提高服务和管理手段,使原本分散的风险随之集中。同时,数据集中处理对通信、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更高,对系统开发、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对基层分行来说,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且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保证信息系统健康、稳定发展,防范风险,杜绝安全隐患,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信息安全日常管理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分析。
一、基层分支机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一)业务中断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通知》,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不得大于半小时。保障业务连续性运行是所有银行信息科技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因设备软硬件故障、病毒传播、网络、电力故障及人为非法操作造成系统不稳定等因素,极易造成银行业务中断或某个交易失败。业务中断不仅阻碍了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还将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客户满意度下降。对于分支机构来说,业务中断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机房风险
银行的机房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核心,好比人体的心脏,承载着业务运营的重要动力。机房是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设备的汇聚地,一旦机房发生火灾、水灾等意外,将严重影响业务的运行,同时给故障恢复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2.网络中断风险
分支机构的网络建立承载着上联总行、下联支行的重要作用,每一条数据链路、每一台设备都举足轻重,网络的“健壮性”是业务连续性的重要基础。数据链路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血管,网络性能应始终处于健康、无阻塞、安全的运行环境中。网络中断风险会直接导致机构无法办理与核心系统有关的任何业务,银行数据大集中也就失去了意义。
3.人员操作风险
人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错误操作或工作失误造成的信息系统风险事件。因工作人员能力欠缺、有意不遵守制度或恶意破坏,导致终端、设备、局域网内设备软硬件故障,将影响部分机构甚至是全部业务无法正常运营。
(二)数据安全风险
1.数据被窃取
数据在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或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并导致机密数据外泄等风险。一旦发生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的情况,不仅会泄露客户信息资料,更严重的会引发客户不满,影响银行的整体声誉。
2.数据缺失
由于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突发事件造成存储介质的损坏,导致部分或全部数据丢失,或未按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数据转存或备份,使某个系统出现异常后,不能及时恢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
(三)系统建设与桌面终端风险
1.系统建设风险
数据大集中后,越来越多重要的信息系统,包括重要的业务数据只部署在总行一级,不需要在下级分支机构部署。为了提升管理,有能力的分支机构会建立一些特色化的辅助系统,由于人员少、技术能力有限等因素,这类系统常常是小众人员参与,系统架构较为简单,开发、运维、测试不分家,岗位的A/B角制度难以落实,制度监督和制约措施很难完全执行到位,直接导致的风险是在技术架构的制约下,系统逐步庞大,代码臃肿,升级和更新受限。同时,因员工的转岗、离职等因素,导致后期团队接手困难。
2.桌面终端风险
桌面终端已成为员工工作的基本工具,安装了各式生产、办公系统,存储了大量敏感信息。根据木桶理论,终端极易成为最大的风险来源,是企业网络的最基础部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分支机构的不断扩张,员工人数的增加,运维保障工作成倍增加,科技人员不仅要维护运营,保证业务连续性,还要提升服务,快速响应故障,锤炼技术基本功。此外,要营造创新环境,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突破固有思维局限,开拓思路,探索出有新意、有亮点、有价值的科技武器,在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拓展发展渠道。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组织架构及制度建设
信息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中的一类,独立于任何其他风险种类,商业银行应培养全员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成立包括管理层、中层管理者、员工构成的三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小组,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并配置兼职信息安全员,落实具体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及任务,以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机房管理
机房的建设应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机房规范化工作指引》,按照C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标准,各类设备和设施应摆放整齐有序,线路、机架电缆线扎及标志整齐,有编号、标志科学统一。机房应配备电力、空调、监控等设施,在停电的情况下满足机房电力需求,配套防盗窃、防雷、防火、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磁保护等措施,确保机房正常运转,并尽可能建立同城灾备机房。建立机房管理制度,落实现场巡检要求,健全各类登记簿,应明示网络拓扑图、电力设备控制开关等重要信息,方便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定位到具体的点位,具体要求机房巡检内容、时间、次数,对机房运营设备的各类参数进行登记,记录并总结突发故障的处理信息,以起到警戒和预防作用。
(三)有效管理
1.管控体系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基层分行应建立一套包含入侵检测、防病毒、补丁分发、系统防护、非法外联、移动介质管控等在内的完善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抵御外界入侵,防范病毒传播,修复操作系统漏洞。做好数据备份、传输及加密工作,尤其是牵涉客户的敏感信息,严防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控制数据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的风险。
2.完善信息技术架构管理
基层分行信息系统研发的目的是加工来自核心及非核心的基础数据。应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流程,严格把控科技项目建设风险,统筹系统建设和风险防范的矛盾性。在安全的模式下创新,把控风险,将集中的大数据加工成管理层、员工最为关心的内容,及时响应管理需求,以此促进业务、保障运营、提升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设“分布式的”“可复制的”“可扩展的”坚若磐石的基础平台,特别注重统筹规划信息系统等保障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提高数据存储水平,保证业务数据安全。
3.规范运维、操作流程及手册
系统的变更应具备严格的审批流程,保证双人复核。严格划分数据源及信息系统的访问权限,应依据“最小授权”原则,由专门人员掌管各系统密码,并定期更换。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操作规范、管理流程,包括介质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络管理、维护及故障处理制度、软硬件变更流程、备份管理、机房管理、巡检制度等。运维团队应着力于故障异常的监控、原因的分析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总结和借鉴行业经验,并依照操作框架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的运维处理手册,对运维故障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有分析”,运维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互相交流,提升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软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基层分行应重视信息系统、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及计算机设备等软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做好关键设备的冗余备份,制定设备的替换方案,提前组织基础设施的更换、维保、升级服务,建立老化、淘汰设备的“退役”机制,消除因设备生命到期而可能带来的潜在运行风险。
5.监控手段与预警机制
依托数据监控、图形展示、移动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对设备、通信线路、机房环境等进行在线监控,通过短信、邮件等形式实时告警,为后续应急处理提供宝贵的时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持续优化监控策略,不断提高告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四)网络通信
采用不少于两家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线路,确保网络无断点,访问带宽应满足各信息系统的带宽需求,必要的情况下引入无线网络通信。配备备份的网络设备,核心生产系统设备至少应采取双机热备,网络配置应由专人负责,网络配置的更改应有备份、双人复核确认机制。定期邀请网络设备厂家、通信运营商进驻,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网络健壮性、设备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节假日应与市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等通信运营商取得联系,对有关网络设备、光纤线路进行检查,排除风险隐患。
(五)建立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演练
对信息科技突发事件进行梳理,制定不同场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着重组织开展影响生产业务的风险梳理和排查,明确应急工作职责,可通过外部专业机构验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积极开展辖内应急演练工作,包括机房安全、供电系统、UPS放电、网络线路、线路切换的自我验证、人员的操作熟练性等内容,随机抽取演练场景,做到“真演练”和“真切换”,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结合自身环境和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演练处理过程,增强员工实战能力。总结演练过程出现的问题,形成演练报告,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
(六)信息安全检查
全面梳理分行及分支机构风险点,尤其紧盯基层分支机构风险,坚持开展多形式的信息安全检查,坚持以“分支机构定期自查、领导亲自检查、重要时期专项检查”等多层次检查方式,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夯实安全基线。“检查不走过场、问题不留死角”,对检查出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规定整改期限,责任落实到人,到期进行复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追求当事人、负责人的责任。通过检查,营造信息安全管理高压态势。
(七)业务培训及人员管理
一是通过面授、远程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兼职信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业内专家专题授课。科技人员根据专业特长,总结日常运维经验,注重可操作性编写运维操作手册,将信息安全培训加入到新员工培训手册中,树立全员信息安全意识,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二是建立信息安全有效交流平台,采取邮件、电话、网站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新技术支持手段,不但提供快捷高效的技术支持,还能够供科技人员交流日常维护经验,实时了解、准确把握、讨论常见故障。
三是开展内部师徒“传帮带”作用,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公文写作等方面提升员工“软”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宣讲、聘请外部教师、参加外部培训等方式拔高员工“硬”工夫,促使员工全面提升,主动考取专业证书。提高员工基础理论水平,探索培育和建立一支集数据分析、业务、技术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与银行各传统职能部门在相互协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驱动整个银行的业务和科技能力提升,培养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多层面的技术骨干,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学习型”“奋斗型”“吃苦型”“创新型”精品科技人才队伍。
四是梳理员工岗位职责和分工,加大内部员工的交叉培训工作力度,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实现合理的组织分工,避免系统开发人员同时从事该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作者:雷娟 李文 单位:昆仑银行西安分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管理;灾难恢复;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2011年12月,银监会就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突出强调了业务连续性管理在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
面对更高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如何从 “以资产为核心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向“以业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值得关注。
一、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的定义
业务连续性是一种计划和执行组成的策略,目的在于保证企业信息流能维持业务持续运行,对在经营过程中依赖客户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管理信息的企业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不独针对商业银行而言。根据《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被定义为“商业银行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规划和响应,使得重要业务得到有序、快速恢复,实现持续、稳定运行的能力”。业务连续性管理则指“商业银行为保证重要业务持续运行而建立的一整套管理机制、办法、制度、方案、标准和程序的有机整体”。
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意义和监管要求
当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早已不再局限于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业务系统日益复杂,给银行业务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应有效评估、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包括了对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的风险控制要求,即保持业务持续运作。国内各监管部门也顺应信息技术、金融业务发展,陆续制定了监管指引和要求,主要条例如下表:
从监管的发展演变不难看出:从最初的仅关注灾难恢复到当前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现了从具体操作到系统管理,从局部控制到整理规划的发展。适应了国内金融行业形势发展,也越来越趋同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规范。
三、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理想架构
依据《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关系结构应自上而下,由董(监)事会、高管层、主管部门和执行部门组成,应将业务部门纳入管理架构中,具体职责分配如下图1:
对应的,商业银行应当由上图中的干系人搭建日常管理组织架构和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如下图2:
四、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发展状况
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直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一种对计算机连续运营中单点故障采取的冗余措施的形式出现,关注的主要是灾难事件本身造成的直接损失。70年代,初步出现了容灾恢复的理念,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起数据的后备点。80年代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愈加强烈,进而对数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了新技术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简称DR),而灾难恢复的最终目的是业务连续(Business Continuity,简称BC)。由此,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从DR到BC的演进,其实质是从单一技术手段到系统性策略管理的升华,而国内商业银行大都还处于DR阶段,或是从DR向BC逐步转变阶段。
有趣的是,国内对商业银行BCM的研讨主要来自于外部机构,尤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最为热衷,2012年先后对BCM管理单独出版刊物,表达了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愿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在BCM管理方面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而国内银行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是国内越来越规范、严格的监管要求和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需求。根据安永(Ernst & Young)调研资料表明:中国银行业BCM建设状况中,国有四大银行、国开行DR成熟,BC趋于待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DR趋于成熟,BC待完善;城市商业银行DR起步,基本无BC。
中国工商银行在2001年前,在开始数据大集中工程时同步开始了灾备规划和建设。2003年,该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灾备系统已经建成。目前工行建成的灾难备份体系是本地数据实时备份,异地灾难备份,在北京和上海两个数据中心之间跨1200公里的距离建立灾备体系。工行业务连续性规划已经基本覆盖全行所有业务,并根据业务的关键性制定了不同的灾备等级。
2008年,建设银行启动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整体规划咨询”项目,与中金数据合作,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个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咨询服务项目。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实施方案,开始系统化推进BCM。2013年,建行又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和《业务连续性管理操作手册及模版》,其采用的流程与规划总体与监管指引一致,以风险管理部为牵头机构,明确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统筹规划工作。
五、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层面常见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业务连续性管理驱动力不足
部分银行人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外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不可预期,属于不可抗力,且业务连续性管理对银行的业务运营不能带来可以预见的价值。而仅仅依靠外部监管的驱动不足以彻底改观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
2.企业文化局限,业务条线参与不足
对BCM的管理还存在局部控制、松散管理的现象,将职责仅分配到某些机构、某些部门和某些人员,而非全员参与。例如,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同于IT容灾,工作职责局限于信息科技部门。
3.实战演练不足
国内银行重视对灾备系统、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对应急预案的制定,但基本还停留于桌面演练,实战演练不足。这种“纸上谈兵”的形式不足以验证业务持续性管理的有效性。
4.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型人才
与国际上成熟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相比,国内银行在团队建设和人员素质方面还显滞后,缺乏一批熟悉银行业务流程,且对计算机、网络、通讯、安保和法务等方面有把控能力的专家型团队和人才。
六、业务连续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指引》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进行了概述,主要关注涉及业务连续性的关键资源,识别关键资源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脆弱性,确定风险敞口等。据此,商业银行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风险管理应当体现在业务中断影响评估、业务持续性管理流程设计、资源建设、应急响应和持续监督机制中。笔者认为,主要风险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点一:业务影响分析。首先,对于重要业务的判定,监管指引未作出强制性定义,裁量办法由各个商业银行具体制定,因此是否对重要业务进行了准确的判定、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应急方案能否全面覆盖。其次,对重要业务中断的概率、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恢复优先级别和恢复目标时间应合理估算和规划。再次,对重要业务的判定应当动态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外部环境或监管要求等要素发生变化时,重要业务的认定也应当适时调整。
风险点二:对关键资源的风险评估(RA)。在重要业务影响分析基础上,对牵涉关键资源的风险评估较为关键。关键资源应当包括关键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关键的人员、业务场地、业务办公设备、业务单据及重要外部供应商。需分析关键资源面临的各种威胁以及资源本身的脆弱性,确定风险敞口。再根据风险敞口制定降低、缓释和转移风险的应对办法。
风险点三:业务连续性计划、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外部供应商连续性计划。主要关注上述计划或预案的完备性与预见性。例如,个别商业银行或个别分支机构对重要外部供应商的连续性管理可能认识不足,未将其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导致外包服务供应商非正常退出及其它紧急情况时,没有良好的应急响应,进而对本行的业务运行产生直接冲击。
风险点四:资源建设状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资源建设缺失可能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运营中断事件指挥场所,备用业务和办公场所,灾备中心建设和关键岗位的备份人员等等方面。
风险点五:业务连续性演练。在已有较完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各种预案的前提下,业务连续性演练情况也必须关注。一是演练时间是否达到监管指引要求的“至少每三年对全部重要业务开展一次业务连续性计划演练”,还包括在重要业务活动和重要社会活动等关键时点的演练。二是演练目标不应流于形式,应当注重以真实业务接管为目标,确保灾备系统能有效接管生产系统并能安全回切。三是演练范围应当完整,尤其应当将重要外部供应商纳入演练范围。
风险点六:评估审计与日常监督机制。按照监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的自我评估或委外评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审计,每三年至少一次全面审计,在出现大范围运营中断事件时,应及时开展专项审计。此外,商业银行应在每年一季度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提交业务连续性管理报告,包括上一年度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在全行性演练后,应在45日内向监管机构提交演练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业务连续性管理(BCM) - 金融机构如何防患于未然并在危机中求得生存》.
[2]德勤《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管理-莫让无妄之灾阻断公司业务》.
[3]毕马威《有备无患:中国企业的业务持续性管理》.
一、消防演练的内容:
1、
报警与接警;
2、
初期火灾的扑救;
3、
人员的逃生、自救、疏散和重要物品的转移;
4、
火灾现场的安全保卫。
二、 消防演练的阶段划分:
1、进行学习动员。在全行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大教育活动,组织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国建设银行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建设银行办公楼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由各部门为单位在支行分管领导和安全员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和模拟演练我行制订的消防应急预案,熟悉在消防突发事件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熟练掌握每一种消防器材的性能和用途,掌握火灾中基本的自救和逃生方法,保障自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2、成立消防演练领导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严格组织实施演练活动,确保演练活动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指挥组:
灭火组:
接水组:抢救组:
警戒组:
保障组:
3、组织演练。请县公安和消防部门的同志来行,讲解消防知识及演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消防队的指导下进行演练。全体人员都要参加,把演练当成实战,认真对待;担任警戒任务的员工要提高警惕,防止在演练当中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4、总结汇报。演练结束后,各部门要对演练进行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进行整改,总结情况按要求上报支行办公室,办公室整理后上报市分行安全保卫部。
三、 演练要求:
1、加强领导,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支行的统一部署下,全行人员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确保演练效果。
2、各部门调整好工作,确保全员参加。这次演练是全面性的、较大规模的消防演练,各部门要组织好员工积极参加这次演练学习,增强自己处理火灾隐患、躲避火灾危险的能力等消防技能。
兴业银行的规划动态
我国的兴业银行也开展了企业级别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在风险分析以及监测方面、风险发现以及识别方面、风险控制以及预估方面制定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规划蓝图。兴业银行为了重要信息系统有个良好的业务连续性,进行了信息科技风险的多次应急演练,例如在09年进行的系统回切工作、核心系统应急演练工作,进一步对应急组织架构进行了完善,对协作机制进行了完善,使银行的信息系统由了高水平的抗风险性能。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加强,通过定期生产巡检制度,有效处理了系统出现的故障、软件出现的故障,对异常情况以及系统隐患进行及时的排除,让信息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安全地运行。
广东发展银行的严控动态
广东发展银行在09年把风险严控当成了工作重点之一,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借助于逐步提升、广度优先的发展策略,重点在人员方面、技术方面、管理方面对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平进行提升,成立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它是做出了一个科技战略目标,同时制定出路径的实施步骤。把信息安全科技规划、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成了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根据科技规划,定义了信息安全系统、信息安全体制、信息管理平台等很多方面的管理实施路径。在信息科技治理完善方面,首先是成立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机构和组织架构,通过稽核部、合规部、信息技术部组建了信息技术风险,成立了应急处理小组、应急领导小组、支持保障小组来应对银行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同时建立了三项重要机制,分别是信息技术风险处理机制、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其次是出台了科技规则管理方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科技制度的修订、废止、制定以及审批。还要完善银行信息安全队伍,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水平以及意识。广州发展银行总行在各个分行、各个部门的科技部门建立了信息科技安全岗位,用来负责落实、组织自己所在单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另外,组织了总行信息科技安全岗位人员、信息科技岗位工作人员参加银行业信息科技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信息科技安全条例,让广州开发银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遵守并了解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求。广州发展银行还借助于高效的、科学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例如进行外部的、内部的审计工作,借助于审计工作排除流程、操作以及制定方面的潜在风险,对信息技术部门进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自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数据机房的现场检查工作,还要在每个季度开展用户管理、数据库操作等这类高风险的专项检查。
宁波银行的审计动态
宁波银行根据银监会最新出台的新指引,参考新加坡的华侨银行IT架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IT稽核队伍,管理IT审计工作。并且宁波银行扩招了一些稽核人员,让这些稽核人员在银行系统的开发阶段就加入到其中,完成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控制。并且宁波银行在科技部门制定出两个发展方面,一个是数据中心方向,一个是开发中心方面,一个管理运维,一个管理全行开发,达到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控制目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业务应急保障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营运模式已经由手工处理转变为电子处理,各家银行都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建立了电子化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电子化造成银行过分依赖电子设备和技术,一旦设备或程序发生故障,很难采用恢复手工处理用以代替的方式,因此必然影响银行业务处理。鉴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制订业务应急保障策略,以便在发生突发故障时,能够及时启动预案保障业务应急处理。
一、商业银行业务系统营运模式
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的营运模式按数据集中的程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散模式,一种是集中模式。
(一)分散模式
分散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各家分行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业务数据的处理分散在分行,并由各家分行自行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业务系统独立、数据处理分散,分行间业务处理的差异化较大。这种模式由于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点状分布,突发故障的影响范围较小,不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因此商业银行对突发故障的风险可控性较强。
(二)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又可细分为统一集中模式和区域集中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或区域中心,由总行或区域中心集中管理。各家分行没有独立的业务系统,全部使用集中业务系统的终端进行业务处理。集中模式业务系统的诸多优势克服了分散模式业务的弊端,随着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日臻完善,这种模式的采用也越来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后台处理集中,业务终端网状分布,系统架构为“金字塔”型,故障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商业银行业务应急保障策略的制订也凸显重要。
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类型
分散模式业务系统由于其故障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小,应急保障的实施也比较简单,同时也可借鉴集中模式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的部分内容,在此不作赘述。本文着重探讨集中模式业务系统的应急保障策略。集中模式业务系统一般为“金字塔”型架构,其架构为总行(或区域中心)、分行、网点三层。总行(或区域中心)为后台,是业务系统的主机;分行为,是业务系统的前置服务器,桥接网点与总行的业务处理;网点为前台,是业务系统的操作终端。“塔尖”为总行(或区域中心)主机,“塔身”为分行前置服务器,“塔基”为网点终端。基于此种结构,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故障类型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策略。
(一)设备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设备故障是指主机、前置服务器、终端等硬件设备由于设备自身原因或其他外部因素而损坏,业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设备故障的影响范围各有不同,主机故障影响范围最大,前置服务器次之,终端再次之。由于设备故障(尤其是主机设备故障)很容易导致业务数据的损坏或丢失,因此其风险度和危害性非常大。对于设备故障,商业银行应建立备机策略。所谓备机策略,是指为主机、前置服务器、终端等设备设立备用设备,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即可及时切换至备机进行业务处理。
对于主机设备,商业银行应建立异地备机策略。所谓异地备机策略是指在主机生产设备所在城市以外的地方设立备用主机设备,以此来防范外部因素导致的设备故障。在建立异地备机中心后,商业银行应将主机备用设备视同生产主机设备一样进行日常维护和升级变更,同时应将业务数据实时备份至备用设备,保证主机备用设备上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前置服务器设备,商业银行可采用总行集中设立前置服务器备用设备的的备机策略。此策略即可满足分行前置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的应急保障,又可避免分行各自设立备机设备的重复投入。同时,前置服务器备用设备由总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又可减少分行对设备维护的人力成本。
对于终端设备,其故障影响范围很小,商业银行应做好终端设备库存量的匡算和技术支持,在终端发生故障时能够尽快修复或更换,保证柜面的金融服务。
(二)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通讯故障也称网络故障,是指由于网络异常而导致业务系统通讯中断,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集中模式业务系统架构为总行、分行、网点三层分布,通讯故障的发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总行与分行之间的通讯故障;另一种是分行与网点之间的通讯故障。前者的影响范围要大于后者。
通讯故障会导致网点无法使用业务系统为客户进行业务处理,但对业务数据的损坏或丢失没有影响。由于通讯故障的恢复时间取决于网络修复的快慢,此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会造成较长时间无法对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应采用应急支付策略,保证对客户的紧急支付。所谓应急支付策略,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在无法正常运行时,采用特殊方式为客户提供紧急现金支付和凭证挂失等服务。由于应急支付无法正常操作业务系统,对客户密码等信息也无法进行核对,因此存在较大的资金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应急支付策略,必须制订完善的应急支付制度,规范应急支付行为,有效防控应急支付操作风险。
应急支付是为客户提供紧急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尽量缩小应急支付的业务范围。对于商业银行的柜面服务,紧急支付的压力往往来自个人客户,对公客户紧急支付的要求较个人客户要低一些,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急支付的业务范围以个人客户为主。
(三)系统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系统故障是指业务系统主机程序出错或数据量压力瞬时过大而导致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部分业务无法处理的情况。系统故障发生后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全行或较大范围内的分行。系统故障一般与分行前置服务器和网点终端无关。
业务系统如因系统程序故障而导致所有业务无法处理时,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备故障或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启动备机切换方案或应急支付方案。如因系统故障导致业务系统部分业务无法正常处理时,商业银行可采用分级保障策略。所谓分级保障策略,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业务种类的性质和分行所在地对客户影响度等因素,对业务和分行进行重要度分级。对重要度高的业务和分行,应重点保障,故障排查和系统恢复都应优先于其他业务和分行。分级保障策略可有效降低对业务处理的影响,减小故障对客户服务的波及面。
三、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的组织和实施
基于业务系统故障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提高突发故障处置响应与协调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突发故障的发生和减少突发故障造成的损失。
(一)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业务系统故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合理调配人员力量。要明确日常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健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责任制,努力构建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
商业银行应针对业务系统故障的类型和特点,制订完善的业务应急预案,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业务应急保障的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分工、预防与预警指标控制与措施、应急响应与处置安排、后期处置要求,以及应急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加强应急保障动态管理
由于业务系统故障的发生有不可预期性,商业银行应加强业务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社会环境情况,有计划地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对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完善,不断检验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并适时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完善,使之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以满足今后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2018年第三季度,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及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我在科技信息岗位的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三季度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完成我行日常网络维护、系统管理、机具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机房管理等科技工作。积极实时和总行科技对接,完成中成村镇银行网银自建CA证书改造,上报给人行《大理古城中成村镇银行科技运维2018年3季度报告》、《大理古城中成村镇银行网络应急预案》、《2018年金融科技活动周材料和科技成果概况报告》,上报大理信息技术科《大理古城中成村镇银行金融城域网网络安全自查报告》,积极配合完成好信息技术工作,保障我行日常工作稳定运营;
(二)、完成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认真贯彻银监和人行等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积极完成广告和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了:“2018年金融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并积极上报活动汇报材料,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大理中支科技科对我行的金融城域网网络安全检查,满足监管要求并扩大了我行的知名度;完成我行公务用车管理工作;
(三)、完成全行后勤保障工作。完成了2018-2020保安合同、2019年驾驶员合同、2019年植物租赁合同、2018年2代UK采购合同的签订,2019年大理村行所有质保金的报销工作,积极做好日常水、电、网络保证、做好日常办公用品和耗材采购发放、及时处理各种房屋和机具故障维修工作、积极进行草木修剪和绿化维护工作、及时完成办公室布置调整安装工作、完成日常邮寄快递工作、完成日常培训和会议保障、做好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实物管理等工作,保障我行正常运营;
(四)、完成日常财务部分工作。积极做好年度和月度预算编制和上报工作、完成全行日常采购和比价工作、及时完成全行各类费用报销处理工作、完成全行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完成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盘点及台帐管理工作、完成全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工作。
(五)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2018年三季度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取得的成绩,我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目前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绩效考核财务指标完成不理想,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责任。
三、工作改进措施及方法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一)、针对绩效考核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这是我面临的一个挑战。首先,目前大部分时间完全忙于信息工作和日常行政繁杂事务,客户资源有限。为解决该现状必须坚持走出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做好规划,从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拓展业务,争取完成好财务指标。
(二)、在现有工作完成情况下更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今后要注重工作上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同事的沟通交流。我自身平时也会加倍努力,有计划的把日常工作慢慢梳理,把今后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使我们的工作达到良好有序的状态。
四、2018年四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