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经济走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8: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经济走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经济走向

第1篇

20世纪发生很多大事,无不影响整体经济运行。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生产力,影响全世界的市场体系。战时的管制和战后的物价飞涨使市场体系整体上处于混乱。德奥等国的经历产生了二三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学”,使人们认识到,在战争的压力下,市场体系不堪一击,“均衡价格”荡然无存。后来,30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打击更加深刻,以至于几十年后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无论作者信奉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要讨论市场机制有什么样的缺陷,政府应当有什么样的对策。时至今日,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与一个世纪之前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不同程度地已经从市场均衡走向经济增长。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回归――正如后人曾说过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关心的首先是经济增长。早在上世纪40年代,西方就有“增长经济学”这类的理论著作。其后,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就更多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回归”,也不是单纯的“主题转移”,很值得我们注意。

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生产的增长,是产出的增多和改进,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市场均衡理论的视角来看,那就必然地要求:在现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中有一定的分配份额将来要用于追加的资本,即当期国民收入中得出需要用于以后时期的投资,而且,储蓄与投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必须互相一致。这就要求把一般市场均衡理论从基本上是静态的理论改变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均衡理论。那可不是一件易事。

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大致上可以归入两类。一类是: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增长可以在市场均衡的过程中实现;假以时日,普通商品市场可达到均衡,金融市场也可以达到均衡,所以,个人家庭、公司企业分散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如同普通商品市场上的供需行为一样可以达到均衡,因而经济增长终究可以圆满实现。但另一类理论观点则对经济的稳定性更为关心,他们认为:即使市场均衡终究能够普遍地实现,那也是很遥远的事,但“时间要那样长,我们可能都不复存在了”;在现实条件下,市场内外都有种种“不正常”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普遍的市场均衡――包括储蓄和投资的相互完全适应――可能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只是“镜花水月”,为今之计,只能以外力去促使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在诸种“外力”之中,政策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第2篇

关键字:机井管理; 市场运作; 具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进行机井管理走向市场运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具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用水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区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用水问题,开展机井建设和机井管理工作是重要的解决路径。但是,在很多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例如,地下岩石层的硬度比较大、地下水位相对比较低),打一口机井所消耗的资金数目很大,施工的持续时间也相对比较长,这就给当地区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这些花费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的机井在维护的过程之中,也需要花费巨额的维护资金,一旦机井出现了损坏问题,维修的资金和维修的时间问题就将严重的威胁的人民群众的正常用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很多的贫困村的机井由于得不到维护,产生了损坏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区域的人民群众的正常用水。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进行机井管理的过程之中,推行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为机井管理提供一条新的出路,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用水。

二、机井管理走向市场运作的具体思路

1.建立规范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

为了保证机井管理顺利走向市场运作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管理规范的机井管理组织:

首先,要保证机井管理团队形成一条严密的组织网络。具体的来说,在推行机井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求机井管理团队的组建要接受相关的农业服务协会的监督管理,并由政府职能部门专门抽调出专业人员进行负责管理,并抽调相关的领导兼职农业服务协会的领导职务,并设置日常的工作办公室,务必保证经济管理在严密的组织结构监督下管理运行;

其次,要求在各个乡镇成立相应的机井管理协会分会,专门进行对各个村落的机井的维护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建立相应的中介联系机构,加强村民和机井管理协会的联系。并在每一个村落成立相应的机井管理服务组织,为每一口机井配置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

然后,要求成立的机井管理协会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机井专业服务协会章程》(该章程的设立要通过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批准之后实施),并在遵循“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当地区域范围内的机井加入机井管理协会,并保证只要每一口机井缴纳相关的费用,就可以加入机井管理协会,由机井管理协会统一安排机井的管理维护工作;

最后,要求成立的机井管理协会进行对区域范围内的机井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的来说,机井管理协会要对机井的具体情况(包括机井的深度、机井内部的蓄水量、机井的相关配套设备、机井的开发时间等)进行仔细调查,充分的掌握住每一口机井的基本运行参数,并为每一口机井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机井管理协会对于会内的每一口机井都制定相应的管理档案(包括机井的会员证明、机井的运行管理证明、机井的上岗证明、机井的档案管理信息),并在互联网数据信息库上进行存储。在机井入会之前,机井管理协会的内部管理人员要先进行对机井的审核工作,只有机井达到了相关的运行标准才颁发机井的运营许可证,为机井的规范化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服务措施手段

为了保证机井管理的市场化普及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机井管理协会组织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水平,提升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声誉水平,吸引更多的机井会员加入:

首先,要优化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定期服务水平。具体的来说,要求机井管理协会组织向会员承诺定期的机井维护检修措施,并专门成立检修服务小组(内部人员必须是具有着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作人员),并安排检修服务小组的常年活跃在机井设施周边,对机井设施展开定期的维护工作,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到机井安全运行的小问题,避免大问题的产生。为了提升定期服务的服务水平,机井管理协会还要定期开展对于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要优化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租赁服务水平。具体的来说,我国有很多的经济贫困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经济困难,机井都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才建立的,这就导致这些这些机井设备难以配置相应的机井配套设备,难以有效的发挥机井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机井管理协会可以向这些区域提供机井配套设备的租赁服务,等到村民利用该设备赚钱之后,再收取相应的租赁费用,通过实施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又可以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3.探索新型发展路径

除去建立完善的机井服务管理组织,完善机井服务管理质量之外,为了有效的推进机井管理的市场化管理运行,机井管理组织协会还要依据机井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型的机井管理发展道路,在保证机井管理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机井管理的经济效益。

首先,为了提升机井管理的资金筹备水平,要求机井管理协会组织走社会化道路。例如,机井管理组织可以为每一口机井购买保险(保险费用通过机井管理协会组织会员筹措、政府职能部门专项拨款来解决),保证机井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及时的获取资金支持,在保证机井的正常工作运行的基础上,降低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经济负担;

其次,为了保证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服务水平,机井管理协会组织还要不断探索盈利的方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例如,机井管理协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场地面积大、房屋设施完善的优势,兴办招待所、水利厂等盈利性场所),支撑起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经济基础,为机井管理协会组织进一步壮大管理服务范围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为了保证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有充足基金的基础上,机井管理协会组织可以进一步购买机井设备,提升机井管理协会组织的实力,并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机井维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满足当地区域的用水需要,促进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提升机井管理的市场服务水平,就需要机井协会管理组织不断完善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并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的机井加入机井协会管理组织,统一高效的进行机井管理服务,保证每一口机井都得到正常的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 陈俊仁,李进华,李金栗.浅谈昌吉市农区机井管理现状[J].农村科技. 2013(12):45-48.

[2] 赵祥,孙中平,王培娟,刘素红.基于GIS的天津市机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J]. 地下水. 2013(03):42-44.

第3篇

吴彦艳(197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格兰杰检验

宏观经济是通过哪些传导机制来影响股票市场走势?这些传导机制在我国实践检验中表 现得是否有效?倘若政府不通过政策干预股票市场,而是完全依靠宏观经济自身的发展 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又有很好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 来管理层干预股票市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非政策性传导机制的研究视角 ,通过实证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综合而言,国内 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正相关关系。Thorsten Beck an d Ross Levine (2002)采用动态平行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法检验了1976―1998年间40个国家的 股票市场与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市场和银行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 响。[1](189-204)二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弱相关或不相关。Binswang er(2000 )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高增长阶段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关联性已经瓦解。[2](379-387)Mao, Y•J• and Wu, R•F•(2006)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股市低 迷期时 股 指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含糊,采用不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 得到的结论相互抵触。[3](157-163)马进、关伟(2006)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我 国当前股 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4](71-75)李冻菊(2006) 得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 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5](75-80)三是认为股票 市场与宏 观经济存在负相关。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 [6](431-439)梁琪、藤建州(2005)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相关 关系为负 ,股市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7](9-19)温军 、赵旭峰 (2007)则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产出的增长对股票市场具有“负的贡献”。[8](90-92)

就国内现有的研究而言,基本上是针对某个阶段我国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实 证分析,尚无从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这一 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宏观经济通过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对股票市 场产生影响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现机制

根据西方理论,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宏观经济增长时期(Y),上市公司的产品销量会随社会需求持续增长(Q),公司业 绩不断提升(A),从而使得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也因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P) 。相反,倘若经济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中(Y),上市公司的产品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 坏而出现滞销(Q),业绩会出现下降(A),股价因此下跌(P)。相应的传导机制 :

其中,Y:社会总产出,Q:公司产品销售量,A:公司业绩,P:股票价格。

(二)社会货币量

宏观经济不断繁荣的过程中(Y),国内货币供应量会随社会产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M );同时,在宏观经济上升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手中货币量 会不断提高(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MM),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N) ,资金会推动股票价格不断上升(P)。反之,经济出现衰退(Y),国内产品数量下降 ,对应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M),居民手中货币减少(PM),进入股票市场的 资金量减少(MM),对于股票的需求减弱(N),股价相应下跌(P)。传导机制如下 :

(三)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Y),经济环境的向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 ),使得潜在投资者转化为实际投资者(R),市场人气旺盛,从而增加股票需求(N ),股价会上升(P)。相反,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Y),会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市 场上涨的信心(F),投资者逐渐退出股票市场(R),减少对股票的实际需求(N) ,股价会因此下跌(P)。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 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研究步骤

1.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把反映宏观经济对股 票市场传导机制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变量,并用实际GDP来反映宏观经济。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宏观经济;

(2)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EPS)――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3)股票市场成交金额(GSM)――反映社会货币量;

(4)股票市场开户人数(KHS)――反映投资者信心。

由于官方数据只给了年度GDP的现价累计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值的同比增长率,所以 要根据这两个数据来推算每年的实际GDP。我们以1992年作为基期,1992年的实际GDP就是其 名义GDP,根据公布的GDP同比实际增长率依次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实际累计GDP。样本空间确 定为1992―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

图1描绘了实际GDP和传导机制变量的走势,对GDP、EPS、GSM和KHS变量取对数值,分别用Ln GDP、LnEPS、LnGSM和LnKHS表示。对数变换的好处是其一阶差分能近似表示变量的变动率, 同时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将指数趋势转换为线性趋势。

2.研究步骤。 本文拟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一,利用单位 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第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 考察宏观经济(LnGDP)与其对股市的传导机制变量(LnEPS、LnGSM和LnKHS)之间是否存在因 果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二)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具体 采用ADF(Augment ed Dickey Fuller Test)方法,最优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AIC 的值最小,以保证消除自相关和保持更大的自由度。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均 是I(1)型,因此,可以考察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阐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是否有效,有必 要对LnGDP、LnEPS、LnGSM和LnKHS四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检验LnGDP是否 为引起LnEPS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过程。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 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有限制回归:LnEPSt=∑[DD(]m[]i=1[DD)]αiLnEPSt-i+εi[JY](2)

计算F统计值:F=(N-k)[SX(](ESSR-ESSUR)[]q(ESSUR)[SX)][JY](3)

其中,ESSR和ESSU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是观 测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估计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 , N-k)分布。根据各自的F统计值,检验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0 。若显著不为0,则拒绝“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然后,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GSM和LnKHS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即用LnGSM 和LnKHS分别交换 LnEPS做上述同样的回归。通过检验,得到下面关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LnEPS、LnGSM和LnKHS)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期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来 确定。

表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 结论 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22.757020.11642接受H0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0.715470.51480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GSM变化的Granger原因23.490040.07551接受H0 LnGSM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1.090350.37669接受H0 LnGDP不是引起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23.106860.13295接受H0 LnKH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2.323030.15366接受H0

由表2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LnGDP不是引起LnEPS、LnGSM和LnKH S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即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LnEPS、Ln GSM和LnKHS)均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宏观经济没能通过传导机制有效的影 响股票市场,即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失效的。

以上实证检验表明,理论上存在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在我国 的实际表现却是失效的。下面揭示我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 机制失效的内在原因。

三、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失效原因剖析

(一)上市公司缺乏宏观经济代表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的初衷是为了帮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而最初上市的一些 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而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上市却被一推再推或干脆到国外上市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宏观经济的代表性差,不能真实的反映我 国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中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 较多,且亏损比例从1992―2005年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另一方面,亏损企业长期驻留在市场 内部直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2―2001年期间在逐年 下滑;其中,2001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有1992年的32.46%和22.55%。虽然 从 2002年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大幅落后于1992 年水平,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十几年来8%以上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因此,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的隔离阻碍股市货币量的有效增长

我国货币和准货币(M2)自1992―2007年以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 额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2001―2005期间成交金额还出现了明显萎缩(参 看图3)。虽然从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且社会资金量也在 逐渐放大,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只在1996―1997、1999―2000和2006―2007三个时期 出现了阶段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与社会货币量背离明显,股票市场没 有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量增加。剖析原因,我们认为社会货币量主要滞留在银行 体系内部,而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量相对较少(参看图4)。从1992―2007年,金融机 构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社会货币量的同期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出于对改革所带来的诸 多不确定性的担心,预期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以及证券 投资观念的匮乏,使得人们更愿意将货币存入银行。同时,我国现有分业经 营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因此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进 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却没有增加。

(三) 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信心十足,但是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博弈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其参与股票 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出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 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这也体现在一直以 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资金明显不足,而股市是长期投资市场,入市资金应该以长期资 金为主。在成熟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所占比例一般高达90%,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 资金占入市资金的比例不足40%(王国刚,2005)。[9](31-37)长期资金的不足一 方面会影 响股票市场走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的频繁操作会加剧股市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 投资者的信心。[10](95-98)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992―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没有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 绩、社会货币量和投资者信心三种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在我国,股票市场 与宏观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阻碍传导机制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第一,股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少,市场整体业绩不能代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我 国现有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使得社会货币量一直以来滞留在银行体系内 部;并且,预期改革所带来的未来支出增加,以及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使得人们投资股票意 愿不强。第三,由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 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未来管理层应该努 力消除上述不利因素,恢复传导机制的作用。首先,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 ,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 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除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 整体质量。其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 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 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后,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 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 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 心;并且,改善股市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减少 股市的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Thorsten Beck and Ross Levin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F inancialSector and Links with Trust: Cross-Country Evidence” [J],Economic Developmen 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1).

[2]Binswanger,M.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is there still a c onnection?”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0(10) .

[3]Mao,Y•J• and Wu,R•F•. “Does Stock Market Still Act as Signalto Changes in Re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forthcoming) ”[J],Eco nomic Papers,2006(7).

[4]马 进,关 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 06(8).

[5] 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 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71).

[7]梁 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 05(10).

[8] 温 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7(20).

[9] 王国刚.中国股票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 5(4).

[10]况 欢.反身性理论与股市价格运动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acro-economy on the Stock Market in China

――An Perspective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ing Zhiqing1Wu Yanyan2Abstract: Theoretically, macro-economy has impact on the stoc k market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reby creating linkage effects. I s the macro-economical impact on the stock market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 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since Chinese stock marke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90s ?Th 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 e mak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acro-economic influence on the stock market (1992 -2007) in china from a new angle, and then reveal the causes.

Key words: Macro-economy; Stock Market; Transmission Mechanism;Granger Causality Test

第4篇

关键词:跨国经营 主要对策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一)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中国银行总行和海外分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和担保;允许跨国经营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允许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

(三)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外贸企业不论对工业企业实行收购、、还是联营,其效果好坏和生命力的长久,都是以利益关系是否妥善解决为转移的。解决得不好,工贸衔接就不顺当,甚至出现各搞一套,重复设点、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五)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取胜的关健。发展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首先,可以加快发展高等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增开适应跨国经营的课程,提高经贸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增加海外经营人才的战略储备。其次,进一步加强海外企业在职人员和后备派出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人在我国的海外企业任职。

当然,开展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困难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具有国际经营的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一是欢迎外国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要是母公司能来则更好,我们可以同这些跨国公司联合,对外进行投资;二是在国外收购和兼并一些中小型跨国公司,以它们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加上我们的资金,实行跨国经营;三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先雇国外人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管理队伍。

(六)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洪、孙尚清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2]蒋一苇 《企业集团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第5篇

思想理论期刊的“市场化”,就是在统一、开放、平等的市场平台上进行竞争,真正赢得读者的认同。市场的标志是生产的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精神产品也是如此。只有被市场认同和接受,产品才能变成商品。马克思将这一过程喻为“惊险的一跃”。那么,思想理论期刊所提供的产品是否也能完成这“惊险的一跃”,成为受众接纳的商品呢?答案是肯定的。理论期刊可以成为价值更加浓缩的商品,它的价值是将思想理论的价值整合、转移、附加到纸质媒介上,通过这个媒介转移到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选择市场化的道路,意味着改变过去生硬、刻板的宣教,真正关注民生,传达民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向市场”就是走近实践,就是回到读者中去。这是传媒理念的转变,是传媒内涵与功能在新时期的延伸与拓展。对于思想理论期刊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一种需求,也就是其应当走向的市场。

思想理论期刊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它的市场价值首先是社会价值,这个市场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片面将市场化理解为娱乐化、低俗化,会从根本上失掉阵地、失去群众,那将是根本损失。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又要使之成为商品、为广大受众和消费者认同,这就是思想理论期刊市场化的最高目标。思想理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价值在于武装人、引导人。作为一种务虚与务实的结合,它更追求长远和全局的利益,其社会效益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去估量。所以,走向市场,要有正确的方向,切忌庸俗化、唯商业化,过分热衷于“注意力经济”和商业化运作,将使期刊引向重形轻质、平庸低俗的歧途。

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规律,思想理论期刊走向市场,也必须探索和遵循这种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市场的内涵与实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零售、邮发、进书报刊亭、集团采购、赠送、转载等相互结合,多次销售,多次转换等的传播方式已经形成。同时我们面对的是细分化的市场,期刊的细分是由市场的细分决定的。要赢得市场,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思想理论传播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理论期刊不同于新闻类、时尚类期刊等,它有自己的特色。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更要发现和分析现象的背后具有稳定性的道理和规律,并且要把这些道理和规律表达得为受众所接受。只有将三大规律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思想理论期刊办好。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58-0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困惑与导向

(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变化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信息转瞬即逝,产品竞争日益加剧,大众传播工具越加发达,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实效和信息。深圳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对当代社会时间价值观念的最形象的概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提高,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打破了对“单位所有制”的选择。每个人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和选择职业,然后通过市场交换,相互取利,在流动中调节,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学生的价值走向也有这种趋势。他们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不愿意处于依附地位,不愿以充当服从角色,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退避走向进取。他们希望毕业后所去的地区能有满意的工作,但同时又关注该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他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才能,但同时又考虑到岗位经济效率和福利待遇状况,出现了从单纯一体的价值认识到多元层次性的价值判断的变化。

(二)大学生最高的人生价值的新特点

1.义与利的合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主张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金钱是万恶之源”,“无商不奸”。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变得天经地义,这给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也不例外,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学生们不想像过去那样过高推崇重义轻利行为,但同时,他们也鄙视重利轻义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倾向义与利的合体。表现出他们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拉广告、当家教等。

2.个人与社会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一切遵从价值规律。人才进入市场,每个人可以有平等的机会扮演自己想扮而又能扮的角色,使自由选择、发挥个人才能的想法成为可能。这样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个人价值进一步得到尊重,使过去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属于团体价值的局面,有了新的调整。学生这种带有自我与社会融合色彩的价值取向常常是以追求个人幸福、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的。他们希望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兼得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3.多样性与矛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既能促进人们的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的树立,又容易诱发人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产生。目前我们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法规尚未健全,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在影响着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复杂化、多元化。

(三)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道德观念的变化表现

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下海”、“经商”一系列纷至沓来的新情况,大学生有的表现淡然:依旧孜孜不倦、刻苦攻读;有的振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海洋;有的思索:究竟该“下海”还是“上山”;有的在理论上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中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是自己对社会要求太高,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太高?当我们握着老师课堂上交给的所谓真理去接触现实时,却无法回避到处碰壁的结局。我们想坚持知识有用,但有些不学无术者却腰缠万贯;我们想坚持集体主义,但那些奉献者们所创造的财富却正被一些人大肆挥霍。茫茫人海,我们的路在何方?大学生们在思索,思想观念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也因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双重效益,而显出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

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积极作用。

(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要求产品、劳动力、产权全部市场化,突破了狭小封闭的地域界限,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况,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及国际大市场,这就能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就能使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2)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根本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改变由政府包揽一切的家长作风和的低效率,增强了人们的平等观念。促进大学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增强了大学生的利益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

(4)市场经济实行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使大学生尽量发挥其个性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消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具有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信用具有滞后性和市场行为中某种难以避免的投机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商品价值规律、交换原则的泛化,追逐最大利益的动机,造成大学生有可能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容易助长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消极影响又会导致这些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重智力轻德育、重利轻义。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社会权利,它容易诱发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产生“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使部分大学生会不择手段地猎取、占有商品和货币,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把追求金钱、物质当作最大目标,而不讲贡献,不讲“为人民服务”。

(3)市场经济在分配关系与人际关系上,由于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必然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面对竞争的压力,部分学生“对个人前途和自我表现价值的关注高于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关注”。[2]

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强化和导向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发展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年轻人思想品质、性格、才智的形成和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着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观念具有双重作用。为此我们应当继续强化和市场经济相应的价值观的积极促进作用,这是主导方面。同时应正确导向,限制它的某些消极影响作用,以使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而顺利地发展。

1.继续强化利益观念,但不能“见利忘义”。市场经济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人们的经济关系就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经济利益决定着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愿望。在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即“顾客就是上帝”应该真正深入人心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更不能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去攫取暴利的行为泛滥。

2.继续强化竞争观念,但不能“视人为狼”、“恃强凌弱”。竞争既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源泉之一也在于竞争,在市场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必然优胜劣汰;然而提倡竞争应当在相互协作中竞争,尽量公平、合理合法,要讲良心和信誉,而不能互相仇视,弱肉强食,更不能在竞争中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3.继续强化自主选择观念,但不能强调“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当代大学生进入人才劳务市场,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考核录用的新的就业制度,这就必须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应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困惑彷徨走向自主判断,从退避礼让走向进取开拓,从自我压抑走向自我表现和推销,然而,在继续强化自主选择观念时,不能重蹈覆辙,陷入极端个人主义。

4.继续强化效率观念,但不应“忽略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正与效率紧密相连,而不是对立的。公正意味着一切市场参与者、竞争者应机会均等,有平等劳动的权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参与竞争的权利,有平等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条件。

5.要强化服务观念,但不应斤斤计较、“问路要钱”。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互相服务的行为。尽管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谋取一定的利润,但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应是通过对方的服务而获取的。然而,强化服务意识并不等于斤斤计较,什么都要钱。

三、大学生应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崇所谓的“君子不讲钱”、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就会脱离社会实际,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那种把市场经济观念同奉献精神对立起来,同商人作风等同起来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2.要树立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必将使许多陈腐的观念受到挑战,并且促使人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思考。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在优胜略汰中求发展,求进步的。大学生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努力创造竞争的内外部条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树立价值和效益观念。广大大学生将直接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此,必须懂得价值规律,树立价值的效益观念。在商品关系中,价值是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共同尺度,是优胜略汰的天然评判者。讲求效益是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件工作得以发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前苏联哲学家科恩在《自然轮》中说道“为了成为一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承担责任”[4],这样的人,也就必然是具有高度的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的创造性主体。

4.要树立人才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体成为一种主体。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市场经济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至少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与岗位不断转换和流动的需要,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大学增大基础课的比重和选修课的门类,大学生在正确选择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可实行彻底的学分制和第二专业的辅修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核,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较大的适应性,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5.要树立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法制观念,清除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抵制和克服、弄虚作假等消极腐败现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若机械地搬用到人际关系上,将造成损人利己、个人至上等恶习盛行,从而淡化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增强民主法治观念。

参考资料:

[1]睢文龙.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5,456.

[2]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J].中国青年研究,2001,(4).

第7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第8篇

(一)处理温饱问题是贫穷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前提前提。省委17号文件要求我州施行“八七”扶贫攻坚方案,要把扶贫开发、发展经济作为中间任务,力争在1997年基本处理温饱问题,本世纪末不变脱贫。我州因为天然和历史的缘由,当前还有60万人口没有处理温饱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地域只要首先处理群众的温饱问题,才有能够完成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的历程。

(二)提高劳动者本质,是贫穷山区的农业走向市场的基本办法。我州之所以贫穷掉队,农民文明本质较低、科技教育掉队是主要的要素。当前,我州不只不足科技人员,还有22%的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且文盲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向,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必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把这项工作看成贫穷地域农业走向市场的基本办法来抓。

治穷要先治“愚”。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快慢与一个地域的科技教育程度凹凸和人口本质凹凸有直接联络。我们同发达地域和周边地域摆开的间隔曾经清晰地阐明了这一点。假如我们还只看到“仁慈憨厚,勤奋英勇”的一面,而对人们科技程度掉队、文明本质较低这一现实视若无睹,必将招致决定计划的再三掉误。我们有的同志关于这个“愚”讳莫如深,担忧一提治“愚”就会损伤民族自我尊重心,这种顾忌是完全不用要的。我州土家族、苗族及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发明了光芒绚烂的文明,但近些年来与外地比较,的确是掉队了。正视实际,奋勇赶上,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真正表现。

(三)提高乡镇党委的科学决定计划程度是贫穷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上级部分的有关经济政策能否在乡镇发明性地贯实,要看乡镇党委能否科学决定计划。而要提高乡镇党委科学决定计划程度,首先要提高班子成员的实践程度。然则,乡镇党委班子往往由于公事忙碌,学习方案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乡镇班子要依据工作实践来安排学习,要挤时间自学。其次,要坚持“上情”和“下情”的严密结合。乡镇虽然是基层单位,与群众贴得近,但只要认真查询研讨,才干真正透辟调查下情,真正做到“上情”和“下情”有机地结合,这样,才干对乡镇的经济建立作出准确的决定计划。

第9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68-0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要求

企业是应用现代生产技术,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法人。因此,石油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即在市场经挤卞成为市场的行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塑造企业机能,打破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对企业的封闭格局,具有“四自”能力。在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的指导下,从事自主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诱导企业行为人的经营决策,强制企业实现行为最优化,从而使经济社会在整体上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其次,市场对具有内在利益驱动的行为企业形成外在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行为以不断地创新意识去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从而,使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活质量和数量得到空前的提高;最后,市场会不断地分化和重组行为主体本身,调节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企业达到高效、增利的目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同时又进一步推动市场体系的完善,加速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市场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休,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然而,现代的市场经济,其市场也是不同于以前的,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市场。现代市场要求现代的企业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和三个基本条件。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企业的法人性,即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而不是二级法人,这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对企业决策的快速性和反映的灵敏性的要求;二是企业的集团性,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形成后的必然结果,企业必须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企业的盈利性,即靠竞争、靠增效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三个基本条件是:一是企业拥有独立完全的自,即企业不仅有明确的经营战略,而且拥有充分的权力来贯彻实施这个战略,政府宏观调控和适当的干预,不影响企业经营谋略的实现;二是企业自主、自立发展,只有具备经营机制,并不断盈利、积累,不断扩大再生产才能参与市场竞争,保持石油工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产品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起形象,三是企业的发展要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石油工业,更需要高新科技的配套和推广。所以,石油企业必须从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模式人手。同时,石油物资供应管理也必须改革“五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其“管供、管用、管节约”的管理职能,开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走石油物资供应(集团)公司的路子,搞好石油生产资料物资经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参与到社会化生产资料大市场、大流通中去,与市场经济接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人到国际市场的大循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石油生产企业经营自落实等的客观要求,也是石油生产企业、石油物资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客观必然。

二、石油企业走向市场,迫切要求传统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的改革

石油企业走向市场,解体“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总公司已下决心,油气田走“油公司”的路子,油气田各二级单位相应地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分公司”迈进。总公司、油气田、二级单位以产权为纽带,理顺相互的依附关系。走向局内、外市场,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拥有充分的经营自。这时,作为承担石油物资管理职能的总公司供应局、油气田供应处,其管理物资的职能将会逐渐减弱,简政放权、转换职能已势在必行。这样,供应局、供应处逐渐走向石油生产资料物资(集团)公司的路子,这就需我们首先尽快转变观念,搞好服务,占领油田内部市场,开拓外部市场,由油田生产资料服务管理型向油田物资经营型的经济实体转叉。那么,对于油田生产物资的管理职能就落到了具有法人地位的油田生产企业,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将根据各自企业的生产情况,在统筹规划安排的基础上:搞好物资的管理、有效地控制流动资金的占用,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企业争储备、不讲周转的被动局面。促使企业主动而又积极地降耗、减储,合理库存结构,端正物资供应与企业整休效益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探配置、整休效益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因此,油田物资供应休制的改革,是石油企业走向市场,油田各二级分公司经营自的要求。但这又必须与总公司的总休改革步骤相配套,在改革过程中采取“边开集、边放水、再修渠、放完水”循序渐进的做法,有条不紊的实施。不能象过去那样“不开渠、就放水”,致使一放就乱,一统就死;也不能采取“先开渠、后放水的消极做法。起不到各项改革的配套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