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宏观经济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对外贸易现状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都保持整体上升态势,虽然在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升趋势没有改变。其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总是大于进口额,即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最后,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在增长,但不难看出,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有所减弱,2011年至2014年的进口额几乎出现持平状态。
二、存在问题
首先从种类上分析来看,虽然之前看到的关于2005至2014年间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从2013年与2014年进口出口货物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的发展态势却不尽相同,各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其次,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这一类别占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一般出口的是密集使用起丰富资源的产品,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一方面从国内看,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廉价,使我国尚不能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与日俱增的出口总额中,我国经济能从中获得到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如果还是一味的依靠扩大生产加工产品数量来增加出口额,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上产品供给量过大,从而产品价格下降,依然无法获利。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未来,人口红利将不具备优势。因而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随着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会增加对高新科技方面人才的投入与培养,使我国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从而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对国外发达科技设备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从而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外壳,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另一方面从国际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开始实行战略贸易政策,即通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下,凭借生产,出口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本国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这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来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在现今这个非关税贸易壁垒多样化的条件下,对我国的出口有严重影响。例如,欧洲由于债务危机的深化,欧盟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将增加出口额抑制进口额看作是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但我国由于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外市场逐渐增大,成为欧盟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自2011年以来,欧盟多次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款。截止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因而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政府需要严把出口产品质量关,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使其减少与社会壁垒,动物福利壁垒,两反两保,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冲突,拓展我国的国际市场,积极应对在国际中受到的投诉与调查。
关键词:宏观经济 失业 现状 成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失业及失业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在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政策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脏、苦、累的岗位。再加之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政策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进入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因此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主体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尽管就考试而言,学生表现尚可,然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并不理想。据此本文拟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以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政治辨别能力较差
宏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假设体系、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掌握较差,对于假设理论体系背后的经济思想理解也较为零散。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能够正确把考试题目做对,但是并不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思想。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是对人类自身经济生活的思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其假设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难以与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宏观经济学每一条规律都具有悖论性质,即单个个体完全有可能不按照这一规律行为。这对一些社会阅历较为简单、对自身经济生存现状缺乏真正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困惑和不解。此外,教材本身意识形态判断力往往不足,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体系与经济学有一定的差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剩余价值、异化劳动、阶级等在宏观经济学现有教材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其重要原因是我国西方经济学引入课堂的时间较晚,对充分就业、供需分析、劳动力市场等概念和工具的理解和消化不足。由于缺乏这一分析,增加了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困难。
2、教学手段有限,课时缺乏保障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抽象性,教师很容易陷入“填鸭式”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上全面讲授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不关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时间,课时安排上学校往往不能保证。最终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只能将精力用于记录和背诵,用于做题目,而很少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对待现实问题依然会凭感觉回答,而不会用于经济学经典的问题分析方法。
3、案例教学不足,考核方式单一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培养重点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我国学校案例教学法总体上尚处在初步引入阶段,与国外高校有着较大的差距。案例分析往往是混杂于教学的课件里面,案例教学课件往往也较为缺乏。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期末考试仅仅是考察记忆和考前突击能力,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学生平时不太注重积累,考前死记硬背,然后作业抄抄了事。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需要花更多精力关注学生考试问题,因此往往又把大量时间用于讲解练习题,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宏观经济思想的本质。
二、提升宏观经济学效果的建议
1、加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本科生所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看似浅显,然而只有教师的理解水平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深入浅出,使得学生掌握起来较为轻松。因此,作为教师本人,不能只是简单地背课本,对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意义要有更为广泛的涉猎,对经济中正在发生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要有所研究。除了教师自身拓展之外,为促进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尝试组建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组织教师经常进行座谈,就宏观经济学中各流派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讨,拓展知识面,使得问题的研究和理解不断走向深入,以提升教学队伍整体的素质。
2、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以往经济教育背景,与我国的国情差异很大,其特定的概念体系与数学模型让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所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经济学“填鸭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无法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升不了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或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方法,以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对象,将经济理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使用经济指标和经济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与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改进考核方式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其考核应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转向采取多元化考核。根据以上分析,宏观经济学应以经济思想介绍、案例等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为辅。因此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同时,平时应丰富考核方式。考试考核中减少计算题的比重,而增加学生应用知识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经典案例分析的比重,平时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论文等也应增加比重。
参考文献
[1]张新艳.《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外资,2012,275(10):260.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一, 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为了深度探寻私募基金投资业绩的来源,及时跟踪行业动向,帮助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走势做出更好的预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国内主流私募基金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公司的基本情况、市场观点、配置情况等。
从私募基金的持仓来看,1月私募基金公司的股票平均仓位小幅下降,平均仓位下降了2.95%。其中,仓位在七成以上的私募占比为50.00%,;仓位介于三至七成的私募占比33.33%;16.67%的私募仓位低于三成。1月份,参与调研的私募持股数量小于10只的占比83.33%,较去年12月份下降1.29%;有16.67%的私募基金持股数介于10至20只,上升了1.29%;无受调研私募持股数超过20只。
从私募基金行业配置的资金比例来看,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食品饮料、机械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和家用电器,占比分别为28.57%、14.29%、14.29%、7.14%和7.14%。1月份,私募关注行业有所转变,金融服务淡出重仓行业,食品饮料继续占据重仓行业榜首。
从公司的人员构成上看,1月份接受好买基金调查的私募基金公司平均人员总数为8.75人,私募基金公司平均投资经理1.75人,平均投研人员总数为5.75人,平均每亿元资产对应的投研人数为9.76人。
市场看法
宏观判断:除了上述的基本情况之外,我们也统计了私募基金对宏观经济以及当下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总的来说,私募对于中长期宏观经济更有信心。从短期情形来看,相信未来1个月内宏观经济将减弱的观点占比16.67%,较前期上升1.29个百分点;83.33%的私募认为短期宏观经济将维持现状,较前期上升了14.10个百分点;无受调研私募认为短期宏观经济会增强。从中期情况来看,相信未来6个月内宏观经济将增强的观点占比33.33%,较之前有所上升;认为中期宏观经济维持现状的私募机构的占比为50.00%,较前期下降34.62个百分点;16.67%的研私募认为中期宏观经济将走弱。对于经济的远景,持增强观点的私募机构占比50.00,下降19.23个百分点;有50.00%的私募认为未来一年经济将维持现状,较上月上升19.23个百分点;无受调研私募认为未来一年宏观经济将走弱。
物价指数:1月份,16.67%的私募基金认为未来3个月物价会降低,较前期上升8.98%;有83.33%的私募认为未来3个月物价将维持稳定,较前期上升37.18%;无受调研私募认为物价水平会上升。
政策预期:目前,认为半年内政策面会放松的私募机构占比66.67%,较前期上升了58.98个百分点;有33.33%的私募认为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较前期下降了51.29个百分点;无受调研私募认为政策会进一步收紧。
1月份,认为股市估值偏低的私募基金占比50.00%,较前期上升了11.54个百分点;33.33%私募认为估值合适,较前期下降5.13个百分点;16.67%的私募觉得估值偏高。
关于资金面,16.67%的私募认为资金供给在未来6个月将有所增加,占比较上月减少了14.10个百分点;83.33%的私募认为资金供给会维持现状,较上月上升了29.48%;无受调研私募认为资金供给将会减少。
1月份,流动性状况继续主导市场走势。在流动性整体偏紧的状况下,市场持续下跌。私募在1月份普遍小幅减仓,对于未来市场走势持中性态度,对各期宏观经济的乐观程度较上期有所改变,不过认为长期宏观经济向好的私募仍占多数。在大盘下跌的情况下,私募关注的板块有所转换,金融服务淡出重仓行业,食品饮料继续占据私募重仓行业榜首。
Tips:
Q:创业板2014年走势判断
好买:创业板在2013年表现抢眼,全年涨幅超过80%。在接受本次调研的私募中,有33.33%的私募机构认为创业板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走强;16.67%的私募认为其将横向盘整;50.00%的私募表示新一年里创业板的强势难以持续。
Q:对目前LED板块估值的判断
好买:近期,LED板块逐渐走强。在接受本次调研的私募中,有16.67%的私募认为文化传媒板块目前估值偏高,50.00%的私募认为估值适当,33.33%的私募认为该板块估值偏低。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1 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增长,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隐患。
1、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逐渐变得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这就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速度在放缓,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2、宏观经济的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划分,我们常说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我国,农业所占比例大约为10%,工业所占比例为50%,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0%。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要小很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3、经济的驱动力较为单一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驱动力还较为单一,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投资和外贸,没有足够的消费力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2 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放缓,预测将维持在百分之七左右。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因此我国经济规模可能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效益会大大的提升,产业的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宏观经济不再仅仅依靠资源来推动,而是靠国民的智慧。大约在五年之后,我国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将谁我国宏观经济的最大源泉。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过一段时期会出现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虽然是短暂性的,但对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我国人口的减少可能会造成市场规模的萎靡,对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 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正在不断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总需求存在不足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我国目前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人民的收入提高,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小,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最后要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当前我国群众收入的平均水平整体还不高,对于买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因为房价过高而选择租房,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就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工业所占比列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列过低。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我国未来应该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4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宏观经济遇到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有限,在给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自身的优势,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中国地产市场,2002,(8):48-52.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