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音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家长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就能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而情感性的音乐插入了感彩和情节因素,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再配合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音乐家,让孩子尽早接受音乐的陶冶,不但能培养其艺术品位,还能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在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架构孩子健康自信、和谐安全的环境十分有益。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从家庭教育中做起,尽早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将音乐知识化繁为简,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融入音乐启蒙
文/刘大坚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关键字:家庭音乐 孩子 音乐教育 教育方式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政府有一项立法,规定每一位新生儿都必须获赠贝多芬和莫扎特的激光唱片。因为美国人在那之前有调查过一项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的作用,它表明聆听这两位大师的音乐能够提高幼儿的智商。伟大的爱因斯坦从小酷爱音乐,他曾经说过自己拉的小提琴不逊色于他在物理方面的才华。可见音乐对孩子在智商――也可以认为是感性认识上具有一定得作用。
目前,在科学领域没有具体的证据表明音乐对孩子智力的影响。但从身理学和心理学领域显示:音乐对人的感情和性格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当我们听到悲痛、伤感的音乐时,情绪也随之而低沉起来,当我们听到激情、动感的音乐时,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对于孩子,我们也可以发现音乐对孩子在情绪上有很明显的表现,有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当孩子听到一首平静的钢琴曲是,他们的情绪就随之稳定和舒畅起来,以及积极和旺盛的精神状态,这时便是他们更容易发展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一个音乐上能很强的人,往往这孩子在思维上非常灵活,当一个孩子能够轻松快速唱谱、唱歌、快速灵活演奏音乐时,一般来说他在各个学科的成绩都是比较优良的。这些都是音乐他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也是在自身的不断提高,从自身的审美角度提高、速视能力提高,锻炼了他们脑神经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使孩子更愉快轻松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适当让孩子接触和学习音乐对于孩子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具有一定得积极作用。
家庭作为孩子最早接触声音(音乐)的地方,为了使孩子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用音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和使用一些适当特殊的音乐教育方式方法:
1、创造家庭音乐环境
首先作为父母的要自己喜欢音乐、并适当的了解音乐,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给孩子聆听。以音乐为乐,营造一个欣赏、感受音乐的环境,喜欢聆听孩子歌唱,那么在洋溢着音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也就不知不觉的受音乐的感染。
2、鼓励孩子倾听
家长可以从鼓励孩子聆听音乐入手,有意识和目的的引导孩子去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让孩子感受到不同声音在音色、时间上的变化。如:开关的声音、开门的声音、脚步声、洗碗声等等各种日常声音。
3、培养和训练孩子的乐感
有些孩子唱歌时在节拍、节奏、音调上不够准确,这都是乐感不够好的表现。这些都可以通过日常培养和训练强化。具体的可以:播放一些旋律好听、鲜明的曲子;带着孩子一起念打手拍念节奏、念歌词;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小鸡、小狗、小猫、切菜等声音;模仿各种节奏,如:敲筷子,数拍子、打手拍等,在日常的游戏中去巩固孩子的音乐乐感。
4、训练孩子模仿唱歌
孩子到3岁以后基本上都可以正常交流,这个时候正好是开发孩子音乐的最佳和最早的时期。选择一些孩子喜欢听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卖报歌》、《春天在哪里》等歌曲,让孩子适当的模仿唱歌的声音,对于发育的孩子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这对孩子声带发育具有一定的良好作用,最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更加好的音乐感觉,从而在可以使孩子在性格上更加活泼开朗。
5、选择合适的乐器学习
一般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都会选择4岁左右开始培养孩子弹奏钢琴。钢琴是乐器之王,对于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的人都必不可少,所以如果条件可以的,给孩子找个乐器老师,培养孩子在手上音乐表达的情感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们需要给孩子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可以以家庭汇报的形式给孩子一个舞台和空间,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既增加了孩子的音乐兴趣,又培养和发展了孩子。
6、培养孩子的音乐创造
孩子在发育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清晰,通常在音乐的熏陶下会无意识的哼唱自己所知的曲子,家长在日常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细心的去发现孩子自己的所编唱的调调。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有钢琴的,那就可以叫孩子自己弹唱出来,适当的训练孩子写谱的能力,这对后期的音乐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7、合理安排音乐学习时间
通常孩子可能上午和下午都在学校上课,家长们可以利用放学的时间给孩子播放些清音乐,舒缓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压力,是孩子既能享受的学习音乐,又能学习好功课。对于音乐的专业化训练一般选择孩子上午上学前6-7点和下午放学后,大概17-18点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注意力,一次练习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
8、选择正确的音乐聆听
孩子还处于青春期,不适合听一些网络流行歌曲,也不听听懂比较高雅的古典交响音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胎教的轻音乐、古典的钢琴小曲和一些小学生唱的儿歌给孩子听。这些曲子才是吻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学习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成作用。
最后,孩子的音乐学习并非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学成的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良好的教育开端是孩子的根本,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是获得更大提高的方法。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更好的成长和壮大,所以希望家长们通过对音乐教育的了解,能够有效的结合实际去培养和训练孩子,使孩子在活泼快乐的音乐中熏陶中性格更加开朗,德智体美全面。成为祖国、家庭未来的优秀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孙慧.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J].中国教育文摘2009(2)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对于婴幼儿的音乐启蒙家长也许也会存在很多困惑,如“宝贝很喜欢音乐,经常咿呀呀唱个不停,跳个不停,但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不知道要怎么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呢?”等问题,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学习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注重体验,培养自信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家长要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落实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贺绿汀;当代价值;音乐教育思想
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创作家贺绿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教育的创新上,促进了音乐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他的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本文通过对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辩证的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并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研究贺绿汀先生理论方面的特殊性,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音乐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观点。贺绿汀先生的毕生心血都耗费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体系的完善上,从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仍然能获得许多到现在依然有着指导意义的内容。
一、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
贺绿汀先生在创办音乐教育时采取民主办学的方式,致力于将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的普及,他倡导音乐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几所专业音乐学院,而是应该在更多的乡村中得到发展,音乐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其音乐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启示体现在:
(一)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大众化
贺绿汀先生毕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能够实现民主化和大众化,他希望音乐教育不仅在城市教育中进行,而且能够在乡村学校中盛行。这在他的著作《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中详细进行了探讨。文中不仅提出要办专门的高等音乐院校,而且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他还提出为了带动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带动乡政府干部、乡村教师以及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注重对他们音乐专业文化的培养,在这方面上海音乐学校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迄今为止,已经有诸多地方歌舞团在该校进行过专业进修。
(二)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贺绿汀先生这种大众参与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转变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音乐家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参与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作为其评判标准,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水平,关注他们的参与度以及从活动中获得的音乐认知作为评判标准。
二、重视音乐教育,创新教学体制
通过前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应该广泛地参与到对学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但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对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尚有众多中小学将音乐教学作为“摆设”,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对学校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音乐师资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学的专业化,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建国初期,上海音乐学院面临音乐专业人才缺乏及音乐资金缺乏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贺绿汀先生凭借他的个人影响力的号召,将周小燕等一大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音乐家纷纷召集到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事业中去。贺绿汀先生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尊重这些音乐大家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并且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贺绿汀先生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报酬。所有这些努力,使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进行奉献。贺绿汀先生主要通过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和提高音乐教室教学待遇方面,进行音乐人才的招揽,据此,为提高音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资质的审核、其音乐教学的专业化程度、教室的年龄及其心里素养等的综合考察。此外,还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对音乐教育事业是否热爱等方面,以保证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促进教师成长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也就是通过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将音乐教师的选任与其专业技术职称相结合,推行音乐教师竞相上岗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选的依据,以此促进音乐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还应该提升音乐教师的待遇,对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再次,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待遇。当前,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还未实现专业化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几乎不受重视,多数情况下音乐课程被迫改成其他语数外类的主要课程学习,音乐教师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相应的许多学校不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其也处于副科教师的地位,甚至没有代课费,造成音乐教师待遇较差,这都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应该提升音乐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是贺绿汀先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应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国外优秀的音乐因素进行融合,促进音乐教育元素的多元化。当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元素也多种多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别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音乐教学中,将当地的音乐特色、自然环境等进行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留当地的音乐特色,在进行通俗音乐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新的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促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发挥他们的音乐天赋。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阶段连贯性
贺绿汀先生的音乐教学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音乐教育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分阶段专业化音乐学习,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当前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实践音乐教育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发现自己的文化课水平不高,于是才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开发其音乐才能,以期能够将通过此种方法考取音乐学院。按照贺绿汀先生观点而言,这种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正确的,过于功利化。他认为,一所专门的音乐院校,应该相应的配备其音乐小学和中学,唯有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对音乐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学习,才能够接受日后更加专业的音乐教育。鉴于此,为了能够培养真正的音乐人才,我国在今后音乐教育中可以先设立一所专业的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在内的专业音乐学院,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业余音乐教育进行区分。
三、结语
总之,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供我们欣赏,而且他提出的促进音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注重对他们音乐天赋的启发和对多元化音乐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将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进行很好的贯彻,通过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来促进学习音乐学生过程中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琴,王春苏.论城市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的成长——对南京市L社区议事园几个实践案例的考察[J].城市观察,2013(06).
[2]鲍宗豪.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06).
[关键词]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52-04
一、引言
早期音乐学习或音乐熏陶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影响历来受众多学者关注。穆格(Moog)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刺激来考察他们音乐反应能力的差异,发现环境会对儿童(特别是3岁以后的儿童)的音乐兴趣与学习产生作用。库先斯基(Kucenski)对3-6岁儿童进行了音乐反应方面的实验,他将6首民歌的曲调播放给儿童听。训练为期一个月,结果发现这种曲调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音乐反应能力。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研究发现,5岁儿童的歌唱能力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些歌唱能力较差、音准不太好、没有调性概念的儿童大多数来自音乐环境差的家庭。谢尔顿(shelton)通过对6岁儿童进行节奏、速度对比、延长音调、辨别旋律等测试。并结合入学后音乐教师对他们的评估,把儿童分成具有音乐感与不具有音乐感两组,然后他拜访了这些儿童的家长。发现大多数有音乐感的儿童在家中经常有欣赏音乐、唱歌的机会。著名的铃木音乐学习课程的成功,证明了双亲在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上起着重要作用。铃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双亲的热情合作。
可见,早期音乐刺激有助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兴趣、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对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开展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情况、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并针对研究结果及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解决对策,以期引起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海3所幼儿园和1所青少年宫取样。被调查者均为3-6岁儿童的家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被调查家长均按要求当场填写调查表。
1、问卷调查
自编《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设计如下:(1)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2)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3)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
2、访谈
为了获取更多真实具体的资料,研究者还从被调查家长中随机抽取了19名家长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认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
从表1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与基本技能。选择“顺其自然”与“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的家长分别只占总样本的5%和4%。显然,大部分家长是本着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学习音乐的。
(二)家庭音乐教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40%),每周播放音乐3-5次的家庭占32.9%,几乎每天都播放音乐的家庭只占22.3%(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6次以上),另有4.1%的家庭从不主动在家中播放音乐。此外,有46.4%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从欣赏音乐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家长选择每次10-20分钟(44.9%)或10分钟以下(32.9%),只有少量家庭选择每次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选择“每次欣赏音乐大概1-3小时”的家长占7.5%,而选择“每次欣赏音乐3小时以上”的家长仅占3.4%)。
调查显示,不同家庭播放的音乐类型也不同。从表2可见。大部分家庭在家中播放最多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占63.1%;其次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占31.5%;针对儿童心理及年龄特点的儿童歌曲仅占29.5%。可见,大部分家庭播放音乐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在家中欣赏音乐的具体形式在问卷调查中也有显示。表3显示,大部分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71.8%),但在欣赏音乐前,有意识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欣赏过程中能就音乐作品本身与孩子交流的家长仅有14.2%。
问卷还对亲子音乐活动形式进行了调查。从表4可见,家庭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以“家长教孩子唱歌”为主,占78%;“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居第二,占33.2%;而“以某一音乐作品为蓝本。用音乐剧或其他形式玩游戏”这种更富戏剧性与创造精神的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仅占7.8%。
(三)家长自身欣赏音乐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在家中“偶尔”欣赏音乐(60.7%),只有22.0%的家长只要一有空就欣赏音乐,另有17.3%的家长从不欣赏音乐。
四、结论及讨论
(一)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2%的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有8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较好掌握节奏感、音准、调式感,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很多家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的家庭达到40.7%;每次欣赏音乐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的家庭也高达77%,更有高达57.6%的家长在欣赏音乐时不与孩子进行有关音乐作品的交流。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营造音乐氛围,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研究表明。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家长通常都会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他们的孩子不仅拥有许多乐器,还能得到课外音乐辅导,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使孩子从小沉浸在浓郁的音乐氛围当中。显现出音乐才能也就顺理成章。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度过,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家人,如果家长只期待学校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而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就很难让孩子真正对音乐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兴趣。
(二)家长普遍在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音乐氛围问题上存在误区
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家长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意味着家庭音乐教育的质量会更高。
如果家长自己不爱好音乐,不欣赏音乐,对音乐会等活动从不关注,就很难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音乐氛围。如果家长十分喜爱音乐,经常在茶余饭后欣赏音乐,孩子则很容易耳濡目染受到音乐的熏陶。但对于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家长们则表示没有把握。这从调查结果中可见一斑,如有63.1%的家庭播放最多的是流行音乐,只有29.5%的家庭经常播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童音乐。
(三)家长在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时缺乏多样化的方法
在调查与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并进行交流,但由于自身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与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一方面,家长认为“教育”一定要学有所得,过分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些什么,而很多家长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敢“教”孩子什么;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如何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相关的指导,不知道应该给孩子听什么音乐,也不知道如何让他们学习与欣赏。
五、给家长的建议
让孩子接受音乐熏陶。不只是要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弹几首曲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感和对音乐元素(如旋律、节拍、和声等)的敏感性。一般来说,家长不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但这并不影响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
家长天生就是孩子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极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家庭音乐教育,首先应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孩子的音乐活动中,并多与孩子交流。这不仅能密切亲子关系,也能为孩子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起到心理支撑作用。
(二)有目的地听音乐与无目的地听音乐相结合
家长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不但要让孩子无目的地感受、欣赏各类适宜孩子的音乐,更要给孩子提供有目的地听音乐的机会。有目的地听音乐的形式很多,家长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听“音画性”音乐。“音画性”音乐是单纯描写风光或事物的。听“音画性”音乐可使儿童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使儿童通过联想组合新的意象。如描写风光的二胡曲《空山鸟语》、笛子曲《早晨》等。
(2)听“描绘性”音乐。“描绘性”音乐既有“音画性”因素。又有情感色彩和情节因素,能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如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家长应让孩子听完音乐后叙述自己的感受,以此提高其情感认知能力及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
(三)音乐活动应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
(四)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家长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用音乐进行交流,如亲自教孩子唱歌;与其他家庭联谊,采取双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音乐活动模式;用乐器演奏音乐或唱家庭卡拉OK;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用音乐进行对话;与孩子一起谈论音乐,尊重其对音乐表现和情感的独特见解:鼓励孩子参加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等等。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家庭音乐教育形式,才能强化儿童对音乐稳定、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五)音乐的内容与类型要多元化
为了让孩子对音乐及其蕴含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音乐,让孩子对传统音乐、西洋音乐、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都有所了解。必须指出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筛选出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音乐,对于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格调低俗的音乐应坚决抵制。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个性发展;改善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当前音乐市场人才济济,而很多作词家作曲家都投奔流行音乐市场,而幼儿音乐这一领域进入低谷,这就导致了幼儿欣赏的音乐风格大都是流行歌曲,儿歌会唱的却不多。通过欣赏这一类的音乐风格,幼儿可以较快提高自身的乐感和音准,另一方面,幼儿也容易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个性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正面引导出发,以期寻求一条发展幼儿个性的健康之路。
1幼儿个性发展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1.1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风格及幼儿形成的个性
由于幼儿所听儿歌的主要途径只有幼儿园的每周1―2次的音乐课上,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的音乐风格基本都是流行歌曲,所以目前我国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大多数是流行音乐。其中吸引幼儿的,是普遍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并且在社会中传唱度颇高,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
据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听的歌曲当中流行歌曲已占多数,这些流行歌曲由于旋律和歌词普遍比儿歌复杂,提高了幼儿的乐感和音准,但由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露骨,导致幼儿心理普遍早熟。孩子听活泼欢快的旋律多了,性格也会受到影响,普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1.2家庭教育中的接触
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对音酚兴接触。本文将从这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分析孩子所接触的音乐风格。
专制型:专制型家庭的父母教育中给予孩子接触的音乐往往是成人刻意给孩子听的,认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音乐,例如:贝多芬、莫扎特。专制型家长也会强迫孩子去学习家长自己喜欢的乐器。因此,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接触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比例不大。孩子在这种强制性灌输音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音乐的厌烦和抵触,只有小部分天生热爱音乐的幼儿会提升音乐素养。
溺爱型:这是在中国比较普遍的一种。溺爱型家庭中家长往往不强求孩子听什么音乐或什么时候听音乐,可以说是和专制型完全相反的一种教育。这种孩子和专制型方式下的孩子比接触的音乐风格更广,也比较有孩子自己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孩子所听的音乐没有限制,孩子受部分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有出现早熟的情况。
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家中孩子所听的音乐家长不会干涉太多,大多由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锻炼其独立性。但家长会留意是否适合孩子听,如果发现歌曲会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会提前制止。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会观察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民主型家庭中孩子在音乐方面也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各种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音乐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会有流行音乐的接触。这些流行音乐有些是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1.3同伴之间相互传递
幼儿同伴之间传递音乐的地点主要是在幼儿园,对象主要是班上小朋友,时间主要是在自主活动时间。只要是幼儿经常听到的,觉得好听的,都会成为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歌曲。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好学好模仿喜欢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孩子之间会相互学习别人会的、或别人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流行歌曲。记得有一次晨间室内自主活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唱起了流行歌曲《小苹果》中的经典歌词:“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另外一个小朋友听到了立刻也模仿着把这句话唱了一遍。可见孩子的模仿力是有多强。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传递非常迅速的一个途径。孩子之间传递的音乐风格很多,但由于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中有小部分是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所以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两面的影响。
2通过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引导的策略
2.1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
家庭是幼儿园注重合作、相互尊重、合作,教师正确理解家长,并支持帮助家长在教育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谈,注意沟通技巧,用家长能够理解的日常用语向家长表达你的观点,并争取家长与教师观念上达到一致。在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就是幼儿园和家庭两大环境,因此为了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很重要。
2.1.1教师注重家长沟通
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委员会,放学后等时间由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向家长咨询幼儿在家庭中所听音乐的情况,与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听音乐进行统计,之后教师向家长反映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现状。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之后教师与家长的意见综合,并实施,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有利的影响。
2.1.2观察分析,改进策略
实施策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一起记录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在家长会中分享各个家庭中教育结果,如有问题,家长与教师一起商讨,及时将实施策略进行改进,共同努力,使当代流行音乐最大限度地形成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2.2改善家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儿童形成正面影响,必须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之前我们提到不同的家庭中幼儿接触音乐风格有所区别,但每种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都会接触流行音乐,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2.1学型家庭教育
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目前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并用家长可以接受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民主型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家长重视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对音乐进行监督,给幼儿听一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流行音乐,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例如父母手机里有歌词过于成人的例如《爱你爱你爱你》就及时发现,避免幼儿欣赏。
2.2.2探究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据研究证明:没有一个孩子不热爱音乐,音乐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因此,我们的家长只要做到对幼儿所听的流行音乐进行监督和挑选,那么我们的孩子可以在音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使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充满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音乐。
2.3改善幼儿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的有利影响必须要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同伴的交流,还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很多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所以改善幼儿园环境应从多方面入手。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它对幼儿个性发展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因此,在全方位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流行音乐的作用,做好幼儿个性培养与发展。要想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必须要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打造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利的环境,才能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9-01
前言: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学前儿童保健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1.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语言帮助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语言存在于人类的言语活动中,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而在学前儿童语言及言语发展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儿童模范的对象。
1.2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净化心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1.3 家庭学前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2.学前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2.1 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科学进行智力开发
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河氤扇耸橇礁霾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2.2 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2.3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结语
构建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必须从小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不难知道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作用,重视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个人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必须立足本职、与时俱进,重视学前教育、狠抓学前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