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经济形势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01-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说明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国内的风险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国际风险问题。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累积了许多的问题,比如有许多企业以消耗大量资源,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中央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进入“新常态”,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速发展,要稳扎稳打,巩固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粗放型高速发展转变为质量型效率发展。中央号召我国经济发展要符合新常态,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转变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不会通过强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手段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而经过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问题,许多产业生产成本都显著提高,再加上国际贸易风险增大、资源紧缺、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要及时创新就业政策,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化

(一)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就业岗位也相对减少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注重发展的质量,从原有的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放慢。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变化,过去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只要有了这一基本条件,再加上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出现经济下行问题,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土地开发成本都大大提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总劳动人口的减少,伴随而来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整体上升。这样一来,许多产业就会逐渐向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使得某些地区发展速度迅速加快,而某些地区由于缺乏核心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渐缓。而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也就越大,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所以就业率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扩展速度也就放慢,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得比较少,无法满足大量就业人员的需求,使得社会就业率偏低。因此,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如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就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就业率时高时低,不能保持平稳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放慢,这就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略有降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减少,所以就业人员就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1]。

(二)产业结构调整,失业率上升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可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为更多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许多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渐凸显,比如“结构性失业”等。当经济结构问题与就业问题相互融合时,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会表现得愈加明显,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首先,我国第二产业开始转型,工业发展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转化为节能环保型、高效高质型,许多传统的重工业需求量降低,其投资、利润、销售额等都开始回落,企业内部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甚至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一大批无法适应当前结构调整的企业破产或者被合并,就业岗位数量瞬间减少,许多从业人员纷纷失业下岗。其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资源大量消耗,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再加上发展过程中某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资源环境限制以及周围居民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产业结构调整则必然会造成部分结构性失业,增加社会的失业率。

(三)经济增长动力发生变化,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各大生产要素条件来发展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生了变化,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条件,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的创新;过去主要是靠刺激消费、加大投资等直接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优化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政府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也逐渐减小,所以市场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主要是由市场当中的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当前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且缺乏专业技术性人才,使得许多企业的技术性岗位空缺,同时还有一大批普通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出现“结构性失业”[2]。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影响就业的主要题

(一)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务农人员向城镇转移。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完善,许多农村务农人员发现了城市就业的前景,纷纷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而城市发展显然还没有适应这批农业人口的突然涌入,就业岗位设置并不能满足这些务工人员的需求,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岗位增加速度比较缓慢,跟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所以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问题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务农人员的涌入,基层劳动力几乎已经接近饱和,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将愈加严重。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仅为16岁,这就意味着只需要初中毕业的文凭就可以直接就业。而这些综合素质较低的劳动人员通常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工作,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造成企业人才的“结构性紧缺”。

(三)失业后得不到保障

失业问题一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劳动人员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会逐渐产生挫败感,从而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上家庭困难等直接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引发犯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就有一项失业保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失业保险投保率很低,这就导致失业人员无法得到基本保障,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3]。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政策的创新方式

(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合理分配劳动力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合理分配劳动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发掘新的投资项目。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这些类型的产业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善于发掘,定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创业。自主创业难度比较大,但是一旦成功,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自主创业,并给予自主创业人员政策优惠[4]。

(二)政府发挥职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要发挥职能,通过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鼓励企业投资,扩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对劳动人员的需求量;最后,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要求[5]。

(三)加强失业救助,降低失业风险

解决失业问题是就业政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建立起失业监测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失业进行预警,政府提前准备好对策应对失业问题;其次,加强失业救助,要求各企业员工积极购买失业保险,从而使失业救助能够落到实处,降低社会风险;最后,扩大失业救助的范围[6]。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主要是针对企业就业人员,而个体户、务农人员等都在失业救助范围之外,所以必须要完善失业救助体制,使这些人员也可以享受到失业保险的福利。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以及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就业政策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就业政策进行改革,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改变及政策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8):136-139.

[2] 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2):60-70.

[3] 李光红,亓晓庆.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4-70.

[4] 薛A.我国就业政策的沿革、困境与导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217-222.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钢贸市场;产能调整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全球化的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代名词,而何为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最重要的在于,使用网络,信息化共享,将全球的资源集中起来,从中选取最优化的配置的一种经济策略。对于钢铁的贸易,一直以来均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钢铁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也是十分的迅速,而其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都是严重的问题,而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如何的去应对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關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

钢铁贸易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企业的工艺、相应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以及我国资源的相对匮乏。

钢铁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过去的钢铁生产过程中,产量相对较低,与国际上的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对比的时候,我国的钢铁产量远远的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现在虽然我国的钢铁产量逐年的增多,但是产业的结构问题也相应的暴露出来,钢铁在全国的产量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钢铁的产品结构却依旧过于狭窄,同时并没有创新性的技术去改变相应的产品结构。

同时随着钢铁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的双边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地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和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贸易战不断,2006年后,中国的钢铁产业增长迅速,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恐慌,所以美国对我国的钢铁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面临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并且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就在于钢铁企业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形势,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钢铁企业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于一流的钢铁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了我国在钢贸市场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国虽然钢铁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钢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资源匮乏的缺点,众所周知,我国铁矿石的产量不是很高,但是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却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铁矿石的资源供应不足,而且钢铁锻造技术相对落后,污染问题严重,提炼效率低,所以造成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相关的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的措施。

首先对于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网络技术的融入,对于钢铁企业的产业结构改善带来非常大的助力,对钢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研发策略,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走向。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可以减少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提高其生产效率。

而对于双边贸易的摩擦问题,更应该坚定立场,坚持全球化的经济战略,使国家之间保持一种双赢的状态,从而减少双边贸易的摩擦。增加贸易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深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双方更应该谋取的是和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钢铁企业的双边贸易也应该走入正轨,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

对于技术问题,应该尽可能的组成技术研发的团队,努力研发相关的创新性技术,同时向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借鉴,取其长处融入到自己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产品的种类的研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更多的去交流,去研究好的技术,生产更好的产品,提高生产的效率,增大企业的利润,减少公司的相应的成本。

最后为了应对铁矿石资源的紧缺问题,更应该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联系海外的市场,充分的利用海外的相关闲置资源,从国外引进铁矿石弥补国内资源的紧缺,同时可以更多的去通过赎买等方式兼并国外的一些钢铁企业,从而来不断壮大自己企业的方式,使企业的潜力得到挖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的企业要不断做好相应对抗挑战的准备,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可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自身的企业走进钢铁行业的前列。

三、结论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高度的重视钢贸市场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很常态化的问题,并且要及时发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这些钢贸市场出现的常态性问题的成因,并且一定要利用我们相关的专业性的知识有理有据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发展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钢铁的贸易在我国地位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的保持警惕的心理,时刻为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昌旭,徐长生,刘泽斌.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3]赵黎黎,黄新建.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第3篇

投资经济型酒店应把握主要特征

经济型酒店是结合了物业经营和酒店管理的高回报项目。投资经济型酒店需把握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服务的有限性。经济型酒店紧扣酒店服务的核心价值――住宿,以客房产品为中心,去除其他非必需的服务,从而能大幅度削减成本。一般来说,经济型酒店仅提供客房和早餐,部分有限服务酒店还可能提供简单的餐饮、健身和会议设施。第二,产品、服务的舒适性和标准化。与一般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不同的是,经济型酒店非常强调客房设施的舒适性和服务的标准化,突出清洁、舒适、便利的特点。第三,价格相对低廉。与大致相同条件下(地理位置、酒店基本设施等)的星级酒店相比,由于省去了许多服务设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价格相对低廉,一般在300元以下,一些青年旅社和汽车旅馆甚至只有几十元或100元左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第四,目标市场与高星级酒店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普通商务人士、工薪阶层、大众旅行者和学生群体,而高星级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和公费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第五,实行连锁品牌经营。经济型酒店自发展之初便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设施、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新开、合资、特许加盟等方式达到规模经济,提升品牌价值,与国内大多数星级酒店基本从单体酒店起步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不同。

国内经济型酒店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是1996年问世的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首旅酒店集团和携程网于2002年共同投资设立的“如家快捷”近年来也迅速成长。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几年内在部分地区得到迅速的扩张,并积极向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努力(表1)。

市场空间巨大

了解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市场动力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投资方向。首先,中国大众旅游发展需要价廉物美的酒店住宿设施。随着经济的持续性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小康社会,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国内游客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同比增长9.98%,出游率达到92.69%(图1),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与大众旅游相适应的是旅游设施的改进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初期,酒店业的发展集中于高星级酒店,这是与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政策相符合的,但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强,每年高达10亿人次以上的国内大众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其次,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行的频繁,形成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算,目前中国商务旅行的年支出在100亿美元以上,并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正经历飞速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以上的惊人速度增长。以往,高星级酒店是商务客人的主要选择,但是,私有经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更加注重性价比的选择。一些客房设施优良、装修精致、服务优质,但是仅提供客房和会议设施,削减其他非必需设施从而能大幅降低价格的新型连锁酒店,成为商务旅行者优先选择的对象。

再次,低星级酒店以及旅馆逐步退出市场为经济型酒店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10888家酒店,其中4星以上高档酒店仅有1213家,占酒店总数的11%,而三星以下酒店则占到了89%。此外,还有相当大规模的面向低端消费群体的旅馆、招待所。长期来看,这些酒店、旅馆因为大多以单体的形式运营,管理较差,缺乏连锁、品牌效应,未来势必遭到淘汰。与高星级酒店(四星以上)发展趋势不同,不同细分类型的经济型酒店势必成为低星级酒店及各式旅馆最主要的替代者。

差异化定位,品牌建设和技术进步是未来决胜关键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型酒店未来将呈现出三大主要发展趋势:第一,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日趋显著。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定位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一些民族品牌的连锁酒店,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或者是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还不够细致和完全,由此导致了市场重叠或过于宽泛,产品设计没有层次,缺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经济型酒店大致有三种类型或档次:有限服务酒店(Limited Service Hotel)、经济酒店(Economy Hotel/Budget Hotel)和廉价酒店(Super Budget Hotel),分别属于经济型酒店中的高、中、低档,这三种层次的酒店价格相差很大,其硬件设施的差距也非常大。例如,有限服务酒店的客房硬件设施不亚于四、五星酒店,而一些廉价酒店则在削减成本的思想指导下尽量简化设备,客房设施比较简陋。因此,当经济型酒店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市场竞争必然加剧,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势必日趋显著,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

第4篇

Cui Xiaofeng;Zhang Liye;Zheng Shaoyu

(①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Beijing 101416,China;

②Official Designation 66061,Beijing 102300,China;

③Department of Eguipment Acquisition,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Beijing 101416,China)

摘要: 装备磨损采用何种补偿形式,是目前军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介绍了装备磨损常见的三种补偿形式,并对三种补偿形式选择的依据进行说明及实例验证,科学分析装备在全寿命周期中应采取的补偿方式,为军方装备改装、大修及更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offsetting in abrasion on equipment is the priority that military concerns ab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que economics, three types offsetting modes of equipment abrasion are proposed by this paper. With an example, how the methods of offsetting should be selected in life-cycle process is then detailed, which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equipment conversion, overhaul and renew for military.

关键词: 装备补偿 装备更新 大修理 现代化改装

Key words: equipment offsetting;equipment renew;overhaul;modern conversion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023-02

0引言

武器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做好装备的现代化改装、大修和合理更新,是保持和提高装备战斗力的关键[2]。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装备磨损应采用何种补偿方式,既可以保证装备能够发挥最大战斗力,又可以节约经费,从而获得最大的军事经济效益,使得对装备磨损的补偿达到科学、合理、经济的目的。

1装备磨损及其补偿形式

装备在服役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磨损通常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2]。

装备的补偿方式有大修、现代化改装和更新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1.1 装备更新是一种装备综合磨损的补偿方式,武器装备更新,既能促进技术进步,节省经费,又能提高保障能力[3]。

1.2 装备的大修理是指通过调整、修复能保留原装备未受磨损的零部件的办法来恢复零部件或整机的功能,以达到原有的技术性能。大修理能保留原装备为受磨损的零部件,恢复整机的工作能力,延长装备的物理寿命,因此具有很大的优越性。1.3 现代化改装是指应用现代的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适应装备的具体需要,改变现有装备的结构,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性能,使之全部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装备的水平。[1]现代化改装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目前装备更新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更新、大修与现代化改装途径的选择与模型

对于装备磨损的补偿,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同时还要能够获得较好的装备效能的提升,其应不应该更新、应该选择什么补偿形式进行更新,主要取决于装备更新的经济效果。

为了提高装备更新的经济效益,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尽量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装备科学更新,并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一般情况下,装备是否更新可行方案有:①旧装备原封不动地继续使用;②对旧装备进行大修理;③用相同结构新装备更换旧装备或用效率更高、结构更好的新装备更换旧装备。在对多个方案比较选优时,如果诸方案产出价值相同,可以通过对各方案费用现值的比较进行选择。所谓的费用现值就是把方案计算期内的投资和各年费用按一定折现率折算成基准年的现值和,用PC表示。费用现值越小,其方案经济效益越好。因此我们在选择采用何种补偿方式时,就从各方案中选择总费用现值最小的方案。建立补偿形式模型如下:旧装备:PC■=■K■-L■(P/F,i,n)+∑■■M■(P/F,i,t)新装备:PC■=■K■-L■(P/F,i,n)+∑■■M■(P/F,i,t)

大修理:PC■=■K■-K■-L■(P/F,i,n)+∑■■M■(P/F,i,t)

式中:

PC■,PC■,PC■――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的总费用现值;

K■――旧装备当前的重置价格;

K■,K■――分别为更新、大修理的投资;

L■,L■,L■――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n年的残值;

M■,M■,M■――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t年的使用费用;

β■,β■,β■――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生产效率系数。

3实例验证

某装备各种补偿方案分项费用的原始资料如表1所示,并且原有旧装备的价格为3000元,试选择最佳补偿方案。

依据装备补偿方式选择的依据,首先计算出各方案的总费用现值,见下列各表。

3.1 旧装备继续使用如表2所示,如果继续使用旧装备,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下。

3.2 原型新装备更新如表3所示,如果使用新装备更新旧的装备,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下。

3.3 旧装备大修理如表4所示,如果对旧装备进行大修理,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表4。

3.4 结论由表5可得出结论,如果装备只考虑使用两年(如两年以后产品将更新换代),以原封不动地使用旧装备的方案为最佳。这时不仅没有更新的必要,就连修理也是多余的,装备原封不动地使用两年以后,就可以报废处理了。如果只打算使用3年以上,最佳方案是对原装备进行一次大修理。

4结束语

对装备的磨损进行补偿,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采取总费用现值最小的方案即为装备磨损的最佳补偿方案。但是在装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技术进步、通货膨胀、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由于国家战略调整所引起的装备需求变化等。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偿,是要根据装备的寿命期,综合考虑,全面衡量,一边引入模型计算总费用现值进行对比,一边考虑的各种实际因素,从而对装备的磨损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本文所引入的模型可以为装备补偿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添祖,冯勤,欧阳仲健.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15.

[2]吕伟,娄寿春,李同洲.装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探讨[J].战术导弹技术,2006,(3):62~64.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市场机制 竞争 可行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反映出的是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变动、资金与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市场活动之间的一种有机的联系。竞争机制往往和价格机制及信贷机制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往往共同发生作用。竞争机制常常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以及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竞争的直接作用是各种交易的质量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使用和薪酬发放方面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同样待遇的不合理局面,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目前,大多数地区在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上,都实行了业绩考核和评聘分离的考核体制,这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因为各个地区和单位的具体差异性,执行力度不够,往往考评只是一种形式,而实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空欢喜”。所以看似很完善的一项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干预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转变事业单位改革中各项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具体包括有:

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过改革之后,具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前期的改革中,已经在技术等级考核、薪酬管理和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且改革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深入人心,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为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事业单位因为大多数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性质来看,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单位,其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主要依靠工资收益,而没有其他收益性收入,所以和企业相比较,目前所实行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看似很完善的奖励体制,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而言,基本上奖励绩效收入是摆设。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作人员在收益方面与周边人群的落差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是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最后是形式化考核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上,考核成为了一种形式,看似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执行的还是原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容易滋生内部矛盾,另外一方面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只有把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理念引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才能进一步体现劳动与报酬步调的一致性。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应该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每项具体的考核内容实现量化。这里笔者所要说的是实效量化,以往的量化考核有走过场的嫌疑。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把工作中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真实地体现出来,让大家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这对于增强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聘分离是实行多年的改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职称终身制和聘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些单位在人员的聘用上,往往是论资排辈,按照职称等级依次列队,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却并非如此,这对于中青年工作人员而言是有失公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且把时效性定为一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薪酬发放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性,这会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单位在人员聘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最后,进一步完善待遇分配制度,使考核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完成考核之后,对于待遇的提升却不能立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有些人员在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自己的待遇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人员的业绩因为单位内部的调整,被其他人员所占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分配。这些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考核和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引入市场竞争并非让事业单位抛弃公众服务理念,只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让单位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第7篇

关键词:营改增;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偏好;引导

随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全面推行,该制度设计日益影响着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偏好。当前,若是不对失范的行为偏好进行纠正,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改良。为了更好的服务主题,本文以物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代表。物流企业长期受到重复征税的困扰,在“营改增”税制实施中自然因破除了重复征税现象,而能显著增强盈利能力。在现有的诸多文献中,不少作者在论及交通类企业在税制改革后的行为偏好时,往往以一种良好的意愿来预期企业的经营行为,如预期企业会增大技改和固定资产重置的意愿,当然这属于良性的行为偏好。但在笔者的调研中却发现,单纯的税制改革并不会按预期的路径前行,作用于物流企业行为偏好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以合力的形式来决定企业的行动方向。

一、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偏好分析

从调研中可知,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偏好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规模扩张冲动显现

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可知,物流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所以物流企业唯有追求规模化经营,才能因成本控制优势而具备服务价格优势。在税制改革全面实施的当前,物流企业在获得制度红利的同时,其规模扩张的冲动已经逐步显现。特别在争夺电商物流市场份额上,传统快递企业与传统物资运输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态势。

(二)资产重置意愿增强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诸多物流企业面临高昂的用工成本也逐渐采取的要素替代策略。具体而言,便是在仓储、流通加工等领域以自动化设备来替代劳动要素。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物流企业在制度红利的支撑下通过积累,将慢慢具备要素替代的内源性资金支持。因此,资产重置意愿的增强也就构成了当前企业的行为偏好。

(三)多元经营意图明显

在“营改增”全面推行的今天,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经营上的寒冬。因此,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便成为在理论上可行的发展战略。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将享受到“营改增”的制度红利,所以企业的多元经营意图便越发明显了。

二、引导措施

在分析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偏好后,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来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具体而言,引导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出:

(一)完善市场进入标准

物流企业在“营改增”实施后其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我们需要避免“有钱就任性”的经营作风,而是在电商市场进入标准上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真正具备资质的物流企业进入。为此,发改委下属有关部门,应通过深入调研来完善现行的进入标准。

(二)给予企业专项优惠

物流企业走集团化路线,是我国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技术层面,则需要有序提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因此,当前物流企业技改和资产重置的行为偏好需要被肯定,而且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在财税优化政策的设计上向物流企业进行倾斜。当然,这里也需要规制部分企业以技改和资产重置之名,太套取财税优惠政策。

(三)鼓励企业并购重组

企业走多元化道路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一种适应,但这里也需要防止企业的重复建设和“另起炉灶”。显然,这将造成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当前混改制度下,应鼓励物流企业与包括电商企业、零售企业在内的其它行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形成范围经济效应。

三、实证分析

自“营改增”政策在湖北省地区启动实施以来,M公司以管理效益“双提升”活动为载体,及时跟进、强化学习、扎实推进,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降低了纳税成本,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了企业应得利益。截至2013年10月底,该公司及区域各单位完成“营改增”合同梳理金额近1.3亿元,节约成本550余万元。M公司准确掌握税化,将“营改增”工作重点放在工程项目设计、燃料采购运杂费、服务费、修理费、中介劳务等方面,有效提高“营改增”工作力度。从以上实证材料中可以总结出,M企业还需要从细化自身执行政策上入手,来切实利用营改增的制度红利来。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物流企业长期受到重复征税的困扰,在“营改增”税制实施中自然因破除了重复征税现象,而能显著增强盈利能力。随之而来的制度红利,使得企业具有这样三点行为偏好:规模扩张冲动显现、资产重置意愿增强、多元经营意图明显。具体的引导措施,则可以围绕着:完善市场进入标准、给予企业专项优惠、鼓励企业并购重组这三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黄约.“营改增”税制试点推广下的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4(8)

[2]林珏.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行为规范[J].财经问题研究,1995(02)

[3]林珏,顾速.市场经济与主体行为规范[J].思想战线,1994(04):4-10

第8篇

根据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625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为521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040家。通过对上述二个群体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从而初步得出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对宁波市规上小型工业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市场实现指标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为8505.41亿元,同比增长22.93%。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分别为5379.69亿元和372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4%和22.92%。规上工业以及整体产销率仍维持在98.17%高位运行。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当前外需市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终端市场(至少在内需市场)基本顺畅。

二、总成本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85.58%,同比上升0.35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分别为84.86%和86.82%,同比分别上升0.55个和0.0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除了产品结构因素外,规模因素也是制约着工业产品综合成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上述比对,上述两个群体相差不大,基本仍在宁波工业历史形成的既有格局之内。同时,可能受非资金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成本企升压力相对更大。一是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为109.90亿元和108.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28.78%和40.48%;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占工业企业综合成本约为1.51%和1.49%,同比分别上升0.06个和0.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其融资成本客观上存在上升趋势,而主导融资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支出过快增长。二是企业融资规模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419.47亿元,同比增长16.18%。到三季度末为止所支付的财务费用与三季度末时点上的贷款规模之比为4.54%,同比增加了0.4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反映出融资规模增长将低于同期生产增长约5.92个百分点,符合宁波民营工业经济自主资金运作生产的低调特色。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已局部蔓延的高利率化倾向,对于宁波工业经济的影响更不能一概而论。在上述总体分析前提下,再进一步分企业规模进行观察: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分别为59.41亿元和5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6%的40.16%;其中利息支出分别为59.05亿元和49.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8%的50.56%。利息支出占综合成本的比重,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分别为1.29%和1.83%,同比分别上升了0.09和0.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亏损面为15.6%,其中小型企业为15.9%,仅与全市平均水平仅差0.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490.03亿元和89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7%和22.60%,其中小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167.60亿元和24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和25.67%,还分别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08个和4.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小型工业企业来自资金面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并没有据流传的那样严重,受资金面的约束而传导到小型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高企(至少上升到3个百分点以上)的灾难性的局面还未出现,相反,其效益增长还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以民营经济为绝对主导的小型工业企业,出于灵敏的自我调节机制,最大可能会产生对下步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可能性不大。

三、存量资产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市规上工业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9703.36亿元和6140.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3.2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5739.96亿元和3521.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35%,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3963.40亿元和2619.1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0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全部资产中,规模以上流动资产为5905.00亿元,占同期总资产60.86%,同比上升3.5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分别为3351.30亿元和2553.70亿元,分别占同期总资产58.39%和64.43%,同比分别上升4.09和2.5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当前宁波市工业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十一五”中期以来63%左右水平,长期存在的资金面约束和趋紧,并没有本质上动摇既有的资产负债格局。小型工业企业呈现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步增长的特征,一方面由于授信、担保等因素影响,宁波市小型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7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宁波相关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下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占同期总资产64.43%,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

四、产出结构指标分析今

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8279.83亿元,同比增长22.1%。从实物量结构观察,主要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特征仍未消退。在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78种工业产品中,有203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3.0%,有86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0.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5.2%;水泥增长19.4%;化学纤维增长18.5%;汽车增长2.1%;民用钢质船舶增长40.8%,发电量增长12.1%。上述数据表明,在相关效益指标仍保持略高于价值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势明显。实物量增速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当前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格局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逆转。在既有增长态势下,进一步对价值量增长结构分析,“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5491.39亿元,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62.90%,同比增长25.23%,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3.14个百分点;再进一步对其中的“战略新兴产业”观察,实现的工业总产值1525.42亿元,同比增长17.21%,却低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4.8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主导目前工业经济增长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相对趋紧,工业生产回落已经触及最具有活力的工业群体,与上半年相比,“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份额回落了0.2个百分点,而且从目前宁波工业结构现状分析,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已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宁波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9篇

中图分类号:T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3-0171-02

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和港口发展形势出发,阐述了我国主要港机制造企业概况,系统分析了港机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港口机械;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港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业的战略部署,给港口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港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目前港机市场面临着百年不遇的大好形势。一方面,水运行业整体发展非常迅猛,港口建设项目之多,港机设备需求量之大,从未有过。国内各大港机生产企业,尤其骨干企业,生产任务普遍饱满,有的企业生产任务排到一年甚至两年以后,但仍无法满足港口建设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投产的各种大型港机设备,服役时间已经达到20多年,普遍达到报废年限,很多港机产品需要更新换代。这些都为我国港机生产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主要大型港机制造企业

目前我国大型港机设备制造的企业主要以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两大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

1.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ZPMC)是世界知名起重机和大型钢结构制造商,主要生产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散货装、卸船机、斗轮堆取料机、门座起重机、浮吊和工程船舶以及大型钢桥构件等。迄今为止,按订单统计,ZPMC有岸边集装箱起重机1000台,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1650台和众多非标大型港口机械的良好业绩。 公司具有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整机运输、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多种能力。

2.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是由大连重工集团和大连大起集团于2001年12月重组而成 ,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由生存型向科学发展型的转变,走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列,拥有散料装卸机械、冶金机械、起重机械、港口机械四大类传统主导产品和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大型船用曲轴、隧道掘进机、核环吊、大型关键铸锻件等六种新拓展产品。拥有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工程成套总承包能力;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2个研究所、3个实验室,是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拥有152项专利技术、12个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先后承建了大连北良港60万吨粮食储运工程等近50项工程总承包项目,为宝钢、秦皇岛港、三峡工程以及神州五号、六号飞船发射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近400万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创下175个“中国第一”;产品远销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

3.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港机厂(QPMP)隶属于全球十强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坐落于青岛港老港区8号码头东端。全厂现有正式员工80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11%,高/中级技术工人占60% 。厂内下设六部一室、八个分厂。主营集装箱装卸机械、散杂货装卸机械、海工及修造船起重机三大类几十个品种起重机产品。拥有集装箱岸边起重机、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10t/16t/25t/32t/40t各幅度港口用门座式起重机和带斗门机、各类斗轮堆取料机、桥式卸船机,32吨~150吨大幅度独臂架及四连杆海工和修造船门座起重机等多系列起重机产品,年产值近7亿元,生产能力已达到80台场桥/年和60台大型门机/年,产品现已广泛使用于中国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远船务、韩国三进船业、韩国大连大洋船业、青岛港、青岛QQCT三国四方合资码头(迪拜、马士基、中远、青岛)、大连北良港、镇江兴隆港、镇江港、南通港、龙口港、威海港、嘉兴港等地客户与码头。

4.南京港口机械厂始建于1958年,系交通部定点生产各种港口装卸、起重运输机械的专业工厂。产品主要分布于国内外海港、内河各港口及工矿企业,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至韩国、新加坡、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工厂主要产品有:固定式起重机、浮式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船坞起重机、龙门起重机、桥式起重机、卸船机、卸车机、堆料机、吸粮机、20’-40’可伸缩集装箱吊机等各种港口装卸机械。

5.红光港机厂现已发展成为生产各类港口起重机械的著名制造厂,国家机械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具有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制的MQ40××系列港口多用途门机,是国内唯一通过技术鉴定的产品,企业也是国内生产最多的制造商,企业内部系统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物质配套中心、生产制造中心以及售后服务中心,能够为用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配件供应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

二、中国港机制造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贸易额与海运业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这给世界各大港口及港机制造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外贸和水运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近十年来已先后兴建了8个沿海深水港口,并对10多个老港口进行了改造,配备了30多台岸边集装箱机械设备,使我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加了3.5倍。

目前,我国港口及国际之间海运业将会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将会使港口吞吐量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将有更大的发展与增长,从而刺激和带动港口装卸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预测我国近几年内将新建约80个集装箱专用泊位,集装箱起重机将从目前的约30余台增加到250台左右,仅集装箱起重机产品的销售额就可达100亿元以上。由此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大型港口装卸机械(特别是集装箱起重机)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期,市场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