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01-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说明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国内的风险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国际风险问题。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累积了许多的问题,比如有许多企业以消耗大量资源,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中央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进入“新常态”,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速发展,要稳扎稳打,巩固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粗放型高速发展转变为质量型效率发展。中央号召我国经济发展要符合新常态,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转变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不会通过强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手段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而经过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问题,许多产业生产成本都显著提高,再加上国际贸易风险增大、资源紧缺、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要及时创新就业政策,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化
(一)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就业岗位也相对减少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注重发展的质量,从原有的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放慢。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变化,过去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大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只要有了这一基本条件,再加上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出现经济下行问题,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土地开发成本都大大提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总劳动人口的减少,伴随而来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整体上升。这样一来,许多产业就会逐渐向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使得某些地区发展速度迅速加快,而某些地区由于缺乏核心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渐缓。而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也就越大,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所以就业率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扩展速度也就放慢,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得比较少,无法满足大量就业人员的需求,使得社会就业率偏低。因此,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如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就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就业率时高时低,不能保持平稳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放慢,这就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略有降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减少,所以就业人员就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1]。
(二)产业结构调整,失业率上升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可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为更多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许多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渐凸显,比如“结构性失业”等。当经济结构问题与就业问题相互融合时,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会表现得愈加明显,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首先,我国第二产业开始转型,工业发展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转化为节能环保型、高效高质型,许多传统的重工业需求量降低,其投资、利润、销售额等都开始回落,企业内部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甚至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一大批无法适应当前结构调整的企业破产或者被合并,就业岗位数量瞬间减少,许多从业人员纷纷失业下岗。其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资源大量消耗,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再加上发展过程中某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资源环境限制以及周围居民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产业结构调整则必然会造成部分结构性失业,增加社会的失业率。
(三)经济增长动力发生变化,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各大生产要素条件来发展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生了变化,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条件,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的创新;过去主要是靠刺激消费、加大投资等直接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优化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政府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也逐渐减小,所以市场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主要是由市场当中的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当前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且缺乏专业技术性人才,使得许多企业的技术性岗位空缺,同时还有一大批普通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出现“结构性失业”[2]。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影响就业的主要题
(一)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务农人员向城镇转移。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完善,许多农村务农人员发现了城市就业的前景,纷纷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而城市发展显然还没有适应这批农业人口的突然涌入,就业岗位设置并不能满足这些务工人员的需求,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岗位增加速度比较缓慢,跟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所以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问题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务农人员的涌入,基层劳动力几乎已经接近饱和,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将愈加严重。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仅为16岁,这就意味着只需要初中毕业的文凭就可以直接就业。而这些综合素质较低的劳动人员通常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工作,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造成企业人才的“结构性紧缺”。
(三)失业后得不到保障
失业问题一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劳动人员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会逐渐产生挫败感,从而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上家庭困难等直接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引发犯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就有一项失业保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失业保险投保率很低,这就导致失业人员无法得到基本保障,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3]。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政策的创新方式
(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合理分配劳动力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合理分配劳动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发掘新的投资项目。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这些类型的产业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善于发掘,定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创业。自主创业难度比较大,但是一旦成功,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自主创业,并给予自主创业人员政策优惠[4]。
(二)政府发挥职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要发挥职能,通过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鼓励企业投资,扩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对劳动人员的需求量;最后,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要求[5]。
(三)加强失业救助,降低失业风险
解决失业问题是就业政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建立起失业监测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失业进行预警,政府提前准备好对策应对失业问题;其次,加强失业救助,要求各企业员工积极购买失业保险,从而使失业救助能够落到实处,降低社会风险;最后,扩大失业救助的范围[6]。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主要是针对企业就业人员,而个体户、务农人员等都在失业救助范围之外,所以必须要完善失业救助体制,使这些人员也可以享受到失业保险的福利。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以及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就业政策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就业政策进行改革,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改变及政策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8):136-139.
[2] 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2):60-70.
[3] 李光红,亓晓庆.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4-70.
[4] 薛A.我国就业政策的沿革、困境与导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217-222.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境外上市逐渐成为证券市场开放的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由于本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上市资源已被高度挖掘,投资者的行为也相对理性,为了增加投资热点提高市场流动性,这些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纷纷开设“国际板”积极吸引境外公司境内上市。这势必会对境外证券市场以及境外上市公司母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这些冲击和影响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证券交易所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的视角从较多层面展开,但是关于境外上市对本土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的研究,因为其鲜明的现实意义而尤其引人注目。然而,国外学者关于跨境上市对境内、外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针对企业境外上市以后影响投资人交易地点选择的相关因素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样本选择的差异性,所得的结论也存在诸多分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对这些研究的结论和分歧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展望,以期对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供借鉴。
二、境外上市与交易量可能流向
所谓流动性溢出效应是指当交易量涌至一个市场,该市场的流动性获得改善的同时将对其他市场的流动性造成衍生性的影响,影响方向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会导致交易量与资金转移至境外市场,从而打击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或者交易量与资金逐渐回流到本土市场,使本土市场流动性获得改善;也可能会同时提高国外市场及本国市场的流动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双赢局面。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三种影响方向均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
(一)交易量流向海外市场
Amihud和Mendelson(1988)指出:“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如果由于缺乏流动性使委托不能成交,那么股票市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跨境上市为本国企业扩展了融资途径的同时,对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企业境外上市数量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的资本量以及交易量逐渐外移,这在短期内会对留在本国的企业的流动性造成伤害。在市场处于低流动性水平下,交易所仍须支付庞大数额的固定成本(如:结算系统、维持交易),这将大幅提高政府培育尚未发展完善的本国交易所的难度,并且伤害该企业在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此时便产生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
Chowdhry和Nanda(1991)提出的证据表明,一家国际化企业选择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并具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的国外市场上市,会使得原先在本土市场的交易量锐减。Chordia、Roll和Subrahmanyam(2000)发现,个别企业的流动性可能会受到所处的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影响。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向境外市场集中,将削弱本土市场的整体流动性,进而对本土市场个体企业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Claessens等(2002)将“国际化”公司定义为从事跨境挂牌、跨境交易、跨境融资三种活动的企业,选择1975-2000年间共77个国家的数据以及起始于1983年的个别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驱动三项跨境活动的因子和驱动本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因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伴随着一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当地交易所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高的市场流动性,借以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企业在国外的活动比率也同时会上升。因此,经济基本面发展向好虽能增加本地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但也可能加快企业的交易量(资金)外移至国外市场的速度。尤其是在法律体系缺乏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以及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企业交易量外流到境外的倾向越明显。Claessens等(2004)随后又进一步指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及较高的市场开放性,能够推动当地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法律与行政法规(lawandorder)的健全度、股东权利保护、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资本账户自由程度、总权益资金流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股票市场自由程度等经济环境基本面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市场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对国际性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当本国市场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时,企业将转而投向国外市场募集所需资金或进行交易,使得跨境融资活动随之提升。国内市场基本面的向好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各要素的改善将提高企业对于全球布局的需求,加速国际化程度。因此,国内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将融资活动与交易量逐渐分散至境外,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Claessens等人进而对各证券市场之间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交易所在筹措资金、上市及提供交易服务上,较无比较优势,有关当局应该持续改善经济体的基本面,如投资人保护措施、当地法律系统的质量等,以吸引投资人。这些建议对发展中市场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随后的研究对跨境上市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Moel(2001)以来自拉丁美洲与非洲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选择“市场开放程度”、“流动性”以及“母国市场挂牌公司成长数”三项指标,对新兴市场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mericanDepositaryReceipt,ADR)对于该国市场发展的影响层面与影响程度进行了检验。但是研究结果对于ADR市场及母国市场在这三项指标上的关联性出现了分歧,ADR市场发展程度对于母国市场开放程度有正面影响,但是,ADR市场的拓展却会对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挂牌公司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企业大规模到其他市场挂牌上市,会对母国市场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Levine和Schmukler(2003)选择1989-2000年之间,来自55个新兴国家、共592家境外挂牌或发行存托凭证(DepositaryReceipt)的企业,以及2489家留在本土市场的企业作为样本。对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母国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跨境上市通过两种途径降低本土企业的流动性。第一,也即所谓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企业跨境上市后,企业股票的交易量出现外移至境外市场的现象,并且,所有跨境上市企业的整体流动性与其他未跨境上市的个别母国公司的流动性之间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即流动性外溢效果),从而造成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因为跨境上市企业交易量外移而受到伤害。第二,对本土市场交易量的分散。由于跨境上市能提升企业的可见度、声誉以及营运状况的信息透明度,投资人的投资目标逐渐由本土企业转移至跨境上市企业,本土企业的交易量减少,对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再度形成伤害。Karolyi(2006)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12个新兴市场国家发行ADR的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并以个别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企业发行ADR挂牌对企业本身以及其他其他国内企业的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中选择了某些控制变量(如亚洲金融风暴、资本市场自由化等),所得出的结果显示,跨境挂牌行为的确可以带给ADR挂牌企业本身相当大的好处,但不会使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获益。该研究还发现,未赴美发行存托凭证的样本企业,在本土市场中的质量会遭受大幅侵蚀。
(二)交易量回流至企业母国市场
虽然国内企业转赴其他证券市场上市的现象引发各界担心,然而,回顾学术文献,企业股票交易在长期而言,有向单一市场集中的倾向,且多数情况下,交易量会集中至该企业的母国市场。企业在境外上市一段期间后,将可能观察到该企业股票境外市场交易量递减,而企业母国市场交易量却增加的现象,此即Karolyi(2003)所提出的“回流假说”(flowbackhypothesis)。在这样的情况下,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并不会因企业赴境外上市而恶化。Karolyi(2003)对1998年11月由德国的汽车厂Daimler-Benz与Chrysler合并成的DaimlerChryslerAG公司所发行的GRS(globalregisteredshare)的个案进行了研究。GRS是一种特殊的证券,投资人得以在全球多个市场以不同的货币交易该证券。DaimlerChryslerAG公司除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挂牌之外,该公司发行的ADR也于1993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交易,该公司所发行的GRS同时在该两大交易所交易。
在1998年发行GRS之前,DaimlerChryslerAG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交易量约占总交易量的35%,但在发行之后的6个月内,该股票的交易量明显回流至DaimlerChryslerAG公司母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使得法兰克福交易所成为该公司股票的主要市场,最终DaimlerChryslerAG被剔除S&P500指数的成分股之外。Halling等(2004)研究了1986-1997年期间内,111家欧洲企业于国外上市后,其股票交易量随着时间推移的地理分布情形。研究发现,虽然股票的交易量可能短暂地从母国市场分散到境外市场,但大多数样本期间的欧洲企业赴母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或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后的短期间(约6个月)内,企业母国的股票交易量也表现出了异常性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该企业的境外挂牌在媒体上引起更多投资人关注的原因。随着检验期间的延长,还可以发现相当高比率的境外挂牌公司的股票交易量,最终仍受原先上市的市场所吸引。这项研究结果代表Karolyi(2003)所观察到的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情形,并非单一特例,而可能是全球普遍性的现象。同时Halling等(2004)认为企业的交易量之所以会回流,是因为企业最初上市的交易所(该企业母国的交易所)多半已拥有一群庞大数目的散户投资人(uninformedinvestors),而通常散户投资人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使该市场成为该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的获取速度,投资人可能认为具有地理优势的市场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因为企业的营运总部多半设置在企业母国,因此尽管该股票同时于多个交易所挂牌交易,最后流动性最高的市场仍会是企业母国的交易所。
Witmer(2006)对公司交叉上市或多国市场同时挂牌的情况下,后来选择境外退市的情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就是该公司股票的高度流动性,如果企业于境外新市场的流动性不如预期,将提高企业选择在新市场退市的可能性。Fernandes和Migue(2008)通过另一种角度解释了跨境上市股票交易量回流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在美国跨境上市后,能有效吸引美国与其他各国的机构投资人的目光,同时该企业在母国市场的股票交易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增加。不同于Fernandes和Migue(2008)认为企业股票交易量回流是因为该股票能有效吸引国外投资人的看法,Gagnon和Karolyi(2010)对506家同时在本国与美国上市的企业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当该企业在境外上市地的流动性表现不佳以及存在其他市场摩擦成本时,将严重妨碍母国与境外上市地两者股价差异的套利活动,如果摩擦成本过高,市场缺乏足够流动性,企业的股票交易量会逐渐流回到母国市场。
(三)境外市场与境内市场“双赢”
关于企业跨境上市后的交易量流向问题,还可能有第三种局面,Smith和Sofianos(1997)的研究发现,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跨境上市所在国和企业母国均可能产生正向的“流动性溢出效果”。他们对128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跨境上市后半年内该标的公司股票的境外市场平均交易总额大幅上扬,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也获得显著改善。该证据支持了Stulz(1999)所提出的跨境上市在促进全球化进行的同时,可以提升流动性进而降低公司资金成本的假说。跨境上市无论对母国市场或境外市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效果,是一种双赢局面(win-winsituation),而非某些学者所宣称的“零和游戏”的局面,即当股票可在多个市场交易时,其中一个市场的流动性改善,将伤害另一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政府对于资金管制的放松,使企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得以自由地进行投资与筹资行为。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之下,各证券市场势必会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以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投资人保护程度并吸引国内外企业及投资大众。日益高涨的竞争压力,也有助于各大证券市场积极改善信息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减轻,能增加投资人对国外企业的认同感,丰富企业的投资人组合。所有这些均能够大幅提升各自市场上的流动性,使市场更蓬勃发展。
三、决定交易量流向的重要因子
上述文献告诉我们,企业境外上市会对本地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影响的方向有正有负。那么影响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证券交易所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
Chowdhry和Nanda(1991)指出,拥有内部信息优势的投资人会丛聚(clustering)到交易量最密集的市场交易,以掩饰本身所具有的内部情报。通常散户投资者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因此使得该市场能成为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Halling等(2004)对企业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原因进行推论时,也认为该企业在母国市场已积累为数众多的散户投资者,使得该企业股票在母国市场的流动性特别高,从而导致交易量由国外市场向本土市场回流。
(二)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程度
Hargis和Ramanlal(1998)发展的理论模型中,预期当母国市场与境外市场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程度越高,本土市场的流动性与交易活动越能显著提升。相反地,市场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差,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恶化,交易量外移,终将对本土市场的发展造成冲击。另外一项被Hargis和Ramanlal(1998)视为重要因素的是境外上市地的市场规模与信息透明程度,因为新市场的规模越大、信息越透明,能使企业因跨境挂牌行为接触到更多潜在投资者,拓展企业的投资群(Merton,1987;FoersterandKarolyi,1999),进而改善本国市场的发展程度。Domowitz等(1998)构建出了境内外市场分割程度与国内股市变化关系的模型(DGM模型),该模型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认为股价波动包含基本面波动以及交易摩擦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波动两个方面,前者由买卖价差和公共信息的方差决定,后者与流动性或交易量成反比。而境外上市对国内股价波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海内外市场的分割程度(即信息联系程度)。
(三)时区差异、佣金费率及母国市场发展程度
Pulatkonak和Sofianos(1999)选择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254家国外企业1996年度的全球交易数据作为样本,对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影响企业股票交易量流向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种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交易活动发生地点的决定因子:国家相关(country-specific)因子、公司相关(company-specific)因子以及发行相关(issue-specific)因子。这些因子总共可以解释64%的样本公司在美国NYSE交易量变化情况。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是属于国家相关因子的“时区差异”,当其他条件不变之下,“时区差异”具有40%的解释能力。这表示着当企业母国与境外上市市场位于同一时区时,投资人在新市场的交易活动会较活跃。母国的佣金费率(commissionrate)也是一大关键因子,如果母国的佣金费率相对较低,母国市场在交易量上较具有竞争优势。另一个重要的国家相关因子则是母国为成熟市场或发展中市场(新兴市场),母国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则标的股票在境外新市场的交易量会较少。
(四)政府对资金的管制程度
Bacidore和Sofianos(2002)、Rabinovitch等(2003)、Auguste等(2002)以及Melvin(2003)等的研究文献则发现,除了上述文献中的影响因素外,“政府对资金的管制”也是决定企业交易量所在地的因素之一。Rabinovitch等(2003)对来自阿根廷的六家企业,以及来自智利的14家企业,在母国市场以及在美国市场发行的ADR的配对样本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严格管制,对于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具有负面影响。特别是,阿根廷与智利这两个国家,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比如,两国都属于新兴市场、市场的交易时间也都与美国市场的交易时间重叠等。但是,在样本期间内,阿根廷政府(相对于美元)采用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对于资金流量则采取自由的态度;反观智利,在汇率管制上采取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直到2000年以前,智利对于国外投资仍设有重重障碍。因此,Rabinovitch等人的研究可以说是针对汇率制度以及资金流量管制这两种政府干预行为对企业股票流动性所造成的影响的具体检验。研究发现,智利的企业在母国市场与ADR市场的报酬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智利对国外投资设限,导致投资者两市场之间套利困难,从而导致套利成本的增加。以标的股票的日平均买卖价差作为套利成本的近似衡量指标,来自智利及来自阿根廷的样本企业的套利成本分别为1.37%与1.14%,也证明投资者针对智利股票进行套利所耗费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Rabinovitch(2003)等人的检验结果还指出,相对于阿根廷企业的股票,智利企业的股票在本地市场及ADR市场之间的报酬差异(也就是套利空间)的弥补速度较慢。这意味着较高的套利成本可能会降低价格的调整速度,进而导致较差的股票流动性。Auguste等(2002)与Melvin(2003)的两篇文献对阿根廷在2001年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后,阿根廷企业股票在两市场之间的套利过程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两篇文献同时发现,外界对阿根廷比索贬值压力的强烈预期,以及政府施加的资金管制规定,使得阿根廷企业的股价在ADR市场较在阿根廷市场高出了许多,这意味着母国市场与ADR市场之间的股票报酬率存在显著的套利空间。再度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控制将导致价格决定过程的低效率,并可能因此提高股票交易成本、恶化流动性提供了支持。其实Errunza和Losq(1989)早就指出,如果政府能取消资金管制,让国际市场共同决定资产的价格,减小单一市场的影响幅度,就能有效分散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资金管制的放松还会对企业的总成交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提升市场之间的整合性并受惠于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
(五)市场中证券报酬率的相关程度
Baruch等(2005)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对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进行了解释。该模型预测股票的交易活动倾向于发生在同类产业集中的市场。随后该研究选择了1995-2004年来自24个国家共251家在美国主要交易所挂牌的其他国家企业的股价报酬率和交易量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借助企业股票报酬率与市场中其他挂牌企业股价报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一个市场中的挂牌企业组成成分与该标的企业在产业性质上的相似程度,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在跨境挂牌之后,有相当高比重的交易量会转移到与该企业股票报酬率较为相关的市场。综上所述,对母国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境外市场的时区差异,母国市场相对于国外的佣金费率,母国政府对资金流动的管制,母国市场发展程度,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关联程度,境外上市地规模,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其中前三项对母国市场流动性有负向影响,即时区差异越大,母国市场佣金费率越高,对资金流动管制越严,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差。后几项对母国市场则产生正向影响,即母国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散户投资者数量越多,信息越透明与国外市场关联度越高,境外上市地规模越大,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越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好。
四、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和境外上市的历程都比较短,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及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上,多数选择H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如巴曙松(2006)认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所导致的市场低效率是导致中国大陆企业竞相在境外上市的深层次原因。沈艺峰、肖珉和周颖刚(2006)利用双重理论对中国H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市场双重上市的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H股向A股市场回归是控股股东在权衡获得对更多中小股东的剥削还是忍受国家更多的剥削之后的选择,该研究突破了国外文献的通常思路,对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特殊性进行了重点考察。关于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动机,潘越(2007)选择了31家A+H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者认知假说、流动性假说、融资约束假说、信号传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除流动性假说外其余三个假说均获得了实证支持。利用同样的样本数据,潘越(2007)继续对公司交叉上市后所带来的市场反应和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了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后公司的业绩普遍表现为下滑。Jin等(2005)选择53家赴香港上市的大陆国有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后认为,赴香港上市后样本公司的平均实际净利润、平均实际销售额、平均资本成本均大幅提高,但在股票覆盖率上仅表现为适度但不明显的增加,而且上市没有增加股票回报率,股票平均回报率明显低于市场标准指数的回报率。王景(2007)对企业交叉上市后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增强国内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而且对国内上市公司有正的净溢出效应。陈国进和王景(2007)针对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交叉上市给A股市场带来了较强的资金分流效应,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而风险分散等正面效应并未得到发挥。
投资经济型酒店应把握主要特征
经济型酒店是结合了物业经营和酒店管理的高回报项目。投资经济型酒店需把握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服务的有限性。经济型酒店紧扣酒店服务的核心价值――住宿,以客房产品为中心,去除其他非必需的服务,从而能大幅度削减成本。一般来说,经济型酒店仅提供客房和早餐,部分有限服务酒店还可能提供简单的餐饮、健身和会议设施。第二,产品、服务的舒适性和标准化。与一般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不同的是,经济型酒店非常强调客房设施的舒适性和服务的标准化,突出清洁、舒适、便利的特点。第三,价格相对低廉。与大致相同条件下(地理位置、酒店基本设施等)的星级酒店相比,由于省去了许多服务设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价格相对低廉,一般在300元以下,一些青年旅社和汽车旅馆甚至只有几十元或100元左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第四,目标市场与高星级酒店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普通商务人士、工薪阶层、大众旅行者和学生群体,而高星级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和公费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第五,实行连锁品牌经营。经济型酒店自发展之初便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设施、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新开、合资、特许加盟等方式达到规模经济,提升品牌价值,与国内大多数星级酒店基本从单体酒店起步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不同。
国内经济型酒店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是1996年问世的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首旅酒店集团和携程网于2002年共同投资设立的“如家快捷”近年来也迅速成长。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几年内在部分地区得到迅速的扩张,并积极向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努力(表1)。
市场空间巨大
了解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市场动力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投资方向。首先,中国大众旅游发展需要价廉物美的酒店住宿设施。随着经济的持续性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小康社会,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国内游客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同比增长9.98%,出游率达到92.69%(图1),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与大众旅游相适应的是旅游设施的改进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初期,酒店业的发展集中于高星级酒店,这是与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政策相符合的,但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强,每年高达10亿人次以上的国内大众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其次,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行的频繁,形成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算,目前中国商务旅行的年支出在100亿美元以上,并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正经历飞速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以上的惊人速度增长。以往,高星级酒店是商务客人的主要选择,但是,私有经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更加注重性价比的选择。一些客房设施优良、装修精致、服务优质,但是仅提供客房和会议设施,削减其他非必需设施从而能大幅降低价格的新型连锁酒店,成为商务旅行者优先选择的对象。
再次,低星级酒店以及旅馆逐步退出市场为经济型酒店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10888家酒店,其中4星以上高档酒店仅有1213家,占酒店总数的11%,而三星以下酒店则占到了89%。此外,还有相当大规模的面向低端消费群体的旅馆、招待所。长期来看,这些酒店、旅馆因为大多以单体的形式运营,管理较差,缺乏连锁、品牌效应,未来势必遭到淘汰。与高星级酒店(四星以上)发展趋势不同,不同细分类型的经济型酒店势必成为低星级酒店及各式旅馆最主要的替代者。
差异化定位,品牌建设和技术进步是未来决胜关键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型酒店未来将呈现出三大主要发展趋势:第一,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日趋显著。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定位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一些民族品牌的连锁酒店,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或者是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还不够细致和完全,由此导致了市场重叠或过于宽泛,产品设计没有层次,缺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经济型酒店大致有三种类型或档次:有限服务酒店(Limited Service Hotel)、经济酒店(Economy Hotel/Budget Hotel)和廉价酒店(Super Budget Hotel),分别属于经济型酒店中的高、中、低档,这三种层次的酒店价格相差很大,其硬件设施的差距也非常大。例如,有限服务酒店的客房硬件设施不亚于四、五星酒店,而一些廉价酒店则在削减成本的思想指导下尽量简化设备,客房设施比较简陋。因此,当经济型酒店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市场竞争必然加剧,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势必日趋显著,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
Cui Xiaofeng;Zhang Liye;Zheng Shaoyu
(①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Beijing 101416,China;
②Official Designation 66061,Beijing 102300,China;
③Department of Eguipment Acquisition,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Beijing 101416,China)
摘要: 装备磨损采用何种补偿形式,是目前军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介绍了装备磨损常见的三种补偿形式,并对三种补偿形式选择的依据进行说明及实例验证,科学分析装备在全寿命周期中应采取的补偿方式,为军方装备改装、大修及更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offsetting in abrasion on equipment is the priority that military concerns ab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que economics, three types offsetting modes of equipment abrasion are proposed by this paper. With an example, how the methods of offsetting should be selected in life-cycle process is then detailed, which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equipment conversion, overhaul and renew for military.
关键词: 装备补偿 装备更新 大修理 现代化改装
Key words: equipment offsetting;equipment renew;overhaul;modern conversion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023-02
0引言
武器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做好装备的现代化改装、大修和合理更新,是保持和提高装备战斗力的关键[2]。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装备磨损应采用何种补偿方式,既可以保证装备能够发挥最大战斗力,又可以节约经费,从而获得最大的军事经济效益,使得对装备磨损的补偿达到科学、合理、经济的目的。
1装备磨损及其补偿形式
装备在服役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磨损通常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2]。
装备的补偿方式有大修、现代化改装和更新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1.1 装备更新是一种装备综合磨损的补偿方式,武器装备更新,既能促进技术进步,节省经费,又能提高保障能力[3]。
1.2 装备的大修理是指通过调整、修复能保留原装备未受磨损的零部件的办法来恢复零部件或整机的功能,以达到原有的技术性能。大修理能保留原装备为受磨损的零部件,恢复整机的工作能力,延长装备的物理寿命,因此具有很大的优越性。1.3 现代化改装是指应用现代的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适应装备的具体需要,改变现有装备的结构,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性能,使之全部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装备的水平。[1]现代化改装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目前装备更新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更新、大修与现代化改装途径的选择与模型
对于装备磨损的补偿,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同时还要能够获得较好的装备效能的提升,其应不应该更新、应该选择什么补偿形式进行更新,主要取决于装备更新的经济效果。
为了提高装备更新的经济效益,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尽量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装备科学更新,并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一般情况下,装备是否更新可行方案有:①旧装备原封不动地继续使用;②对旧装备进行大修理;③用相同结构新装备更换旧装备或用效率更高、结构更好的新装备更换旧装备。在对多个方案比较选优时,如果诸方案产出价值相同,可以通过对各方案费用现值的比较进行选择。所谓的费用现值就是把方案计算期内的投资和各年费用按一定折现率折算成基准年的现值和,用PC表示。费用现值越小,其方案经济效益越好。因此我们在选择采用何种补偿方式时,就从各方案中选择总费用现值最小的方案。建立补偿形式模型如下:旧装备:PC■=■K■-L■(P/F,i,n)+∑■■M■(P/F,i,t)新装备:PC■=■K■-L■(P/F,i,n)+∑■■M■(P/F,i,t)
大修理:PC■=■K■-K■-L■(P/F,i,n)+∑■■M■(P/F,i,t)
式中:
PC■,PC■,PC■――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的总费用现值;
K■――旧装备当前的重置价格;
K■,K■――分别为更新、大修理的投资;
L■,L■,L■――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n年的残值;
M■,M■,M■――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t年的使用费用;
β■,β■,β■――分别为使用旧装备、更新、大修理后生产效率系数。
3实例验证
某装备各种补偿方案分项费用的原始资料如表1所示,并且原有旧装备的价格为3000元,试选择最佳补偿方案。
依据装备补偿方式选择的依据,首先计算出各方案的总费用现值,见下列各表。
3.1 旧装备继续使用如表2所示,如果继续使用旧装备,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下。
3.2 原型新装备更新如表3所示,如果使用新装备更新旧的装备,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下。
3.3 旧装备大修理如表4所示,如果对旧装备进行大修理,则每年使用装备的使用费用现值、累计使用费用现值、资金费用现值和累计年度费用现值按照公式计算如表4。
3.4 结论由表5可得出结论,如果装备只考虑使用两年(如两年以后产品将更新换代),以原封不动地使用旧装备的方案为最佳。这时不仅没有更新的必要,就连修理也是多余的,装备原封不动地使用两年以后,就可以报废处理了。如果只打算使用3年以上,最佳方案是对原装备进行一次大修理。
4结束语
对装备的磨损进行补偿,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采取总费用现值最小的方案即为装备磨损的最佳补偿方案。但是在装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技术进步、通货膨胀、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由于国家战略调整所引起的装备需求变化等。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偿,是要根据装备的寿命期,综合考虑,全面衡量,一边引入模型计算总费用现值进行对比,一边考虑的各种实际因素,从而对装备的磨损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本文所引入的模型可以为装备补偿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添祖,冯勤,欧阳仲健.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15.
[2]吕伟,娄寿春,李同洲.装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探讨[J].战术导弹技术,2006,(3):62~64.
关键词:事业单位 市场机制 竞争 可行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反映出的是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变动、资金与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市场活动之间的一种有机的联系。竞争机制往往和价格机制及信贷机制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往往共同发生作用。竞争机制常常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以及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竞争的直接作用是各种交易的质量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使用和薪酬发放方面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同样待遇的不合理局面,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目前,大多数地区在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上,都实行了业绩考核和评聘分离的考核体制,这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因为各个地区和单位的具体差异性,执行力度不够,往往考评只是一种形式,而实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空欢喜”。所以看似很完善的一项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干预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转变事业单位改革中各项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具体包括有:
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过改革之后,具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前期的改革中,已经在技术等级考核、薪酬管理和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且改革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深入人心,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为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事业单位因为大多数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性质来看,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单位,其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主要依靠工资收益,而没有其他收益性收入,所以和企业相比较,目前所实行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看似很完善的奖励体制,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而言,基本上奖励绩效收入是摆设。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作人员在收益方面与周边人群的落差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是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最后是形式化考核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上,考核成为了一种形式,看似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执行的还是原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容易滋生内部矛盾,另外一方面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只有把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理念引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才能进一步体现劳动与报酬步调的一致性。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应该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每项具体的考核内容实现量化。这里笔者所要说的是实效量化,以往的量化考核有走过场的嫌疑。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把工作中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真实地体现出来,让大家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这对于增强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聘分离是实行多年的改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职称终身制和聘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些单位在人员的聘用上,往往是论资排辈,按照职称等级依次列队,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却并非如此,这对于中青年工作人员而言是有失公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且把时效性定为一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薪酬发放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性,这会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单位在人员聘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最后,进一步完善待遇分配制度,使考核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完成考核之后,对于待遇的提升却不能立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有些人员在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自己的待遇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人员的业绩因为单位内部的调整,被其他人员所占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分配。这些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考核和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引入市场竞争并非让事业单位抛弃公众服务理念,只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让单位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市场细分 产品差异化战略 必要性 实施建议
经济型酒店(Economy / Budget Hotel)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相对于星级酒店这种传统全服务型酒店(Full Service Hotel )而言的一种新型酒店形态,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成为相当成熟的酒店业形式。经济型酒店只重视提供客房和早餐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因而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在服务对象上,以中低端商务者、休闲旅游者、学生、社会大众等为主;在产品和服务上,以客房为灵魂,突出清洁卫生、舒适方便、简单实用的特点;在价格设置上,从100到300元/天不等,以突出“经济”的特点;在经营模式上,以连锁和特许经营为主。目前在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有:如家、汉庭、锦江之星、莫泰和七天连锁等。
一、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型酒店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市场原始驱动阶段。1997年,锦江之星酒店在上海建立,标志着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诞生。在市场需求尚未明确分化的情况下,此阶段中大多数经济型酒店把主要目标客户模糊定位为商务人士和休闲旅游者。第二,产品成本控制阶段。自2002年如家酒店连锁成立后,经济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纷纷围绕价格、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进行同质化竞争。第三,品牌建设扩张阶段。该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绝大多数经济型酒店以连锁、特许经营的方式综合各种营销手段创建品牌,采用上市手段融资,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在经历了这三个发展阶段后,发展初期在市场原始驱动下模糊定位的消费群体已发生明显分化,商务人士、休闲旅游者、学生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呈现显著差异;产品和成本控制上的同质化竞争日益白热化。如何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产品差异化战略上扩大市场份额推动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细分战略的实施是重点。
二、市场细分战略的必要性:
1、产品定位模糊,发展空间紧张
现阶段,绝大多数经济型酒店把关注重点放在市场份额和数量的扩张上,在客户群体细分和产品设计上关注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开发的产品单一,将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为商务人士,对休闲自助游客、背包客等重要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产品。总体上看,当前的服务差异性也仅仅围绕产品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尚未形成针对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一套合理、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面对着高端商务型酒店和低端社会旅馆分化客户群体的双重挤压,市场发展空间日趋紧张,直接体现在业绩增长乏力。
以当今行业排名第一的如家连锁酒店为例。如家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只制定不同价位等级,提供标准房、商务房、大床房等产品,然而不同产品间服务差别不大,没有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设计的差异化产品。尽管如家当前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场份额位居榜首,然而从2011年一季度公布的财务数据看,公司实现净利润3250万元,与上年同期下滑70%,入住率85.1%,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创八个季度以来最低。同时,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07年,经济型酒店单店年回报率由两年前的30%~50% 下降到20%~30%,加上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导致利润率不断缩水。因而,可以看到,在当前市场竞争态势下,未来发展空间日益紧张。
2、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日益白热化
在当今发展空间日益紧张的情势下,经济型酒店没有实行市场细分战略,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十分雷同,不同酒店都提供一样的客房,同样强调舒适方便、经济实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而面对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市场拥有众多的潜在进入者,据统计,仅2007年,全国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就从727家,增长到至少1000家。这无疑使当前的同质化竞争渐趋白热化。从波特五力模型角度分析,经济型酒店面临巨大新进入者的威胁、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社会旅馆和招待所的替代品威胁,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必然导致激烈的价格战。
价格战是指为了抢占市场,把对手彻底挤出竞争市场,通过降低自身产品价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目前,经济型酒店的行业利润率已经下降,面对通货膨胀和地价上涨导致的高成本压力,激烈的价格战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从长期来看,收支的不平衡、现金流的不畅都会对其未来发展造成阻碍。由此可见,使用价格战不是经济型酒店竞争的长久之计,寻求市场细分下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才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如家的创始人,汉庭酒店董事长兼CEO引季琦所讲:“当年如家快捷和锦江之星旅馆的成功是定位的成功。而现阶段,经济型酒店的成功应该是产品细分的成功。”自引季琦在离开如家后,成功利用产品差异化战略创建了新的品牌---汉庭,囊括了为商务者提供的“汉庭全季”酒店、为休闲旅游者提供的“汉庭快捷”酒店以及为青年背包客提供的“汉庭客栈”。 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市场细分战略的推进使汉庭名列经济型酒店排行榜前五位。
因而,在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经济型酒店只有依靠市场细分,开发差异化新产品才能抢占新“蓝海”。
三、市场细分战略实施建议:
1、开发差异化新产品:
市场细分战略的实施首先必须明确不同目标客户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消费模式,然后依据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选择适当的目标客户,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以求在差异化基础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依据市场细分战略开发差异化产品可以从新市场及已有市场两个方面入手:⑴ 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将更多的客户群体纳入目标客户群。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多定位于满足商务人士和休闲旅游者两大群体需求为主,忽视了其他消费群体的需求。而老年旅游者、青年学生和自驾车游客群体的规模日益壮大,开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必将抢先在新的市场中占领制高点。例如,伴随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及老年人的对晚年生活质量 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老年人多选择同龄人团体出游或家庭一起出游,因此可以开发出针对老年旅游者需求特征的旅馆。我国公路网的建设渐趋完善,根据国外发展经验,汽车旅馆这一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⑵ 发展主题式经济型酒店:对于传统的商务、旅游市场,其发展已较为成熟,经济型酒店可以选择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对店面进行设计、装饰,赋予酒店某些特色主题与元素,让消费者在入住的同时体验到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目前,南苑e家商务连锁酒店已初步显现经济型主题酒店的雏形,其内部装饰融合了欧洲时尚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初步体现了主题体验的概念。市场细分战略下的主体化发展模式使南苑e家这个新品牌在当前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依然保持增长势头。
2、发展多品牌战略: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型酒店目前正处于品牌建设扩张阶段。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消费者对其的忠诚度为企业占领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当前经济型酒店的品牌战略多停留在单一品牌上,在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阶段,只有采用多品牌组合经营模式才能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利用产品差异化战略提高市场覆盖率,从而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占领新的“蓝海”。
多品牌战略是指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利用当前已创立的知名品牌,开发出多个品牌,以形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战略。多品牌战略为经济型酒店未来发展带来很多优势。第一,多品牌战略支持产品多元化,在细分市场时代有利于企业赢得市场份额。企业依据市场细分得到的不同目标客户群体,针对其不同需求开发出差异化新产品,使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提高市场覆盖率。第二,多品牌战略有利于经济型酒店制定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特色服务,从而通过网络和口口相传等方式进行营销。
在细分市场战略发展较好的欧美市场,经济型酒店的多品牌战略已发展成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雅高集团。雅高集团开发的多品牌囊括有针对商务人士的较高端的宜必思(IBIS)品牌、针对延时居住性顾客而提供厨房设施的套房6(Studio 6)品牌、针对青年背包客的大众品牌方程式1(Formula 1)和针对休闲旅行者开发的易塔普(Etap)品牌等。然而,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多品牌战略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汉庭在多品牌战略上的成功,一向以连锁扩张著称的锦江之星也逐步开始探索开发较高端的商务酒店“白玉兰”和针对大众客户的“百时快捷”。因此,多品牌战略成为市场细分时代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必然选择。
3、抓住城市发展新契机:
市场细分战略的实施前提是市场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多元化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这不仅要求经济型酒店企业在市场细分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开发新的差异化产品、建立企业的多品牌经营,同时也要及时把握住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诸多新契机。
以上海市为例,针对上海市场,经济型酒店产业在制定当前的市场细分战略时可以充分利用以下发展机遇:首先,“两个国际中心”的建设。随着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在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带动下,国际商务会展业、油轮旅游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对国际商务、旅游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其次,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凭借上海世博会强劲的后续效应,上海力图在未来五年以迪斯尼为核心,推进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据有关机构估计,随着迪士尼落户上海,中国内地可能将有80%以上的游客被吸引到上海来,更有可能吸引到大量亚洲游客前来观光。适时打造针对商务人士的“延时居住型”品牌以及适合来自于不同国家、文化游客的“主题式酒店”品牌必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它城市如深港合作建设三大国际中心,天津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等城市发展中的有利契机,都将对经济型酒店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结语:
在依次经历过规模急剧扩张的市场原始驱动阶段,以及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成本控制阶段之后,经济型酒店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以细化市场、推行差异化产品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能否成功地将竞争方式从过去的打价格战转移到建立一套系统的服务提供体系,提供满足更广阔客户群体自身特点的产品,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大计,值得每个参与者的深思。
根据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625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为521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040家。通过对上述二个群体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从而初步得出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对宁波市规上小型工业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市场实现指标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为8505.41亿元,同比增长22.93%。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分别为5379.69亿元和372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4%和22.92%。规上工业以及整体产销率仍维持在98.17%高位运行。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当前外需市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终端市场(至少在内需市场)基本顺畅。
二、总成本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85.58%,同比上升0.35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分别为84.86%和86.82%,同比分别上升0.55个和0.0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除了产品结构因素外,规模因素也是制约着工业产品综合成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上述比对,上述两个群体相差不大,基本仍在宁波工业历史形成的既有格局之内。同时,可能受非资金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成本企升压力相对更大。一是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为109.90亿元和108.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28.78%和40.48%;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占工业企业综合成本约为1.51%和1.49%,同比分别上升0.06个和0.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其融资成本客观上存在上升趋势,而主导融资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支出过快增长。二是企业融资规模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419.47亿元,同比增长16.18%。到三季度末为止所支付的财务费用与三季度末时点上的贷款规模之比为4.54%,同比增加了0.4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反映出融资规模增长将低于同期生产增长约5.92个百分点,符合宁波民营工业经济自主资金运作生产的低调特色。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已局部蔓延的高利率化倾向,对于宁波工业经济的影响更不能一概而论。在上述总体分析前提下,再进一步分企业规模进行观察: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分别为59.41亿元和5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6%的40.16%;其中利息支出分别为59.05亿元和49.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8%的50.56%。利息支出占综合成本的比重,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分别为1.29%和1.83%,同比分别上升了0.09和0.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亏损面为15.6%,其中小型企业为15.9%,仅与全市平均水平仅差0.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490.03亿元和89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7%和22.60%,其中小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167.60亿元和24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和25.67%,还分别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08个和4.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小型工业企业来自资金面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并没有据流传的那样严重,受资金面的约束而传导到小型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高企(至少上升到3个百分点以上)的灾难性的局面还未出现,相反,其效益增长还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以民营经济为绝对主导的小型工业企业,出于灵敏的自我调节机制,最大可能会产生对下步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可能性不大。
三、存量资产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市规上工业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9703.36亿元和6140.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3.2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5739.96亿元和3521.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35%,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3963.40亿元和2619.1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0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全部资产中,规模以上流动资产为5905.00亿元,占同期总资产60.86%,同比上升3.5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分别为3351.30亿元和2553.70亿元,分别占同期总资产58.39%和64.43%,同比分别上升4.09和2.5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当前宁波市工业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十一五”中期以来63%左右水平,长期存在的资金面约束和趋紧,并没有本质上动摇既有的资产负债格局。小型工业企业呈现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步增长的特征,一方面由于授信、担保等因素影响,宁波市小型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7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宁波相关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下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占同期总资产64.43%,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
四、产出结构指标分析今
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8279.83亿元,同比增长22.1%。从实物量结构观察,主要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特征仍未消退。在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78种工业产品中,有203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3.0%,有86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0.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5.2%;水泥增长19.4%;化学纤维增长18.5%;汽车增长2.1%;民用钢质船舶增长40.8%,发电量增长12.1%。上述数据表明,在相关效益指标仍保持略高于价值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势明显。实物量增速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当前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格局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逆转。在既有增长态势下,进一步对价值量增长结构分析,“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5491.39亿元,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62.90%,同比增长25.23%,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3.14个百分点;再进一步对其中的“战略新兴产业”观察,实现的工业总产值1525.42亿元,同比增长17.21%,却低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4.8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主导目前工业经济增长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相对趋紧,工业生产回落已经触及最具有活力的工业群体,与上半年相比,“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份额回落了0.2个百分点,而且从目前宁波工业结构现状分析,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已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宁波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概念;特点;理论研究
一、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基本分析
(一)建筑市场与经济结构的概念
1.建筑市场
建筑工程市场简称建筑市场,主要是用来进行建筑商品和建筑商品的相关要素交换的地方。建筑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种定义。广义上的建筑市场,特指建筑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建筑商品在使用上的需求程度、建筑商品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甚至包括狭义上的建筑工程市场。
狭义上的建筑市场,特指建筑商品的交易过程。由于建筑商品本身条件的限制,比如体型过于庞大,易碎,隐形物品,或无法移动等,不存在固定的交易地点,也不可能集中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易。有的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完成的,有的需要特定的时间,所以完成的过程便可以成为狭义上的建筑市场。
2.经济结构
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是建筑市场商品的价值规律,它的经济结构组成是多样化的,在各项建筑市场经济活动中,有自然垄断的、提供公共品的、具有外部性的等等。建筑市场经济实则是建筑行业改革下催生的产物。
(二)建筑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在一个过渡阶段,由完全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向自由投标转变,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实施过程需要必要存在问题。
第一,建筑市场的施工厂家为了得到工程,超过其他厂商,在宣传过程中会夸大自己的施工实力,而真实情况未必如此。第二,在同一层次的建筑企业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是一致的,相差并不大,在招标的同时,各个单位的综合水平也是比较均衡的。第三,国家计划下的招标决定了在和交易过程中谁是受益最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般市场不会出现商品过剩的现象。由于受到国家的控制,也更有利于买方市场,建筑市场的急速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理论性深入探讨
建筑市场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建筑市场上的商品的供应量任何时候都是在过去决策出来的,从建筑市场经济理论性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看,上期的价格决定了商品的供给量,而本期商品的价格则决定了本期商品的需求量。比如,住房的供应量应该看长期的价格,时间延迟会造成价格的不灵敏,会使住房供应的曲线图的坡度发展较缓。建筑市场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关系,建筑市场价格的变动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
(一)建筑市场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一,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值绝对值大于供给弹性值的绝对值时,建筑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会获得平衡。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总的可以分四个阶段,(1)由于外在的一些其他原因可能会导致建筑市场的产量减少,实际产量小于均衡产量价格会上升。(2)在建筑商品价格过高时,厂家会把产量增加,当价格大于均衡产量时,价格会降低。(3)当建筑市场的价格过低时,厂家会把生产量减少,小于均衡产量时,价格会上升。(4)
当建筑市场的价格提高,产量上升高于均衡产量时,价格又会下降。
第二,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等于供给弹性的绝对值时,产量波动、价格波动会始终在同一幅度进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筑市场上产量减少,价格又会上升。这是一个循环的阶段,不会逐步接近均衡点,也不会进一步偏离均衡点。
第三,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值绝对值小于供给弹性值的绝对值时,建筑市场价格和建筑产量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由于外在原因减产,实际建筑市场产量会小于均衡产量,于是价格
就会上升。反之,则价格下降。
(二)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
(1)建筑市场产品价格的竞争已进入惨烈化阶段。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业 2008 年利率为2.3%,至2009年为2.2%,而2010年江苏省,作为建筑大省其产值利润率则不足2%。从这一组数据可看出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状态,各大厂家为了达到争夺建筑市场的施工经营承包权的目的,在产品承包价格上展上了恶性竞争。
(2)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机制比较自由,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所有厂家不能改变价格,部分垄断企业为了维护其完全的垄断地位,会放弃眼前利益,或者降低产品价格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单个厂商的需求价格线和水平线相同,同时需求价格线又是边际收益线和平均收益线。
(3)建筑市场经济结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决定了建筑产品的投资方向,在国民经挤系统中效益较大,国家计划指导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的环节。
(三)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的发展
第一,我们应该调整基建施工的能力,改善施工企业的构成成分。国家有计划地指导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企业本身要提高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些都可以增加建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确定相匹配的投资计划。首先要保证建筑总投资的稳定性,施工能力的匹配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连续性,确定合理的投入时间,在引导购房时要注意平衡需求。
第三,着眼长久利益,放弃眼前利益。建筑单位利用建筑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买方打造最好的环境,不可以无科学性的压低价格,或者故意缩短工期。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建筑市场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规律,建筑市场和经济已挂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化,建筑市场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天地。同时,建筑市场也存在自己的弊端,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然还是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方式为主,有许多企业名义上实行招标,但依然是分配任务,在现有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下,严格的说是不可能形成市场关系的。针对此种情况,应采取一定措施。建筑市场内部竞争要公平化,遵守交易双方平等互惠的原则。实行全面的招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下的要求,更是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筑市场的运行还是良性的。
参考文献:
[1]杨季美;陈晓新,建筑市场经济结构分析,基建优化,1988年5月30日
[2]陈敏杰,基于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的探讨,广东科技,2012年3月25日
[3]曾海新, 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分析研究,中国外资,2011年6月25日
[4]孙进,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有形建筑市场,中国建设报,200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