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一、项目基本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是2012年水保局、人防办两单位引进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9.63万元,拟建地址位于市叶坪乡黄沙村319国道旁,占用林地面积900亩,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项目以“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为主题,开发具有特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会议、现代农业、花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项目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生态休闲体验区(包含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特色花木园、动物生态放养、小资垂钓);登山区(规划有登山健身、拓展训练、丛林探险等功能);商务接待避暑休闲区(包括住宿、餐饮、会务、娱乐、休闲等功能);综合服务区(包含行政办公、保卫、消防、后勤服务、员工生活等区域);配套设施(大门牌楼、广场、道路、绿化、停车场、污水处理、防噪防污、废渣废气及油烟治理、给水排水,消防、通讯、供电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于2012年10月水保局、人防办等两单位引进。2012年11月市中韵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可研报告)。2012年12月,水保局、人防办根据项目引进相关要求,征询了财政局、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林业局、国土局、旅游局、水利局、消防大队、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基本同意引进该项目;同月水保局、人防办等单位领导到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考察,认为该公司符合我市招商引资条件,有实力和诚意来我市投资生态旅游开发。
2013年初,该项目所有资料已报商务局,但一直未进入项目预评审。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市还未出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该公司同意待政策出台后再进一步洽谈。2013年2月18日,该公司曾总到跟踪“·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局根据瑞府办发[2013]17号文件《关于印发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向曾总进行了沟通和传达;3月6日我局邀请该公司曾总到位和旅游局赖裕军局长、商务局刘俊良副局长商谈“·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有关事宜,对《·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旅游局建议该地原为知青点,应增加知青有关的建设内容;商务局建议明确建设用地数量,突出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增收税费多少,同时要附地形图等,当时曾总表示同意修改,到现在没有回应。下午到项目建设地点了解山地纠纷情况,该地(黄沙村烂泥垅)涉及石下垅、排坊下、华屋、陂下等小组,属叶坪乡林场,2003年乡政府委托黄沙村委会管理,同年黄沙村委会承包给罗志林经营,因罗志林经营不善,2013年初罗志林未经过村委会同意转让给他人,村委会和周边群众不同意,要求进行公开招租,现石下垅、排坊下小组部分村民在该地种果。4月10号,我局主要领导电话联系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曾总,进一步商谈了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该公司曾庆贺总经理借口很忙,一直未到,只是偶尔电话联系,该公司的投资意向不明确。我局主要领导将于明天到会见曾总,进一步确定该公司的投资意向,并对该公司报请商务局的项目预评审做进一步跟踪。
1 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1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
据调查,我国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量60%,管理费用每年缺口占需求量的26%。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科研、交通、通讯等设备,许多保护区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等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均无法正常发挥。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则为自然保护区开辟了新的有效融资渠道,可以为国家增创更多外汇,为保护区筹集更多资金。
1.2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仅让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受益,而且让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受益。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促进地方餐饮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得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部都有居民定居,“靠山吃山”是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与自然保护相矛盾,且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生态旅游则可缓解自然保护区与区内和周边居民及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工作当中。
1.3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不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为代价,而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当地居民等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并将此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自然保护区旅游,游客可以暂摆脱城市的喧闹、拥挤,而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同时,使游客对生态面临的危机具有感性的体验,从而引发他们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色同自然交往。
1.4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让旅游者亲自游览自然保护区,增强对其了解和认识,发挥扩散效应,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有助于采取措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2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对策
2.1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199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1995年西班牙“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标志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旅游者的认可和重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认为:“在维持可持续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生活的同时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如果一项活动是可持续性的,实际上它可以永远地延续下去。”这实质上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因而,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考证它对其他资源、其他要素及其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兼顾代内和代际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为他们能够享受旅游乐趣留下充分的余地。
2.2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复合交叉型产业,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应制定《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法》,界定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战略地位、对策、步骤、目标及各级政府权限职责等,使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探寻旅游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2.3合理建立各级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特殊旅游形式,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实行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应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法定程序和条件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严格执行功能分区的规定,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在规划阶段应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与区域所在地的重点发展项目、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实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采取有效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将游人分流,减轻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
2.4健全资金支撑体系,完善财税支持系统。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通过国际组织贷款、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融资和创建境外旅游产业基金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积极利用外资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保护旅游资源;运用中央和地方财政手段引导和控制旅游建设项目投资资金流向,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发展;借鉴国外经验,开辟旅游税和旅游资源税,所得款项专门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生态旅游亦被称作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以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在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没有开发过的或者没有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中去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开始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也进一步拓展。美国生态旅游协会1990年提出的定义为:带有理解文化和环境的自然历史的目的去自然区域旅行,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五个标准,即以自然为依托的产品,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为保护事业做贡献,为当地社会做贡献。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补充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杨桂华等人认为,生态旅游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生态旅游必须有社区参与。
以上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明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性:首先,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相对没有扰或者没有被污染的自然区域,要尊重当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因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高层次的旅游。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要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因此,是独具特色的可持续的旅游。
二、老君山黎明旅游业与社区发展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部,是2005年玉龙县深化农村机构改革中由原金庄乡和黎明乡撤并并新组建成立的一个乡,全乡幅员面积700.90平方公里,其中24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区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地质公园。乡镇府所在地距市区93公里,东与石鼓镇、石头乡相邻,南与怒江州兰坪县相连,西与巨甸镇、鲁甸乡相连,北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人口有1.5万,有傈僳、纳西、汉、白、彝、普米、藏、苗等民族,傈僳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玉龙县唯一的傈僳族乡。境内,由海拔1800m的金沙江田园至老君山主峰洁莱雪山顶的4453m,地质状况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撤区建乡后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成就,但在横向比较上仍显得极为滞后,极为不平衡,尚有30%的人口起伏于温饱线上下,10%的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东西两翼齐飞”的旅游开发战略把丽江老君山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推向历史前台,成为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新力军,带动了老君山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旅游者由2003年的633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19809人次,增加31倍,旅游收入由2003年的142975元增加到2012年的4101557.41元,增加28.7倍。
黎明村是老君山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最前沿。位于该村中心地段的红石街即是景区开发建设的窗口,该村历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都紧紧地围绕旅游开发的总趋势,包括民居、产业、集镇、文化等基础工程的规划都紧扣黎明村未来接待游客、交流文化、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奔小康的历史进程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黎明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思路,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原则,做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民居、水系、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文章。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民族团结,成为玉龙县傈僳族聚居的一个特色村寨之一。
三、社区参与带来生态旅游的新发展
社区参与是指公众成员、个体、群体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的过程。在社区发展进程中,社区参与机制的介入能更好地平衡制约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利益的公平分配。
老君山的旅游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更多的社区参与,由主景区游向周边网状游发展,以达到分流游客,控制生态流量,促进更多的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开发。国家在旅游开发中就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开发与当地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要求开发与景区的社会发展和谐同步。各个地方在旅游开发中不再是以单纯的征地拆迁为唯一的手段,而是注重当地群众与当地群众共享成果,因地致宜地施行群众参与景区开发的政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保护和扶持处于弱势群体的当地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景区的必要条件,也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目前,黎明村委会已组建自己的“旅游合作社”,在“旅游合作社”组建了旅游服务马队、诺玛底歌舞队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马队、歌舞队直接服务游客,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售服务,据统计约有40余人。除了以“旅游合作社”形式参与旅游服务外,黎明、格拉丹片区的居民还以餐饮、客栈和出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旅游。2011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黎明片区居民家庭收入19.2%来自旅游服务、格拉丹片区居民家庭收入3.3%来自旅游服务,黎明片区65%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7%的社区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格拉丹片区只有10%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4%的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并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参与旅游的能力。目前,黎明乡已经初步完善了旅游服务体系,如期举行了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开工仪式、圆满举办了2009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山地穿越挑战赛、完成了裸支旅游接待点500亩和黎明721.18亩征地工作,配合省旅游投资公司完成芦笙村的旅游公路、千龟山游览步道修复、黎明世外桃源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千龟山索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老君石像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黎明河谷景观带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黎明飞拉达攀岩项目正在实施;国际青年旅社、黎明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诺玛底客栈、诺玛底假日酒店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各拉丹帐篷营地实验项目已正式营业;完成黎明红石街旅游休憩地建设搬迁3户;大羊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审批立项的前期工作。
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马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乏,农业生产发展不足,村民长年依靠砍伐并出售附近森林的木材,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2013年由村委会主导成立了生态旅游观光马队,有马匹70余匹,开展以骑马、游老君山丹霞地貌为主的旅游接待活动。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减少了对日趋紧张的丹霞地貌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也使村民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经济价值的认识水平。通过整合全村的资源和人力,开展骑马、徒步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按照市委多规合一的要求,积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各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完善了《__地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组织评审了《__杨林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起草了《关于创新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意见》等。结合十三五旅游发展重点,正在编制《____旅游景区旅游总体规划》、《____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_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_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__王府古街总体规划》、《__王景区旅游总体规划》、《__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郊农场旅游扶贫规划》、《幻彩湖景区规划》和《红石峪景区规划》。
一是项目建设齐头并进。2016年实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12个,当年计划投资1.2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68万元。包括:____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__王府庄园一条街建设项目、__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__区农家乐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__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____景区旅游厕所建设项目、__湖草原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__、__湖观景点)、____乡__旅游基础设施项目、__县婚庆园建设项目、__杨林生态园景区基础设施功能完善项目、__幻彩湖景区建设项目、__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目前,__湖草原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和__红色旅游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其他10个在建项目进度加快。
二是招商引资有序推进。按照“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总要求,梳理了16类42个旅游项目纳入地区“十三五”旅游项目库,为今后地区旅游工作上项目、争资金、引投资做准备。在争取ppp项目引资方面,已有2家投资商对____景区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和____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有投资意向,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和评估,近期投资商将对__大旅游规划思路进行总体汇报。
三是旅游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西部边陲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全方位的加大在旅游项目方面的支持力度。2016年上半年共计争取国家专项基金贷款、中央预算内资金、乡村旅游富民项目、自治区旅游局访惠聚项目资金等各类旅游项目建设资金5900万元,同比增长268%。
四是积极引进扶持旅游运营公司入驻__。引进旅游运营公司聚火时光(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办的中国体验式第一平台“聚伙平台”,专注于“体验旅游”已经正式落地__。扶持专业户外探险旅游管理的__大海道户外探险旅游有限公司在__正式成立。旅游运营公司的入驻,有效拓展了__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产品,促进了__旅游资源的推广,助推了__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是摸索“旅游+农业”发展模式,__、____、__刺绣并称__“__三宝”,__市举办的“品牌__·品质农业”推介会为__的“旅游+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二是“旅游+体育”初见成效。自2015年以来,__已经连续参与承办两届“戈壁”__段徒步马拉松赛事,在赛程设计上,队员会徒步穿越雪山、松林、草原、湖泊、戈壁、沙漠和__,让世界各国参赛者充分感受__之大,__之美。
__县城入列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示范点后,组织人员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国家“全域旅游”现场会和培训班,按照全域旅游创建标准制定了《__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方案》,并在不断完善中。按照全域旅游创建方案,启动了《__生态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__湖草原生态旅游区、__原生态旅游区、大观园提升改造、美食一条街提升改造、汉城南街步行道改造等城市美化项目已开始动工;s303至__至良种场、s303至__、__至__等旅游道路建设项目已开工。
____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区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__景区创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近年来,__地市切实加强了对__的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态平衡稳定,推动景区绿色发展,积极引导游客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旅游理念。目前,__景区的开发、保护和发展符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和申报条件,通过自查自评,基本达到了申报标准,市旅游局协同市环保局对____风景区进行检查和评估,已经向自治区旅游局和自治区环保厅正式提出推荐申请。
2016年,是地区扶贫攻坚年,按照地区统一部署,地区旅游局制定了《地区旅游精准扶贫
实施方案》和《地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发展旅游业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目前,__地区共有34户农家乐提出申报星级农家乐,并按照星级农家乐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__地区农家乐的发展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轨道。通过在乡镇举办__节、__节和农家美食展等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__乡、__乡、__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引导农家乐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开展了__节节庆活动,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三地__节期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万元。5月21日,__镇举办了__节和坎儿井农家美食展,期间接待游客5.5万人,特色手工艺、民俗小吃及农副产品展销、魔鬼城探险体验游等收入220万元。__下马崖乡、西山乡、花园乡等乡镇陆续举办__节、__节、__节、山花节,以节庆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的__一日游、二日游,接待旅游人数同比上年增长44%,旅游收入同比上年增长38%。西线一日游、乡村采摘游、节庆游、松树塘滑雪游和大海道探险游已经成为__冬春旅游热点线路。上半年旅游景区、农家乐和旅游汽车公司的旅游收入同比上年增长21%,高于全市旅游收入增长率6.4个百分点。2016年4月,__绿野旅行社组织360名游客进入大海道,感受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自驾探险线路。5月,100多名自驾游客在南湖沙山举办了沙漠音乐晚会;聚伙时光(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全国30家俱乐部负责人成功举办了“横穿戈壁__、探秘雪山草原”深度探险活动;__举办了“捷安特杯·环__湿地游”千人自行车公路赛开赛。6月,2016“戈壁”活动在两县一市举行,30多个国家140余人参加了活动。
以十三五旅游规划为指导,以精准营销为主线,通过举办一系列专题推介活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营销推广形式扩大__旅游资源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一是通过参加自治区举办的春季特色旅游国际交易会活动,充分展示__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及极富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二是以“5·19国家旅游日”为契机,组织全国各地俱乐部负责人举办“横穿戈壁__、探秘雪山草原”深度探险活动,充分展示__特有的风俗民情、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组织大海道自驾探险、“横穿戈壁__、探秘雪山草原”深度探险、“捷安特杯·环__湿地游”千人自行车公路赛等活动赛事,丰富了__旅游线路产品种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迎合了现代个性化旅游的需求。三是新媒体宣传攻势强劲。由于二季度进入旅游行业旺季,各旅游企业、商家和民间团体等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进行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的宣传和信息,__旅游网络平台宣传攻势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网上交易比例随之提高。四是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按照__地委、行署打造__“三张名片”(____、__、__刺绣)的要求,地区旅游局制定了《__旅游纪念品外包装提升试点方案》,委托设计公司设计了符合__特色的“__礼物”logo,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提高__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外包装、使用“__礼物”logo的积极性,提高“__礼物”品牌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与__省旅游局协商, 启动了2016“豫哈丝路行-__旅游援__”系列活动。
(一)开展了“豫哈丝路行——__旅游专列游__进兵团知__”活动。2016年6月19日,“豫哈丝路行——__旅游专列游__进兵团知__”首发专列欢迎仪式在__木卡姆传承中心隆重举行,揭开了2016“豫哈丝路行-__旅游援__”系列活动的序幕。__旅游专列进__是“__万人游__”活动的延续。从2012年开始,每年入夏,__省旅游局就会通过组团社,以专列、专厢、自驾游等形式,推出“传奇丝路—甜蜜__”亲子游、自驾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组织游客赴__旅游,发挥__人口大省的优势,开展客源援__活动。
(二)举办__地区旅游人才提升培训班。 一是组织__旅游企业人员走出去培训,在__举办了“豫哈旅游企业1+1帮扶专题培训班”。二是__省旅游局邀请6名旅游专家在__举办了“__地区旅游人才提升培训班”。从《如何打造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发展与__建议》、《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酒店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授课。
(三)举办了__地区旅游招商洽谈会。6月20日,2016“豫哈丝路行”__旅游招商洽谈会在__宾馆隆重召开。会上,__地区、兵团第十三师、一区两县代表分别做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推介。__省各企业和商会代表从项目的设计、推广和投资合作等方面提了很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对__自驾旅游市场提出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和合作意向,为进一步促进豫哈旅游项目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深入推进豫哈旅游企业1+1结对帮扶工作。6月19日,“__国际饭店”挂牌仪式正式举行,标志着“豫哈旅游企业1+1结对帮扶”活动再结新硕果。中州国际集团作为__省酒店业的领军企业,资产达20多亿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经营管理各类星级酒店80余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旅游企业前茅,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规模的本土饭店集团”。禾禾商务酒店与中州国际集团的合作,将在信息互通、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为禾禾商务酒店提供新的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推动__酒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举办了“大美__·美在__”__媒体采风活动。6月19日至21日,__电视台及相关省辖市电视台14人,在__开展了“豫哈丝路行”“大美__·美在__”采风活动,重点围绕____景区、__王景区、__园景区、__景区、__县草原古城及__县边陲小镇等特色旅游主题开展采风活动,拍摄了六集《__旅游风情专题片》,将通过频道,网络及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推广__旅游。
一是组织各类旅游专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能力。地、县(市)共组织导游、讲解员培训班、旅游业发展专题培训班、消防安全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7期。二是积极落实旅行社分社登记备案制度。截止6月底全地区旅行社共有15家,其中本地社5家,分社10家;新增旅行社分社5家。三是落实好“服务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在“春节”、“五一”小长假等节日期间,按照“依法整顿、综合治理、巩固提高、强化监管、落实责任”的工作要求,地、县(市)开展安全生产与服务质量提升检查8次,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
(一)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的要求,地区旅游局认真制定地区旅游局“两学一做”实施方案和党支部“争创‘双十星’、建坚强堡垒、做合格党员”活动方案。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承诺、践诺及一季度“双十星”评比活动;深入开展了党规、系列讲话学习
教育活动;组织了“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大讨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和党员志愿者赴市区清理垃圾活动。(二)地区旅游局“访惠聚”访惠聚工作由监督管理科科长带队,一行三人进驻白石头乡白石头村,积极开展工作,帮助村党支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规范党支部工作程序,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走访入户,了解情况,帮住一户村民解决大病补助资金5000元;出资3000元协助村委会举办了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去极端化”舆论宣传,加强思想防线教育,维护稳定。
(三)结合“纪律教育年”活动,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三项治理”。根据旅游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旅游局“纪律教育年”活动方案和“三项治理”工作方案,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点解决全体党员干部在政治纪律方面、组织纪律方面、廉洁纪律方面、群众纪律方面、工作纪律方面和生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及隐形变异“”问题专项治理,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党政机关干部不作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杜绝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问题的发生。
(一)旅游项目实施存在缺资金、进度慢的问题
一是____景区道路建设项目推进缓慢,《____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第3稿的修改中,设计单位现已进场进行勘察设计,预计7月中旬完成设计图纸,由__地区交通局组织专家评审。由于项目进展还在前期手续的办理中,按照规定,国家贷款基金不能按期完成投入。二是__旅游厕所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变更,增加了饮水、排水和供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该项目投资预算从300万元增加至490万元,资金缺口大。
(二)没有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一是虽然梳理了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对外宣传和,但由于缺乏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效果。二是有多家企业希望参与__旅游ppp项目。由于缺乏ppp项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和配套的合作政策, ppp项目至今还没有在旅游领域落地。
(三)__旅游交通环境需要继续改善
一是铁路客运旅游团队票务申请程序需要减化,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进出__;二是在航线开通方面,郑州至__的航班至今未复航,影响了年初民航送客进__计划的实施;三是需要修建__至敦煌的快捷公路通道,缩短“丝路游”旅游线路时间,减少旅游成本,带动__旅游发展。
紧紧围绕张春贤书记提出的“改革打头阵、经济上台阶、基础更扎实、社会更文明”要求,继续以旅游项目为抓手,以精品景区提升为重点,以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和旅游精准营销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地区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积极研究出台《__地区创新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全力推进国家基金项目落地。积极推进__道路建设项目,争取9月开工;__回城民俗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完成王府古街改造、刺绣街区改造、王府古街拆迁、新旧麦德尔清真寺维修、停车场建设及绿化任务。
(三)抓好旅游扶贫及旅游惠民工作。持续推进自治区旅游局访惠聚项目,完成__乡三道沟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__镇支边农场特色旅游产品销售市场、柳树沟乡一棵树村哈萨克风情一条街项目、__乡中湖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年内完成三道沟村、__村、__村、昌家庄子村4个旅游示范村创建和34家星级农家乐建设达标考核,全地区星级农家乐达到100家。
(四)举办__旅游纪念品展销及“__礼物”评选活动。授权一批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使用“__礼物”logo。
(五)提升重点景区品质。年内完成__景区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持续推进____景区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研究策划“夜游__”项目,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创新提升____景区旅游品质。抓好试点,指导__县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并实施《__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方案》。
(六)提升本地节会品牌。7月举办好__节、__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__美食节,9月指导__镇办好首届__节,10月举办__杨节,提前谋划2016__冰雪旅游节,以节造势,以势聚人,助推__旅游。
(七)加快__红色旅游发展。组织区内外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由“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纪念性活动向常态化、大众化推进。
(八)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争取“乌鲁木齐-敦煌”航班经停__,加大__地区旅游包机组团奖励办法实施力度,拓展西安、敦煌客源市场。巩固“豫哈丝路行”系列活动成果,争取更多客流援__。举办“__进中原”活动,推广“__三宝”品牌。
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
博罗县委、县政府根据老区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对老区经济建设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一是扶持发展新型工业。规划建设总面积50平方公里的博东科技园,并按产城联动、“一园两区”的思路,把博东科技园作为创建省级工业园中“一园两区”的重要部分,打造老区工业发展的强势平台。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是以罗浮山创5A为契机,把横河等老区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规划建设“大罗浮旅游圈”和生态旅游绿道,串珠成链,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三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航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集科普、科研、优质农产品展示、良种推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园;新建柏塘金银花种植基地等一批“优、特、精”农业生产基地。四是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落实帮扶资金1亿多元,建成长宁中心市场改造集中扶贫项目,13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其中有9个是老区村。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69元,同比增长15%。
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
博罗县加大老区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建设力度,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全覆盖的惠民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已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5个老区镇全部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城乡教育、老区与其它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全覆盖的惠民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将22间乡镇卫生院全部定为公益一类正股级事业单位,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卫生站,老区贫困村的农民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三是全覆盖的惠民社保网络基本形成。率先完成农村社保试点工作,农村社保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发展环境实现新改善
博罗县把改善老区硬件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老区生产生活环境。一是道路建设方面。全县250个老区村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底化改造,达到通公交车条件的老区村已全部开通公交车,老区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二是水利建设方面。成功入选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省水利建设示范县,老区水利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投入1.12亿元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老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三是宜居村庄规划建设方面。以名镇名村示范县为抓手,加快老区村镇宜居建设步伐。对福田镇道姑田村和横河镇黄竹坳村、下河村等部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边远老区实行整体搬迁,搬迁后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高校教育支持
目前,我国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破坏尽管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人为的破
坏造成的,而在人为因素中,既有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生态安全建设不仅需要经济、管理、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支持,尤其需要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这种维持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的直接支撑。
一、教育在支撑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的作用
(一)培养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态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有掌握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全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如果忽视内在自觉,即使注重法令处罚,一些工厂或公众也会阳奉阴违,伺机钻法律漏洞,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准,促使每一个人都以良好的生态安全道德实践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的建立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现在先进国家除了以经济指标表示国民物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重视文化指标、生态健康指标,以表示国民精神生活品质。其中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扫盲率、大学生比例、人均年购书经费、音乐人口比重、日均进出图书馆、音乐厅、戏剧院、博物馆的人数等等。生态建设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认知水平、环保知识多寡、病态率、死亡率、受害率、土壤侵蚀率、空气与水污染率以及大众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等等。景区开发方面由于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而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发展教育可以促使生态安全建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科学方法是生态安全建设的3大核心,缺一不可。生态安全建设必需有科学做后盾、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辅助,如果所有工厂企业投资者均能在生产之前,已充分考虑到防止公害、去除污染,则比起事后才弥补,显然要有效得多。事实上,并非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此自觉,因而法治力量也不可或缺。而正确的法制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因此,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或生态旅游教育,而应在学习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专业技术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人文、道德等为一体,接受更多的旅游生态安全教育。
(一)旅游人文教育
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旅游人文教育则受到削弱,以致旅游职能技术教育已成为追求欲望的工具。从旅游专业教育这条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出来的,往往是失却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只拥有知识和技艺、被工具理性所操纵着的单面人,甚至恶性循环似的引起工具理性之异化,诸如旅游高科技的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旅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区域性灾害,直接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要挽回旅游旅游发展基础的倾颓之势,如要保持我国旅游产业和谐、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就应当重新拾回被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所淹没的旅游人文教育,使两者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旅游生态教育
旅游生态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了解旅游生态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安全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克服对旅游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立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放弃沿袭下来的“征服欲”和“主宰欲”,而应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爱护之意和敬畏之心。二是加强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旅游科技的渐趋发达和旅游生产力水平的高度现代化,导致旅游生态平衡的“失重”,造成资源危机、水和大气污染等。而令人类当需彻底反省和自审,并把这种旅游生态忧患意识深植在未来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心中。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对生态旅游知识了解不多,而在生态旅游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了解一些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整体感受。增强旅游知识培训,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四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以特色来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做好规范服务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三)旅游道德教育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内涵,注重旅游经济道德和环境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公众透彻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这3对辩证关系;培养他们迎接全球挑战所必备的旅游意识、旅游思维和旅游品格;培养他们在认识上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即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大自然之外形和神韵,在对崇高、壮观、优美的情愫之陶醉和自享中,自然积淀起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实现珍惜旅游资源之使用和开发的目标;培养他们敬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用人类特有的博怀关怀它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出发赋予其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
三、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意义上的教育支持举措
(一)构建旅游企业生态安全建设应有的素养
一是公平竞争,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公平竞争,企业对万物也应该表现公平性平等性。旅游企业在生态安全建设上,不仅不能垄断旅游资源,更不能具有凌驾万物的心态。二是每个企业都能尊重客观的规定,而不能有任何自我膨胀,如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就需要赔偿,有关各方均应该共同遵守规则,不能任由制造污染的一方狡赖,也不容受害一方私自报复。唯有大家共同尊重客观规则,谋求积极补救之道,才能真正落实旅游生态保护。三是每个企业均应尊重裁判决定,不能以主观成见自以为是,破坏公益权力。环境污染是否已达处罚标准或者公害补偿应该理赔多少,这些均需要通过客观评监过程,必要时则应由司法决定。当前,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一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二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
(二)教育惩戒并重,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进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人类必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和道德的约束来保护自身的生态安全,从生态经济观念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树立全民环保国策观念首要的是增强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让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教育与惩戒并重,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方能奏效。一是广泛宣传“生态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经济观念。以大型宣传教育造成声势,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确立环保国策观,明确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义务和经济义务。同时鼓励民间社团和群众参与,不断壮大环保和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力量。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行政,严把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以“大环保”、“大生态”观念深化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风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防止出现流域性污染以及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社会群体性恶性事件。
(三)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受到重视。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法制化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要适应WTO有关规则,对我国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已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尚缺乏单独的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法律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生态教育管理办法和教育质量监督方法,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旅游安全教育的贯彻落实,建立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和意识,树立旅游生态安全价值观。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旅游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旅游生态教育综合管理力度,解决旅游教育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教育秩序。近年来,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都针对景点开发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依法整治,加大景区拆迁力度,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四)促进旅游生态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旅游生态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旅游生态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才使人们理解当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这一主题,加强旅游生态文明观,增强“生态中国”国情和忧患意识。从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在突出特色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断与生态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二是生搬硬套,不切实际。一些地方为了突出生态旅游特色,不是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这些都是特色意识不强和对生态旅游特色理解不够,认识不深的表现,这样开发建设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必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各地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树立起本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此外,温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只要肯挖掘,生态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生态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让居民树立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观念,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经济网,2004-09-20.
(一)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一些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对生态旅游的完整认识,仅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标签式使用直接导致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是相关规划交叉,环保监管能力不足。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全面科学的环境规划,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旅游发展规划都在景区内发生作用,规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存在相互交叉、冲突的现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也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不到30%。一些景区日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三是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一些当地社区往往被排除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外,不能全过程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仅仅出售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当地社区受益的比例不高。生态旅游区的一些导游、工作人员需要良好的专业培训,把自然生态等科学知识讲解给游客,从而达到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丰富认识、陶冶性情,进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当地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收益,双方互惠互利,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生态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人越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二、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加强规范管理,管护能力得到提高
出台政策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近年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等文件;国家林业局出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国家旅游局和我部正在制订《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行为。
开展检查和调研,指导生态旅游实践。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旅游环境保护调研,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国家旅游局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授予深圳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鼓励典型示范;最近,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还批准开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存在违规审批和建设、总体规划滞后等问题的部分风景名胜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这些都有利于指导生态旅游实践。
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管护有效性提高。针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和无序开发等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党委和政府为理顺天池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将阜康市、天池风景名胜区、天池自然保护区整合组成新的统一管理机构“*天池管理委员会”,解决了景林矛盾和多头管理的状况,提高了管护有效性。内蒙古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纳入盟、市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达里诺尔保护区总结出“体制一体化、运行市场化、利益共同化、管理规范化、合作国际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提升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多年来,广大旅游、生态、环保工作者在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科研院所、社团学会等相继开展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与机遇,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生态环境游”活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公众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已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我国,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自然型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近年来,依托于这些区域开展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仅以森林公园为例,其游客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了20%。各地涌现出一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并在其行业内外和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强化保护措施,造就了九寨沟举世无双的旅游品牌。河南云台山景区开发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云台山青山、绿水与红石相映,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林芝地区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特点、符合林芝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将借鉴国际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
(三)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使管护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景区内减少了燃煤污染,开通环保型客车,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游人“游在景区里、吃住景区外”,大大减少了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变了以往景区内商业店铺林立、环境资源破坏的局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总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旅游和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协同合作的结果。
三、努力开创生态旅游发展新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通力协作,扎实做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
首先,要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法规、标准。会前,国家旅游局牵头,联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明确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纲要”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还牵头正在制订《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已在今天的会议上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给大家,会后还将征求各省(区、市)旅游和环保部门意见,希望各地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将来作为国家标准印发执行。各地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批地方性政策、规章、标准,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环保部门还要研究制定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活动。
第二,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生态旅游,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要提高科技含量,推广试点示范经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污水、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防止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期开展旅游区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试点示范,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辐射效应,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第四,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专业化程度较高,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我们只有给当地居民持续生存致富的生路,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古代文化——东巴文化,强烈的环保与生态意识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他们开创的“丽江模式”就是社区参与的很好实例。
第五,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联合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驻马店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5月16日起,我和李克、大卫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信阳、南阳、洛阳等市,实地考察信阳南湾湖、内乡宝天曼、西峡老界岭、栾川龙峪湾、嵩县白云山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栾川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洛阳市、南阳市和有关县市关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况汇报,李克、大卫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15亿元、13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57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伏牛山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伏牛山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伏牛山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8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伏牛山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栾川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伏牛山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136亿元,投入伏牛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伏牛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伏牛山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栾川、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143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伏牛山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伏牛山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旅游有多重功能目标,经济性、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都很强,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现在来看一些景区的建筑过于密集了。景区项目建设一定要适度,建筑物要合理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密集、破坏景观。昨天看了老界岭旅游休闲地小木屋建设,原料是东北的,由人家工匠来组装,基本上不动土石。尽管一次性造价较高,但与周围植被、环境相和谐,品位很高,而且在景区开发中,建筑物点缀得非常好,对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此外,景区景点所有项目都要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严防垃圾、污水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