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2: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地理课程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9-01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特征,本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堂应积极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活动的设计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相应的地理课程需要提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2.教学实施的生态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地理教学应提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教学实施生态化。
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典型活动
1.地理实验类活动
地理实验类指学生制作一定的地理实验设备和器材,人为地使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
案例1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在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之前,首先做以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和50cm厚带有草皮的沙土,一只喷壶
第二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和50cm厚的粘土,一只喷壶
第三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一只普通喷壶,一只强力喷壶
第四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铺50cm厚沙土,坡度为15°;在抽屉状木板上铺50cm厚的沙土,坡度为30°,一只喷壶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得出水土流失情况与降水、植被、土质、坡度的关系,为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获得感性认识和经验,使得学习不再枯燥和难以理解。
2.地理图集制作活动
学生通过创意绘制地理图集并进行分类,综合直观的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为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媒体,起着语言和文字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地图之中,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零散的知识也变得系统化了。绘制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在脑中构建地图,利于梳理知识和掌握地图上的有用信息。
案例2 创意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图
要求: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图,清晰的表现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并总结气候分布的分布规律。
根据要求,学生有用彩灯展现的,有用谷物展示的,还有用布料呈现的,都达到了“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的目标。
3.地理模型制作活动
地理模型类通过制作具有三、四维空间的立体模型,真实地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把遥远的地理事物搬到课堂;把无法窥视全貌的地理事物合盘托出,尽收眼底;把地理事物不明显的渐变过程,变为突变过程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案例3制作简易经纬地球仪
准备四个同样大小的圆纸板,让学生在上面绘制出十字中心线,沿纵向中心线剪开,然后将四个圆拼叉起来,这样四个圆就拼成了立体的球体。然后用四根等长的毛线,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横向缠绕一周,比较缠绕长度的不同。
通过这个操作,让学生理解纬线指示东西方面,形状是圆形,长度不等且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且对应的两条经线可以组成一个正圆形。
4.地理游戏设计活动
地理游戏类通过制作地理游戏道具,把知识融入游戏,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并引导学生运用“玩”,在玩中学。
案例4自制七大洲拼图
在彩色卡纸上绘制七大洲的轮廓,为清晰的区分七大洲,采用七种颜色的卡纸绘制;沿着画好的轮廓,裁剪出七大洲的卡片;把裁好的卡片粘贴在硬纸板上,并放置磁石;用一张大的硬纸板内插入铁片,作为底板。
不同的大洲涂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在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下,学生对于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分布、名称、形状、比例等都会有较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5.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研究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地理事物真实情况,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案例5调查当地的民族构成
调查准备:在调查时,准备交通图、政区图,搜集资料了解当地的人口数量、民族组成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调查走访:走访当地政府户籍科,调查该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人口数;调查少数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整理资料:将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
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构成、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以及民族政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梳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
三、活动的组织策略
“占用时间长”是多年来地理课堂中的“活动”被弃之不用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不能充分思考、深入探究的绊脚石。所以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把活动紧凑有效的完成是课堂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成败的关键。
1.任务驱动法
教师课前自己动手操作一遍,预设活动时间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课前精心备课,准备材料、工具,制订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工、活动方式方法、活动重点及注意事项。学生有了任务驱动,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活动。
2.合作探究法
有些地理实验、模型没有必要没人都要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帮助,既可以实现目标,也可以节约时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9-02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中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初中地理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教材,在对新教材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摒弃原先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
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依旧存在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例如:
一、学生学习地理缺乏动力和自觉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与以前版本的初中地理相比,更具有特色,更能体现地理教学的鲜明特征。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下,地理这门学科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学校通常只着重抓紧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很少强调对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所以,学生自然会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去深刻的研究这门学科,进而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重点是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地理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更具有先进性,即新教材更能体现教学的新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全面发展。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旧受到原先的教学方式影响,不能正确的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努力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
1)情感具有迁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这一特征,鼓励学生学习。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懂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个眼神或动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老师重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合理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枯燥无味的学科都可以变得有活力、有趣,地理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如举办各种有趣的关于地理的活动或课外实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地理教育的枯燥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角色互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1)所谓角色互换,就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其他同学讲解疑难点,与此同时,老师要做好倾听者,认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这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学要解放思想,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抓住地理教学的特性,灵活的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不管是在老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枢纽。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程度就取决于教学中老师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表达能力高,并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搞笑的语气,不仅能让学生对其所讲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很快的理解与接受,还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现象,让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文明程度逐步上升,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在社会持续进步、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新阶段最适合地理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出所需的信息,也能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刻的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
四、将教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生活出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合理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学习地理,自我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依旧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自觉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角色互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③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革故鼎新,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云霞,韩艳红.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07).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创设;动态生成;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而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从理念和实践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直观、生动的感受, 在动态互动中生成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价值观。所以说,创设教学情境与开展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今教学模式,当前教育理论基于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具体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则比较欠缺, 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情境教学下引导学生能力,改善当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反映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学科,这就为教师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体现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展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地理教学更加强调与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我们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情境的教学是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反省,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交互活动的过程。它关注课堂教学“教”的主导,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而不是情境与体验的简单叠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调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对地理知识的困惑通过交流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们对于情境体验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掌握不深,效率得不到提高。其次,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完全系统化,更没有形成方法论。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高效率的掌握地理知识。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强烈的反应,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快速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协调新旧知识,在地理的探究空间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情境创设行为的观察,目前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总结归纳出了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情境主要有: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借助文学、媒体的学习情境,利用教具、材料的模拟情境,利于合作、探究的活动情境等等,体现出教育性、关联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促进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里下水道或井边消水洞的水流旋涡的方向,左鞋和右鞋的磨损程度哪个大些?思考形成原因;再如环境问题中,学生们生活在城市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非常熟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景创设,可以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借助相关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们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其积极创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地形和地势时,老师先收集本地大家学生所熟悉的地形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通过设问,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差别很大,那么,我国的地形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操作,设计思维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讨论,尊重包容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困惑。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时,可以在班上抛出一个带有地球地形表面模型的气球,多次抛给教室里的学生,学生抓住气球并让学生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按住的位置是陆地或是海洋,让学生说出并记住,经过多次抛掷发现右手大拇指按住海洋和陆地人数之比约为7:3,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这样,更能让学生懂得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的切实提高,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帮助老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使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地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增强教师课堂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除此之外,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动态生成的策略具体运用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教学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注重以动态生成观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讲究。在地理课堂上采取情境体验教学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样也是情感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境体验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动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燕茹;初中地理课程中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王民: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修订策略侧重于课标的时代性、准确性、可行性。
课程标准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其中,对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说明地理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点的一门基础课程。
2.对初中地理特点进行了完善:实验版课标中指出,初中地理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同时也是地理科学的特点。然而,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不同,它还兼有教育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2011年版课标中对地理课程特点的描述增加了思想性、实践性、生活性三个方面。
3.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特别是目标中明确增加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等意识。
4.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5.具体内容做了部分调整,使思想理念更注重前瞻性、时代性;课程标准与活动建议更注重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实施建议方面更注重适用性、实用性。
总体来说,前言部分与课程目标有所变化,课程内容部分根据国家发展变化有所改动,总量与实验版基本持平,删减或调整了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算是降低了一些难度。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前面提到了在课标修订时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精简或归并。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这部分的“地理理念”由原来的6条变成了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比以前阐述更加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对于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动,王教授能否给老师们作进一步的解释?
王民:总的来说,地理课程理念基本思想没有太大变化,形式更简洁一些。前两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对学习内容的定位,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地理素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提到,而在初中阶段提出“对生活有用”“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素养”培养的阶段性。
原来四条归到最后一条,“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讲的是三件事,一个是地理方法,一个是技术手段,一个是评价,其中提到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评价部分归纳到课标后面实施建议中去了。我个人觉得这些变动就是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应该说现在的课标更加简明、清楚。
《中国教师》:为了使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王民: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对教师们谈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
2011年版课标特别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既然性质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那么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这种特点。以前的地理课程属于文科,而实际上地理是兼有文科与理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早已明确这一观点,而现在初中地理课标的标准版中也已经明确,地理应该注重自然科学的性质。说得明确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增加一些实验、观察等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实际操作的方法就算不上是自然科学。
2.认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的几个特征
区域性、综合性是实验稿课标中已有的,而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是本次修订稿中新增的。教师们既要了解课标的性质,又要知道它的具体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区域性与综合性以外,思想性是不是应该表现出来,表现在哪一方面,生活性怎么表现,实践性又如何体现等问题。
3.关注、理解初中地理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思路方面,义务教育地理分为四大块: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师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程设计的思想。比如,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地球与地图”部分是基础,“乡土地理”是联系实际,“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是主体。“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又分为两块:概况与认识区域,这一点很多教师刚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注意。“概况”主要是从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去介绍的,如气候、居民、位置、经济等方面。而“认识区域”部分,“中国地理”也是从区域开始讲起: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世界地理”部分,主要是从区域层次方面去讲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这一点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即怎样从学习地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稿在整体结构框架上是相同的,仍沿用四部分的结构,各项目也与实验稿保持一致。但修订稿在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上有较大的修改。
一、前言的修订
1.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更加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培养方向,明确提出“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也是修订稿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需求的结果。
2.课程性质部分
课程性质部分修订稿作了较大的调整,明确地指明了地理课程性质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特征,在原来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三大特征。它立足地理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了地理教育特有的德育价值和素质教育功能。
3.课程理念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表述更加简洁,把一些重复性的理念作了删减。删除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三大理念。
4.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初中学习中的四大内容没有变化。虽然修订稿仍然没有严格规定四大学习内容的顺序,但修订稿提出“地球和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这种变化强调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性,更加契合修订后注重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对教材编写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对乡土地理也作了调整,由过去的“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调整为“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种变化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注重“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课程目标的修订整体差异不大,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以及为生活服务的课程定位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修订后的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还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由较含混的“学会”改为明确的“掌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在继续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适应当前全球形势和我国自然灾害发展频繁这一国情,增加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这一情感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修订
1.内容标准的修订
对内容标准的修订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性。
(1)强调动态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如实验稿的标准中关于人口和民族这部分内容,标准是“说出我国人口数量”,但该条标准在修订稿中删除了。这样学习更加灵活,也能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态学习观。
(2)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知识的“生活性”。如在天气的学习中,“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修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表述更加具体;在自然资源的学习中将过去的“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另外,为了适应全球环境的新特点,使地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修订稿中增加了更多“生活性”的知识。如自然环境学习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条标准,在乡土地理中也要求能“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的影响”。
2.对活动建立的修订
(1)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不同于实验稿中各学习内容后提供具体的活动建议,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之后的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如在海洋和陆地的学习中,活动建议部分指出:“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此为活动类型指导。“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展、大陆漂移。”此为具体活动建议。这种宏观和具体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更具提示性,广大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类型指导设计出更多的课堂、课外活动。
(2)活动建议提供的具体活动时效性更强。如“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体现了当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些问题。
(3)活动建议中的活动更能体现科技发展对学科的影响。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
3.对说明部分的修订
为了照顾到各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为选学作了明确说明。世界地理中的南、北极地区,中国地理部分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列为选学区域,乡土地理由过去的必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同时降低了世界地理中地区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个减为4个。此外,在乡土地理中提倡各学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四、实施建议的修订
1.教学建议部分
实施建议仍采用原来的编写结构,但各种建议更细致化,可操作性更强。它更加强调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用举例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学习,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
2.评价建议部分
评价建议部分修改较大,在进一步细化对三大课程目标评价要点指导的同时,更是将当前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单列出来,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可参考的具体评价方法。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建议部分还增加了“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两大内容,指导性更强。
3.教材编写部分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更加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提出要“充分考虑地理教科书的地区适应性”。这部分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两条建议,并增加了对中学必备教学用具的要求。这些时代特色更加明显。
五、解析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
1.突出学科特点
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和人文的基础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决定了地理是中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而要想学好地理,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修订后的标准在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地理特色。强调了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2.创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修订后的标准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如增加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把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如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利弊的辩论,说明人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3.照顾地区差异
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改变了原来一刀切的方式,规定既有必学内容,也有选学内容。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异性,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4.紧密联系生活
由于初中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目前仍处于“副科”的地位,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对地理的关注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修订后的标准更加强调地理的“生活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地理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主科为升学,副科为生活”,虽然有点偏颇,但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是有益的探索。同时,这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这一定位。
5.利于教师潜力挖掘
在实验稿的实行过程中,就有一线教师提出标准的活动建议较少。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标准在给出更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活动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可进行的活动类型。这种方式能给一线教师更多的启示,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地理活动,可将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相结合,充分挖掘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地理教学 脑科学原则 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4-03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一、板图+板图模式
板图+板图模式,即用多幅板图讲解空间性较强知识的一种板图教学模式。运用时,先用一幅板图讲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再用能表示相同内容的其它板图解读地理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难点之一,更是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由于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空间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空间思维能力较低,因而很难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适当引导,运用板图+板图的教学模式,把经纬网的各种表现形式(图1、图2)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部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
二、板图+板画模式
板图+板画模式,即在教学中遇到讲解成因类问题时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但不等于不涉及地理成因。例如,“雨极”的形成、“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等。
运用板图+板画模式时,先画出要讲解区域的板图,然后边绘制板画边讲解成因,使复杂的地理成因变得具体直观。又如,讲解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时,首先绘制台湾的区域轮廓图,标注火烧寮的位置;其次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分别表示冬、夏季火烧寮都处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所以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都多;最后再以板画形式讲解火烧寮正好处于最大降水高度(图3)。
■
三、板图+模式图模式
板图+模式图模式,即先用一幅或几幅板图表示某地理事物概况,再利用模式图总结该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规律等。例如,讲解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时,首先绘制黄河水系图,并利用黄河水系图讲解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等概况;然后利用其它板图,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即治理措施;最后,以模式图的形式总结出黄河地理特征(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