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2: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办公自动化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背景
衡水技师学院是市政府投资,于2011年由原市直属八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教职工587人。学校特点是建筑面积大,教职工人数多,原各校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促进学校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学校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提速平台,紧紧抓住合校初期,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时机,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建成本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中职数字化校园。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设施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这一指导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
1.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理念,先后与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等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投资120多万元,为学校所有楼宇进行布线,共布设信息点1021个,布设光纤2300米;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投资3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一卡通系统。企业的参与,打破了“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2.以“创新应用”彰显信息化特色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动教学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模拟仿真软件,再现了现场操作过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互补的虚拟仿真技能教室,形成了前课堂后车间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三通”是指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站系统、教学资源库共享系统、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全部部署在校内6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微机及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及学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及校内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允许所有教师及学生注册登录,每个教师在服务器中有200M的个人空间,可以上传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课程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推送到资源中心。学生登录到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可以选择网络学习的课程,实现网上做作业、答疑、考试、课程评价、学习统计等。
“三用”是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软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学校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学校通过多方考察,专题调研,完成了校园网平台升级建设方案及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制订了实施步骤和建设具体细则。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校园主干网建设完成,校园达到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对校园网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心机房,为学校网络的可靠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使校园网络设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北京汇众融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洽谈,最后与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协议。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模式,成功开发了数字化校园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平台。
完成了学校网站升级改版,将学校网站迁移到了校内服务器,完成了学校网站中文域名的申请和备案工作,并制定了“学校网站信息管理制度”。
购置了录播教室,可实现对课程全自动录制,具有编辑、自动跟踪定位、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观摩课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成、传播和管理,现已录制微课93节。
学校也购置了1054 台学生用高配置计算机和21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教学和安保监控系统,建设了205个标准化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使学生用上了“一卡通”。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条件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
为保证建设质量,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要通过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要完备,符合方案要求的其他验收条件。
为配合金智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开发,学校成立了工程实施组、测试验证组、系统维护组。在编码实现、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平台程序设计、服务器安装调试、安装及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为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应用,学校共进行了8次大型的技术培训,42次以科室、系部为单位的小型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工都能熟练地应用校园网信息平台。
学校通过制定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深入应用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培养教职工“应用习惯”的养成。目前,从学校信息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登录记录上来看,教职工每天在平台上备课、下载、学习、上传资料的人次达到三百多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职工基本养成了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通过信息化应用和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推进了校内办公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促进了网络教学教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2.培养了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关键词:高校;审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高校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高校发展推动作用。
一、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
纵观各校审计工作信息化情况,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
1.硬件建设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高校必须要进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的硬件保障。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信息网络建设、信息防护体系建设、审计信息中心建设、终端设备建设等。高校要根据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学校局域网建设与远程网络建设,提升信息网络的整体效应;要以信息防护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审计信息安全性能;突出审计信息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与资源共享;配备必须要的终端设备,确保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2.软件建设
软环境建设是提升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软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一条高速传输的信息网络,确保信息数据的高速有效传输;建设完善的审计业务信息化数据库,满足跨部门数据需求与信息共享;建设高水平的智能化审计操作平台,满足审计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转Q等;建设一条相对独立的审计专网网站,提升审计工作的信息互动,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应。
二、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思考
1.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认知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各阶层要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认知水平,从高校领导层到高校审计工作人员。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学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须性与重要性,将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提升信息化建设主动性,强化职业使命感。
2.完善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
制度是推动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保障,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强化制度建设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首先,高校要以国家与行业制度为依据,建立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使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符合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其次,根据审计环境变化及时优化、完善制度。时代在变化,审计工作业务也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建设要顺应审计工作业务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以满足审计工作业务需要,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与约束力。
3.优化审计人员信息化结构
审计人员是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的信息化结构,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才能有效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现有审计工作人员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发展快速,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及时加强信息化知识学习,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引入高素质审计人才。高校要进一步严格审计人才准入制度,将信息化素养作为审计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校要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资源效应,以高素质人才为辐射点,带动其他审计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
4.创新审计信息化工作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卓越的工作平台,传统的审计工作丰富已经难以适应新工作平台的需要。高校审计工作要针对信息化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高校要打破单一的静态审计方法,将静态化审计与动态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程化审计模式,从侧重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延伸,防范于未然,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效能;改变传统现场审计模式,在现场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远程审计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事前预防、监督,事后处理能力。
5.强化信息化系统维护更新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系统需要硬件与软件支撑,鉴于信息技术更新频率快速,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必须要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更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一方面,加强审计信息化系统维护。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人为因素与自然损耗等因素,造成系统的滞后性与反应慢化。高校要安排专职信息化管护人员,确保信息化系统与平台得到及时维护;一方面,及时更新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平台需要软件支撑,才能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最大效应。高校要确保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按照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提升信息化平台工作效应。
总之,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意义,提升审计工作认识,不断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提升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发展观念落伍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
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
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
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
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2]周红.试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4):25.
【关键词】区信息化;机制;体系;保障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体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
0 前言
最近几年,随着大中专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中专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若不能顺利和及时就业,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作为负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其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对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使得日常就业服务工作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模式,也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电话沟通与交流。就业信息化平台为极大提升和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提供了便利。利用就业信息化平台,通过计算机后台程序进行处理、运算,就可以查询所需信息或者自动生成所需要的统计报表,从而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2 通过网络实现供需对接
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为人才供需双方通过网络实现对接提供便利条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求职应聘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大中专毕业生随时随地打开电脑登陆就业信息化平台,就可以轻松获取所需要的资讯信息和招聘动态,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筛选出有用的内容,便利地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就业动态。同时,信息化平台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了这个平台,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网站、电子邮箱、远程视频等方式,公布招聘信息、接受毕业生的简历投递、对毕业生进行面试选拔。因此,就业信息化平台不但让大中专毕业生求职应聘不再难,也让用人单位招贤纳才不再难。
1.3 实现无纸化办工
利用就业信息化平台,大量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毕业生可以点击网页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并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个人资料充实、维护,供用人单位查看,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无需发放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洽谈协商后,在网上直接签定就业协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在网上办理审核鉴证,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1.4 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
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单纯的信息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初期,信息化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就业网站,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大中专毕业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很少,感受不到就业网站带来的便利。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就业网站的功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然的选择。通过就业信息化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申报、生源信息采集管理、心理测评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毕业生自荐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信息化管理。
2 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2.1 建设目标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成就业交互式网站,整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满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化办公、网上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动态监测的需求,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一站式”网络化服务。
2.2 信息化平台结构
从平台建设要有利于标准化、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升级等因素考虑,采用基于B/S(Browser/Server)的三层结构,即表示层(Web浏览器)、业务逻辑层(Web服务器)、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以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技术为基础,使用.NET平台部署三层结构,通过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中,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向网络上的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Web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主页返回到浏览器;用户进行数据查询参数的输入、参数修改等操作,完成后向Web服务器发出提交请求,Web服务器接受用户的请求,执行相应的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申请,等待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交上来后,再将运行结果返回到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是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操作,把运行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2.3 信息化平台功能分析
根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信息化平台分为用户注册业务、毕业生业务、用人单位业务、综合业务管理四个功能模块。
2.3.1 用户注册业务
用户注册业务负责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注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注册时需要填写注册名、电子邮箱、登录密码等相关信息,提交注册信息成功后,自动将注册名和密码发送至用户邮箱。
2.3.2 毕业生业务
毕业生业务具有登录、修改密码、基本信息维护、求职意向维护、简历维护、职位检索、视频面试申请、在线咨询、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等功能。各个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毕业生先完成自己的电子简历,然后查找自己满意的单位和职位,找到后便可向用人单位发送求职简历或视频面试申请。用人单位同意与其面试时,会将面试通知发到毕业生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双方即可以在约定时间进行视频面试或现场面试。
2.3.3 用人单位业务
用人单位业务具有登录、修改密码、基本信息维护、招聘职位维护、人才信息检索、应聘信息管理、视频面试邀请、在线咨询、参与问卷调查等功能。用人单位业务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与毕业生业务中的基本类似。用人单位首先完善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招聘信息,以供毕业生查询。用人单位查找到符合其招聘要求的毕业生时,可以向毕业生发送面试邀请。毕业生同意后,将面试回执发到用人单位的电子邮箱里,双方即可在约定时间进行视频面试或现场面试。
2.3.4 综合业务管理
综合业务管理具有用户管理、用人单位管理、毕业生管理、就业相关信息管理、远程视频面试管理、问卷调查管理、在线咨询管理、毕业生信息分析及统计、用人单位信息分析及统计、网站友情链接的管理、网站流量统计分析、数据库备份等功能。
2.4 信息化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
2.4.1 技术
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它包括使用尽可能少的代码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作为.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提供,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时,可以访问.NET Framework中的类,可使用与CLR(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兼容的任何语言(包括Microsoft Visual Basic 和 C#)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使用这些语言,可以开发利用公共语言运行时、类型安全、继承等方面优点的应用程序。
2.4.2 技术
提供对诸如SQL Server和XML这样的数据源以及通过OLE DB和ODBC公开的数据源的一致访问。共享数据的使用方应用程序可以使用连接到这些数据源,并可以检索、处理和更新其中包含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将数据访问分解为多个可以单独使用或一前一后使用的不连续组件,包含用于连接到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检索结果的.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这些结果或者被直接处理,放在 DataSet对象中以便以特别的方式向用户公开,并与来自多个源的数据组合;或者在层之间传递。DataSet对象也可以独立于.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用于管理应用程序本地的数据或源自XML的数据。类位于System.Data.dll中,并与System.Xml.dll中的XML类集成。向编写托管代码的开发人员提供类似于ActiveX数据对象(ADO)向本机组件对象模型(COM)开发人员提供的功能。在.NET应用程序中使用来访问数据,在.NET Framework中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访问方法。
3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成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意见和加强统筹管理的具体办法,业务部门要根据业务需要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统一进行整合,技术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3.2 加强队伍建设
要建立和培养一支平台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员队伍,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做好平台的保障和维护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对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适合于信息化队伍的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3.3 加强考核管理
项目实施期间,把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以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各阶段工作任务按期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工程监理,在项目验收阶段和投入运行后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效能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验收和后续项目建设立项的重要参考。
3.4 注重信息安全
信息化平台建设必须与安全措施有机结合,做到安全措施先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依据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在信息化平台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建设方案中同步落实,制定实施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研究制订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化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平台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重视,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27-129.
[2]严沈,周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6):16-18.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统计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统计“四大工程”能够适应时代潮流,我们必须要解决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推动我国统计“四大工程”发展。本文首先以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统计“四大工程” 信息化 问题 建设途径
一、 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网络系统安全防护问题
信息系统安全对统计联网直报尤为重要。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产生诸多网络防护安全等问题,这也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其主要表现在:①在统计过程中,部分网络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损坏,很多安全防护设备在使用中出现老化现象,导致局部网络非常不稳定,网络中的病毒无法及时防护等问题;②有关市县单位在安全防护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整个统计网络平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与安全漏洞,使得统计平台安全防护性能不足,数字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③对于重要的应用系统来说,虽然我国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已经经历了多年发展,但部分应用系统的故障点清除的不够全面,无法保障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发展尤为迅速,很多安全防护设备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步伐。
(二)统计信息管理职位欠缺
从数据统计机构在岗人员来看,统计人员数量不是很稳定,流动性大,统计人才流失严重,每年在岗人员都存在一定量的变动。虽然有新工作人员补充,但由于受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统计信息化工作需求。同时,由于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改革步伐加快,新统计员培训工作得不到重视,而统计工作任务繁多,许多新统计员仓促上岗,新统计员的信息化统计能力无法得到加强。另外,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些职能岗位缺位,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不到位等,都还不能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三)信息平台统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化统一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应用,必须按照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系统建设。从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统一标准化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对现有制度执行力、监督力不足,造成局部系统共享、交换不畅,降低了统计信息传输、收集效率。统一数据采集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是缺乏完整性。同时,在建设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信息资源比较分散,无法满足统一化需求,平台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二、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措施
(一)扩大统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范围
想要加快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各级统计人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一套表数据处理平台的掌握能力,做到熟练操作,进而充分发挥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积极作用。此外,在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要着力推广新型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传输、采集、质量监控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展开信息数据统计效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提高信息采集效率。此外,还可以采用GPS、GIS定位技术与影像技术,保障数据统计的精准性与透明性,减低人为干扰,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信息安全问题对联网直报尤为重要,因此,网络安全是任何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如今网络病毒、木马、流氓软件防不胜防,一旦系统受侵,会给数据信息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与杀毒工具,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统计信息平台的各个系统环节展开实时监控,进而保障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以防万一,有关部门需要构建灾备系统,即病毒侵入系统时,能够及时做到数据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三)保障统计信息平台的稳定性
从近些年的统计信息报送情况分析,联网直报系统中的国家节点、省级节点都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不仅包括人为操作问题,同时也存在系统隐患与不稳定性,或者系统参数设置不合理问题,进而使系统平台运行遇到瓶颈,严重影响整个统计平台的流畅性。因此,对待此类问题,国家统计局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分析统计平台系统问题,并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力争在统计信息并轨之前,使平台系统保持流畅、稳定、健康的状态,保障系统顺利并轨。
(四)加强人才培训,构建高素质队伍
想要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提供人才基础。因此,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在岗统计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展开技术、业务上的培训,同时,也要吸纳市场中的信息人才,为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建设注入新的血液。通过加强人才的培训,构建技术过硬、思想觉悟高的信息化队伍,进而保障我国统计“四大工程”的建设能够平稳开展。
结束语
“四大工程”工作作为我国统计系统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四大工程”实现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建设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为了保障“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步伐,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统计信息平台建设,进而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资源整合;数据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系统为了满足终端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不仅是实现广播电视高效性和即时性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提升广播电视系统时代性的根本保障[1]。
因此,明确新时期下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和作用对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和意义
1.1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含义
所谓广播电视信息化是指在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收、监管和信息反馈的过程中,融入网络本身所具备的自选和交互功能模块,促使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从而满足终端用户的差异性需求,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拓展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撑[2]。
1.2 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广播电视系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基于网络服务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对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信息的正向流动;
其次,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素质,激发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热情;
再次,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高广播电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渠道的安全机能提供保障;
最后,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助于广播电视行业吸引更多投资商和赞助商,从而增强双方的长期合作与交流。
2.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状
2.1 广播电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向数字化时代的迈进,广播电视系统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节目传收到节目监管,再到节目信息反馈的闭环回路系统中加大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传输覆盖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2.2 地方性广播电视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广播电视台纷纷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制作系统,该系统不仅涵盖了节目制作、储存等子系统,而且还包括了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以及网络自动化管理等相关子系统[3]。新时期环境下,数字电视等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3 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下,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广播电视系统要不断完善地方性电视台的网络改造建设,另一方面还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建设,并依此建立多级化广播电视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广播电视与网络技术的近距离接触和融合统一。
3.新时期下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模块整合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模块整合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广播电视系统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因此声频、视频信息的传输是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的重点,要加强信号的采集、处理、传输系统的调试、发射和接收系统的检测以及监测保障系统的管理,注意文字载体的传播信息整合[4];第二,广播电视节目成功制作的标准不仅要看节目的预期收益,还应该注重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对经典节目进行信息重组和整合,从而推出更具感染力的新品牌也是加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模块整合的重要步骤。
3.2 建立广播电视受众数据库
构建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是受众的偏好,为了缩短受众信息反馈的获取时间,建立广播电视受众数据库能够起到良好的信息资源调整效果。广播电视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能够根据用户的收视喜好进行节目调整,从而为节目品牌的创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广播电视行业快速获取商机创造条件。另外,对于关键性的广播电视模块,要建立面对面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与观众的直线沟通,从而为优化广播电视节目提供可靠性依据。
3.3 重视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收、监管和信息反馈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广播电视系统的子系统包括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节目传收系统、节目监管系统和节目信息反馈系统。
各个子系统在广播电视节目运营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构成了有条不紊的封闭性运作流程。节目制作系统的职能是在应用网络信号模块、文稿采集制作模块的基础上编辑、创作节目;节目播出系统的职能是在音频视频数据库系统、信号发射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节目的应用展示;节目传收系统的职能是在信号传输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的基础上传送和接收节目发出的信号波;节目监管系统的职能是监督信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节目信息反馈系统的职能是快速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从而便于调整节目结构。这五大子系统的协调运转增强了广播电视系统的一致性。
3.4 积极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网络模块
加强广播电视与网络的充分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在电视上自主浏览网络新闻、进行网上购物,而且还能够实现数字化的电视与网络结合的双重体验,从而代替电脑的部分使用职能,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网络模块的引入要依据模块功能的差异性进行多级管理,对于各个不同的广播电视制作子系统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单元,并建立全面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便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4.结束语
广播电视是媒体传播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模块,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的时代性建设,加强网络传媒与广播电视传媒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传媒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为了稳定广播电视行业的霸主地位,构建系统性强、可靠性高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是促进广播电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任国良,杨国平,沈张倩.德清县农村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J].2013,4(9):59.
[2]薛建华.谈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0,9(5):119.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平台;档案管理;计算机;档案资源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其实是指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档案管理的升级和改造,是电子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设新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非单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包括档案内容、形式与管理模式的综合提升。因此,打造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最大意义是延展档案的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档案更好的发挥功能提供保障。尤其在档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1 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普通档案,还是国家机关的机密档案,亦或是孤本、善本基本的稀缺档案,归根结底都是具有重要社会、历史、文化和传承意义的重要资料。保护、保存并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价值,是档案管理者必须充分考量的问题。以文书类档案为例,由于材质方面的原因,这样的档案保存、保管与管理通常面临比较大的问题。那么,将文书类档案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建设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库,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档案资源、资源存续与保管的问题。诚然,某些文书、手稿或者纸张其象征意义很难被取代,但是其承载的信息资源往往更加重要。打造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更好的保存、保管与传播档案信息价值,都极为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提升档案管理层次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档案管理,就是在加强对档案的整理、分类、立卷、收集、归类、筛选、入库等各个方面开展的有效的管理化工作。档案管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主体与核心,也是延续档案价值和功能的核心路径。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新型信息化技术和传媒手段加强对档案的管理,能够保障档案更加有序、有效的为人们所用。此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利于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对于健全档案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以管理手段的创新和升级为目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打造完整链条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档案绽放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必由之路。
所以,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核心,也是保障档案有效利用的好办法。
2 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思路与举措
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有如此多的好处,自然标志着新时期档案管理要进入到全新的阶段。那么,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应该如何着手,建议考虑如下思路。
首先,要有效开发和运用现有档案资源,建设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具体来说,相关部门要加快开发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不能因为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便将现在的所有档案材料藏于“死库”,抛弃不用,一切从“零”开始,而要重视其继承性,要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逐步地适应。同时,要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现有的各种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这样一来,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被纳入到数据库,从而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也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在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时,都应该按照国家推荐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来制订内部的管理标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对各立档单位文件及档案的内容、著录项目、数据库结构和格式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还要对档案数据库管理的软件、硬件的文档格式、数据指标等进行统一规范。这样的话,未来电子目录入档案馆之后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解决因软件的不同而带来的数据无法转换或者不能读取的问题。此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彻底解决存在的建设进度、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不利问题。
再者,要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安全保障工作,培养、引进优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打造业务素质过硬、思想道德扎实的档案管理队伍。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外部互联网相通,数据库、信息库的档案资源必然面临诸如黑客入侵、木马病毒等安全风险。这时,就必须充分考量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安全问题,并据此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另外,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让那些既懂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成为档案部门的中流砥柱,并激发出他们的工作潜能,打造科学、严密和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
综上所述,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就是信息化、现代化与数字化,这也预示着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一定有更光明的前景。以档案信息化管理为依托,未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一定可以取得实效,档案价值的发挥也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小辉. 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 贾燕荣. 关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3)
[3] 2012中国信息化成果档案行业创新应用奖 合肥市肥东县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J]. 软件和信息服务.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