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2: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摊经济的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景区;景区创建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它具有着低碳排放的突出优势。而旅游景区作为诱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随着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 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3?,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让旅游者认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4?。低碳旅游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动趋向于生态化,使得生态旅游的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 低碳景区
所谓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设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景区相比,低碳旅游景区是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设计理念;以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为管理核心;景区的能源和资源尽量自给自足;景区尽量少排放废弃物;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并且景区肩负培养游客低碳环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4.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发展路径 产业结构 调整经济 驱动因素
一、前言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基于环境保护、知识经济、资源约束及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也是我国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必经途径之一,学术界也因此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应该说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世界革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低碳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产业发展方式调整
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调整消费、投资与出口之间的结构;第二,调整三种产业之间的结构;第三,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1.转变需求分配的结构
需求分配结构的调整,主要指投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及出口在总需求中比例的调整。消费、出口及投资等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这三个因素的变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会产生影响。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区域碳排放的明显增加,发达区域资产投资率低,碳排放相对较低,欠发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的现实需要亟需资产的投入,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带来区域碳排放的急剧增长,当区域基础设施能基本满足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需要时,应逐渐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另外,在碳排放强度上,居民消费明显高于政府消费,因此,应合理降低居民消费的比例,以降低碳排放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欠发达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例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例上升但涨幅低于第二产业,这表明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要远远高出,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碳排放水平的上升[1]。在三大产业结构中,三个产业的发展都会带来碳排放量的上升,但第三产业的单位产出的增加量普遍小于第二产业[2]。只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并成为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时,区域碳排放的强度才会有效降低[3]。因此,应不断地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最终达到以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才能能适应低碳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进出口结构调整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的交易必然会引起依附于商品的碳排放的转移。商品的生产、消费及碳排放的区域分离,也会对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国际产业的分工,发达区域主要集中于提供知识、技术及服务密集型产品,而欠发达区域主要集中于生产并提供资源及能源密集型的高碳型产品,从而使得发达区域高碳型产品的进口多于出口,而欠发达区域高碳型产品的出口多于进口,依附于进出口商品中的碳排放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欠发达区域高碳型商品的出口支撑了发达区域对资源及能源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需求[4][5]。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优化进出口结构为核心,从而降低依附于出口商品中的碳排放水平。
(三)能源结构调整
发展区域低碳能源供应,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在区域能源供应中,提高能源开发、生产、输送、及利用过程中的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使用过程的碳排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多元化区域能源结构,并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使得区域经济逐步向低碳化甚至无碳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研发和应用一批新型低碳材料及核心低碳技术。
(四)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
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等这四种传统要素中,以资源及资本的投入为主体,而劳动和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的产出贡献比例比较低,传统区域经济增长是以资源及能源投入为基础的。在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超额利用、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规模投入及政府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的。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内部结构的失衡,而且给资源、能源及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应不断增加劳动和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比例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驱动要素的调整和转变。
三、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发展框架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国际行动。包括国际低碳发展谈判与决策机制、国际低碳技术发展体系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等三个方面。
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需求分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进出口结构调整及能源结构调整等;(二)区域经济发展驱动要素的调整,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
第三个层面是区域间系统优化。低碳城市的规划主要关心区域公正,主要体现为在公共空间、公共住房、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及相关政策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化需求。区域空间的发展主要由紧凑型城市空间的规划来决定;区域公共住房体系主要取决于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及低碳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区域公共交通建设,主要坚持以轨道和公共交通为主,倡导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体统,并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比例。另外,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利用高新技术降低碳排放,极力降低交通工具引起的碳排放。
第四个层面是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低碳城市的建设行为,引导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向,并指导低碳城市的建设进程。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机制、生态环境型的区域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及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四、结论
伴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不再是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而是以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协调综合发展为导向。与之相适应的,区域间影响社会经济关系的要素也由过去的区域劳动力资源、资金及能源等经济要素转变为区域成果共享与公平等民生民权要素及碳排放权等生态环境要素;区域之间的关系也从过去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协作的垂直型关系转变为基于创新协作的横向型关系。因而,传统的对区域共用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及对区域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被淘汰,合理的区域间生态补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120-132.
[2]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闭[J].国外社会科学,2010(3):21-27.
[3]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水库移民 经济 发展模式 探讨
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建设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库区移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州地区水库库区移民以生产安置为主,库区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了,千方百计让移民致富,是事关水库建设成败及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移民安心、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解决移民及移民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深入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府的综合帮扶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有力实施,成为推动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水库基本情况
乐陵市杨安镇水库位于乐陵市中部的杨安镇、寨头堡两乡交界处,水库占地4.2平方公里,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设计蓄水位16.65米,总投资9448.6万元。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1.8亿元,是集公共供水、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等于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乐陵市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此项目的建成可从根本上解决乐陵水资源缺乏的矛盾,结束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并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库涉及2个乡镇16个村,2287户,受益人口8170人,生产安置人口5729人。
2.水库生态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实现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地理位置和库区情况,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库区生态园,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库区农民增收。
为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重点县项目区及辐射区开发建设了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综合帮扶、企业注资、移民入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融资,实行效益分红制度。生态农业观光园包括六园、三区、两带。
六园包括:百花园,百菜园,生态养殖园,湿地公园,有机藕园,百果园。
1.百花园:占地面积约为600亩。室内大棚种植面积150亩,分切花和盆花两大类。花卉品种40种以上,包括薰衣草、蔷薇、向日葵、等普通花种和观赏凤梨、蝴蝶兰、海棠、凤仙等高档花卉。百花园内生产销售、园艺观赏、养生休闲等功能齐全。
2.百菜园:占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露地栽培和塑料大棚分别为680亩、280亩,高智能大棚140亩。优质蔬菜品种达到20种以上,如韭菜、菠菜、枸杞、番茄、黄瓜、芹菜、花椰菜等。此外还开发了市民农场、观光长廊等乡村旅游观光区,实现了功能多元化。
3.生态养殖园:介于百菜园和湿地公园之间,占地100亩。种植了适宜苗木品种,园区内散养、放养、圈养了优质地产良种鸡,如草鸡、京海黄鸡,苏禽青蛋壳鸡等。年养殖规模达6000羽。林上种(养)殖的同时在林下开展了游戏、游艺活动。
4.湿地公园:占地330亩。其中水面约40亩。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放养适量的水禽,坡地种植地方性经济果林,尤以桃林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是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5.有机藕园:占地面积约620亩。优选适于地方种植的水生植物如湖北红莲、醉莲、蒲菜、水芹等。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成为集生产、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6.百果园:占地1400亩。培育了优质特色品种50种以上,包括苹果、柿子、樱桃、山楂、板栗等。成为集生态示范、采摘游乐、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果园。
三区包括:休闲娱乐区,水源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区。
1.休闲娱乐区:位于水库西边,即现在的水库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景观观赏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健身区、湿地游园区等。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2.水源生态保护区:杨安镇水库的主体区域,包括入库泵站和出库泵站的部分地段,占地面积约3000亩。功能定包括水源供给、湖景观赏、休憩娱乐等。
3.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50亩。包括广场、生态停车厂、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厕所,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职能。
两带包括: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引水生态廊道。
1.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位于园区入口主干道两侧,占地面积约480亩。通过联接泰山体育文化、调味品文化以及枣文化,形成了乐陵的形象展示口。
2.引水生态廊道:位于园区南部,占地面积约300亩。沿岸两侧除栽植地方性树种如杨、柳植物外,水生植物与岸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乔木兼备的立体景观。
3.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目前乐陵农业生态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生态园未见效益时候移民每年可以领取600元的保障金,当产生效益时根据移民入股资金进行额外分红,对拉动了乐陵市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解决了移民务工问题,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施工及其日常维护优先考虑移民,保障其有活干有饭吃。在当地引起了非常不错的反响。目前生态观光园有机韭菜示范园已经建成,园区采用覆盖防虫网技术,生产过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园区生产的有机韭菜已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韭鼎”牌商标,在济南沃尔玛超市和银座商城卖到了50元一斤。
3.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社会效益也已慢慢凸显,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提升了乐陵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乐陵市杨安镇水库发展模式的启示
水库移民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县市应通过综合帮扶的形式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库区景观,利用水库现有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移民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融资、移民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建立高标准的休闲娱乐生态园。既能够增加移民收入,又能提升本地区整体形象,打造样板工程,真正实现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楠.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移民管理经验总结[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03期
[2]王显勇,陈兆开,任泽俭.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
低碳经济是赣州应对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赣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特别是钨矿、稀土资源丰富。钨矿储量约占全国的39%、世界的26%,稀土储量约占全国的40%,但是,能源资源匮乏,缺煤少水无油气。尽管如此,有色金属冶炼、造纸、建材、氟化工等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却很大。赣州没有大型煤矿,煤炭年产量仅为100万吨,但是年消耗量达200多万吨,50%的需求量需从外省调入。赣州市不产原油,原油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激增,煤炭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引起国际油价节节攀升,以及随之而来的与能源相关的污染与排放等问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也要求城市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低碳经济是赣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赣州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2010年,赣州市消耗的化石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90%以上,其中具有高碳排放的煤炭又占了70%以上。这种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使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第一,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按目前能源消耗的速度,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三种能源可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因此,在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之前,必须降低能源消耗。未来的经济社会必然要向低碳方向发展。第二,为完成减排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到赣州经济的发展。总量减排是“十二五”的刚性目标,为此赣州市暂停审批涉及新增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被迫关停了一批高能耗企业。第三,当前的高碳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并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自身生存的基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实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环境、气候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赣州市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城市。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消耗100吨煤炭将排放3.5吨烟尘、3吨二氧化硫和15吨废渣。其中,排放的烟尘中又含有40%左右的二氧化碳。目前,排放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总量中分别有90%和70%来自燃煤。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能源需求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发展低碳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从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公布的刺激经济计划看,都将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之一,通过政府投资或鼓励私营部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巨大,其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引擎。为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抢占“低碳先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赣州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挥赣州资源优势,依托赣州香港工业园和台商创业园,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氟盐化工、稀土发光材料及节能灯具、稀土贮氢合金、稀土抛光粉、钕铁硼永磁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等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是指石油、煤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核能。赣州市可以重点开发太阳能、核电和生物能料。赣州日照充足,开发太阳能具有一定优势。赣州水系发达,铀矿资源丰富,建立核电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可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液化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建立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构建低碳社区,加快对现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发展城市低碳交通,倡导发展天然气公交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外出时选择步行、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钟师鹏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城镇规划
大规模的迅速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严重的区域发展两极分化。探寻城镇群体发展的整合与优化,使得城市与乡村实现有机结合,分析区域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体现出从城镇群体角度研究区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拓宽城镇体系的研究领域。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城镇体系发展与实践,开辟了新的领域,将城镇体系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研究提出的持续性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城镇体系研究在方法论上建立一个等级规模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尽量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城市建设水平等的差距。
一、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缺乏特色。城镇的规划没有从整体上突出自己的特色,缺乏相互发展规划。缺乏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其次,很多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单一,规模大小差异不大,缺乏个性特色,城镇之间合作关系少,竞争关系多。
2城镇规划体制不配套。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农民的消费不足.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不强,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重建体制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求,缺乏协调发展的机制,城镇建设发展和规划脱节,规模普遍较小,制约了经济困难地区城镇的健康发展。
3 工作随意化.对管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着力不够,镇村规划衔接不紧密,执行不严肃,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政绩,甚至搞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性,连续性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造成小城镇大量空间资源闲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利用率低,蔓延式的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缺乏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完整的上下水工程,环境设施限制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4.缺乏整体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的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认为发展城镇就是修公路,,忽视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没有重点的产业和功能上的分工协作失调,形成过度竞争和资源 浪费.没有凭借各自的优势形成特色产业,真正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协调路子.
二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策略
1推进经济、社会及资源效益的统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规划战略要建立在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之上的。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定,充分考虑不同的发展条件,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对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冲击。
2、深化对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的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比较落后,但是社会发展较大潜力,经济增长中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城市化程度和水平偏低。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从区域规划对未来时空范围内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在分析区域问题策略的基础上,根据方案采取行动实现规划目标。通过规划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发展背景的分析,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综述现状,掌握体系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意见。
3以空间管制为规划调控的主要手段.。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掏合理的管理体制.要适当扩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管理范围.强化带动作用.要因地制宜,着重强化财政,等公共管理功能,弱化各经济职能部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的制约手段.要切实转变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城镇规划体系规划要确立调控手段.对各种投资建设行为定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划定独立发展地域、禁止发展地域等不同的空间类型,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规划层次的规划,促进建设战略性的研究,对经济落后的城镇规划进行结构调整,制定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框架,总结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使用制度,探索解决城镇化规划资金“瓶颈”的问题。
4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没有小城镇就发展不起来,要围绕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促进生产力提高积设调整经济结掏,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实现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的相互促进,应通过财政投资风险基金等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建设。增加投资和补助的方法,促进欠发达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水电建设等,逐步把现行扶持欠发达地区有效措施公开性。
参考文献“
1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动力,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一、民族地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高、产业链条短、技术层次低、工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差等结果。上述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新技术、新工艺代替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技术,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是制约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因此,首先,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支持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民族地区必须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具体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第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起点低,财政收入总量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中心,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迎接未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
1.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于外来投资和资源开发
受自然、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外来投资和当地资源的开发来支撑,根据资料显示,民族地区投资率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投资率偏高,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开发来驱动,另一方面说明工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生产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较为突出。然而,这种传统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加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保护造成巨大负担。见表1。
2.产业结构亟需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民族地区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48.03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0.789倍,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是全部制造业的0.87倍,石油天然气、电力、盐湖化工三大资源型产业和有色金属、冶金、水泥三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8154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为6.9:93.1。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0.038倍。在2008年金融危机条件下,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凸现。因此,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技术亟需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3.完成工业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2010年青海民族地区工业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3.24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每万元2.19吨标准煤,在重点行业中,金属冶炼工业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5.96吨标准煤,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单位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6.18吨标准煤。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要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一批老工艺、老技术,是实现产业更新换代的唯一途径。同时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4.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创新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仍然是处于技术引进与技术应用层次,技术创新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创新能力。2010年青海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经费为全省的0.32%,与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低于全国1.2%的比重。与此同时,产学研的创新体制尚未完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科研队伍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人队伍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条件下也难以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三、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等有利因素,决定了民族地区完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区域合作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环境、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的制约。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可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多种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来发展经济。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完全可以借助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两个翅膀,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把国际和国内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及地区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资源供给基地、技术开发应用基地,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2.发挥比较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
民族地区比较优势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巨大推力。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丰富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民族地区一定要发挥好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3.培育新兴产业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发展先机、引领未来的基石。民族地区必须牢牢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动向,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地区竞争力的一个战略支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可率先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4.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发展机遇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发展效益好、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化新路子。另外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进行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5.循环经济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也是最大优势之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较为深刻的教训。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打造秀美山川,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群,为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自己的贡献。
6.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好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对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与此同时,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在积极构筑人才优势同时、还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四、结论
在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青海民族特色旅游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发挥税收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民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孙发平,张伟.青海转变发展方式[M].青海人民族出版社,2008.
[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应该遵循环境优先、资源共享、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交通等5项基本原则。
1)环境优先原则。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建设、招商、企业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社会的最大产出。
2)资源共享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该产业群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达到各企业资源共享的效果。
3)循环经济原则。利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达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
4)清洁生产原则。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减少碳排放或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
5)绿色交通原则。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因出行而产生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试验园区,是建立在减少碳排放基础上,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并且通过各单位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区[6]。主要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4个方面体现其核心发展思路。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几条主要的低碳产业链,摆脱过去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实现低碳与经济共同发展。
2)环境方面。结合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保护生态湿地,并且利用生态湿地建立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
3)资源利用方面。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将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制定完善的节水、节能、废物利用的方案、措施,使整个园区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4)社会发展方面。在管理模式、政策环境等方面大胆尝试,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创业创新环境;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成“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园”的总体布局(图1)。
一个中心:中心区汇集了园区的低碳经济研究所、碳审计机构、低碳建筑、园区管理中心、现代服务业和综合功能区(图2),周围有2个湿地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居住。
1)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在园区建设时,吸纳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专家,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整个园区低碳产业以及各项低碳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低碳经济研究所致力于引进一流的人才,重点开展低碳能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集成、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
2)建设低碳建筑。在试验园区内,所有建筑在建设时都可以融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形式及总体布局[7]。
3)建立碳审计机构。对企业或产品进行碳盘查,也称“碳审计”,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碳审计是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只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盘查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数据[8]。碳审计可以使“低碳”行动获得数据支持。目前,国内能提供碳审计的机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依赖国际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谁先开展此项业务,获得较多的经验,谁将在未来的低碳社会中享受巨大的利益。对于东莞来说,建立碳审计机构,不但能让企业更加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且也可以让政府对高碳排放量的企业加大管理力度。
4)完善园区管理。园区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园区各项具体的政策与管理制度,负责园区建设项目的策划、包装、申报、融资和管理,负责园区内各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监控,为园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此外,园区管理中心必须要实行低碳管理,在园区低碳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5)打造低碳现代服务业。2010年东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46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9%,占GDP的48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莞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东莞的主导产业。此外,现代服务业的能源利用强度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少,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是东莞市产业低碳化的重要举措。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重点培育对低碳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服务业,包括低碳技术服务业、环保服务业、碳交易和碳金融业等。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内设置废物利用中心,对园区内的一切废物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使园区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也能进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真正从各方面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如图3所示,废物利用中心包括污水处理厂、能源利用研究中心以及废物回收处理站。
两个基地:“两个基地”是指太阳能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它们就像园区的一对翅膀在中心区的两边。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是整个园区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大力引进相关项目,并且在引进、培育产业的时候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低碳原则,要进行研究和论证,确保产业的低碳化,符合园区的发展方向。同时要突出产业招商,推动大批低碳企业和项目迅速汇聚东莞。
1)太阳能产业基地。东莞已有数家生产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如五星太阳能公司、南玻集团和信义玻璃集团,已完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例如在广场、学校、宾馆、宿舍等推广使用室外太阳能照明和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9]。以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产能超过100万m2,产品90%内销,10%出口;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产品90%出口,10%内销,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建立太阳能产业基地,培育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图4)。同时,发展其上下游产业,使太阳能产业能够在园区内稳定发展,成为东莞低碳产业发展的先导。
2)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07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东莞的臭氧超标最为严重,位居16个监控站之首[10]。汽车数量的激增,是东莞臭氧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发展新能源低碳汽车产业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比亚迪公司已推出了全球第一辆双模电动车,将纯电动、油电混合完美整合,制造出低碳的新能源汽车。在高油价时代,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低碳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引进高产值低碳产业,摆脱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
四个湿地公园:四个湿地公园,即东部湿地公园、北部湿地公园、三角洲湿地公园和月塘湖公园[11],分布在整个低碳试验园区。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园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根据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实际区位情况,建设湿地公园,开发一条贯穿整个低碳试验园的旅游路线,让园区的游客在观赏湿地公园特色景观的同时,也了解整个低碳试验园区的情况,提高低碳意识。
为确保落实本设计方案,实现发展目标,针对当前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按照低碳标准,制定园区准入制度。园区内的项目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审,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园区。特别是进入园区的低碳产业,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门槛招商,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引入标准,初步建成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
2)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低碳企业。给予低碳企业优惠政策,比如给刚入园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给企业低碳新技术研发资金,吸引低碳企业进入园区。
3)吸纳人才,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坚持把吸纳人才作为低碳试验园发展的根本,建设低碳经济研究专家队伍,使低碳经济试验园的所有技术得到理论支撑。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建立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5)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园区管理。健全园区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目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路径;宏观经济调控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研究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十一五”以后,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去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江西、安徽、湖北、河南、湖南这六省)的很多经济发展指标与东、西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迟缓;对外开放程度不足;非公有制体制改革依旧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及时的转变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路径。
一、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全要素生产力投入
通过我国众多经济学家对中部六大省份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要素)三个方面对中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要高出许多(见表)。
表 1979年-2004年中部六省的各大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从此表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部经济增长走的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粗放型增长道路。然而在这种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制度创新迟缓等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生产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快制度创新的速度与步伐。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性:经济体制的不同势必会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而运行机制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增长方式与经济效率。通过多年的研究结合我国中部地区这些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当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包括市场制度的变迁、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创新经营管理方式等,大量的事实已经得到证明,这些因素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长期的增长,同时还影响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因为现阶段的各大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来强化专业化作业与分工,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总合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从而很好地拉动经济增长;(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与发展,势必有很大一部分都会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进行转移。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超过两亿,而其中有大约1亿人就在中部地区。鉴于这种情况,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增大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补充城镇劳动力。
二、从依靠物质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变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众多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因此投入物质资本过多很容易引起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人力资本则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事实证明,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对节约自然资源与持续利用大大有利。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部地区是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下的。随着自然资源被大肆开采,仍旧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重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势必会导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句空话了。然而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是比较大的,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与物质资本相比它的投资效益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物质资本一点都不重要,而是在积累物质资本的时候要注重投资结构和质量的统一,从而可以促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说,中部地区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全面进入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来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投资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兼顾质量和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扩大开放力度来吸引大量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积累物质资本,从而有效推动工业化进程。但是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是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必须要加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增大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应想方设法加强发展教育的力度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充分发挥出物质资本的投入效应。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这种方式的劳动力效益极其低下。鉴于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适时的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这样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环境,从而可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