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营销学原理案例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营销学原理案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营销学原理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课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46-03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交际情境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并学会如何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交际教学的原则,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求学生可以融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这样的环境达到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或者说亲身接触学习的内容。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却不具备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介入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的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入者、助学者、信息输出者和信息反馈接收者,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一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各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是突出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英语无实际用处,更导致英语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消极应付英语学习,甚至对英语失去信心。体验式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倍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其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数学教育(三年制)1班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上共49人,我将班上学生分为8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六或七个人。本学期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

二 教学过程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所以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符合体验学习圈的循环理论。为此,体验式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的Text A。课文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本课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中美两国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材料,在课堂上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深刻了解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2.设计情景与材料准备

我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各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不可重复。提前让各个小组抽签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有代表性节日分别是: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Halloween,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本次课设计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交流会,各组分别介绍一个传统节日,除了通过PPT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体验与感受、感悟

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准备好的材料来到了课堂。八个组抽签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在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进行导入后,各组便开始展示,每组先派出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人进行至少三分钟的PPT展示,然后全组回答其他组至少三个相关问题。

仅以第一组的展示为例,介绍本单元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Thanksgiving Day:

第2篇

一、校园心理剧的含义

心理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 J.L.Moreno)于20世纪 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早期的心理剧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目的,不是去分析、诠释人们带来的问题 ,而是提供一个场所和一种氛围,让人们从多重的角度,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小学校园情景心理剧,简称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应用于学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员把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范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从操作性角度来说,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从表现形式上说,校园心理剧吸纳了舞剧、音乐 、舞蹈、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的精髓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本土化的 “行为表达技术”。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二、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剧情介绍:

主角刘明天放学回到家,家中突然停电,他才想起妈妈之前多次嘱咐他去充电卡,妈妈训斥他时间观念差,拖延成性将导致一事无成。黑暗中,刘明天进入梦境,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因为没安排好时间而错过了一次重要主持,继而被开除,主持梦想破灭,深受打击。第二天,刘明天由于研学小组汇报准备不足,表现欠佳,令小组成绩落后,组员跟他大吵一架,纷纷指责他的拖延恶习。刘明天频频狡辩和否认,令组员气愤离开。此时,留在报告厅的刘明天刚好听到了优秀校友的讲座,让他有所触动,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明天终于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在于缺乏时间观念和自制力。第二天,刘明天诚恳地向组员认错,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大家接受了他的道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帮助他作规划,监督他完成任务,一改之前拖延的面貌。最终在年级展示中,小组取得优异成绩,刘明天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对未来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一)剧本

校园心理剧的创造包括:主题的确立,素材的处理,形成剧本。

预防性、发展性是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功能,它面对全体学生,解决学生成长性过程中最渴望探索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因此所呈现的事件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所探讨的话题、故事灵活把握,使其素材、语言、行为表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拖延大作战》展现的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典型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欠缺、对追求梦想欠缺坚定信念这一普遍问题。该剧题材取自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记录,心理老师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代表性的心理话题带进生涯教育课堂,由学生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拖延表现和当时的心理冲突和体验,由老师展现这一问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生成克服拖延的方法。课堂中生成和搜集的资料,都成为校园心理剧剧本的素材。

师生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使得情节发展和场景变化具有内在逻辑,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的舞台剧。最初形成的剧本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师生在排演过程中进行丰富和完善,融入生活细节,贴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表达,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特色的校园心理剧。

(二)人物

校园心理剧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人物”――指导者、主角、配角、观众。

指导者一般是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从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具备心理剧操作技术的教师担任。《拖延大作战》的指导者由心理教师担任,全程参与表演人员的选择、剧前的创作、剧中的陪同、剧后的分享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指导演员明确主题,理解角色和作用;恰当运用心理剧技术组织安排情节;创设与维持真诚、信任、支持性气氛;把握场景的设置与自然转换;指导演员熟悉舞台空间和表演艺术;组织演出团队讨论分享;对许多未知的因素加强预测等。

主角是剧中的主体,是在舞台上呈现其内心事件的人。本剧主角刘明天正好是由有相应问题的学生出演,扮演者是一位形象气质俱佳,拥有艺术天分的高中生,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最初在参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多次迟到,遭到同伴的斥责。这样的设计,从表演上说,使得剧中类似情节发生的时候,演员们有更多的代入感,情感充沛,表演真实;从效果上说,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环境中,主角可以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在解决角色心理困惑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答疑解惑。

配角是主角的延伸,也是指导者的延伸。本剧中配角主要由同伴推荐,彼此之间互相了解,能够出演最合适的角色。剧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有不同的人物设定,有的作为一个伙伴来塑造主角世界中所需要的角色,有的作为一个指导者来引导主角发生改变,共同推进主线剧情的发展。

观众是心理〉募证人,也是心理剧的参与者。尤其是同龄观众,戏剧的形式可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使之从旁观者的角度解决自己类似的心理问题,达到同辈群体教育的目的。

(三)表演

校园心理剧的场景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场景的设置还必须紧密围绕主题,使问题得到典型的再现。《拖延大作战》的场景包含学校和家庭,由研究性学习汇报这一事件作为明线,暗线则是主角的拖延心理的变化,背景设置中包含大家都极其熟悉的校园铃声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表达。同时,动态背景的采用使得场景的切换更加流畅自然,观赏性更佳。

校园心理剧的排练包含暖身、表演、分享三个阶段。在暖身阶段,心理老师负责营造安全的氛围,调动参与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回顾上次排演,理解与把握角色,激活角色心理状态;在表演阶段,演员按照剧本的框架进行演练,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艺术表现等进行指导,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事件及场景的安排是否恰当等,这一工作由心理老师和专业的戏剧老师共同指导完成;分享阶段则是在表演之后,心理教师把演员们组织起来,围绕角色感受和心理剧所要表达的心理问题相互交流,使参与人员更深入地把握角色,对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校园心理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由最初接受语言、动作指导,到表演连贯自然,再到揣摩角色心理特征,使得一个个角色更加立体化、更有人情味。

校园心理剧区别于一般舞台剧的重点还在于心理技术的应用,例如独白、替身、角色互换、生涯幻游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将心理问题外化,直观的表现问题发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例如,本剧中采用的替身技术,即是主角面向观众,替身背对观众,与主角并肩站立,一正一反,双方并无肢体动作的互动,主要使用言语上的交锋,驳斥主角观念中的错误,达到澄清观点,重建信念的作用。替身技术在本剧中承担突显心理矛盾,催化心理转变的重要作用,是剧中主角心理状态的重要转折点。

(四)效果评价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对于演员来说,参与校园心理剧的过程是一个情绪释放、情感体验、认知冲突的过程,这之后的整理调适才是心理剧的关键,因此分享阶段是心理剧功能得以实现的必备环节。《拖延大作战》的表演者分享的内容不是脱离自己去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渴望自己在生活中也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和持续的改变。心理教师则负责把握好分享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

校园心理剧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还有心理课、班会、家长会等场合, 观众的感悟和分享也是效果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一场心理剧演出都会引发观众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讨论分享则促使演员和观众共同澄清认知,释放情感,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三、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舞台剧的形式,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自己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和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二)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需要学生们主动在反思自我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素材的收集,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团结协作,交流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三)校园心理剧有助于改变师生、亲子交流模式

校园心理剧再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经由角色表现出他们眼中的家长和老师形象,更加容易打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灵, 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四、校园心理剧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做好心理课、专题讲座、班团活动和各学科渗透教学与心理剧的结合。一方面,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是校园心理剧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剧可以作为心理课、班会等的重要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节策略。

第二,要注意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不仅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还包括考试焦虑、交往困惑、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也可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

第三,要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学生、家长及教师观看和讨论,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为学生心理小组活动的载体,能够促进同伴心理互助,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互助与自助。同时,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校园心理剧开展的条件、形式以及效果,探索校园心理剧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艳.心理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6.

[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3]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10):44-45.

[4]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Z1):140-142.

[5]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6]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9-41.

[7]周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9(06):60-61.

[8]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9]张卫宇.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07.

[10]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新疆警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安院校学生作为公安队伍的后备力量,其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入职后能否胜任公安工作。文章对当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了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JYSKQN015)。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敌对势力活动越发猖獗,犯罪的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这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先进的公安科技手段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是公安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队伍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全面收集、掌握和研判信息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公安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只有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满足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最终实现公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的现有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水平,发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策略。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新疆警察学院在校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考虑到2011级学生在外实习,且综合本、专科、各专业和民、汉学生比例等诸多因素,从2012级专科、2012级本科,2013级专科、2013级本科共四个大队中各抽取出5-6个区队作为发送问卷的对象,其中每个大队至少包含一个少数民族区队。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向21个区队发放调查问卷961份,实际回收928份,其中在正式统计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2%。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实施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回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如果在汉语理解上有困难的,会专门邀请少数民族教师或学生帮忙解释,在做最后两个问答题时,允许学生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答卷。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部分图表由Excel进行处理。

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态度;二是调查公安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即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现状;三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是否有好的意见、建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公安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此次选取的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共679人占总人数的75%,女学生226人占总人数的25%;被调查对象所在专业分别选定在信息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侦查、治安学、法律事务等,基本覆盖本校本、专科所有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首先,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在公安院校学生在对自我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知上,有8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有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还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这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和专业的关系的认知上,有78.2%的学生都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有很大关系,表明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专业是绝大多数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对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是否需要具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问题方面,91.8%的学生都认为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时,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强警战略都比较认同,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和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和兴趣,在此设计了五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来看,只有5.3%的学生完全了解参加科技应用创新比赛并获奖会给自己的学业或就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要参加比赛,69.7%学生只了解一些,25%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影响了解不多或者不了解;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问题上,73.3%的学生都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培养,也就是说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的越早越好;在对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或活动持有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上,态度上觉得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总和为90.8%,觉得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总和为82.8%,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态度端正,愿意且有兴趣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的比赛或活动中来;而在对是否会主动寻求老师参加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问题上,表示会主动的学生仅占30.9%,表示不会的学生占52.5%,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6.6%,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主动性不高,虽然有兴趣参与,也能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但主动性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提高。

表3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情况

3.3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活动太少,获奖更是少之又少

在调查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时,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和获奖情况来反映。从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来看,只有25.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比赛,而74.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有关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或比赛,除了少数11.5%的学生表示今后也不想参加,剩下的63.4%的学生虽然截至目前未参加过,但表示想参加,这表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在参加过几次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方面,70.5%的学生到目前还没有参加过,只有29.5%的学生参加过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学生参与过何种创新类的比赛时,参加比赛种类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等,具体情况详见图1。除了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几种比赛外,部分学生还提出参加过飞机航模大赛、公安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征文等一系列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在调查是否在比赛中获奖的问题时,参与过比赛的227名学生中,有22%的学生表示获得过奖项,但78%的学生均表示为获得任何奖项,这表明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人数很少,获奖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表4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获奖情况

图1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比赛项目

表5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情况

3.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参与或不愿意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表明,在对于没有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其次是学业重,没精力、没信心等,这说明学校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宣传太少,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在调查,目前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同样多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物质层面的支持,这说明学生既需要学校在物质层面上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全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最后在调查阻碍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时,4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过于死板,缺乏培养创新思维,表明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需要。

4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这一重要使命,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刻、参与活动太少、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主观问题,同时也存在学校舆论引导不深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中来,最终才能实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4.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公安院校对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也不深刻,举得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可有可无;同时,学校缺乏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广泛和深入的宣传,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科技应用创新的途径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决策层要站在足够高的角度看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认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舆论引导,使学生也认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使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或比赛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至每个学生,杜绝学生因为无法获得比赛信息而错失比赛的情况再次出现。

4.2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是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加大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此项活动;另一方面要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该项工作进入常态化,用制度来保障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稳步进行。

4.3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应用创新的意识,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性和与公安工作重要联系,但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主动性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就需要一是根据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督促学生自觉主动的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在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4.4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发挥公安院校的特色优势

与其他地方高校不同的是,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的放矢的,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数都从事公安工作,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了解公安基层单位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步入角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为科技强警战略的推动输送新鲜血液。

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而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公安院校应根据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情况,形成一套完善的、多维度、分层次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瀛心,陈建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四川警察学院为样本[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8):84-89.

[2]刘孝云,叶民锋.公安院校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69-73.

[3]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4]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9):93-97.

第4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案例教学 小案例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市场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于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而通过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可以糅合这些理论知识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概念及案例的基本类型

1.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概念。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指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案例,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并设身处地地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市场营销案例的基本类型。市场营销案例是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学资料,它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内容、情境与过程,进行客观描述的教学资料。

市场营销案例有着众多的类型,一般来说,市场营销案例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小、中、大三类。小案例的篇幅短小,一般指2000字以下的案例,案例所反映的矛盾单一,层次比较简单,线索清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简单的市场营销活动问题;中案例介于2000—5000字之间,案例反映一组矛盾,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情节线索也显得复杂,所反映和解决的问题多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大案例在5000字以上,案例容量较大,矛盾多样,层次复杂,线索繁杂,情节错综复杂,综合性地反映了市场营销活动行为。

二、小案例教学的优点

用于教学的案例可大可小,大小案例各有优缺点。大案例内容丰富、说服力强,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展示和说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小案例虽然小,但在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上,毫不逊色,用得恰当,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1.小案例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案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有些还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采取多种方式引入小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案例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把重点的内容讲清讲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借助小案例突出重点,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重要概念和原理。

3.小案例教学有助于击破难点,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小案例篇幅较小,矛盾单一,层次清晰,学生更愿意、更有信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小案例的难点上,并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击破难点的目的。

4.小案例教学时间容易掌握,适合于经常使用。小案例短小精悍,目的简单,线索明确,学生容易整理信息,把握重点,教学时间容易把握,课堂节奏可事先安排,适合于经常使用。

三、小案例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案例能够使市场营销学教学愉快地进行,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为了充分展示小案例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魅力,必须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1.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知识的案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即不仅要弄懂教材中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选取案例时,优先选取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尤其是发生在国内或者大家身边的例子,这样更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它的兴趣;再次,在选取案例时,对同一个原理最好是同时有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原理的把握。

2.从课时出发,安排案例。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不能代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知识的传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环节。因此,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应该根据课时的安排,在保证理论知识讲授时间的基础上,安插小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提炼理论。通过师生共同对小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市场营销理论,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一方面,通过小案例分析归纳出的理论知识,相比课堂讲授得到的理论知识,学生记忆更深,理解更为透彻;另一方面,小案例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描述具体的情况与事例,对于很少接触社会的学生,是一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小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针对小案例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恰当的评价,保证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再次,对学生的回答适时加以提升,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4.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体系。小案例短小精悍,矛盾比较简单,单个小案例得出的理论知识往往是简单的、独立的。为了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每堂课的最后教师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把本堂课所有的小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史予英:小案例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魅力[J].成才之路,2007.23

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改革考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08-02

《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即主要研究卖方的产品和劳务如何转移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采用产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职能研究法、决策研究法、数学研究法和社会研究法等各种方法来解释企业营销管理的问题。《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系统阐述现代营销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企业实践与市场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为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试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通过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研究发现,传统的考试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多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出改革,而检验学生学习到知识的最终手段是课程考试,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方法改革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前,《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一般情况下是由任课教师出卷,闭卷考核,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僵化的考试形式也束缚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空间。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应注重考核学生对于市场营销技能的掌握程度。成绩构成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作业也就是每个章节后面提出的问题,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计算方式,给定学生成绩。因为考试成绩跟保研、就业、评优有着极大关联,导致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不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

2.考试内容片面,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集中在理论知识,而实践实习方面流于形式。这情情形,诱发了学生考前找老师划定好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等不良现象,或是学生通过各种关系从往届学生那里找来以前的试卷,学生只要提前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过关。

二、探索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树立教学改革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课程考试方式如果单纯用闭卷考试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看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轻视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掌握的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单复述,学生的实力在考试中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以前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已经远远不适于目前课程考试的需要。

1.改革考试形式。考试形式由原来单纯的、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改为在期末以开卷形式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解决营销情境中的实际营销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为题的综合能力。开卷考试,学生可以翻书,查阅资料,但不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

2.考试内容,成绩评定。命题时侧重试题对学生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活跃思路、拓宽知识,充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这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求知识的智育过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考试成绩构成为期末的市场营销大案例分析,占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作业主要由两次大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两次大作业为:做一次市场调查并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做一个关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英文资料的幻灯片。

三、总结

经过这次考改革的探索,以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成绩作为期末考试的主要成绩的考核形式,非常适合《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以前以闭卷考试为主时,虽然也有案例分析题,但是由于所占比例有限,并不能反映同学们灵活运用市场营销原理的情况;而通过这次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使同学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原来由于闭卷考试时间的关系,联系八条市场营销原理就能得满分,而这次要求至少联系二十条所学的市场营销学原理,并且可以正确阐述、表达清楚。这次考试中有的同学甚至联系出了四五十条市场营销学原理,由此来看,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市场调查,同学们对市场调查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实践。从市场调查报告看出,同学们能够积极认真地对待这次市场调查。大部分同学采用了市场调查问卷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的市场调查形式,有的同学以面谈为主,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他们都有足够的调查量,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学原理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营销策略。通过亲自进行市场调查获得了很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所以这次市场调查是成功的。通过制作英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幻灯片,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英文市场营销学习网站,学习到了前沿的关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用英文完成作业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反而因为能够看到更多课本上看不到的资料而对英文写作更加感兴趣。每个同学都制作出了满意的幻灯片。

总之,这次考试改革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同学们对平时作业的重视,锻炼了同学们的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最后一次大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也比以前的仅只一次闭卷考试更能反映出同学们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市场营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如何真正将市场营销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出来,培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双荣,盛亚男.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20-22.

[2]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势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1):67-70.

[3]李宇,易松芝.财经类院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60-62.

[4]张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6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课程 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

诞生于美国的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被引进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学已从高校的纯理论研究逐渐走向与企业甚至社会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够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1.案例的设计和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它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为此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美国MBA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大量案例,大都是世界著名公司的一些典型案例。它们有的是使企业蓬勃发展的新起点,有的是使企业妙手回春的良方,当然也有少数失败的案例。其中许多案例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都有重要影响,具有相当典型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搜寻、选择和设计优秀案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设计和选择的案例应尽可能与一定的理论框架相联系,即从有关的领域(或有关课题)进行过的研究的延续上,以以往研究得出的总体蓝图为前提,把预期要弄清或解决的这张有着很多缺陷的概图中的某个问题作为设计和选择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教学才有可能达到理论的层次。

作为教学案例,要求案例本身具有深度和综合两个特点。“深度”强调的是对事物的连续过程及其深层因果关系进行“透视”;“综合”是强调案例本身具有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只有在这种复杂案例的基础上找到一些重要的结论,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的分析

市场营销学案例主要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读者应把自己放在有关管理者的位置,练习如何识别、界定和分析问题,制订和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从而作出合理的管理决策。而合理的管理决策必须从全方位的角度看待问题,再加上严密的思维(分析与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具体来讲,案例通常描述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但信息不可能完备,因而要求读者分辨出案例的相关信息,确定可以应用的理论或分析框架,进而结合案例情况提出行动方案,并讨论各个可行方案的优缺点,再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

案例分析并无统一的标准化的程序,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案例分析步骤,方法和技巧。

(1)问题的识别。快速翻阅案例,判断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案例的开头或结尾通常会有所提示。当然问题的识别需要多次阅读案例。

(2)问题的进一步界定和澄清。仔细阅读案例,标出关键性的事实,发现问题时要澄清案例所“遗漏的信息”,并通过合理假设来补充事实。同时对案例中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基本问题进行界定时,要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考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逐步进入角色。

(3)确定研究框架及涉及的领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领域――列出,把它们放在适当的背景下加以考虑和分析,并选择适宜的理论分析框架。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判断信息需求,寻找、筛选、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

(5)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列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及其依据,比较其利弊,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加以支持。

3.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

实施案例教学,历经四个环节: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这四个环节是循序渐进、不断认识和分析新问题的深入过程。

(1)学生个人阅读、分析案例。这是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的阶段。一般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并要求根据角色,阅读并熟悉案例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2)分组讨论。这个阶段是集中若干学生集体智能的阶段。在每个学生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中,小组内每人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陈述个人理由,依据方案或就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力求达成共识。

(3)集体交流。这个阶段通常由授课教师主持或由学生来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可做补充,或作辩论性的发言。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用典型发言、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在这一阶段,持不同意见和观点者相互争论,特别是各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时,争论的程度有时很激烈,每当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做好有效的引导。集体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是学习体会和总结的过程。

(4)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在案例教学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参与、即席发言,锻炼他们随机应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且由辩论到结论,弄清事件的是是非非,从而了解案例的结论。

案例分析,一般来说,没有惟一的正确的答案,因而这就加重了案例分析的不确定感。案例分析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得到一系列正确的答案,而是学习利用可以得到的信息来自圆其说,这一方法惟有通过“做”才能真正学到。尽管如此,案例分析的优与劣仍然有如下一些判断标准。①避免复述案例事实和数据简单化等同于信息,从而避免将问题的实质与表象混淆。②做出合理的假设,并将机会与采取的行动严格区分开。③有效地利用量化的信息,并很好地利用在你的环境分析中引申出来的论据。④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讨论,避免武断,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对待目标。⑤一定要的明确的决策。

三、几点认识和感受

1.案例教学法的好处

(1)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2)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这些概念、原理。另外,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

(3)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泛滥。

(4)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强化竞争意识。

(5)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大胆地怀疑,增加了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培养了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易出现“冷场”、“爆棚”或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在同一课堂内并存的现象。我们的学生中大多数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出现了或重或轻的迷信权威、迷信教师的行为,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常表现出极端的现象:一种是爆炸式的释放,另一种是保持原有的“惰性”,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方式。

(2)案例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因为有时某一或两个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非常吸引人,学生也深受影响。但他在这一两个案例上形成的概括化的认识,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的现象、规律、原则、原理等的整体,这样会出现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理论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资料,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为基本目的。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联系市场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应该积极倡导,有效实施。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所谓市场营销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

明确了什么是营销案例,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挑选案例一定要严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营销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分析法中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挑选的案例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其次,挑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本地区企业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会产生亲切感,更有感染力。最后,挑选的案例要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

选择的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1)简单案例,即只包含一、二个知识点的案例,每次由一名学生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案例或教师提出一个简单案例,如“宝洁公司品牌营销”或“蒙牛安全生产24小时直播”等,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际问题与理论充分结合;(2)专题案例分析,即包含一个基本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题目都十分具体。例如“公司定价时考虑那些因素”或“公司‘十一’促销方案分析”等,学生不但要对案例中提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目标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产品进行市场分析;(3)问题案例,即主要针对某项或某方面的营销活动案例。案例有两个基本来源:本土案例和外国案例,这类案例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及存在问题的背景叙述和相关因素提示等部分。

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大量案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获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收集案例和编写案例。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时运用。

2.课堂实施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由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转贴于

3.课后检验

对于每一次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地检验,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该具备的技能。我们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作业题的布置一般联系实际,并把侧重点放在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的测试上。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发挥好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营销教学中的作用,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鼓励创新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批评。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结合理论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杨丽佳.市场营销案例与实训[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孙全治.市场营销案例分析[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含义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挑选案例一定要严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营销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分析法中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挑选的案例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其次,挑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本地区企业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会产生亲切感,更有感染力。最后,挑选的案例要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

选择的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1)简单案例,即只包含一、二个知识点的案例,每次由一名学生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案例或教师提出一个简单案例,如“宝洁公司品牌营销”或“蒙牛安全生产24小时直播”等,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际问题与理论充分结合;(2)专题案例分析,即包含一个基本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题目都十分具体。例如“公司定价时考虑那些因素”或“公司‘十一’促销方案分析”等,学生不但要对案例中提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目标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产品进行市场分析;(3)问题案例,即主要针对某项或某方面的营销活动案例。案例有两个基本来源:本土案例和外国案例,这类案例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及存在问题的背景叙述和相关因素提示等部分。

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大量案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获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收集案例和编写案例。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时运用。

2、课堂实施。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由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课后检验。

对于每一次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地检验,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该具备的技能。我们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作业题的布置要联系实际,并把侧重点放在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的测试上。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发挥好案例教学法在职高营销教学中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批评。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结合理论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杨丽佳.市场营销案例与实训[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理论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资料,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为基本目的。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联系市场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应该积极倡导,有效实施。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所谓市场营销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

明确了什么是营销案例,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挑选案例一定要严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营销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分析法中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挑选的案例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其次,挑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本地区企业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会产生亲切感,更有感染力。最后,挑选的案例要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

选择的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1)简单案例,即只包含一、二个知识点的案例,每次由一名学生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案例或教师提出一个简单案例,如“宝洁公司品牌营销”或“蒙牛安全生产24小时直播”等,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际问题与理论充分结合;(2)专题案例分析,即包含一个基本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题目都十分具体。例如“公司定价时考虑那些因素”或“公司‘十一’促销方案分析”等,学生不但要对案例中提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目标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产品进行市场分析;(3)问题案例,即主要针对某项或某方面的营销活动案例。案例有两个基本来源:本土案例和外国案例,这类案例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及存在问题的背景叙述和相关因素提示等部分。

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大量案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获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收集案例和编写案例。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时运用。

2.课堂实施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由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