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时期;机关单位;内容;行政管理;重要性;创新措施
在新时期下,机关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在此背景下,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对于充分发挥机关单位的职能,提升机关单位的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积极创新也具有较大的价值【1】。
1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上来讲主要包含着和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议管理。机关单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机关制度的执行、上级的重要指示的传达和宣传以及重要活动的开展、人员任免等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会议来进行决定,因此,会议管理是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另外,会议的组织和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个人综合能力。机关单位在进行会议管理时,需要对组织会议的频率、内容以及参会人员和时间等进行协调,避免会议开展过于频繁,或者是在内容上存在重叠,有人员因为其他原因参加不了等,这些都会造成会议组织出现问题,增加资金成本支出,影响机关单位的日常工作的安排。
第二,文档管理。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文件来进行传达的,这也是机关单位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机关单位的内部文件主要包含着上级下发的、本级出台的以及下级单位上报,同时还包含着会议纪要、报刊杂志、文件审批手续以及领导批示等文件等。这些文档资料都需要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管理。
第三,后勤管理。后勤管理是保证机关单位正常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主要包含着会议安排、车辆调度、水电网络、生活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另外,机关单位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定位、办公区域的分配等,这也是机关单位后勤管理的关键内容。
第四,办公环境管理。机关单位的办公环境主要包含着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包含着办公场所的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机关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对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工作效率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软环境主要指的是机关单位人员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对外的亲和力等。
2新时期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机关单位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实行的是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体制革新也成为了机关单位创新发展的政治核心,具有较为关键的指导意义。通过加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单位行政办公管理效率和行政管理服务质量。另外,通过进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还可以有效降低机关单位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帮助机关单位以最少的社会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和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全球网络经济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通过进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以与两个或者是多个本地网络节点之间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通过加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利用“涟漪效应”而引起新的叠加效益,最终促进机关单位的整体发展。
3新时期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创新措施
3.1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机关单位的行政机构的设置上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行以后,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短板和盲区,进而产生机构冗杂、职责划分不清以及人浮于事等问题。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时,首先需要做得就是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机构设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阶段性的机构调整,根据当前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合并和分拆,精减或者是增加一定的工作岗位;第二,机关单位需要按照现有工作需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和新老员工相互搭配,实现知识结构交接的原则,提高行政机构设置的有效性【2】。
3.2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
机关单位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共性特征。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时候也需要尽量的将差异化工作利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约束。另外,机关单位在进行制度构建时,还需要兼顾约束性和激励性,不仅需要对工作职责进行硬约束,也需要结合单位个人发展前景的软构思,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实现平衡分工和合理授权
机关单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实現平衡分工和合理授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考虑不同人员的分工,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在行政管理工作上也需要进行区别对待;第二,单位在进行人员分工的时候也不能单纯的考虑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对接关系,还需要考虑到工作任务的频率和责任的轻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授权;第三,机关单位很多人员虽然在行政管理的内容上大致相似,但是,在内容性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机关单位需要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授权,避免教条主义,实现平衡分工,最终促进机关单位的高效运转。
3.4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
监督是性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第一,机关单位需要加强行权监督,以此来保证机关单位日常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其在行政管理决策以及个人意见或者是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机关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采取技能考核和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评价的有效性,避免相关的主观因素对其进行干扰和影响。
3.5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其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机关单位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最终提高其专业水平,促进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机关单位需要重视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针对不同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区别对待,在正式开始培训之前,机关单位需要先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摸底,采取定期培训和临时培训的方式,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另外,机关单位还需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积极自学,对培训效果优异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促进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一、理论创新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机制的经济体制。政府作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之一,管理和服务是其基本功能。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部门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侧重资源分配性质的部门,其手中掌握了大量市场资源、要素的直接配置权力。如发改委、财政、金融等部门。二是侧重依法规范性质的部门,其拥有法律赋予的对企业违法市场行为进行监管、规范和惩处的权力,包括工商、质监、物价等行政执法部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和企业对政府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职能履行又衍生出新的需求,这就是资源整合职能,其主要职能内涵就是政府在履行资源配置和行政监管职能的同时。通过信息、规划调控、政策引导、行政指导、政府采购、项目发包、特许经营、环境营造、基础建设,以及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培育等柔性政府行政举措,促进存在于市场内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行政资源,改变其一维、单向、分散的存在状态,向世界经济调整趋势、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区域经济规划方向、地方市场紧缺项目的三维流动、多向集聚和无障碍整合,从而有效刺激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和区域内商务成本的降低、企业获取资源能力、效率的上升,通过实现经济的不完全依赖于新增投入的内涵式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急迫要求工商部门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审时度势,既从国际间产业分工、投资分布,又从国内区域梯度发展的需求出发,调整工作思路,从资源整合的新高度,创新对产业、行业、企业服务机制。
工商部门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工商部门改革的指向标。近年来,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治理模式的改进,工商部门的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克服广为诟病的“重监管、轻服务”甚至是“重收费、轻监管”问题,高举服务旗帜,在坚持“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成本、构建企业诚信体系以实现企业分类监管、推动新农村建设以贯彻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品牌战略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食品安全工程以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自身行政行为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冲动,以期在履行监管与服务两项基本职能中寻找统一和平衡点。这些职能的调整都应视为工商部门在继续依法履行行政监管的同时,创造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探索性举措。这些举措也在实践中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市场的一致欢迎。因此,主动树立资源整合理念、履行资源整合职能,将是工商部门未来在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排序中,获得有利位置的极其重要的举措。
二、决策基础
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影响各级工商部门未来发展的环境变量、资源变量,或者说全局工作决策的基础,主要有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变量进行战略思维,使部门加快完成适应过程,谋划职能调整方案,创造新的工作领域、工作体制机制,进而不断开拓新局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在全国的统一停止征收。这不仅表明了政府要在商业运营活动的便利性、市场准入和税费制度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的决心,更直接带来了工商部门收费职能的灭失,公共财政对工商经费供给体系的调整,以及工商部门职能体系重构、行政力量重新分配的迫切需求。
(二)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压力。新“三定”方案中并没有明显反映出“大部制”改革的走向,但已经开始比较明确地反映资源整合的职能导向。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即将启动,各级工商部门如果不能在巩固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地位的同时,有效获得政府在促进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则部门仍有被“边缘化”的危机。
(三)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决议。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三化联动、城乡统筹,这个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局也就是各级工商部门今后履行服务职能、促进资源整合的主战场之一。全国工商系统过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算是先行了一步,耳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深化和继续落实的问题。
(四)应对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势力的重新组合。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美元贬值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在工商的职能履行上得不到充分响应和体现,那就直接意味着我们的服务方向和能力出问题了。
(五)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政府分管领导即代表政府直接抓工商工作的最高领导,其思路就是工商部门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对部门的看法就是政府对部门的看法,另外,分管领导又是部门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适应其要求并主动工作,是部门的份内之事。
(六)目前全国各级工商队伍的现状。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人才储备不足,工作能力尤其是工作视野、创新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行政效能、吃苦耐劳精神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必须要培养一批既能认认真真埋头拉车,又能与时俱进抬头看路,及时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进行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开展各类领导干部培训,将是建设一批战略思维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三、改革路径
工商部门在履行好传统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同时,应该按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思路,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体系建设。解决好在监管过程中和行政行为相对人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行政管理举措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或者是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的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与这两种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而得出来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主张行政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集权形式实现,不能仅仅依靠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式改善行政政绩,而是主张政府进行行政管理能够进行管理思想创新,要积极借鉴企业化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在政府管理中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增加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的质景和水平。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政府管理要以市场或者是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行政创新管理,以提高政绩。就目前而言,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思想,但其对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二、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主张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政府部门要能够引入竞争机制,促其内部管理市场化和准商业化发展,以此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罱和水平。新公共管理思想认为,政府管理效率不高主要是缺乏竞争机制,能够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力贵改造政府,使更多的私营部门能够参与公共服务,实现部门间的竞争,就能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二,主张重新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要通过社区资助管理、外包、公私伙伴关系、民营化等手段,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使民营机构能够参与起来,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多元化管理,以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对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取之以分权的、扁平的、网络式的政府组织,使政府行为评价标准、控制手段、行政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能通过改革,加以调整,要改革传统的行政模式和政府运行机制,通过对政府职能的优化调整,对机构组织形式的改革,提升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四,新公共管理思想主张强化国家的核心战略能力提升政府竞争力。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以灵活和低成本的方式开展工作,能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提升国家核心战略能力,提升政府的竞争能力,要积极构建民主化、法制化的政府管理体系,促进政府办事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张政府要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虽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存在着很多本质上的区别,但在私营部门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公共部门还是可以积极地借鉴过来的。政府要积极吸纳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采纳他们的管理手段,以提高服务的水平。
第六,政府要能够把公民当做顾客,能够以顾客为中心。给顾客提供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公民的满意度。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要由传统的单向性向双向性转变。
第七,政府要对严格的行政规则进行适度放松,能够按照绩效进行目标控制改革。新公共管理思想认为,任何部门和组织都需要规章制度保证工作的效率,但规章制度过于苛刻,会削弱组织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府要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就需要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一些严格的行政规则进行改革,使之相对宽松,通过绩效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目标控制。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和借鉴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在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西方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的公共服务要求,提高了西方很多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鉴于此情况,需要积极研究这种新思想,能够针对我国国情进行借鉴,这对于提高中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满意度,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现实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着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要进行深化改革,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质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研究,在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幵展公共事务管理,如何通过行政创新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公共管理思想理论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政府管理职能的深化改革,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有效借鉴。另外,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等领域的全面改革,其中经济改革力度最大,见效最大。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巨大发展变革,现代社会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政治领域的改革必须要跟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开始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进行转变,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解决,也是促进我国政治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借鉴。1.中国行政管理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企业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机构一直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政府来做,导致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工作效率不高。另外,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责没有明确出来,各个部门职责不强,相互牵制,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政府管理就需要像企业一样,树立效率意识,提高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才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2.中国行政管理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中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方式。政府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就需要积极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中的一些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实施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管理方式,这样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是常用的。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完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政府性质与企业不同,但借鉴他们中的一些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用科学的方式对政府人员的管理业绩进行考评,对于提高政府人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3.中国行政管理要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竞争管理思想。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质罱和服务水平,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另外,让一些私营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管理中去,能够与政府部门形成有力的竞争,对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公众服务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总结
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通信平台。这集中体现在对数据的及时、准确、共享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大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一般认为财务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选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各个责任单位和整个单位的日常的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与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做出最优决策的管理活动。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的重点由事后会计核算转变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共同发展,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监督
由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可能因制度覆盖面较广,或监督人员较少,或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有可能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考虑由财务主管部门网上设立“制度执行不力投诉栏”,让相关单位人员有权对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制度考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异议。 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投诉栏中有事实基础的意见进行分析、处理。
2.对资金支付管理的影响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不再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保留在央行国库,但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权限,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起资金使用的制约机制。
3.对财务核算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由事后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动态核算,核算业务活动的反映由定时转为及时,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可突破原有会计周期限制,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并向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及时传递财务核算信息、指标执行信息、指标结余等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4.对财务决策和预测管理的影响
随着财政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宏观预测和经济效益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资金支出的决策和预测管理。具体来说,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和深层应用,逐步建立模拟人的思维的辅助决策系统。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智能型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对本单位下一年度的支出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达到解决资金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5.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
随着部门预算方式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基预算”管理,各单位根据自身人员、资产和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定额,编制年度预算。这就要求各单位的预算会计必须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各类信息,才能准确编制出年度预算,为全年工作提供及时、充分的资金保障。
6.对会计职能和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会计反映职能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实现会计监督职能的内部控制工作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交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在会计核算环节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力,会计人员更多地投人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中,其岗位职责及工作重点将从单纯的记账、算账转向财务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财务人员的执业要求和专业水平要求将发生变化。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二、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都是分散的模式,各个单位是出于独立的完成会计的核算,并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向财政的部门上报会计的报表,这种分散性的模式,与技术的发展水平其实是密切联系的。但是伴随现代的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既会计的集中管理模式的出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很大的变化。
1.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制度不断发生新的变革
我国的政府机构职能不断的在发生着转变,财务收与支这两条线的管理工作不断在变化,国库的财政集中支付和部门的预算管理都在同时间进行了改革,可以预见的是,预算的会计以后将会向非盈利的会计方向来发展,财政的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的会计都将并为政府的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划分为非盈利的会计。政府、非盈利的会计都会分别制定出会计的相关准则,并且规范出会计的相关核算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的报告制度。
2.信息技术在会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在渐渐的发生变革,逐渐利用起这些技术,如进行数据的采集、信息的整理,以及全面集中管理财务模式,在内部逐渐开展局部的分散管理转换为远程的集中管理模式,实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因此,会计集中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完善的一种新管理模式。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对会计集中管理模式的产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
(1)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效率。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如集团财务部、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会计人员操作时登录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总体上看,各单位的软硬件系统维护量较小,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较大。在确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的管理制度时,可以明确财务主管部门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兼顾各财务核算单位的客户端维护工作,从整体上降低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保证软硬件系统的运转效率。
(2)有利于行政管理的成本化。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花钱方式形成了明显的遏制效应,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各业务部门的日常活动随时进行监督,严格审核,切实做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
(3)有利于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很可能会发现现有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时,要及时进行反馈,由制度建立部门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现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要求。由于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最近几年才逐步得到应用,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需要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定期完善工作。
时代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是管理主旨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协调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这一概念。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社会管理列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并把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框架,这标志着社会管理不再单一地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旨,而是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
二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推动和谐发展的良好管理格局。根据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地位与作用的不同,社会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助;二是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分工协作;三是社会主导、政府协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全能政府模式随之改变。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高度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意味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开始向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助的多主体管理模式、即第一种模式转变。
三是管理手段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指挥式”和“控制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行政手段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需要。当前,政府管理手段多元化特征明显:如进一步做到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在保留适度强制干预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等。
以上的发展趋势也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经济越发展,社会管理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公民社会远未形成,社会管理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又使得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规律。
内在联系: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走法治模式。司法行政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权属的特殊性为其参与社会管理奠定了根本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渊源上讲,司法行政的产生是司法与行政相分立、司法行政与司法业务相分离的产物。司法行政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与司法有关的行政或行政管理。因而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司法保障功能,主要是从事司法裁决的执行;一是法治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这两大功能使司法行政具有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被赋予了客观公正执法者和管理服务社会行政者的双重身份。前者主要通过刑罚执行实现法律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纠正,后者则使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大量直接面向社会的公共法律事务。这使得司法行政工作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管理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社会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领域,是沟通法治与广大群众的重要桥梁,是社会管理实现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权的特殊性使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成为可能,并具有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及特点:
从功能性质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实战性。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正如亨廷顿所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当前,我国“三期”特征仍然明显,发挥司法保障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司法行政能否做好罪犯劳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转化、帮困扶助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社会稳定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基层的安定。司法行政通过遍及全国城乡的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服务工作,及时发现、疏导、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社会矛盾积累,在动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社会基层的稳定。司法保障功能和法治服务功能使司法行政直接进入社会管理,并呈现出基础性、实战性特色。
从工作对象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司法行政工作可以说是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向最广大群众。只要社会各阶层需要法律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就有可能成为司法行政的工作对象。从实践层面来看,司法行政通过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协调社会关系、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公民社会的成熟提供有效的基层组织载体;通过实施法律援助,社会弱势群体平等进入司法范畴,完成了公民权力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多方参与的调解方式,这既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其内在、本质意义则在于推进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等等。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使得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
从实际效果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这除了立法层面法律体系架构外,还需要通过法治实践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面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更加需要加快法治实践步伐,在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等“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导部门,通过开展全民普法,促进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养成,这对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长效性和治本性特征。
具体路径: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司法
行政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路径一:以主动服务的思路降低转型风险。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是刻不容缓战略任务,仍需司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以降低转型风险。一是降低企业转型风险。二是降低政府决策风险。三是推动法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路径二:以一体化的思路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改造、帮困扶助工作。要以“首要标准”统揽特殊人群管理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强化“人本型”、“和谐型”理念,在做好管控的同时,加强心理矫治和引导,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特别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坚持“给出路”的原则,最大限度理顺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反抗,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着力形成“一体化”治理模式。针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做到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挡;在系统外部,加强与公、检、法、工商、税务、民政、银行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教育改造和服务管理水平。要及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异地委托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安置帮教基地等工作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路径三:以精细化的思路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不断优化调解组织网络,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网格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向。调解工作要“嵌入”当地网格化管理模式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社区进行细化,每个网格责任区配备相应调解员,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路径四:以集约化的思路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把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司法行政服务为民体系。一是要善于促进法律服务资源集聚,构筑“大服务”格局。如将法律援助中心、专业性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室等部门加以整合,为群众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形成司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的整体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构筑群众权益救助网络。如完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探索在村(居)建立司法行政工作站,让基层工作站逐步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护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构筑满足诉求的多元机制。如与公、检、法建立刑、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配合机制,与劳动、、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升为困难群众依法提供救助的能力。
路径五: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当前,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就要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普”字上下功夫,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奠定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加强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加大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思想,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广大群众学法守法。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强化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善于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拓宽法制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如整合现有资源,以规模化谋求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以政府立项、市场运营、公司运作的服务外包方式,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法治文化精品,增强法治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普治并举中形成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积淀。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各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积极介入党委政府难点问题,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前主动预防,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法律送到基层,真正做到“普法宣传到一线、普法成效在一线”,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普法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与参与,使法治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内在、长久的生命力。
履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职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化的问题。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司法行政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还不够。当前,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化。如依托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以江苏为例,可结合全省推广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治办)社区管理架构,加强基层司法行政组织、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增加司法行政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又如,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协会,构建畅通社会各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平台和渠道,从而共同维护好社会公共安全。
――关于提升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司法行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核心;重点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下,我国社会文明水平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改革,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核心,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与重点为创新,在不断创新后,才能更是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另外,这项改革还能改善政府的公信度,使其具有较强的民主行政能力,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下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下,其核心与重点内容进行具体研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和重点
一方面,确定基本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应先合理确定基本思想,并将核心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因此,对改革方向进行明确,是当前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职责分工,从而及时掌握改革中心思想。另外,由于我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更好完成调节工作,因此,在对体制改革进行规划时,可以将这一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并将责任制贯穿整个体制改革,确保政府权力得到具体优化,使其更加规范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体系,对宏观调控进行优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利益,而且还应对发展隐患给予不断加强,降低社会发展在环境、就业与人口上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宏观调控相关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对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还应加大宏观调控工作的开展力度,确保管理体制得到有效优化,从而真正落实各项措施,并为实现创新发展的目的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我国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深化改革工作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实现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并严格遵守社会发展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内容。全面监管、调节市场经济,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第二,以党的宗旨为前提。所谓党的宗旨具体是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行政管理体制具体是由制度和权限等项目组合而成,将党的宗旨作为前提条件,可以更好完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措施
(一)对管理职权进行明确
近年来,在受到社会经济影响下,行政管理体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职权过于集中化,为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政府对其采取了具体措施,例如:合理分权、权力下放等。其中权力下方主要是根据制度转型情况设定而成,同时也是对职权集中化进行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实施权力下放后,及对其职权进行合理分权,具体需要符合几点:及时掌握社会经济、政治职能发展情况,并保证整个方向的一致性;按照我国相关制度,对党、政府两者关系进行合理处理;遵守民主法治原则,对政府、人民代表关系进行正确沟通,确保司法机关、政府可以和谐相处。
(二)对管理结构进行完善
在完善管理结构时,其主要是由精简向优化的转变,精简机构作为经济转型的载体,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可将其进一步细化,从而完成管理结构的优化工作。而管理结构优化内在具体包括:政府权力、政府层级或者组织结构等,在优化管理结构过程中,其优化方法相对较多,如降低政府行政等级、分权管理机制进行详细完善、对政府职权存在的差距进行降低等。
(三)职能定位的优化
在公共行政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分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因此在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深化时,应全面分析管理职能,结合实际分析结果,对其进行科学定位。将职能演变为职能定位,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将下放权力贯穿整个工作。为降低政府自身负担,需要对地方政府重要性给予重新认识,并把管理职权落实于基层工作,确保社会需求得到真正满足,促进权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进行职能定位时,还应该确定该地政府自身职能,检查是否存在职能和经济效益出现偏差的问题,如果存在该问题应由上级部门对其进行强制化管理。
(四)实现公共体制的转换
在改革开放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发展逐渐出现脱轨现象,无法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下,行政管理体制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应从传统管理体制转换为公共管理体制,坚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以公共思想为主,真正发挥公共权力自身作用,根据公众需求合理规划相关政策,从而制定公众所需的产品。除此之外,在实现公共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政府职能也会出现变化,因此,保证政府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公平与法治,服务以及民主”等相关原则,顺利完成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总结上文,我国经过长期发展后,体制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一定成绩,为了深入改革工作的开展,还应对改革工作的核心、重点给予重新认识,并确定改革深入具体工作内容,为改革工作正常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文章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研究,确保该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19):122-122.
[2]罗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19-19.
关键词:管道完整性 管理 要点
一、引言
近年来,管道完整性管理PIM是国外油气管道工业中一个迅速发展的重要领域。由于石油天然气的易燃、易爆和具有毒性等的特征,管道运输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从保证管道安全的角度,管道管理可分为3 个层次,分别是可靠性评价(检测与安全评价)、风险评价和完整性管理,其中完整性管理是在可靠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全面概括和提升。当前,我国正处在管道工业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新建管道还是老管道,都需要建立起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二、管道完整性管理概念
管道完整性有4层含义:在物理上是完整的,在功能上是健全的;管道完整性应该是指管道受控,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管道管理者不断采取措施和改进方法来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确保管道的完整;在时间上是全寿命周期,即覆盖了设计、施工、运行、废弃全过程。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为确保管道完整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指管道管理者针对管道不断变化的因素,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不断改善识别到的不利影响因素,采取各种风险减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达到持续改进、减少管道事故、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目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直接影响管道安全输送的所有因素。
三、管道完整性管理原则和要点
1. 完整性管理应从管道的规划和设计时期开始,并贯穿管道的整个生命期。
2. 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确定管道不同时期的管理重点;完整性管理程序本身的效能评价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应定期对管道完整性和完整性管理程序进行评价。
3. 完整性管理平台应采用统一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平台,并保证完整性管理所采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风险评价作为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定期开展,应对发现的重要危害,立即采取风险削减措施。
四、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油气管道工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管道完整性管理是指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立完整性管道机构,拟定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文件;
2. 进行管道风险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将导致的后果,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
3. 定期进行管道完整性检测和完整性评价,了解管道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部位:
4. 检查、衡量完整性管理的效果,确定再评价的周期,持续不断地进行完整性管理;
5. 采取修复或减轻失效威胁的措施;
6.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操作人员素质。由此不难看出,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体现了管道安全管理的时间完整性、数据完整性,和管理过程完整性及灵活性的特点。
五、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流程
1.完整性数据收集与整合
完整性管理必须有全面准确的管道数据做支撑。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设计、材料和施工数据,运行、维护和检测数据,管道路由、周边环境、人口、地质条件等数据,以及事故和危害后果数据等,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解决方案和数据系统对完整性管理至关重要。
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完整性管理的核心,是消除管道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风险评价首先要对影响管道安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全面实别,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
1)与时间相关的因素,如内外腐蚀、疲劳裂纹等;
2)与时间无关的因素,如第三方破坏、误操作、地质及自然灾害等;
3)长期存在的稳定因素,如制造缺陷、施工损伤、设备老化等。
3. 完整性评价
完整性评价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对管道进行完整性检测和评价,确定管道的适用性,并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完整性检测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1)内检测,包括管道变形检测、金属损失的漏磁检测、裂纹的超声检测及损伤管道的强度和寿命评价,是全面掌握管道本体完好性的最有效方法;
2)压力试验,包括管道出厂前的水压试验、管道投运前的试压、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压力实验,目前我国基本不对在役管道运行过程中进行压力试验,但是国外公司已采取此作法,对消除管道隐患具有显著作用;
3)直接评价,包括外腐蚀直接评价(ECDA)、内腐蚀直接评价(ICDA)、应力腐蚀开裂直接评价(SCCDA);
4)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地震、滑坡、洪水、沉陷、冻土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及地质灾害条件下管道安全性评价两方面,我国地质灾害导致的管道事故日益增多,地质灾害及管道评价也成为完整性评价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4. 预防和减缓措施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完整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可能的风险降低方法,选择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并实施补救。一是管道在线监测技术,如管道腐蚀监测、应力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泄漏监测、第三方破坏监测等,通过监测手段掌握管道运行情况、安全状态、发展趋势等信息,为管理运行提供决策参考。二是维护抢修技术,如防腐层修补、管体套筒修复、复合材料修复、带压封堵、溢油回收、开挖回填、停车再启动等,保证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安全处置,管道的结构持续完整、强度持续可靠,以及连续平稳运行。
六、结论与认识
1.可以预期,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全面实施将大大减少管道事故的发生,并减轻事故造成
2. 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法令、法规和标准体系;各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计划;发展管道完整性管理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各种检测装置和分析软件。
关键词: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价值
企业的发展依靠其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来源,其经营管理优劣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又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按照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有形资产是指企业内部具有实物形态的设备、设施、货币、材料等;无形资产从会计学的角度讲,则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且能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从企业资源的广义上讲,还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消费者忠诚度、长期建立起来的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与客户数据库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和高度激烈化。传统的国内局部市场内竞争和主要建立在规模经济上的初级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和建立在知识、专有技术和经营诀窍之上的高级复杂竞争,由此企业内部拥有的无形资源及无形资产在赢得市场占有率、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地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企业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长期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使一个企业能够长期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根本所在。但并非所有的能力都具有战略价值和潜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竞争优势或是不能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识别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虽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法不尽一致,但一般而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管理协调能力、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等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
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拥有持续保持核心技术的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和技术应变能力等。
(二)资源优势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尤其是在知识资本愈来愈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至关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拥有核心技能而又忠诚于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三)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
环境条件包括市场竞争条件、宏观经济与政治条件、社会自然条件等。在当今消费者时代,先进的营销技术甚至比制造技术更为重要。
(四)管理协调
它反映企业的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不论它拥有多少核心资源,如不能运用管理能力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成一个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五)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观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在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为持久、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各个因素既可以单独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贡献,又可以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贡献,尤其是后者。前已述及,企业实质上一个资源和能力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拥有的任何一种资源或能力都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因此,企业所拥有的每一种资源都能够形成一种或几种企业能力。从而为企业进入某种现实或潜在市场提供某种机会,被企业用于参与市场的竞争,成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持续发挥功能。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那些最基本的、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利润来源的竞争力。
四、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属性。首先,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入的结果,如品牌,商标宣传等,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营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主要依托于企业内部独特的经营周期、产品特性、学习曲线和员工构成和素质等,因此,它对于企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再次,由于企业开发无形资产如技术创新投入,品牌的广告宣传投入,营销渠道的建立等具有较大的产出风险,因此,它决定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稀缺性,并且在转让中由于供给的这种稀缺性又会带来巨大的回报;总之,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诸多特征。因此,企业开发和管理运作无形资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其关系程度表现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
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已成为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标志。先进企业占领市场的手段主要不是靠增加资金投入,而是靠无形资产经营取胜、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时,无论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方法、都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因此,无形资产的质与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基本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
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且,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无形资产能力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形成无形资产,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是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越多,谁就越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当前,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活动,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直接体现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知识产品,如设计方案,咨询方案等;二是高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中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如软件业、网站等高科技企业;三是即使是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其产品也呈现无形趋势,如通过生物技术改造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也明显地体现在食品所包含的转基因技术之上,而这类企业的价值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正是由于拥有了独特的无形资产,才导致这些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现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一、当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着积极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管理中起着转折性的重要作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通常与其教学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当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科学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从自身分析,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将科学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不管是其管理的理论水平,还是现实依据相对而言较为滞后,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率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而过程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比较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新的创新和改革,而且也没有从高等教育自身的情况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显现出高等院校在实施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思考其未来的发展。
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借鉴国外一些成功院校的经验和模式,而一些标准化或者高端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这样一来,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能够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逐渐深入,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全新的改革和创新。作为高校,需要更新换代,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不断强化管理理念,探索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稳定开展。利用长远的目光思考学校建设的总体方向,改革创新,对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其贯穿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发挥指导性作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组织、协调、监督以及控制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使学校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得以优化,从而促进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能够正常运作。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使行政管理工作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呢?下文将提出几点对策。
(一)转变管理观念,树立高等教育思想
对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下的高校行政管理,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不断地对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进行提高,扩展他们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最后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氛围,实现很好的管理以及更好的服务。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大局中树立起自我服务和创新的意识,有一种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好的工作态度。只有把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工作作风带到工作当中,才可以把工作做好。
(二)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要本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促使管理模式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师生当中。服务意识、业务水平的不断强化和提高,能够进一步体现出行政管理在高校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未来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实践。“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各方各面,它以正确的和谐理念作为指引,深入沟通和协调,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协调学生发展、教师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考核体系
规章制度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管理人员要根据制度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做到有章可循,对于违反制度的要进行严厉的追究,这样就可以使得行政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使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在管理制度的落实方面,要通过检查去落实,要通过落实去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可以顺利地进行。要贯彻和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业绩考核,考核机构还要根据绩效进行科学系统的定位,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计分标准。在制定量化标准上,要减少软性的指标,适当地增加硬性指标,使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否则就会失去考核的意义。另一方面,考核是具有操作性的,在考核的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考评,保证考评的完整;对于考评的主体,要进行慎重的选择;在考评的过程中要确立一个完善的奖惩性评价,要有一个合理的价值取向,做到公平、公正。在年度考核中,需要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部分,这样就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做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管是从内容、职位上,还是从地位、作用上都发生了新的改革和创新。在此前提和背景下,只有改革和创新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挖掘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才能够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冰.明确职责 精细管理 完善考核体系――浅议转型期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0).
[2]张权民.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转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