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司马光课堂笔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司马光课堂笔记

第1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出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等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小学语

文课堂教学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和如何有效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崇.新课改下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N].2012(7)

第2篇

一、从全文入手,让学生认识结构

说理性文章作为表达作者观点的文章,围绕着“观点”可以被大体地分为“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三个部分,因此在文章结构上表现得十分鲜明。

在教授四年级教材中的《说勤奋》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性文章,我先让学生粗略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通过设问句直接提出观点的,非常明显易懂,因此学生能较快地找到并标注出来。弄清楚了第一部分之后,通过阅读发现两则例子,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的部分,即论证观点。最后在第三部分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来总结观点。将文章分段之后,鼓励学生概括每段大意,也可以用适当的笔记来加深记忆。

这些学生进入了五年级,遇到《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就知道要先去找作者的观点了。但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与《说勤奋》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些不同,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找到,可以先大概说说自己的理解。其实作者是通过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现象来引出观点的,于是我就提醒学生,说理性文章提出观点的方式也能够是多样的。学生通过粗略的朗读能找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句非常关键的话,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这样,论述观点及总结观点的部分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样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还能在过程中感受说理陛文章结构鲜明的特点。

二、从例子入手,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

说理性文章能通过不同的论证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误。因此,学习说理性文章的论证方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是说理性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学生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了解,但对“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式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为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作用,我从司马光的例子人手,让学生感受举例论证的意义。司马光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他的事例为什么会出现在《说勤奋》中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开始会有人回答“因为司马光勤奋”,继而会有学生补充到“因为司马光通过勤奋好学,才能成功的”,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因为司马光的事例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才在文章中举了他的例子。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举例论证,而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充分地体现了说理性文章能够增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孩子升入五年级之后,我认为可以试着进一步让他们对举例论证进行理解。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作者先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人,为什么要举他们的例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够很快抓到要领,因为他们都是作者观点的良好体现。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所举的事例要与提出的观点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能知道这三位都是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例要有典型性。

最后在理解举例论证的作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读一读没有举例的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的作用。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离不开举例论证的,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之后,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映衬结论。《说勤奋》当中的对比论证不明显,在学生初次接触论证方法阶段,重在先领会举例论证。

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里,作者将对比论证运用得非常准确。学习第四自然段的雨水例子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雨水与太极洞内的水滴相比,有什么不同?”去阅读片段。学生比较擅长找不同,很快学生能得出结论:它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但是“对比论证”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其目的在于回归作者的观点,这一点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为什么滴穿石块的不是雨水,而是水滴呢?”带着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时将文本中有提示的语句划出,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用意:究其原因在于它“既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这样从反面告诉大家“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一正一反,更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三、从表达入手,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简洁性,不作过多的赘述。为了能使学生了解到其语言的特点,我采取了引用和对比的方法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虽然《说勤奋》一文对童第周的描述非常简洁概括,但是学生光从例子中可能无法感受其语言的精炼,因此我选取了记叙文《一定要争气》来进行对比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上,我将两文选段放在一起展示,与学生一起朗读,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学生会发现《说勤奋》中没有心理、动作、语言描写,从而进行点拨:只要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不需要再费篇幅了。由此来让学生感受说理性文章语言的简洁性。

第3篇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一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坚持填鸡塞鸭式的满堂灌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方式。教与学分离,“传道,授业”不“解惑”。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诱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二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满足于传声筒、过滤器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既是一名:消费者,又是一名生产者。三要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教师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而是启发学生,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深入本质。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三、发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在教材中发掘创新因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式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入。如果教师发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既使学生受到了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们领会“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奔而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写得生动传神,很有美感,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学生利用日常积累讲述了一个关于彩虹的传说,说明彩虹实际上是一座桥,一座象征着蒙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四、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第4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主体性较强的活动,阅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教师首要工作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读书热情。首先,介绍读物时,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了解读物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师描述得越精彩、越紧张,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以此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高声朗读的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表现阅读,或者是比赛阅读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掌握。教师也可以展开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以此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感情的倾诉,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作为实际出发点,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和激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和感悟。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问题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问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将问题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除了砸缸之外,还有其他的救人方法吗?并且在不破坏缸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通常情况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做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抄写、摘抄等等。读书笔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摘抄办法,使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值得摘抄,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生字生词;对于课本中描写人物、景色的成语、格言等等语句,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以此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而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选择性摘抄,比如说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实现知识的累积。学生只有明确摘抄内容,学会合理运用,做笔记才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此外,考虑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精选有价值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法和用句,多读多思考,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在长时间的阅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用音乐浇灌心?`,抒感

第5篇

[关键词]语言思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3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每每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不好等,笔者也有同感。这不由得让人深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国语,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吗?其实,语文课用心去教还是有所收获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丰富词库,锤炼语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语言教师,教学时合理组织语言极其重要。因为纵使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授课时语言嗦累赘,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难免会使课堂低效,甚至沉寂无味。如若一位语文教师授课时语言华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听觉盛宴,激起其听课兴趣,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讲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品味精彩的语言。如描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可见文本语言本身就很美,故品读时就更需要分析其语言美。上面这段话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可见,优美的语言是语文课较其他课独有的优势,如不能把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的魅力呢?当然,教师想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扎实备课,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游刃有余。

二、独立思考,质疑答疑

新课改实施后,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授课模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方法,即学生四人或多人一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授课虽改观了课堂沉寂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亲身体验后笔者感觉这样授课其收效并不良好。因为学生互相讨论虽然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不乏人云亦云者,而且课堂主要集中在“听、说”上。而从多次考试阅卷来看,学生组织的答案先不论答对与否,就所写句子而言,要么错别字极多,要么不够精练,这些问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解决。因此,笔者在讲课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练习,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脑、动笔、动嘴,让课堂收到实效。如讲到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赏析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而且结合高考专题设置成题目讲练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两个问题: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虽然课堂上鸦雀无声,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答疑。将“听、写、说”融合于一体的授课模式既避免课堂流于形式,又让课堂收到实效,也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后,则要通过点拨、启发、引导,帮其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新课改就是要赋予教学更多思考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注重细节,滴水穿石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语感,中的

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顿悟,从而认识世界、学习语言,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的特点,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引入课堂,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造就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良好氛围,领会和感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语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降低语感训练难度

低年级儿童年幼少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思路不够开阔,语言不甚规范,往往词不达意。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诱发敏锐的语感。如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把蒲公英的形象活生生地再现出来,这一切对于生活在城市根本不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植物的孩子来讲,是特别新鲜和好奇的。在认识了蒲公英的之后,我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叶、茎、花的颜色、形状、特点,在语言训练中完善蒲公英形象。孩子们鼓起小嘴,瞬间,课堂上一把把毛茸茸的小伞在空中飞舞,课文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立体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学生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后,我适时引导他们反复咀嚼、品味,从而大大降低了语感训练的难度。

二、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学生视、听感官的感知能力,把记忆、思维、想象有序地串联起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了,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强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如在讲《草原》这一课,我首先播放草原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草原雄壮之美,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美丽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草原。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草原的美丽后,这时,我放了一段谱写草原的音乐,让学生在舒适悠扬的音乐伴奏下齐声朗读,同学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置身于一万无垠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美丽的蒙古包......同学们和作者产生了共同的感受。我静静地站在讲台前,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表情中体会到他们对课文内容那真切的感受。

2.揣摩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词句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细细咀嚼、比较、分析、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如《司马光》一课,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细细地观察司马光两手举石,使劲砸缸的画面。教学时,我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一位学生说:“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大缸。”这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司马光的动作和神态,而后让学生进行上面两句话比较,说说哪句话讲得好?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经过比较学生悟出用“举起”、“使劲砸”这些词才能把司马光那种遇事不慌的神情体现出来。通过对图象的仔细观察,再进行词句揣摩,不但加深了孩子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概括到具体,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动情地想象可以使人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透过“有限”深入“无限”。如讲《瀑布》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的录象,让学生饱览飞流直泻的瀑布,感受这浩瀚大自然景观的雄伟奇丽。这时,我因势利导,娓娓描述,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跟着诗人已经来到瀑布脚下......还未见到瀑布,就先听到雷霆万钧之声,然后又看到雾气升起,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照射下,像是一匹万丈银练,随风飘荡。进而珠花迸放,有如巨龙吐珠,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这时,我让学生勒住想象的缰绳,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境。这样有目地的辅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种与大自然美丽奇观交融在一起的奇妙感受,这种可视可感的竟境陶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把理解语言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如教《雷雨》这课的雷雨中这部分,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下雨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自己的感受,课文中描写下雨时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这样可缩短课文所表达的与学生认识上的距离,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

5.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利用多媒体,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领悟,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詹天佑》这课时,我先请学生当小小工程师,设计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的图纸,然后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教师讲解,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我让学生扮演小导游,运用多媒体,再次以“人字形”线路为背景,学生头戴导游帽,手拿导游旗,站在画面前,很快进入角色,开始了生动的介绍。这一环节,学生兴趣盎然,既巩固反馈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给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的小动物,不信,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的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提出要求:选一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点滴积累,不断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立妙.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网络科技时代 , 2008,(23)

2 仇惠芳. 运用多媒体改造语文课堂. 陕西教育(教学版) , 2008,(05)

3 张眉. 关于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09,(09)

4 李剑梅. 在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贵州教育 , 2008,(07)[10]

5 王非. 合理运用多媒体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小学教学研究 , 2008,(07)

6 况清明. 以情感体验训练学生语感. 江西教育 , 2008,(Z1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语感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语感,中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来演示一些图形的拆分和组合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可以用动态的几何画板来找出数据和图形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代数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更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更繁杂的运算和模拟实验来鼓励学生动手,通过反复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数学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下面就数学实验的类型以及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数学实验的类型

1.操作性数学实验

(1)实际测量实验,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地点,教师靠粉笔和黑板来演绎数学。学生则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聆教师的讲解记诵笔记,全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学习支离破碎的与生活毫无干系的数学定理、法则,学生所有的探索都是坐在教室里随着教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完成。造成这种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数学教学景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学不像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具备相对完善的实验所需的物质设备;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直接传递知识,或者说很多教师自身懒于动手,更直接地说很多数学教师本身就缺乏实验的能力而只能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讲授数学。结果造成了学很多年数学的学生对诸如“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一块砖头有多重”等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脱口而出,甚至有的学生会一脸茫然。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书面的运算,同时也应当重视实际测量的训练,要让学生在学习有关概念的同时,通过使用三角尺、量角器、绘图仪以及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并可结合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2)几何变换实验。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进行拼接、拆分几何体以及通过对几何体的旋转、翻拆、平移等变换操作来发现一些几何事实或几何关系。学生经由操作进行研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一方面可获得几何直观,另一方面可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捷径。

(3)验证规律实验。数学上各种数学规律的获得,通常都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对由此而获得的数学规律学生当然不能不信,但由于这种论证过程并非是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这对学生深化对数学规律的认识理解以及记忆、掌握乃至灵活运用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应当说,这种“缺憾”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弥补的。而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性操作实验无疑是弥补这种“缺憾”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学生在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中总会对其证明的理论有疑惑,可让学生先玩“多米诺骨牌”(用砖头代替)来领悟其中的道理:当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一排砖头才可能全部倒下?学生容易想到,首先要“第一块砖头倒下”,然后就要求“相邻两块当前一块倒下时,保证后一块一定倒下”,而这两个条件正是“数学归纳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2制作性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有教学器材的动手操作和验证的层面上,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应当看到,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查资料、画图纸、找材料,特别是在动手制作和反复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事实上,学生要想制作出一个较为标准、实用、美观的器材,既需要双手的认真细致操作,更离不开大脑在不断思考上的及时指导。因而,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尤其重要。

3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教学指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仿真(即计算机模拟),而这正是计算机的长处。计算机集图、文、声于一体,具有高速的计算功能,对图形可以实施拉、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不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实验的功效

数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片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由学生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3,(12).

2 喻德生;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因素的分析[J];数学通报;1993年11期

3 陶维林编著.用几何画板教平面解析几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潘懋德主编.计算机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G623.2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重教轻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完全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而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1]。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其提高学习效率的保障,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知识,从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的是死记硬背,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以至于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是都不够主动,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社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加强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2]。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1.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小学语文中,书写规范与否是语文得分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一种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因为他们书写不规范,很容易造成错字。如“外”字,许多学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往往因为不规范的书写,“外”字左右两边的间隙过大, 让人容易错认为是“夕”“卜”。写好汉字是学生的义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提高学生的你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加强写作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应当为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书写水平,制定学生练字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学生做好书写规范、整洁,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3]。如,在课文《司马光》中,就课文中选取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先进行示范,如“马”字,一笔一划地向学生展示正确的“马”字书写,然后,让学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联系中规范自己的书写,从而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找到乐趣,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自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和能力[4],如在课文《桂林山水》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阅读技巧,养成好的阅读行管;在课外, 教师要多推荐学生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良好的预习习惯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忽略了预习的作用。而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去预习下一节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适当的时期,可以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来负责演讲;在每节课前,要让学生就教师接下来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预习,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预习,养成好的预习习惯[5]。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同学去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良好复习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阐述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注重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复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让学生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觉地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记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5.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同时,记笔记更有助于积累资料、拓展新知,达到全面透彻学习的目的。在小学语文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零号的做笔记的习惯[6],如,在讲解重点知识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做笔记,同时,叮嘱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要善于做笔记,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从而在课堂上向老师求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保障,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加强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现代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小打好基础。而要想学好语文,良好的阅读、预习、复习、书写、做笔记习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晶.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吉林教育,2014,08:85.

[2]贾东花.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考试周刊,2014,01:46-47.

[3]李芳芳.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1:377.

[4]焦艳. 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路径探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6:139.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8-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应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对学生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地融入课堂,课堂教学气氛才会活跃。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对语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均衡分配,使各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型团队,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任务,而其他学生很少参与,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过于淡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想象,提出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把人救出来的方法,各小组要将本组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由小组统一组织,按照提出的方法进行情境再现,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又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提升其自信心。

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智力发育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给合作探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也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表述存在缺陷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进而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对于提升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酸的还是甜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组讨论“酸”和“甜”,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一尝,并谈谈感受,进而对酸和甜有所认知。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描述和形容。学生对酸味可以这样描述和形容:和柠檬或醋差不多,容易让人产生口水,^于酸的话,会让人龇牙咧嘴,甚至牙齿有打颤的感觉。课堂最后,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引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关键时期,其认识事物和客观描述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他们的智力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明显匮乏。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语文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词汇累积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合作探究当中。例如,在教学《海滨小镇》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这句话当中的“甚至”一词的具体含义。在进行探讨时,教师同样让学生分组表达意见,有了教师提出的这个要求,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以方便作答时快速地进行表达,这对于提升合作探究学习效果非常关键,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此外,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还应该明确,小组之间的分组必须合理,要将学生准确地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并进行平均分配,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可以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成为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广大语文教师要赶紧行动起来,加大合作探究模式的研究力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兴趣奖一奖

一年级是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就把“兴趣”作为说话、写话的钥匙。首先一定要让孩子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始终处在最幸福的时光。将快乐和别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天真单纯的他们很容易将自己表达的欲望调动起来。说是写的先行官,我在不知不觉中为写作好了铺垫。

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与文本展开对话:《司马光》中,我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说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青蛙不“坐井观天”了,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课堂成了训练说话的阵地。

在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聊天、做游戏、捉迷藏、跳绳、踢毽子。快乐的游戏一下子缩短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我还向他们学习。一个不会向孩子学习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一个老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愿望、孩子的脾气,如何能教好孩子?所以,我走进孩子的心田,孩子在我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学生说的“小小话”都被我收集在“星星河”里,当某个孩子的话被选中了,我会奖励他一颗红星。每隔一周,我会在班里读读这些话,当听到自己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孩子们眼里的“星星”更亮了。

笔杆练一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在什么时候写,写什么呢?怎么才能让学生的笔杆子多练练呢?

作业,学生每天都要写,老师每天都要批改。通过作业,老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为何不好好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呢?于是我就增添了“我和老师说悄悄话”这一项作业。刚开始,有的学生忘记写,我就鼓励那些每天写话的学生,谁写了奖励一条小鲤鱼,往上面跳一格。那些经常忘记的学生有了小鲤鱼的激励,也开始天天写了。由刚开始的一句话到现在的一段话。如张一博写的:“英语讲故事比赛,我班是第一名。我跑过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孙老师。我看到孙老师笑了,笑得很开心,就像阳光一样。”说得多好啊!还有的说:老师的笑像彩虹,多漂亮!

养成习惯后,我会把题目放宽,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和爸爸说心里话”“帮妈妈做家务”“( )是我的好朋友”“今天,我( )了”,学生写熟悉的事有话说、有情抒。

家长帮一帮

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这里,家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谈了这些。每天抽出时间问问孩子在校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人和事?和哪些同学玩得开心?和孩子说话,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增进了亲情,还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刚上学时,我给家长布置了“孩子说,我来写”的作业,由爸爸妈妈来记下孩子在平常说的有意思的话。当孩子学会的字越来越多时,我给家长布置了“我和孩子传纸条”的作业。通过纸条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在纸条里明白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希望。在周末的时候,我会给家长发短信,请他们带孩子出去玩玩,回来后用笔记录下美好的时光。老师的教法再灵活,也比不上各位家长的“集思广益”。

素材积一积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而且要常用常新。”学生要写好作文,语言也要常用常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

我在黑板上设立了“成语角”,在每天早读前的两分钟请提前准备好的“小先生”来教大家一则成语。要讲清成语的意思,并用成语说一句话。学生能理解的就用成语来说话,不能理解的就死记硬背。每位当上“小先生”的学生,我会奖励他一颗星,当累计得到五颗星的时候,我会颁发“优秀小先生”的证书。这样,学生在课下学习成语的兴趣更高了。日积月累,学生在一个月内能学会20条成语,一个学期能学会近100条成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