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先进的科学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先进的科学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先进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3-0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我校近两年来新开的一门机械类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对象是我院大四学生。开课的主旨思想是通过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内涵、特征、技术发展前沿和关键技术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由传统制造业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向先进制造业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转变,并能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加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总体上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从而去影响和推动相关人员共同奋斗,不断地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并在实践中勇于提高和创新,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以增强国力和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特点

先进制造是由多学科高新技术集成的制造工程科学,它以制造工艺技术为核心,体现制造过程的物理本质,是先进制造的使能技术,围绕制造的物理本质,综合了高新技术的辅助技术群,如过程控制、柔性制造系统(含组织由于调度)、并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虚拟企业及企业联盟,先进制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

因此,《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但具有多学科交叉性,更具有科研前沿性。传统制造技术或工艺类课程,不但可以列举出很多应用实例,还可以带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通过感官体验来加深印象;而《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介绍的是一种大制造概念,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具有创新性的制造理念,比如可持续制造、绿色制造、人文制造、生物制造等,它更多的是提出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是目前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很难找到与此相符合的生产实例。再比如,虚拟制造技术与网络制造,他们是目前制造行业科研的热点课题,但具体的实际应用或生产,却很难体现。

针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这些交叉性、前沿性、学术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实践方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些大制造概念下的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模式以及未来先进制造理念,是我们老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1.2 教学对象的特点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对象是大四上学期的本科生。对于本科生,大四第一学期是最繁忙和迷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少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学习时间的安排也一切以考研科目为重。大部分学生要找工作,而大四第一学期也是各种招聘会、公务员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最多的学期,所以,学生们很少有时间或把兴趣放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更多的关注是拿到专业选修课程要求的学分。

因此,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知识讲清楚,更要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

2.1 备课

《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课程的知识点,而更多的结合目前制造业的实际以及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心理,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行业发展高度,对学生的就业做指导。

例如,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加工域活动中的“快速原型技术”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与传统的“减量制造概念”相对的“增量制造概念”。就课程内容本身来说,虽然是研究热点,但在实际生产中很难遇到。而三维模型与快速原型设备之间的接口程序却与目前机械制造行业的数控加工、加工中心的接口程序很相近。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就从这一“相近性”着手,对“接口程序”内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目前常见的数控接口程序、加工中心接口程序等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实例,然后逐步扩展至快速原型的接口程序与标准。

2.2 授课环节的探讨

(1)教材知识点的讲授。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交叉学科、研究前沿的知识点,这每一个知识点,实际上都是一个学科方向或学科前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把这些知识点向学生讲述透彻,并且,对于大多数知识点,笔者认为,也没必要全部理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笔者一般都是用很短的时间对这些知识点或学科前沿进行讲述,但要求学生对这些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所涉及的一点关键知识点进行笔记记录。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取去查阅资料,并形成约20分钟的课件,在下次上课过程中进行讲述。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

(2)学生自讲自评。

每次上课,均安排1~2个学生走向讲台,根绝自己获得的信息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然后学生互相提问。在刚开始进行这种教学实践的时候,笔者还心存疑虑,怕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不愿走向讲台,但经过两次实践以后,学生非常配合。其实,在学生内心里,都有一种求知欲和被认可的心理。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老师的鼓励,很多学生走上讲台后都信心十足,准备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多,表达能力也逐步增强。在最初上课阶段,有几个学生一直坐在教室的后排,不是睡觉就是低着头看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书籍。通过几次实践后,大家都坐在了一起,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比如在讲述“快速原型工艺”部分时候,有一学生根据自己熟悉计算机绘图以及动画的特点,把原本很生硬和难懂的设备原理图绘制成了三维动画,非常生动形象。不但把这一生硬的工艺过程讲得栩栩如生,还得到了同学生的鼓掌和羡慕。不但使同学们获得了知识,自己的特长也得以发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3)教师―― 学生互动。

在开始上课阶段,笔者一直是站在讲台上讲述与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师一旦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很多,学生有很多问题都不敢大胆提出。后来,笔者就尝试着走下讲台。走下讲台发现,学生对这种科技前沿的东西很感兴趣。网络和电脑的普及,提供给学生很多获取知识的渠道。走下讲台后,笔者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叽叽喳喳,非常踊跃的发言。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4)教研相辅。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互消长的关系,善于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日常教学,不断以科学理论为标准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来调整教学细节,以求解决问题完善教学。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还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学素养,熟悉本学科的科研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据所掌握的新动向、新成果来指导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中国的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进,各高校要培养出有较强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优化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讲述过程中,笔者经常根据授课内容,将自己目前正在从事或以前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快速原型材料”的时候,笔者就将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梯度功能复合材料”的成果展示大家,并结合自己的贴身体会,和同学们交流科研的实质与方法。不但打破了学生对科研的神秘感,更提高了他们对科研的认识,对创新实质的体会,培养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5)择业交流。

由于教学对象是大四第一学期的本科生,他们都面临择业和考研的压力与迷茫。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正在积极盲目的参加各种招聘会。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业还不了解,对自己的特点或优势还看不清楚。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见对同学们进行交流。这也是每次课堂教学中同学们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实,这一看似和教学无关的环节,却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思考。

大学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是,作为大四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的学习,所以,学生很少自己去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和实际生产(尤其对于机械类专业)的脱节,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究竟有什么前途。尤其对机械行业,很多学生都普遍认为是一个“夕阳产业”,但是,大家又不想背离自己的专业,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就穿梭与各种招聘会,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丧失了很多很好签约机会。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从机械行业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所提倡的大制造感念,对机械类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逐步破解学生的迷茫心理,并大大提升了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与信心。

3 结语

教―― 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学”又分为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学习。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纪,个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前面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特点的介绍可知,该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是目前国内外大制造概念中的科技前沿,是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技术。因此,在讲述该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应该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人认为,应该打破或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模式,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与方法都可使用。下面几点就是作者本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总结:

(1)在备课中,应该收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注重科技前沿与目前生产实际的联系了,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的归纳与分解。

(2)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3)注重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参考文献

[1] 宾鸿赞,王润孝.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徐尚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8:54.

[3] 陈少康.重实践重实效致力于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2009,6:35-37.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差异教学;教学改革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实现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如何、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但事实上基于个体自身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其对不同知识的领悟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尊重这种差异性,并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其自我探索、自我分析和认知的能力,对于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和交流型的进一步拓展,是十分必要的。就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传统教育方法大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采取统一步骤、节奏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学所导致的“成果”没有层次性,教学目的不够突出,常常教师出于迎合班级多数学生的需要,对某一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而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那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全体对于某一知识的彻底掌握,所以最后相对而言,各自在传统基础上并无显著提升。相反,针对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知识接受的能力与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个体在原有知识基本上,得到各自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二、高中数学课堂的差异教学的改进策略

首先,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习小组的分配。教师可以以五人为一个基本单位,将不同学习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并且在该小组中既要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学习能力较为中等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而且还要保证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带动能力,可以带动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选择一些有差异性和挑战性的题目和学习任务分配到不同小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合作意识、交流意识的提升,而这对于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解决某一数学类型题目时,教师可以优先一道题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之后再举出若干道于此类型相近,但是难度层次上具有一定差异的题目,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分配的方式可以由小组派出代表自行选择。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各自的基础知识,还能在相互配合、难度拔高的过程中实现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并在推动小组合作的进程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其次,实现分层次教学,避免两极分化。从概念上说,分层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都要突出差异性,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之上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随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知识点难度的不断加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有限的学习基础和较弱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统一化、同步化,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那么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就会出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成绩越来越糟,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那么就一个集体而言,其整体成绩是无所谓提升的。所以,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水平和能力,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学习“三角函数诱导公式”部分内容为例,对于学习基础较为不理想的学生,可以让其以背诵的方法,记住最基本的计算公式,即常见的sin(-α)=-sinα等,而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也就在背诵的公式当中进行提问,这样不仅有助于其巩固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其学习的信心;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必须要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借助三角函数图像,掌握任意角的诱导结果,并利用其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而且问题的设置和选择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也是能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必然选择。从操作方法上看,它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培养和提升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为阶段性目的,展开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再配合以分组等教学策略来辅助实现。如此将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体验 促进 局限

多媒体技术,改变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以语言文字描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效率很难提高,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一、现代课堂对学生在教学内容体验上的强烈要求

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可以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现代课堂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体验和感受。目前,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过程都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信息技术通过动、声音、视频等方式能够很容易达到这一目的。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持可以让课堂内容不在抽象苍白,学生对内容有了体验,教师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达,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的知识。

2.学生在传统课堂当中无法体验更多更真实的教学内容,例如,地理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区泥石流”“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灾害”场景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受视听语言,把教材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生动真实。而在传统课堂中,挂图、展台均只能实现二维平面影像,学生只能想象场景、却无法感受更多情景。

3.现代师生关系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洽了师生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信息在学生对课堂体验上的不足

1.信息技术无法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这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用多媒体上课,教师往往对多媒体带来的便利产生依靠,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过多、过细,播放速度太快,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缺少师生的直接交流和互动,课堂教学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信息技术目前无法让学生得到到完全的三维环境体验

多媒体的过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知识的拓展,一些教师不顾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纯粹是为了感官刺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展示的画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堵塞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是多媒体应用于课堂的一个误区。

3.准确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师资队伍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在课堂实际应用中,因操作不熟练影响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课堂体验促进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更加投入,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把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可爱的动画、活灵活现的生活素材,配以启发性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教学内容。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更真实地体验教学过程;教师针利用多媒体可以多次回放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节约讲解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录制下来,通过放映让学生自己观看自己的学习行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动态的画面,准确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像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

4.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当关注其情感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5.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教师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数学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刘正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3]朱勘罗,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地理教学2000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吴淑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07-12-01

[5]共享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邓丹 温州大学 2013-03-01

[6]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交互行为研究――基于个案的分析比较 周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01

[7]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天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3-28

第5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安全生产安全监管

前言

在人类征服自然和涉及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实现安全生产,创造社会财富,职工安全健康,生产力得到发展,另一种是违背自然规律,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生产力遭受破坏。结合我公司――一家从事民爆物品生产的企业,我感受着公司走科技兴安之路,感受着公司快速发展,从品种单一发展到品种齐全,从3条生产线扩展到6条生产线,从手工间断生产更新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人均生产能力以12个单位扩大到77个单位,公司二十年来实现安全生产平稳,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良好业绩,完全得益于实施的科技兴安战略。

一、现代科学技术从多方面促进安全生产

我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简要地归纳起来,现代科学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安全生产。

1、利用先进技术,减少物质危险。

要实现民爆物品安全生产,控制物质的危险性是关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物质危险性,是搞好安全生产最为本质的手段。1997年我公司利用南京理工大学的膨化硝铵技术,将粉碎凸轮气流烘干工艺改变为膨化轮碾工艺,这一技术的利用,消除了高速凸轮机对硝铵猛烈撞击的危险,降低了工业炸药中的TNT含量,到1998年随着工艺技术水平的成熟,工业炸药中完全实现不含TNT成分。采用新工艺,膨化硝酸铵半成品无雷管感度,火焰感度、摩擦感度、撞击感度以及毒性均得到大大降低,物质的本质安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采用先进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设备安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能有效提高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比如说,乳化炸药生产过程最危险最核心的是制乳敏化过程。通过将乳化机、冷却机、敏化机的更新改造,实现乳化机设备内含乳胶基质量由200kg减少到约3kg,冷却工序乳胶基质量由2000t变为现在0.1t存量,制乳机转速由3000r/min降低到1500r/min,再降低到800r/min,对基质实现高线速度剪切向低线速度剪切,制乳冷却过程由贮压密闭式改为常压敞开式。在半成品输送过程,原来是堆积集中传送、具有殉爆可能,现在改为平铺不传爆的钢带或皮带输送。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现代乳化、爆炸临界直径理论等技术,减少危险物质量,降低摩擦剪切速度,消除压力等危险因素,提高本质安全。

3、优化生产工艺,将少危险因素。

利用与硝酸铵生产企业较近的地缘优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液态硝酸铵保温条件下长距离运输,长时间储存的难题,将硝酸铵生产企业未结晶的浓硝酸铵高温溶液,采用保温专用输送槽车实现长距离输送,送到炸药生产线直接用于工业炸药生产,消除了硝酸铵破碎和熔化的生产环节,将少了危险因素。

4、发展自动控制,减少人员危险。

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大力发展自动控制,减少危险工序的生产作业人员,就是减少了人员的风险,促进安全生产。我司将2头天平式装药机改为6头气动装药机,现在又改为10头自动装药机,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生产人员,提高了劳动效率;膨化硝酸铵混药抛弃轮碾工艺,引进连续混药生产技术,采用锥型预混器和双螺旋混药。混药生产由间断生产转为了连续生产,也是减少了生产人员;2003年为扩大生产能力,对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进行了整体改造,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空心桨叶凉药、悬挂式自动送料小车技术,同时膨混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温度、压力、流量、物料实现自动采集,自动按工艺调整参数。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危险征兆时,通过安全连锁和自动控制,采取制动措施保障安全;采用自动包装技术,将产品送到防护土堤外,减少了在线危险品存量,以而实现了整条生产线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减少了生产人员。通过自动控制和技术改造,公司生产能力由8000吨/年提升到20000吨/年,生产人员由原来的350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人。

5、利用视频监控,强化监管手段。

视频监控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产线的关键工序和主要危险源点设置视频监控点,使安全监管人员及时没到生产现场,也能实现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对违章行为和违规现象保存影像记录,提供监管处罚的依据,从而提高了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自律遵规的自觉性,强化安全监管的力量。当发生事故时,视频监控记录也是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的提供技术支撑。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

有感于我公司实施科技兴安路线的切身体会,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技术支撑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只有把安全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上,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影响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改进工艺装配以及管理水平,以技术手段提高本质安全,将安全生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2、现代科学技术是加强安全监管的主要途径

事前预防是根本,但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过程控制也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加强安全过程监控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强生产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料位,特别是民爆物品生产过程的断水、断料或摩擦、振动监控。就如煤矿企业巷道内瓦斯浓度检测,也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监控的一个典型。

3、现代科学技术是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

事故处理是安全管理事后环节,是亡羊补牢的一种补救措施,也是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客观地分析事故原因,准确地界定事故责任,科学的制订防范措施是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要做好这些环节,只靠询问现场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客观、准确地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如2006年山东某铵梯炸药生产线和安徽某乳化炸药生产线爆炸事故、2010年青海某膨化硝铵混碾机发生爆燃事故,就是利用现场视频监控和生产过程流量、转速、温度、断水等自动控制记录为事故调查提供了科学、有力依据。

三、安全生产工作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几点看法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与自然更加适应、更加和谐,都是为了生活更富裕、更安康、更长寿。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德,真正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推进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遵循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安全科技事业始终遵守的基本原则。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有安全资金的投入做保障。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安全生产,必须要有安全资金投入为物质支持。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投入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也就必须为安全付出成本。我公司安全成绩的取得,那是多年以来坚持安全投入的结果。然而还有很多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较大,安全隐患无资金整改,监管手段跟不上安全管理的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应落实安全资金投入制度,国家应建立多渠道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和相应的法规,保障安全科学技术的运用,这才能有效推进安全生产水平,取得安全效益。

3、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把他运用于安全生产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安全技术与专业人才把科学技术与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安全生产力。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出现师资队伍流散,安全工程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滑坡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需要大批人才,在生产一线真正需要安全专业人才紧缺。安全科技人才培养应引起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视。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秘书实务 “双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3-02

近年来,随着声、文、图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中的手段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者发现这种变革促使教学的理念改变、教学的方法更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很难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因此,研究者开始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特点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本文以安德鲁・芬伯格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理论依据,以秘书实务课程为例,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双主”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实现。

一、安德鲁・芬伯格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ng)致力于技术批判理论的研究,著作颇多,在西方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安德鲁・芬伯格的研究历程可以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技术批判理论的来源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作是《卢卡奇、马克思和批判理论的来源》;后期的研究直接与技术相关联,并在十年中推出了《技术批判理论》、《可选择的现代性――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技术转向》、《质问技术》等“技术批判三部曲”著作。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安德鲁・芬伯格又开始长期从事网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积极倡导在线教育,以哲学的视角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获得重大的学术价值。

安德鲁・芬伯格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对话”和“互动”为主,它的价值取向是关注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拓宽视野的教书育人工具,它的终极目的必然是改善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成培养人的最终任务。在这一观点的统领下,安德鲁・芬伯格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环境,是一个教师活跃其中并可观察到学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努力地通过技术,将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声音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计算机平台,对这些“声音”进行主动性接受、辨析、质疑、吸收,最后形成对知识学习的迁移,建构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双主”教学模式及其实践

(一)“双主”教学模式。根据安德鲁・芬伯格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双主”教学模式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双方在教学中地位平等,彼此尊重,以双赢理念为指导进行交流和共享,形成一个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在这一关系中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大纲的制定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成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这一关系中加工信息的处理者、知识学习的主动者,成为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师生两个主体在教学关系中要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学习和人格塑造,这是“双主”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办公室环境格局设计。教学重点为设计办公室环境的格局。教学步骤如下。一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录制的视频资料,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演示,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办公室环境格局设计的教学任务。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抛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完成对知识信息的初步处理和整合,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例如什么是办公室环境?办公室的布局有哪两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办公室内布置的要求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通过秘书实务课程课件,给学生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重难点知识,专门设计办公室环境设计的Jpg、video和flash,帮助学生多种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操控平台,适当地提示和监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整合信息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思考理解形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性练习。三是同学之间分组讨论,相互协作,补充自主学习的差漏。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通过秘书实务在线交流平台,组织小组学习和讨论,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办公室环境格局的理解和深化,补充自主学习的不足,完成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四是意义建构。由于经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对办公室环境格局的方式及布置的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现场指点布置的要求,学生在点拨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办公室的布置,就会形成规范的办公室格局设计知识的迁移,形成正确的技能。对此,我们采用video的方式对学生布置的办公室进行拍摄,将录制的内容放给学生看,再次加深学生对自己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技能建构。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双主”教学模式在秘书实务课程中的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的生动性、声音的直观性、文字的可伸展性、空间的可选择性,多渠道地创设了秘书实务课程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教学手段变得多样,最终促进“双主”教学模式在秘书实务课程中的实现。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现代教育技术为秘书实务课程“双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情境创设方面的支持。借助庞大的网络环境和直观生动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将教学目标带入教学情境中,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收发文处理为例,本次教学任务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收发文工作的18个程序步骤,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得到发挥。据此,我们通过flash演示创设形象性办公室秘书处理收发文的情境,在演示前,提出收发文处理的程序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创设的情境中,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训练,诱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使“双主”教学模式得以实现。

(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秘书实务课程“双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灵活教学方式的支持。我们利用Internet Explorer软件进行网络教学,制作网络版秘书实务课件。该课件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以电话事务管理为例,我们通过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通过Webquest寻找与电话事务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后以video的形式,演示常规的正确的电话流程。针对特殊的电话事务,我们用漫画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受到了美的熏陶。课后的作业和师生、学生主体间的对话,我们采用在线测试和在线交流平台进行,实现学生个体差异的指导,以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无界化。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秘书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双主”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此,我们应认识到,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平台是联系两者间的媒介。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这个媒介的作用,是确保“双主”教学模式在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第一,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功能优势和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形成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才能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观点,从而正确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第二,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秘书实务课程,是想通过计算机的开放性、多元性,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形成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完成“双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第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直观生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完全忽略教师的讲解,双管齐下,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消弱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真正通过秘书实务课程“双主”教学模式的确立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夏新蓉.重视素质教育推行“双主”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

[3]韦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及应用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

第7篇

关键词:过度稚化;问题诊断;改进策略

稚化原指幼稚化、儿童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返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势态, 设身处地地揣摩切合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但在实际教学时,“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必然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破坏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容易产生教学“过度稚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过度稚化是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学段特征,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单纯地为了迎合学生低层次学习的需要,而出现思维要求低下、教学行为单一、教学任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过度稚化”常表现在问题设置、情境创设、研究方法等方面.

滞留于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案例1 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节,一位教师为了说明“如果a>b>0,c>d>0,那么ac>bd”这个命题中正数的条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若5>2,-2>-3,则5×(-2)>2×(-3)吗?

问题诊断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所以问题1对高中学生来说,很容易便能一眼识破. 这样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停留在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上,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虽说也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性质的讲解,但课堂上波澜不惊,激发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改进策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水平的认知任务. 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洞察力. 任务具有非常规性、情景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非算法式思维,并随时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需要较高程度的认知努力.

在案例1中,如果我们将原问题改变为如下问题:“由lg>lg,5>2,得5lg>2lg,得lg>lg,所以>,以上推理错在哪里?”改变后的问题承载的任务虽与原问题相同,但问题提出的形式、依托的载体均发生了改变. 这种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运用高水平的思维和推理的机会,它能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向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正向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忽视学生的心理及发展特征,导致情境创设过度稚化

案例2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数系的扩充”,教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数系扩充史,花了大量的时间,根据数系扩充的历程制作了flas在课堂上播放(截图如下).

问题诊断 教者创设这一情境,意图通过动画介绍数系扩充史,同时激发学生的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课后与学生交流,有部分学生表示:初中学“实数”时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情境,动画也太幼稚了. 显然,这种情境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过度稚化了.

改进策略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沟通现实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 教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是应该提倡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情境就是生活情境、背景情境.创设情境主要目的是数学化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要经历数学化的思维,运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若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距甚远,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很长时间从事一些思维价值不高的非数学性质的活动,使高水平认知任务的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则其价值不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笔者在执教该课时,设置了如下的两则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1 我们把一个数集连同相应的运算及结构叫做一个数系.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数集从自然数集扩充到实数集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如图:

问题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思考数系的扩充过程,并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数集.

问题2: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一次认知冲突的出现就带来了一次新的数系扩充. 你能结合数系的扩充过程总结数系的扩充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吗?

问题3: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认知冲突呢?

阅读材料2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G.Cardano,1501-1576)在讨论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时,认为把答案写成“5+和5-”就可以满足要求:

问题4:卡尔丹的解释在实数集范围内能成立吗?为什么?

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的机会.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对数系的扩充过程便有了一种整体性认识,并自然地猜想到数系可能会因为新的认知冲突的出现而进一步扩充.

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及能力基础,导致研究方法过度稚化

案例3 传统的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研究方法:通过五点作图法或计算机软件作出函数y=sinx,y=sin(x+1),y=sin(x-1)的图象,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归纳出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相同的方法研究参数A,ω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问题诊断 教学时,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初三学次函数图象的变换,高一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的变换均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如延续使用这种操作,虽简单易行,也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思维容量不大,且不利于揭示变换的本质,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对于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升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研究方法显得过于单一、稚化.

改进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通的. 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实验操作等研究方法获取新知,并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对于案例3,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伴以实验操作的方式,具体探究过程如下(仅以研究参数φ和A为例):

(1)研究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由于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时,已经将具体结论一般化到y=f(x)与y=f(x+a)的图象的关系,而三角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它也遵循一般函数所具备的特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演绎推理”式的方式直入主题.具体操作时笔者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

①三角函数与一般函数f(x)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特殊函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有哪些共性?

②函数y= f(x-1)与y= f(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③函数y=sin(x-1)与y=sin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何画板作图的方式进行验证.

(2)研究参数A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传统的“合情推理”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实际操作时是从形开始,依图识性,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形式. 笔者在教学时为了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揭示问题的本质,尝试采用了一种“从数入手,先理性思考,再作图验证”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①理性思考. 问题: y=2sinx,y=sinx与函数y=sinx相比,什么性质发生了改变?(值域发生了改变)

②得出具体结论. 问题:函数性质的变化会带来函数图象相应地发生怎样的改变?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函数y=2sinx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等于函数y=sinx的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的2倍,因此函数y=2sinx图象可以看做是由函数y=sinx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便)而得到的).

③作图验证.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现场作图,清晰地反映出图象的变换.

④一般化. 函数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

第8篇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古籍整理;古籍保护图书馆;古籍善本;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利用;方向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64-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深,古籍文献蕴藏着我国五千年历史的全部智慧精髓,它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传统明证,也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古籍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以及艺术代表性,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风貌以及生产、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好好加以保护,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古籍文献数字化,有效地保存了我国现存的古籍资源,并借助信息技术,以发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内涵,为我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将古籍文献数字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来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研究来谈: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古籍是特殊文献,既具有罕见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质变脆,而作为文献资料的古籍不可避免地要供人阅读。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又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就成了古籍收藏单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可以通过光盘或者网络浏览阅读善本,可以任意查找珍本书籍,避免了直接翻阅古籍的诸多不便,从而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古典文献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吸取诸如文化人类学、阐释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区域社会史等学科的成果,拓宽研究视野。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国学研究的基础。它支撑了众多以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它们的持续良性发展。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以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古典文献学界要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加强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现状

当今,Internet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存在方式,数字化古籍文献,经过短短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契机。

三、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3.1 研究对象。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古籍文献数字化”,是指以古籍文献为对象进行的数字化工作,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古籍文献”,二是“数字化”。我们在探讨“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对象时,就必须从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及二者的结合上入手,并考察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

3.2学科性质。古籍文献学,吸收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博采众家所长,以全新的视角,将古籍文献作为一种数字信息资源,动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传统古籍与人类社会文化繁衍之间的交互关系。

四、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内容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条件下的古籍整理方式的一种尝试,更在于它是一项跨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旧有典籍的数字化进程,古籍文献数字化涉及众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

古籍数字化的管理理论,是指对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的理论。它涵盖了对古籍数字化成果及产品的预测、决策和评价的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构的研究,古籍数字化从业者的素质及技能的研究等。针对古籍数字化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效率,更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古籍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必须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的总结研究,以给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古籍文献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和利用

古籍文献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么它的价值到底是怎样体现的,我们又要从什么方面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对社会的作用,研究如下:

许多图书馆已认识到古籍善本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和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古籍工作的队伍建设。突出的表现是,不断引纳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是非常有力的措施,保证了不断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图书馆古籍研究的队伍中来,保证了这个队伍后继有人,保证了能够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培养这只队伍。但是,学历只能说明有比较好的基础,并不等于水平,要适应图书馆古籍善本的开发,要让他们到工作实践中去,并严格要求,对每部书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项进行著录,即古籍编目工作,这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基础。

工作中可以安排有经验的老同志带他们,给他们讲解工作的有关规则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并检查他们的工作成果,正确的进行鼓励,失误之处指出其原因,帮助他们进行总结。要培养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人才,让他们多参加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有关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学习别人和他馆的长处,获取知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第9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40-04

一、引言

随着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不断普及,教学过程的社交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学过程的社交化体现在在线教育的社交化趋势和社交软件的教育化两个方面[1],其中社交软件的教育化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大部分社交平台在设计之初并没有针对教学活动设计功能,但是在平台普及的过程中其功能被教育者不断发掘和创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软件QQ,研究者利用QQ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育研究与实验,例如网络异地同步教学服务[2]和探索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3]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MOOC为代表的教育服务平台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高校教学完全网络化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实施方式。将网络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是当前高等学校最可能实现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n程,课程共2个学分36课时,其中理论授课18课时,实验教学18课时,相对于庞杂的教学内容,课程课时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由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不隶属于同一个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严重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学校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但是精品课程中互动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需要开发新的学习平台辅助学生的学习。网络学习平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混合学习效果的好坏,专用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定制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功能,但是却存在平台开发与维护任务重,广大教师和学习者缺少开发条件的问题,数字化学习实施技术难度较大;利用现有通用平台进行再开发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高,在高校中更加容易普及。

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不仅是教学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还有教学过程和师生交互过程的变革。在高校教学中师生交互的常见途径包括手机短信、QQ以及微信。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把相关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但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要求信息发送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需要传递多媒体信息,那么不仅成本会增大,对媒体素材的格式和文件大小也有较大的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难以承担高校师生信息交流任务。QQ和微信等软件提供的群聊功能在高校师生信息交流中使用较多,教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在群内进行多向信息传递,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私下交流活动,可以传递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但是如果参加聊天的人比较多,大量的信息可能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一些重要的信息容易因为刷屏而被无效信息掩盖,导致重要信息被遗漏。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服务,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以文字、图片、语音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用户只要进行订阅就能够按时收集到公众号提供的消息。微信公众号还提供一定的交互功能,平台既可以利用预定信息与用户进行交互,还可以让后台管理人员与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如果加上微信的群聊功能,其交互功能更加强大。

为了验证混合式学习效果,笔者以通用平台微信公众号作为基本开发环境,开发了一个课程助学平台,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平台效果进行探索,并在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效果提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研究对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微信公众号的教学应用和混合学习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二、平台功能设计

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可以克服短信教学存在的价格昂贵,信息交流有限的问题;也可以弥补QQ和微信在群聊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要信息被掩盖的问题,还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互。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刘红梅[4]以交互语言观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大学英语微信教学平台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检验;邹小青[5]构建了基于微信的对外汉语互动教学模式,并分别就课前、课堂和课后等环节的互动形式进行了论述;闫晓甜[6]在对高校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媒体资源、交互形式等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学平台,通过公众号定期发送信息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巩固知识学习,拓展知识面,加强师生交互的目的,对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有教学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平台设计时考虑到预习、总结、复习、拓展和交流等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预习、自主学习、内容小结、复习和拓展等活动。平台功能与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课前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预习服务。平台通过定时推送材料来激发学习者对新内容的学习动机,并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了解。课前预习部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情景创设、告知学习目标和搭建知识支架三个方面。情景创设主要通过安排导学材料,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网络环境下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启迪思考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告知学习目标是直接告诉学习者学完本周内容应当达到的标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什么,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初步引导;搭建知识支架是将本章主要内容的关系结构告诉学习者,让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

课中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和内容总结服务。平台提供了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接口,学习者可以通过接口进入学校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中进行网络个性化自主学习。在公众号平台上还提供了课程小结功能,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既与前面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相呼应,还可以弥补学习者在课堂学习或课外自主学习时在知识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和不足,加深学习者的知识掌握层次。

在课后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复习和拓展功能。按照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遗忘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复习模块通过要点回放、内容巩固和知识加深的方式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在学习完成后的两天内进行温习和深加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识记与理解程度。知识拓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者知识进行拓宽和补充,本模块所推送的通常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案例、新闻和政策,这些内容不仅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让学习者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还能够强化学习者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和价值。

交互活动贯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利用的全过程。除了建立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外,公众号平台为教师与学习者提供了菜单交互、预设内容交互和非预设内容交互等多种交互途径。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菜单交互,例如对以往内容的查询,对SPOC平台信息资源的引用等,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学习。预设内容交互是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设置,当用户输入特定的编号或代码时,平台就会将相应的内容发送给用户,主要用于特定信息例如往期信息的查询和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下方的菜单功能选项中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代码,输入相应的信息代码实现预设交互,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非预设交互是针对无法预测的学生问题,学习者通过平台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在收到信息后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克服预设交互在信息内容上所存在的不足。

三、实践过程

平台内容的制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是素材资料的收集,主要有网络搜索,现有教学资源库利用和教师教案信息利用三种途径,平台内容的制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收集到的这些资源,通过小组会议商讨进行挑选,留下最合适的资源素材。随后,对收集到的信息Y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为资源素材。资源素材编辑完成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进一步审核,最终进入微信公众号的素材库,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在平台。在对资源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字体、字号和颜色进行设置,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的进行层次化、可视化、视觉化和模块化加工,以达到凸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实现内容结构模块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目的。内容呈现以文字和图片结合为主,并用边框和线条进行知识点分割,对重要内容运用加粗、更改颜色等方式进行突显。

以本人所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授课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持续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以验证前面所设计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的应用效果。课程共教学18周,每周2课时,按照教学安排,前面9周是理论授课,后9周是实践教学。因公众号要求平台每天信息不超过一条,依据教学进度,在理论授课期间,每周信息4次,其中在周日预习内容帮助学习者进行预习,在每周四课程结束后复习巩固的相关内容,周五扩展内容,周六复习内容。在实践教学阶段,因系统的知识讲授被技能训练所代替,所以将发送的内容全部更换成扩展内容,对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扩展讲授,每周发送信息时间依然在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发送信息依然是4次。为了保证微信公众号平台内容的质量,组织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小组,小组在每周五前完成下一周发送内容的选择和编辑,通过小组讨论合格后,再经过教师审核后方能够作为资源素材在平台中进行存储,到了时间再相关信息。

四、效果分析

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对微信公众号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有60名学习者接受了邀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试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1/3以上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在4小时以上;88%以上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在所学的其他课程中有类似“现代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号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来帮助进行课程学习;70%以上的学生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在课外通过类似的网络学习平台来进行学习,还有20%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持一种不确定的态度,明确表示不希望或不很希望的学生不到7%。

让学习者对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评价,1表示非常适合,2表示适合,3表示一般,4表示不很适合,5表示适合,数字越大,说明学生对该项目的评价越低。自主学习模块平台只提供链接,所以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四个模块的评价值都在3以下,表明学习者对于这些模块的内容具有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这些模块的内容是比较适合的。在对各个模块的评价中,学习者对每周小结(平均值2.27,标准差0.65)和课外拓展(平均值2.21,标准差0.70),对课前预习(平均值2.41,标准差0.79)和课后复习(平均值2.32,标准差0.66)的评价略低。说明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相比,学习者更加认可每周小结和课外拓展的教育价值。

五、研究结论

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基本平台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辅助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平台功能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实证数据表明,学习者给予了平台较为积极的评价,说明微信公众号教学平台和基于该平台的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在线教育社交化vs社交网络教育化:学习的革命或已发生[DB/OL].http:///s?__biz=MzAwODM3NDY0OQ==&mid=2654054573&idx=2&sn=fd63f8e75382e74772a4245b569c05e0&scene=2&srcid=0811f1He7eaI6kGGEIPzD1FQ&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2016-8-20].

[2] 熊才平,孙娟,杨九民. “4+2”免费师范生异地教学新途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1,02:101-104.

[3] 张秀芹,杨莉,张宇. 外语写长法在QQ空间的应用模式研究――与传统写长法之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4:57-62.

[4] 刘红梅,江晓宇.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国语文,2015,(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