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22:28: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实验小组讨论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有机化学教学中小组讨论模式以邢其毅的《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为例,该书的理论主要介绍了化学键、酸碱、立体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内容抽象并且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因此这部分的内容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比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课堂不再作为教师的一言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模式。“小组讨论”的模式是指经过预先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各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4]以酸碱的概念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分组,每组讨论学习不同的酸碱理论即电离理论、溶剂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5](P20-22)。每个小组首先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其次就酸碱理论的提出、该理论认为何为酸何为碱、酸碱如何区分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解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由学生自己来讲解,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有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并为学生进行新的延伸拓展、提供变式,将理论与目前科研或者生产实际进行联系。这样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其中,学生进行汇报讲解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拓展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知识更新很快,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百年前的科研结果,这些内容与目前的实际生产和科研有着脱节之处,这些新的内容需要教师拓展,学生查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与“问题探究”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6]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模式目前,有机化学实验开始前由学生预习,书写预习报告,教师检查,大部分学生只是对书本内容进行摘抄没有思考,有的学生甚至并不预习。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尝试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实验预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7]首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生特长对班级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明确分工,形成合作小组。其次,实验前,由教师将实验任务包括实验目标,实验参考资料,提供的药品、仪器,实验地点、时间等通知学生小组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资料查阅进行讨论,完成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括实验步骤,每一步预期目标以及实验装置图。完成后交给教师,由教师审阅弥补不足。再次,实验课过程,教师进行指导包括:实验流程、药品用量规定以及产物检查回收要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危险等。一小组为一排进行实验,允许过程中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个别点拨,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对于实验成功的小组,检查产品并给予评价;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找出失败原因并给予纠正。最后,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实验反思,反思内容包括实验收获,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教师集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反思进行评价。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有机化学实验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成就感与自信心。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模式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一味拘泥于实验课本中的实验内容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生步入社会或者进入更高领域学习就会发现,课本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前让学生体验研发或者科研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模式颇具借鉴作用。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8]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一学期为一个活动周期,学生以小组申报与生活有关并且以有机化学方法来解决的课题以及申请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课题意义及可行性进行评价和修改,每周定时开放实验室,由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可以提供咨询和帮助。教师定期对小组研究进程进行跟踪评价。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与评价。这种探究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体验到科研的成就感与乐趣。
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中的发展性评价实验考核是对一学期有机化学实践的总结和检查,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的情况,检查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设计思路,检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失败原因的能力。[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在有机化学实验考核很有借鉴作业。发展性评价理念是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必须体现出尊重关爱,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人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关注人的主观能力性,开发人的主体精神。依据这样的理论,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过程应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由单一的、终结性的纸笔评价方式向多纬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转变。(1)考核内容的转变考核应该分为三部分,即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操作以及平时实验考核情况。1)实验方案设计,由教师选取难度相似的不同设计题分配给各个学生,考核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占20%。2)综合实验操作,每位学生进行相同课题的实验,考核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以及结晶、抽滤、蒸馏、萃取等有机基本操作规范,占60%。3)平时实验考核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每周实验情况综合评分,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书写、是否爱护药品仪器,保持实验室整洁等,占20%。(2)评价方式的转变科学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又是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因此评价方式应包含三部分,即教师评价;小组成员互评;自我评价。教师作为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对学生操作、思维方式等都有比较科学的评价,教师评价可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捷径,教师评分占总分的40%。小组成员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讨论,对各个成员的特点非常了解,教师无法指出每个学生的问题,而小组评价正是弥补这一不足更加有针对性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同时小组评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互评占总分的30%。自我评价可以让大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及未来如何深入发展作系统的思考,查漏补缺,真正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自我评价占总分的30%。每部分评价都应以结论性的等级或分数为基础,与描述性的评价并重的方式指出学生不足,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我。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该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及能力结构的基础。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定量分析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并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科学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通常理论课才开始一两周,实验课就已经进行了,此时学生只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和作用等基础知识,对具体的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原理并没有掌握,即使在实验课上,由老师通过板书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相关实验内容,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1]。因此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也因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实验过程频频出错,学生只是按照老师黑板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不懂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老师,忽视了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探索。以期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病,并遵从OBE理念撰写教学大纲,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环保意识强、有责任、敢担当和有作为的新时代专业工程技术人才[2]。
2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二者的优势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3-4]。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在近些年已经逐步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7]。超星学习通也是在网络教学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可在电脑、手机等多种电子产品端进行阅读和学习,还开设有网络公开课、资料图书等资源。我校为方便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与超星学习通合作,开通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更好的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为此,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也利用该教学平台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改革,将混合式教学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5],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各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2.1教学资源建设
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OBE理念为指导,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整合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大纲,并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不同实验项目的难度,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组将容量分析器皿的使用和校准、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操作练习、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溶液中铋和铅的连续测定、I2标准溶液的标定及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等几个重要实现项目录制成微课,并上传到超星学习通泛雅学习平台。微课内容包括学习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操作步骤、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注意事项以及课后思考题。同时,根据不同实验内容,课程组也制作了相应的实验讲义,供同学们书写报告和预习使用。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实现分析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2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课前,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学习平台预习任务,教学任务中包括教学视频和教学讲义两个部分,学生课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点,并学习与该项目相关的实验知识。从图1中可以看到,26.67%的学生在网络预习部分可以获得满分,此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了网络平台上的预习任务。43.33%的学生成绩在80~100分之间,证明绝大部分同学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有23.33%的学生成绩在60~80分范围内,只有少数同学没有按照规定的任务要求完成网络课前预习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少部分没有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实验操作辅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验项目。课上,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成绩分布图,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效果。并根据学习效果适当安排课前提问,以巩固、加深重点内容。在正式实验操作前,老师在讲台前也要对微课视频中容易出错的步骤和关键操作环节进行演示,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实验过程中虽然是单人单组进行演示操作练习,但是每个实验项目也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助教,帮组同学们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线上预习中成绩不高的同学,要更加关注他们在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步骤和方法是否正确、规范,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实验过程中,每个同学也要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要求每个实验项目都要重复操作三次,以保证实验的准确率。课后,针对本次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同学遇到的问题,安排小组讨论并总结改进计划。讨论内容包括课后思考题、实验中易错操作环节、实验项目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热点问题。教师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讨论。最后每组以PPT的形式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对于实验项目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其他组同学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相应的补充。最终的实验成绩不仅包括了课前预习,课上实验操作,还将小组讨论部分换算成分值计入总成绩,这就有效避免了单一考核制度带来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通过小组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与分析化学有关的食品安全、药品分析、化妆品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问题,使学生树立了科学、公平的分析检测意识。
3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调查
有学者认为,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单独的通过行政班的成绩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是不够准确的[8]。因此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在所有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将问卷发送给学生,调查结果不影响学生的实验成绩。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影响,此次调查也为后期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3.1线上预习环节调查
线上预习调查见表1。从表1线上预习调查表和图2调查结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81%的同学能够按照任务点要求完成线上预习,只有4%的同学从来不预习,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待课前线上预习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在调查中发现,96%的同学认为线上预习是有必要的,对课堂上的实验操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这个调查结果与参与线上课前预习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能够完成课前预习的同学都觉得线上预习对线下的实验操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调查同学们是如何完成课前预习的结果中可以发现,有62%的同学不仅能完成老师在线上的预习内容,还结合了实验教材进行有目的预习,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的观看视频和PPT,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完成课前预习部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3.2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
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见表2。从表2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表和图3调查结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有72%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但仍有20%的同学认为,只是有少部分帮助而已。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混合式教学能够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发掘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更大的限度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92%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也更加激励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我们在混合式教学能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的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但仍有少部分同学持否定态度,这个结果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在化学实验中,从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实验中现象出现的全过程,都要求学生要细心观察、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与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有哪些联系等。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指导,适时的提醒,以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评价实验的优劣,从而实现由知识到实践,由实践验证知识,从内到外的掌握知识,以便掌握实验技能,更好地做好后面的实验。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由于有些药品有毒、有些实验带有危险性如铝热反应等,学生可能不愿或不敢动手操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上阵,在细心、认真的操作中获取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化学药品“量”的控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培养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
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出来的,但是这个结论在牛顿总结之前,伽利略早已通过理想实验推出,结果却被牛顿命名为牛顿第一定律。可想而知,表达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在实验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后再说,不会说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增强信心努力去说,从而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理论都离不开实验的证明。另外,化学实验分为好多种,如,微型化学实验、探究实验、开放实验等。其中微型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老师也可以根据身边的事物组织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节约了时间、节约了药品,还减少了污染。
在微型实验中展示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而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放性的化学实验与以前的演示实验有所不同,它更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点。开放性化学实验不仅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在高一化学中,我们学过有关氯气的性质及参与的反应,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关于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及检验”的实验。首先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对该实验进行分析讨论:(1)新制氯水是如何制备的?并罗列出来;(2)新制氯水具有哪些性质?让学生依据这些知识,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化学药品及仪器,进行探究实验。实验进行时,老师可以随意抽出几个小组进行提问:询问设计思路及依据、设计优缺点、注意事项等等;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就探究性实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及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随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简短评价(不是评论哪一组的实验设计得比较好),并指出有些小组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等等。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在经历“小组讨论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自选实验药品及仪器―交流并反思实验―总结探究实验的步骤和思路”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不仅明确了设计实验的思路,还进一步熟悉了科学探究的几大要素。通过实验设计,不仅使成功的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还使失败的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并达到了思想上的碰撞,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化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走出遐想的实验室,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化学课堂;学生;自觉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化学课堂的现状
目前的化学课堂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弊端:
1.通常教师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掌握课本知识,过早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受不到独立思考、实验探究的乐趣。有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仅仅依靠一只粉笔、一张嘴是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实验存在的探究乐趣的。
2.由于化学的某些实验比较复杂,可能存在危险性,比如高一的蒸馏实验,加热时烧杯中的液体会向上冲,从而造成一个个冒出来的“喷泉”,剧烈时甚至会溅出伤人,所以部分教师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是用计算机演示,仅仅让学生看投影片和动画播放,并不能让学生对所演示的实验透彻理解,而对化学实验的感官刺激只停留在视觉和听觉上,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动手、动脑的乐趣,会对实验的真实性怀有疑虑,缺乏在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3.在化学实验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过于放任学生,让他们随意实验、探究,对于自己研究探索的不知道怎么利用、总结及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指导、交流和总结,虽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却忽视了其自身对学生指导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会使实验存在盲目性,实验教学效果比较低。
二、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的三个措施
1.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准备,精心设计一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被吸引,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高一教学中的“焰色反应”,上课的时候,经过完善的准备,我点燃一根烟花爆竹,让学生首先感受到“焰色反应”的现象,然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观察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就这样,把学生对于“焰色反应”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了,让他们产生了求知若渴的学习心理。
2.恰当地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团队精神,而且能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变为小组共同的研究成果认知,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起到互补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充分锻炼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意识和对于知识的探索、表达能力。比如,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蒸发”“过滤”,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与同组学生交流,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这一组的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又相互补充的完美结晶。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也让学生培养了自主探究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巩固,而课堂练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对已学到的知识建立合理的结构体系,形成基本的能力,发展了思维,也是教师了解、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化学知识的总结,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延伸,使新学到的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氯化钠和硝酸钾?运用三种不同的化学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硝酸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思考课堂练习的时候,也巩固了已学到的化学知识,而教师也检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师对这些知识做一总结,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记忆深刻。
探究性实验侧重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进行自我设计、判断、验证和反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概述
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初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或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并且设计相应的能够探究、分析和研究该化学问题的化学实验.探究性实验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探究的过程包含了分析、设计、总结、讨论和反思等一系列的过程.借助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合作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以探索,认识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借助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
计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探究性实验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在课前,化学教师要精心准备探究新实验教学的讲稿设计,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当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自然就会有亲自动手去尝试探究性实验的想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组建合理的化学兴趣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就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较好的一面进行表扬,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要给予指正.学生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的每个环节的结果进行预判分析,以便在实验结束后能够结合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实验的得失.
这是探究性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确定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和实验测试数据的核心步骤.因此要确保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完成了实验项目方案的整体设计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开始做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首先要准备好实验所必需的原料、耗材和器材等,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按照实验方案设计搭建所必须的实验平台,并且进行检查.
确保了安全的实验环境之后开始按照预定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数据,对任何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都不能忽视.
在完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实验之前的预判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与预判结果一致,则说明自己在实验前对实验的预判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要分析自己在实验前的分析是否合理,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出现自己原来没有考虑到的可能性,或者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有无出现遗漏之处,或者自己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有无出现错误等.
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得失,必要时甚至需要重复多次同一实验过程.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甚至班级讨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主要以实验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使学摘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运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发挥实验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实验中存在各种各样新奇的化学现象,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愿望,同时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学生在“化学能和电能”这一章节的时候,需要学习电能和化学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涉及到原电池的原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先演示“西瓜原电池”(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片、导线、锌片、音乐卡以及西瓜等)这一实验,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心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神奇的构造,为什么它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在学生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趋势下,进一步引导学生:音乐卡发出声音肯定有电流通过,这电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迫切的想知道这电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从而就顺利的进入本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设置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真知的欲望,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从而对知识产生了深刻的认知
2 做好实验演示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各项实验的演示,这样才能充分地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实验的演示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一个成功的化学实验不仅能活跃课堂,还能形象地呈现出该堂课的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选择所要演示的实验时,要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规范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溶解平衡这节内容之前,可进行以下实验:首先在一杯饱和的蔗糖水中放人一块不规则的冰糖,经过一段时间的溶解之后,将冰糖取出,然后观察溶解之后的冰糖,待晾干之后称其重量,实验得出:形状改变,质量不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冰糖溶解是一个动态溶解平衡,通过直观的实验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溶解平衡这一抽象的化学原理。创造具有美感的化学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美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提升学生的求知欲;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不仅要给学生色彩上的美感,还要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想;化学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美,由一种物质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仅带给学生视觉美,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两个烧杯里面装上等量的稀盐酸,再将装有纯碱和小苏打粉末的气球分别捆绑在两个烧杯口处,将球内的粉末抖入烧杯中,此时会产生现象:彩色的气球就像是盛开的百合花,十分美丽,通过创造具有美感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最终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大大提升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
3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习力;思维模型;思维品质
一、化学简答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简答题要求学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化学问题。它具有取材广阔、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而且常把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融于一题之中。在高考化学试题中简答题已成为非选择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化学思维能力与化学学习力的一种形式。但从高考试卷分析数据来看,简答题是历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也是高考拉分的关键题型。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很重视化学简答题的学生训练与总结、讲评,但学生的答题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训练与讲评,缺乏有效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在学习上只重视记忆、机械答题,缺乏化学思维。
二、化学简答题类型与解决策略
化学简答题涉及知识面广、试题类型多,主要类型有:化学原理解释类、化学实验操作(设计)类、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类等。其解决策略是分类总结化学基础知识、掌握问题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问题思维顺序,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和解答化学简答题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
(一)化学原理解释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化学原理解释类简答题常用来考查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最常见的是分析说明和解释一个化学现象或事实。分析时要运用由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先分析题中给出的结果,然后结合化学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推测出产生结果的原因。回答时侧重于化学用语(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特别是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时,一定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案例1】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在2~3之间,试解释盐酸的作用。
学生解答错例解析如表1所示。
纠错办法:叙述时一般可使用因果表述法,不但要回答出“是什么”,重点还要回答出“为什么”,回答问题一般要体现“前提、理由、结论”的答题过程,切忌顾此失彼;最后联系题意综合分析、归纳,并进行语言的加工提炼,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语言精练、意思完整,如表2所示。
笔者根据化学原理解释类问题的考查方法、常见错误、思维要点、答题策略四个维度归纳出“学习导图”,通过学习导图使学生掌握化学原理解释类试题的特点、思维方法和解答策略,如图2。
(二)化学实验操作(设计)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化学实验操作类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做”。常用来考查化学实验知识,最常见的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分析时要运用同中求异的思维方法,设计出简便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回答时,需用文字陈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所用药品、现象以及结论。一般不必阐述 “这么做”的理由。图3为化学实验操作类学习导图。
【案例2】图4为对某混合样品含量的测定实验装置,A、D瓶内所盛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B瓶内所盛试剂是浓硫酸,连接好仪器后,如何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气密性检查学生错误解析见表3。
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是实验前的重要环节,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基本操作。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思维有序性与实验想象思维。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引导、分类研究、归纳方法、总结提升等策略,建立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学习导图(如图5),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与实验想象思维。
【案例3】工业生产Na2S2O3产品中除了未反应的Na2SO3外,还可能存在Na2SO4。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检验是否存在Na2SO4杂质。
针对此物质检验类题的答题思维训练以及实验设计常见思路如表4和表5。
心理想象练习(想象实验操作)是解答好化学实验操作类问题的关键。教师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准确而熟练的实验操作,积累深刻的实验体验,为建立动作表象、进行心理练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心理实验的习惯养成,加强心理练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实验想象。学生需要凭借心理练习将试题设置的实验在头脑中“做”一遍,然后对题设问题做出应答。因此,心理练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实验简答题的解题质量至关重要。
(三)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评价一个实验方案,必须符合设计原则,对于不合理的设计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合理建议,对于不同的设计做出比较,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比设计实验的难度稍大,要求稍高。一个实验方案的优劣主要从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与装置是否简单可行来评价,另外还要从绿色化学和安全性两个角度去评价,图6为化学实验方案评价学习导图。
【案例4】为了检验火柴头燃烧后产生了SO2气体,某学习小组讨论后提出下列六种检验试剂选择方案,通过对实验原理分析,对不同的试剂选择方案进行评价。
对这六种检验试剂选择方案的实验原理分析及可行性评价见表6。
如何将燃烧产物SO2收集,以便观察实验现象?以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为检查试剂,学习小组讨论后提出表7所列六种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比较,提出评价意见。
方案评价:方案2、3、4、5、6均可行,方案2、3、5基本原理相同,S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火柴燃烧产生的SO2气体会下沉到试管或烧杯中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而褪色;方案4操作最简单、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为最优方案。
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选择、评价或找出最佳方案,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效果与体会
化学简答题要求学生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将解决问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内在思维要借助于内部语言进行,又要通过外部语言将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质量实质上是由思维的内容和品质决定的[1]。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建立化学简答题学习导图,明确不同类型化学简答题的考查方向、思维要点;针对不同的简答题类型构建不同的思维模型,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无序性和非逻辑性;通过思维导图将解决问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展示出来、通过典型错误原因的分析揭示学生的思维缺陷,可有效减少思维的盲目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教学中通过分类总结解决策略,通过会思、会说、会写训练来提升学生解答化学解答题的能力。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化学专题复习,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2]。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生本理念;多媒体;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验教学上都要以此为宗旨,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生本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兴趣、快乐地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因此,针对化学学科性质,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放式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给学生20分钟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合作学习本课时,总结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即小组总结出以下问题:(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属于电解质?(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等等。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起辅助作用。自学过后,让小组代表提出自己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来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离不开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激活教材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为甲烷的存在和用途,学生看着视频资料,会对甲烷有初步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地学习,而是带有探索的意识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此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思考去学习。又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甲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具体地看到甲烷的空间结构,根据图片展示,给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确定甲烷是正四面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因此,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师生都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
化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化学教师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要把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根本参与不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不能真正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总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