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工程专业导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发展普遍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给水利工程带来了新气息,使其更好地趋于科学化的发展。

1、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概述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以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基础,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整一个工程的开启带着一定的临时性,导致整一个项目的运行完全是临时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问题也就极为显而易见了。临时性的运行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地监督和验收工作,使得整一个项目的投资、质量很难得到最有价值的控制。

在传统的水利建设管理体系中,缺乏严格的制约体系,建设单位就是相应取得投标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会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自主加大自身部门的建设规模,直接导致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困扰的问题。

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优化改进,以更加科学化的态度和制度来规范整一个操作。就现实的操作来说,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的严格性,让整一个操作处于有效地制度规范之下,更好地平衡权利和权益两者的关系,让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二是充分地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离,让权责更加细化和明确。一般来说,政府

应该在监督力度和监督行动上有所改进,而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管理服务上有所把握,真正做到权责明确,即使是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而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上述两个方面不断地优化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创造最优化的价值。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原因

现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不足,由于这些的不足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利于水利民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进步。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主体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项目主体人是整一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法人,在进行取得一定的投标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施工。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责任落实仍然存在一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项目法人的组建过程就不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很多的项目甚至没有设置一定的项目法人。这就导致责任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

没有人为整一个问题负责。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2.2 招投标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投资方是政府,而建设方是社会上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政府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整一个关系中,两方行为主体以利益为直接维系方,就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为了控制水利工程的成本,会选择一些资质较低甚至没有资质的单位为招标方,而相关的一些中标方也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自我利益

的最大化,会对于工程进行偷工减料的工作。两方为了成本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直接导致质量存在一定的威胁。在整一个操作过程中,招标工作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和违法分包现象等较为常见。而一些虚假性的招标工作更是直接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上述违规操作的行为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制约和监督,在很多的情况之下都来自于同一个行政部分,容易出现“一团和气”的现象,而相关的监理部门的素质也不高,对于专业的工作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有待改进。

2.3 监督检查有待改进

现代的工程监督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这是为了更好地验收整一个工程。如果一个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整一个稽查工作是严密科学的,那么对于质量问题也是极其容易发现的。

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相关的稽查部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范围小,影响力不足,监督力度缺乏等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较小的城市地区,

甚至缺乏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因此直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即使进行了也会导致工作没有做到位。权责不明晰,人员素质低,没有科学完整的流程制度,缺少明确地监管手段,监督机制失灵常有发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一个工程的质量。

2.4 验收工作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就目前的操作来说,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的项目十分的多,而真正放到验收阶段的项目却十分的少。针对这一个现象,也十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很多的施工单位在经过层层装包、分包之后,所做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主体为了寻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在其中偷工减料,而如果按照科学严格的验收流程,能够通过的项目是十分少的。可以说验收工作

中的偷工减料也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相关的质量监管体系中的漏洞导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价值。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好地优化和改进。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工程负责人。明确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责任的落实,加强对于工程责任人的管理。这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制度来规范责任。同时,对于责任人要进行定期地考核,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约束。权责明确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更好地规范行为,让其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2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监理人员在整一个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发挥具体的价值。在整一个过程中,监理人员

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完善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引导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查处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

3.3 规范整一个招标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招标,才能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工作。让整一个招标的过程趋于公平化、透明化,让参与者更好地进行招标的过

程,明确其权责。

3.4 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对于整一个水利工程施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使其更加地合理化、规范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

通过合理的方式成立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起“同体”的回避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一个的工程分包问题更加明确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信用体系来提高行业的自律性,减少一些违规现象的产生。让每一个行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是让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处于更加有效的可控状态,增强监督的影响力,更好地强化市场准入原则,服务于水利工程。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改进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的努力,政府需要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强化其调控的力度和价值,施工单位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改进,更好

地进行优化探索,让问题成为机会的开始。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需要相关的主体坚持探索努力。水利事业地推进是整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须。它能够更好地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社会,更好地额服务于整一个社会,服务于大众民生。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郭生练.《水问题研究与进展》.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21 世纪水问题方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0 背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水利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利建设及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质和水量信息、水资源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采集技术在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方面与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已不相适应,质和量两方面也都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及管理噩需借助3S技术提升水利建设及管理的效率及效益。

1 GPS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简介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目前,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传统上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效率、高精度、低费用、易操作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随着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的解除,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铁路、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实施均采用了GPS 技术,时至今日,GPS定位技术已经基本上淘汰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的方法,其良好的精度、可观的经济效益已为水利建设领域所公认。

1.2 GPS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GPS可应用于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加密测试控制点,可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并用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放样。而与GPS导航和RTK技术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是GPS静态定位技术,GPS静态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精密水利工程测控网布设、城市、矿区和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同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方面,可实现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随着我国A、B 级GPS 控制网的建立,水利部门基于这些GPS控制网提供的高精度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2 GIS技术及其应用

2.1 GIS简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与工具。GIS其技术优势不光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分析、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论文格式。

2.2 GIS的应用

GIS是水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同时还包含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等。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唯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胜任,同时借助GIS还可进行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与网上。如在防洪救灾的过程中,可利用GIS进行防洪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城市防洪管理等等。而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可利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水资源信息的时空统计、多种方式的可视化表达及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主要用水户的分布、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为合理利用及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当然,GIS在水利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如GIS在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及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等等。

3 RS技术及其应用

3.1 RS简介

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及应用,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的综合调查,并编制地质、水文、植被、交通、污染、土地利用等专题地图,获取了大量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料,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随着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加之遥感相关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结合GIS 和GPS,必将使RS 技术在工程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3.2 RS的应用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日益丰富及普及,RS对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RS在水利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旱情监测、水土流失调查、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3.2.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已建成洪涝灾情预报系统(如黄河下游洪水预警信息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3.2.2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遥感监测方面,在地表水体提取上,20世纪80年代用近红外遥感图像比较多,而在近10年来则更多地利用SAR图像,提取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遥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寻找地下水,通过遥感图像可查明与地貌、岩溶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结果,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重视遥感资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是我国用遥感调查裂隙水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此外,主动微波遥感对地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发现地下古河网的踪迹,寻找地下潜水层。另外,遥感对雪盖范围、雪的状态以及雪盖融雪程度的监测十分有效。近年来,用SAR对雪盖厚度的测定有了新进展,从而对雪盖水当量的估算更加精确。论文格式。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成功预测与1997年冬和1998年春用遥感手段对青藏高原积雪的监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融雪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遥感是冰川、融雪水资源调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3.2.3 水环境监测

利用航空红外扫描图像可以确定热电厂排水口外的水体升温及其空间分布,利用SAR图像或红外扫描仪确定海面油污染的范围和油膜的厚度,利用TM图像确定水生物(藻类)、赤潮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例子。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3.2.4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监测动态变化。几十年前的遥感影像可以真实、具体、形象地反映当时的下垫面情况。因此在河道、河口等的动态监测中遥感是首选工具,河道与河口的泥沙淤积以及引起的相应河势变化对防洪、航运等都至关重要。遥感在悬移质泥沙分布和河势监测中的应用也有技术优势。我国利用卫星遥感信息监测河道变化、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并应用到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工作。

3.2.5 水土流失调查

近年来,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侵蚀评价在区域监测中得以实现,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又为较大范围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矢量和栅格两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分析侵蚀因子的属性、数量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而评价侵蚀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规律。这就在技术、方法乃至理论上深化了区域土壤侵蚀监测的研究。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当前在水利应用方面,3S(GPS、GIS、RS)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3S集成技术”已经在“全国江河洪水调度模拟系统”、“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天津引滦入港供水管道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国内GIS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早,但大部分只局限于二维的电子地图,并未形成一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起到防汛分析的功能。国外,在防汛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工作,并为此开发出相应的GIS 系统以解决科学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而GPS、RS在水利中应用则相对较少。

“数字水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水利”离不开3S技术。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汛抗旱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不仅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GIS 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而GPS技术在水利的监测应用方面可提供精确、可靠、及时的信息。因此3S技术是“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等. 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邬伦,刘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3] 梅安新,彭望禄等.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翟天放. GIS技术在吉林省水利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 吉林水利,2006,(05)

[5] 王孟樵.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2005,(01)

[6] 佟祥明. 3S 集成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 广西水利水电,2005,(03)

第3篇

关键词:给水规划;意见;工程施工

1 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面临现状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定和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形态、发展方向等,因此,城市发展对水有很高的依存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态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旦水资源供需失衡和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将导致社会和经济的重大波动。目前我国城市人日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其次单位人口用水量增加。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过去相比,我国城市单位人日用水量增加了近2倍。再次是工业用水量增加。

2 给排水工程规划面临的任务

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开源节流、减污降耗、加强法制、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清洁生产等措施。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来看,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可能长期、广泛地存在。因此,必须保证城市需要的水量,采取合理的方式,经济、安全、可靠、持续地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并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的最基本任务。

3 工程施工相关方案

给水工程规划是依据城市需水量发展对城市给水系统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涉及水源选择、新厂厂址及规模确定、旧厂改造及输配水系统的扩建改造,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工程方案的优化极为重要。一般都采用多方案比较法,从不同层面着手,即对供水方式、水源及输水系统,水厂规模、输配水系统分别优化选择,然后再作最终判别。近年来由于远距离引水以取得优质水源的方式增多,分质供水的方式也随之提出,其目的按不同水质要求供水以节约优质水的用量。目前提出的分质供水又可以有不同类型:分为工业和生活用水,将生活用水中食用水与其他的用水分开,将生活用水中马桶冲洗水和其他用水分开等。从概念上讲不同用水目的其水质要求不同,采用分质供水是非常合理的,但在作出分质供水方式的决定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核算。

4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建议

4.1 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

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4.2 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

单纯从天然径流提取水源,取水利用率很低,大量的过境水量未被有效利用。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白白流失的资源。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城市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或者是农业水库改变性,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对其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3 广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

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改“封闭运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4.4 强化水污染控制与回用

明确城市水污染控制区范围与责任,对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总量控制,制订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总量控制,制定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水环境质量标准,特别是做好城市自来水厂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

制订产业政策,促进城市低耗水的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二产业中低耗水技术密切型工业比例,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大幅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水平,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与此同时,要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喷灌和滴灌技术,降低农业耗水量,提高我省淡水资源的利用率。

4.5 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

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4.6 城市排水管应用趋势分析

未来城市排水管应用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往柔性接口型式发展。未来发展趋势是使用柔性结合的承接口式排水管。第二,低压力排水管发展趋势。低压排水管可以用压力管的生产工艺来生产。第三,绿色混凝土管发展趋势。在排水管的混凝土中可以应用很多有利于环保的工业废料,从而促进绿色混凝土在排水管材中的应用。第四,高耐久性方向发展趋势。我国使用排水管时间不长,在其设计寿命的验证方面尚缺少数据,但污水对混凝土管的腐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5 结语

通常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大多是在城市总体布局确定后进行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被动适应城市总体布局,较少考虑水对城市布局和未来发展的诱导和约束作用。我们要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 P.Anagnostopolos ,2002 )。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 AL—Rashed 、V. P. Singh和M. M. 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 Datta Ray, R.P. 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 Farooq 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 Kenneth F. 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 Kenneth F. 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5篇

专业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099  涉外经济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1  金融营销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政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政法学(替代原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政治学概论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99  体育游戏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18001  CI原理与实务(选考)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8002  广告经营管理学(选考)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660  外国新闻事业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70102  数学教育  02009  抽象代数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0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224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02241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33  软件工程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37  C++程序设计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5  电子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354  信号与系统  19280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7  通信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373  计算机通信网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3  通信原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64  数据通信原理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9128  分组交换工程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9  计算机网络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5  网络操作系统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79  计算机网络管理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49  网络工程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742  通信概论  080719  计算机软件  02324  离散数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7311  多媒体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8016  软件开发方法  04737  C++程序设计  07844  人工智能导论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080806  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440  混凝土结构设计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6  建筑设备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825  土木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90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59  水利工程经济与经营管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42  数据结构导论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628  管理经济学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02375  运筹学基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173  软件开发工具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37  C++程序设计  04757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90102  农学  02539  化学基础(**加试)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677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0015  英语(二)  02672  作物育种学  02666  普通遗传学(**加试)

02680  农产品加工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678  农业推广学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产业结构 体育用品

一、重庆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重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彩票发行、体育用品市场,以及体育赛事、表演的运做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毕竟体育产业是一新兴的产业,因此其发展也面临众多问题。

1.体育产业数量少、质量差

受重庆经济的发展及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限制,重庆市体育产业仍处于发育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全市体育产业产值仅占全市GDP的0.1%机构实力弱,而且体育产业机构数以个体户为主,个体户占到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数的85.3%,多是产出水平底,社会贡献小。

2.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庆体育营业收入中体育彩票位居第一,其次是体育用品及纪念品销售收入、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营业收入。以体育为经营内容的信息传播、中介、咨询等较具潜力的行业数量少、规模小。 这一产业结构,明显缺乏开发潜力。

3.无形资产开发不足

目前发展体育产业比较注重有形资源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不足,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和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无形资产重视和开发不够。

4.体育产业人才短缺

体育产业单位组织形式不规范,机构不健全,基本没有专业的经营人才培养单位;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缓慢,缺少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和体育经营人才;体育市场管理队伍真正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二、重庆三大经济区划分

目前重庆依据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按照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要求划分了三大经济区:

1.都市发达经济区

都市发达经济区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9个行政区。总面积5473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总人口538.1万,占全市人口的17.4%。

2.渝西经济走廊

渝西经济走廊包括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区的西部,包括万盛区、綦江县、南川市、江津市、壁山县等12个区县(市)。总面积18828km2,占全市土地面积22.8%。2001年末总人口995.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2.2%。

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该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区的东部,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和大巴山区的部分地区,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武陵县、垫江县、丰都县等19个区县( 自治县),总面积58 102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5%,总人口接近157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1%。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位于都市经济圈的主城区发展较快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渝西经济走廊以及三峡库区除个别中心城市外发展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

三、重庆三大经济区体育产业侧重发展

三大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简单模仿照搬、重复建设。应在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资源条件和有效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互补作用与互动效应,加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力求避免资源浪费、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不良经营开发状况。从而更好地解决重庆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1.主城区的体育产业―― 以体育服务为主

都市发达经济区,是重庆市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该经济区确立了实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等方面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形成重庆经济的制高点。主城区体育产业是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占据着资金、场馆、信息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利用其“中心”地位的优势,发挥好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

发展体育竞技观赏业,一方面继续引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体育赛事;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地方赛事资源优势,开发本土体育赛事经营业。如重庆是全国著名的汽车、摩托车工业生产制造基地,今后可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一些地方的汽车、摩托车赛事。丰富体育竞技观赏业的内容,同时加强相应无形资产的开发。

其次开发休闲体育产业,利用经济发展速度优于其他两区,中高收入人群集中、且城市居民体育意识较好的优势。首先为休闲体育市场寻求目标顾客群,然后与其他两区进行合作开发,内容可包括高尔夫球、漂流、探险、旅游等。

此外,以沙坪坝区为首的主城区是重庆高校的集中地。因此,可集中高校优势,培养本土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包括专业的教练、指导员、中介服务、以及产业管理者等。

2.渝西经济走廊体育产业――重点发展体育用品业

渝西经济走廊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小城镇发展较快,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直辖后,重庆市政府先后确定了加快渝西工业化与城镇化,壮大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优势工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依靠商业流通和城郊旅游带动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卫星城镇功能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

借助渝西经济走廊的地方区域优势,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与国内外大型体育用品公司合资,通过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性产业转移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廉价劳动剩余劳动力和朝天门这一西部重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体育运动鞋、体育器械等体育用品制造业。如壁山有着“西部鞋都”的美誉,可依托其原有基础建立体育服装、配件生产园区。

体育产品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富余劳动力增多的情况。

3.三峡库区体育产业――打好“自然”牌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滞后地区相似。但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具有潜在的区位优势。其整体经济建设重点是加快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等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借此,因此可以开发体育探险、康体休闲娱乐、少数民族体育节日体验、漂流、登山、汽车自驾游等多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提供基地,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开发山地竞赛项目,利用特有的山地资源,适当发展体育竞技,吸引更多的选手、观众,从而进一不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已成功举办四届的“重庆武隆国际登山挑战赛”,不仅吸引国内外各路高手参赛,还以此为契机做足了宣传,大大推动了武隆的旅游、休闲以及相关宾馆、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开发水上项目,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竣工,该区将拥有巨大的三峡水库资源,可以创办各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水上比赛项目。

依托自然资源发展重庆的体育旅游、体育竞技欣赏产业都是“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此外,库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可安置库区移民、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郭云鹏等: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体育学刊,2001(1):41

[2]吴文丽 曾 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41

[3]代玉梅:重庆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统计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76~180

[4]肖存峰: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选择.商场现代化,2006 (11月中旬刊):257

第7篇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100)

摘 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与交叉的部分,是特殊旅游的一种,本文首先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做了分析,然后从背景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空间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最后从市场竞争风险、资金投入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三个方面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做了探析。

关键词 :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7-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4119)

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指的是居于我国内陆腹地的六个省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在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上中部地区要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敏感度要小于西部,所以,“中部塌陷”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规划的建立和实施,中部地区很快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中部地区崛起应该是一个绿色崛起,体育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同时也被喻为低碳产业。体育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在于资源消耗低、带动辐射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安徽省是中部地区六个省份中的一个,它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建设成山水秀美和绿色经济兴盛之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样则为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机遇。体育旅游具有突出的外向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联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是体育与旅游整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略。下面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和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1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安徽省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历史文明、自然美景、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中部地区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安徽省雄伟壮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良好,相互托衬,环境质量良好,回归自然氛围浓郁,各省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这些丰饶的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安徽省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有:滑草、滑翔、野外生存、登山、垂钓、游泳、滑水、划船、漂流、定向越野、龙舟竞渡、保健气功、帆船、赛艇、温泉疗养、探险活动等。

1.1 安徽省自然地理

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安徽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1.2 安徽省天气气候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南北相差2℃左右,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1.3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全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安徽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动植物资源。全安徽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安徽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安徽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1.4 安徽省戏曲文化

安徽省地方戏曲有40多个剧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皖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青阳腔、傩戏等。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安徽省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1.5 安徽省风景名胜

安徽省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省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2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2.1 背景条件

体育旅游发展的程度离不开地区发展环境,这一点是普遍所认可的。安徽省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的是安徽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态、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软环境则是指政府对体育旅游所持的态度、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度和投资力度。体育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将直接影响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进程。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容易形成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有利于进行区域间合作,但要避免重复现象,否则会让旅游者失去旅游的兴趣。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

2.2 资源条件

任何一个体育旅游资源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着和其他个体相似的共性。根据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属性大体可以分为地文类、水域类、民俗类、宗教类等种类,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内部共性大小对游客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则称之为近邻效应,近邻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属于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内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大,这就是正效应;相反,属于同一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内出现时,则会影响游客的兴趣,同时个体之间有分流作用,进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效应。

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会使体育旅游资源形成正的近邻效应,这样既加强了各个体育旅游本身的吸引力,又会通过体育旅游资源加强安徽省整体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丰富体育旅游形象,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进而实现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根据正的近邻效应的不同情况,可以将互补形式分成以下四种:(1)形态规模互补。指体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相似,而规模、形态、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形态的完整化和资源规模化,让游客在一个有限区域范围内完整感受一种体育旅游资源,如黄山和天柱山,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天柱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这样使人们在登山的同时,又能欣赏奇观、增长见识、增强体魄,达到了健身的目的。(2)时间序列互补。指体育旅游资源类型相同或相似,而形成时间不同,可以沿着文化主线进行资源互补。此类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主要针对的是历史类、民俗类、宗教类等。(3)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有前提条件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只有与其精神内涵一致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才能形成相互映衬的互补组合,比如狼牙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像这样的著名风景名胜健身休闲游览区就是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组合很好的地方。(4)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体育旅游资源的地域背景不同,其氛围就有所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该地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风俗特征。比如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它们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互间就可以形成地域差异性互补。强调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主要是因为当前体育旅游资源的外延在扩大,比如旅游氛围等一些非物质性要素也被囊括在内。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资源能否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主要看体育旅游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互补性程度越好,就越容易整合出具有地方独特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也就容易形成新的体育旅游胜地。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资源保障。

2.3 市场条件

体育旅游资源的市场条件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行为上,旅游空间行为是游客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可以将体育旅游空间行为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大尺度空间行为涉及的主要是安徽省以外的省市或国家,也就是说客源主要来自体育旅游目的地以外的地区。大尺度空间行为特征的依据就是旅客决策行为,人们由于好奇心想去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环境,但地方环境的差异并不能对人们的体育旅游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感知的环境差异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人们对体育旅游地感知的环境差异越大,做出到该地方进行体育旅游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感知环境的影响另外还表现在游客居住地与体育旅游目的地的距离上。决策行为原则的研究证明,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在于人们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景点的地方作为体育旅游目的地,达到目的地后,游客们往往也只会顺便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高的旅游点,一般不会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低的旅游点,而是到其他高级别的旅游点游玩。在旅游线路上,游客会力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旅游,以利于节约时间和精力。建设安徽省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是关键环节,而精品线路的基础在于将不同地方较高级别的体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方式符合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同时也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市场保障。

2.4 空间条件

空间条件主要体现在区位关系上,区位关系指的是不同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体育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和体育旅游区内的交通关系。良好的区位关系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处于互补性强、替代性弱的正相邻关系。空间关系优越更有利于促进客源内部交流,而且各区域与外部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还有利于为安徽省体育旅游地域综合体形成更大的范围市场。旅游交通是体育旅游线路的基础,安徽省体育旅游线路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做保证。良好的空间条件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空间保障。

3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风险

3.1 市场竞争风险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资源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资源为主;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处于两者之间,与东部和西部相比无明显优势。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都很复杂,相比之下,安徽省则没有较强的优势。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同时还有优势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就是西部,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种类繁多、风情浓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比如藏族赛马大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雪顿节等,都是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资源。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举办大型体育旅游节庆活动上就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东部地区有我国较为稀缺的海洋资源,在开展海洋体育旅游产品方面有很强优势。[4]安徽省的经济没有东部地区发达,在开展节庆体育旅游方面缺乏资金,而在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上又比不上西部地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客源大量流失,所以在区域体育旅游竞争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3.2 资金投入风险

从体育旅游资源主体来看,资金投入主要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体育赛事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体育旅游资源的维护,投入的设备成本以及与之配套的交通、通讯、城市改造等,户外极限体育旅游配备的专用工具、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以上事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资金投入进去,肯定期望有较大的市场利润和回报率,但由于市场不稳定因素以及不可预测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全球金融危机、地震、禽流感等),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时具有较高的风险。[5]

3.3 人参安全风险

体育旅游者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资料熟悉程度;对湖泊、山地、自然保护区等体育旅游线路及危险路段的了解程度;对旅游地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沟通能力等都会影响着自身的安全。体育旅游地突发如洪水、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恶劣天气和山体松动等也会给游客带来致命伤害。参加蹦极、速降、攀岩、野外探险等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旅游项目时,游客需要对参加冒险体育旅游行为有足够的把握,否则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 结论

自然美景、历史文明和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安徽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奇山异石、历史文化等,造就了安徽省优美的体育旅游胜地;这些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也就是相邻区域间的体育旅游资源形成正的近邻效应,这样不仅加强了各个体育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而且通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加强了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体育旅游形象,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进而实现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有以下四种互补形式,分别为形态规模互补、时间序列互补、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资源保障;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市场保障。旅游交通是体育旅游线路的基础,安徽省体育旅游线路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做保证,良好的区位关系式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空间保障。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则体现在市场竞争风险、资金投入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上。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爱英,宋秀丽,周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均衡选择和制度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6,27(5):43-47.

(3)曲天敏。试析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28-31.

(4)石艳霞,等。我国东中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8):124-12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