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育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3: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育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育体系

第1篇

(一)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的基本含义

反腐倡廉教育体系,是由反腐倡廉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载体、教育主体等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各要素只有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发挥教育体系的整体功能;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项素,都有碍于教育活动的顺利、高效实施。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建设,其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促使各要素之间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科学合理机制,能动发挥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功能,提升反腐倡廉教育能力和水平,实现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优质和高效。

(二)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应包括5个重点要素,即:学习教育机制、落实保障机制、过程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评价奖惩机制。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学习教育机制是指对反腐倡廉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内容更系统、重点更突出、形式更加灵活。落实保障机制是指建立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和学习过程落实机制。过程监控机制是指对反腐倡廉教育整个过程实施科学有效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学习教育顺利进行。信息反馈机制是指对监控情况及时向体系其他环节反馈信息,促进各个环节研究制定适宜的加强和改进措施。评价奖惩机制是指对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进行质量评价,并坚持奖惩并举,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反腐倡廉学习教育。

(三)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各要素中,学习教育机制是基础,体现的是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式;落实保障机制是保证,体现的是反腐倡廉教育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过程化;过程监管机制是关键,体现的是对反腐倡廉教育过程的制约化、有序化;信息反馈机制是纽带,使反腐倡廉教育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并不断促进自身提升;评价奖惩机制是结果,体现的是反腐倡廉教育的衡量尺度、政策导向。五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统一于高校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整个实践过程。

二、现代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体系的建设重点

(一)学习教育机制要系统与科学

要强化教育的系统性,对反腐倡廉政治理论、形势任务、思想道德、党规政纪、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廉洁自律等各项内容加以系统整合,使范畴清晰、内容详尽、重点突出。要强化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教育渠道,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性。要强化教育的主体性,坚持强制性教育与自觉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二)落实保障机制要规范与有效

要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既要坚持教育计划的统一性和计划性,又要发挥纪委、组织、宣传、党校等部门的各自履责职能。要建立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流程,明确关键环节,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步骤、有节点,把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要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各级中心学习组廉政学习、党员干部廉政培训、廉政谈话、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形成制度保障机制。

(三)过程监控机制要细化与有力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过程监控网络,发挥好各级党政组织、职能部门、师生员工的参与监督的能动作用。要明确反腐倡廉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节点,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对各项反腐倡廉教育制度落实和执行效力的监督和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加强对学习教育活动的正确领导和有效指导。要把反腐倡廉学习教育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内容,与责任制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四)信息反馈机制要准确与快捷

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过程监控的信息反馈,针对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查找学习教育机制,落实保障机制、过程监控机制、评价奖惩机制要素中存在的原因并及时有效加以调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的反腐倡廉教育意见与建议,准确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及时发现反腐倡廉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措施,改进不足,实现体系的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

(五)评价奖惩机制要标准与强劲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以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故、社会安全事故等事件,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高校是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载体,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功能,健全和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架构的重要性

公共安全教育向大众普及公共安全知识,以提升公共安全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群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高地,是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板块。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公共安全事故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公共安全形势,使公共安全教育越发成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实现学校有序发展,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作用突出。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对民众的公共安全教育仍处于零散、不正常、低水平、不健全的大背景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虽明显高于其他板块,但仍未达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及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程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视为系统工程,加强内外沟通,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以实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整体性覆盖。

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架构

(一)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教育应该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统一开展,实现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强势推进,才能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规范制度,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长效化。领导小组应该由党委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宣传工作、安全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直接领导和统筹协调“公共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包括教务、宣传、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处、保卫、团委、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积极支持和参与全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为搞好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教育实践、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组织领导上的坚强保障。

(二)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对外联接体系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并不能脱离校外世界而独立存在。不仅教育的内容、目标、环境、对象等深受外界影响,教育本身也需要形成内外合力。学校应主动了解和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要求,严格参照标准进行建设,主动接受各级主管部门安全教育的建议指导、考核评估等。高校应主动与公安、教育、民政、建设、工商、安监、广电、妇联、团委等职能部门形成公共安全教育外部联动机制甚至组建交流平台,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本校公共安全舆情及安全教育实施状况。根据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制定高校安全教育要点,参与地区安全教育专项研究,参与地区性的安全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等。高校要注意与周边社区配合,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到区域安全工作体系之中,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集群效能,形成公共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1]。学校在做好公共安全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联系沟通,配合学校安全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积极搜集典型安全教育案例、开展安全教育经验交流与科学研究等,为“集成化公共安全教育[2]”做出重要贡献。

(三)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人才体系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队伍虽无必要强行实行“专职化”,但也应制定公共安全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要求),只有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高、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才能担任公共安全课教师。为此,校领导要带头讲公共安全课,发挥示范效应。鼓励班主任、保卫处骨干等承担公共安全课程,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公共安全课程教学。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课特聘教师巡讲机制,从卫生、交通、消防队、公安、国安、文化等部门遴选聘用社会贤达人士加盟公共安全教育队伍,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为提高师资水平,还要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逐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交流学习制度,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①,使全体教师每年至少培训一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将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培养计划,构建起包括公共安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并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多渠道多平台多方式。注意公共安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国防教育课等课程的交叉与整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渗透教育功能。2.以思政课为主阵地突出公共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部“05意见”)。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在内容上都会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这是利用思政课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先天条件”。在这些课程中,公共安全问题零散分布在部分章节之中,思政教师须运用教学智慧,把握“教育时机”,碰到公共安全方面的内容可以“借题发挥”、精讲细讲。3.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目前全国高校所开设的各类专业(从本科专业一级门类来看,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来源于某些具体的行业领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与公共安全毫无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公共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职”,其他公共必(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渗透公共安全教育。例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大专业包括:预防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妇幼保健医学专业、卫生监督专业和全球健康学等小专业。这些专业都和卫生公共安全有关,有必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安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这种看似零散的点滴教育,恰恰体现了“全员参与,系统孕育”的教育策略。4.开展公共安全专题教育班会、团日活动、青年论坛、讲座、党课等都是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依托“青年者培养工程”,率先在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开设“人的生死观”“如何科学对待我们的人生环境”“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国家安全”等内容的专题讲座,能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切实提升公共安全意识。5.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实践教学是深化公共安全课堂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消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大学生对特定区域进行调研和评估,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公共安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公共安全方面的演习演练、技能训练;组织大学生利用各种便捷的交流平台对公共安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评判;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6.在多种平台中营造综合教育氛围高校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大学生的特征需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报刊、网站、QQ群(包括班级群、社团群、共青团群、党员群等)、宣传栏等平台,利用现代媒体的视频和影像优势,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便捷性和生动性。将公共安全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海报、校园网络宣传、保卫部门官方微博、安全教育周等多种安全教育活动中,融入小电影、话剧、相声、摄影、绘画、文学等作品中,共同营造公共安全教育情境化、大众化、常态化的良好氛围。

(五)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考评体系

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考评体系旨在总结公共安全教育经验教训,促进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校对本校公共安全教育情况要做好大数据分析,通过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构建起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即时动态地掌握公共安全教育状况,并据此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公共安全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优秀团队、先进事迹要进行适当的宣传和激励。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3]”等评价标准指标对高校和校长进行督导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构建高校公共安全自我教育体系

“教是为了不教”。高校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公共安全教育成果,让大学生“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3]。通过党团组织、班级、社团等组织载体,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公共安全理论与应急知识,围绕公共安全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学生自发建立学生治保会、自律会、安全协会等安全教育组织,积极开展实践演练、加强安全防卫指导,进行安全巡查,与有关部门配合排查学校周边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处置大学生中的矛盾纠纷[4]。同时,对在维护校园治安和稳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或组织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冯小宁.新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7.

[2]刘江民.构建“集成化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N].人民公安报,2007-03-28(2).

[3]李超.公共安全教育公安机关大有可为[N].人民公安报.2015-03-06(4).

第3篇

关键词 国外高校 创业教育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19年,美国就设立了创业教育类的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①但至今为止,创业教育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也没有一个标准,创业行为需要有什么道德性规范等均无通行的规则。因此,创业教育就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怎么教”和“教什么”的范式存在。②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第一条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③可见,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在阐述美国等现有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其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启示。

1 各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

1.1 课程开设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其课程内容范围也较为全面。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适应范围分,可分为三种:全校性跨学科的大类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和基于实践的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分,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类四种;按课程用途分,可分为综合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美国创业卓越行动基金会提供的创业课程包括综合课程及工具课程两类。综合课程包括创业之旅介绍、机会分析、创办企业、企业成长、收获成果,工具课程包括顾客介绍、运作与成本介绍、现金与评价介绍、人员管理、募集资金等。④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英国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当时有8个创业中心,其任务是将创业融入大学传统教学之中,实现大学文化的革新。每一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支持创办企业、鼓励技术转化。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置的课程虽各有千秋,也有共同特征。对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开创小企业的流程介绍,对相关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对于创业实践的重视;都是国外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共同点所在。

1.2 活动开展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英国政府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项目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组建创业团队,筹集资金,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创建企业整个过程的经验。二是创业沙龙。通常为半天或一天的研讨班,学生与企业家聚集一堂,听创业者演讲,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2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启示

上文中提炼出的各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高校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我国高校要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首先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是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是否贯穿本硕博三级层次的学生,是否开设专业性学位来推广创业教育?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程设置的规模、层次与范围。

在课程内容的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将整个课程设置划分为几大类: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小企业系列、财务与商务课程系列、经营管理课程系列、其它类型和创业实务系列课程。创业精神和意识类课程可以设置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创业导论、新生管理体验等内容。小企业系列可设置新企业创立、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战略、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小企业经营与成长、新企业市场营销、新企业金融、新产品开发等课程。财务与商务系列可设置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管理收购、经营和税务、投资管理与创业财务、创业计划书写作、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商务沟通与交流、谈判技巧、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经营管理系列可开设运作与成本介绍、小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案例分析、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设计、成长企业的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等课程。其它类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实务系列可以结合各类创业竞赛、企业实习见习、企业家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列出上述课程,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全部开设或者能够开设,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决定。正如上文提及,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概念,创业者没有规范的素质要求,创业课程内容体系也无从得以规范化设置。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领导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坚持这一原则不放松,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校情实际等来进行设置。

注释

① 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② Vanessa Pena,Morghan Transue,Alison Riggieri.A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itiatives[M]. Washington,DC:2010.5:4.

第4篇

一、旧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革新

清华大学曾经就大学生创业开展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未能达百分之一,而欧美一些发达经济体一般占二至三成。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高校不能固守旧有落后的教育理念,应思革新,以避免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

1.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由于高校层次和办学定位的区别,其人才培养仅仅局限于应用技术型或科研型等。然而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需要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当致力于培养富有创业意识,包含创业知识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融入我国高校总的人才培养体系。

2.确立恰当的创业教育目标定位

一般来说,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来说,要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定位,不仅涉及新型高等教育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吸收、融合和创新,也关系到能力主义和工具主义两种倾向的选择和培养对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升和个性能力拓展等。创业教育应当归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同时又应当是职业教育外延的扩展,锻炼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能力应当是其主要目标。而针对特定行业和专业背景影响下的创业者,应该特别注重培养技术转化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在创业过程中的运用能力。

二、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1.借鉴国内外经验,多渠道多角度探索创业课程体系

综观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创业课程设置不灵活、课程内容不丰富、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关联性弱等问题,已成高校创业教育推进的桎梏。美国高校建立了层次多样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致力于体现整个创业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将学生的创业教育融入大类教育、学科教育和活动课程三类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多样和丰富的发展。教育部近年多次下文要求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将创业课程内容逐渐融入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中。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体现内容全面,丰富多样,同时还应该加强创业大类课程和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相互浸透。另外,我国高校应当在借鉴海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编写适用于我国各层次高校各自专业背景和行业背景的一整套实用的创业教育教材,使课程具有完整性、指向性、针对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实现创业教育活动与具体学科专业教育及创业实践的紧密融合。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包括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管理专家、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官员及成功的创业者,以增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实效。高校要体现创业教育新教育理念的价值,当务之急是要从多渠道、多维度去探索和开发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完整而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创业教学,充分发挥创业教育所应起到的作用,助推大学生创业。

2.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努力实现由“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要在高校推进创业教育活动并使其更加高效,还必须坚持在高校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中融入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育内容。江苏省在省内多所高校中遴选出数批次的“创业教育示范校”,这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已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总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开设了各类型多系列的创业教育课程;努力推进“两个课堂”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促使学校在教材编写、出版和完善方面下功夫,同时修定和调整扩展培养体系内涵,在专业教授和学习全阶段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当然,高校还应该转变旧有的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例如:采用“以激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育,致力于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的主动学习,努力推动和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三、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亟需扩充

目前众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仅有创业理论课教师和创业实践导师,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如创业咨询师、创业者、创业成功人士等类型的师资亟需纳入其中。据相关统计,美国Silicon Valley(硅谷)地区六到七成的企业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组建的,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自20世纪90年代起平均一年建立百余个新企业。这些企业一年雇佣员工达到百万之众,带动地方就业和创造经济效益的效果显著,销售额每年一度超过两千亿美元。部分大学甚至鼓励教师到工厂企业兼职,这使得高校教师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培养方式成效显著。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多半是由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半专业教师构成的,通过短训之后即作为学校创业指导教师。有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必然导致出现“缺乏创业经验的教师在教没有创业欲望的学生”的局面。就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高校应着眼长远,致力于培养兼具创业理论和实践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业师资既要懂创业理论又要懂创业实务,同时鼓励教师到工厂企业兼职,或邀请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到校授课。

四、创业保障制度建设需加快推进

我国高校当前亟需建构多方参与和互动的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融资、政策法律等机制,以引导、规范、激励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1.相关机构积极出台“惠创措施”

构筑整体协作优势、整合学校各机构有利于创业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扫清制度障碍。地方政府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利于创业的法令、条例等,为大学生微小企业申请和注册企业等创造便利条件。政府、企业、学校、银行等机构或可“多方互动”加快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具有潜力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如银行可设立“创业小额贷款、商业贷款”,由政府和高校共同担保,以打通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利用率。校企高度合作,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推动技术转化。

第5篇

构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这一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包括六个方面: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整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灵活多变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及多角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1.共性目标

(1)培养创业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自身生存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迎战风险、知识更新、资源整合、战略策划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意识的培养。

(2)健全创业心理品质。主要从六个方面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一是确立诚信理念,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品质,无诚信不能创造财富。二是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三是坚定的成功信念。四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竞争意识、竞争精神。五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事果断坚决,适应性强;六是能够忍受压力、挫折,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丰富创业综合知识。创业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工商、管理、金融、财税、法律、公关等相关知识。还应加强对创业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设计创业方案,掌握创业所需的一般方法等等。

(4)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般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基础,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的关键,包括分析判断、决策、管理、理财的能力。社会综合能力是创业的保证,主要包括公关、适应力、团队协作力以及企业家的素质等。

2.个性目标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二年级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创业知识的储备和创业心理训练。鼓励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年级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创业方法。四年级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整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

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毕业后续发展能力为主,依托专业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整合进去。还可推进学分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结合,从而构建起整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

在不同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基础上,选择出适合学生专业及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如:(1)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概论》《创业学》等课程构成。(2)创业知识课程。主要由《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创业实务》等课程构成。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一方面可在传统的如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进去。另一方面可开展“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等创业专题活动,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团队等。

3.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主要指校园及周边环境和校园文化,重在突出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创业平台的搭建。此外,还要为学生创造培养创业能力的物质条件。如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申请的项目方案获通过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体验创业等等。

4.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是对创业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创业融资、创业策略、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

三、灵活多变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决定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创业教学活动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根据创业素质培养过程的特殊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如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法、互动式讨论、模拟仿真教学、模拟游戏、嘉宾访谈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其中案例教学是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究,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理论的理解,促进对创业方法和创业技能的消化吸收。成功案例使学生增强创业信心,感悟创业理念,理解创业一般规律,从案例思考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失败案例使学生从中培养心理素养,矫正创业计划中的误点,调整创业的战略思路。

四、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课堂创业

课堂创业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丰富创业所需知识,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其内容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领会创业的真谛并初步体验创业的含义。(2)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创业技能训练。(3)通过如“创业者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组成不同的企业,亲身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团队的力量予以解决。

2.创业活动实践

可以采用勤工助学、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创业知识,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增进创业认识,使学生的创业知识系统化、具体化。

3.创办企业实践

高校可与政府、社会通力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培训平台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岗位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及后续的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等支持服务。

五、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政策支持

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实施原则、要求和对策。出台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经过专家论证具有良好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积极利用政府政策,与地方政府及金融、企业等各方联手,为学生创业提供税收、融资、房租的优惠,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对在创业过程中作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

2.制度保障

(1)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对全校创业教育的规划、政策等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和监控等。成立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进行有关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课题申报、学术会议、论坛等。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信息,普及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推广成功创业者的经验,负责创业社团的管理工作等。

(2)教学管理制度。可在学分制的运行平台上,逐步实现主修制、辅修制与重修制、选修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固定学年制与弹性学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等等的互通,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第二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创业机会。

(3)法律制度。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进各种创业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与执行。

3.师资培训

由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人员构成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培训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技能和经验方面的支持。

4.服务体系

加强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计算机网站建设,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及资金担保服务。高校还可与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联手,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市场指导服务、创业人才服务等。

5.文化环境支持

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创业的经验、成功创业的典型,建设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六、多角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评价体系是创业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采取闭卷与开卷、半开卷结合,集中考试与阶段考核结合,场内完成与场外完成结合,个人独立完成与小组集体完成结合的方式。(2)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体现在教师能力、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目前主要以学生评估、专家听课为主来进行评价。(3)对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标准要求,是评价的主体。如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课程管理、师资建设、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等。通过规范性评价,来判定这所学校是否按创业教育规律办事,是否依法办学,是否符合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等。

总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相信在高校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必将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刘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研究[Z].省略.cn,2008-10-09.

[2]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6篇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征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呈现出以下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联系,部分高校呈现出明显德育化的倾向。在传统儒家伦理中,认为德为性之帅,更认为仁德品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比如,“仁者不忧”(《论语•子罕》),意指仁德的人就不会忧愁;“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朱熹将其解释为“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四书集注》)。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延续这一传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构架必然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学生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从全球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对比(见下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所选取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则没有。香港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领导力训练,每月开一次课,实际上类似于内地高校的系列心理培训。而内地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这种差异背后,实际上是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取向的差异,即心理健康服务应偏重矫治性还是偏重发展性。毫无疑问,这两种取向都很重要。在实践中,所有的高校均不会偏执一端。从实际服务内容来看,多数境外高校仍然侧重矫治,但也通过工作坊等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而内地高校则有所分化,大多数高校矫治和发展并重;也有的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较少有高校侧重矫治。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形成了应以发展性为主、以矫治性为辅,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3.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观从我国高校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以心理咨询师为主,有的高校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部分自学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而国外高校的人员构成则相对专业,在美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除了要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博士学位之外,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实习、自我分析与督导等,并取得执业资格才能上岗。以哈佛大学为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全职教师有30人,该校在校生共有21000人,师生比为1:700。这30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精神病学家8人,临床心理学家8人,临床社工13人,临床护士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0%。以国内某重点高校为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全职教师8人,在校生约30000人,师生比为1:3750。这8位教师中有7人为心理学专业背景,1人具有医学背景,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8%。从人员专业性来看,该校在国内已属不错的配备,但从专业的互补性及服务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该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重要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关于心理健康普查这里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普查的效度;二是普查的参测率。关于效度,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普查工具各不相同,每种工具筛查的标准也多有差异,这就会导致在此工具下筛选出来的人,在彼工具下则不会被检测出。而据此跟进的心理帮扶措施则可能帮错对象,从而造成人力的浪费和受众对普查结果信任度的降低。另外,普查均以自呈式量表的形式呈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虚假作答来掩饰。再加上并非全部学生参加心理测试,尤其是研究生的参测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则会游离在普查之外,因此普查筛选的效果可能并不如预期。

2.关于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很强,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要获得职业资质往往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独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时常会出现辅导员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质就流动到其他岗位或是离职,为了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力量,高校又要重新培训新的人员,这势必造成培训成本的提高。再者,辅导员有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愿意从事或者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关于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委员这个群体是新生事物,与传统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干部相比,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心理委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以及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朋辈心理互助事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各高校对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同,有的心理委员是专为心理危机干预而设,从而使他们自己和广大同学都认为心理委员是学校机构安插在同学身边的“眼线”,导致工作自信下降,成效不高。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析

基于前述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点和不足,笔者进一步从理念与实践上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梳理。在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服务理念理念是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凝结,是该机构之所以存在的灵魂。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强调整体性健康,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理念是治疗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关爱个体学生,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有的高校强调优化来访者的心境,如牛津大学的理念是让来访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能够在牛津大学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并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我国高校似乎对服务理念不太重视,相当多的高校没有成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遑论通过理念去感召与凝聚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依据高校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基本的要素应该包括关系(如促进乐群性)、全人培养(如促进社会性、职业性)、整合发展(心灵、智力发展)、提升主动性与成就梦想等。现有的风格,如“尊重、平等、真诚、专业”,“呵护每一个心灵,让梦想在此启航”,比较笼统和抽象,指导性不强。

2.建立专业组织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单位多元,大多隶属于学生工作处,也有部分隶属于团委、医务科、德育教研室,有些设在专业院系,还有的由学校直属等。从全球著名高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所属单位也不尽相同,有的属于医学中心,如哈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有的属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中心,如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所属机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分工如此精细的今天,“什么都做,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边界需要更加清晰。以一棵榕树来比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多个“支柱根”。让这些根都能扎入土壤,才会让榕树枝繁叶茂。这些“支柱根”应各有侧重,分别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康复”等功能。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由教学部门承担。有条件的学校可由专门的教学单位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与他人,增进自身的主动性与人际互动等。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越多,越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越能促成学生的良好心境。心理咨询功能应由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队伍应吸收精神科医生加盟,这部分医生较少进行心理治疗,主要为中心的其他咨询师提供医学建议、对精神类药物进行管理,并负责与相关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畅通学生转介渠道。社会康复功能应由学生生活园区承担。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已经不能再简单定义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园区应配备专业社工和临床护士,开辟专门的训练与辅助康复场地,购入必要的器材,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好更快地康复。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生角色时,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指成长与领悟有先后之分,擅长与专项也会因人因事而异。尽管国内外对心理咨询师的称呼大同小异,但培训一两年就上岗和受过严格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区别很大,但我国的从业人员除了心理学背景的咨询师外,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大多数高校的咨询教师队伍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由于人手短缺,有的高校兼职人员比专职人员还多,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或延误心理咨询时机。即使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也有相当多的人感到咨询工作挑战极大,主要原因是在学历教育中未能接受应有的专业培训。高校人事等相关部门应规划人才培训与发展,统整前述三种服务力量,确保相关服务人员保持专业性。强化在岗培训,加大交流学习的力度。对于新进人员,要提高入职门槛,考察专业方向,确保其提供的服务具有专业性。

第7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创业人才稀缺,专业化师资匮乏。一方面,我国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也普遍存在创业人群精英化倾向和盲目创业等误区。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竞赛,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也逐步开始注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激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业设计大赛、科技竞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3]。创业很多,但创新却相对较少,创业项目更多的是瞄准市场而不是瞄准技术,追求利润而非创造市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创业应用,要找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中的应用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当中,专职于创业服务指导的创业服务人才与师资队伍匮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大多数来源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辅行政人员。此外,创业教育服务往往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经验较少,创业服务效果无法达到最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4]。

2、服务定位模糊,支持覆盖面小。具有深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贯穿于从创业项目培育、创业项目论证到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具有广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包括对创业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对创业项目产品的市场推广等内容。以这样的标准来反观目前的工作,我国高校对创业项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缺乏。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的孵化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支持,更多的是提供项目展示的平台,而非后期发展的资源,这使得创业项目的发展举步维艰。3、优惠政策落地难,相关服务难到位。在国家层面上,创业政策在细节上并没有触及根本,政策有效落实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尤其是与毕业生对接的政策。例如:因为户口政策没有落实,如果毕业生创业失败,没有第二次创业机会,将由于不再拥有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资格,只能返回家乡。在高校层面,目前,不少高校的创业服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而具体到落实和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建议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高等学校应当学习国内外高校优秀的创业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体系。同时,还应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指导队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目标,构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健全学生创业心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却大多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之中[5]。高校需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递。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借助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通过实施创业实践基地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开展创业大赛、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各种创业活动,实施创业实践教育;通过鼓励和活跃学生创业社团,加强专业指导,让学生创业社团开展自发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搭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审查和辅助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创业做好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协同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业观念和精神;打造创业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制定相关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另一方面,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在实践中向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学习。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高等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以提高创业能力为核心,相应的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量化的指标方法,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及其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师生测评、考试测验、特殊观察、分析研究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量化。[6]

作者:陈玉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3]孔凡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04-205.

[4]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第8篇

【关键词】 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就业

一、公益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应当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开设创业课程。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百森商学院――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等。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事业,具有全局性、全体性、平等性、公共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公益性。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育具有公益性。高校创业教育与知识的创造传承、学术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具有公益性。

公益创业一词起源自19 世纪英国。“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Gregory,1998)。公益创业既专门针对传统的竞争市场,公益创业又另外拓宽 “市场”的概念,嵌入了不可回避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类:(1)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 (2)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3)志愿公益活动和(4)产学研混合型。

尽管公益创业这个概念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大多认同其包括创业性和公益性两个基本的特征维度。公益创业总体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环境下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这种活动通过前瞻性地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遍览全球,公益创业在欧美发展已20年,欧美国家不断致力于社会型创业的企业,不仅能够自身获得盈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公益创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公益创业能够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在企业的帮助下摆脱贫困。

公益创业教育,则指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在国外的大学里,之前也没有“公益性创业”的课程设置,学生们多半是通过学生社团协会公益性创业或者管理的。近些年,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将公益创业作为一个有效的社会变革过程介绍给社会服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国内,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已开始有很多地区和高校在进行公益创业方面的探索。上海静安区也提供“孵化器”帮助大学生公益创业等,湖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进行了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公益创业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以及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公益创业教育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型的教育,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思考

1.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体现教育本质和趋势,有利于树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公益创业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大学在其发展历史中,其功能先后经历了教学、研究与教学、经济和社会服务,西方甚至提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口号。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体现教育本质和趋势,有利于树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2.公益创业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树立高素质人才培养导向。公益创业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有利于贯彻党的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3.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和服务社会的竞争力,形成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土壤。国内外的知名大学许多是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最典型的是被誉为硅谷的“心脏”的斯坦福大学,其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Google、Yahoo、SUN等著名企业。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建设创新研发机构,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成果产业转化,为提升品牌形象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

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和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由于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稳步推进,学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积极,各项成绩斐然:由中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联合举办的首届“YESPLAN―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大赛”的决赛中,湖南大学“滴水恩公益基金会项目”获得金奖。最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12月,湖南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了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公益创业教育包括教学、研究、实践等体系。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措施和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1.构建“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一个完整的基于“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当由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多个模块组成。培养方案应当依据“尊重个性、阶梯培养、柔性嵌入”的原则、将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将公益创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课程整合一起,构建公益创业教学、研究、实践等多个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建设“公益创业”复合型师资队伍。“公益创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掌握慈善公益活动的基本技能技术和先进的慈善公益项目管理知识。湖南大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一支10多人的“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公益创业专职教师团队。学校每年定期派专职教师到外学习,并建立建立长效的师资交流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参与“公益创业”平台教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最后以课程群为单位,将教师组织成“公益创业”课程集群的教学团队,提升师资的整体业务水平。

3.构建“公益创业”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公益创业”教育平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组成团队进行项目全过程的实践,并通过团队合作式学习培养工作素质,提高协作能力。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以下学生评价机制:团队分为主、个人分为辅的考核方式;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稳定和淘汰相结合的流动机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敢于挑战风险的能力和毅力。

4.进行支撑“公益创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施行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和保障,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规划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公益创业”案例库建设、“公益创业”教学研究:实验区积极承担公益创业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材和发表教学论文,积累经验,推广成果,起到示范作用。

(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 “公益创业”的重要环节,学生年进入相关组织进行工作实践。为了支持这种实践,需要和有关组织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使学生接触真实项目开发和管理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做真实的项目,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素质。

5.构建系统的公益创业研究体系。创业创业乃至公益研究仍处于它的青春期(Low,2001)。目前,国内大学创业研究机构也非常多,有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等。尽管我国创业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我国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公益创业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必须在公益创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从事公益创业研究学者等方面进行努力,构建系统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6.营造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如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院与业界良性互动。除了正式的课程以外,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硅谷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实验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师生创业搭建广阔平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国内较为成功的是清华大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首倡公益创业教育,湖南大学在国家级高新区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校长钟志华院士提出:要形成政、产、学、研、民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合力,高校营造公益创业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淑雯.论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科学.2006(4)

[2]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3]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4]公益性创业教育.国外如何进行.浙江日报.2008-06-03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精益,教育

1.民办高校概念及发展现状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公办高等教育逐渐显露的不足,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办高校以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贴合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设置,吸引了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注意,已成为当今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截至2011年2月,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共计572万人,其中实施学历教育的人数达401万人[2]。但是,随着现阶段社会生源的减少、公办高校的扩招及办学机构和组织的盲目增设,民办高校的发展又面临新一轮的考验。要想在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民办高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立足长远发展规划,优化教学资源,面向市场需求革新课程体系设置,以精益理念为指导,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体系,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

2.精益思想及精益教育

精益生产核心是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消除生产全过程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劳动和资源,追求“尽善尽美”,达到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应变能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

精益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将精益生产的思想贯彻落实于教育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变革课程设置,创新管理方法,培养与学校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

3.1以经营效益为核心

精益教育要求学校以全局性、系统性的办学理念为基础,追求产出价值的最大化,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资源效用的关系,精简组织机构和培养流程,按照“准时制”的思想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精益教育要求学校充分研究和利用市场需求,以市场未来的需求为办学导向,合理设置并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明确并发挥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3.3以个性化发展为手段

精益教育响应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其实施是在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分析与学生主观愿望的调查基础上,充分利用办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色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与培训体系,有利于社会多元化需求,满足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3.4以集成化流程改造为支柱

精益教育摆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对教育流程进行再造并保持持续改进,革新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集成;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修养素质的集成;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的集成等,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民办高校的精益人才教育

4.1转变办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办学观念是办学特色形成的精神要素,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民办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的呼声是工作的命令”。首先,改革办学质量观,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保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其次,改善学校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生硬关系,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校的办学及管理方式提出意见或建议。第三,落实“学生自主”、“学生自治”,发挥学生党委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会的基层领导作用,赋予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自律、自治的权利。第四,转变学校管理阶层尤其是辅导员老师的管理思想,变“监督者”为“协助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发展需求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确保其贯彻实施。

4.2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建设

构建精益教育体系,必须优化教学资源,使之创造最大的效用。而人力资源是民办高校最宝贵、也最匮乏的资源之一,故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其长远的发展。首先,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及有效地奖惩机制。其次,实施以发展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聘任高级兼职教师为辅的用人策略,按照需求设置岗位,尽量做到才有其用。第三,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用个人发展规划的前景留住人才,为学校发展培养支柱力量。第四,变革教学机制,鼓励参与各级教研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技能。

4.3精简学校机构,创新管理方法

首先,精简学校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结构形式,减少中间层次,建立明确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其次,规范管理条例,引入ISO9000族标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第三,丰富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管理技能培训,扩大管理幅度,推行导师制,将精益生产中先进管理方法引入日常管理工作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胡群鸽.私学•书院•民办高校――论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65-6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