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管理的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管理的要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管理的要素

第1篇

关键词:民俗文物;征集;利用管理;主要问题;对策

民俗文物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而传承下来的实物资料,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部分内容。物质民俗包括衣食住行、交通、生产、工艺制作的实物资料;社会民俗包括家庭、社会机构、民间团体、节日活动、岁时礼仪的实物资料;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习俗、、道德礼仪、诸多禁忌、民间文学、游艺表演和口头传承的文字记录资料。民俗文物价值重大,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既反映经济基础中的社会关系,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制度建设和意义形态。目前我国没有综合性的国家民俗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工作中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故而无法全面地、有效地开展民俗文物征集和保护。

一、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民俗文物征集被忽视,征集范围和界定标准模糊

我国拥有物品随葬的古老风俗,上千年的随葬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文物。长期以来,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丧葬物品的挖掘和保护上,而忽视了民俗文物的征集与保护。与具有传世价值的古代的陶瓷、书画、玉器等文物相比,民俗文物是流传在近现代的实物资料,人们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加之许多民俗文物本身工艺粗糙相貌平平,故而其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相对较低。在这种认知下,许多博物馆未将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摆上重要议程,导致我国大量的民俗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它们流失、损坏甚至成为绝品。

又因《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没有对民俗文物的范围、种类、定级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地方博物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不知应选择哪些民俗文物实物资料入库,模糊不清的征集范围和界定标准增加了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难度,导致博物馆的征集工作出现混乱和不足。

(二)征集缺乏科学性,实物材料获取方式单一

民俗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属性,应及时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征集和利用工作。目前,许多民俗文物瑰宝还沉睡在乡野民间,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不见。一些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调查和规划,无法全面掌握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所征集的民俗资料缺乏典型性、配套性、完整性。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些鲜活载体的民间艺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民俗资料的收集刻不容缓,资料转瞬即逝,文物工作者们要把握时机充分准备。

收集民俗实物资料,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民风中最优秀的品质和美德传承下去。在民俗资料的征集过程中,一些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方式十分单一、局限于物质实体资料、文字文献资料的收集,导致了诸如民俗事像、民间技艺、民间传说、武术演式、戏曲唱段等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流失,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受到折损,无法全面、生动地展其独特的魅力。当今数字化网络时代,观众对博物馆展出资料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往单一的物质实体参考和文字资料说明的形式已经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重收轻展,文物利用不足

民俗文物征集后,一些博物馆只是将文物登记建造入库,在文物利用管理却在疏漏,没有对文物进行规模化、特色化的展览设计。民俗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其传承和蕴含的无形的民俗文化,它是人们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某个地区的风俗人情文化的重要渠道。若无法通过文物展览向公众传递民风民俗,文物本身将失去收藏价值。博物馆重收轻展的做法,严重导致了民俗文物资源的浪费。

二、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思路,做好抢救征集工作

首先,我们要转变认知上的偏差,高度重视民俗文物抢救征集与利用管理的工作,充分认识到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的价值。其次,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应合作发力,调动政府、企业、团体、个人等多方力量开展民俗文物征集活动,鼓励个人向博物馆捐赠民俗文物。由国家成立专项民俗文物基金,地方博物馆可以申请征集资金,民间工艺和技艺的艺人可领取生活补助专心培养技艺的传承者,从而有效地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和技艺。同时,文博单位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民俗文物知识,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进行宣传,从而树立广大社会群众的民俗文物保护意识,尽可能减少民俗文物的流失和消亡。

(二)制定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的法律法规

文物局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相关法规,让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规章条例中,要明确民俗文物的征集范围和分类方法,可采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划分方法,同时借鉴历史、革命文物的鉴定等级方法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让我国民俗文物征集保护工作拥有理论依据。统一、标准化的工作语境下,有利于防止文物征集工作的混乱,同时便于各级博物馆之间的通力合作。

(三)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充分收集民俗资料

民俗文物征集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即要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制定征集计划,明确文物征集的对象和范围。博物馆在开展征集工作前,应组织地方政府、民俗专家一起开讨论会,对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民族风俗和文化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指出该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讨论会上应认真梳理出相关民俗资料框架体系,确定好征集大纲和征集计划。萍乡博物馆每年定期对当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民俗文物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制定每年的征集计划。在征集过程中,萍乡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灵活使用录音、摄影、摄像等形式收集有形与无形的民俗文化资料。

(四)培养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民俗文物工作者中缺少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应该培养大批精通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博物馆可以结合高校成立民俗文物人才共培计划,为热爱民俗文物保护事业的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就业的机会,共同加深民俗文物研究,形成业界和学界良性的交流和互动,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民俗文物工作。各级博物馆可以开展民俗文物工作交流会议,通过吸收和借鉴各方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馆中民俗文物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文物局可以成立民俗文物鉴定班,让在职人员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博物馆人才的整体素养。地方博物馆可以联合社会团体力量,向社会公众开设民俗文物学习班,广泛地培养人们对民俗文物知识的兴趣,为民俗文物事业的发展孕育大量的潜在人才。

(五)鼓励民间收藏家联合办展,多样化呈现民俗文化魅力

博物馆由于人力、经费、场地的限制,无法广泛大量地收藏民俗文物,一些精品、孤品、绝品散落在了民间收藏家手中。为了全面地向公众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博物馆应主动与民间收藏家合作,采用联合办展的形式,充分利用民间收藏家手中的民俗文物资源。联合办展在当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可以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度,又可以更好地呈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萍乡博物馆经常邀请拥有藏品的民众一起参与到展览中,如陈列早期的邮票、画册、报纸、钱币、家电等物品,让拥有民间工艺和技艺的艺人现场表演,透过多样的呈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民俗文化作为活态艺术的魅力。

(六)打造地方陈列品牌,推动地方民俗文化旅游

在民俗文物的利用管理方面,博物馆结合地方政府,要主动打造地方陈列品牌,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当地历史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要突出地方民俗的特点,如在展品陈列中让观众动手制作工艺品、每天固定安排短小精彩的民俗表演、以纪念品形式向观众售卖民间工艺制品等。萍乡博物馆为打造自己的陈列品牌,设计了《昭萍之光―――萍乡自然、历史与人文陈列》的方案,通过民俗文物的展示让公众领略萍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风韵、人文风采、经济风貌、民俗风情,以求真实地反映世代萍乡人独特的生存状态、人文传统和人文性格。目前,萍乡博物馆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成功地打造出一部物化、形象、生动、浓缩的萍乡志。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环境下,我国民俗文物的征集与利用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物工作者应积极转变陈旧观念,加强对民俗文物抢救工作的重视。我国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俗文物相关的法规制度,让民俗文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全面拯救濒危民俗文物,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民俗文物知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民俗文物征集。同时,要积极地培养民俗文物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民俗文物保护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民俗博物馆要拓展眼界,利用民俗文物打造地方历史文化品牌,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事业,以民俗为窗口,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和社会常识,对民众进行文化熏陶爱国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是社会的文献情报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教育和科研,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服务的学术机构[1]。当前,人们对图书馆工作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足轻重的,认为在现阶段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图书馆所发挥得作用越来越小。殊不知图书管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一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职业道德方面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这个职业集团为圆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图书馆员的自觉意识,向社会公示集团性的职业伦理、专业素养与行业规范。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方面。因此,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图书馆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

1.爱岗敬业:爱岗就是应该热爱图书馆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2.读者第一:读者是图书馆直接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都体现在对读者的认识上,这也是一种职业责任。这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

3.勤奋好学: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并且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4.礼貌待人: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要求图书馆员热情文明、真心实意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3]。

二、文化专业知识方面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领导的基础,缺乏专业知识是难于胜任图书管理工作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真正在图书馆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专业的人员几乎不到10%,这对图书馆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也是图书馆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缺乏条件。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是图书馆各级管理者的必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懂得自己的管理对象,了解有关业务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本馆本部门确定恰当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行内行的领导。专业知识还指各行各业、各层次、各岗位管理共同需要的科学知识,如信息科学、控制论、系统论、决策科学。

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技术含量的信息服务工作,工作人员必然要及时更新知识,扩展能力[4]。目前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结构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不相符。因此首先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时代新观念的教育,树立信息服务为主的观念,树立文献深加工的观念;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现代化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变单一型人才为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再次,实施继续教育,改善学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和培训,实施继续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而且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水平,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有利于宣传图书馆,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改善图书馆的形象,提升工作人员的地位。

三、业务能力方面

由于图书馆业务量很大,有些图书馆图书利用率较低,工作局面难以全面展开,致使业务人员的配备不得力。由此带来许多工作无法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时还动摇了干部队伍的信心。为了促进地方文献工作有效地开展,配备和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迫在眉睫。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除掌握多层次知识外,还应具有宏观思维、科学的逻辑推理、预测分析、灵敏的信息与心理研究等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5]。

1.宏观思维能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埋在资料堆里,必须要有宏观思维,做到从积累资料入手,从大处着眼,收集积累细小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旁系性,善于从某些信息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有用的微观信息,开展立体思考,通过点滴资料的积累去揭示未来的发展。

2.综合分析能力。图书管理人员要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储存、检索,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认识其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变化规律,为读者提供方便。而综合分析的质量关键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能性:一是要提高选择素材与国情的适应性;二是精确地辨别、选择素材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3.较高的心理素质。图书馆管理人员是根据不同用户与读者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直接为读者与用户提供信息和资料,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分析用户与读者的心理特征、活动过程和行为需要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J〕.图书馆论坛,2002(5):42—44.

[2]孙浩.浅析图书馆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J〕.管理观察,2008(14).

[3]高丽瑾,信息时代的呼唤——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形象的塑造[J].

第3篇

城镇历史景观是漫长历史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层层积淀的产物,拥有物质与价值合一的整体属性,其景观形态是价值内涵的载体同时也受到价值关系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层积于不同载体要素之中,成为与其所在地域自然、文化背景广泛关联的遗产对象。对于此类对象的保护,须首先以对其要素构成与层积载体的梳理、识别作为基础。

1 要素构成    

城镇历史景观是城镇居民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改造、利用自然,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形成的景观对象,是城镇客观物质环境要素与生活于城镇中人群主观行为与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镇历史景观具有“物质”与“价值”(或文化)的双重属性。其物质系统是价值内涵的外在表现,价值机制(或文化内因)则是促成物质系统空间、景观形式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物质系统由建构筑物、空间、环境、人群行为四大要素构成,其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与发展信息记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历史城镇的物质表征下还蕴藏着无形的价值内涵(或文化内因),是城镇定族群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创建人工环境与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精神基础,也是城镇中相关生活、职能与信仰关系的体现。由于价值与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复杂,未有定论图。因此本文对于历史城镇价值、文化议题的剖析主要从特性与共性两方面着手。“文化特性”指城镇在产业、商贸、军事、政治、宗教、民族等专属职能与族群因素影响下所发展出的文化特质。“文化共性”则为在特性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所有城镇在机制层面的共同属性。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三者间的关系中逐渐发展出了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四大文化层级,建构形成人类文化系统。对于历史城镇而言,物质文化即物质系统;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则因源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行为与社会关系,可分别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人居文化以及与职能工作相关的职能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与城镇现实发展相关的文化动力机制;而对于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失去现实意义的行为与制度文化,本文则将其划归城镇的历史文化部分,作为对逝去事物的纪念;最后,人居、职能与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城镇与客观现实世界关系紧密的文化版块,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观念世界中更为纯粹的精神文化(图1)。任何类型的城镇历史景观都可分解出上述两大系统要素对象,并因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而呈现出景观特征的差异曰。

2 层积载体      

“物质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划分方式虽理清了城镇历史景观的要素构成。但在现实状态中,两大系统则是在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有机叠合于一体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犹如生命体的躯壳与灵魂[}, o}。因此,对城镇历史景观的分析和研究需以整体、综合、发展的眼光看待,将前文所析的各种物质与文化要素置入相关的空间载体中联立、组合,将城镇视作由两大系统交织构成的空间文化意象。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景观载体包括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与地标节点四个层级。宏观层面,建筑群体与山水环境以及街巷、广场的组合形成了城镇的总体结构,以城镇格局的方式呈现,同时反映出城镇相应的职能与社会结构关系;中观层面,具有相同或相关性质的建构筑物与局部的空间、环境元素又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簇群地段,并具有相应的肌理特征,是相应社会团体、机构秩序的体现;而在各种公共与私密的区域,人工建构筑物与自然环境围合出地域性的街巷与场所空间,是不同地区生活方式与行为习俗呈现、展示的舞台;微观层面,标志性的建构筑物则成为城镇中的节点地标,扬显着城镇的地域精神与时代信仰。在不同职能与文化因素影响下,上述四类景观载体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与复合性的层积关系。

第4篇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自体动静脉内瘘 感染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主要是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终身替代疗法[1]。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内瘘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2],也是其生命线。局部炎症可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观察和护理其生命线,控制感染,尤其重要。肾内科对4例自体内瘘术后伤口感染,使用庆大霉素换药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至2011年4月行自体动静脉成形术后伤口感染共 4例,其中1例由外院转入,1例是糖尿病患者,年龄在35-55岁之间。

1.2 护理方法:先用2.5m无菌注射器抽取庆大霉素备用。按常规伤口换药法处理感染伤口,即用碘酊消毒,范围大于无菌敷料覆盖面,用抽取好的庆大霉素取下针头,滴2-4滴至伤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将剩余庆大霉素滴在敷料上。最重要的是有庆大霉素的敷料一定覆盖在伤口处,然后再用覆盖敷料,用胶布固定好,这样使伤口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有利于伤口愈合[3]。

2 结果

1例是糖尿病患者连续4天经过上述方法换药,其余3例连续3天换药后伤口处未见分泌物,发红,肿胀,未诉疼痛,伤口愈合好。

3 讨论

感染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敏感,其主要成分由小单孢菌所产生,为一种多组分抗生素。庆大霉素作为局部外用抗生素,具有安全、简单的优点。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伤口感染,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加上庆大霉素取得了显著效果,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黄彩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吉林医学》2010年第21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2004年12月—2010年3月共为80例重型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N)。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岁~70岁。肠内要素膳饮食是由营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要制定的营养饮食,能够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和热能需要,主要采用2种,一是匀浆膳制剂,以各种粥水、汤水、奶粉、果汁为主;二是要素饮食,为化学配制膳,主要为能全力。

1.2方法

由主管医生根据病人情况,邀请营养科医师会诊后,由营养科制定和配制好病人的要素膳饮食,送到科室,指导经管护士或家属、护工鼻饲方法、注意事项等,护士按要求执行和护理。营养科医师每日下病房查房,进行调整。一般输注方式有定时灌注、连续输注和间歇输注三种。本组80例病人均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经鼻插入鼻胃管,管饲流质和要素饮食,温度38℃~40℃,每次≤200ml、间隔≥2h,应用能全力者将能全力通过EN输注器与鼻饲管连接滴入,早期常使用每毫升3.138kJ的能全力,开始为40ml/h~50ml/h、500ml/d,以后逐渐增加,最后可达80ml/h~100ml/h、1000ml~1500ml,若病人不愿或不能摄入过多的液体,为满足机体能量的要求,可酌情使用能量密度为6.276kJ的产品,500ml/d~1000ml/d。

2 结果

除1例患者出现计划外拔管外,有24例腹泻,5例发生便秘,6例发生恶心,3例应激性溃疡,3例发生误吸,7例发生脱管和堵管,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

3 护理

3.1 宣教

实施肠内营养之前,应详细解释肠内营养的意义、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配合要点,对烦躁不能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肢体约束。

出院前教会家属操作方法,营养液配置,以及各种故障排除方法,根据不同材质胃管定期来院更换胃管。

3.2管饲护理

管饲前脑出血患者床头宜抬高15-30°,脑梗塞患者床头抬高30-45°,注食后至少30分钟后改变。检查有无腹胀,胃内容物是否排空。除在休克状态或恶心、呕吐、呼吸障碍等病情下需禁食外,一般不主张禁食。管饲前吸痰1次,管饲后30min不宜吸痰和搬动病人,防止诱发呕吐及误吸,结束后用30ml温开水冲管并提高胃管尾端让冲洗液充分进入胃内,防止堵塞管腔。

3.3并发症的护理

3.3.1 胃肠道症状 通常发生于E N开始及使用高渗性饮食时。病人腹泻时应及时查找原因,注意营养液温度的恒定。调整滴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加强清洁消毒工作,防止潜在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及时记录病情,做好肛周皮肤的清洁。便秘患者给予及时地增加液体的摄入量,配方中加入菜汁和果汁,必要时用开塞露。恶心、呕吐患者给予及时暂停喂食,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呕吐物,遵医嘱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恶心、呕吐渐止,同时严密检查胃腔残留量。另应激性溃疡患者减少或短期停止鼻饲结合止酸治疗后好转。

3.3.2 误吸 由于吸痰不当可引起食物反流或发生于营养液输注过快,故输注前要吸净气道内痰液,动作要轻柔,输注时给予半卧位,尽量避免刺激病人,以防止呛咳。另外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3.3 脱管、堵管 护理中应适当约束躁动病人的双上肢,翻身时或外出检查时应妥善固定好胃管。鼻饲给予药物的时候,药品应研成粉末状,以防颗粒过大堵管。病人清醒后应多与病人交流,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4 讨论

鼻饲是卒中后昏迷、吞咽困难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使鼻饲营养治疗安全有效的执行,保证患者营养、药物及水分的摄入,有效的改善卒中后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的发生,有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EN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并能促进病人康复,只要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肠内营养管饲的“三度”原则,即速度、浓度和温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对病人家属进行EN知识指导,可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驱动因子;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7-02

1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师资短缺、手段落后等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国际化趋势无法对接、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是制约本土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当前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引导学生从实践过程中提炼专业知识,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亲历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和从业习惯,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2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本土化与国际化衔接原则。旅游业是国际化程序非常高的产业,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必然会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学生在熟悉本土国情的同时,还需要养成国际化意识,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化技能,以适应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2)统筹规划与强化实践原则。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订统筹性教学计划,在校内设立综合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及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基地负责规划统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状况,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

(3)凸显互动和校企渗透原则。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项目中的交流与互动应当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依托系统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企渗透合作,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4)统一标准和突出特色原则。实践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养成其岗位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应当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在专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优势,形成品牌专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

(1)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拓宽国际化就业实习基地。以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平台,以实训室管理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动力,以国际化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展开并优化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过程建设。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定总体的管理方案和详细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反馈,修整和完善运作方案。

(3)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不应过于硬化,而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把握。同时,应当加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考试评价,以学生为主导的互评与自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竞赛式评估,顶岗实习时应重视来自一线行业的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导师组和完善专业导师制,实行学生指导包干,实行专业导师组统一指导和专业导师分别指导相结合。同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请有国际化工作背景,有国际化从业经验的一线资深人士进校园传道、解惑,同时专业教师也应走出去,到企业兼职,多积累国际化工作经验。

(5)实践教学的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后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实践教学前准备、实践教学中运作、实践教学后信息反馈和实践教学计划完善。根据ISO 9001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分类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档案,以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

首先应当明确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三个:其一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需要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旅游强国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旅游人力资源作支撑。其二是明确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三是理顺实践教学内在机制和冲突。要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化关系,协调好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之间的递进渗透与有效衔接,促使实践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用。

围绕这三个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外延与培养途径研究。具体包括:旅游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国际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国际化、实践教学交流合作国际化、实践教学教育品牌国际化;第二,实践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与行业需要零距离接轨;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的保障和预防;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深度研究;实践教学适应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求等;第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不同教学方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国际化经验与本土实际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与衔接等;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关系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总体规模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如何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功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人员的组织规则、聘用程序和协调机制;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用性和国际性;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等;第五,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环节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如何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开展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5结论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构建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构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剑生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周兰完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路[J].科技资讯,2007(23)

第7篇

作者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进行审视,在对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的涵义进行分析后,从理论上对其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警察体育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字:

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警察队伍整体素质要求的提高,警体训练在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风险。为保证警体训练活动的持续开展和警察队伍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把警察体育训练管理作为管理项目,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警察体育训练这一项目中,建立了以全过程、全部风险、全面组织为特征,以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为四大支柱,以逐步构建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最大限度解决警体训练增强警察队伍战斗力与警体训练过程自我减员的矛盾,使得警察体育训练既能把自身训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又能最大程度地通过警体训练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

1.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涵义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个主体、各层次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警察体育训练看似一节课或一次次训练的片段性过程,但每节课或每次训练都是环环相扣,且训练过程需要各个训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协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总体而言,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1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这是从时间跨度层面上的管理,即从警察体育训练的筹划、开训、训练过程、结束汇报阶段等整个过程中,对于其各个阶段的不确定的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监控反馈,实施有效的全过程预防、控制,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1.2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警体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时,都要充分预测、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警体训练的风险库,不能有遗漏和疏忽。这是在空间上的全面管理。

1.3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各视角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警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如训练计划、训练效果、时间安排、器材保障、人身保障合同、技能运用等;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控等全过程;采用的对策措施也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训练人员配置、组织体系、训练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概述

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2.1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要素分析

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图3-2):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管理过程之中。内部环境是指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人”和“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即教官和受训警察的人品、性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环境中的抗压能力等。“物”的环境是指训练中的硬件保障和器材供应、使用的情况,是硬件环境。内部环境是推动训练过程可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管理过程中其他要素的生存基础。目标设定是根据警察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及内部环境,管理和训练部门确立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要确保管理和训练机构有一套确定目标的程序,并保证已确定的目标与训练的任务相一致,而且符合的相应较低风险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是识别警察训练的各种风险、确定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对相应风险采取科学对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受训者对潜在的风险苗头进行及时控制,灭火于未燃之际;信息在训练的组织管理中各个层面被需要用来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其需要适时地确认、捕捉和交流。交流也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出现,自上而下地贯穿于整个过程。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整个警察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过程的宏观、独立的监督控制,其在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正。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独立评估二者的结合来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警体训练风险管理这一有机体系。内部环境是整个管理的平台,内部环境中“人”的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影响决定了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具体风险管理战略和流程都要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控制和再完善,以保持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俱时性。

2.2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的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构成。目标体系制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基础。制定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公安实践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细化、科学化。总体来说,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风险事故发生,在保证警体训练质量的同时,保障训练的安全顺利进行。而具体目标体系的细化和构建,要通过实践调查、科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论证。在构建好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针对公安工作和警察训练的实际,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指标体系等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图3-3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构成图

2.3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内容“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训练资源设施配备的管理环境;软件环境主要是指整个训练的人文管理环境(见图3-3).警体训练的硬件环境主要有:训练器材的充足程度、质量及安全性能;训练场地的安排设置、使用情况、受损程度等;训练资源的供给情况,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学习、训练技能知识网站的浏览等。警体训练的软件环境包括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2.3.1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与灵魂,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文化包括训练知识技能、训练制度规定和意志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警察训练知识技能的合理安排、适当宣传、快速整合、深入实践,来促使公安民警对所学知识技能及相关风险防控知识做到学前有兴趣、学中有动力、学后得益处;通过制定实施训练管理的制度规定,使得受训民警增强纪律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加深受训队伍的整体实战意识,同时为受训人员树立法治观念、减少“人治”的可能性寻求一个可靠平台;通过训练前动员、训练时培养、训练后总结,重在培养受员民警不屈不饶、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敢于克服战胜困难等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自我防控重大风险、减少中小风险、处理个别风险的意识。

2.3.2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组织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警体训练中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依靠教官和受训学员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更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警体训练风险的管理和运作,平时负责本系统的日常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突发风险事件出现时进行应急管理。目前我国警察体育训练的主要基地通常是各地警察培训机构和警察院校培训部门,其管理的领导通常为机构或院校负责培训工作的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直接管理受训民警,而警体训练过程中直接的管理者就是教官、受训民警(自我管理)、带队辅导员或队长以及相关后勤工作人员,间接管理者包括培训机构领导和其他间接辅助人员,这些管理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管理起到不同作用。借鉴各国警察培训管理和体育训练管理的经验以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当前警体训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成立警体风险管理中心,主要从事突发风险事件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以下部门并赋予相关职责(参见图3-4)。

2.3.3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和执行实施者,是风险防控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对不同岗位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适时、针对性的培训,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修课。警体训练中的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训练中心领导、直接管理人员、教官及训练辅助人员,在对其进行培训过程中,重在强化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辅导培训,并对相应风险防控进行模拟演练,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风险管理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涵义包涵全过程管理、全部风险管理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三大方面。

3.1.2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3.2建议

3.2.1根据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这三个方面,从制度上、人员安排上和管理者的素养上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源头上降低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2从管理过程上,注重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在掌握风险应对方案的同时,强调“防”的意识,做到“不发生风险就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3.2.3进一步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警体训练中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细化,深入了解和掌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风险发生的动态临介点和预警红灯区。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等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5-118.

[2]凌平等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风险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2004(6):4-6.

[3]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4]田文学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119-121.

[5]秦燕.重大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探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5-28.

[6]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王和.奥运风险管理的中外比较[J].首都经济,2003,(7):14-15.

[8]杨辉.奥运风险与中国体育保险[J].中国保险,2004,(4):14-21.

第8篇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

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为建立适应我国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尝试:第一,构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决策系统。主要指体育部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决定体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系统。为了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得更好,应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系统。实施主体主要由管理办公室或教研室组成。其中,办公室贯彻学校的政策,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而教研室则根据整体安排,确保完成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统。组织一支认真负责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收集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相关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客观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办公室,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课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 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靳玉乐主编.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湖北教育2005(1).

[6] 金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第9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90-03

1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因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不安,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法律纠纷等问题,也给学校体育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如何降低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不良影响?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理念,从风险管理的层面来做深层次的分析,寻求学校体育潜在风险的应对策略,为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风险理论及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最初应用于经济领域的风险理论,如今已在很多的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险在英文中常用“risk”表示,是指“影响目标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是危险转变成灾难的可能性”。[1]风险理论认为风险无处不在,它总是以一定的概率形式出现,但通过对事物风险性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人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规避或减轻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2]风险管理是风险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美国学者威廉姆斯等在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从中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风险识别、衡量及运用风险控制手段与措施的一个过程,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组织的风险承受之内,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从这一定义看,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是指“为了合理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识别、衡量学校体育中的风险,并采取可行的控制风险的手段与措施,使风险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过程”。

学校是我国人才较为密集的地方,聚焦着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及国家的潜在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所在。学校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牵动社会各阶层和千家万户的心。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难免会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死亡的第一原因,而因学校体育活动引起的就约占60%,并有逐年上升之势,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法律纠纷不仅给当事人本身及家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也给学校、体育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使很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因惧怕风险,主动放弃了一些很有实效但存在较大风险的运动项目,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学校体育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关乎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关乎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的大事。

3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要求紧密联系,决定着一个单位或组织在活动中对风险的容忍度。风险管理部门在识别风险、管理风险之前,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总体上单位或组织应达到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具体到学校体育中,不仅是为了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为了体育教师能安全、有效的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而服务。具体目标则是总目标的具体细化,如减少事故10%、提高风险意识之类。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具体目标是:1)尽量减少 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受伤的可能性;2)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3)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风险的发生;4)当意外事故不幸发生时,应及时做好正确的应对策略,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4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将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4个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以及顺利实施这4个主要步骤的相关要素(风险管理背景、目标确定、内部控制)(如图1):

4.1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四个主要步骤

第1步: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是指风险主体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3]。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了解“有哪些风险”和掌握“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风险”。学校体育中的风险主要包含人为的风 险、场馆器材的风险和自然环境的风险三类(如表1)。

第2步: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用定量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个方面,哪个阶段;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即发生概率的大小;3)风险发生后所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及损失分析;4)风险发生的可控性分析,即分析哪些风险是可控的,并在之前就能采取解决措施。

第3步:风险应对(risktreatment)。是指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的执行者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和手段,来避免、减少、消除风险事件的发生机会、概率或将风险发生后所引起的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主要是“采取什么措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4步:风险监控(riskdomination)。是指对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检查,并在必要时做出修正,以使整个系统、过程能有计划完成的过程,主要是“是否按计划执行”的过程。

4.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相关要素

除以上几个主要步骤之外,关乎学校体育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其它几个相关要素主要有风险管理背景、目标确定和内部控制。其中,风险管理背景是指影响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各个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即包括学校体育内部的也包括学校体育外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实施所必须达到的各种专业要求;2)识别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方面所涉及到的共同参与者;3)确定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因素及具体的管理组织机构的构成。目标确定是指确定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实现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并使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内部控制是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所选定的风险应对措施能够按计划、有效地执行。

5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主要有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除应将降低风险应用于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外,针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表2)。

5.1回避风险

当学校体育中有些练习项目或事件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且如果发生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时,此时主动放弃这些练习项目或事件的做法就称为回避风险,它是最简单可行的、但又是很消极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这种应对策略虽然回避了可能产生的风险,但在回避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利益的可能性,所以在采取这种应对策略之前,应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应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有足够把握。例如果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身体不适时,依据情况应禁止其参与某些运动;如遇非常恶劣的天气,为了避免风险,一般应停止室外的体育课;某些场地和器材由于缺乏维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又没有资金来改善场地,也可考虑停止相关的运动项目,以回避风险;如果游泳池没有达到安全和卫生标准,水质浑浊而得不到清理,也应考虑停止此练习等。

5.2降低风险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当某些风险无法消除或回避时,事前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在风险发生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轻不良后果的应对策略,它是一种较为积极的风险应对策略,适用于高发生率,所造成的后果却不严重的某些活动或事件,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涉及面最宽的,最普遍、有效的应对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降低学校体育中的潜在风险:体育场馆、运动器械、教师、学生和自然环境。例定期检查体育场馆的通风设备、保证地板干净;保证游泳池的水质干净、卫生;游泳馆内设有足够的急救人员、设备和用品;重大运动设备质量合格的保证、安装稳固的保证;定期检测运动设备、器械,保证其无缺陷、无安全隐患;定期对教师的安全意识和急救知识、技能进行培训;给教师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以保证其心理情绪的稳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保证体育教学组织的科学、严谨;对学生进行健康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要点练习、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课余结伴练习;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气温较高时,应注意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碰到风雨天气时,应及时更改教学地点和教学内容等。

5.3转移风险

是指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或将损失降低到最低,借用合同或协议,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的财务损失后果转移到第三方的风险处理方法,其本身并不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针对低发生率、高危险性的潜在意外或伤害,转移风险是最佳的应对策略。转移风险最常见的方法是购买保险,这样当事故发生时,就可将风险的大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例学校给相关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所购买的意外身故保险、意外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等;涉及学校自身过失与过错的学校责任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此外,还有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是设立体育事故专项基金,这种专项基金可以是某一所学校、某几所学校,也可以是某市、某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一起所设立。资金来源可以是在读学生,也可以是学校的专项资金,更可以是两者的结合。目前国内高考体育加试的临时性损伤治疗便是属于这种应对策略,这种应对策略的成本低,方便有效,可减少潜在损失,节省费用和取得基金运用收益。但有时会因体育风险数量的增多或自我承受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其处理体育风险的功效,当体育风险发生时,导致财务调度上的困难而失去作用[4]。因此,在运用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所造成的损害程度。

5.4接受风险

也称风险自留。是指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一部分留给学校或活动组织者自己承担。这种应对策略适用于某些不能防范、不能回避,且发生概率及伤害严重性小的潜在风险。例不小跌倒所造成的皮肤擦伤流血;在校内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关节扭伤;小器械的丢失与消耗所引起的财产损失等,都是采取这种措施来应对。

6结论

6.1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难免会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为了能达到其健康的发展,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为了体育教师能安全的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而服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