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3: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73-01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是学生向中学学习生活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相当关键的一个学年,小学六年级学生通过五年的阅读积累,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储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在这一年的学习,既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复习,还要为以后的初中学习打好基础。这一级段语文教学与小学其他年级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开展好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
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经历,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了解自我,取得进步。
1、通过创设情境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课程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感彩和学习氛围的情境,利用这种情境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活用媒体情境、巧设问题情境、挖掘课本情境和开展活动情境等教学策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过年特有的情境,比如贴春联、放鞭炮等,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从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采用激励法无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即时激励法。即时激励法,也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运用即时激励法,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学活动、个别辅导等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用。
二、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进行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按照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通过互相提问方式、共同讨论、发表观点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在这些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收获快乐。 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积极面对,然后寻找有效的方法,克服缺点。所以,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三、以大语文理念引领教学
应该看到,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单单以一本书的课文来开展教学明显是不够的,只教一本书也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六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通过一本语文书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冲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广阔的语文教学来开拓教学的新天地,现代语文学习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与现代网络的不断兴起,给语文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以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拓展更多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语文知识,以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大语文的教学观引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总之,小学六年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学生不仅面临着心理发育和身体发育的情况,还面临着人格独立发展的情况,所以,老师必须认知研究、认真对待六年级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种满满.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增强学生自信心[J].学苑教育,2011,(19).
[2] 郑美灵.浅析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5,(6).
[3] 邱颖仪.浅析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3,(57).
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工作应是交接双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与七年级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试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角度分析我们日常教学中应如何做好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研课标,明过渡
新的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更注重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它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小学和初中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何具体不同。例如: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高年级的“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层面,由小学语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语文的“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老师只有真正细细研读课标的这些变化,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渗透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如飞驰的火车,我们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等就像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如何使孩子们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我们就要细细研究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该如何过渡,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具体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适度渗透一些七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研读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小学教小学,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注一些与初中知识关联性强的知识增长点,确定好既适应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又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目标,让孩子们跳一跳也能够得到,帮孩子在这些知识增长点上“飞一飞”。这样,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这两节车厢的联系就更紧密了,衔接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研过程,明方法
因老师们个人的理解不同并鉴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沿袭中年级的一些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小学老师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声音的轻重中去体会。而且小学的教学过程易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则需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高年级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学习方法的渗透。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来说,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通过朗读训练去感悟这一知识点后,将理解程度适当延伸、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进行初中学法的渗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之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帮孩子们整理出这一类词的共性――采用了拟人手法,进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说明事物的文章里,这一类词语能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初中语文学法的渗透。有了这样的渗透与铺垫,将来孩子们在初中再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就会因为这个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学生,促过渡
从小学升到初中,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低年级依恋老师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的过渡期,在对老师有明显依恋的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萌发。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抓好过渡、促进衔接的黄金期。我们应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给孩子一定的自,帮孩子们制订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及时总结、进行思维拓展的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研试卷,主导向
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学科教学工作外,也应了解初中语文的试卷结构,可以适当地按中学语文的考试要求考考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能够熟悉常见的初中语文试题,明白中小学语文考试试题形式及侧重点的差别。近期的泰州市抽测试卷,就体现了泰州市小学语文命题的导向:它遵循了“既紧扣书本,又略超越书本;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考查;既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试题出得“活而有格”。试题从形式到内涵都与初一语文非常相似,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一盘棋”的理念和思想,我觉得这对我们今后教学应起到导向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写作教学;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38-02
写作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开拓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在分析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小学教学目标细化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期待大家给些建议或参考。
一、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写作情感不足。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写作兴趣的现象,许多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是奉命写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在习作时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对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陈旧,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结构、语言表达形式及材料的组织形式与安排,虽然写作技巧是重要的,但写作内容所表达的志趣及真实情感也是重要的。忽视语言的情感,追求写作形式,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其写作的情感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对写作中充满兴趣,带着一种真实的情感,运用不同的有自己特点的表达语言,就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为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生写作教材指导性不足。教材是写作的基本教学内容,其包含在语文课本教学内容之中,对于人教版的教科书,由于受传统教科书的影响,导致习作的内容提示不明确,只提示写作方向或写作样式,却没有明确“如何写”等问题,使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不能明确写作标准,学生写作时也不能掌握写作方向。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的一个作文题目,写作要求:“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虽然明确了写作内容,但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作文布置下去就不管了,而不去提示学生具体如何下笔,明确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学生仍然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中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细化策略
1.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过程的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导致教学内容含糊不清、对学生不能正确的指导,从而影响写作教学效率。教学目标不明确包括写作教学内容不明确、内容理解有偏差、各个年级写作内容难度分配不合理等。没有重心点的写作教学,会引发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及松散性,进而导致写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低。所以,明确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确定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不断加大写作教学的难度,避免写作的随意性及松散性,从而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例如,在写作内容表达方面上,起初要求按例文仿写;在这个基础上要求随意、自由的写作,内容要具体充实;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写出生动、形象、有条理的文章,逐渐加大写作难度。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过程和方法方面,重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交流;重视情感态度,强调真实情感,进而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衔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根据教育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段学生在写作方面要不拘形式、自由发挥想象,写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将自己觉得有趣、对某件事物有深刻印象及颇受感动的事等表现在写作内容上;学生之间互相评讲写作,分享写作的乐趣。中段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是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基础写作阶段,因此,中段语文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或看漫画书,多看些作文参考书,记些读书笔记等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让学生找到写作乐趣及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长期的坚持,写作会更上一层楼。
3.注重情感的培养。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表现在写作上,生活的充实度越高,其写作的文章也就越充实。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领悟生活的多姿多彩,以贴近生活为主导,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只有不断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积累写作教学的素材,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才有写作的激情。
三、结束语
写作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初步接触写作,热情不是那么高,写作能力也不足,且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指导性也不强,导致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衔接语文教材的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加强协作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实现一个飞跃,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写作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玲.小学写作教学中情感性支架的实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杨瑞.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语用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65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小语界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语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课例示范,让一线教师有了学习借鉴的依据,并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于是乎,“语用”观照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正成为当下的主流。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语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现象日渐突出。一线教师渐生迷惑:“语用”究竟是什么?怎样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语用”?“学语用”难道就是“读写结合”……
新学期开学不久,随机听了青年教师的两节语文家常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比这两节课,感受颇深。现选取两节课的教学片断进行对比评析。
一、案例呈现
片段一
两位青年教师的《螳螂捕蝉》一课教学目标几乎相同。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思考:
用“语用观”审视以上三项教学目标,不难看出,一、二项教学目标,侧重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积累;第三项目标也是借助故事的表达方式,理解寓意,即深层次理解。
《螳螂捕蝉》一文的独特的“语用”价值难道是这样?实现以上三项目标就完成了《螳螂捕蝉》的“学语用”任务?两位青年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此一致,依据何在?
笔者认真阅读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2007年12月第1次印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下册)》(2008年修订本),又参阅了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4年12月第9版(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下册)》(2015年修订本),比较后发现,其内容只字未改。
两位教师《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参考用书一致。教学参考用书的权威性由此可见。
片段二
《螳螂捕蝉》的基本教学流程大同小异。
A教师的教学流程:直奔寓言,领悟寓意;恍然大悟,走进吴王;研读全文,认识少年;展开想象,复述故事――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后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B教师的教学流程:理解故事,分析道理;走进人物,品味品质;直面相劝,对比品味;直击空白,续写结尾――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众大臣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吴国的百姓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楚王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那些准备乘虚而入的诸侯国国王听后,又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选择一个角色,写一个片段。
二、案例评析
思考:
(一)《螳螂捕蝉》的独特“语用”教学价值在哪里?
“语言文字运用(语用)”“学语用”“语言实践”等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权威解释。汪潮先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理分析》一文中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语用”是在已知条件或者具体情境中的使用,是与“情境”“语境”“心境”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现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语文教学中的“语用”不等于心理学上的“言语”。“语用”除了言语,还包括对语法知识、表达方式、文章结构顺序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言语实践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学语用”包括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和运用语言。语用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语用的主要目标。
特级教师刘仁增认为理解和运用是语用的两个不同层级。“理解”既包括关注语言内容(语言意义的理解),更关注语言形式(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规范、熟练地、创新性运用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学参考用书所列的三个目标侧重于文本语言内容(浅层次)的理解,语言形式关注不够(如“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至于适合教材特点、高年段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实际的“语用”目标,尚未涉及。
(二)科学确定目标
笔者反复研读文本,深入思考后,列出教参外的“语用”教学目标:
1. 理解寓意,明白事理。
2.品味直谏与智劝,学会通过委婉地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3.关注语言(尤其对话部分),感悟人物特点。
4.学习首尾呼应、前后呼应的写作特色。
《螳螂捕蝉》一文的独特“语用”教学价值的探寻,应综合考虑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
突出单元主题。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主题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螳螂捕蝉》《读书有选择》四篇课文。编者意在引导学生吸取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是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苏教版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这是出自于《水浒传》的第九回。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人物,入木三分;同时,作者在描写时,还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编者在六年级下册安排《三打白骨精》一文,其意图是什么呢?就是深化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及以对比描写的认识和掌握。课后练习专题对描写八戒、悟空等的“夺、闪、摔、笑”等词进行推敲是非常明显的提示。其次,要关注一波三折的典型情节(三打三责),领略环境描写的铺垫衬托作用。课后练习安排“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意即于此。
《螳螂捕蝉》一文中,独特的场景、独特的寓言故事、独特的人物表现、独特的对话、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内容。
关注环境、情节、吴王和少年的人物特点,这就是编者意图。
通过文本语言,多角度(对话、行为等)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正是作为“例子”的《螳螂捕蝉》一文独特的“语用”价值所在。
(三)准确选择教学策略
1.重组文本材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语用?”如何体现《螳螂捕蝉》一文独特的“语用”价值呢?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螳螂捕蝉》一课教学,给我们很好启示。首先,听写寓言故事中的几组词语;接着,练习复述寓言故事,鼓励学生创新,添加合适的描写;紧扣“恍然大悟”,感悟吴王和少年形象;最后,通过学生自编自导,演一演。这样,学习并积累了文本规范的语言,有力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不难看出,薛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笔者这样安排教学的:首先,关注两个场景:①螳螂捕蝉。引导学生关注蝉、螳螂、黄雀及拿着弹弓的少年的动作,感悟寓言寓意。②王宫花园对话。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的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从而有一场很有意思的对话。 通过对话走进人物,感悟吴王及少年形象。此谓“得意”。
2.依据文本内容,创设文本独特语言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言语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文本中的“文本体式的特征”“布局谋篇的精巧”“言语运用的独特”等表达形式,应该是学生语用学习的“范例”。在创设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再现文本体式的特征、布局谋篇的精巧、言语运用的独特等表达形式,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六年级招生考试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数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但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课堂学习能力,能够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忠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书共设置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单元,亲人间的真挚浓郁的情感;第四单元,风格各异的四季风景;第五单元;经典名家的赏读;第六单元,不甘平凡,乐于向上。
课文学习之后还设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每单元之后的两首诗词诵读,还有写作实践: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记忆里的童年;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关爱家园;我和书的故事;小诗抒我心中情。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走进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搜集农谚;争当故事大王;怀念冰心。
教材课文设置容纳语文知识,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各单元呈相连和递进的状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符合学习规律。单元课文后的相关设置,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专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6、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7、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培养文学兴趣。
8、培养学生书写充满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措施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每一课时教学都要体现三维目标,根据实际要有机整合,不能机械地堆砌。
第二、体现大语文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文,更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讨论探究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收获。
第四、继续推广小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课堂全程跟踪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其效率。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推广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样对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区教师发展中心有关工作部署,基于我校发展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了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魂,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为载体,结合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互动、高效;课题研究稳步、扎实;努力实现课堂转型,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师生的整体实力,提高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
本学期仍重点围绕课题“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展教研组活动。结合各类学校、年级的传统文化社团,构建中华经典与学生生活、艺术、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立体化阅读体系。继续开发、整理中华经典阅读的资源,探索低、中、高年级进行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的学习方式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工作目标
(一)围绕研究课题,立足课堂转型,坚持理论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二)搭建多元平台,抓研训重过程,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三)夯实常规工作,浸润研究文化,开展多样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三、具体实施要点
(一)深入学习理论,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1.继续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2.极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学生共读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才能有思考,有提高。因此积极倡导教师成为“书卷型的老师”。对于阅读的内容,学校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渠道。老师们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现有的资源,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到两本教育理论著作,并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逐步领会教材、教师用书的作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提高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落实常规管理,严守学科教学质量
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常规工作,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
1.开学第一课:有序落实,督促教师和学生收拾心情,调整好状态,全心投入工作。针对上学期学业质量检测调研情况,走进部分老师的课堂,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沟通交流,帮助其明确方向。
2.扎实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好各个班级语文教学计划。围绕学校课题以及教研组的目标,各备课组确定好开课的大致内容、形式和时间。从计划的制定、人员的分工,到活动的设计、开展和总结,促进备课组长策划及反思能力的提高,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让备课组活动真正动起来。狠抓年段质量,做好各年段质量调研和验收工作。学校会结合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各备课组自行出卷。每次检测后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捕捉提升处,提炼教学策略;发现欠缺点,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备课、作业检查常态化:各年级备课组自主学习学科常规,经常对照检查,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青年教师主动向中老年教师请教,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考,学习活动的设计操作性强,上好有准备的随堂课。同时,向课后反思要质量,注重重建和积累。规范作业批改,注意及时跟进。各备课组之间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重视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三-六年级教师培训
部编版本教材已全面走进各年级课堂,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三到六年级。首先借助市区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让教师们整体感知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要求。校级层面,加强年级间教师的集体备课,吃透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做好年段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应会知识与能力的梳理。教研组将加强对各年级教师备课的检查,加大随堂课听课力度,参与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加强青师培养,促进梯队发展
5年之内的新教师每周跟踪听课,教研活动中进行反思重建,以此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快速成长。5年—10年内的教师,努力提升理论素养,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比赛,以赛促提升,迅速成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3.积极参与外出听课,提升自我学习力
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记录详细,养成及时整理、保存的习惯。
(四)开展多样活动,着力学生素养提升
1.关注拼音教学,有序推进促反思
2.验收活动,抓学生基本素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其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学期我校仍将继续加强常规验收,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验收、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一年级独体字验收、一至六年级朗读验收、写字验收等,教导处将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及相关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测并及时反馈,促使教师改进平时的教学。
3.竞赛活动,让尖子生脱颖而出
九月份我校将开展全校中高年级作文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形式,使一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这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为区作文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4.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借助浦小讲坛、地方(阅读课)等开展阅读、展示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探究不同年段能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率的立体化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学习方式。鼓励更多老师或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师生特长,一起爱上经典,爱上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共享读书收获。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参加统编新教材培训一(各年级期初教材培训以及线上培训)
九月份
1.上交书法作品并选拔送市
2.参加期初语文学科责任人会议
3.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二(三年级)
4.参加区信息化能手(小语低段)课堂教学比赛
5.三-六年级校作文比赛
6.参加区小学生作文比赛
7.校内教学研讨
十月份
1.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三
(四年级)
2.
参加**市小学生作文比赛
3.
参加区低段教学现场会暨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4.全校朗读验收
5.校内教学研讨,作业、备课检查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四(六年级)
2.全校写字比赛(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
3.期中阶段性学业质量调研。
5.校内教学研讨
十二月份
1.参加市青语年会
2.参加市统编新教材培训五(五年级)
3.参加区小语评优课比赛
4.
一年级拼音验收、独体字验收
5.全校说话验收
6.校内教学研讨
一月份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学习特点,小学教育阶段可以再进行细分: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不同的层次阶段分别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小学低段而言,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果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就目前小学低段教育的课程讨论热点来看,其中语文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实现课程教育改革后的语文课程教育目标等问题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从一系列问题探讨的结果来看小学低段语言应用的有效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首先应对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文件进行学习之后,将所有文件的思想进行汇总,然后通过熟悉教材,将文件思想应用到对教材的理解中去。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教材来看,在正式课文开始之前,它设置了入学教育部分,这一部分中由“我的家”“我爱拼图”等内容组成。通过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指导我们可以得知,入学教育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为后面章节内容的学习进行铺垫,重在了解。明确这一主题后,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在启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如通过家庭人员的组成以及怎么称呼等问题进行训练,为后面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适当的铺垫。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就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换言之,即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日常的语言教学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条件。如就《春晓》一诗的学习为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收集一些朗诵的音频资源,课程的前半段时间,教师可以着重用来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以及对其中一些难字难词的书写教学,当学生对诗句的内容以及书写都没有太大困难时便可以进入多媒体教学环节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多媒体播放的过程中进行跟读,并提出相关要求。要求的提出应尽量通过鼓励的方式,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如果谁主动为大家朗诵一般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份礼物。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注入较多的精力,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还能有效达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跟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当学生模仿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其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一个提升,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三、活学活用课堂氛围的营造
如果说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的话,那么营造一个活学活用的课堂氛围就是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过程。小学低段的课时较为有限,在有限的课时里要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除了教师备课的有效性进行支撑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将课堂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应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方式在高年级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考虑到低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活学活用这一教学手段很少用到。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孩子的信息世界也逐渐处于一个爆炸的状态,每天进入他们视野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暂且不论这一现象是好是坏,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为低段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学活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知道,《王二小》一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王二小在紧急关头,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营救了村民,并且将敌人带进包围圈。结合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对学生进行迁移提问,如,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等。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及对王二小的行为有了一定认识,通过提问将课程内容进行活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经过思考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以及认识到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活学活用手段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教师除了对文章情境的迁移发挥之外还应进行的是对某些字词的活学活用,在进行每一章节的生词教学时,学生基本掌握了词语的大意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造句。课堂造句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从教师方面讲,在造句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是否到位;从学生方面讲,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印象,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小学低段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对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同时利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手段,及时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萍飞.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浅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2]王萍.低段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2.
[3]詹慧丽.巧用插图让低段语文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
关键词:电教媒体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0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较大冲击。电教媒体也逐渐走进农村课堂,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因为农村环境的闭塞,学生课外知识的缺乏,学生对新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而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则改变了农村小学语文中课堂沉闷的情况。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利用电教媒体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笔者将如何巧妙利用电教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感受。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导入新课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单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巴很难让学生有很高的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显得非常沉闷乏味。因此,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在开课之初,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材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中,农村的小学生对杂技缺乏一定的认识,没有接触过杂技表演,对于课文内容缺乏兴趣。鉴于此,教师在導入时可先播放杂技表演的视频,并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视频的展现,让学生了解了杂技,并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确定,要求课文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这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较难达到,那么此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研读与赏析课文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课文重点语句的PPT,让学生仔细研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当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语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当读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天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时,可以出示大雪纷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这些画面的展示,不仅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中,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语句,从而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3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难以适应先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学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优化了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变得异常丰富。
无论是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也都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环节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配乐朗诵,引读课文,使学生读出感情。在研读赏析阶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或画面,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语句,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最后在拓展延伸阶段仍然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能够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能够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的跳跃出来。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识字写字,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也都能够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其次,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维主导,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独立思考。但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声形的结合使学生与老师一起融入课文中,去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思维能力能够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77-01
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升入到初中后,出现未能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所以升上初中后会跟不上初中语文的教学节奏,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的意义所在
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救灾,有利于转变传统方式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呈现出的一种闭关自守状态,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连接、融合,给初中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极为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可在升入初后快速进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活动当中,以此展现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作用、价值。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陈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观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得到满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多数教师仍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是对教材给予了分析、讲解,但是仍是“讲”为主要方式,学生在讲台底下被动地听,学习学习以及思考的时间极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初效果。
2、教学思路不具有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造成当前教学方式依然为识字、课文分段、归纳思想。在课文教学中,认为只要完成这些环节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并且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总体教学中缺少基本训练,如听、说、读、写等。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均是教师讲授,根本不去理会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不足的局面。
3、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明显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觉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比较差。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是无趣的;
第二,学生主体参与方式过于单一。有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方式就是回答问题或是集体朗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多数学生认为参与机会少,参加的时间也短,因此学习积极性不足,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过渡方法
1、加大过渡教学的意识
长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学教学基本是各做各的,相互不沟通也不交流。小学和初中的分界限明显,所以在教学上,阶段性特点也特别突出。当学生步入到六年级后,教师需要抓紧时间来完善新课程教学,这样才能挪出更多时间来对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把掌握的知识点反复的训练,尽量做到人人都可以过关。以方便在毕业时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尽量漂亮,因此多数学生多数都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而进入到初中大门。小学阶段重视全方位、系统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过渡性和延展性特点。
2、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去教给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会 从整体上去感知教材,并且明确学习目的。例如可以利用单元导读、读写例话,以此明确单元目标、重难点、知识点,还需要引导利用工具书以及各式资料腾飞自己可解决的问题。
3、优化教学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只要恰当的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可达成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有效连接,让学生更快、晚好适应初中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加大过渡教学活动的拓展性,可明显增加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 解,为演的更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特别喜欢得用一些游戏活动启发演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在过渡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加大对小组合作、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的应用,把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比如,在《天净沙・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制作相应多媒体课件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并且在正式的授课前,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一些自己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有关秋天诗词,在课堂中加在朗读等环境来扩充自己和同学的知识面。在这样的教师中教师可对表现优异学生给予表扬、肯定,让其也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此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并增加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当中,通过有关教学策略的执行,可明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形成过程的教学意识,并加大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以此不断培养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昝 玲,刘 辉.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中的活用[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5(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