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礼仪的见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计算机;逻辑;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以来,数学语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自然语言逐渐减少,代之以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命题之间的逻辑演算这些形式化(或符号化)的语言,这一改变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为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工具。为了顺应时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编的高中选修1-1数学教科书增加了《常用逻辑用语》一节内容。该节内容当属命题逻辑的范围。尽管内容并不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命题的否定”、“复合命题的构造”等内容,存在着不同看法,即使在中学数学教育杂志上,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也很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很不利的。
二、主要结果
1.关于命题
命题是什么,说法很多。教材中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通常认为命题就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因此命题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其一是对判断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其二是能判断其真假。例如语句“太阳从东边升”,作为一个判断,它是正确的,所以它是命题,是一个真命题。命题作为一个句子,必有主语、谓语和联系主谓语的联系词。例如“8是4的倍数”是一个简单命题。“8”是主语,“4的约数”是谓语,“是”是联系词。命题中的主语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称为命题的主项。命题中的谓语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称为命题的谓项。“是(或不是)”联系主项与谓项,称为命题的联项。在命题的主项前面都有一个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称为命题的量词。量词有两种:一是全称量词:在指定范围内,表示整体或全部的含义,如“所有”、“一切”、“任意””等;二是存在量词:表示个别或一部分的含义,如“有的”、“某些”等,在命题中,全称量词常可省略,而特征量词不能省略。
2.关于“非p”命题
对整个命题p 加以否定得到新的命题叫做“非p”命题,即非命题。“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叫做命题p 的否定,但“非p”之“非”只否定命题的结论,这也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所以欲写“非p”应先搞清p 的条件和结论,另外p 与“非p”的真假必须相反。含有量词的命题“p”与“非p”之间怎样转换呢?看以下几例
(1)p:正方形的内角都是直角。
非P:有些正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2) p:有些学生身高超过1米8。
非P:所有学生的身高都不超过1米8。
(3)p:有些素数不是奇数;
非P:所有素数是奇数。
(4) p: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条直角边都不相等;
非p:有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相等。
通过以上实例,推广到一般,可以得到: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是先将量词进行转化,即将全称量词转化成存在量词,将存在量词转化成全称量词,然后再对结论加以否定。
三、关于复合命题“p”或“q”与“p 且q”
复合命题“p 或q”、“p 且q”是逻辑联结词“或”与“且”联结两个命题p 与q。既不能用“或”与“且”去联结两个命题的条件,也不能用它们去联结两个命题的结论。复合命题“p 或q”、“p 且q”命题p、q 的关系有三种类型:
(1)p、q 的主项概念、谓项概念都不相同,如:
p:菱形的四边相等。
q: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p 或q”:菱形的四边相等或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p 且q”:菱形的四边相等且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2)p、q 的主项概念相同,谓项概念不相同,如:
p:12是3的倍数。
q:12是24的约数。
“p 或q”: 12是3的倍数或是24的约数。
“p 且q”: 12是3的倍数且是24的约数。
(3)p、q 的主项概念不同,而谓项概念相同,如:
p:对顶角相等。
q:同角的补角相等。
“p 或q”:对顶角相等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p 且q”:对顶角相等且同角的补角相等。
四、建议
为了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学好这一段内容,我想我们教师可 以做到以下几点:
建议一: 在逻辑的教学中,一定要谨慎,不要想当然,多斟酌。 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多和语文老师沟通,探讨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判断词、联结词、量词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和联系,在一些命题的表述过程中将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便于学生理解。
建议二: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应多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转换命题与构造命题的能力。学生能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此激发探究的激情,有助于完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并能逐步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总之,新教材的众多闪光点,我们将在渐进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我们要利用好新教材中的这些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一点、优秀一点。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关键词】边界理论 企业规模 综合能力
企业边界是指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常常伴随着边界的不断向外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相同的产业往往会有不同规模的企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边界即企业规模这是企业理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开始,到规模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这场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争论随着国际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和重组而再次热烈。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了企业的边界问题,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点,这些边界理论的决定因素都对企业的边界起着一定的作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规模。本文主要论述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与能力理论等企业边界理论的内涵和不足,并着重阐述了我国企业在改革中要借鉴企业边界理论,将不同理论结合运用,剔除不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一、企业边界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内,任意产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者说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即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内部就可能采取专业化技术、采用和改良机器设备、进一步细分采购和销售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经济理论适用于与专业化分工的产出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边界理论问题的分析,它侧重于动态的、系统的分析,但是对于其他的企业边界问题的解释力则较欠缺。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在专业化的经济交换活动中节省交易费用,企业是为价格机制的替代而出现的。它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两种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即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以种种形式广泛存在的,如谈判、讨价还价、编写和执行合同所带来的费用等。假设能成立一个组织或企业,允许组织或企业中的权威(如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则可节省上述交易费用。当然,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也是要耗费成本的,如监控成本和管理学上的“控制上的损失” 等管理成本。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和提出了决定交易费用的三大纬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或交易频率。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则外在的交易费用会越高,企业内在化的要求程度就越高,企业就会扩张边界,扩大规模。同样的道理,交易或事项不确定性越高、交易频率越大,企业内在化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或在另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为止。交易费用理论采用的是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即在假定背景环境不变或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分析与交易密切的三大纬度。通过这三大纬度的特征,来确定企业规模的大小。
3、资源与能力理论
资源是指可以评价其价值,并为管理者所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的客观物资对象。能力是通过资源的运用所显现出的价值,它最终体现在具体个人和群体身上潜在、动态、无形的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资源与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定资源与能力的结合体,它能够运用这些资源和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处理现实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依靠资源来获得经营优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企业的边界实际上就是能力的边界,企业的能力可以分属于企业内的不同个人,但企业的特殊能力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难以为其他组织所模仿的特殊资产。企业运用这种特殊能力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组织中积累的、关于如何协调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常识,它具有独特性与难以模仿性。然而在企业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具有核心能力,但同样不可避免在商战中败北。所以只强调企业核心能力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管理的误区,以为只要有核心能力并加以维持,就能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边界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1、我国企业规模的现状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家中国企业,涉及的产业有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在规模经济显著的制造业企业中,我国没有一家能登上世界500强的排行榜。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上升到18家,在规模经济较显著的制造企业中,宝钢集团、一汽、上汽和东风汽车达到世界500强标准,开了我国制造类企业首次上榜世界500强的先河。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仍有18家,但上汽和东风汽车无缘再次登上排行榜。2006年,世界500强的门槛再一次提高,可喜的是,我国企业有23家登上了排行榜,一汽、上汽和宝钢三家制造企业列席世界500强。
从表面上看,我国步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步增加,但从相对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的集中度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如2006年,我国虽有23家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排行榜,但美国却接近170家。同年我国上汽和一汽的销售额合计为288.75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年美国通用公司销售额1926.04亿美元的14.9919%。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虽在逐步增强,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想比规模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这样看来,我国企业又怎么样、拿什么与国际企业抗衡?所以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要让我国企业有能力与国际企业抗衡,首要的问题是要扩大企业规模,特别是扩大经济规模较明显的制造企业规模。
2、企业边界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根据企业的边界理论和我国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边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并不单是要把企业做大,同时还要把企业做强。要将企业做强做大,这涉及到政策、体制、机制及企业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这需要通过国家、政府和企业的一系列改革和配合。这也并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借鉴企业边界理论从企业边界的动态性、大企业集团组建的必要性、打造企业的综合实力及溶入全球分工协作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企业边界的确定不是静止的。企业边界的确定并非消极的、静止的,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内外部之间交易的均衡来确定。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当企业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时,企业可以在竞争中选择最优规模;当企业始终存在着规模效益不变现象,则无法确定企业的最优规模;当企业始终存在规模效益递增现象,则企业可以无限地扩大生产。如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企业在确定边界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产品成本,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增加,企业规模会扩大,反之,企业规模则会保持不变。如在寡头市场中,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只能在对其竞争对手做出假设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生产决策,来确定自己的规模,所以企业的规模决定于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如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如果产品或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则市场就会形成垄断,如果产品或企业不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则市场中的企业数目会很多,且规模都不大。所以对我国企业而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产品的特性来确定企业的规模。在当前只能采取小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成本和需求条件,最终达到扩大规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目的。
(2)组建大企业集团。对于规模效益显著的产品生产企业,可以组建大企业集团,力求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等形式进行产业组织调整,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它的特征是:规模的迅速扩张、资源的广泛占有、购并行为的加速和对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执着追求。在我国企业规模的现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我国企业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合理扩大我国企业的规模,是扩大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当然,大企业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规模问题,它总是和企业经营广度和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广度是指企业的经营范围所涉及的行业和市场,深度是指企业在既定市场下的份额和技术领先水平。企业应避免贪多求大,不能只着眼于规模经济,更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打造企业的综合能力。前面在资源与能力理论中提到企业不能一味只强调核心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企业要做的是谋求在不同能力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发展。不同的行为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能力建设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预测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预测要准、决策要慢、执行要快、控制要严。预测要准,包括对内外环境的预测、国家政策的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技术变化的预测、竞争对手的预测和客户需求变化的预测。决策要慢,这里的“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要考虑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实现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对全面的预测方案。当然决策方案提出以后,决策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很多企业都能预测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但是决策迟缓、决策失误可能会使企业丧失机会。当有了较完备的决策方案,执行起来就要快,要有很高的执行力,否则决策再好也是海市蜃楼。控制要严,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发现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加以调整,保证决策的目标及目标的实现。
(4)融入全球的分工协作体系。有了大的企业集团和良好的综合能力,我国企业还要积极走出去,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展开国际交流,寻求国际合作,融入到全球的分工协作体系中。近3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发展国际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拓对外投资、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加入了WTO等国际组织,全方位融入了国际社会。但整体看来,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还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国外产品和设备,吸引产业链转移和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入驻。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基地,投资大型项目,形成全球网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谢如琴:企业边界理论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2]赵学礼:企业边界理论及综合能力构建[J].商业时代,2006(1).
[3] 聂文辉、李文彬: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4] 尹泽:试用规模经济理论浅析我国的大企业战略[J].北方经济,2007(6).
[5] 曲欣:规模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大企业战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5).
关键词: 监理工作;问题及对策;见解
Abstract:
Supervision enterprise is a specialization,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by the owner of the entrusted to their own professional technic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effectively control engineering project schedule, quality, investment, justice management contrac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total goal to achieve the optimal. In general, two pipe, the three accused of a harmonious, is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unit, and the main job.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west has had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to mature and complete.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time is shor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to establis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in the project quality guarantee,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or the public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an increasingly it huge role.
Keywords: supervision work;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pinions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目前监理在施工项目工作中还存在着问题
监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还不能满足建筑施工发展。表现为:
1.1 监理工作只限于施工阶段
监理工作应该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直至施工阶段保修阶段,其中包括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一般只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建立人员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工程马上开工,监理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工程情况,造成监理人员边干边熟悉,对成并未深入的掌握,尤其是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周期较长,影响因素多的工程,不利于监理人员对形式的分析和预测,更不利于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业主行为不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其实现。有的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则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事实上监理机构是建设项目现场唯一管理机构,业主即委托了监理,就应由监理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和管理,业主的意见和决策均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实施,而业主所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1.3 把监理工程师当做质检员
监理工程师是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依据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进行监理,不是承包商的质检员,这个问题涉及到职责问题,还涉及到验收程序问题,各项验收必须在承包商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
1.4 对工程质量的误解
监理是按照业主的授权,依据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正如上述观点所述,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检查是以承包商自检合格为基础的,无论监理是否检测到和发现承包商的不合格产品,承包商都应该负主要责任,监理只承担相应的责任。
1.5,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1.6 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
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1.7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2 加强监理工作的措施对策与建议
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做好监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监理作为业主聘请的工程师,是在建设单位委托的基础上,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人员,我们与建设单位建立的是平等的合同关系,虽然我们对施工单位并无直接的合同关系,但需要对他们行为的监督和控制来满足监督对投资、进度和质量的要求。珍惜我们的职业信誉,在世人面前树立监理良好的形象。
2.2 加强学习规范操作
监理作为高智能行业,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等方面素质来支撑,作为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讲,就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2.3 加强主动控制,做好预控工作
作为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首先做到对图纸的熟悉,每道工序在验收前,应提前了解此项的控制重点。尤其是钢筋绑扎规格、数量、搭接长度、同截面合格率、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等,特别是是强制性条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检查中就能有的放矢,疏而不漏。
2.4 积极配合施工企业做好监理工作
施工单位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不同的难免会出现管理中的疏漏,我们除了要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必要时也应当建议、提醒施工单位及时纠正,这样即满足了对业主的承诺也取得了施工单位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后发优势 模仿 工业化 技术引进
1 后发优势理论简介
1.1 提出
我国古语有云“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对的经济落后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并不新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句名言:“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的景象”。而托尔斯坦·凡伯伦(Veblen,1915)在对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时就认为后进国可以廉价的借用先进国的技术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一些。
但将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化的学者是出生于俄国的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他在总结19世纪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了“后发优势”这一理论。他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主要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显著不同。”通过对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对比,格申克龙得出了六个重要结论:
①一国经济越落后,它就越是强调生产性而非消费性产品。②一国经济越落后,就越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强调大企业和大工程的倾向。③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是缺乏连续性,往往呈突然的大冲刺(Great Spurt)状态。④一国经济越落后,特殊的制度因素在对新生工业增加资金供给及提供较为集中和较为高深的企业指导方面所起的作用越大,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这些因素的强制性和广泛性就越是显著。⑤一国经济越落后,人的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是沉重。⑥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农业就越不可能在为成长中的工业提供一个不断扩展的工业市场方面起任何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工业市场的扩展也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不同国家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越快。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的历史地位所导致的特殊的有利条件,是与后发国的经济落后性共生的,“后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格申克龙后发优势假说提出后,纳尔逊(Nelson,1966)等人证明,一个后发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呈线性正比,并进一步指出,后发国技术进步速度虽然常常高于先发国,但在逐渐接近时又会慢下来,从而保持着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1.2 其它经济学家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1.2.1 列维:一个从现代化角度对后发优势的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列维(M.Levy)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上的异同,指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早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Levy,1966)。
列维认为,维持现代化水平的必备条件不一定就是实现这种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早发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一定就是后发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即使是后来者,每个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也不一样;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后发式国家,其社会结构中与早发式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最相类似的那部分因素,并不一定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最好基础。
列维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进一步明晰化,他认为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的多,可以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后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甚至后发国可以跳跃先发国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1.2.2 阿伯拉莫维茨:追赶理论对后发优势的解释
阿伯拉莫维茨(Abramovitz)的追赶理论始于其“追赶假说”(Abramovitz,1989),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一国的经济越是落后,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高,反之亦然。
阿伯拉莫维茨指出,把握这一假说的关键在于“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
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素。
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
第三个限制因素是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它有时为经济追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时又极大地妨碍甚至中断了经济追赶的进程。
鲍莫尔(Baumol)在阿伯拉莫维茨追赶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对贫穷的落后国家而言,其低下的教育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使其不能有效利用技术差距以实现经济追赶。
2 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如今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已经不是简单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在于占领市场,争夺国际间有限的技术、人力资源、创新成果。2003年9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草案)中认为:相互依存是各国发展的前提,而科技进步则是发展的第一手段。南亮进在分析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也认为:“技术革新对日本的现代化经济增长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我国学者傅家骥也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2.1 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进行整合性的战略考虑
将我国的技术引进政策纳入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框架中,为技术-经济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性支撑体系。
从本质上说,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们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每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由此可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有无人本价值,它不是由外在事物强加的,而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内在因素决定的,即构成人本价值的要素——主体需要是客观的。马克斯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所以主体需要的客观性本质上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和本性的客观性。需要产生于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主体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每一主体的自身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主体需要什么、需要的满足程度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运用人的本质理论,通过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来转化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虽然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渊源,它们的差异是存在的,但随着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人本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两者相互渗透与借鉴的性质也在不断强化。不仅如此,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在实际中的共性则成为它们相互借鉴的现实基础。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教育和管理是统一于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中,有组织运作的存在就有教育与管理的存在。在现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由过去的分离状态走向融合状态,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经济生活实际是它们相结合的基础。其次,两者有目标的一致性。在共同的实践基础上,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第三,两者具有对象的相同性。现代人本管理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管理工作“见人不见物”的状况,实现了管理重心由人到物的转移,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因此,二者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
一、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快速增加,以Q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措施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首先,由于利率缺乏弹性使得资金无法流向优质银行,优质银行难以扩展规模,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次,僵化的理论管制无法适应当时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银行经营举步维艰,难以应对证券市场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一度曾达到20%,甚至超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Q条例导致银行存款利率上调不充分,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同时,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银行存款外流至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再次,僵化的利率管制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存款利率上限的设定限制了银行吸存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将造成信用供应不足。美国商业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难、扩大资金来源,创造了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规避了Q条例的限制,极大地削弱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稳步向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和影响
宏观经济状况不佳且波动剧烈。美国在废除Q条例之后的几年中,实际利率急剧上升,通货膨胀维持在较高水平,而GDP增长率一直不高。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美国经济形成“滞涨”,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美联储放弃利率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这也导致这一时期资金市场的利率变动更为频繁,并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高的实际利率限制了投资,并引发经济衰退。虽然在1975年和1977年GDP增长有一定回升,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严重,尤其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速严重放缓,通胀率大幅提高,到1982年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过高的通货膨胀在1982年得到抑制,之后一直处于一种较温和的状态,实际利率水平开始有所下降,基本是在4%左右小幅波动。GDP从1993年开始恢复正增长,且较为稳定,直到2000年经济一直处于相对繁荣的增长周期。
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利差,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一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被进一步缩减,这将使得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小型商业银行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这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出现银行危机,银行破产数量逐年增加。伴随着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最高。二战后到1973年美国商业银行数量保持在13000-14000家;1984年达到最多共14483家,其后逐渐减少,2006年为7406家。当然银行数量的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破产和倒闭,一部分银行的问题是由于兼并重组造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改善。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吸存能力削弱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贷款业务占比也将上升,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改善,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及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商业银行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取得更大利润。美国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扭转了银行存款占负债比重持续下滑的态势,表明利率放开后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对银行吸存起到一定的存进作用,从而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剔除危机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银行资产中贷款比例逐渐上升贷款业务在1979年较1970年提高了3.5%,20世纪80年代贷款生息资产比例保持增长,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使得贷存比保持提高(见图2.6)。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放开利率管制之前,商业银行放贷的首选对象是低风险行业。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拥有主动权,这会使得银行放贷的方向投向高收益行业,但是高收益行业往往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将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下面将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以有效规避改革风险。
选择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实现利率市场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必然对利率市场化的反映各不相同。中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与美国相同,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对不健全,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选择逐步开放的渐进方式,逐步扩大利率放开的程度和比例,最终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这样的改革方式能减轻利率放开对经济的冲击,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利率和利率管制是并存的。
充分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正常运行的保障。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配置金融资源的主要信号,具有调节供求、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但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利率往往不能反映金融资源的供求状况,这也是利率常常受到管制的原因。货币当局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并不是因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消失,而是金融体系更加成熟,金融监管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保障。利率市场化之后,必须要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充分监管,防止银行经营者产生道德风险大量涉足高风险领域。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正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发生了商业银行大量倒闭显像的发生。
利率改革需要选择一个较好的突破口。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一个合理的突破口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这个突破口应该具有链接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国寻找的突破口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的发行与交易。此外突破口找到后,合理安排放开步骤也至关重要。纵观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步骤安排上十分相似,基本上都采取了“先放开同业拆解利率和国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的步骤,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因此,我国应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前提下,分步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X效率;护理;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成效。而护理工作的质量又与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及其管理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由于护患矛盾、医护矛盾、护理职业倦怠以及传统的重医生轻护士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与动力不足、工作努力水平不够、工作成就感缺乏等问题比较普遍,进而影响到护理质量,给护理人员管理工作带来系列困扰。本文将借鉴X效率理论的相关观点,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1 X效率及其成因
X效率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1966年提出的X效率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哈维・莱宾斯坦的观点,X效率既不同于投入--产出效率,也不同于资源配置效率,它实际上是指一种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效率,因为它关注的是某种低效率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因而也称X低效率。产生X低效率的因素有两方面:①人的本能动机;②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从人的本能动机看:①任何个人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他们往往表现为选择理性。即,个人总在完全理和非理组成的区间内进行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理性通常表现为效应追求的非最大化特征,因而会产生X低效率。一般来说,个人的选择理性程度与个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关,个人承受相对较低或相对较高水平的压力是不会尽可能做好工作的,而只有在适当的最优压力水平下,个人才会提高努力水平,创造最好的工作绩效。②个人的行为具有惰性特征,达到一定的努力与满足程度后,个人就喜欢在他的“惰性区域”工作,一旦进入工作的"惰性区域",他就会抵制改变其努力水平的各种影响,此时就产生X低效率。
从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看,①劳动合同不完整、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监督,这样员工消极工作就有空间;②环境影响,特别是在竞争不充分的环境里,集体和个人通常不会最大限度地努力和有效率,从而使组织的X低效率增高;③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因而容易导致效率损失;④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矛盾,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成员之间的摩擦使效率损耗。 2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1竞争机制不健全,护理人员压力不足 目前,在一些医院,对护理人员普遍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办法。除了基本的业务技能考核、基本的操作规程管理、基本的护理工作任务与质量要求等外,在医院的科室内部、科室与科室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局面。如,在护理人员的评奖评优中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搞论资排辈;在薪酬和福利分配上简单地按任职年限和工作量搞"一刀切";在管理职务晋升或岗位聘任上注重资历或人际关系等。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办法看似简单易行,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竞争,难以形成最优的压力环境,以致造成部分护理人员只被动应付工作任务而不主动思考业务提升;只追求工作数量而不讲求工作质量;只注重当前的满足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只想熬资历而不努力去提升自身的素质等。上述这些由于压力不足而导致的问题,显然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2激励举措不多,护理人员动力不足 激励是管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缺乏激励的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运用激励的人自身潜力可发挥80%~90%。在护理人员管理中,激励的作用同样重要。然而,在一些医院,不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动机、工作努力水平等缺乏全面有效的激励举措,对其工作绩效也缺少有效的评估考核手段。如:在奖金与福利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注重物质激励而缺少精神激励;只注重对违规或护理事故的处罚而缺乏对优秀人员和事迹的奖励;只注重布置工作任务而忽视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只注重按章办事而忽视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等。这种缺乏激励举措的管理,势必造成对护理人员工作动机的开发不足、对护理工作的努力水平激发不够、对护理人员消极工作的监管不力等问题,再加上目前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如一项调查显示,48%的护士感到自己一直处于工作紧张状态;57%的护士感到工作量超出自己的承受压力),往往容易造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不足,导致他们产生"混日子"、"吃老本"、消极应付工作、回避甚至抵触新任务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2.3评价考核不力,护理人员努力水平不足 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及其有力实施,对护理人员能够起到目标引导、工作促进、潜能激发等多种作用。目前,在一些医院,在护理人员管理中不仅存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存在评价考核不力的问题。如,年终考核只注重考核显性的工作量、工作表现等,而忽视考核隐性的护理工作效果与质量;日常评奖评优只注重对能、绩、勤等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对职业道德和人品的评价考核;人员聘任只注重对其新进医院时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其进院后的跟踪评价考核;晋级晋职只注重对事前成果、当时表现等的评价考核,而忽视对事后发展的评价考核;常规工作的评价考核只注重结果或结论,而忽视对结果或结论的综合运用等。这样的评价考核,极易造成护理人员片面应付评价考核或唯评价考核指标是从,而且他们一旦通过某种评价考核获得某方面满足后,其工作的努力水而不足或下降。这一点,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尤为突出。如,有调查显示,晋升的需要是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的主要动机之一,在"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的原因"的多项选择题中,有91%的人选"晋升"。但一些护理人员评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或是脱离护理一线,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行政、会议、社会活动等其他方面,影响其护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或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其护理水平、科研成果因此而停滞不前,以致"职称到手,科研到头"。应该说,由于评价考核不力而产生的上述类似问题也是护理人员管理中的X低效率问题。
3 X效率理论对加强护理人员管理的借鉴意义
3.1坚持人性化管理,科学设计护理人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X效率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表现为选择理性、个人和组织签订的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在护理人员管理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①护理人员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需求满足的方式来工作,而不一定处处考虑医院的效率和利益;②医院的聘任合同虽可以规定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科研指标等显性和量化的东西,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动机、工作努力水平等隐形的东西无法事先规定,因此,护理人员和医院之间总处于不断的博弈之中。护理人员管理的目标就是寻求双方最满意的合作解,即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双实现。借鉴X效率理论,在护理人员管理制度的设计中,既要有具体的任务指标,又要注意调动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要有统一的目标规划,又要充分尊重护理人员在动机、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让护理人员有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柔性;既要体现医院管理的意志,又要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主体地位,体现"一切依靠护理人员、一切为了护理人员、为了一切护理人员"的人本化管理理念。总之,只有坚持人性化管理,将相关制度设计成既能有效引导护理人员的行为,又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准则,护理人员管理中的系列问题才可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
3.2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 X效率理论认为,监督对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固然有作用,但激励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个人的工作努力水平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关,压力不足和压力过大都不能产生最优的工作绩效。借鉴这些观点,在护理人员的管理中,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多元化的激励体系。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中的激励涉及到津贴福利分配、培训进修、评奖评优等诸多方面,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做到:在有助于护理人员实现个人目标和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医院目标的实现;在有助于护理人员完成现有任务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的潜能;在有助于护理人员获得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也能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满足;在有助于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原则的同时,也能促进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着力建设融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利益激励、精神激励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激励体系,从多个渠道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②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形成最优压力水平的工作环境。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管理中的竞争涉及到选人用人、晋级晋升、评价考核等诸多领域。要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必须做到:在选人用人上注重人岗匹配与动态调整,避免行政干预和终身制;在晋级晋升上注重能力实绩与公平公正公开,避免"论资排辈"与"暗箱操作";在评价考核上注重绩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避免"就事论事"和短期效应。在具体操作中,除了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选人用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外,还可建立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与指标的"实验期",在这个"实验期"内,根据其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关任务指标,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实验期"后,护理任务和指标就可达到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潜能的最优压力水平。
3.3建设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营造和谐的医院环境 X效率理论认为,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不一致、组织和成员之间缺少互信、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矛盾是导致X低效率产生的3个重要原因;员工工作的努力水平不仅受上级和同事的影响,而且受组织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影响。借鉴X效率理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医院环境是提高护理人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①是要积极挖掘、凝练医院长期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增强护理人员对医院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②是要结合时代精神与特点,积极培育医院的物质文化(存在于医院的建筑、自然景观、医疗新技术等之中)、行为文化(存在于医院的系列制度之中)、意识文化(存在于医院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理想目标等之中),让这些文化形成护理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增强医院的凝聚力;③是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医院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互信度,减少医院内部医护、护护之间摩擦与矛盾的和谐环境,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与自觉追从感,促进医院和护理人员双方博弈的合作水平向最优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护理人员管理中,X效率理论对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与护理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3.
[2]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78.
[3]任霄霞.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护理质量[J].健康必读(下月旬),2012,(2):476.
[4]江红,江瑛莹.预防护理职业倦怠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J].中外医疗,2012,(15):156.
[5]周凤艳,吴红莲,邢艳,等.117名低年资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科研知识需求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6A):24-27.
[6]谭成群,龚光梅,马桂兰.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认知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695.
[7]沙丹丹.护理激励机制在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和质量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2,(25):151-152.
关键词:企业文化;儒家思想;市场经济;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2]牟浴.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