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投资;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01—05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现状及特点

(一)中亚国家51资(FDI)概况

中亚国家独立后都经历了痛苦的“转轨”过程,经济大规模衰退,迫切需要资本投入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国内资本极度短缺;同时,中亚国家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资源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强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4.8亿吨(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亚地区总储量的80%,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占中亚地区储量的56%。据哈央行统计,1993—2009年哈萨克斯坦累计引进外资(FDI)1080.46亿美元,17年来年平均引进外资63.5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2.73%。2005—2008年为哈引进外资的高峰,平均年增幅为112.5%,2009年哈吸引外资126.49亿美元,获得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的58%(2009年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220亿美元);1996—2009年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年吸引外资4.0629亿美元,2009年吸引外资13.55亿美元。相比之下,自然资源有限、高昂的运输成本、远离市场、潜在的政治风险导致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明显较弱。总体来看,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日渐增强。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及特点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机械设备维修、化工、轻工、食品加工、农业等诸多领域;投资形式有合资或独资建厂、工程承包等;投资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缺入,我国对土库曼斯坦投资大幅提高,2009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也超过1亿美元,达1.1968亿美元。

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总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很小,约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

二是投资企业增多,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开发、加油站网络、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餐饮服务、贸易等领域。

从中哈来看,目前,中哈之间投资合作项目最多,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1500多家,哈萨克斯坦在华投资项目有70多个。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较大型企业有:中国控股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哈萨克斯坦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分行、中国一汽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纳伊扎”公司合办汽车组装厂、新疆轻工集团的“新康番茄制品厂”等。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油气开采领域,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40.825亿美元,中国为哈萨克斯坦第9大投资来源国。

从中吉来看,目前在吉尔斯斯坦注册的中国企业有500余家,正常经营的158家,中国企业(独资和合资)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外国企业的10%。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多在100万美元以下,新疆企业占到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企业的一半以上。其投资领域涉及轻工、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业种植与养殖、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工程承包、通讯服务、运输、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较大的中国企业有:中吉合资的造纸厂、萨尔肯一乌苏啤酒厂、楚河禽业生产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厂、新疆大成亚欧投资公司等。

从中乌来看,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灌溉、水电站建设、机电产品供应、化工厂建设、煤气表生产、油田作业开发、缫丝、小型拖拉机组装、电信等。在乌兹别克斯坦较有影响的中国企业有: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化工、电力、农业水利、交通领域等),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公司(电信领域),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机械、化工、农田灌溉水利修复等)等;同时,借助土库曼斯坦一乌兹别克斯坦一哈萨克斯坦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2009年竣工),乌兹别克斯坦利用中方贷款实施了昆格勒纯碱厂、德赫坎纳巴德钾肥厂以及在油气、土壤改良、电力、电信领域的大项目。2011年4月中国央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央行签署一项金额为人民币7亿元(合1.06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塔来看,截止2007年1月,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各经济领域共实施近50个合作项目,有40多家中资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开展业务。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以项目合作为主,中塔在通讯、农业、公路改造、输变电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从中土来看,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非上合组织成员国。我国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双方近年来在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合作尤为突出。截止2008年8月,我国在土库曼斯坦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达30家,正在落实的中方参与的投资项目49个,合同总金额12.849亿美元和14.783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油气、化工、交通、电信、纺织、建筑等领域。

(三)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及特点

1.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备了一定对外投资的能力。如2005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2 405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33万美元;2006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8个,合同金额649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333万美元;2009年哈萨克斯坦对中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40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主要以贸易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大多在百万美元以下。

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有合资、独资企业或代表处10余家,涉及皮革加工、商贸和汽车维修等,2005年实际投资50多万美元,2007年660万美元,2008年464万美元,2009年325万美元。其他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相对较少。

2.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特点。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来看,中亚国家仍然是外资的需求国,吸引外资的能力远大于投资能力。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工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这一特征揭示了为什么中亚国家对外投资仅集中于商贸、物流领域;中亚国家对外出口能源、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进口轻工业品和食品等消费品,其他投资领域基本是空白。中亚国家对外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足。

二是中亚国家中哈对我国投资最连续、投资最多,规模也较大。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对我国有连续的投资,但规模较小,起伏波动较大;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的投资不连续、规模非常小;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我国则仅有1—2笔小规模投资。

三是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表现出明显的单边性,即以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为主,中亚国家目前主要还属于资金需求国,多数国家不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

除了中亚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二、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因素

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截止2010年底,在哈直接投资占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275亿美元,占哈引资总额的21.7%);美国(204亿美元,16.1%);英国(104亿美元,8.2%);法国(74亿美元,5.8%),意大利(53亿美元,4.2%)。2010年中国(50.3亿美元,3.9%)对哈萨克斯坦累计直接投资排名从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对比部分国家(中国、荷兰、俄罗斯、日本和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国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析这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2001——2010年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平均值为49.54%,表明哈萨克斯坦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中对主要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欧盟国家和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哈萨克斯坦FDI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仍占较大比重;欧盟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稳步上升,中国和俄罗斯在平均占比为4.0%,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比重较低。

对比中亚国家所获得FDI总量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后者仍处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思考:第一,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应强化中美、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部署,以符合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第二,中亚国家区域内宏观层面政策体制多变,服务监管与保障体系不规范或者缺失,导致其引资能力降低。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当地法律架构、行业规范、投资企业的当地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应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投资总体战略的研究以及区位、行业选择、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从微观层面看,投资企业实体的资产总量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较弱。为此应加强对东道国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从而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

具体来看,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大国在中亚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从俄罗斯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从政治、安全、军事到经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俄罗斯开始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强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同时,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的投资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投资非常敏感。俄罗斯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使得俄罗斯担心失去对中亚国家的控制。俄罗斯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仅看做是经济问题,还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

从美国来看,苏联解体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对中亚进行了全面渗透。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对中俄实施战略包围,更牢固地控制住欧亚大陆;二是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确保美国能源安全;三是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也有赖于美国,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资和贷款以帮助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渗透,美国目前是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者。美国在中亚的投资主要流向了哈萨克斯坦,用于资源开发。如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1993年至2010年美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04.46亿美元,位居第二(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荷兰,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75.53亿美元)。美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关键投资国,是乌兹别克斯坦采矿、石油天然气、农业机器制造、食品和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最大投资者。

此外,欧盟、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也积极向中亚国家投资。可见,大国在中亚国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中亚国家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其投资的安全性

投资安全是保障投资回报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欠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安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一方面中亚地区是“”和恐怖活动猖獗的地区,虽然9·11事件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总体趋于稳定,但恐怖活动并未根除,在该地区投资仍然较高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中亚各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如,哈萨克斯坦对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规定就是阻碍外国投资的主要困难之一。自2001年起,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数量限制系统,该系统每年根据全国总劳动力数量限定发放许可的配额。据许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经营的企业反映,哈政府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给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放签证,或者只提供短暂的居留期限。这一规定给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中亚国家加大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增加了投资难度

近年来,中亚国家加大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提高了外资的进入门槛,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案例。2005年,哈萨克斯坦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规定:注册地不在哈萨克斯坦但资产在哈国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转让股份时,必须获得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同时规定,国家不仅可以优先购买矿产开发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还可以优先购买能对该企业直接或间接做出决策影响的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哈萨克斯坦的做法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和退出哈萨克斯坦矿业,尤其是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内矿产企业构成了实质。

(四)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影响双边投资合作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怀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中亚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经济、安全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复杂的心态已经影响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深入。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在中亚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的流行程度胜于中亚其他国家,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和资源投资的集中化,更助长了“中国资源”的气焰;担心中国“经济扩张”,使得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中亚国家少数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者对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劳务输出持偏激观点,使得中亚国家对中国心怀戒备。

三、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分析来看,目前双边的投资合作水平明显落后于贸易合作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助推器”的作用。

(一)明确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思路,确定投资战略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尚缺乏明晰的思路和总体战略。1994年4月26日,当时的总理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就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六点主张,其中第三条内容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使产品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作用。这表明了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去中亚投资的态度,确定了中国到中亚国家的投资原则。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扩大海外投资。这可以看做是中国企业走向中亚市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但这些原则和战略过于笼统宏观,较之西方等国家对中亚国家从经济、安全到人文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渗透式合作方式,我国有明显的差距。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态势均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发展方向不明朗。我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要深入认识中亚地区在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地位,做到海陆并举(海基以东部沿海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为主,陆基可以包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以及中国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延伸);在国家层面上,面对多极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应主动进行多极化、多层次的战略目标体系构建。

(二)增强政治互信,加大生产型投资

中国以能源开发为主的投资助长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流行,对我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密切经济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增强双边政治互信,今后应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国家在非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生产型投资,密切双边在产业领域的合作。中亚国家也希望得到中国对其生产领域的投资,如哈萨克斯坦总体纳扎尔巴耶夫2006年访华时,就曾正式要求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能源和原材料以外的工业部门投资。

中亚诸国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并不仅仅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定位于资源与原材料输出国地位,也寄希望于发展结构完整的民族经济。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认真分析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寻找更多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契合点,扩大合作领域。

(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投资机制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作用,为区域投资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如建立中亚区域投资合作基金,建立投资银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投资鼓励机制,改善投资引进国的环境;建立投资保障机制,保障投资安全。

近年来上合组织把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确定为“安全、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在发展组织内部经济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经济和金融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合作议题。

(四)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原则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要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的合作原则,实现经济互利,与中亚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经济关系。

国家层面双边经济合作过程中,深入分析双方的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双方经济合作的互补特性,切实推动双方的经济稳健发展。地区层面多边组织间,尤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为首的多个地区性合作组织(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关税同盟)间的联系与沟通,关注中亚经济联盟(当前由“俄白哈关税同盟”形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发展态势,做好相应的战略分析,把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思维中予以重视。世界经济系统战略层面,发展中亚作为连接东西方、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和纽带作用,深刻认识今后一个时期中亚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平衡各方力量,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一个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应对研究——基于金融合作与能源合作视角”(09BJL006);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第2篇

一般而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类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紧密贸易安排,签约方要按照要求相互开放市场,而且这种开放幅度相对较大。比如《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地区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类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由地理上相邻的合作区内各成员的地方政府来推动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经济互补性,发挥地缘临近的区位优势,通过渐进方式探索潜在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比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泛北部湾合作、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图们江增长三角等。第三类为相对比较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类论坛性质的合作机制一般不具有约束力,其目的一般也是探索性的,通常是以政策对话、促进贸易和加强信息交流为主,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是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开始的,这是我们国家参与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由于当时中国集中精力于“入世”,所以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没有参与其他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则是一种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区域性贸易安排。而中国在2004年11月与东盟十国签署的旨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贸区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由于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性质,它的象征意义一直大于实际意义,各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的单边行动中,关税减让水平也都基本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伴随着《贸物宣言》决定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大阪会议制定了实现这两个时间表的行动议程,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应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压力逐渐增大,尽管进展并不顺利,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效。例如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亚太地区以APEC为核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开展了贸易便利化工作。第一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它成功地使得亚太地区在2002-2006年间贸易交易成本减少了5%;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旨在2007-2010年间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同时, APEC对投资便利化也正在进行理论上的准备,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已正式加入并付诸实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动投资谈判,争取尽早签署协议,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曼谷协定》。中国于2001年加入《曼谷协定》(后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从2007年9月1日起,中国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结果,对原产于韩国等五国的本分产品实施关税减让和优惠税率。具体而言,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五国的1700多种商品实施降税,对原产老挝、孟加拉的部分产品实施特殊税率。而原产于中国的部分机械电子产品、化工制品、塑料制品等商品,出口至上述五国时也享受优惠税率。

――次区域经济合作。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确定了贸易便利化、投资、交通、能源、电讯、农业等九个优先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许多项目。目前中国也积极参与这个合作,使西部落后省份与邻近的周边国家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实现共赢。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参与方主要是中国的吉林省和,以及俄罗斯、蒙古、朝鲜和韩国。目前参与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衔接、跨境运输、跨境旅游、跨境投资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开发,图们江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有效降低区域内各方的关税水平,促进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亚太经合组织,都对关税减让有具体规定,如亚太经合组织茂物目标中期评审就使得APEC成员平均税率从1989年的16.9%降至2004年的5.5%。通过关税减让,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渠道变得更加通畅,区内贸易也大幅增加,直接推动了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促使中国成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和地区贸易中心。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1730.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正是亚太地区这种繁荣的内部贸易,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东盟相互取消自由贸易区内90%的关税,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也必将我国对外贸易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有效地实现了贸易市场多元化,保障了经济安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在客观上改变了原有的比较单一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对美、欧等国的贸易依赖有所降低,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中国商务部数据为例,2007年中国前十位贸易伙伴超过千亿美元贸易额的有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占中国总贸易额比重差异正在缩小,而且亚洲国家和地区总比重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之和;同时需要指出,这7个贸易伙伴中既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十国,这种合理的多元市场结构有效保障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安全。

三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国的边疆落后省份可以获得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助于改善地区差距。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和东北部省份的开发与开放,可以更好地落实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并推动这些省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能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多边贸易谈判僵局带来的困境,同时增强今后中国在贸易谈判时的话语权。目前世贸组织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原因在于多边贸易谈判中参与方多、议题多,同时还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大分歧,以及发达国家间的分歧,种种问题交织,导致谈判步履维艰,影响了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所以各国纷纷选择区域经济合作或双边贸易协定作为替代,将多哈回合谈判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3篇

>> 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演化路径与治理机制研究 飞地经济 推动环黄海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经济研究 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地缘优势型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 江苏沿江跨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 交通走廊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的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加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①的制度化问题研究 边界效应转化下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0.

[6]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9,(4).

[7]麻宝斌,李辉.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J].行政管理改革,2010,(9).

[8]“飞地”之谜[EB/OL].,20130809.

[11]韩文秀,刘国强,王志军,祝丹涛.创新推广飞地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广东、江苏探索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调研(下)[N].中国经济时报,20110713.

[12]刘嘉麟,张培发.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一年起好步”[N].南方日报,20111223.

[13]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zjyq/yqgk/201306/t20130625_220324.htm,20130815.

[14]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ParkProfile/,20131010.

[15]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class.asp?Classid=3,20131014.

[16]邵锋.“飞地经济”:区域经济合作新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18.

[17]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网站[EB/OL].http:///page.php?Sid=1&Tid=3&Fid=2,20131015.

[18]刘力,白渭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广东“双转移”的政策协同效应[J].经济地理,2010,(11).

[19]叶必丰,何渊,李煜兴.行政协议: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0]杨龙,郑春勇.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J].学术界,2011,(10).

[21]王小鲁,樊纲,李飞跃.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新疆;中亚;金融合作;模式;对策

引言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成立推进了中亚五国金融合作支持对外开放战略的进程。与此同时,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是促进金融合作支持对外开放战略的强大动力,而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中亚地区金融合作区的建立,对于各国实施金融互动、优势互补,加快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整体竞争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新疆与中亚金融合作的背景及动因

(一)金融危机呼吁金融合作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只是负面的影响,它在很多方面也刺激了合作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强调了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促使各国认真思考,从而推动金融领域的合作。金融危机对中亚地区金融层面的影响,主要是银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和银行业短期偿债能力下降,金融投资环境下滑,落实到实体经济中,表现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投放减少,能源价格迅速下跌,对中亚资源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中亚国家建立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携手互助,共同抵御和防范金融危机势在必行。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中亚区域金融合作更为深远的背景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金融合作的内在要求。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亚地区只有加强经济合作,才能够应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挑战。而中亚国家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大幅增加,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既为区域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加快金融合作提出了要求。

(三)增强中亚金融稳定的要求

2009年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发表《叶卡捷琳堡宣言》。《宣言》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积聚和扩散,保持经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兼顾各方利益、使全球化惠及各国的国际金融秩序。为此,应在本组织区域内就国际金融问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加强合作和信息交流。通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完善危机防范与资本支持机制,并且在政策对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实质内容的政策协调机制,才可以增强东亚地区金融的稳定性。

(四)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合作可有效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能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深化经济合作;提升各国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行业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也对对接欧盟、东盟区域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开放水平,保持各国的经济繁荣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来看,区域金融合作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合作区域相互毗邻,且处于“龙头”地位的金融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在这一点上,中亚地区相对于其他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一)从地理区位来看

中亚各国区域特征明显,中国是中亚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中亚各国和中国中西部都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而中国新疆毗邻中亚八国,新疆乌鲁木齐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城市,且地处欧亚地理中心,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中国新疆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以及与中亚各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关系,奠定了金融合作的基础。

中国新疆与中亚各经济体虽然在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近年来,该地区各国政府均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其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如果以中国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第三圈就是欧亚的其他国家。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中国经济圈。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

(二)从资源禀赋来看

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有关。如表1所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亚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三)从经济发展来看

在中国新疆与中亚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受自然禀赋差异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增长各不相同。新疆经济增长相比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最快,而哈萨克斯坦增速是中亚五国的领头羊,因为其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市场化、自由化。土库曼斯坦增速虽快,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较快,但他们经济增长中有个相同的特点是需要依赖外债来维持本国的经济活动。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源自于其改革进程缓慢,国家干预较大。

(四)从经济开放度来看

麦金农(1963)认为,应该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是指一国生产消费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仅仅使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则会由于进口价格上升导致物价上涨,使国内出现需求下降和失业率上升;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对进口商品依赖程度较高,需求弹性较小,则需要汇率大幅调整。基于以上理由,如果区内经济体开放程度较高,应当建立统一的货币区,这有利于各经济体内外均衡的实现。一般而言,经济开放度体现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其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所称的“第三次一体化(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以及通讯技术进步、关税降低和国际直接投资(FDI)流入限制的逐步放松,中亚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衡量一国开放度的最常用指标是外贸依存度①。根据Kawai和Takagi(2000)的统计,东亚地区有7个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开放度接近或超过100%,当之无愧地成为“超级贸易国家和地区”,东亚国家对外开放度平均指标达到81,而从表3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新疆和中亚国家平均指标为74,与东亚国家开放度接近,并已经明显高于欧元区国家53的水平。但是从差距来看,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各经济体在开放水平的差距较大,表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个体差异仍然较大,需要经过一定的趋同,才能接近欧盟国家的开放度分布。就平均水平而言,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这种高度开放的特征,增加了汇率合作的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各国汇率的相互稳定,进行金融合作。

(五) 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

由于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的信誉级别较低,这既增加了中国及中国新疆与中亚进行金融合作的风险,也不利于中方改善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投融资环境。从金融发展来看,中国有比较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及配套的法规、监管机构,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一批活跃的投资者,相对中亚国家的金融体系较为规范,因此,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中国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而周边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正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两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吸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中亚区域合作恰逢其时,区域内的资金配置效率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六)从中国新疆未来的金融地位来看

随着国务院32号文件的颁布,新疆在中国能源资源的重要基地和加工区地位更加明确,需要多方开展金融领域合作,中国新疆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乌鲁木齐“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亚金融中心。2007年 12月,渣打银行联合溢达集团在乌鲁木齐推出小额农贷试点项目。2008年9月,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行正式挂牌营业。作为第一家在新疆设立分行的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将会在新疆全面开展金融服务。这标志着新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截至2008年9月,乌鲁木齐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信、民生等国内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地域性银行都有打算在乌鲁木齐市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新疆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搭建了有利平台。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金融合作的对策

由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中亚经济金融合作总的原则“是平等、互惠、自愿、双赢”,中亚金融合作的步骤应该分层次逐步推进,各经济体可考虑先从双边、三边合作入手,进而发展到多边及更广泛的合作,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

(一)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积极作用

2005年10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的各自授权银行或金融机构均已加入这一多边金融合作组织。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期间,各成员国在银行联合体框架内签署了7.5亿美元的协议和项目,为各成员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把握机遇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手段。因此,应进一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一是提升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的作用,促进开展实质性的多边金融业务;二是积极开展创新融资合作模式,支持重点项目开展;三是大力推动金融结算及信息平台的工作;四是推动建立联系我国和中亚国家企业界的民间经济组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

(二)积极开展各种金融合作模式

1.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在中亚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尤其要发挥中国新疆作为中亚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各经济体可借助区域合作的机会,加快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建设,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区域内各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2.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联动来提供整体性的跨区域金融服务,使区域内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获得更有效的满足;涉及到区域内大型项目的资金支持时,多个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合作;在对区域内企业进行重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个机构投资者。

3.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手段并重的多种方式促进金融合作。积极引导中国金融机构开展中亚地区业务,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兼并等方式成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针对中资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开展融资、保险等业务。以中资项目为依托,实现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各经济体的金融业务深入开展。

4.通过与中亚国家金融资本融合引导实业投资。联合中亚国家发起成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基金”,针对中亚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采矿业、石油开采和加工业及发展滞后、相对薄弱的行业进行投资。

5.金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信息共享系统、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

(三)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合作监管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稳定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区域内整体金融运行环境良好,管理机制健全,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而区域金融合作(如银行内部跨区域合作、跨行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等)都要求更高的监管水平。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除了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必须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反洗钱合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秦凤鸣.中亚市场新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邢广程.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6-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09.

[3] 何剑,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3).

[4] 戴金平,万志宏.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 朱显平.“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目标及途径[J].东北亚论坛,2007(3).

第5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14-02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对于俄罗斯来说,西方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加强,提高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具有特殊意义。组织俄罗斯的科研机构与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科技产品市场――中国市场展开合作,发展在高科技领域的互利合作,是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和有效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条件。这要求俄罗斯政府、俄罗斯科学院和一些大公司作出一系列原则性的决定。为了使这些决定符合俄联邦长远的国家利益,对其要进行全面的论证。

中国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三位(从2007年起居美、日之后),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目前,中国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而美、日、欧盟限制先进技术的转让。中国国内经济活跃、经济一定程度上过热。在此情况下,由于实行开放的政策,中国致力于发展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保证俄中在投资、技术及创新领域的有效的互利合作,组织俄中联合生产,特别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为目的的联合生产,是我们两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俄罗斯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较大的科研中心,其科研成果在中国获得广泛好评。足以说明问题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中心的活动领域可以与中国领土面积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中国全部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近合作方向进一步拓宽。

中方有强烈的兴趣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无论是在购买或者联合使用西伯利亚分院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方面,还是在进行联合研究方面。在俄方感兴趣的领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及中国公司准备提供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俄联邦和中国境内联合生产。分析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情况,评价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可以看出以下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

1.新材料,特别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在高效粘合物质基础上的工业和农业废料的生产)

2.生产动力燃料(特别是从非传统原料――煤、天然气及沥青中提取)

3.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

4.催化过程

5.工业和医学激光

6.动力学,包括热动力学以及在有效利用煤燃料和充分利用城市、农村肥料基础上的热能供应

7.软件技术,特别是研究游戏程序,研究现代系统适用于中国汉字的情况

8.光学

9.力电子学

10.购买和组织生产碳纤维

11.地质勘探工作,开发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在组织与俄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时,中方关注的是:

1.以适应中国的经济需要为目的,对俄罗斯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排序。

2.建立与俄罗斯的学者及组织的直接联系,来组织科技交流。在国家财政预算内,获得许可优先利用俄科研成果(核技术、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工业等等)。

3.组织出口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供应俄罗斯市场(从药品制剂、医学设备到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

4.利用俄罗斯的技术生产产品(新材料、激光和催化剂等),并将其供应到中国市场和其他国家。

5.按照中国和西方技术组织生产产品,以俄商标和联合商标把产品供应到俄、中和其他国家市场。

6.获得按俄技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技术,特别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生产产品的许可,在获得许可证和技术专利的条件下,以联合商标把产品主要供应到中国市场。

7.组织进口对中国必需的俄罗斯产品,其中包括国家订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木材、黑色和有色金属、生物制剂、工业和医用激光等。

作为发展与中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究在俄中境内建立联合的技术园。

2004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与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西伯利亚分院院长多布列佐夫院士签署了意向备忘录,与此相适应,为使中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使之商业化,双方采纳了关于建立中俄科技园的建议。

2004年12月在《吉林省人民政府、中科院长春分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政府、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四方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确定在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科技园。2006年5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中俄科技园区正式创建。在2006年9月,双方签署了《科技园章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市人民政府科技管理局、长春科技发展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成为科技园的创办人。从2007年4月开始,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团的指示,中俄科技园成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

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成立后,很多感兴趣的中国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制定自身计划的条件下,通过代表处获得了许可在俄罗斯或在中国境内与俄罗斯伙伴合作。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已达成广泛合作的共识。

可以期待的是,为中俄科技园划拨出的7万平方米土地中,在2007年年末将建成2万平方米的办公区、生产基地以及仓库区。六层楼的办公区面积达7 500平方米,还有5万平方米预计在2008―2009年建成。现在,该科技园正在研究科学生产综合体的规划,已与战略投资人达成协议。

为了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中俄科技园于2007年初注册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采取与企业合作方式进行经营,企业出钱、出人,科技园出地,占一定股份,双方进行合作。靠为政府做事、为企业服务、入股分红等收入,科技园解决了运转的费用。来找科技园的企业很多,主要是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承担着七项政府间合作,协助、组织各个研究所、大学、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合作。

中俄科技园第一像企业,第二像政府,最后才像研究所。中俄科技园利用它的多重身份、掌握的多重资源把政产学研等各种创新要素搅拌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立项、政策、信息、窗口、技术合作等服务,是一家卖服务的企业。科技园与企业的关系是平等与服务的关系、经济上的关系、股份的关系。

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科学院在长春的中俄科技园合作的具体成果来看,该项合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以下主要情况:

1.中俄科技园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大规模的生产和办公基地并于近期内投入使用。

2.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规划、组织染料生产技术的研究,并在中方的预算内得以实施。

3.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签署关于创建进行稀土元素研究的联合实验室的协议,这在拓展双方互利合作的领域上是非常有前景的。俄中科技、经济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果,俄中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方对于开展合作在资源上的巨大投入,在这些条件下,双方的互利合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在继续发展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下,应确定下列最有前景的机制和合作方向:

1.进行教师和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俄罗斯对于专业的汉语教师非常关注,在实际交往中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只是懂汉语的人;中国主张吸引俄语专业教师、石化经济专业的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

2.在中国境内的中俄科技合作区或其他有优惠政策的自由经济区内,在俄罗斯投资基础上建立生产企业,像来自美国、日本、欧盟以及韩国等的投资人所做的那样。对俄罗斯企业来说,中方的优惠有:廉价的生产要素(首先是劳动力)、税收优惠、广大的销售市场、有利的重复投资条件、在中国拓展商贸领域的潜能。

3.在遵守知识产权和保护俄联邦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利用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吸引俄罗斯和中国投资者。

4.研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的先进成果以及技术,挖掘在俄中境内运用它们的潜能。

5.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联合科研。

第6篇

摘要:美国于2008年高调推进TPP以来,这个原本由四个小型经济体发起的影响有限的亚太地区次区域合作组织已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对于中国国而言更重要的是分析TPP背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意图,以及该战略对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中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将带来何种影响,并据此及早研究对策。

论文关键词:TPP,APEC,10+3,10+6

论文正文:

浅析美国因素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渗透的新媒介-TPP

一、美国力推TPP的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新浪潮,美国也开始采取多边合作与地区合作并重的政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美国并不属于东亚地区,但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之所在和财富之源的东亚多被涵盖在亚太的概念之中,太平洋两岸业已形成的经济结构依赖性,使得东亚与亚太紧密相连,这也就成为了美国构建其亚太战略的逻辑起点(宋静,2011)。东亚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强化及最终的一体化,将不可避免的对现存单级结构和国际秩序造成冲击,美国是不愿乐见其成的。因此,在东亚地区,美国一方面是采用跨区域机制和双边协定化掉该地区的一体化趋势,二是借助于APEC这样的经济合作组织合法的名正言顺的参与东亚地区事务、并取得整合东亚经济的主导权。而TPP则被视为新时期美国倡导的APEC模式的升级版或加强版。

1.为了寻求走出危机和重振美国经济的良方,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3月提出了以让贸易为美国家庭服务为主题的《2010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09年年度报告》, 其目的是以5年内两倍的出口增长造就近200万个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贸易赤字、助力美国由消费驱动到出口驱动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扩大出口成为奥巴马政府应对危机的救命稻草。

2.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崛起的趋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地缘面貌。全球的经济与权力重心正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中国(包括香港与澳门)、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及东盟十国(不包括缅甸)2011年名义GDP占全球名义GDP的24.5%。东亚地区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新兴经济体内需活力渐趋形成,潜在需求巨大,对于实现美国新的国际出口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2008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总出口额为10,095亿美元,占美国总出口的55%,但USTR办公室研究指出,尽管过去五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总额增长了,但其出口所占份额却下降了。美国亟需有效的FTA机制来重塑其在亚太的地区的影响与地位。

3.美国虽不是APEC的倡导者,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APEC就成为了美国合法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并掌握其主导权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美国在APEC框架下力推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让多数东亚国家无法一致认同,因为为这些要求无异于要求成员国打开国家经济安全大门。而对于东亚国家更为关注的经济技术合作,APEC却一直未取得实质进展。同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近乎落井下石的做法,以及APEC泛政治化的倾向,让东亚成员国对美国力推APEC合作模式产生戒备。2004年力图重新激活APEC自由贸易进程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虽得到布什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几经争论与搁置,最终无果。

综上,为应对经济危机、重振美国经济,奥巴马政府推出的出口促进战略亟需美国重新在东亚地区强化其主导的地位与影响力。美国原来倚重的参与并主导该地区经济合作的APEC模式发展陷入困顿,逐渐被边缘化,因此不得不尝试超越APEC体制框架的做法,先达成TPP,以达成一个在21世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高标准的贸易协定,再促使更多APEC成员加入,推动范围更广的、机制化程度更高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最终借此掌握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权实现其太平洋共同体的梦想。

二、美国力图借助TPP实现其重返亚洲的战略意图

学术界对于TPP能否最终成为美国进入东亚的有效手段,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目前TPP以其综合性、高规格、开放性成为美国所热推的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媒介。

1、目前TPP文本包括: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及相应条款(如原产地规则、检验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和贸易救济、海关手续等);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争端解决机制等。还参照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章程,规定了劳工、环境合作的补充协定。投资协议也纳入了谈判议程。这些超WTO (WTO plus)条款开创了跨区域合作综合性之先河。而这一综合性为无疑有助于拓宽美国介入亚太经济合作领域的广度。

2、更为重要的是,TPP在实现贸易自由化方面规定严格。首先成员百分之百实现贸易自由化,没有例外。其二、贸易自由化的时间也比APEC框架下的茂物宣言的目标年度(2020)提前了。新加坡在协定生效的2006年已实现百分百的贸易自由化,新西兰、文莱、智利也与当年的贸易自由化率分别达到96.5%、92%和89.53%,而其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分别是2015、2015和2017年。三在原产的规则方面,TPP实行45%附加值标准,即享受零关税优惠的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必须超过其总价额的45%,比东亚各国采用的40%附加值标注更为严格。因而TPP堪称是高水平的FTA,被誉为FTA中的优等生。而这种高规格将有利于强化美国与其他亚太经济体联系的深度与紧密度。

3、TPP一开始就是APEC成员在APEC框架下缔结的跨区域合作组织,其坚持开放性,避免排他性。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秘鲁、越南等国也相继加入,同时东盟国家的印尼、菲律宾、泰国、北美自由区的加拿大、墨西哥也都对TPP表示了兴趣。这使得TPP有可能成为超越APEC覆盖亚太地区规格最高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而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小型经济体,这使得在美国加入后,组织的主导权发生了变化,美国取代了原有的四个发起国。

三、美国推动下的TPP可能产生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在短期内TPP文本不少条款的象征意义将大于实际意义,而TPP后续谈判对美国带来的经济收益较小,对美国内诸如乳制品、畜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冲击较大,从而致使美国国内加入TPP的动力不足。同时,日本、东盟、印度等亚洲实力较强经济体出于自身经济利益与经济合作主导权的考虑,对TPP的态度抑或冷淡、抑或谨慎甚至排斥。因而短期内美国力图通过TPP实现其战略的目标难以实现。但就中国而言,无论TPP是否短期内奏效,仍应高度重视TPP----美国因素介入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媒介,分析它将对对东亚的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参与东亚的一体化进程产生何种影响,并据此及早研究对策。

第7篇

首先,从单个国家角度来看,中国能够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合作中起到最为核心的作用。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中还只是一个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日本在经济总量、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是该区域内的佼佼者,但由于近期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中国的领土争端均有显著升级,外交摩擦不断,日本与上述邻国的政治关系陷入了相对低谷。从中短期看,日本亟需修复与上述邻国日益恶化的外交关系;更长期的角度,日本需要学习德国对近代历史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日本走向“国家正常化”必须迈出的一步。在此之前,日本都难以在该地区的经贸关系中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

蒙古国和朝鲜均处于待开发状态。韩国经济在贸易、投资方面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出口指向中国。近些年来,韩国经济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可见,不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还是从区域的政治关系来看,中国均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从而也最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导者。

其次,中国可以先行发展与各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

在东北亚地区,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多边的经贸合作机制,在中短期可能难以实现。但对于中国而言,以自身为主导,先行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金融合作,则是可以实现的。在东北亚双边经贸关系中,中韩合作是最值得期待的,其规模可观,而且发展势头也较为稳健。因此,中国可以在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对蒙古国、朝鲜、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将其他双边关系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从而以渐进路线实现多边合作。同时,这一渐进整合过程,也可能对东北亚区域中其他未参加进来的国家构成压力,为了避免在区域合作中被边缘化,这些国家也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加入进来。

最后,从多边角度来看,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还是需要一个实体作为依托平台。

目前,有东北亚国家参与的涉及经贸合作的多边机制有上合组织、中日韩自贸区等。但这些多边机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并没有完整地覆盖东北亚区域;其二,上合组织虽然是由中国发起的为数不多的国际组织,但是目前该组织的重心仍然在军事安全领域,经济、金融合作相对滞后,而且参与者主要是中亚地区国家;其三,由于近期日本同中、韩领土争端升级,中日韩自贸区本身也难以对区域经济合作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现有的多边机制难以对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起到统合作用。

第8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多边贸易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当前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加剧,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乌拉圭回合谈判历经波折,最后成果也没有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这一核心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效果失去信心,开始更积极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一、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中国立足于周边国家,已经建设的自由贸易区10个,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6个,正在联合研究的自由贸易区有3个。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松散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对成员方提出制度化的约束性安排和要求,遵循开放自愿协商等原则。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非排他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非成员方可以自动享受成员方的有关优惠待遇。每次会议最后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需要各成员在政治上和道义上予以实施。二是有约束性的合作模式,根据约束性的制度安排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义务。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一体化组织,地位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是小范围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二、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我国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贸易平衡,缓解贸易摩擦。迄今为止,中国在与相关区域经济合作伙伴的贸易上持续处于逆差的地位,且逆差金额有上升的趋势。

2.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投资便利化是中国与区域经济合作伙伴正在努力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能促进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可以把原来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向中国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既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又能分散其他国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针对性,减少贸易摩擦。

3.有利于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目前中国选择的区域经济合作伙伴或对象多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可以与较为发达的韩国、新加坡、甚至日本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为新兴产业获得技术、资金和信息的来源。也可以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为成熟产业或夕阳产业寻找转移的市场,为实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5.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参与地区合作有助于缓解东亚、南亚周边国家的疑虑,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过去有过很多冲突,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密切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不介意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消极影响

1.南北型区域合作中中,贸易逆差越来越大,逆差额不断增长。并且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贸易结构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换取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2.南南型区域合作中,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并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经济规模小,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成员国大多产业结构雷同,出口产品相似,贸易创造效应较小。

三、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要继续扩大区域经济合作领域提高区域经济合作的质量仍面临很多困难。如,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崛起有所戒备,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虑,等等。对于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组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区域合作,引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高度重视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积极推进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同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中既能创造良好的周边政治生态,也能通过与南方国家的合作,组建起自身的区域一体化,是团结起来联合自强的重要途径。

3.积极构建以中国为重点参与对象的区域经济组织。根据地缘经济依存度和经济互补性强弱,可将中国推进区域组织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大中华核心圈;第二是与中国的互补性最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较佳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经济圈、亚太经济圈、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国家经济圈;第三圈层是与中国的互补性次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良好的南亚经济圈、西亚经济圈、欧盟经济圈。第四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弱,地缘、人文优势条件一般的中东、非洲、拉美等。

4.坚持平等、互利、开放的态度参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多,在合作中,我国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出让步,以消除这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疑虑,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坚持开放的态度,不排斥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合作。

5.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结构。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尤其是与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合作中,中国必须制定优化本国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鼓励民族经济发展,鼓励国内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坚持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区域经济合作只是目前多边贸易合作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的一个过渡方法和路径,而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因此,中国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同时,要继续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

参考文献:

[1]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

第9篇

关键词:中亚五国;新疆;金融合作

一、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原因分析

(一)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中亚五国与我国的金融合作最长远的目标是实现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亚地区各国均面临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区域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加快金融合作提出了要求。

(二)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领域合作上的快速进展,中亚五国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了我国金融体系,开展了金融领域上的合作。我国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能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推动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中亚金融合作体系,有助于实现我国金融投资的多元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形成与国际资本的竞争均衡,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开放水平,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并且能够促进我国的政治稳定,对我国的经济繁荣和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实现经济良好的互补性是开展金融合作的内在需要

中亚五国独立以来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加上资金短缺,缺乏人才和水源不足等原因,造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都没有办法进行加工,绝大多数被运到俄罗斯境内加工。中亚五国经济结构畸形,工业薄弱,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善以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较高的对外依赖。中亚五国经济结构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强,这种互补性是开展金融合作的内在需要。

(四)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能够共同预防金融危机

中亚五国与我国通过金融合作,可以完善金融机制来防范危机,也可以通过加强中亚国家间的政策对话来形成政策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各国共同防范金融危机的意识。因此,增强中亚地区各国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能够保证各国金融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现状

(一)我国与中亚五国互设金融机构增多

目前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和几个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同时,俄罗斯外贸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在我国设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中国新疆的多家外汇指定银行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当地银行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行关系和账户行关系,并为双边经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并且已有多家股份制和外资银行在乌鲁木齐纷纷展开跨地区金融业务。

(二)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稳步推进

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5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1 年6 月28 日,中国银行新疆分行正式挂牌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现汇交易价格。人民币与坚戈现汇挂牌有利于新疆先行先试、探索创新, 是新疆实施向西开发战略、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也是稳步推进两国金融领域合作的保证;我国央行与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议,我国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与乌兹别克斯坦复兴和开发基金会的合作协定,同时,中国与相关国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对双方的金融合作起到了支持作用。

(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金融合作

与成员国探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及加强区域内经济金融发展等问题,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各成员行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共同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内合作的重要融资平台。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的金融服务水平低

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金融基础实施的完备程度。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远远不足。尤其中亚五国偏好现金交易,无论是我国还是中亚五国信用卡、支票、电子转账、ATM自动取款机等金融工具还不是很普遍,导致了金融合作过程中的服务水平较低,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双边金融合作的开展。

(二)双方未形成统一的网络结算体系

中国与中亚五国银行结算方式包含了行、清算行和NRA账户等多种形式。但双方的都是一对一的账户行关系,覆盖面不广,结算时效低,不能解决双方货币头寸平补问题。而且双方银行结算体系并不统一,金融服务上的欠缺阻碍了贸易结算的顺利进行。畅通的网络结算渠道是保证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企业使用多方银行跨境汇款时,在没有统一的网络结算体系之下,手续费相对会很高而且程序比较复杂。由于是多方银行不便于企业及时了解资金情况,也无法有效管理资金账户。结算体系的不统一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进而会影响到两国金融方面的合作。

(三) 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过程中,经营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模式和金融开放程度等方面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双方资金不能够自由流动。资本快速流动受到了封闭式的金融业管理模式的限制, 减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跨区域信息交流的不对称,这样资金在区域流动过程中就会给金融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新疆与中亚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积极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于2005年10月26日,有六个成员国家。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银行联合体签署了7.5 亿美元的项目和协议,为金融合作中把握机遇和应付金融全球化挑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国新疆应该借助上海合作联合体的桥梁作用,推动中亚地区的金融和贸易交流,创建新型的金融合作模式,发展多边行性的金融业务,大力支持信息平台与金融结算的工作,从而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

(二)大力开展各种金融合作模式

1.开展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可以借助于金融合作的机会,改善金融合作的环境,投入到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使各国的金融市场间实现互动,从而发挥新疆作为中亚金融中心的区域优势。

2.政府与市场共同合作确保金融合作持续发展

中亚五国各国政府应该积极配合中国金融机构开展各项金融业务,针对中资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开展融资、保险等业务。无论中国还是中亚五国都必须支持金融机构相互设立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实现在新疆与中亚各经济体的金融业务深入开展。

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过程中,涉及到大型项目资金支付时,多个金融机构可以用银团大款的方式进行合作,可以引入多个机构投资者来对区域企业进行重组。总而言之,区域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各种有效的互动来提供中亚地区间的跨越式金融服务,从而实现各国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三)加强金融合作监管

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将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区域金融稳定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良好的金融合作环境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因此,合作双方必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必须建立跨越式的金融监管,风险救助等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反洗钱合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罗荣.探析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金融合作新跨越[J].经济视角,2011(07).

[2]玉素甫·阿布来提.新疆与中亚区域的金融合作[J].经济导刊,2011(06).

[3]陈文新,谢婷婷.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