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3: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 健康管理 体格检查 操作 规范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1-02

1 对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健康体检科的医生几乎都是从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于以前从事的临床诊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对于健康体检来说,则需要对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内涵,重新学习和认识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

随着健康体检概念的逐步深化,健康体检服务与常规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1]临床医学查体: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在《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对中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体检等概念均有阐述:[2]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健康体检是指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的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与控制的全面过程。通过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动社会每个成员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回报。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

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健康体检的定义: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专业性健康体检最大的特点之一:将健康管理的观念引入体检结构,更加强调在体检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和信息积累,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资料分析,找出影响身体健康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措施。

专业性健康体检的特点之二: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体检服务,如同临床的诊疗常规一样需要把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等规定下来。

2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规范的实施要求: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短,其健康体检的服务模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均不完善和统一。为此,2009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保证健康体检质量,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规定”中,明确了健康体检的概念,执业条件和执业规则。这是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必须知晓和严格遵循的。同时制定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规范了健康体检的操作规定,明示必须按照“目录”开展健康体检,为提高和确保健康体检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3]

2.1 健康体检操作规范管理的前提:

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为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体检操作也应该实行科学规范化的实施与管理。在没有“规定”和“目录”出台以前,我们中心通过以下措施来规范我们的工作。

2.1.1 制度管理规范 制订工作手册和体检操作规范手册[4],严格规范体检中心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工作。

2.1.2 体检医务人员规范管理 是经过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具备相应的职称证书;基本是副高以上专业医师。体检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齐全、技术精湛、操作规范、医德高尚的体检医师专业队伍。各科体检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正确掌握各科体格检查的操作规程,体检标准和体检内容。

2.1.3 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步骤。体格检查必须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依次进行检查,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漏项,漏检。

2.2 体格检查项目设置及操作要求: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制定本单位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并按目录开展健康体检。

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中设置的“基本项目组合(基本套餐)”是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要求的健康体检所必须和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物理检查,仪器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中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由专业医技人员规范操作及出具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及物理检查)是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及口腔科等)基本而系统的重要检查之一,是各专科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并借助简便的检查工具的使用(如听诊器、叩诊锤、量尺等)来客观地了解和检查人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基础的检查环节;亦是保证体检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健康体检程序和技能中是十分必要和不容忽视的[5]。是对健康体检医师最基本技能的考验。其方法包括视、触、叩、听、嗅诊。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动作要灵活、协调、轻柔;检查手法要按步骤、正确、熟练,不使受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要不断学习做一名训练有素的医师,应学会用最简练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受检者知道要做什么;应尽可能得到受检者的理解和配合;受检者准确的体检位置和配合决定了体格检查的结果。体检医师应严肃认真、仔细规范地按标准进行操作和记录,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对受检者的情况提出检查意见,为其综合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医学依据。体检医师的物理检查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由先进的医疗技术所取代、淡化,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对于可疑问题或检查结果不能完全确定的,用仪器补充和修正,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如:乳腺病变,不能以B超或钼靶替代;物理检查对乳腺、直肠、前列腺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检查项目应统一规范,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易漏诊和误诊的学科是外科和妇科。如乳腺的触诊易漏诊结节和增生;妇科检查与超声不符等。要保证体检质量还必须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压缩检查时间带来的质量问题将会在后期显现出来[6]。应该建立对某一岗位、某一项目的最低的检查时间,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医疗文书和实际操作不到位,都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医疗隐患,因此,必须规范体格检查操作,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7]同时还要注意体检环境、温度,要让受检者感到舒适;最好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注意隐私性,具有单独的检查空间、性别分开。

2.3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内容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各学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2.3.1 一般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项目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压测量:首先要校正血压计,其次要注意受检者是否禁烟及饮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等,否则血压就会有误差。测量体重、身高时要提醒受检者注意正确的站立姿式和;空腹、进食、憋尿等亦会影响血压值、体重、腰围的客观准确性。

2.3.2 内科检查注意事项:

内科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一般在内科检查时通过问诊收集。有的体检软件将此项归到一般项目内以问卷填表形式收集。包括目前的健康状况、现有疾病和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最近三年的健康体检情况。病史采集涉及到个人隐私,无论是采用询问或问卷填表形式均应注意方式、方法,将此项程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受检者加以说明很有必要,以取得受检者的配合。

内科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心、肺、肝、脾,腹部注意有无异常包块及压痛部位等。体检记录应客观、准确。内科检查经常发现以下问题:如肥胖、高血压、胸廓畸形、肺气肿、心律不齐、心脏杂音、不同性质的腹部压痛及包块等,应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治疗。

2.3.3 外科检查注意事项:

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皮肤、淋巴结、甲状腺、脊柱、四肢关节,女性要注意的视诊和触诊的操作技巧,如视诊注意其对称性、表观情况、、腋窝变化等;触诊时体检者位置、顺序和内容等。男性要注意外生殖器、前列腺及直肠指检等。直肠指检物理检查本身具有一定缺陷,需要主观判断,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医生自身不断积累的经验。

外科体检经常发现以下问题: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包皮过长、疝气、精索静脉曲张、内外痔、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直肠疾病等。

2.3.4 妇科检查注意事项:

主要检查外阴、阴道和内诊;宫颈涂片 或液基涂片取材方式要到位,体检时要防止交叉感染,垫单或纸单须一次性使用。

妇科体检常发现的问题:宫颈糜烂,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对发现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早期发现宫颈癌有重要意义,是妊娠后妇女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3.5 眼科检要事项:

器械准备 视力表要随机更换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

眼科体检常发现以下问题:近视、远视,沙眼、结膜炎、色弱、色盲、白内障及眼底病变等。眼科体检对防治眼疾和预防失明起到积极作用,是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4 体格检查操作规范的意义:

规范体格检查操作,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是准确、客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和基本方法;是早期发现和诊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健康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良好方向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1]冉炜,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健康体检医学的发展[R]2008年健康体检信息评估与后续管理服务高级师资研讨班讲义15~17.

[2]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9.(3)3.143.

[3]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健康体检技术规范与实施[S]2010.5.22.武汉 1~10.

[4]常洪,邵庆华主编,王嫱,熊川副主编,健康体检操作规范手册[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年9月.

[5]许莹,健康体检中物理检查的规范实施[R]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49~51.

第2篇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定义“卫生管理”的概念:关注并对人类健康与幸福负责的一种管理。此后,卫生管理的概念不断变化和演进,愈发成熟和具体。但是在卫生领域,卫生管理具有排他性的概念,模型及方法的缺乏一致性的术语规定,或评价方法。为解决卫生管理的概念混淆,为提高对卫生管理与体系的认识,为明确政府的卫生服务的内涵,亟需统一卫生管理和工具的定义。此综述围绕以下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何定义管理;有什么常用于描述卫生管理的维度。

方法

在本综述性论文中,通过整理自2000年世卫组织对卫生管理最原始的定义后,提出的所有相关概念,使用限制性的文献回顾方法成文。由于卫生管理的角度是指国家性质的公共管理,其职能也是基于这种角色,本文聚焦于相关性最强的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工作性质。文献检索利用了PubMed、谷歌学术和知网,包括以下关键字的多种组合:“健康”“卫生体系”“管理”“管理者”“框架”。另外还咨询了本领域的专家对部分文献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成果

常用于定义管理的方法。管理的广泛的普遍的定义一大多数人认为的承诺、责任、权力、权威、领导、所有权、政治稳定和法律规则,都对定义卫生领域的管理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角度。尽管管理的维度多元,内容复杂,但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管理是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用于分配责任或履行义务的过程。

在国际组织中,管理常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防止腐败并提高政府效率的策略。由于管理、领导、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定义多有交叉和包含,所以利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来区分以确定管理的中心内容。管理体系的中心包括:对卫生体系的认识,和体系部门分割的建立方法。

通过对管理职能的特质进行特殊化的归纳,管理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一种引导体系趋于高效的具体过程。通过分类经常和管理搭配使用的术语,和研究每个术语的核心,演变的来源,以及暗含的内容,可将这些术语分为了以下两类:(1)管理的价值。这并不是表述管理的现状,而是管理应有的理想化作用(如科学管理)(2)管理的描述。把术语特征化,描述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来体现管理的功能(如水平式,或垂直式管理)。

管理的价值评估包括民主,灵敏度,以及更常用的科学性,这些都用一种类似的途径去定义理想的管理,这种方式看起来普遍,但是这种添加价值评论的方法仍颇具争议。如萨夫多夫提出如果用影响和表现来判定一个术语,而不是用一系列正规的原则,那么这种定义更有政策的分析价值。无独有偶,格瑞德也曾说,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科学管理的方式,无法支持对一系列行为定义的优先设计或实际用途,并且最终也限制了区分“一种理想化的科学管理和完善管理”的能力。

为了表述结构而使用描述性的术语愈发普遍,如传统的集权化,等级式的管理概念,但这些都不足以描述完整的现代管理和现代社会。“水平式”或“网络式”的管理为例,更加注重把管理组织的需要,多种模式的权力,利益和活动以及多元化的因素纳入考虑。这些都和传统的线性的“等级式”“行政式”的管理区分开,从权力决策和政策形成和完善的特点上,后者更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随着管理功能的愈发动态化和融合化,更具描述性的术语来提取大量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显得更加有效。但是,管理的组织方式或方法路径并不是排他的,而是需要情景化的解释,如“水平式”管理的组织形式如今可能更具有延伸性,并不意味着它超越了传统的等级式的管理组织模式,而是一种垂直式从头至尾的管理联动模式。

常用于描述管理的维度

卫生管理可用多种维度定义,这里的维度是组成,元素,原则或特性的同义词。在回顾文献中,将这些被引用于不同用途的管理维度绘成表二。一些维度可能被另一维度所包含或暗指,不同维度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因而仅可解读一些独立的管理维度,它们单独的定义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量的不同的具体维度可以用于定义管理的功能,如维度“可靠性”“规则”或“政策安排和战略方向的定义”都被概括在这些框架内,其他的维度如“法律规则”“防治冲突”和“质量”“可持续性”也多少有提到。另外,分析此框架,维度的数量在从综合的分布上,到组织的数量上各不相同。进一步的分析可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首先,如果依照时间排序,维度的包含或排除都全然不同,管理维度也缺少统计性的认识。但是,这些差异大多归因于既定方法的来源和目的,关于管理内核和中心的维度也有待将来的统一。如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中东地中海区域办公室的架构中,“法律规则”再次作为一个管理维度(原则),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区域办公室的发文中的同一个规定。

第二,组织的一致性维度在成为统一概念的角度,作为一个框架或分析单元,在认知和差异的方面受到限制。它们自身的变化,和为了确定不同质量的差异而深入归类的重要性在很多研究中被重视。卡玛和雅各布提出了“通过把这些维度分,并进行对因果关联的理论性假设,是让解释管理和探索分析具有实验可行性的第一步”。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多种分类和管理维度:管理投入,管理内核;管理的成效,管理的决定因素,管理的内涵;管理的促成因素,结果和核心价值。为了跟进这些较早群组的特征,将这些管理维度定义为以下三种类型:(1)一类关于原始的管理功能,对“科学管理”的有指导性的价值或原则;(2)一类把管理功能具体化,并把附属功能具体化的操作性规定;(3)一类具体的良好管理能带来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作为潜在可以测量提高程度的指标。用这种分类的群组中,维度的统一性得到了提高,管理内核的一致性也稍有加强,如管理的基本价值,“防治冲突”“防止腐败”虽然不在每个维度中体现,但是在科学管理中广泛的表现。

最后,虽然更有深度,更具体的维度并没有在反映框架的图表中反映出来,但研究了关于维度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以可说明性为例,虽然它是最常引用的管理维度,但是却缺乏自身的定义。简而言之,可靠性是一种对自身做出的行为或决定都有根据,有理由的状态。可以表现为:可说明的过程,可以被以下步骤规定:规范的设定或代表,资源的分配,表现的效果,与成果相关的调查或信息,有奖励或惩罚的强制措施;可说明的组织形式,如“水平式”“垂直式”或“网络式”;可说明的分类,包括经济,成果,政治和民主性等是可以说明的且相关的。在根据这些不同的维度探索管理功能的可操作性的^程中,仍需要大量的量化工作以确定变异度,并把每个维度的外延和内涵统一化。

讨论

以介绍管理职能为中心的卫生体系功能的论文数量,增长的缓慢但稳健,但达到一致的明确的卫生管理功能的定义,依旧任重道远。在现有文献的理解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观点,以为将来卫生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描述管理定义的术语有何作用?为了定义管理,就必须区分术语之间的基础差别,才能将术语作为引入管理的词汇,并更加思虑周全,暗喻深远。这点在描述管理的理想状态,和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描述,显得尤其重要。反映定义的不同方法,会使研究者更好的交流彼此的初衷,更准确地阐述彼此的解释。

如何进一步分类管理的维度?管理的潜在功能和具体的管理功能在定义维度的方面,尤其相关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在角度和目的上统一的维度,所以还需要是否是互斥或独立的特征的进一步检测。将管理视为一个过程,它和管理维度的具体潜在关的联还需要探索。

第3篇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完成逻辑检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发放741份问卷,收回741份调查问卷,去掉回答空缺题数≥3个的73份无效问卷,共收集6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0.1%。有效调查对象668例,男326例,女342例;年龄24~69岁,平均(43.4±11.2)岁。

2.2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在调查者当中,589例(88.2%)有检后健康管理需求,79例(11.8%)无检后健康管理需求。不同性别、年龄和参检方式的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参检次数、职业状况、经济状况、慢性病情况的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健康评估的检后报告解读需求最高,达83.2%,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短信需求达41.3%,高于健康知识讲座的29.9%,在健康干预中健康促进计划需求达56.7%,医疗随访45.1%,就医绿色通道41.9%。不同年龄和职业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讲座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促进计划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短信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在健康体检居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健康体检居民有88%的人有健康管理需求,明显高于自然社区人群的56.2%和事业单位的69%,说明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的关注比一般居民要强,进行健康管理有更高的积极性,能够更充分实现“调动个人、家庭和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最大效果”的健康管理宗旨,同时也说明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理念宣传方面有较大贡献,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已经逐渐被健康体检居民接受及被需求。本次调查中发现健康管理需求与疾病状态不相关,说明健康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是只针对已有慢性病的患者,没有慢性病的健康体检居民也有很好的健康管理意识。本次研究发现女性、老年和个体健康体检居民有较强的健康管理需求,这与李君等、陈正英等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人群的地区、城乡、民族差异有关。我们研究中女性健康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高的原因可能是女性虚弱指数高于男性,即使在相同健康条件下她们的健康自评也可能差于男性,所以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就更强。

在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需求方面,83.2%的健康体检居民选择了“检后报告解读”进行健康评估,高于北京市社区居民和上海社区居民61.2%,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健康教育的选择中,41.3%的人选择健康知识短信,29.9%选择健康知识讲座,与上海闸北区研究相似,且在年龄方面有差异,老年人倾向于健康知识讲座,年轻人更倾向于健康知识短信。健康讲座的需求率明显低于健康知识短信的原因可能与健康讲座的时间及地点的可及性有关,所以健康讲座需求率中最高的是60岁以上人群,需求率达43.86%,因为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听讲座。30岁以下人群需求率也较高,达39.77%,这可能与慢性病患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有关,据报道18~30岁男性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经达到58.5%。健康知识短信的需求率高可能与其方便性,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可以反复阅读有关。健康干预中选择健康促进计划的最多,并且收入越高,对健康促进计划的需求度越高,显示健康体检居民对自身健康关注度高,对健康管理的接受度高。45.1%的健康体检人群选择了医疗随访,对自身健康关注有持久性。40~60岁健康体检居民中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疾病高发相关,而30岁以下健康体检居民中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其次,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求医就诊时间紧迫,需要减少就医所花时间有关。

第4篇

关键词:HSE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实施意义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HSE管理,即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健康是指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心理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安全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条件良好,员工的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有足够保障,企业财产不受损失,是企业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最根本前提;环境指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力量或作用,以及人与自然因素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企业HSE管理是在综合了这三种理念要素并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模式进行融合后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实施HSE管理的意义

企业实施HSE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帮助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HSE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一)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当前时代下,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占有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位置。HSE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通用的标志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生产过程中的人放在第一位,相比于过去“重生产,抓效益”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HSE管理体系中强调的“健康、安全”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这种做法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劳动者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在做到“零事故、零伤亡”的同时,也能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营造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工作顺利安全快速完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同时HSE管理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HSE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健康、安全、环保”意识。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实施HSE管理的同时,也要提升领导员工的HSE管理素质,让HSE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直至企业形成一种HSE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又影响着企业生产工作的进行。具有高度HSE管理文化素质的员工不仅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还能间接的起到提高生产劳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比如在1999年辽河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与壳牌石油开发公司合作的清22深A井钻井工程项目中,辽河石油勘探局学习引进了壳牌公司先进的HSE管理体系,在充分做到了保障劳动者人身健康、安全以及企业财产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同时,不仅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误工”的目标,还提前13天完成了钻进作业,共为企业节约下106万美元。可见,实施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的企业HSE管理体系,在起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的同时,成熟的HSE管理体系还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拓宽海外市场,带来长远效益

企业HSE管理重视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及企业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管理,具备先进的安全性高的机器设备,具备拥有足够HSE素养的人才。这也就是说,实施HSE管理,将促进企业在“硬件”更新和“软件”更新上加大力度,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由于中国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意识形成较晚,而国外的大型企业基本都具备高度成熟的HSE管理办法,国际对于HSE管理体系早已达成共识并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惯例。所以加强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而且还能帮助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只有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相统一、采用科学系统的HSE管理体系,企业才能顺利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从而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并获得长远的效益。

三、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者应当注意不能重经济效益而轻视HSE管理

因为HSE管理体系的核心重点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这就说明,领导在实施开展企业HSE管理机制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HSE管理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先进管理办法,如果领导对HSE的理念不重视,而是如同十几年前一样只知道一味的“抓业绩,重效益”,那么企业实施HSE管理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抓业绩,重效益”只是注重眼前可见的短期效益,实施HSE管理机制则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益。

(二)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要贯彻“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动态的HSE管理

在企业实施HSE管理时,不可产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对生产安全隐患的审查,对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审查,对员工素养意识的审查。要在严谨科学的审查管理中,时刻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情况问题作出相应的处理变化,建立动态的HSE管理体系。

四、结论

在国外大型企业早已通用HSE管理体系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紧跟国际先进惯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企业的HSE管理机制建设。只有实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护环境”的企业文化,建立贯彻“健康、安全、环保”的HSE管理体系,用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来指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

可持续森林管理已成为全球森林治理的总体目标。这个概念是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它包括和承认与森林有关的所有价值,而且试图平衡这些不同的、且有着内在冲突的价值。森林区域共同的价值包括:生态和环境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贸易和发展价值。假使在法律框架内承认所有这些价值,对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而言也是困难的,在国内层面也是如此。与森林相关的多种价值,如何体现、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内对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法律规制是一个挑战。对森林地区的管理,如对其他自然资源的管理一样,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但是,森林不像其他自然环境元素(如水、空气和动物),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对其享有所有权。特定区域的森林的所有者,享有一定的受到严格限制的财产权利和责任,这使得森林的管理及其法律制度极为复杂。在国际上,人们普遍认为可持续森林管理概念的核心是承认和促进森林领域所有权利和利益的平等。1990年在斯特拉斯堡召开了欧洲森林保护部长级会议,涉及大约40多个欧洲国家,讨论了“森林保护跨境机制的启动”。1993年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在谈判进程中为可持续森林管理制定了一个可行的定义,这在决议H1:欧洲森林可持续管理的一般准则D段中,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是指森林和林地的管理和使用的方式和速度,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再生能力以及活力和满足他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潜力,无论现在和未来,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层面,都不会造成对其它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1994年的后续会议上,确立了进一步可持续森林管的基于赫尔辛基会议决议H1和H2的标准和指标,旨在确定国家的森林条件和管理的模式与趋势。赫尔辛基会议制定出可持续森林管理的6个标准:①维护和适当提高森林资源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②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③维护和鼓励森林的生产功能(包括木材和非木材);④维护、保护和适当加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⑤维护和适当提高在森林的保护功能的管理(尤其是对土壤和水);⑥维护其他社会经济功能和条件。上述第6个标准涉及与可持续森林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赫尔辛基会议制定的相关的法律要件是:第6.28条规定现存的法律监管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文化遗产进行程序上的管理;第6.29条规定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风景的程序规制框架;第6.30条规定一定程度上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的经济政策框架和金融工具;第6.31条规定实施政策框架的信息化手段,以及具有特殊的可视文化价值遗址研究的能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这些标准和法律要件并不是国际法准则,它们也不需要执行,其形成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基本要求引入了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理念。

2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全球治理

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在有关全球森林利用和管理中。尽管这样,可持续森林管理因其在国际层面上缺乏清晰的概念、意义和目的,因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国在解释该概念以及在实施、贯彻这一理念时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围绕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主题:平衡森林区域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代表和认可森林的所有利益和价值;促进和认证可持续砍伐木材程序。在本质上,这个概念一般被理解为管理森林资源所采取的方法和程序来满足今天和明天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损害生态承载力和更新森林资源的基础潜力。国际林业法规在形式上极其分散,除了零散的可持续森林管理的要求,基本上仍然属于自愿性质。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要的能力建设援助,需要外商直接投资。一些国际公共机构,如联合国森林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世界银行,都单独形成了自己的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和要求。此外,国际私营林业机构,如标准和指标程序、林业认证体系和林业市场已经出现,形成了实现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新流程和机制。可以看到,这里有大量的重复、重叠,需要进行精简。这种分散还导致了一种情况,除了法律、规则、标准的分散以外,机构的分散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没有一个全球性的机构负责、承担、管理与可持续森林管理相关的全球义务。目前的状况是,一些公共和私营林业机构在一个支离破碎的系统中运作。各国在这些相互竞争的国际机构中能形成的是典型的“论坛店”,清谈、议论多多,达不成共识,形不成规范,当然就谈不上采取共同行动。

各国参与国际森林制度的动因是他们必须看到、得到某种形式的福利或回报,或新的商业机会出现。当前,国际公共机构并未对各国政府保护森林的行动提供重大激励措施,也未提供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问题的有力指导。联合国森林论坛的作用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它在解决全球森林问题方面是否有效还值得商榷。目前全球森林治理运作上的缺陷必须加以克服,提供明确的规则和衡量的标准、适当融资和积极鼓励、技术转让,自下向上的方法,各级机构和政策之间的协调,常设的对话形式、公正地解决冲突,都是需要建立起来的制度与规则。国际森林谈判需要解决真正的问题包括根据指定的目标增加受保护的森林地产,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生产林以及促进发展中国家森林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分析、理解法律在实施可持续森林管理理念中的作用。森林和林地的管理和使用的方式和速度,其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再生能力以及活力和潜力,相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施行,以下事项都是可持续森林管理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价值:这需要寻求法律保护高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地区。生产价值:这需要法律定义若干森林区为富有生产力的地区,并规定这些区域内森林如何经营。再生能力:这需要法律来界定再生,并提出需要一定标准的指导方针。

活力:法律也必须定义活力和提出需要有一定标准的指导方针。生态价值:法律必须承认所有森林地区提供的生态服务。这些服务一旦被确认,法律必须确保这些服务继续,制定规定禁止对这些服务的干扰。经济价值:法律必须承认所有森林的经济利益,这包括生态服务系统(PES)等新兴的森林价值,传统的木材和非木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包括土著团体、社会团体、土地所有者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社会价值一旦被确定,法律必须承认。在必要的情况下,建立具有较强社会价值的森林保护区域。地方利益:法律必须确定森林地区的局部利益,这需要积极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一旦确定了地方利益,法律必须给予承认,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保护当地的森林权益。国家利益:法律必须确定森林地区的国家利益,这将需要从国家层面对所有森林进行研究。一旦报告完成后,可能需要修订法律来承认和保护所有国家的森林权益。全球利益:法律必须确定森林地区的全球利益,全球森林报告、相关的国际环境多边协议也表明了国际社会在森林地区相关的利益。未来利益:法律也必须认识到子孙后代与森林地区的利益关系,必须制定森林法规以确保所有为了子孙后代的森林价值。以往人们主要把森林区域看作是“保护森林地产”或“生产性的”森林地产,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管理要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例如,以前的森林认证计划主要关注的是森林的生产性价值,现在需要在木材生长和收获中要遵循一定的生态标准。国家应对保护林产开始进行可持续性的管理,以满足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

3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法律要求

实施可持续森林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法律,用一个单一的法律进行各方面的可持续森林管理是不可能的,需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行为守则等各种法律形式。此外,在普通法制度中,司法判决将有助于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实施。重要的是,所有的森林法律是彼此一致的,避免重复或缺乏明确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在森林管理与规制中的角色,应该向公众提供易于理解与遵循的形式,来解释私营和公共森林监管机构的角色。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都涉及到可持续森林管理及其实施。

3.1环境法Bates提出,环境法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污染、废物和受污染场地以及管理能源生产和气候变化。政府争取确保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法律地位尚不清楚。Bosselmann探讨该原则的地位,引用像罗威这样的作者将其描述为“变化的”原则,金沙则将它描述为国际习惯法。最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定义为有责任保护和恢复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据以下三个角度:经济———资源开发的角度,生态———环保角度,社会———保护当代和未来人类需要的角度,森林规制可以分解为两种主要类型:森林保护制度和森林生产制度。这些制度都试图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三大支柱。

3.2规划和发展法全球森林砍伐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农业生产而清除森林区域。规制城市或农业发展的法律是规划和发展法,这可以防止被视为高保护价值的森林地区的破坏。这方面的法律机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评价(SEA)、公园及保护区区划调整。其他比较突出的还包括:官方计划、建筑法规等。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告知决策者和公众有关预测结果及建议,以及对环境、发展的影响等。规划和发展法施行可持续森林管理概念的一种方式,是要求政策法规制定者在法规制定过程中和实施过程中贯彻森林的所有价值,这通常要求重新造林或在林区再造林。

3.3物权法对森林的大部分规制都包含在物权法中。Fisher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是自然资源被管理的最基本的基础规范。物权在两个主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森林地区的占有,也就是说,如何合法拥有森林区域,包括公有制、私有制、社会所有权或临时所有权(如租约或许可证)等各种形式。所有权的类型直接影响制定管理不同森林区域的规范的性质。其次,一块林地上有多个与物权相关的利益。例如,一个人可能拥有土地所有权,另一个人可能拥有树木的所有权,第三个人可能享有树木所提供的环境服务(例如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所有权。物权法需要认识到这些权利并对所有的森林物权提供保护。

3.4宪法“宪法的重要性仅仅是因为其他位和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一系列原则,甚至意识形态它代表了一些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上述引文表明,宪法对各个领域的法律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联邦制国家,宪法可以界定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一些宪法直接包括关于森林的使用和管理的规定,而另一些可能间接影响森林规范,例如,其包含土地和财产使用。宪法规范迫使各国政府为保护环境或赋予公民强制执行的清洁和健康的环境权利,这可能比法定的权利更安全,也更容易被政府改变或废除。然而,宪法规定的可执行性取决于法院解释和阐述他们具体程序的意愿。

3.5土著居民法土著居民法是基于习惯法和传统的法律。大多数土著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和自然紧密结合。因此,土著居民法律能够且已被纳入到环境资源保护法的领域里。土著群体往往与自然环境(包括森林区域)有紧密的联系,这方面的法律能改变森林管理。例如,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火烧森林的做法已成为国家公园的管理实践,这些实践做法已被采取用来改善生物多样性。《联合国土著居民权利宣言》制定了一些旨在提高承认土著人民法律权利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森林土著居民拥有并参与森林管理。

3.6国际法“环境保护是国际性、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超越了国家和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传统的全球政治分裂的地理概念。生态系统是以深刻和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由于这些相互关系,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和长远的。因此任何国家都既不想在自己的领域内保护环境,也不想对在其领土上开展活动而造成的全球影响承担责任。”相比于其他领域的国际法如国际人权法、国际劳工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环境法欠发达,其没有全球性条约即国际环境公约来建立基本环境权利或义务,而是专注于特定的环保价值或问题。有很多的国际环境法律原则,如责任和预防、可持续发展、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等,都是这样。关于可持续发展国际法原则的新德里宣言为国际环境法提供了一些指导,并要求采取一种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和综合的方法。国际森林法有能力直接,至少是能够间接影响国内森林法。国际森林法的全球森林目标代表全人类利益、全球利益,而不是个别国家的利益。如前所述,因为存在一些不同的国际森林标准和政策,所以导致缺乏一致的国内森林政策。但是,一个广泛实施的国际机制已经开拓出森林政策的基本内容、基本内涵,用标准和指标来衡量可持续森林管理的进展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6篇

关键词:人本理念;医院管理;渗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而对自身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与人们的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渗透,能够更好的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实行人本理念的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医院声誉的提升和形象的塑造都十分有利。

1人本理念的概念及意义

1.1人本理念的概念

人本理念是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人本理念指的是将员工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员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能够是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员工的又是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绩效,帮助企业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1.2人本理念的意义

在现代医院管理当中,引入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其中,人本理念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技术密集型单位,医院在运营和发展当中,也应注重对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1]。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有效渗透,对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人本理念的渗透,在医院管理中更能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与满足,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产生更大的工作热情,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基于人本理念的管理模式,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并时刻注重对医院形象的维护和提升。另外,通过人本理念的渗透,能够在医院管理中发现更多隐藏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医院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2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渗透

2.1认识人力的重要性

在人本理念当中,其核心性的内容在于,将职工视为单位中最终要的资源。对于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医院来说,能够对单位的人力资源实现最为适当的使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科学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但是,人力的作用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在当前的疾病诊疗当中,无论医疗设备多么先进,科学技术多么高超,都无法取代人力的作用,例如新技术开发应用、设备运转维护等,都需要人力操作,因此,人力资源仍是医院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医院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人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渗透,在医院的竞争、生存、管理、运行等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发挥人力的重要性。对此,在医院管理中,应将人力作为最具价值的经济资源,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和培养,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通过适当的差别待遇,体现出人才的价值,从而促使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2.2尊重职工基本需求

人本理念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在医院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对职工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的关注[3]。在医院日常诊疗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存在不良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医院管理中,一旦发现职工存在不良的情绪,应及时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职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尽可能帮助其进行解决,这样能够帮助医院职工更好的开展工作。此外,管理者给予医院职工关心和爱护,能够对职工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让职工愿意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对于职工提出的合理需求,医院管理者应尽可能予以满足。如果职工提出的要求不合理,管理者也不应生硬的拒绝,而是应当通过和职工的交谈,分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即使最终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也能够避免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医院管理中,还可定期组织聚餐、联欢等集体活动,从而拉近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2.3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在医院管理中,对于人本理念的渗透,也应重视“度”的问题,不能对职工的所有要求一味的进行满足。因此,在医院管理当中,除了应确保良好的人文关怀以外,还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医院形成更为良好的管理秩序,形成有效的约束力量,通过正确的管理方式,对职工的健康思想、工作习惯等进行培养[4]。另外,在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多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想法,从而使医院管理制度更为有效。

3结论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作为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机构,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医院管理中,应改变过去生硬、陈旧的管理模式,充分渗透人本理念,在管理中体现出以职工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让职工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这样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绪龙.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0(20):313.

[2]李新友,吕庆锋.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5(17):200.

第7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管理;价值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绿色和平组织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认为该事故共造成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调查该事故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对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安全文化的概念分析

安全文化,从狭义方面来讲,主要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广义方面来讲,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诸多观点的考量,结合我国安全生产过程的现状,我认为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安全文化是人类为防范(预防、控制、降低或减轻)生产、生活风险,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和谐与企业持续发展所创造的安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总和。

(2)安全文化的内涵

综述所述,安全文化具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安全文化是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所创造的。安全文化取决于决策者、管理层和员工。安全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扭转不良的、落后的、应该被淘汰的观念,弘扬那些先进的、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的文化。

2、安全文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命安全、健康保障、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我国矿山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办,就是因为企业的短期行为和趋利主义。

3、安全文化建设包涵安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建设。

二、安全文化的价值探究

1、安全文化有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增加企业效益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与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的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中,重视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员工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

2、安全文化有利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1)超前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要具有超前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并付诸实际行动,防范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2)长远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警钟长呜,常抓不懈。要根据安全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制定长远的安全管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3)人本意识

人是安全生产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目标、安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效率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避免随意减少安全生产投入,削减安全成本的短期行为,预防安全隐患的产生,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

3、安全文化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注重和讲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政府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过健全与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软管理”。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必须依靠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再严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制度管理的强制性往往使得工在形式上服从,而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这也是不少安全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文化“软管理”,促使员工认同安全理念、企业使命、安全价值观,从而理解和执行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和指令,自觉地按整体战略目标和制度要求来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

4、安全文化有利于实现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

第8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最求高利润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来满足时代的需求。本文主要介绍目标管理的概念与意义,在这基础上结合企业全面预算,具体阐述目标管理模式。

关键词 目标管理 概念意义 全面预算 应用

“目标管理”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管理的提出,快速的在美国流传开来,低二战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目标管理模式得到了更好的验证,被日本、西欧等国家接受并广泛推广。1978年,目标管理传入我国,虽然在初期遭到了谴责,但是更多的是通过目标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第一、目标管理的概念。所谓的目标管理就是设定和分解目标,通过对完成情况的检查,采取奖惩的手段督促员工,在员工自我管理下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第二、目标管理的现实意义。(一)目标管理为企业确定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具备统一的发展目标,并且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的团队。但是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各种因素层出不穷,阻碍了团队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比如很常见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在处理问题时出现偏差,生产与销售的不协调,企业高层制定政策,实际上在员工中根本不能实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目的性,管理不科学造成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严格按照目标的指示行动,这样才能是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壮大。(二)目标管理有助于企业内部团结,增强企业凝聚力。在上面一点我们也提过,企业想要发展,除了制定目标外就是对目标的实现。实现目标的前提是有好的执行力,决定执行力的就是企业的主管人员和企业员工。企业领导负责指明发展方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员工也占有重要地位。企业的目标管理,指的不仅仅是高层人员,同时也是普通员工的努力方向。企业通过目标管理,共同确立了企业的方向,在企业内部构建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凝聚力大大提高,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管理模式在企业全面预算中的应用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帮助企业制定发展目标。把全面预算与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目标管理中财务的使用率,有利于确保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与目标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全面预算是开展目标管理的前提条件,目标管理为全面预算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因此可以说企业全面预算与目标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工作中要配合使用。当目标管理制定目标时,就要有一定的预算制度给予支持;在预算建立后,必须严格的按照预算来完成目标管理。通过预算执行、预算考核来检验目标管理的效果,也就是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成果考核的过程。在目标管理中资源分配依据是全面预算,同时预算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因此在管理目标与全面预算紧密结合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明确目标管理是在全面预算的前提下开展的。目标管理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全面预算的科学制定。全面预算科学合理,企业目标的实现就相应的难度降低。全面预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1)全面预算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全面预算的过程也是企业全体人员沟通的过程,有利于增加企业员工间的团结协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2)全面预算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全面预算是企业目标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企业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建立了全面预算体系,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标准,在管理上一定要围绕着标准走。(3)全面预算是企业考核制度实施的条件。

第二、注意目标管理与全面预算的协调。在企业中,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而财务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企业目标还包括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抗击风险的能力等。获得利益是企业的目的,通过企业的全面预算,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企业目标。但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短期的获利很可能影响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因此必须协调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的关系,企业的目标和企业全面预算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企业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冲突,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目标管理来执行,适当的调整全面预算。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实现长远目标。

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责任,权责分明。全面预算管理将整个企业划分为指定的责任区域,在全面预算的影响下,目标管理按照实际情况将企业每个责任区域划分不同部门,适当的给予权利,合理的利用企业经济资源,同时进一步划分,直道不能再分为止。这样每个责任区域就成了企业考核的主要对象。将企业内部影响目标管理实现的要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种,采取不同的策略。

三、结束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难度。企业中目标管理与全面预算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重要的改变。通过全面预算为目标管理提供了思路,通过目标管理更好的执行了全面预算的具体要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目标管理与全面预算结合的这种方式会更大的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蓉蓉,储超.浅析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新选择.现代商业.2009(02).

[2]隋朝辉,生金菊.如何确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09).

第9篇

关键词:教师;管住;关注

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的话让作为中学教师的我深感汗颜,从一个中学教育者的角度看,我认为成长时时刻刻,教育无处不在。从古到今,我们习惯驯化式的教育,喜欢管教,于是学生要在老师家长的“管理”下成长。这样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自主与创新怎么开发?我们也常说“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对“管理”要正确理解,它包括“管”和“理”的含义,重要的是“理”而不是“管”。

一、管理的含义

《现代管理学》这样定义: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才的培养,但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管”到了大学,就像机器生产的产品,把人当成产品,自然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

二、教师是否是合格的管理者

教师在大学几乎就没有涉及管理学,所以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都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但是每个教师在踏上教育之路的时候都在计划着怎么管理学生,在众多的书籍和文献里也充斥着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所以笔者想,这样是不是在以不专业的经验之谈去“管住”学生呢?

三、管理的目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现在社会认为,只有让学生处在老师家长视线内的环境才是健康的,于是我们密切“管住”学生,包揽一切,最后归结到有没有“听话”。所以,滴水不漏的集约化管理把学生变成了产品,产品标准是大学毕业。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源头。

四、从管住到关注——不做教学的“管理者”

教师往往是以管理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俯视”,时间长了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仰视惯了,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创新的源头;二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抗拒,进一步加深师生矛盾,弱化教育效果。

在跟学生交流时有同学告诉我:我们不是犯人,干嘛把我们管那么死……我苦笑,我只不过是在用我做学生时老师要求我的做法要求我的学生而已。我不断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管学生?我们的管理只是为了安静与听话吗?或者是为他们全面发展服务?但他们理解吗?没有走到心里的工作都是形式,老师没能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管理,因而老师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严格的纪律、没有被理解的管理只会招来更强的怨气与抗拒。教师是用心在教育,不能用“管”达到目的。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不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对抗,和谐地达到目的呢?以管住学生为目的,“听话”就是好学生为标准明显偏离了教育的目标。师生矛盾也不是教育的必然,协调学生关系需要更多的关注,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环节的“管”者,而是协调师生发展的“理”者。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