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生物教材中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讲授。就高校生物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属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 深化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知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环保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据环境保护内容涉及课程教学秩序,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合理运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把握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所在地区的制备情况,并组织设计绿化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
1.3 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视频和幻灯片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知,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理活动、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影响,呼吁学生积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2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1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促进环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2 宣传教育文艺活动
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植物节”等,配合相关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环保节目表演以及征文比赛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比如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的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边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深层探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3.1 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1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的环境保护观念缺失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巨大的财政压力使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收益回报大的产业中,面对投入多见效慢的环境保护问题,决策者们长城不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民众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1.2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尚未制定科学性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职能保障某一项问题的解决,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依然处于恶化的状态。例如,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下大力度狠抓工业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带上的遏制,但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村的忽然问题都呈现出日趋严重的状态,没有系统上的科学性的治理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1.3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
现阶段很多对生态环境有着危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对于生态资源的额掠夺没有得到及时的智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由于资金的缺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植树造林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4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层次,对于资源的开采,以及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上的加强。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对策
2.1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必然联系,所以,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借以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只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对抗环境问题是不过的,还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环保宣传加大力度,积极培养全民性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以及生态企业。不仅要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逐渐的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教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约束力,借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产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赞美和宣传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批评并曝光产生严重的污染设施和单位,借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人人保护环境状态的形成。继续推进普及教育试点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保,增加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环保的法律法规,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全社会都要坚决抵制。坚持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服务机构图,科研院所,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社会组织,建立的各方面执行,各个领域全覆盖的执行情况。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积极选择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力求经济控制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2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想要加强,必须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介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逐步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发者负责保护,污染者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环境保护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系统监管体系,做到国家对地方,地方对企业,企业对自身以及自身对生产的层层监管负责制度,国家要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督促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时刻紧抓不能放松,积极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到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监管问题,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污染,防治污染。企业要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3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都应该投入较大的帮助来扶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政策推动手段,实行经济上与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另外,从投资力度上也需要加强,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财政投资的重要部分,对污染方面加强治理,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监管和投资支出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上来,股利民间投资,扩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经济体制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工作,积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融资体系的建立。
2.4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的极大驱使,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起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劈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原则,使其共同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指标的考核,弱化经济指标,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取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成就,积极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共同进展,消耗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借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2.5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节约能源,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努力创新生态科技,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环保技术的以及生态节能的研究方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环节资源上的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建设,积极促进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培训。
2.6生态环境保护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符合现代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改革,使其可以与现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想协调。于此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惩罚力度,严重惩处产生环境破坏的行为,加强工业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必须着眼于污染减排任务,对重点行业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的整治。污染防治应以钢铁,电力,建材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执法和监督的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每年选择一两个环境污染重点行业来进行集中性整治,借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1)为了巩固整治目标的有效性,开展专项行动环保监督检查。由于环境法规措施落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案件的侦查专项行动中,对全国113个环保保护的重点城市其饮用水源地,已关停企业实施(生产线)停电,停水,设备拆除等措施,开展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治。推进污染减排目标,开展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借以严肃的查处建设成为污水不处理就直接排污的行为,以及超标排污、污泥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污水处理厂;彻底的调查已经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渗滤液排放等各个环节。(2)设置项目“防火墙”。环保部门对于不符合建设的法律规定的项目,设立了“防火墙”。涉及不能进行审批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项目,另外还涉及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批准,更不能越线。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保部门需进行源头控制,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质量要求的,以及不符合企业总量的控制要求的,必须停止建造。环境保护部将很快出台考核办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所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部门绝不应该放松管制。
3结语
关键词:生态消费;经济新常态;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消费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核心。生态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消费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尹世杰,2002)。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消费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消费模式。
一、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全国公众环境调查报告中发现64%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林木乱砍乱伐、资源过度开发,早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农村耕作时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基础的,而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农村的经济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在生B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难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过程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过度依赖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从而导致农村的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消费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心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内容。经验数据表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会显著影响其生态消费行为,消费者对环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并会更多的进行生态购买及消费。
2.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则是一种耻感文化,例如一个消费者如果表现出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则会被集体弱化其群体身份的认同。而在我国,出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大众的行为常常产生于集体的决策。实践表明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比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生态消费行为,即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对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个人因素(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对生态知识的了解及对环境的感受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许多学者认为生态认知是生态消费行为的驱动因素,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生态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消费行为,许多研究表明生态情感比生态认知和经济因素更能预测人们的生态消费行为,甚至欠缺生态知识的消费者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态情感,即生态情感会正向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因此,生态认知、生态情感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会产生正向影响。
4.群体因素(参照群体)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是其个体动机与态度的反应,也是群体承诺及群体责任的表现。参照群体会通过信息、利益和价值表达三方面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信息是群体告知并强化个体应对环境问题的知识;利益是群体对个体环境表现认可的奖励或惩罚;价值表达是群体内部表现出的一致性价值取向。
三、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措施
1.规划设计农村绿化
对于农村的绿化规划设计问题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农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农村的学校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设计,改变当前农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可通过建设生态休闲小区等措施提升农村的绿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适当种植适合当地的绿树、果树等,使多种果木与林木相结合,起到经济绿化两不误的作用,从而有利提高农村的生态化建设水平。
2.保护农村饮用水
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不断建立与健全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卫生。要严禁一切污染饮用水的行为并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的水流通畅,水质达标,水源安全。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水质时时检测系统,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与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强引导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广泛宣传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并大力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使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绿色食品检测准入体系,倡导人们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真正实现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5.
关键词:新时代;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规模不断提升,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能源主要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页岩气等矿产资源转化而来,在矿产开发过程中,若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科技力量先进性不强,则非常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新时代,各地专门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致力于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矿产资源的整体需求量。但是,我国能源需求规模庞大,加上产业提质增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国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显著改变[1-3]。对于矿产资源开发,我国采取严格的开采前环境评估、开采中环境维护、开采后环境复原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当前,人们要客观认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文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推动两者平衡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之策。
1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1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种改变生态自然环境的人类行为,必然会对地表植被、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带来一定影响,其主要来自物理扰动、化学扰动、结构扰动等方面,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1.2不同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按照储量规模,矿产资源可以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如果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那么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因此人们不能认为凡是矿产资源开发,就必然会导致环境破坏。盲目限制矿产资源开发,会导致能源开发力度下降、能源供应紧张、社会经济缺乏后劲等。正确的能源利用观念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矿产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对环境带来的具体影响来科学应对。不同储量规模矿产资源开采对应的环境污染防控策略如表2所示。
2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应用水平低,容易带来环境污染。过去,我国采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矿产资源开发制度不完善,大众缺乏环保意识,矿产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环境污染大。新时代,我国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立法进度加快,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得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已经形成规划前环境评估、开发中环境跟踪治理、开发后修复完善的立体式环境保护策略,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4-7]。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去重产量规模和发展速度,导致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呈现出地方聚集性。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其是矿产资源的主要输出区,东部地区是矿产资源的主要消费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比东部地区严重,另外,东部地区也有一些矿产资源大省,如山东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矿产资源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种形式,其中,非金属对环境的影响要比金属来得更快、更直接,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但是危害极大。
3新时代矿产资源开发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绿色矿业之路
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用越少。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新时代,我国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关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步伐,推动科技加速朝环境保护方向发展。各地应该坚定不移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开发多少、保护多少,切实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矿业企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开发方案;各地要成立环境保护基金,确保后续治理有资金支持;各地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大力惩处违法采矿行为。
3.2加强规划,规范审批,完善矿产资源综合管理制度
各地要对自身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全面调查,然后制定方案,按阶段、按步骤、科学有序地开发,同时加强执法监察,对矿业企业进行常态化的生产检查,确保其在既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内生产经营。同时,要做好矿业权的有序审批,对参与矿产开发的企业资质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契合行业发展规划,达到环境保护要求[8-11]。各地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当前,各地要建立和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机制。同时,各地要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修复监管机制,设立环境修复保证金,要求企业落实自身的社会职责。
3.3加大环保科技研发力度,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科技是推动生产力蜕变升级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能够提升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是新时代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矿业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改进采矿、选矿和炼矿等技术,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达到最大的资源开发效果[12-14]。很多矿产资源有伴生矿,如果仅仅开采单一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形成废渣而污染周边环境,人们要研发新型开采技术,最终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15-17]。
水土流失严重截止到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412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11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81519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19%。中度水力*1了二沉池,将池底污泥回流,增加生物量提高了处理效果;②调节池中分设均质、均量池,鼓风机将空气送入池底通过袋式曝气器进行增氧搅拌,既确保了好氧微生物的需氧量,又将回流的污泥充分与污水混合,解决了污水处理的均质、均量问题;③操作简便灵活,处理效果有保障。曝气增氧量、污泥回流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便于选择最佳的组合效果;④部分污泥自身消化,减少污泥排放量,降低运行费用;⑤残留污泥经干化后掺入燃煤中燃烧,减少了二次污染;⑥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强化了企业环境管理。侵蚀面积为1120341万hm2,强度水力侵蚀面积为1115696万hm2。极强度水力侵蚀面积为21220万hm2。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庄稼减产,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112资源状况恶化近几年,通化市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乱砍滥伐、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使森林资源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其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全市原始森林极少,人工林、次生林多,且人工林多为纯针叶林,结构单一,异质性差,难以形成生物群落的稳定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薄,郁闭度小,森林生态功能降低。113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人们对肉、蛋、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规模化畜禽养殖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粪便、污水相对集中,并就近排放江河湖泊,造成土壤和地表、地下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中COD、氨氮、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占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禽养殖还会排放NH3、H2S、甲基硫醇、二甲胺和多种低级脂肪酸等恶臭气体,使附近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据2002年的通化市农村生态环境调查,规模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8166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土壤、水体受到污染。据调查,通化市农药的使用量由1990年的1862t上升到2000年的1901t。2000年,全市化肥用量63564t,比1990年的51623t增加了11941t。地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地膜埋入土壤之中,难以降解,降低耕地土层透气性,阻碍土壤水分输送,影响种子萌芽,降低根系生长,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地膜残留农田使作物产量下降,入水体造成河道堵塞,成为“白色污染”。据调查,通化市农膜用量从1990年的2234t,上升到2000年的2929t,增加了595t。露天燃烧秸杆带来环境污染。一是造成农村严重的空气污染,直接影响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二是造成大量宝贵资源的浪费;三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蓄水和保肥能力降低。
2影响通化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主要因素
21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当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使用价值发生矛盾时,总是牺牲生态环境,让位于经济。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12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忽视农村农业生态规律。通化市是吉林省重点林区,有很多特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不认识这种特异性,乱砍滥伐,是造成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如森林采伐技术落后,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而在造林方面,对造林技术和造林成活率重视不够,轻视管护,从而使成活率、保存率、成材率都不高,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林木加工上,一些小企业多是初加工,卖原料,资源浪费惊人。
214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近几年,通化市以长白山药物资源为优势发展起来的医药工业很多,全市大大小小药厂有84家,而且大部分建在郊区,甚至是农村,占用了部分农田,破坏了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薄弱,管理不力,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31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像宣传计划生育一样,向农村干部群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特别要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认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教育,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自觉同乱砍滥伐、偷捕盗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31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农村和农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要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凡是制定重大决策,如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等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都应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环保部门要承担起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新上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做到“三同步”,对可能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坚决禁止。
31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认真编制好农村生态功能区划,以指导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及特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注意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利用通化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乡镇企业的集约程度和技术含量,确保资源的合理和永续利用。
314提升城镇规划层次提高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城镇规划是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城镇发展的蓝图,对城镇发展的方向与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份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重要因素就在于是否融入了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的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应逐步提升农村城镇规划的层次、范围、方法,拓展规划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科学谋划区域发展。
315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发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发挥“天敌”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推广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的耕作方式,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加速研究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研究便于回收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短期早揭膜技术,降低农膜残留率。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畜禽粪便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养殖场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辟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
抓好秸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玉米秸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肥的能力;二是玉米秸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这是发展畜牧业低成本、高效益的优良饲料;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首先,制定出符合当地乡镇企业特点的环境政策和法规,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将已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应用于乡镇企业管理。
如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调整乡镇的产业、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因地制宜地向
一、三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乡镇企业。可利用通化市气候宜人、水资源充足、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总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尚好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严格资源开发管理,大搞生态建设。对江河源头、重要湖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等特殊功能区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恢复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坚持不懈地开展改良土壤,抑制荒漠化。
31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还要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317加强引导,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1)大力推广沼气的应用,既可清除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污染,又能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2)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3)积极倡导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堆肥等综合利用,同时积极寻找适合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和办法等。
[关键词] 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0-01
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举措,而生态环境保护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 内容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对城市进行规划和改造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将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一、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在 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怎样去解决好
发展和环境的一种辩证关系。中国城镇化走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原生态的从前。城市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如何利用现有基础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改善城市 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合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的城市工业文明带来 的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 带来 了颠覆性的改变。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 口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结,先进的生产工具、高效 率的生产工艺会使单位用地面积上 的生产 强度增加,在收入产 出投入比效益 的同时,增加耗能和碳排放,由此带来 生态关系的失调,城市环境质量 的下 降 ;相反单纯地追求和谐 的生态 关系及 良好 的生态环 境,也会影 响经济 的发展,城市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撑也就失去 了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受教育的程度、干人拥有床位数、千人汽车拥有量等等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在为人类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增加耗能和碳排放,带来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就像使用空调,虽然耗能增加 了,但舒适度提高了,如果不使用必定会 降低耗能,但舒适度也降低了,这也是无法接受的,我们不能为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放弃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为我们 生态建设提供 改善的条件和手段,良好 的城市 生态环 境也会吸引人才、资金等 各种 生产 要素的集中,增 加城 市综合竞争力,这也就是 “保护环境 也是发展生产力 ”的道理。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 和经 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口、能源、水资源、污染控制和土地利用等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健康 、协调地发展 :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 “由城市各部门、各因子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 ”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标准,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系统,使 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协调健康发展。
二、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
(一)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建设目标中,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分化建立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考核,以及对各级环境工作的评价,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一,建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科研单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提 出一些有意义的对策和举措,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将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其三,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科研 的经费投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 ;其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各项能力。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促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贯彻环境保护的计划 。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分工合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 的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 、环境信息等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建设。
(四)加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推广环境保护政策
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多角度出发,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直接加强环境建设;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鼓励政策,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广,间接引导生态环境建设 ;其三,对一些项 目。比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补偿制度约束和规范相关项 目的建设和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城市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等是紧密相连的。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就是指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 、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 、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
(六)开展环保 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是做好环境保护预防工作的有效方式 。主要举措有 :其一,通过社会媒介,加强宣传;其二,可以建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网站,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其三,可以开展一些舆论和科普的宣传活动,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加环保的自觉性。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建设的规划提出了新发展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领导,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汪晓露,童钦,王湖坤. 黄石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28-32.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林业生态环境政策不健全
由于长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这也使得林业生态系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而且,对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的投入资金很少,这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这使得很多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
1.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林业面积完成了不少,但是从质量上看,却没有达到标准,树木品种的种植过于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对于水土流失的整治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1.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只是把林业作为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来看。对于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看到林业短期的经济增长,一味的进行树木的砍伐,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增长。
2 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天然林保护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天然林遭遇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没有必要来计算林价,就把天然林生产出来的林木称作为杂木,把价格压到了最低档,而且在砍伐之后,再造上杉木,这使得我国的天然林日益较少,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各级部门和政府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中心,各个部门要进行通力合作,并且制定出有效计划,避免毁坏林地。而且,还要及时对受破坏的林木进行治理,及时进行恢复补种,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不执行的,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一些惩罚措施来督促,及时的对天然林进行治理。
2.2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因此,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农田、防沙固沙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天然林,其结构比较求稳定,自然生长力要超过人工林的速度,而且天然林中物种繁多,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以及产量最大的储存库和基因库,如果失去了森林,人们也难以进行生存。因此,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森林资源,使森林更好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3 转变经营机制
过去采用的是单一的经营模式,集体经济的一种方式,林农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对于生态林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林业的发展。现代林业应该分为2种类型,即事业型和产业型,事业型就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区,也就是公益林区;产业型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区,也被称作为“商业林区”。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措施,比如,以林农结合的方式,扩大造林规模以及造林的多样化等具体举措,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林农结合的方式就是指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实现以农为主,农林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建立一个具有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生态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比如,可以运用林草间作,乔灌混交以及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实现退耕护林,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造林规模化就是从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出发,提高造林规模,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可以种植一些经济型的林地,例如,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造林多样化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态效益,例如,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材结合,以及林果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要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加强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投资,更好地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林业的经济发展,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要制定各种措施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挑战;策略
为助力我国生态建设,我国林业部门先后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4]。当前,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木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尤为重要[6-7]。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面对的困难,进而对新时期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1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原因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0-16]。1.1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中的枯枝落木吸收水分,具有一定储备地表水的能力,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具有凝聚力,在暴雨等天气时,减少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往的林业工程也充分证明,扎实地做好林业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水灾发生概率。同时,这对自然地理环境原貌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生态也因此得到改善。1.2应对沙尘天气。森林可作为沙尘的屏障,对沙尘形成阻隔作用。森林可形成防护林有效降低风速,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多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有效改善,防护林改善了下垫面的植被状况,树干枝叶对局地小风场可起到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局地扬尘,林业资源对防风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效果较为明显。1.3调节气候。森林对气候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每一处森林都具备小气候特征,这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森林对周围地域的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气温。相关研究发现,林地日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地外日均气温。一方面,林地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另一方面,林地比热容大,增温慢。此外,森林中的小气候系统可通过水循环向环境中释放水蒸气,提高生态环境中的湿度,从而使周围的气候更为舒适。1.4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再释放出氧气。有研究表明,1hm2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森林中的多数生物也因此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也因森林面积的扩大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用较为明显。
2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
2.1林业资源保护机制不够健全。为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前已形成相关监督保护机制,并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林业资源的复杂性,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很多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受人力物力限制,尚未结合当地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尤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用于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资金较少。此外,由于林业资源保护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难以从法治层面进行惩治。基于市场利益的刺激,有的企业或个人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凸显了加快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性[17-18]。2.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虽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部门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还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监管。只有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对林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保护。但是,在当前不少地方的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当中,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控制度,增加了毁坏林业资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所在[19-20]。2.3林业资源保护投资总额不高。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实现途径之一。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往往经济不够发达,难以承担林业生态工程所需资金,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划暂时被搁置[21-22]。
3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3.1做好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林业部门需要充分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普及林业资源保护对生态及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的基本认识,从而减少林业资源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24]。3.2采用农林结合方式,加强部门联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例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25-26]。3.3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完成生态保护目标。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时,应充分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对林业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实时对林业资源进行防火防灾监控,从而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方案。林业资源保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让林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7]。3.4采取多样保护措施,实现林业持续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的地域不同,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植树造林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现有林业植物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当地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尽量实现当地林业资源树种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这不仅能丰富林业种植资源结构,还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8-32]。
4结语
【关键词】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中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需要我们的国民都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农林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科背景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决定了他们将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1、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1.1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化。农林院校大学生因为学科背景的关系,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呈现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化的发展态势。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根据调查发现,同学们根据在专业课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他们对与自身关系比较密切的雾霾的防治、水污染的防治、城市的噪音污染的防治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关注度较大,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并没有对这些环境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对与他们自身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如土壤酸化、濒危物种保护、臭氧层的破坏等问题了解甚少。可见,目前大部分农林院校大学生还是从自身的感性经验对待环境问题,没有从理性角度去认知,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2生态文明行为与意识非对称性。农林院校的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较好,但还是呈现“言多行少”的特点,环境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较弱。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通过调查,90%的同学都知道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饭盒对会造成环境污染,但60%的同学在食堂打饭时还是会选择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饭盒,原因是因为方便。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资料是否双面打印、生活垃圾是否分类等生活小事上。由此可见,目前农林高校大学生在认识层面能对环境保护持一个积极的态度,但是在实践层面上未能将认识转变为实际行动,更多的还是考虑自身因素,生态文明行为与意识非对称性的特点较为明显。
1.3校园内环境不和谐现象仍然严重。当前,各高校已经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向大学生们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校园内环境不和谐现象仍然严重。通过各种报道和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各个高校内普遍存在具有“高校特色”的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数量庞大的僵尸自行车等生态污染现象,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无人的公共自习室里灯火通明、教室墙壁上随性的涂鸦、宿舍走廊里的一次性垃圾等环境不和谐现象也经常在校园里上演。可见,当前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较低,校园内环境不和谐现象仍然严重。
2、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2.1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核心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中,通过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教育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规律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等内容,通过系统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感。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2.2生态文明技能教育。生态文明观念要顺利转变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就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作为一个农林高校,其大部分的毕业生将来都要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技能的培养。比如,水产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水资源保护与修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林学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森林保护与修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等。
2.3生态消费意识教育。生态消费意识是指意在促进消费者和大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绿色消费模式,既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冲动消费、炫富消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16年双十一,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网购达人再一次刷新了由他们创造的单日消费记录,浙江大学甚至将体育馆腾出来方便学生收快递,生活区绵延几百米的领快递队伍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必需品和耐用品的消费关系,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2.4生态文明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农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必须要让学生们了解国际、国内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很多环境污染事件如上海松江死猪事件、甘肃徽县血镉超标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懂法造成的。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将来都会是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法制教育,推动其知法、守法、依法,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做斗争,成为环境安全的守护者。
3、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3.1优化课程培养体系。课堂是培育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优化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第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加大对学生生态文明伦理观的培养力度,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体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在学生的专业课方面注重对生态保护技能的培养,如水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对他们水污染的防治等相关环保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三,广泛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选修课,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能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2倡导适度消费观念。根据调查,造成大学生的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和想通过物质来证明自己的炫耀心理。因此,我们要让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主题班会、辅导答疑、谈心沟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们意识到通过片面追求物质来寻找存在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同时,由于他们的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不仅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们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们树立理性的绿色消费观念,追求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3.3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第一,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们能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第二,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宣传渠道,向学生们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第三,利用好农林高校的产学研优势,选择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做,激发和培育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四,通过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优化,激发学生们的保护欲,让优美的校园环境来激发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4开展生态实践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生态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生态责任感,从而主动学习和接受生态文明理论。第一,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生态自觉性。在校园里,提倡垃圾分类、人走灯灭、资料双面打印、不适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通过小事培养学生的生态自觉性。第二,通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演讲、生态文明摄影比赛、环保电影及纪录片展播等活动,让学生能把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实效性。第三,通过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农村,推过对比被污染的村庄与生态文明示范村村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