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信技术支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关键词:移动学习;3G技术;移动通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0303
0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3G网络技术以及相关周边产品研发的不断扩展,使得目前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可以不必呆在课堂里被动学习,而是采用先进的移动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普及,借助方便、灵活的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在数字化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基础上出现的进行教育信息的采集、教育资源的加工和教学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方式下,学习能够紧随学习者的需要而发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移动学习的出现有助于我国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1国内外移动学习系统发展现状
国外移动学习系统一直备受关注,欧洲和北美的移动学习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国外移动学习系统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类是针对企业培训进行相关平台的设计与构建,为员工提供个性化、没有时间与地域限制的持续教育培训方式,以达到节省企业经费,方便员工学习的目的。另一类就是针对学校学生以及创新学习方式而发起,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访问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实时获取知识与技能。
国内移动学习系统研究及平台建设始于本世纪初,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真正意义上由教育机构发起的学术性研究团队还不多见,专业的研究队伍并未形成,不同高校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组成的团队研究并未形成。所以在建设国内移动学习系统的同时要充分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总结相应经验才能够较好地完成建设工作。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作为国内第一个移动教育实验室承担了教育部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试点项目,开发了3个版本的移动学习平台,其中一期平台主要是利用短信息进行,实现了基于SMS的移动网和互联网的教学信息共享。2013年1月教育部——中国移动“移动学习”联合实验室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实验室将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聚焦移动学习平台与智能终端教育应用研究,开展持续深入的理论研究。
2.13G 对移动学习的支持
“3G”(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并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代表特征是传输数据速度上的提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音视频电话、电子商务和高速下载等多种信息服务。3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使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得以优化,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移动学习的信息量,为移动学习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23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组成
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系统采用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SOA框架,其工作模式采用B/S结构,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以Web的形式对服务器端的数据进行管理,移动客户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访问移动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对服务器端Web服务的调用实现交互、动态的移动学习。\[1\]总体结构由3部分组成:
(1)服务器端。包括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而架设的学习系统服务器。服务器中包括各种学习资源如授课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等。这些资源统一放置于服务器中,方便使用者应用及运营商更新。
(2)3G无线网络。3G无线网络是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无线网络模式,其独特的移动通讯技术使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3G无线网络连接到服务器在线收听收看或下载所需要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范围和领域。
(3)用户。主要包括应用3G无线网络上网学习的用户。此类用户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PDA等进行无线网络连接,然后在线学习或下载相关资源学习。智能手机功能的扩展和应用已经完全满足了移动学习对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学两方双向交流功能的要求,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学习客户群体。但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用户也感受到了移动学习的方便与快捷,正在逐步加入到移动学习的行列。
2.33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系统功能
移动学习系统使用移动通信终端作为平台,系统紧紧围绕学生、教师和管理员3类用户,在现代远程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基于移动网络环境通过多种媒体设计、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活动。\[2\]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用户能够通过无线网络终端实时登陆服务器进行相关学习,如浏览网页、下载学习资源、提交学习作业等。
(2)根据用户的不同,系统自动生成用户的个性化系统设置及记录,方便用户查询历史及当前信息。
(3)系统需要具备用户和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互动问答模式功能,并且可以通过Email或者其它方式将问题或答案传输给对方。
(4)系统可以让用户自由分组并且进行讨论学习交流,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在线互动活动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2.4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由于3G网络具有高速传输、快速搜索以及可视通话等多种优点,所以其移动学习系统相对以往系统更加快捷、方便、先进。
(1)独立学习系统。独立学习系统的构建主要针对那些习惯于自学或者不便随时上网的用户。独立学习系统根据用户需要通过3G网络搜索其想要的学习资源,然后通过3G网络高速下载服务将所需要的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当用户想要学习而又不方便上网时便可通过客户端储存资源进行学习。
此系统的核心技术就是3G网络高速下载技术的支持,目前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均可实现高速下载。移动学习资源整合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及视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偏好,\[3\]并且运营商也可以推出一些关于移动学习方面的网络套餐,以减少用户的学习开支。
(2)在线学习系统。在线学习系统主要是指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在线浏览网页或收听收看音视频等进行学习。在线学习要求用户所在地的网络覆盖及无线信号均处于较好状态。通过3G的快速网络推进,用户能更方便地通过手机等掌上工具在线学习,而无线网络使得人们的日常互动变得更加有效。在线学习相对于单独学习来说省去了下载海量资源的麻烦,而且此系统由于学习资源一般都比较小,方便服务器端随时更新,所以用户可以很快了解或者掌握最新的学习动态。
此系统的关键技术是要求该系统能够快速完成网页或者音视频搜索,同时可以进行网页浏览和音视频点播。这些技术依赖于3G网络,只要网络状况较好,一般都可以达到要求。
(3)对话课堂学习系统。对话课堂学习系统主要是指教师实时授课、学生在线学习,并且可以提出学习问题要求教师回答。此系统要求有专人负责管理,且课程服务较多,教师的授课时间也要相对固定。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系统将问题转交给老师,老师根据问题重要性以及普遍性作出选择性回答等。
此系统的构建仍然需要高速的3G通信网络支持,而且需要开发出相应的客户端平台,其编写语言可以是目前智能手机普遍支持的Java语言。若是针对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用户则可以应用C、C++等多种语言进行开发。当然手机用户的客户端应尽量囊括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各种智能机型。
移动学习系统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手机用户,手机用户虽然学习方便,但是手机的性能及各地网络状态等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在推出移动学习系统及学习策略的同时可以同步推出相应的适合专门进行移动学习的更具人性化和傻瓜型的移动设备,这也有助于减少系统研发的中间环节,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移动学习用户。
33G通信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3.1用户信息加密处理
用户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两方面资费问题:网络运营商的流量费及学习资源服务器端的服务费。此两方面的资费主要集中于网络运营商,而对于服务器端,目前国内的收费还很低,而且有很多网站都是免费。但是对于较好的移动学习网站来说其价格相对还是偏高,这就需要在开发学习系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必要时应采取加密处理。3G无线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其他人也能够接收到相同的网络信号,为了防止不法分子盗取用户资料及信息,移动学习系统最好具有相应的加密程序以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3.2打造移动学习内网
虽然3G移动学习网络相对于其它网络速度较快,但是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学员数量的增加,其网络速度在用户上网高峰时势必会受到影响。移动学习系统一般都依托较好的3G网络才能进行相应的移动学习,所以,对于移动学习系统研发需要网络运营商及相应的移动学习网站密切配合,精诚合作,可以刻意打造一个专门用于移动学习的内网,只要用户登陆内网,便可以同其他用户交流,而且能够达到理想的网络速度,让用户享受到移动学习的乐趣。
3.3改善服务器状态,提高服务器承载量
对于移动学习网站来讲,有些小规模的网站为了节约资金而选择一些较差的服务器运营,导致用户在接受相关服务时经常出现掉线、网络中断等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移动学习方式的信心,所以,对于大多数移动学习网站来讲应该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服务器,承载更多用户同时进行移动学习。对于服务器的管理也要严格进行相关维护,保证服务器安全稳定的运行,给用户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4对学习系统定期评估
技术在发展,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革,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永远合理的,总会有新的学习模式或方法替代原有的学习模式。必须定期对移动学习系统进行评估和完善。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纠正系统内隐藏的错误,改进系统使之适应于新的环境以及扩充原有系统的功能等。评估的手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在线问答、市场调研手段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建议或意见并非都应该采纳,而是需要针对大众共性的问题集中对系统进行改进,对于存在的个性问题应视情况而定,经过严格论证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4结语
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新的学习模式如潮水般涌现。随着3G通信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移动学习,必将冲击原有的学习模式,成为新一代时尚的学习方式。但是,完善移动学习光靠先进的技术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移动学习平台以及良好的学习资源,没有这些“软件”,移动学习也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要想使中国移动学习获得长足的发展,学习系统的研发及资源构建应该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自由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移动学习系统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学习世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刘小彩,许徽.基于J2ME和WebServices的移动心理咨询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6216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F602.4 文献标志码:A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从近年出口统计来看,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最大产业之一。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与此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分工所占据的地位。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工地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装备制造业处于产业的中间领域,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性,作为整个工业的基础和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主导作用。
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可以制造世界领先水平的火力和水力发电机组,大型冶金、石油化工设备等等。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大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我国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了普通机械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这些大多数都从属于低水平的加工,对于真正涉及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设备制造业、干线飞机制造业、燃气机轮制造业等等,均不具备生产能力。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在于关键部件、数控系统和发动机。数控系统通常被认为是装备的神经系统,对于装备的先进性与前沿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我国目前在软件技术和电子元器件严重落后,这极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第三,无数实例证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分布来看,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处于老工业基地,它们通常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一负担使得改革无法推进,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很多制造业企业根本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接受调查的企业中,36.56%的企业采取跟随战略以适应技术创新的大潮流,接近一半的企业主要采取的是“引进吸收”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仅有20%左右的企业依靠自主研发谋得生存。对于多数电子与通信设备和机械产品来说,超过半数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这直接导致了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缺少技术创新观念。传统上对于制造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生产和销售领域,对于创新方面的职能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却仅仅局限在制造,基本上不具备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缺失是我国制造业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二,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技术创新自身不确定性高、创新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等特点,使得制造业对于技术创新往往是望而却步。第三,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从发达国家的实例来看,它们多是将设计单位、安装企业、制造企业、研究单位和用户紧密连接在一起,来进行装备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可见,装备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真正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必须给予他们以扶持,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得到确实的提升,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
2.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支持系统必须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批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经济机器正常运行。可见,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涉及到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的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确保装备制造业可以顺利的进行技术创新,确实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性原则。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整个装备制造业后期发展的基础,因此是否选择了科学合理的构成要素和执行标准,成为影响支持系统构建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过程中,必须要避免出现主观臆断的现象,不能随意的将要素选人支持系统当中。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除存在一些自身特性之外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作用。
(2)过程性原则。系统的运行是整个支持系统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过程性特点。同时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仅仅涉及到技术问题的过程,技术是技术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出技术之外还存在着众多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关联方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并联方式,而是相互串联的关系。也就是说,技术作为技术创新最核心的部分也不可能摆脱其他子系统而独立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源获得、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产出等方面出发构建技术创新支持系统。
(3)可操作性强原则。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过分注重支持系统的理论性,而忽视了实际中的可行性问题。部分要素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获得,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的无效性。因此,在要素选择时一定要选取能够实际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素。在支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尽力避免出现数量庞大的系统要素的情况,如果系统要素的数量巨大就会造成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要争取做到要素的特点和重点并重,在实际中便于操作和掌握。
2.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
文献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馆藏文献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和学科背景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决策长期以来停留在凭经验的定性分析水平上,对许多学科书刊的把握和订购精确度不高,使得整个图书经费分配呈现出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对于从多种途径收集来的图书采购信息,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分析手段,或是照搬专家建议书籍,或者凭主观判断选取采购图书,无法进行科学的筛选、整合,有效地利用采购信息,从而无法为学科资源的建设和读者的学习研究提供有效的保障[1]。
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都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建立了自己的书目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历史数据库。如何在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采购决策的多种因素,建立采购决策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数学模型,开发出一套图书采访决策支持系统,从而使图书馆各学科、各层次的图书收藏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能按比例、合理地发展,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
关于图书采访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3]、数学规划法[3]、模糊数学方法[4]、线性加权法[5-8]、边际分析法[9]、灰色系统方法[10]和“席位分配”法[11]等;定量研究路线主要有三类:①书刊本身价值的评价建模;②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建模;③综合考虑图书价值和学科专业的采购经费分配建模。朱世平[3]较早地对图书采访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过总结,给出了系统框架结构,但未给出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游丽华[4]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给出高校图书馆藏书特征模糊集和图书隶属函数,建立了中文图书采访模型,但未注意学科之间的经费分配比例。靖培栋等[5,7,11]对外文期刊的采购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按学科分配经费的定量数学模型,并从尽量保证学科经费分配公平的角度采用了席位分配模型,但未给出书刊本身价值评价的数学模型。郑全太[6]提出一种图书价值的评委评分计算方法,详细讨论了其合理性,但未考虑各种层次读者对图书价值的不同评价。莫宵[8]给出了按专业分配图书采购资金的数学模型,但未讨论图书本身价值的评价。向桂林[12]等详细讨论了影响图书价值评价的多个因素,建立了计算图书价值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已有馆藏书刊每个大类的评分总值来分配购书经费,但未考虑如何从待选书刊中进行采购决策。李武[2]等在给出计算书刊本身价值的定量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的概念性步骤。笔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图书价值、读者需求和学科专业,给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采购决策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已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2图书评价模型
在进行图书采购决策前,首先要对图书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这需要考虑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以及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具体可按如下思路进行:不同层次读者对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进行分别评价,将各因素评价值加权求和,先求出单个读者对某图书的评价值,再求出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值均值,最后再将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均值加权求和,得出图书的最终评价值。由此可建立图书评价的数学模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书刊价值的因素为学术水平、针对性和价格,权重依次为0.4、0.4、0.2。评分采用5分制,如“5、5、5”表示“学术水平最高、针对性最强、价格最便宜”。如某书上述三个因素被某读者评分为“4、5、4”,则该读者给该书的评分值为4×0.4+5×0.4+4×0.2=4.4。
把读者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层次,分别求每个层次对书刊的评分均值。如有5个副教授以上读者同时选中某期刊,且对其评分值分别为4.5、4.0、3.8、4.0和4.8,则认为副教授以上层次读者对该书的评分均值为(4.5+4.0+3.8+4.0+4.8)/ 5=4.22。
对书刊评分均值按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读者层次加权求和,权重依次为0.4、0.3、0.2、0.1。如4个层次读者对某书评分均值依次为4.5、4.0、3.8、4.0,则认为该书评分总值为4.5×0.4+4.0×0.3+3.8×0.2+4.0×0.1=4.16。
求每种书刊的需求强度,即每种书刊的选中次数与该书刊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参与选书的读者人数的商。如某书被其所属学科的200个参与选书的读者中的150个选中,则其需求强度为150/200=0.75。
3经费分配模型
高校一般具有多个院系和多个学科专业,在分配图书购置经费时首先应该考虑学校的院系和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读者的分布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先确定影响各学科经费分配的因素及其下层因素,并设定各因素权重;从最下层因素开始计算各学科的相应因素值,若同一层各因素值意义及量纲不统一,则将各学科该层的各因素值除以所有学科该层相应因素值的总和,得到各学科该层各因素值的计算值;从最下层因素开始,将各学科各因素值的计算值按照相应层的权重加权求和,最终便得到各学科的经费分配比率。其数学模型描述如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比率的因素为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7](意义及量纲不统一),权重依次为0.5、0.3、0.2。而其中因素“重要学科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又分为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4、0.2;“读者层次及人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人数、讲师(硕士)人数、助教人数、本科生人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3、0.2、0.1;“核心期刊数”取权威机构数据。如某一级学科上述4个层次的人数依次为80、150、15、500,则因
素“读者层次及人数”的计算值为80×0.4+150×0.3+15×0.2+500×0.1=130。
计算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每个因素值在所有学科该因素值之和的比,这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值代表的实际意义不同,为了应用各因素的权系数,必须统一量纲。如共有3个一级学科参与购书,其“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依次为130、200、323,则第1学科的“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占3个学科该因素计算值的总和的比率为130/(130+200+323)=0.1991。
将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各因素值加权求和,求得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所有考虑的学科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如某一级学科的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比率值依次为0.085 0、0.121 5、0.199 1,则该一级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为0.085 0×0.5+0.121 5×0.3+0.199 1×0.2=0.118 8,即占总经费的11.88%。
4采购决策模型
在得出图书评价结果及各学科经费分配比率后,需要在各学科内对待选图书进行选购决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将待选图书按学科分类,各学科待选图书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需求强度相同时,再按图书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②根据经费情况,设置选购图书的需求强度及评价值下限值;③根据需求强度,设置复本量配置规则:如需求强度在0.7以上则复本量为8,需求强度为0.5-0.7之间复本量为5,需求强度为0.3-0.5之间复本量为3,等等;④各学科待选图书中需求强度或评价值不小于相应下限值的图书为应采购图书,先将全部应采购图书的复本量配置为1;⑤ 先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再按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配置到步骤③中设置的相应目标复本量。
5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以上模型为图书采访提供了定量支持,但是,若对每本书刊做手工计算则太繁琐。当前高校图书馆大都采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将上述模型与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资源结合起来,设计开发文献采访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可能。
采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现有馆藏及其利用情况、学校学科和读者分布情况、图书购置经费数额和馆藏特色要求等信息,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进行决策支持,即辅助采访人员决定哪些图书必须采购、哪些图书在经费允许时也应该采购、哪些图书不必应采购,并决定若需采购时要采购多少复本。
根据相对独立的图书采购功能划分及图书采购决策的一般流程,设计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块结构及功能。首先,采访人员收集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并进行;其次,从文献价值和读者需求两方面对可供采购图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如上述图书评价模型);最后,根据一定的决策模型(如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进行采购决策,决定采购哪些图书、多少复本。据此,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书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功能是采集可供选择的图书的基本数据。从采集书目上看,主要包括新书征订目录、读者推荐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13] ;从采集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待购图书的题名、内容简介、学科分类、作者和出版信息等。这些数据被录入数据库中,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供采访人员和读者评价、使用。
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通过图书评价子系统对收集在数据库里的待购图书进行综合评价,系统从而自动计算出各种图书的评分值(按照上述图书评价模型),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制定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根据数据库中的图书评价结果,通过采购决策子系统进行采购决策(按照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将图书选择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供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及模型库进行管理,如进行图书评价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相应参数的增加、删除、修改等。
数据库方面,在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着读者数据、馆藏数据、流通数据等)基础上增加了学校的学科数据、待购图书原始数据(包括最新征订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待购图书的评价数据、待购图书的选择结果。
模型库存储三个关键模型:图书评价模型、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01-03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话测试、推广普通话是时展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使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了现实,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人工管理走向信息化的里程碑,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是进一步加强推普工作,使普通话测试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及发展
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随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目前国内每年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已超过300万人,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原有人工测试方法、测试手段由于存在测试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推动普通话测试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通话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信息化成为了可能。国家语委在2007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1)测试管理的信息化:对测试点、测试员、考生、测试成绩、证书等的信息化管理。(2)测试手段的现代化: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结果的公证性”。为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建设,国家语委与科大讯飞公司共同开展了“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项目研究工作,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现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使用。
二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概述
1 系统设计目标及功能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开发着力于实现普通水平测试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该主要包括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两个部分。前者实现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考生报名、测试员打分、成绩管理、数据管理等操作,该系统部署在远程WEB服务器上,相关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在线完成相应的操作,主要供省中心管理人员、测试站管理人员和测试员使用。后者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能对命题说话之外的测试题型实现自动评测,考生在监考机上考试后,系统能自动给出前三项的成绩,主要供测试站操作人员和考生使用。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流程
利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实施普通话测试流程如下:
(1)准备工作:测试站启动新一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下发普通话水平测试通知,组织学生报名:
(2)建立测试任务:根据报名人数,建立测试任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向省语委办上传考生数据;
(3)审批测试任务:省语委办审批测试站的测试任务,审批通过后,测试站下载考生数据、试卷等信息;
(4)上机考试:考生在规定时间到机房进行测试,系统自动对考生前三题进行测评,对第四题说话内容进行录音:
(5)上传考生数据:所有考生测试结束,测试站将考生测试数据及前三题评分结果通过WEB上传到省语委办服务器,并向测试员分配测试任务;
(6)第四题评测:测试员通过WEB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对考生第四题的命题说话进行在线打分;
(7)复审:管理员根据需要,将考生语音数据通过网络分配给测试员进行复审;
(8)打印证书:测试站打印考生证书,到省语委办盖章后下发给考生。
三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用实践
2007年12月31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批复同意安徽、上海和天津3省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江苏省在2008年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我校日前开展了4期7257人次的测试,在实施及应用过程中,在考生报名、测试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与教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加强考前培训,设计合理的测试流水线,确保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1 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数据共享
利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开展普通话测试,在建立测试任务、上传考生数据时,需上传考生的身份证号、电r照片等信息,如果采用人工录入、照片采集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我校采取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务网上报名,报名结束后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学生的报名数据和电子照片,实现数据共享,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录入工作,不需要学生提供电子照片,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利用现有机房开展测试,提高设备利用率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适用于不同的测试模式,可以建立专用测试机房,也可以利用现有机房测试。建设专用测试机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测试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机房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用于改造房间和购买设备,同时利用率也很低,在测试之后,机房和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现有机房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站不需要增加额外设备投入,节省了机房建设场地,也不需购买电脑设备,各测试站可以很快开展计算机测试。将测试软件安装后,对考试机的系统盘进行硬盘保护,减少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
3 加强测前培训,适应测试新模式
在测试前对考生进行考前基础培训,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测试过程中,有些考生由于不熟悉测试流程而影响测试整体进度;有些考生因操作方法不正确,如声音太小、麦克佩带不正确导致评测失败;有些考生在第四项说话题时,内容说得过快,不满3分钟就无话可说,导致因“语音空白”过长而扣分,还有的考生出现离题、背稿、无效话语等现象,影响考生成绩。因此在测前进行必要的基础培训,对测试流程进行介绍、演示,讲解机测评分规则,可以避免考生因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测评规则而失分,有利于考生取得好成绩。
4 合理设计测试流程,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
配备相关考务人员,并对考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步骤。在测试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对设备检测、调试到位。设计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测试流水线,考生报到、抽签、准备、上机考试依次进行,叫号员、
抽签员、监考员及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测试过程有条不紊。
四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优缺点分析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革命性突破,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带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组织和管理的信息化,与江苏省各测试站使用的原有测试管理软件相比,在系统功能、测试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人工测试时,由于受测试员人数限制,每场只能同时测试几名考生。利用系统进行测试,每场测试可以同时测试20名考生,每天大约可测试800名考生,测试效率、规模大幅提高。人工测试每组需配有一个辅助人员,而在利用系统进行测试时,整个考场只需要2名考务人员,测试成本随之降低。使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试卷由系统通过网络分发,不需要复印、分发考卷,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不需要人工录入成绩,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 评判更加客观准确
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前三项由系统为每位考生进行打分,评分尺度的把握做到全国统一,杜绝了人工打分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使得测试信度进一步得到保证。用系统进行评测,无论测试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产生的波动而出现的误差,最大程度避免了人为因素。
3 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信息化
实施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够实现管理过程和测试过程的信息化,测前报名、测中控制、测后数据整理、考生成绩查询及数据分析等功能都能在系统中实现,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然,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1)对高分段和低分段考生的测评准确度有待加强,如图2所示为我校自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的测试成绩等级分布图,在我校所测试的7257名学生中,获得一级甲等的学生数为O,获得三级乙等的学生数也非常少,仅占了总测试人数的0.3%,这与我校实施人工测试时的成绩等级分布相差较大:(2)系统只给出了每位考生的总得分,不能显示单项得分;不能显示具体错误,没有给出考生读错的字、词、语句,考生测试后只知道自己的分数和证书等级,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发音缺陷是什么,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3)上传考生数据速度慢,不支持断点续传,如果有个别考生数据上传不成功,所有数据要重新上传;(4)测试员在对第四项打分是独立进行的,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协商。
关键词:沼气池;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远程数据传输;云技术;智能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234-03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relatively shortage of energy and hug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s a renewable energy, the development of biogas energy has a broad space on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ront so that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biogas energ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use of methane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in China countryside. In tur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biogas management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and ensuring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system designed is based on using STM32 as the main control chip,as well as the wireless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of methane tank can provide real-time, online services for multiple users. People can collect and monitor the inform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ethane concentration and pH-value in the monitoring environment b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Then through the 4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loud technology, it can analysis method and online data, giving a synthetical and overall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Allowing authorized users through a variety of mobile terminal (such as mobile phone, PC, etc.) to master the real-time data, achieving remote monitoring.
Key words: biogas tank; multi 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remote data transmission; clou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onitoring
1 概述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对能源资源消耗巨大,传统能源将越来越少。新能源沼气技术不仅能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问题,也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1]。为了能顺利地解决众多能源问题、顺利地使农村地区走上可持续型发展道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能源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但因沼气使用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不高,广大农户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比如:发酵池内部甲烷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均存在安全隐患;发酵效率易受温度、气体浓度和料液PH值影响,产气率得不到稳定保障;传统沼气发酵技术仅仅凭借经验,没有实现数据化智能化控制,同时缺乏预警系统,不能将该技术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如果能对多个沼气池内各项指标采集实时数据,并及时做出决策,则可以显著提升系统发酵效率、自动化程度和系统安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对沼气池的远程智能监控。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基本原理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MSIF)是目前我国信息领域一项颇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其主要过程就是将数据现场和多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数据结合,在一定的准则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分析综合,达到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它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可靠、更全面的综合信息。避免了单个传感器信息的不完整性,消除单个传感器的信息盲区,有利于提高多传感器信息处理结果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决策[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充分利用了多个信源,类似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对所采集信息综合支配和使用,实现对被测对象的统一解释[4]。该系统中信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信息融合将多传感器之间的冗余和互补信息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各个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来达到对监测环境的一致描述[5]。
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统计决策理论法、贝叶斯估计、模糊神经网络、证据推理法等等 [6]。
3 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设计
3.1 智能监控系统结构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分布在沼气池内的甲烷传感器(MQ-2)、二氧化碳传感器(MG-118)、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构成的多传感器终端组成,用于池内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并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
第二层是云技术服务平台。运用多协议融合技术将数据汇聚到现场智能主机,并通过4G无线通信网络传入云服务器平台,完成特征级数据融合,并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移动终端的用户或维修中心监测,实现云服务器与现场测控设备之间高速、平稳的数据交换。
第三层是由移动终端设备组成。提供监测服务时,允许授权用户通过手机、PC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云服务器平台,并能将用户或维修监控中心的控制信号传输给上位机,由上位机发出指令,实现远程监控。如图1所示是智能监控系统结构。
监控系统结构图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系统设计中的普通传感器网络节点由TI公司的CC2431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外加相应的电路,包括数据采集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组成,用于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构成分布式无线多传感器网络系统。多传感器网络系统是整个信息数据融合的硬件基础,多传感器信息是它的操作对象,通过对信息进行综合优化,实现融合的核心操作[7]。
而作为传感器网络系统的主控制器选择了ATMEL公司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STM32系列嵌入式处理器STM32F103C8T6,其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是作为嵌入式芯片的一大优势,便于将实时数据汇聚到现场主机。如图2,为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结构设计。
STM32F103C8T6作为现场主机内部核心芯片,使用了两个重要的串口,其中USRT接口与CC2431芯片相接,用于处理无线传感网络节点汇聚到现场主机的数据,实现快速数据交互,而另一个串口与4G无线模块相接,通过串口的AT指令使4G无线模块与网络相接,并将现场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同时接受云服务器发来的测控指令。图3即为现场数据无线传输系统图。
3.3 系统的软件实现
服务器软件的设计是本系统软件实现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云服务器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性能可靠的硬件设施(如数据采集终端、无线传感网络等),也离不开相应的服务器软件。因此,云服务器软件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用户可以随时访问云服务并进行资源管理,而不再受地点或设备的限制,从而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实时接收云服务器监控结果,用户能够全面地掌控当前云服务器的运行状态[8]。
针对大多数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可采用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和C/S(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两种工作方式。基于Microsoft提供的标准网络接口函数(如MFC的CSocket类等),结合沼气发酵池中各数据采集终端的分布特点、指令和数据的传输方式,采用先进的多线程处理技术,设计出用于统一“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软件,实现数据的准确传输。集控制和管理于一体的智能监控软件管理系统如图4所示。
以基于B/S架构的客户端软件为例,应用软件应基于模块化设计,可扩展性好,适用于各种应用现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且具有“定时检测”、“实时检测”等多种用户自定义功能,允许授权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现场的实时监控,提供报表打印、数据分析等功能。对于C/S工作方式下的客户端软件,Android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具有开放性好、功能扩展性强,便于支持应用程序开发的优点[9],则可基于安卓开发环境中使用Java的整合型可扩平台Eclipsc来实现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做出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的移动终端软件,便于用户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沼气池内部数据指标,实现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功能。
4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设计的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应用了最新最热、使用前景广阔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国际上已有许多公司不断推出智能传感器产品,如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固态电子中心(SSEC)开发的PPT系列的精密智能压力传感器具有数字补偿、组态、控制、通讯的功能,具有RS- 232C,RS485,USB串行接口或EPP并行接口,国内也有研究机构与企业已经开始开发智能化传感器[10]。
该系统的设计以沼气池内环境信息采集处理为目标,设计了三级处理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数据融合思想,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同质和异质融合,去除冗余信息,减少数据通信量,避免传感器采集冲突。采用了图形化界面,并在本地计算机上实现了服务器功能,通过手机端智能实时监测沼气池内环境情况。通过整个系统的有机运行,提高了发酵池内外应急联动能力,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和发酵池安全性,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系统能耗。可以预见,在未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环境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将会广泛应用,可依据本系统进行相应功能的扩充与修改,必然能够得到十分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飞,蔡亚庆,仇焕广.中国沼气发展的现状、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84-189.
[2] 李萍.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能源、经济、环境效益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2.
[3] 周芳,韩立岩.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J].遥测遥控,2006,27(3):1-7.
[4] 黄惠宁,刘源璋,梁昭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概述[J].科技信息,2010(15):72-73.
[5] 孔军.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道路收费系统[J].电子技术,2003(1):55-57.
[6]高金辉,陈玉珠,汪晓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8(6):41-44.
[7] 林月芳,吉海彦.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防盗报警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3(10):58-59.
[8] 薛琳.基于iOS 平台的云服务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上海:东华大学,2014:1-2.
【关键词】 美沙酮;海洛因;左室功能;应变率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MMT by velocity vector imaging
LIMing, PENG Yun-rong, LIU Li-hong,et al.
Shenzhen Longg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7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pplication of 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and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ic indices evaluating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heroin addic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indicators reflects the early systolic dysfunction. Methods 30 healthy persons and 30 cases of heroin addicts were studied at apical four-chamber view using VVI, the systolic peak velocity(Vp),systolic peak displacement(D),systolic peak strain rate(SR)and strain were measuredrespectively for each segment of both groups. Results ①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heroin addict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P> 0.05).②The results of VVI: compared with A, in B group of all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velocity had declined, strain, strain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Methadone;Hero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train rate
海洛因为阿片受体兴奋剂,能强化交感神经,主要是肾上腺素能的活性,早期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晚期阿片物质通过调节中枢心血管功能,减弱心肌的正性变力性作用,从而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1,2]。本研究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左心室肌的应变、应变率等参数,从而定量评价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左心室功能,比较两种测定方法,以探索早期反映心肌收缩功能异常的敏感性的指标,以指导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我们院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治疗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处理组,B组)30例,年龄19~35岁,海洛因监用时间为6个月以上,美沙酮维持治疗时间少于1个月,其中男22例,女8例;对照组(健康者,A组)为同期参加门诊体检的正常人30例,年龄17~50岁,其中男22例,女8例。进行ECG检查,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根据心电图标准为依据。
1.1.1 处理组 ①符合CCMD-Ⅱ-R,关于阿片类药物滥用的诊断标准。②有清晰可靠的海洛因滥用史,目前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治疗少于1个月者。③排除既往曾患有心血管疾病史者。
1.1.2 对照组 ①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史者。②排除药物滥用史者。
1.2 仪器与方法
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探头采用4V1 c,频率2.0~4.0 MHz, 具备VVI成像技术。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连接心电图,启动 VVI 模式,选取清晰切面,声学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灰阶图像后储存以待脱机分析。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进入VVI工作站,将图像定帧在收缩期,将取样容积(直径大小为10 mm)于心尖四腔心切面置于后间隔(PS)和侧壁(LW)的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手工逐点描记心内膜的边界,而后自动跟踪分析。分别得出左室各节段的收缩期最大速度(Vp)、位移(D)、应变(S)及应变率(SR),每一指标测量3次,取其均值。超声心动图检查由2位熟练掌握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的医师完成操作时应尽量使声束与室壁长轴平行,对同一操作者和不同操作者的测量分别进行重复性检验,其测量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各项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表1)
与对照组(A组)相比,处理组(B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量、心输出量等各指标有所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海洛因依赖者的左室功能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2.2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定量测定结果(表2)
2.2.1 左室收缩期最大位移及速度
与A组相比,B组的左室收缩期最大速度(Vp)显著下降(P
2.2.2 左室各节段心肌的最大应变及应变率
与A组相比,B组左心室各节段的应变(S)、应变率(SR)均显著性下降(P
3 讨论
本研究在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时,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左室心肌收缩力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变化。而在用应变、应变率作为评价心肌收缩力的指标时,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明显比正常人明显减弱,而收缩期最大位移和最大速度也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射血分数作为评价左室的整体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受到后负荷和心率的影响,难以反映早期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而应变率在反映早期心肌收缩功能异常上敏感性更高,对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肌的应变(Strain)是指从心动周期的开始到结束心肌组织的相对变形,可用肌小节长度的变化来表示Strain =ΔL/L0 =(L-L0)/ L0,L0为初长度,应变为负值表示缩短,正值表示拉长。单位时间内的心肌组织的相对变形即为应变率[3-5](SR),等于肌小节的变形速率,SR=S/Δt=ΔV/L0,若在单位距离组织变形减慢或者单位时间组织变形长度下降,那么SR就降低。
心肌纵向收缩速度和位移在基底节段最大,在心尖部最低,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本研究中发现左心室侧壁基底段的收缩期最大位移在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最大应变和最大应变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范平等[7]对100例海洛因依赖者心血管功能微机检测报告中显示:评价心泵机能的心功能指数(CWI)和反映心室肌张力变化及内在收缩性的dp/dt明显降低,提示海洛因依赖者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肌内在收缩性能减退,心脏作功功能降低。本研究亦表明美沙酮维持治疗1个月内的海洛因依赖者左心室各节段的S和SR与正常人对应节段的相比较,测值有明显降低(P
本研究作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初始治疗时的左心室功能,还应对美沙酮维持治疗一年后左心室功能进行测定,以了解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由于样本量较小,的不同使用方式、不同剂量对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功能的影响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Ruth JA, Eiden LE, Leueine-enkephalin modulation of catecholamine positive chronotrophy in rat atrias receptor-specific and calcium dependent. Neuropeptided, 1984, 4:101.
[2] Lefer AM.Interaction between 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and vasoactive mediators with ischemia and shock. AM J Physiol, 1987, 252:193.
[3] Pislaru C, Abraham TP, Belohlavek M. Strain and strain rate echocardiography.Curr Opin cardiol, 2002, 17: 4432454.
[4] Jamal F, Strotmann J, Weidemann F, et al. 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cont ractile reserve of stunned myocardium by ultrasonic strain rate and strain.Circulation, 2001, 104: 1059-1065.
[5] Edvardsen T, Urheim S, Skulstad H,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by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dded value of measuring pre and post-ejction velocities in ischemic-myocardium.Circulation, 2002, 105: 2071-2077.
[6] Kukulski T, Jamal F, d Hooge J, et al. Acute ischemic changes i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events during clinic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comparison of regional velocity, strain rate and strain measurement.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 1212.
关键词: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系统;信息技术
1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特点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是近些年来各大电力企业新成立的用电客户服务平台,是伴随社会用电需求量上升、用电客户增多、人们盼望便捷服务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针对电力服务的客户信息服务平台,除包含电费的催缴、收缴、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外,还进行用电常识宣传、电力信息的查询以及用电客户的开发等业务,是现代电力企业的主要机构之一,不管是对电力企业来说,还是对广大用电客户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1 服务便捷。现代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依靠现在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开通了网上营业厅,电力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直接登录供电企业的网上营业厅,通过网上银行直接缴纳电费,省去了过去还要跑到电力企业办公地点的时间,而且网上的操作十分简单,使得整个服务非常便捷,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客户信息清晰。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及其信息分类存储和查询技术可以实现对各个用电客户信息的清晰记录,分类存储,便于对不同规模用电客户的分类存储,为优化电网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现了用电客户信息的数字化,避免了过去纸质记录的丢失,增加了用电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1.3 体现电力企业的人性化服务。通过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中心的用电客户回访查询系统,和用电客户进行时常交流,收集客户信息,提升客户满意度,体现了电力企业的人性化服务,对提升电力企业在用电客户心中的形象,增加用电客户数量起到很大作用。
2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及其相应技术系统支持
通过以上对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特点分析,可以知道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是一个系统的机构,包含了许多细分的职能部门和相应的信息支持技术。
2.1 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即电话销售、电子商务销售、面对面销售等相关销售团队组成的职能部门,利用电力企业的各项电力服务,对一定范围内的用电客户进行销售推广,并争取达成共识。根据目前主流的销售方式,销售部门主要的支持技术系统有电力企业的配电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查询某个范围提供的电力参数,如供电电压、供电时长等;用电客户档案查询系统,用于查询某个范围内的用电客户信息;电话销售、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用于提供电话、电脑等硬件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宣传、推广、交易平台;除此外还有会议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用于进行部门内部或各部门间的会议精神传达,以及防止销售员的重复销售。
2.2 用电客户申请登记平台。用电客户申请登记平台包括实体办公窗口和网络虚拟办公窗口两部分,负责对与销售部门达成共识的用电客户,进行各种申请信息的登记工作,比如供电电压要求、供电时长等信息。这一平台设计到的技术支持系统主要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SQL、PHP),用于对客户提交的信息进行存储,以及对用电客户进行分类。
2.3 实际勘察、方案设计部门。在用电客户完成信息的提交后,实际勘察、方案设计部门就要对用电客户提交的信息进行分析,实地的勘察,制定相应的电网供电方案。涉及到的技术系统支持主要是各大电网分布查询系统,用于筛选最优的电网供电线路。
2.4 电网建设部门。针对已有电网线路无法到达的用电客户,该部门负责根据制定好的电网供电方案进行电网的建设。其主要的技术支持系统是用于电网建设的各项施工设备,和相应的周边电网查询系统。
2.5 用电客户档案管理部门。在完成电网建设、电表列装、签订供电合同后,该部门负责对用电客户进行完整的档案设立、保管,并对其进行精细的分类的存储。其用到的主要技术支持系统有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只不过不再是简单的SQL、PHP数据库,而是复杂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对用电客户精细的分类存储、档案管理。
2.6 用电客户回访部门。在完成用电客户的档案设立、分类存储,并进行一段时间的供电以后,用电客户回访部门主要负责对用电客户进行时常的回访交流,了解用电客户的用电情况,比如供电电压是否平稳、电表指示是否正常等,维护用电客户满意度,并做好各项记录。
2.7 收费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对各用电客户进行各种费用的商讨、催缴、收取、核对等工作。其主要技术支持系统有计费、缴费系统、用于计量各用电客户的用电费用、收缴用电费用;提醒预警系统,用于对超额使用的用电客户进行缴纳电费的通知。
3 相关配套措施
建设完善、高效的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中心,只靠完善的机构和相应的技术支持系统是不行的,还需要其他的一些相关配套措施才行。
3.1 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以上对客户服务中心的各机构部门分析,可知完善的客户服务中心有大量的工作人员组成,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客户服务中心的高效、高质量运作。因此,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补习班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修养;聘请专业人才,专业培训师加强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之一。
3.2 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激励,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也就是人们称为的“激情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实施绩效考核,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报酬挂钩;也可以设立荣誉奖,提升职位等,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3.3 完善的部门管理机制。要取得客户服务的高满意度,还需要完善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机制,除了做到部门内部的井井有条、配合默契以外,还要做到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配合默契。通过完善的部门管理机制,协调部门之间的运作,做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团队建设,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立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中心及其技术支持系统,是电力企业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电力企业的要求。高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的客户服务中心不仅需要完善的机构部门设置、全面的技术系统支持、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部门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电力企业对自身形象的定位,电力企业要做用电客户的“电力专家”,“电力助手”通过客户服务中心主动的和用电客户进行沟通,帮其解决用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用电客户体会到电力企业的人性化服务,专家化服务,助手化服务,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提升用电客户的满意度,从而达到客户服务中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玉芬.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体系建立的对策研究[J].大众科技,2009,(9):196-196,192.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功能;应用范围;信息技术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内容,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性能得以优化,增强系统推广使用中的适用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1)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利用效率,应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内涵:所谓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对数据传输方式的引入及利用,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满足终端设备与各计算机之间信息正常传递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构建要求,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正确认识,保持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良好的服务效果。(2)信息管理系统概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MIS,是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使用中由于涉及了多种学科,像管理理论、计算机等,客观地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该系统的实用性较强,能够为信息的深入分析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工具,通过对各种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的整合使用,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及维护等,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人机集成化系统构建。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结合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具体表现在:基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模式,能够使通信模拟传输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效率不断提高,并实现信息传输模式转变,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及利用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不同信息传输中所需的传输模式。(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适应性角度考虑,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不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着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像多媒体应用中的影视资源下载、通信方面的视频通话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促使各种数据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3)具有可靠的传输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基于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光纤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的传输性能将不断优化,其性能可靠性逐渐增强,从而满足数据信息高效传递要求。与此同时,信息传输中注重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的合理使用,能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噪音的针对性处理,确保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促使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保持计算机通信传输通道顺畅性。因此,需要在未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处理不同数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使数据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而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该技术数据高效处理优势的利用,能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应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引入,满足数据高效处理要求,优化数据处理方式,从而为自身自身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自身的性能优化及应用范围扩大至关重要,关系着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研发技术水平,需要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行中处理各种数据时正确看待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确保数据处理有效性。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优势。
3.2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预测功能,应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并保持良好的信息传输质量。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引入,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预测功能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中,为了保持系统良好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应在系统运行中采集、传递信息时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水平。
3.3优化系统的计划功能,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需要提高对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效率。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促使系统中各管理层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利用的实际要求,实现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能够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设置得以实现,促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确保数据信息正常传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增强其决策功能实用性。
3.4优化系统决策功能,确保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实际作用的发挥,关系着系统整体的运行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的优化,应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将该技术应用于决策功能优化的具体流程中,保持系统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未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也不复存在,系统中数据的实时传输及处理目标将难以实现,会影响数据处理效果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设置及优化中充分考虑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中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4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因此,未来这类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将会朝着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促使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促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对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促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因此,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作用下智能化、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多了解。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分析
(1)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确保了数据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系统运行中为了达到数据准确传输的目的,应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频谱率的正确认识,重视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为系统更好的适应蜂窝环境提供保障。(2)合理使用MAC层技术。在性能可靠的MAC层支持下,能够对媒体访问进行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信道设置,从而满足使用值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计算机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注重MAC层技术合理使用。(3)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能够准确找到访问网址,应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实现用户不同子网切换,增强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跟踪效果。
6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客观地决定了将该技术应用于系统构建中的必要性。因此,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中应结合各种信息高效采集、分析、处理的实际要求,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使不同信息能够在系统良好的运行模式中进行传递,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其在不同领域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春华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楠.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2]陆莉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6).
[3]章昱.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2).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而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5G时代。与4G通信技术相比,5G通信技术在性能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变得更为全面。在5G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关于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研究是重点内容,也是众多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内容。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行业发展层面,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而关于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前景的研究也是准确把握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15G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5G无线通信技术在功能和属性等方面极大地超越了原有的2G、3G、4G技术,无论是在通信技术层面还是应用性能方面都超过了原有的技术内容。具体来说,5G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多载波技术
多载波技术的核心在于控制子载波的宽带设置和交叠程度,避免相邻子载波之间的互相干扰。多载波技术赋予了5G无线通信技术高效的传输性能,使5G的传送速度变得更为迅速。例如,在5G无线通信设备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偏远地区会因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提高宽带频率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进而导致传输速度偏低,而在多载波技术的支持下,这种因为复杂性因素而造成宽带频率资源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迎刃而解。
1.2多天线传输技术
5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与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天线阵列技术保证信息传送的可靠性,提升宽带频率利用的效率,从而满足信息传送的需要。同时,在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支持下,5G通信技术实现了同一时间段服务多个用户的功能,使无线通信技术的功能更加强大。并且,基于多天线传输技术支持基础上的5G无线通信技术拥有在减少芯片面积的同时,提升网络下载速度,从而满足用户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1.3密集网络技术密集网络技术是关于如何适应网络用户个性化网络需求的技术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网络应用环境下,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无线网络数据方面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不同人群对网络传输速度方面的要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就需要借助密集网络的技术,提高无线网络技术的性能,使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保证。
2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5G无线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技术性和功能性,使得其在应用广度和深度方面大大超越了原来的3G、4G技术。对于当前5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而言,积极探讨和把握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可以奠定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赋予通信技术更强大的发展黏性。总体来看,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
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该技术在安卓系统中的应用。基于5G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安卓系统具有更加强大的系统操作功能。从系统的架构层次来看,安卓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应用程序层、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以及内核层等四个层面,其中内核层是基于5G纳米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硬件驱动和基础文件,从而满足移动终端的各种需求。虽然目前关于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但可以通过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积极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
2.25G无线网络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承载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使所有能够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效果。与传统的4G技术相比,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为物联网的构建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用户的一些原本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网络功能得以真正实现。例如,在物联网支持下设计的智能家居情境,为用户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使智能家居由想象转变为现实。